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百姓回望苏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55:26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多年的苏联国旗缓缓落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但从1989年开始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程给苏东百姓带来的震荡似乎还远未停歇。
十多年来,各国各界对苏东巨变的原因启示、是非种种进行探讨争辩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那些身处在暴风眼中心、亲历命运转换的苏东社会的人们也许才是那段岁月的最合适的评判者。让我们从他们的讲述和回望中去窥探历史的奥秘吧

      “苏联情结”挥之不去

“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

国际先驱导报驻莫斯科记者宋世益报道 当阔别15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漫步街头,《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发现过去熟悉的街道变亮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向行人眨巴着眼睛,曾经空空荡荡的商店货架上如今琳琅满目。市中心最大的变化恐怕是列宁大街和列宁广场都已经改名为独立广场,但广场上黑色大理石的列宁雕像仍傲然挺立。
不过最让记者牵挂的,是别洛韦日。那是明斯克附近的一片丛林。

      解体从这里开始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就躲在这片森林中的一幢别墅中,经过一天的秘密会晤,签署了关于解散苏联和成立独联体的“别洛韦日协定”。
当时为了保密,没有任何记者到现场采访,也没有留下任何图片资料,对于记者来说,在苏联解体15周年的时候去那里感受一下,应该是难得的时机。
于是,《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乘车从明斯克行驶近400公里,抵达了这片著名的丛林。别洛韦日丛林横跨白俄罗斯和波兰边境,白俄罗斯一方的面积约15公顷,分布着大量的针叶林,栖息着许多野牛。这里的人工建筑很少,维持着自然状态,被称为白俄罗斯的“绿色长城”和“天然氧吧”。      
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为国家公园,那幢决定苏联命运的别墅已被作为白俄罗斯总统现行官邸,有边防军人昼夜把守。即使征得公园总经理巴姆比扎的特许,我们也只被允许在官邸外围进行拍照,这多少让人有些沮丧。
无奈只好打听打听周围人知道些什么。不过不知为什么,记者接触到的当地居民和有关当事人都不太愿意就当时在这片丛林中发生的事件发表过多的评论。只有陪同记者的导游奥列克态度明确地说:“苏联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开始走向解体,这确实令人惋惜。但铸成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了。”

       涅槃的双头鹰?

时间回溯到1991年岁末:莫斯科风雪弥漫。克里姆林宫屋顶上已不见印有锤子和镰刀的鲜艳红旗;附近的街头,人们踏着积雪在食品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飘扬了69个春秋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悄然降下……
正是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至1991年,本报记者被单位选派到白俄罗斯大学进修,当时白俄罗斯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在学习之余,记者常借机前往莫斯科“改善伙食”。
那是一个处于巨变前夜的大国政治中心——90年代初的苏联,社会上下躁动不安。过去的核心价值观被否定,虚无的自由主义和独立思潮填补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真空。对立的两派以不同形式进行着激烈较量,街头各种集会和游行几乎每天接连不断,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学生似乎都无法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商品全面短缺,排队抢购商品的场面随处可见。
1991年7月,记者结束在白俄罗斯大学的学习回国。想不到,半年之内,在世界最大的国土上竟相继发生亡党和亡国的惊天大事。
当记者被派到莫斯科正式工作时,苏联已经解体四年了。此时的俄罗斯正经历着解体后的全面政治和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民众和党派对现状感到不满,社会紧张加剧,经济滑向谷底。不少国民认为叶利钦治国乏善可陈,走马灯式地更换总理和阁员是他执政期间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影响。
2003年,记者再度到莫斯科工作。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在年富力强、多谋善断的普京总统领导下。得益于多种因素和治国有方,普京成功遏制住了国家的继续崩溃和经济下滑,各方面情况开始好转。2004年,普京成功连任总统。在第二个任期内,普京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频频甩出大手笔,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主动出击。
岁月无情,转瞬间苏联解体已经15年。每次到俄罗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社会在变,人们的心态在变——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浮躁狂热到90年代中期的迷茫和混乱,直至目前的渐趋平和和理性。但有的东西也许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

       无法挥去的痛

就像白俄罗斯人奥列格的心态,深深的“苏联情结”是独联体人挥之不去的。
普京总统曾强调,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正是根据他的提议,俄国家杜马决定选用苏联国歌作为俄罗斯国歌,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目前,在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和列宁上过学的喀山大学,列宁的故居和曾经就读的教室保存完好;一些地方的列宁雕像仍然屹立;各地纪念二战烈士的的常明火燃烧不熄;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到红场参观苏维埃国家缔造者列宁的陵墓,瞻仰其遗容。
“如果苏联不解体,我们的国家仍将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为所欲为,到处充当世界警察。”来自乌法市的退休者帕赫曼在红场上的列宁墓前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每年来莫斯科,一定要来看看这位伟人。当年担任苏共领导人的舍宁认为:如果苏联不解体,国家将不会出现妓女和贪污腐败,也不会有贫穷和战争。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俄社会舆论基金会前不久所做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60%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近60%的人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不过,“苏联情结”并不代表人们想回到过去,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怀。
汉学家科斯嘉认为,现在多数俄罗斯人虽然未必想退回到旧体制,再去过苏联那种生活,但同中国目前的稳定发展相比,从苏联的解体中还是有教训可汲取的。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历史已经按它的轨迹走到了现在。是对是错,只有留给世人去评说了。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多年的苏联国旗缓缓落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但从1989年开始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程给苏东百姓带来的震荡似乎还远未停歇。
十多年来,各国各界对苏东巨变的原因启示、是非种种进行探讨争辩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那些身处在暴风眼中心、亲历命运转换的苏东社会的人们也许才是那段岁月的最合适的评判者。让我们从他们的讲述和回望中去窥探历史的奥秘吧

      “苏联情结”挥之不去

“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

国际先驱导报驻莫斯科记者宋世益报道 当阔别15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漫步街头,《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发现过去熟悉的街道变亮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向行人眨巴着眼睛,曾经空空荡荡的商店货架上如今琳琅满目。市中心最大的变化恐怕是列宁大街和列宁广场都已经改名为独立广场,但广场上黑色大理石的列宁雕像仍傲然挺立。
不过最让记者牵挂的,是别洛韦日。那是明斯克附近的一片丛林。

      解体从这里开始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就躲在这片森林中的一幢别墅中,经过一天的秘密会晤,签署了关于解散苏联和成立独联体的“别洛韦日协定”。
当时为了保密,没有任何记者到现场采访,也没有留下任何图片资料,对于记者来说,在苏联解体15周年的时候去那里感受一下,应该是难得的时机。
于是,《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乘车从明斯克行驶近400公里,抵达了这片著名的丛林。别洛韦日丛林横跨白俄罗斯和波兰边境,白俄罗斯一方的面积约15公顷,分布着大量的针叶林,栖息着许多野牛。这里的人工建筑很少,维持着自然状态,被称为白俄罗斯的“绿色长城”和“天然氧吧”。      
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为国家公园,那幢决定苏联命运的别墅已被作为白俄罗斯总统现行官邸,有边防军人昼夜把守。即使征得公园总经理巴姆比扎的特许,我们也只被允许在官邸外围进行拍照,这多少让人有些沮丧。
无奈只好打听打听周围人知道些什么。不过不知为什么,记者接触到的当地居民和有关当事人都不太愿意就当时在这片丛林中发生的事件发表过多的评论。只有陪同记者的导游奥列克态度明确地说:“苏联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开始走向解体,这确实令人惋惜。但铸成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了。”

       涅槃的双头鹰?

时间回溯到1991年岁末:莫斯科风雪弥漫。克里姆林宫屋顶上已不见印有锤子和镰刀的鲜艳红旗;附近的街头,人们踏着积雪在食品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飘扬了69个春秋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悄然降下……
正是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至1991年,本报记者被单位选派到白俄罗斯大学进修,当时白俄罗斯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在学习之余,记者常借机前往莫斯科“改善伙食”。
那是一个处于巨变前夜的大国政治中心——90年代初的苏联,社会上下躁动不安。过去的核心价值观被否定,虚无的自由主义和独立思潮填补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真空。对立的两派以不同形式进行着激烈较量,街头各种集会和游行几乎每天接连不断,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学生似乎都无法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商品全面短缺,排队抢购商品的场面随处可见。
1991年7月,记者结束在白俄罗斯大学的学习回国。想不到,半年之内,在世界最大的国土上竟相继发生亡党和亡国的惊天大事。
当记者被派到莫斯科正式工作时,苏联已经解体四年了。此时的俄罗斯正经历着解体后的全面政治和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民众和党派对现状感到不满,社会紧张加剧,经济滑向谷底。不少国民认为叶利钦治国乏善可陈,走马灯式地更换总理和阁员是他执政期间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影响。
2003年,记者再度到莫斯科工作。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在年富力强、多谋善断的普京总统领导下。得益于多种因素和治国有方,普京成功遏制住了国家的继续崩溃和经济下滑,各方面情况开始好转。2004年,普京成功连任总统。在第二个任期内,普京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频频甩出大手笔,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主动出击。
岁月无情,转瞬间苏联解体已经15年。每次到俄罗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社会在变,人们的心态在变——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浮躁狂热到90年代中期的迷茫和混乱,直至目前的渐趋平和和理性。但有的东西也许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

       无法挥去的痛

就像白俄罗斯人奥列格的心态,深深的“苏联情结”是独联体人挥之不去的。
普京总统曾强调,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正是根据他的提议,俄国家杜马决定选用苏联国歌作为俄罗斯国歌,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目前,在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和列宁上过学的喀山大学,列宁的故居和曾经就读的教室保存完好;一些地方的列宁雕像仍然屹立;各地纪念二战烈士的的常明火燃烧不熄;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到红场参观苏维埃国家缔造者列宁的陵墓,瞻仰其遗容。
“如果苏联不解体,我们的国家仍将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为所欲为,到处充当世界警察。”来自乌法市的退休者帕赫曼在红场上的列宁墓前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每年来莫斯科,一定要来看看这位伟人。当年担任苏共领导人的舍宁认为:如果苏联不解体,国家将不会出现妓女和贪污腐败,也不会有贫穷和战争。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俄社会舆论基金会前不久所做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60%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近60%的人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不过,“苏联情结”并不代表人们想回到过去,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怀。
汉学家科斯嘉认为,现在多数俄罗斯人虽然未必想退回到旧体制,再去过苏联那种生活,但同中国目前的稳定发展相比,从苏联的解体中还是有教训可汲取的。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历史已经按它的轨迹走到了现在。是对是错,只有留给世人去评说了。
那时候都没什么印象,太小了~;P ;P
以前一位老师说俄国人就是双头鹰,一会朝东一会朝西,结果不是东西
原帖由 lqvod 于 2007-5-10 18:40 发表
以前一位老师说俄国人就是双头鹰,一会朝东一会朝西,结果不是东西


呵呵
所有说那才是俄国人啊
老毛子现在就靠石油活了,未来还可以靠石油活很久
随着印度工业的崛起,世界石油又要涨一圈
阿尔巴尼亚也是双头鹰, 怪不得:(
苏联的分裂是给我们送的一次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