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初探北洋舰队装备的速射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44:43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作为中国近代海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全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海战,黄海海战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在有关这场海战的众多话题中,北洋舰队为何失利一直是探讨的热点,各种相关论著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总结、探讨,其中众所公认的一个重要的失利因素就是北洋舰队没有速射炮。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在火力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只有旧式后膛炮的北洋舰队则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鸭绿江外的海战》中记述的日本军舰“独占弹注如雨之利”,而中国军舰却“不断遭到硝烟弹雨所骚扰”就是对当时战况的真实反映。

但随着对这段历史的不断探索,北洋舰队缺乏速射炮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越来越多的史料表明,北洋舰队并非没有装备过速射炮,在海战中曾经有一些速射炮战斗在了中国的军舰上,本文即试图对这些中国军舰上的速射炮做一次初探.




北洋舰队大量装备的哈乞开斯速射炮(小速射炮)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作为中国近代海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全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海战,黄海海战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在有关这场海战的众多话题中,北洋舰队为何失利一直是探讨的热点,各种相关论著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总结、探讨,其中众所公认的一个重要的失利因素就是北洋舰队没有速射炮。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在火力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只有旧式后膛炮的北洋舰队则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鸭绿江外的海战》中记述的日本军舰“独占弹注如雨之利”,而中国军舰却“不断遭到硝烟弹雨所骚扰”就是对当时战况的真实反映。

但随着对这段历史的不断探索,北洋舰队缺乏速射炮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越来越多的史料表明,北洋舰队并非没有装备过速射炮,在海战中曾经有一些速射炮战斗在了中国的军舰上,本文即试图对这些中国军舰上的速射炮做一次初探.




北洋舰队大量装备的哈乞开斯速射炮(小速射炮)
“速射炮”这个名词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著作中经常可以见到,但这仅是一个很含糊的称谓。在“速射炮”之下,还应分为小速射炮和大速射炮。小速射炮是指格林炮、哈乞开斯炮之类的机关炮,在海战中主要用于对付近距离的敌方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则没有太大作用,因此这种火炮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所要探寻的,是100mm以上的大口径速射炮,即大速射炮,这种速射炮和小速射炮有很大区别,有些论著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

军舰使用的大速射炮(以下简称速射炮),在中国又被称为船台快炮、快放炮等,其"快"是相对于旧式后膛炮而言的。19世纪中期以后,各国的军舰上普遍开始装备了后膛炮,虽然较前膛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此时的后膛炮采用的是架退技术,即火炮的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火炮发射时由炮架承受后座力,炮身连同炮架整体后座,发射后会产生很大的位移,重新复位与瞄准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射速非常慢(以定远的305mm克虏伯炮为例,发射一发炮弹最快也要3分钟,而日本松岛舰的320mm主炮在黄海海战中更是创造了半小时发射1发的记录),综合性能上并不尽如人意。

为改进架退炮存在的这些问题,19世纪90年代管退技术被研制出来。这种技术通过在火炮上安装制退复进机,使火炮的后座部分能在发射后利用自身的后座力自动恢复到原位,省去了复位和重新瞄准的时间,火炮的射速大为提高,以往采用架退技术的旧式后膛炮发射一发炮弹的时间,新式的管退炮可以“放至四五出”,因此采用这种技术的火炮赢得了“速射炮”的美誉。

由于速射炮对比旧式后膛炮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海战中必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甫经问世即引起各国的重视。“巨舰大炮”论一时几乎要被“快船快炮”所取代,各国海军纷纷开始换装这种新式火炮。视中国海军为假想敌的日本,在这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一面高筑债台,一面疯狂采购新式武器,除了在现有军舰上添加和更换速射炮外,日本又订造了数艘装备大量速射炮的新式军舰,在号称"定镇克星"的三景舰上,单舰装备的速射炮竟然多达11-12门。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舰用速射炮(大速射炮)
身处这场武器装备的大革命时代,中国海军的将领们也并非无动于衷。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在亲眼目睹了日本海军日新月异的变化后,右翼总兵刘步蟾忧心忡忡,认为中国海军战力已远不如日本,当即通过海军提督丁汝昌向北洋大臣报告,力陈添船添炮刻不容缓。然而此时清政府已经批准了户部关于两年内停购外洋军火的提案,不仅没钱购买快船快炮,就连购买弹药以及军舰日常维护的经费都出现了问题,整个北洋舰队陷入了停滞、倒退的漩涡中。今人再来看这段历史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百年前那些精于试帖小楷而不知近代战争为何物的大臣们看来,则是再正常不过了。按他们的理解,海军的舰船购来后就应万事大吉,除非这些军舰本身质量有问题,否则又有什么必要耗费巨款来更换火炮,来年年维护呢?北洋海军既已成军,而还要再在上面徒耗国帑,这在他们看来才是真正不可思意的。当时的中国,能深切体会到“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这种危机感的人又有多少呢?

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制胜利器。……北洋海军铁甲快练各船原设炮位,当时虽称新式,但较现时快炮,实觉相形见绌……”,请求“添购快炮”,来更新北洋军舰上的旧式后膛炮,并提出如果经费实在紧张,也应分年拨付,“竭力匀凑,先购镇、定二船快炮十二尊”,购买12尊速射炮所仅需区区30余万两银子,竟然还要分年拨付,竭力匀凑,海军经费窘迫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篇奏折一去就没了下文,面对部下将领的迫切请求和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李鸿章在百般腾挪,凑出些银子购买了一批机关炮"聊胜于无"的同时,想到了一向不太被他看得起的国产武器。



江南制造局炮房(听这个名字真汗)
江南制造局,这座由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手缔造起来的近代军工厂位于上海高昌庙,是清末中国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早在速射炮问世后不久,这里的技术人员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种新式武器。
1890年(光绪十六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向两江总督李宗羲报告,要求仿制一种新式火炮:
“……泰西各国所用枪炮,巧样百出,日新月异。查有德国克鹿卜厂所造新式全钢后膛快炮一种,与英国阿姆斯脱朗厂所造异属相同,较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灵捷异常,以之安置炮台、兵轮,洵称利器。职道麒祥前在外洋,曾经见过,兹与华洋各匠再三讨论,拟由职局设法仿造。第此种后膛新炮,其中关键各件,均系紧密凑合,曲折甚多,若凭空摹绘图式,范模试造,诚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拟先由外洋购买快炮一尊来局作样,以便逐件拆开,仿照制配,庶有把握……”。

从这份报告可以了解到,江南制作局请求仿制的是一种“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的速射炮,准备采用的仿制方法是,购回一门国外的速射炮,然后逐件拆开,对所有的零件进行一一复制,最后再把这些零件组合起来装配成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射炮具体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这不失是一种可行的仿制方法。

两江总督对这份报告相当感兴趣,在批准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妥慎筹办,认真讲求,务与外洋快炮一律坚利以资得力”。当时西方生产速射炮的主要是英、德两国,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江南制造局最终引进了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 “全钢后膛快炮”,“逐件拆开,照样制配”,由此开始了中国制造速射炮的历史。

江南制造局的报告最初准备仿制的是100磅子全钢后膛快炮,也就是6英寸口径的速射炮。但从后来实际的生产情况看,仿制出的是40磅子快炮,即120mm口径的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甲午战争后生产的150mm速射炮,外形和120mm炮类似
从提交仿制报告算起,经过将近3年时间后,中国生产的速射炮终于向展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测试了新造的火炮,总办刘麒祥特地邀请了大量中外人士前来观看。当时进行试验的共有两门火炮,分别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就是仿制的120mm口径速射炮。试炮的结果非常成功,“中西观者啧啧称叹”。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射炮的性能参数:“快炮重二吨有奇,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食黑色火药十二磅,食无烟火药仅五磅半。一秒时可放十二尺,弹出口时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弹里能击十八里之远”,并认为“此项快炮最利于兵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门火炮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制开始,截至甲午开战时的2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了12门120mm速射炮。
当1892年第一批速射炮问世时,就曾有过一门连同20发炮弹被送往北洋接受检验,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关注。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终于想起了这批火炮。

1894年7月2日(光绪20年5月29日),北洋大臣的一纸电文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应拨四尊,已饬局筹船运威,应将药弹、铜壳酌齐候拨。海军尚需添设快炮,局内闻尚有六尊,亦祈配齐药弹并拨交去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所造的120mm速射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便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光绪二十年拨发海防军械局“阿姆斯脱郎四十磅全钢快炮四尊;开花、实心弹各一千六百个;钢质弹四百个;快炮弹铜壳五百个;炮门电气自来火一千支;炮门铜管击火二千六百支;炮药袋一百六十个;无烟火药八百磅”。至于李鸿章电报中所问的另外六门速射炮则不知为何,统统被南洋大臣调走了。这样,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mm速射炮累计有5门。

丁汝昌曾经数次申请为“经远”、“来远”舰添装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射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将这些速射炮安装到“经、来”军舰上充当尾炮。但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的改造(“经远”、“来远”在德国建造时李鸿章就提出过尾炮问题,当时伏尔锵厂的答复是,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无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看到“经、来”二舰有过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广”字号军舰上出现了120mm速射炮的踪影。

翻开日本《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广乙” 、“广丙”二舰搭载兵器一栏下,赫然记载的是120mm速射炮。无独有偶,北洋舰队中的洋员马吉芬在《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在黄海海战参战的中国军舰中,“广丙”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射炮,而黄海海战之后奉旨检查北洋海军的徐建寅在检查报告中也清清楚楚记载“广丙”舰装备的是3门“十二生特快放炮”(即120mm速射炮)。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中的“广乙”、“广丙”两艘军舰装备了120mm速射炮。

“广”字号军舰隶属广东水师,是广东水师仅有的几艘主力舰。1894年5月,根据《海军大阅章程》,三艘“广”字舰一起北上接受检阅。海军大阅结束后,因为当时广东一带鼠疫盛行,恰好又正值中日关系紧张,各舰不愿返回广东,因此皆留在北洋助战,后来都参加了甲午战争。

“广”字舰中的“广乙”、“广丙”属于钢胁钢壳鱼雷快船,由福建船政建造,分别于1890年11月30日和1891年12月18日建成。二舰属于同型舰,各种性能参数接近,火炮布置略有不同。但根据初建时的资料看, “广乙”装备的是1门150mm炮和2门120mm炮,“广丙”装备的则是3门120mm炮,都是旧式后膛炮。把其中的5门120mm后膛炮更换为新式的速射炮,只能是二舰建成后的事情。

广东省在订造“广乙”、“广丙”舰时就已出现购船经费不足的情况,后来的“广丁”舰更是因为无力支付船价,而无奈的被并入了福建船政水师,成了“福靖”舰。在连“广丁”舰区区20万两的造价都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广东水师能耗费巨资自行购换120mm速射炮是不可想象的。

从各种史料来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购买速射炮的情况下,唯一有能和两艘“广”字舰发生联系的就是江南制造局运往威海的速射炮,而且数量也恰好和“广”字舰原有的120mm炮位相符,都是5门。但这些原本将用作“经远”、“来远”尾炮的速射炮为何被换装到两艘非嫡系的“广”字号军舰上去?以及换装的时间、过程如何?尚未找到直接的记录,有待进一步探寻。

现在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有一批中国制造的速射炮伴随北洋舰队参加了甲午海战,虽然由于数量过少,在海战中并未产生过重要作用。但以往认为北洋舰队中没有一门速射炮的观点似乎应该加以修正了。

速射炮是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产物。当时尚处于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军工技术人员将它引进、仿造,并实际运用到了抵御外敌的战争中,中国早期军工技术人员的这种努力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但无法否认的是,在长时间内,这种新式武器的生产只取得了非常有限的成果。不仅是速射炮,当时中国各个军工企业生产的都存在这种产量小、质量低劣的问题,甚至到甲午战争爆发时,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军工企业仍不能制造出海军需要的弹药。被批评为“舍本求末”的洋务派一味追求“器”所导致的恶果由此可见,最终,中国第一批速射炮连同中国第一支海军成为对洋务运动的祭礼,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参加1894年海军大阅的“广乙”舰
哈乞开斯3磅速射炮

哈乞开斯(hotchkiss)3磅速射炮(机关炮),法国哈乞开斯公司制造,北洋水师的“济远”等军舰装备了此炮。


保存在甲午战争博物馆的一门哈乞开斯3磅速射炮

主要参数:

口径:47mm

炮重:235.5kg

射速:20发/1分钟

射程:4575米

哈乞开斯5管回转炮,由法国哈乞开斯公司制造,有37mm、47mm等几种型号。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等军舰装备了此炮,甲午战争中,中国陆军也装备了该炮的陆军型。

主要参数:

炮重:209kg(37mm) 578kg(47mm)

射速:60发/1分钟(37mm)5发/6秒钟(47mm)

射程:2778米(37mm)2020米(47mm)

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于1893年开始制造,至甲午战争爆发时为止共生产12门,北洋舰队中的“广字”舰可能装备了此炮。


江南制造局火炮车间中正在组装的舰用速射炮

主要参数:

口径(毫米):120

炮身长:16.4英尺

炮重(吨):炮身重2吨728磅,炮架重2.5吨

来复线:22条

来复线长:14.4英尺

弹重(公斤):40磅

装药:无烟火药4磅半,或石子药12磅

初速:2080尺/秒

射速:10发/1分钟

射程:7200米
哈乞开斯这类小口径速射炮在海战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只有120mm口径以上的大口径速射炮才能对战舰构成威胁,广 丙上有3门,广乙上大概有2-3门,而广甲没有.
当年北洋水师的经典台词:  炮弹打不响!!:(
如果说炮弹打不响是兵工部门的问题的话,那么发射的鱼雷从敌舰的底部穿过便是军队本身的素质问题了.
哈乞开斯炮的作用是对付鱼雷艇之类的目标
甲午海战咱要是赢了该多好~~~成王败寇啊
慈禧不倒,就是把八国联军打败了也没用
北洋海军  可是号称世界第七啊  要是打败日本  发展下去的话 。。。
1888年号称世界第七, 在1894年的时候早已衰败不堪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3 11:44 发表
1888年号称世界第七, 在1894年的时候早已衰败不堪

中堂大人曰:北洋水师我只是为大清糊了一层纸,一戳就破.(大意如此)
当时在东亚能对北洋海军构成威胁的只有日本海军,日本海军和北洋海军实力差距并不大,要是打败日本海军 在收刮点战争赔款  北洋舰队势力必将大大增强!
三年户部不拨白银, 山东巡抚阳奉阴违, 太后还要庆寿,凭什么打败日本?靠嘴吗? :L
原帖由 梦回秦汉 于 2007-5-13 09:03 发表
如果说炮弹打不响是兵工部门的问题的话,那么发射的鱼雷从敌舰的底部穿过便是军队本身的素质问题了.

丰岛时东乡老鬼子用鱼雷打固定靶也没中,那是不是说日本人的素质更差呢:D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3 12:02 发表
三年户部不拨白银, 山东巡抚阳奉阴违, 太后还要庆寿,凭什么打败日本?靠嘴吗? :L

北洋水师的海防经费最后都是由海军衙门收放和户部没有太多关系,老佛爷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衙门大概400多万经费,但是这些并不是北洋水师的海防协饷,从光绪十
五至二十年间,北洋海防协饷收入基本稳定,平均约137万两,高于前十四年的平均数。

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朝廷也不是没有继续外购战舰的计划,但是由于日本从中作梗,最后没有买成
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后, 只在第二年得到国一艘广乙号, 在1891年户部上书奏停南北洋外购枪炮, 船只,械器可是确有其事吧.

至于外购军舰,我只知道在战争爆发前夕曾经试图向智利购买数艘巡洋舰,不过根本跟不上战争的走势. 如果你说的日本人干扰的是智利的"白朗古 恩卡拉达"号的话,当时智利已经将价格哄抬到50万英镑,超过两艘"定远"级,我想就算没有日本人作梗, 也不会有人作这种怨大头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3 12:59 发表
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后, 只在第二年得到国一艘广乙号, 在1891年户部上书奏停南北洋外购枪炮, 船只,械器可是确有其事吧.

至于外购军舰,我只知道在战争爆发前夕曾经试图向智利购买数艘巡洋舰,不过根本跟不上战争 ...

奏停又不是真的停了,再说三广舰并不隶属北洋水师,那是广东水师的船,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得到的是平远.

50万英镑折合白银150万两,定远是140万两,好像不是2倍吧,贵是贵了一点,不过这条船要是买回来,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止一篇文章显示, 1891年翁同龢在奏停南北洋外购军舰军火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 在<北洋海军经费初探>一文中, 也只记载到光绪二十年, 即1891年
"2艘军舰之后分别长时间与同道归国的德制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分别组队使用,经常出现于中国各海域,成为中国海军中新一代的骨干力量。然而就在这此大规模购舰后不久,户部尚书翁同龢以财政紧张为由,奏请2年内禁止海军购买外洋船炮,随即得到他的学生光绪皇帝的批准,如同郑和七下西洋后的禁海令一样,中国海军外购装备的大门被重重关上,“致远”等新式巡洋舰的归来,竟成了绝唱,中国的海军建设陷入停顿倒退的深渊。而几乎是同一时间里,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六十寿诞却都在耗费巨资,大操大办,丝毫未体现出任何一点国帑紧张的迹象。"

"十四年《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朝野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已经成军,李鸿章也吹嘘“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48。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规定南北洋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

还有"白朗古 恩卡拉达"的价格
"“白郎古·恩卡拉达”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非常先进的军舰,因而智利政府的要价也相当之高,日本和中国先后出价40、42万英镑,均不肯出售,最后价格竟然哄抬至50万英镑,折合中国银350万两,比当年订购2艘“定远”级铁甲舰的经费还多。中国以往有一则关于甲午战争的流传,即日本海军的“吉野”号巡洋舰原为中国订购,后来因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没有款项付尾单而被日本抢购,实际这则故事是将中国争购与“吉野”同式的军舰一事讹传所至,“白郎古·恩卡拉达”只是与“吉野”同式,而并非是“吉野”。"

而且就算是真的把智利军舰买回来,我也很难看好战局会得到改变,
"李鸿章与龚照瑗商议,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战略,准备购买数艘后,重金聘请英国著名海军将领指挥,配足弹药后航行至吕宋岛会合休整,然后一鼓作气直捣日本长崎。经过反复谈判,智利海军部最后用密码开列了愿意出售的军舰清单,计有“卜拉德”、““白郎古·恩卡拉达”、“埃斯梅拉达”、“额拉粗力士”、“平度”、“康德尔”、“林则”等共7艘,几乎就是当时智利海军的全部主力军舰:"

让一直没有经过训练, 整合的舰队去完成直到黄龙的任务,恐怕在世界海战史上还没有先例吧
白银和英镑的比例一直都是3:1,后期白银贬值那就没有可比性了,又不是英镑升值.
         “白郎古·恩卡拉达”不与“吉野”同式,前者火力远超过后者.
        
         “吉野”舰正常排水量4216吨,航速23节,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
          “白郎古·恩卡拉达”排水量4568吨,航速22.8节,8吋/40倍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6吋/40倍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
]]
所以我想知道50万英镑,折合中国银350万两是哪里来的数据?
         戚其章《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记载如下
每英磅折合库平银(两)
年份 1865  1879 1885 1887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3.18  3.425  3.59  4.05  6.21 6.1161 6.25  6.11   7.14

你要是觉得那会就有了模块化设计理念,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陈悦的<北洋海军>舰船志里<北洋海军装备的外援舰船>一文,网上也可以搜到

另外,如果用MAKO作比不正确的话, 那么用苏30MKI和MKK比如何? 武器配置不同, 机体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是同一个机构设计的, 算"同式"否?
北洋海军装备的外援舰船一文里提到1880年左右白银与英镑的比例了?
1880年是定镇定购的时间,如果两舰购款尚不足一艘穹甲巡洋舰,那白银要下跌多少?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3 23:36 发表
1880年是定镇定购的时间,如果两舰购款尚不足一艘穹甲巡洋舰,那白银要下跌多少?

我前面给的数据不是有吗?
定,镇二舰的价格大约是37000英镑, 致远, 靖远两艘穹甲巡洋舰总共为364110英镑,

因此无论怎么算, 智利战舰也过于昂贵,另外还是那句话,所谓在吕宋修整并进攻长绮的计划几乎是痴人说梦,且不说人员,战术等因素, 就在战时欧洲列强纷纷作壁上观的时候, 西班牙是否会让中国舰队在吕宋修整就非常值得商榷. 而且,这种设想跟后来日俄战争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非常类似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3 23:49 发表
定,镇二舰的价格大约是37000英镑, 致远, 靖远两艘穹甲巡洋舰总共为364110英镑,

因此无论怎么算, 智利战舰也过于昂贵,另外还是那句话,所谓在吕宋修整并进攻长绮的计划几乎是痴人说梦,且不说人员,战术等因素, ...

定,镇二舰是从德国买来的不是从英国,马克和英镑当时怎么兑换啊?
我北洋水师的失败是正常滴~
(胜利了才怪哩)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3 20:55 发表
让一直没有经过训练, 整合的舰队去完成直到黄龙的任务,恐怕在世界海战史上还没有先例吧

有倒是有不少,不过一般发生在帆船时代.....特别就是在智利\秘鲁之类的国家,好几次如此了.....蒸汽时代是不常这样了,不过1866年的齐洛埃海战中秘鲁-智利联合舰队还是完成了一场艰苦的防御战..........清政府在考虑买智利军舰的时候大概也知道他们有这种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