潘新简领导的水族农民抗清起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5:39
潘新简领导的水族农民抗清起义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5-1869),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潘新简领导的以水族人民为主体,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参加的起义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这次革命,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贵州各族人民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这次起义的主要将领,还有吴邦吉(水族)、覃朝刚(布依族)。活动范围广及荔波、三脚屯、都匀、独山、都江、榕江、下江、及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主要控制了荔波十六个里,蓄发参加起义的达四万多人。起义队伍积极和太平天国部队,上江(都江)罗光明起义军、下河(清水江)潘老帽、潘阿六领导的苗民起义军取得联系,配合作战,相互支持,十七次攻打荔波县城,六次攻破县城。先后消灭清反动官吏数百名,清兵、团练万余人。在起义的整个过程中,潘新简矢制志不移,积极组织和领导群众,坚持了十五年的反清斗争;直至英勇就义时,还痛骂清朝反动官吏。
                           
                        潘新简牺牲之后的三年里,起义队伍的余部仍在各地开展反清斗争。新简领导的水族抗清起义斗争,前后持续达十八年之久。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农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郎邓恩铭赋诗赞扬潘新简的革命斗争事业:
                        潘王新简应该称,
                        水有源头树有根。
                        只为清廷政腐败,
                        英雄起义救民生。
                        一、潘 新 简 的 成 长
                           
                        潘新简(1819或1820—1869),小名阿简,参加起义之后,仍呼阿简,直至同治初年称辅德王时,才改名为潘新简,文盲,三都县(原属荔波县)九阡里梅采村人。世代务农为生。祖辈耕种的田土,传到父辈四下分开,不过有30挑田(约五亩)。父亲潘党(tam6),为人忠厚,每年还要给财主家扛活,才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阿简长到十来岁,就到财主家放牛。由于受不了欺辱和痛苦,干了两三年,潘新简就跑回家。回家之后,除了帮助家里干些农活,尤其喜欢打猎,他爬山奔跑速度,反映敏捷,当地的人们都喜欢叫他入伙。在打猎的过程中练熟了箭法、枪法,并且练就了勇猛的性格和顽强精神。后来,潘新简还学会打铁。
                           
                        潘新简性情豁达,注重情义。“少有胆识,好打抱不平。清政府鱼肉乡民,往往为潘新简所反对,清官吏狠之,加以罪名,欲逮捕他。”(《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贫困的生活和艰难的环境,既锻炼了阿简的意志、毅力,也促进了和广大穷苦人民的进一步联系,为起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起义的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虽然帝国主义政治势力和经济侵略还未直接渗透到黔桂边境的水族地区。但是,清朝政府为了摆脱战后的经济困境,更加重了对贵州各族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样,使水族地区本来就很落后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社会矛盾剧烈的激化,孕育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农民革命。
                            1、政治上、军事上的压迫和围剿
                        
                        清军入关之后,统治水族聚居区的都匀府、独山州和荔波县等各级清朝官吏,畏惧水族人民仍然象明代乜富架、重恶龙和韦翁同、韦万良的反抗斗争再起,更加紧了对水族人民的钳制。结果适得其反,顺治年间,又爆发了雷天堡领导九阡水族人民攻破荔波县城的斗争……
                         2、经济上的剥削  
                           
                        清道光、咸丰年间,水族聚居的荔波和三脚屯一带,受到盘剥十分厉害。捐税有地丁、契税、土产税、力役、屠宰税、厘税等八九种。官吏在洞塘、板莪等地设厘局,在巴乃、王蒙、茂兰、巴容、三洞等地设分卡,在三脚屯设立粤盐子埠,在三脚屯和坝街设税卡………

                            到道光、咸丰年间,每亩正丁已增加到五两四钱,有的趁机敲诈,增收到八两、十两不等。穷人迫于生存,只好借债。
                           
                        《三合县志略》载:同治四年,时贵州巡抚张亮基,不得不上奏承认:“盖黔省之患,苦于饥军之不能平贼,尤苦于饥民之相率为贼。”贵州都匀府独山州分驻三脚屯左堂蒋,为革除当时盛行的苛捐滥派,刻碑记云:最后,不得不承认“盘剥苗民等项陋弊,若不禁绝,贻难堪。”………
                             
                        3、潘新简因为受不了剥削压迫,又为打抱不平惹怒官府而遭到追捕,更增加他反清抗清的意志和决心。在潜伏躲藏的时期里,潘新简就暗地里和吴邦吉、覃朝刚组织了数千人的起义队伍,伺机发动革命。
                            4、太平天国革命和邻近农民起义的推动和影响。
                           
                        1850年,金田村起义爆发,天地会成员大头羊张钊“在黔桂边区起事,逼近荔波南界”(《荔波县志》抄本)。荔波受到极大震动。………
                           
                        为了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和探测民心,咸丰四年(1844)甲寅的春节年场,潘新简和伙计们在九阡的“其辰”(水语,即辰日场)场坝上,垒起谷桶作台子来宣传起义。最后,潘新简和伙伴们在场坝的四条路口摆上四只谷桶,让愿意支持造反的人,每人往谷桶里投入一枚铜钱。当晚,汇集的铜钱有一谷桶………
                        三、起 义 爆 发
                           
                        咸丰五年(1855)6、7月间,兰花会首领之一的罗光明、罗天明率领上江起义军,攻破了三脚屯(今三都县治地,当时属独山州)和都江厅。随即进军和九阡毗连的三洞里,以牵制清军。
                        
                        这里,荔波知县蒋嘉谷,吓得胆颤心惊。急忙派游击马清洁领兵会同方村县丞(当时荔波分县)何铨,赶来三洞防范。同时,又派一队团练到九阡驻防。当时,潘新简正在家乡的梅采村和吴邦吉、覃朝刚等人商议响应起义的具体问题。潘新简的活动被团练探晓闻讯赶到梅采抓捕潘新简。潘新简手持锋利的大砍刀,奔出门外说:“谁要捉我,我就先杀谁!杀他一两个垫底再说!”清军正欲动手,潘新简挥刀高呼:“哈卡啊!(水语即杀清军啊!)”那时,四伏在村寨和坝上的群众已达数千人。大家应声,高呼着向清军冲杀过去,把团练全部消灭。由此,揭开了水族农民抗清起义的序幕。
                           
                        农民起义的义旗竖立起来之后,荔波属内莪蒲、三洞、巴容、羊安、水婆等里的水族人民,完全拥护起义军;瑶庆、周覃、瑶台、方村等里的水族、布依族人民亦多响应。起义的烈火席卷了大半个荔波县,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万余人。
                           
                        蒋嘉谷十月间亲自和刘山等,率五营清兵由水浦大路进攻九阡,过河来到水错。潘新简、覃朝刚、吴邦吉等率九阡义军,会同下河、三脚屯义军及附近之水吼、水太、水各、水错、水条等寨群众数千人,合围十余里。蒋嘉谷仓促南遁,率领勇士邓元高,外委吴邦瑞等左右冲杀,还是从不出重围,最后全军覆没,蒋身受三十多处伤,当其奄奄一息时,愤怒的当地群众,用篾黄捆成火把沾油将其烧灼,直到断气,方才解恨。
                           
                        潘新简率众起义之后,在家乡梅采建立一座大房子,设立王府。修建坝丢山营卡为根据地。坝丢坡顶较为平坦,并有一个山洞,在坡顶四周筑起一人高,四、五尺厚的石墙(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在梅采寨后面高高的坝共山设立总哨,这里可望及九阡全镜,呜角传令。此外,在水各、帽盒山、巴灰、董界、瑶庆等地建立几十个据点。同时,还利用各地河沟、关隘、构筑坚固的防守工事,修筑石卡,层层布防。
                        四、主 要 革 命 活 动
                           
                        咸丰六年(1856),瑶庆里蒙阿林越狱出逃,响应潘新简起义,率众占据水瑶、水工等处,联合潘新简攻荔波县城,不克。义军在旧县与清军激战各伤亡百余人,遂撤退。然后,知县赵煦调五里团练,兵分三路进攻瑶庆。潘新简援救不及,蒙阿林阵亡,瑶庆义军百余人遭杀害。
                            十月,荔波劣绅邱树桐以水族败类韦国兴、韦玉龙作内应,率兵到水婆镇压义军。义军促不及防,激战中失利。   
                        咸丰七年(1857)
                        2月,罗天明率上江义军攻独山,邱树桐领兵去镇压,并想乘势直取烂土。潘新简和罗光明取得联系,诱敌进入羊猛一带的伏击圈。清兵被围困在山谷中三昼夜,虽竭力左冲右杀,终究不能突围,全军被歼,周益发和邱树桐在此战役中丧命。
                           
                        5月,知县吴德容派军功蒙庆湘和千总雷新霆、团首韦芝儒、领兵去三洞镇压义军。蒙庆湘被诱入达便洞,潘新简领大队人马在外包围。义军内外合击,清官兵全被歼灭。
                            这是潘新简部队和太平军在军事上的首次合作。
                           
                        这年秋天,台拱(今台江)苗族义军张秀眉所部吴小波(又称小老波),率领武装青衣队八百余人,莫福应率领七百余人,先后来九阡支援潘新间义军。同时,九阡义军与黄起凤(洪公)进一步取得联系。这样,使九阡义军和相邻的友军关系更加密切,彼此响应,互相支持。
                           
                        潘新简在起义反清的第二年,即1856年就已称为大王,义军和老百姓习惯称为简大王。直至咸丰九年,才正式称为辅德王,并将名字阿简改为潘新简。在1856年,其部属的重要武将已均称帅爷。吴邦吉当时任帅爷。咸丰九年才升为镇德王。
                            咸丰九年之后,潘新简的义军在政治上、军事上要趋于成熟。
                           
                        这一年,潘新简于九阡李家寨建造辅德王府。同治元年(1862)竣工。同治二年正月,潘新简从梅采搬来新王府。新王府为瓦屋十二栋,筑土墙围之,称为圭城。内分正堂(摆公案)、文司堂、武司堂、差房、监房等,并设兵守备、八字门上横匾额书:“辅德王府”;两侧楹联书:“天上雷公大,地下辅德王”。
                           
                        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18日,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余诚义领兵由广西南丹进入荔波,和潘新简部队取得联系,两军联合攻打荔波县城。20日,义军架云梯、用火炮,由东门攻入县城,城内清军千余人全被歼灭。杀死了守备曾玉麟、千总王化龙等十多名清官吏。这是义军起义七年来,首次攻下县城,也是歼灭清官兵最多的一次。由于粮饷问题和防止清军袭击,义军将领协商,主动撤出荔波。潘新简先率兵回九阡。22日,太平军到九阡,3月10日,太平军移兵东进,此后不久就和罗光明进攻三脚屯、上江和古州。
                            同治元年七月,潘新简率义军假道独山,攻都匀的凯口三关,占领苗香等地。
                        
                        同治四年(1865)2月,潘新简、罗光明领兵和清军总兵张文德部队激战于(1865)水潘,大败清军。这一年,罗光明和潘老帽到九阡和潘新简共议讨敌大事。
                           
                        
                        同治五年(1866),经过长期准备,周密布置,义军向清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2月13,潘新简、吴邦吉和潘老帽,率九阡及下河义军准备进军广西。后来改变计划,率四万余众,从方村分五路围攻荔波县城。这次攻城胜利之后,潘新简率众把城墙全部捣毁,然后才班师回九阡。
                           
                        同治六年(1867)正月,代理知县钟毓才,由独山领兵进荔波。二月九日,清军宿营在董界里马寨村后的板崤坡,被义军团团围住,全歼清军,钟毓才被碎尸万段。
                           
                        1866和1867两年,潘新简在友军的配合下,五次攻下荔波县城,并有南窥恩恩、北图独山,发展通商贸易的想法,军民一体,是起义的全盛时期。
                           
                        同治七年(1868)二月初一,清守备李泉源攻羊奉里板抹民屯。潘新简领兵救急,击毙游击郑农恕、守备金德明,大败清军。
                           
                        3月,知县高荃知道剿不胜剿,乃采取招抚怀柔政策。潘新简恨其欺骗,令水浦、水错、羊奉义军继续攻城。清游击邹玉林、守备董用威出来,被义军击毙于巴灰里。
                           
                        同治八年(1869)一至三月,潘新简多次率义军击溃黔桂两省清军的围攻。清军进攻水浦、水洞,义军反攻失利。这阶段以前,清军都无法进入九阡。
                           
                        4月,知县高荃分别向广西和贵州巡抚乞请派兵到荔波镇压农民起义。广西巡抚苏凤文派副将潘其泰,总兵孔宪隆,率领七营清军到荔波;加上原在荔波的三营清军,总共十二营兵力,分四路围攻九阡根据地。
                           
                        4月18日,九阡根据地的保卫战开始了。潘新简和吴邦吉分别率领义军在九阡地区展开激战。当时,友军队伍已先后撤走,九阡地区毫无外援,清兵势众,又攻克了九阡四周的不少营卡、关隘,情况十分危急。潘新简拒敌于十里大坡,两军激战,炮火齐轰,岜凯、石板寨等处,炮声震响十里之外,义军伤亡惨重。民军拒守坝去大卡,坚持抗敌。潘新简率领勇士坚守帽盒山、猪场、石板寨、梅采山寨等几个最后据点,抗击清军。当时,孔宪隆率领的广西清军势众,在九阡主峰坝洗山安营扎寨。并屯兵各寨,大肆搜捕,共烧毁27个村寨,行文张榜招抚及缉拿潘新简。4月26日,猪场和帽盒山相继失守,潘新简率义军退守梅采。五月初六,孔宪隆聚集数千清军围攻梅采。敌我悬殊极大,潘新简领百余名勇士和清军恶战于梅采村外。12日梅采失守。潘新简看到大势已去,不得不放弃坚守了15年的九阡根据地,逃往下江白岩,又转回拉易、滚通走古州、苗龙一带打算联络各地义军,以图恢复大业。不料,在清军重赏之下,六月三日,潘新简被内奸出卖,俘获后被送交到孔宪隆处。
                           
                        孔宪隆在抓获潘新简之后,一再劝降。潘新简坚定地说:“我反抗清朝,不幸失败,只有一死,我死不降清。”孔宪隆气急败坏,将潘新简、吴邦吉、潘正贤、石彭、潘玉通等二十七名起义将领及潘新简之子潘跳和其妻,一同押出示众。并特制槛笼两架,关禁潘新简和吴邦吉及潘新简妻子。有的说,押往广西的人员中,还有潘新简的弟弟潘局。8月15日,潘新简在桂林遭五马分尸惨刑。其余人员,在九阡示众之后,即遭杀害。
                           
                        潘新简领导的这场水族农民起义,坚持了十五年之久,其余部又坚持斗争三年,共达18年之久。这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农民革命。最后虽然失败了,却永垂史册。
                        五、人 民 的 怀 念
                            潘新简反压迫、反剥削、反歧视的抗清起义,却一直为水族人民所讴歌、赞扬。
                           
                        中共一大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在黑暗如磐的旧社会,一反当时“简匪”的反动观念,作诗赞扬潘新简的正义事业。诗中,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潘新简领导的水族农民起义斗争的高度赞美和精辟见解。
                           
                        水族人民把潘新简的革命事迹编成故事到处流传。故事中,有发动起义,大造声势的《丢钱试民心》;激发群众义愤决心和清军斗争到底的《改变装束》;庆贺攻城胜利的《写对联》;智除刁难下河义军来往的恶棍《智惩恶霸头》;突破敌人包围的《智退官兵》;发动群众入伙,减轻群众负担的《简王牌》;加强民族团结的《虽苗一家亲》;和太平军聚会的《痛饮相会酒》;敌人痛恨潘新简,而有相信坟山贯气的《挖祖坟》;不畏强暴,不受引诱,视死如归的《英勇就义》;死后英灵不灭,依旧为义军助威的《显灵》等二十多则。并且有些故事情节,添加了神话色彩。
                           
                        除了故事,还有不少赞美潘新简起义的诗歌。《简大王之歌》中叙述了潘新简起义的兴衰胜败过程,有具体描绘,有浓烈情感的抒发,流露出人民对自己英雄的缅怀和赞美。潘新简领导的水族农民抗清起义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5-1869),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潘新简领导的以水族人民为主体,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参加的起义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这次革命,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贵州各族人民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这次起义的主要将领,还有吴邦吉(水族)、覃朝刚(布依族)。活动范围广及荔波、三脚屯、都匀、独山、都江、榕江、下江、及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主要控制了荔波十六个里,蓄发参加起义的达四万多人。起义队伍积极和太平天国部队,上江(都江)罗光明起义军、下河(清水江)潘老帽、潘阿六领导的苗民起义军取得联系,配合作战,相互支持,十七次攻打荔波县城,六次攻破县城。先后消灭清反动官吏数百名,清兵、团练万余人。在起义的整个过程中,潘新简矢制志不移,积极组织和领导群众,坚持了十五年的反清斗争;直至英勇就义时,还痛骂清朝反动官吏。
                           
                        潘新简牺牲之后的三年里,起义队伍的余部仍在各地开展反清斗争。新简领导的水族抗清起义斗争,前后持续达十八年之久。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农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郎邓恩铭赋诗赞扬潘新简的革命斗争事业:
                        潘王新简应该称,
                        水有源头树有根。
                        只为清廷政腐败,
                        英雄起义救民生。
                        一、潘 新 简 的 成 长
                           
                        潘新简(1819或1820—1869),小名阿简,参加起义之后,仍呼阿简,直至同治初年称辅德王时,才改名为潘新简,文盲,三都县(原属荔波县)九阡里梅采村人。世代务农为生。祖辈耕种的田土,传到父辈四下分开,不过有30挑田(约五亩)。父亲潘党(tam6),为人忠厚,每年还要给财主家扛活,才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阿简长到十来岁,就到财主家放牛。由于受不了欺辱和痛苦,干了两三年,潘新简就跑回家。回家之后,除了帮助家里干些农活,尤其喜欢打猎,他爬山奔跑速度,反映敏捷,当地的人们都喜欢叫他入伙。在打猎的过程中练熟了箭法、枪法,并且练就了勇猛的性格和顽强精神。后来,潘新简还学会打铁。
                           
                        潘新简性情豁达,注重情义。“少有胆识,好打抱不平。清政府鱼肉乡民,往往为潘新简所反对,清官吏狠之,加以罪名,欲逮捕他。”(《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贫困的生活和艰难的环境,既锻炼了阿简的意志、毅力,也促进了和广大穷苦人民的进一步联系,为起义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起义的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虽然帝国主义政治势力和经济侵略还未直接渗透到黔桂边境的水族地区。但是,清朝政府为了摆脱战后的经济困境,更加重了对贵州各族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样,使水族地区本来就很落后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社会矛盾剧烈的激化,孕育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农民革命。
                            1、政治上、军事上的压迫和围剿
                        
                        清军入关之后,统治水族聚居区的都匀府、独山州和荔波县等各级清朝官吏,畏惧水族人民仍然象明代乜富架、重恶龙和韦翁同、韦万良的反抗斗争再起,更加紧了对水族人民的钳制。结果适得其反,顺治年间,又爆发了雷天堡领导九阡水族人民攻破荔波县城的斗争……
                         2、经济上的剥削  
                           
                        清道光、咸丰年间,水族聚居的荔波和三脚屯一带,受到盘剥十分厉害。捐税有地丁、契税、土产税、力役、屠宰税、厘税等八九种。官吏在洞塘、板莪等地设厘局,在巴乃、王蒙、茂兰、巴容、三洞等地设分卡,在三脚屯设立粤盐子埠,在三脚屯和坝街设税卡………

                            到道光、咸丰年间,每亩正丁已增加到五两四钱,有的趁机敲诈,增收到八两、十两不等。穷人迫于生存,只好借债。
                           
                        《三合县志略》载:同治四年,时贵州巡抚张亮基,不得不上奏承认:“盖黔省之患,苦于饥军之不能平贼,尤苦于饥民之相率为贼。”贵州都匀府独山州分驻三脚屯左堂蒋,为革除当时盛行的苛捐滥派,刻碑记云:最后,不得不承认“盘剥苗民等项陋弊,若不禁绝,贻难堪。”………
                             
                        3、潘新简因为受不了剥削压迫,又为打抱不平惹怒官府而遭到追捕,更增加他反清抗清的意志和决心。在潜伏躲藏的时期里,潘新简就暗地里和吴邦吉、覃朝刚组织了数千人的起义队伍,伺机发动革命。
                            4、太平天国革命和邻近农民起义的推动和影响。
                           
                        1850年,金田村起义爆发,天地会成员大头羊张钊“在黔桂边区起事,逼近荔波南界”(《荔波县志》抄本)。荔波受到极大震动。………
                           
                        为了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和探测民心,咸丰四年(1844)甲寅的春节年场,潘新简和伙计们在九阡的“其辰”(水语,即辰日场)场坝上,垒起谷桶作台子来宣传起义。最后,潘新简和伙伴们在场坝的四条路口摆上四只谷桶,让愿意支持造反的人,每人往谷桶里投入一枚铜钱。当晚,汇集的铜钱有一谷桶………
                        三、起 义 爆 发
                           
                        咸丰五年(1855)6、7月间,兰花会首领之一的罗光明、罗天明率领上江起义军,攻破了三脚屯(今三都县治地,当时属独山州)和都江厅。随即进军和九阡毗连的三洞里,以牵制清军。
                        
                        这里,荔波知县蒋嘉谷,吓得胆颤心惊。急忙派游击马清洁领兵会同方村县丞(当时荔波分县)何铨,赶来三洞防范。同时,又派一队团练到九阡驻防。当时,潘新简正在家乡的梅采村和吴邦吉、覃朝刚等人商议响应起义的具体问题。潘新简的活动被团练探晓闻讯赶到梅采抓捕潘新简。潘新简手持锋利的大砍刀,奔出门外说:“谁要捉我,我就先杀谁!杀他一两个垫底再说!”清军正欲动手,潘新简挥刀高呼:“哈卡啊!(水语即杀清军啊!)”那时,四伏在村寨和坝上的群众已达数千人。大家应声,高呼着向清军冲杀过去,把团练全部消灭。由此,揭开了水族农民抗清起义的序幕。
                           
                        农民起义的义旗竖立起来之后,荔波属内莪蒲、三洞、巴容、羊安、水婆等里的水族人民,完全拥护起义军;瑶庆、周覃、瑶台、方村等里的水族、布依族人民亦多响应。起义的烈火席卷了大半个荔波县,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万余人。
                           
                        蒋嘉谷十月间亲自和刘山等,率五营清兵由水浦大路进攻九阡,过河来到水错。潘新简、覃朝刚、吴邦吉等率九阡义军,会同下河、三脚屯义军及附近之水吼、水太、水各、水错、水条等寨群众数千人,合围十余里。蒋嘉谷仓促南遁,率领勇士邓元高,外委吴邦瑞等左右冲杀,还是从不出重围,最后全军覆没,蒋身受三十多处伤,当其奄奄一息时,愤怒的当地群众,用篾黄捆成火把沾油将其烧灼,直到断气,方才解恨。
                           
                        潘新简率众起义之后,在家乡梅采建立一座大房子,设立王府。修建坝丢山营卡为根据地。坝丢坡顶较为平坦,并有一个山洞,在坡顶四周筑起一人高,四、五尺厚的石墙(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在梅采寨后面高高的坝共山设立总哨,这里可望及九阡全镜,呜角传令。此外,在水各、帽盒山、巴灰、董界、瑶庆等地建立几十个据点。同时,还利用各地河沟、关隘、构筑坚固的防守工事,修筑石卡,层层布防。
                        四、主 要 革 命 活 动
                           
                        咸丰六年(1856),瑶庆里蒙阿林越狱出逃,响应潘新简起义,率众占据水瑶、水工等处,联合潘新简攻荔波县城,不克。义军在旧县与清军激战各伤亡百余人,遂撤退。然后,知县赵煦调五里团练,兵分三路进攻瑶庆。潘新简援救不及,蒙阿林阵亡,瑶庆义军百余人遭杀害。
                            十月,荔波劣绅邱树桐以水族败类韦国兴、韦玉龙作内应,率兵到水婆镇压义军。义军促不及防,激战中失利。   
                        咸丰七年(1857)
                        2月,罗天明率上江义军攻独山,邱树桐领兵去镇压,并想乘势直取烂土。潘新简和罗光明取得联系,诱敌进入羊猛一带的伏击圈。清兵被围困在山谷中三昼夜,虽竭力左冲右杀,终究不能突围,全军被歼,周益发和邱树桐在此战役中丧命。
                           
                        5月,知县吴德容派军功蒙庆湘和千总雷新霆、团首韦芝儒、领兵去三洞镇压义军。蒙庆湘被诱入达便洞,潘新简领大队人马在外包围。义军内外合击,清官兵全被歼灭。
                            这是潘新简部队和太平军在军事上的首次合作。
                           
                        这年秋天,台拱(今台江)苗族义军张秀眉所部吴小波(又称小老波),率领武装青衣队八百余人,莫福应率领七百余人,先后来九阡支援潘新间义军。同时,九阡义军与黄起凤(洪公)进一步取得联系。这样,使九阡义军和相邻的友军关系更加密切,彼此响应,互相支持。
                           
                        潘新简在起义反清的第二年,即1856年就已称为大王,义军和老百姓习惯称为简大王。直至咸丰九年,才正式称为辅德王,并将名字阿简改为潘新简。在1856年,其部属的重要武将已均称帅爷。吴邦吉当时任帅爷。咸丰九年才升为镇德王。
                            咸丰九年之后,潘新简的义军在政治上、军事上要趋于成熟。
                           
                        这一年,潘新简于九阡李家寨建造辅德王府。同治元年(1862)竣工。同治二年正月,潘新简从梅采搬来新王府。新王府为瓦屋十二栋,筑土墙围之,称为圭城。内分正堂(摆公案)、文司堂、武司堂、差房、监房等,并设兵守备、八字门上横匾额书:“辅德王府”;两侧楹联书:“天上雷公大,地下辅德王”。
                           
                        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18日,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余诚义领兵由广西南丹进入荔波,和潘新简部队取得联系,两军联合攻打荔波县城。20日,义军架云梯、用火炮,由东门攻入县城,城内清军千余人全被歼灭。杀死了守备曾玉麟、千总王化龙等十多名清官吏。这是义军起义七年来,首次攻下县城,也是歼灭清官兵最多的一次。由于粮饷问题和防止清军袭击,义军将领协商,主动撤出荔波。潘新简先率兵回九阡。22日,太平军到九阡,3月10日,太平军移兵东进,此后不久就和罗光明进攻三脚屯、上江和古州。
                            同治元年七月,潘新简率义军假道独山,攻都匀的凯口三关,占领苗香等地。
                        
                        同治四年(1865)2月,潘新简、罗光明领兵和清军总兵张文德部队激战于(1865)水潘,大败清军。这一年,罗光明和潘老帽到九阡和潘新简共议讨敌大事。
                           
                        
                        同治五年(1866),经过长期准备,周密布置,义军向清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2月13,潘新简、吴邦吉和潘老帽,率九阡及下河义军准备进军广西。后来改变计划,率四万余众,从方村分五路围攻荔波县城。这次攻城胜利之后,潘新简率众把城墙全部捣毁,然后才班师回九阡。
                           
                        同治六年(1867)正月,代理知县钟毓才,由独山领兵进荔波。二月九日,清军宿营在董界里马寨村后的板崤坡,被义军团团围住,全歼清军,钟毓才被碎尸万段。
                           
                        1866和1867两年,潘新简在友军的配合下,五次攻下荔波县城,并有南窥恩恩、北图独山,发展通商贸易的想法,军民一体,是起义的全盛时期。
                           
                        同治七年(1868)二月初一,清守备李泉源攻羊奉里板抹民屯。潘新简领兵救急,击毙游击郑农恕、守备金德明,大败清军。
                           
                        3月,知县高荃知道剿不胜剿,乃采取招抚怀柔政策。潘新简恨其欺骗,令水浦、水错、羊奉义军继续攻城。清游击邹玉林、守备董用威出来,被义军击毙于巴灰里。
                           
                        同治八年(1869)一至三月,潘新简多次率义军击溃黔桂两省清军的围攻。清军进攻水浦、水洞,义军反攻失利。这阶段以前,清军都无法进入九阡。
                           
                        4月,知县高荃分别向广西和贵州巡抚乞请派兵到荔波镇压农民起义。广西巡抚苏凤文派副将潘其泰,总兵孔宪隆,率领七营清军到荔波;加上原在荔波的三营清军,总共十二营兵力,分四路围攻九阡根据地。
                           
                        4月18日,九阡根据地的保卫战开始了。潘新简和吴邦吉分别率领义军在九阡地区展开激战。当时,友军队伍已先后撤走,九阡地区毫无外援,清兵势众,又攻克了九阡四周的不少营卡、关隘,情况十分危急。潘新简拒敌于十里大坡,两军激战,炮火齐轰,岜凯、石板寨等处,炮声震响十里之外,义军伤亡惨重。民军拒守坝去大卡,坚持抗敌。潘新简率领勇士坚守帽盒山、猪场、石板寨、梅采山寨等几个最后据点,抗击清军。当时,孔宪隆率领的广西清军势众,在九阡主峰坝洗山安营扎寨。并屯兵各寨,大肆搜捕,共烧毁27个村寨,行文张榜招抚及缉拿潘新简。4月26日,猪场和帽盒山相继失守,潘新简率义军退守梅采。五月初六,孔宪隆聚集数千清军围攻梅采。敌我悬殊极大,潘新简领百余名勇士和清军恶战于梅采村外。12日梅采失守。潘新简看到大势已去,不得不放弃坚守了15年的九阡根据地,逃往下江白岩,又转回拉易、滚通走古州、苗龙一带打算联络各地义军,以图恢复大业。不料,在清军重赏之下,六月三日,潘新简被内奸出卖,俘获后被送交到孔宪隆处。
                           
                        孔宪隆在抓获潘新简之后,一再劝降。潘新简坚定地说:“我反抗清朝,不幸失败,只有一死,我死不降清。”孔宪隆气急败坏,将潘新简、吴邦吉、潘正贤、石彭、潘玉通等二十七名起义将领及潘新简之子潘跳和其妻,一同押出示众。并特制槛笼两架,关禁潘新简和吴邦吉及潘新简妻子。有的说,押往广西的人员中,还有潘新简的弟弟潘局。8月15日,潘新简在桂林遭五马分尸惨刑。其余人员,在九阡示众之后,即遭杀害。
                           
                        潘新简领导的这场水族农民起义,坚持了十五年之久,其余部又坚持斗争三年,共达18年之久。这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农民革命。最后虽然失败了,却永垂史册。
                        五、人 民 的 怀 念
                            潘新简反压迫、反剥削、反歧视的抗清起义,却一直为水族人民所讴歌、赞扬。
                           
                        中共一大代表,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在黑暗如磐的旧社会,一反当时“简匪”的反动观念,作诗赞扬潘新简的正义事业。诗中,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潘新简领导的水族农民起义斗争的高度赞美和精辟见解。
                           
                        水族人民把潘新简的革命事迹编成故事到处流传。故事中,有发动起义,大造声势的《丢钱试民心》;激发群众义愤决心和清军斗争到底的《改变装束》;庆贺攻城胜利的《写对联》;智除刁难下河义军来往的恶棍《智惩恶霸头》;突破敌人包围的《智退官兵》;发动群众入伙,减轻群众负担的《简王牌》;加强民族团结的《虽苗一家亲》;和太平军聚会的《痛饮相会酒》;敌人痛恨潘新简,而有相信坟山贯气的《挖祖坟》;不畏强暴,不受引诱,视死如归的《英勇就义》;死后英灵不灭,依旧为义军助威的《显灵》等二十多则。并且有些故事情节,添加了神话色彩。
                           
                        除了故事,还有不少赞美潘新简起义的诗歌。《简大王之歌》中叙述了潘新简起义的兴衰胜败过程,有具体描绘,有浓烈情感的抒发,流露出人民对自己英雄的缅怀和赞美。
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要赞扬一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