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纵横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5:09
一、于丹二书是“注水肉”
  
   有人认为:“于丹现象”其实是一场商业策划(也有人称之为商业炒作),言下颇有鄙夷之意。但窃以为:这主要还是一种文化行为,与一般的商业行为是有区别的,当然并不排除有商业的因素在内。可是,商业又怎么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还有多少与商业和金钱无关的事情?电视台要收视率(背后是广告收入),书商要赚钱,于丹教授也不可能光是沉迷于心灵的逍遥游,而不食人间烟火;其中有商业因素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在商言商,从商业的层面来看,是不是符合商业道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具体地说:是不是以诚信为本?是不是遵循了保质保量的等价交换原则?有没有商业欺诈行为?是否对得起广大消费者?要知道:在你的众多读者(在商业层面上就是消费者)中,不乏把你捧上天的痴情的粉丝,也有一些拿点心钱买书的天真的孩子们,你忍心宰他们吗?
   “注水肉”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语汇之一,在《品三国》(上)中,他就说刘备的皇族身分是“注水肉”。那么,我为什么要借用这个词批评于丹的两本《心得》呢?下面我们就做一次“3.15”式的论证。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上讲了七次,每次43分钟,字数7—8000字,共约5万字左右。按照一般的出书惯例,不过是一本不厚的小册子,定价5—6元足矣,可于丹竟出了一本16开,160页的书,定价人民币20元整。《〈庄子〉心得》讲了10次,不过是7—8万字,定价7—8元足矣 ,却出了一本16开、151页的书,定价20元。那么,二书的厚度是怎么增加的?正如大家都看到的,主要是采用了两种办法:
   另一种办法是在页面上多留空白,以及加大行间的空隙。中华书局印行的《于丹〈论语〉心得》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印行的《〈庄子〉心得》基本上还算正常。
  另一种办法是:把《论语》和《庄子》的原文全部附在后面。用一部书作附录,在出版史上实为罕见。
   第一种办法,是典型的注水行为,用不着多说。单说这第二种办法,其实也是一种注水的行为。为什么?我们就着重论证一下。
  据于丹自己说:她秉承央视的意旨,把受众定在初中以下文化的层次上。那么,这些人因为看不懂《论语》和《庄子》的原文,才来听你的讲述和买你的书的;而你把两部不加注释和翻译的经典的原文附在后边,他们看得懂吗?别说这种文本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读者毫无用处,连专家学者和文化水平较高的那部分读者也是不需要的。我们知道:《论语》和《庄子》二书流传了两千多年,历代学者做了许多考证,注释和讲解,这都是学术成果,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论语》和《庄子》的起点,专家学者也必须要加以参考利用;而今人有许多通俗的翻译和注释本,更是广大群众学习的阶梯;很少有人只看原文的。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一书的自序中,不也说在床头放了好几年的庄子书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吗?连你这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出身的教授都看通俗的注译本,却让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读者去啃不加译注的原文,他们啃得动吗?这岂非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像于丹教授这样精于策划的聪明人,则明知道他们啃不动的,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干呢?答案只有一个:用原著凑篇幅,多卖钱,也就是现在商业领域盛行的捆绑式的套餐。看来于丹是利用已经取得的虚名,利用浮躁的所谓“国学热”的时机,利用大众中仍在痴迷的粉丝情结,把读者狠狠地宰了一把。但这样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读者多花了冤枉钱。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庄子〉心得》每本至少多花14元,《〈庄子〉心得》每本至少多花12元。根据现在最新的消息,前者已卖了290万册,再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卖出300万册是不成问题的。后者投入市场不久,现正热卖中,看势头以后卖到300万册也是不成问题的。那么,读者对前者所花的冤枉钱共为4200万元,后者是3600万元,二者共7800万元。据称版税率是12%,于丹所得的不义之财是936万元。当然,这并不包括于丹正当所得那一部分,也不包括电视台、出版社、书商、策划人……等等这些商业链条上的单位和个人的收入。
   第二,这么搞要浪费多少纸张?要多砍多少棵树?我不懂得造纸的事,我想内行人是算得出来的。
   第三,孔、庄两位先师已经死去两千多年,他们的著作权已不在《著作权法》的保护之列,在于丹教授多得的那一部分版税中,好像也包括二位先师的知识价值。那可是全民的精神财富啊,怎么就该于丹教授一人独吞?把先师的知识价值,也变成了人民币,揣进自己的腰包,真不愧是策划高手!庄子说道无处不在,看来于丹的生财之道是无孔不入的。
   《庄子》中有许多寓言,下面我也讲了一个寓言吧!这是我编的。
   有一个奸商,卖了许多注水肉,却站在讲坛上大讲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淡泊名利,尽管有许多不知情的人还傻乎乎地为他叫好,但知情人又会怎么想呢?
   也许有人会说:出书的事,都是出版社一手策划的,与于丹教授无干啊!说这话的人,如果不是有什么背景,那就太善良了。试想:书怎么印,里面增加什么内容,出版社怎么会不和作者商量而取得后者的同意?何况于丹教授还是著名的传媒策划人?就算这事不是于丹策划的,起码可以表明:她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学者的良心,与出版商同流合污了。
   在这方面,易中天先生要比于丹强多了。《品三国》(上)20多万字,还附加一个光盘,不过每本才卖了25元。特别值得赞许的是:易先生没有把《后汉书》、《三国志》等原著捆绑起来卖。还有隋丽娟的《慈禧》,如果把《清史稿》、《清实录》以及大内档案作为附录来印,那得卖多少钱一本,她就是不如于丹教授精明!
   下面,我要精选几条孔子的语录,送给于丹教授作参考。在4岁就开始读《论语》的于丹面前,就算是“班门弄斧”吧!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懂得利。”
  义、于丹解为“仁义”,不确。义,宜也,合适、合理的意思。仁和义有联系,但本义有区别。所谓义,也就是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原道》中说:“行而宜之之谓义”,最正确。义、利之辨是孔孟之道的起码要求,孟子甚至主张“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上》)
  请问于丹教授:按照这个标准,什么钱可以拿,什么钱不可以拿?你是喻于义,还是喻于利?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所愿望的,不通过正道得到它,是不能接受的。
  请问于丹教授:通过出书注水成为暴发户,算不算“以其道得之”?
  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依据利来办事,会招致许多怨恨。”朱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请问于丹教授:你是“放于利而行”,还是“放于义而行”?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富和贵,对于我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才叫淡定!在当今之世,尽管我们不提倡像孔子、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但可以想见:他们的心境是恬静和坦然的。于丹教授在数钱的时候,能体会到这种心境吗?一、于丹二书是“注水肉”
  
   有人认为:“于丹现象”其实是一场商业策划(也有人称之为商业炒作),言下颇有鄙夷之意。但窃以为:这主要还是一种文化行为,与一般的商业行为是有区别的,当然并不排除有商业的因素在内。可是,商业又怎么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还有多少与商业和金钱无关的事情?电视台要收视率(背后是广告收入),书商要赚钱,于丹教授也不可能光是沉迷于心灵的逍遥游,而不食人间烟火;其中有商业因素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在商言商,从商业的层面来看,是不是符合商业道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具体地说:是不是以诚信为本?是不是遵循了保质保量的等价交换原则?有没有商业欺诈行为?是否对得起广大消费者?要知道:在你的众多读者(在商业层面上就是消费者)中,不乏把你捧上天的痴情的粉丝,也有一些拿点心钱买书的天真的孩子们,你忍心宰他们吗?
   “注水肉”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语汇之一,在《品三国》(上)中,他就说刘备的皇族身分是“注水肉”。那么,我为什么要借用这个词批评于丹的两本《心得》呢?下面我们就做一次“3.15”式的论证。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上讲了七次,每次43分钟,字数7—8000字,共约5万字左右。按照一般的出书惯例,不过是一本不厚的小册子,定价5—6元足矣,可于丹竟出了一本16开,160页的书,定价人民币20元整。《〈庄子〉心得》讲了10次,不过是7—8万字,定价7—8元足矣 ,却出了一本16开、151页的书,定价20元。那么,二书的厚度是怎么增加的?正如大家都看到的,主要是采用了两种办法:
   另一种办法是在页面上多留空白,以及加大行间的空隙。中华书局印行的《于丹〈论语〉心得》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印行的《〈庄子〉心得》基本上还算正常。
  另一种办法是:把《论语》和《庄子》的原文全部附在后面。用一部书作附录,在出版史上实为罕见。
   第一种办法,是典型的注水行为,用不着多说。单说这第二种办法,其实也是一种注水的行为。为什么?我们就着重论证一下。
  据于丹自己说:她秉承央视的意旨,把受众定在初中以下文化的层次上。那么,这些人因为看不懂《论语》和《庄子》的原文,才来听你的讲述和买你的书的;而你把两部不加注释和翻译的经典的原文附在后边,他们看得懂吗?别说这种文本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读者毫无用处,连专家学者和文化水平较高的那部分读者也是不需要的。我们知道:《论语》和《庄子》二书流传了两千多年,历代学者做了许多考证,注释和讲解,这都是学术成果,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论语》和《庄子》的起点,专家学者也必须要加以参考利用;而今人有许多通俗的翻译和注释本,更是广大群众学习的阶梯;很少有人只看原文的。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一书的自序中,不也说在床头放了好几年的庄子书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吗?连你这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出身的教授都看通俗的注译本,却让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读者去啃不加译注的原文,他们啃得动吗?这岂非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像于丹教授这样精于策划的聪明人,则明知道他们啃不动的,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干呢?答案只有一个:用原著凑篇幅,多卖钱,也就是现在商业领域盛行的捆绑式的套餐。看来于丹是利用已经取得的虚名,利用浮躁的所谓“国学热”的时机,利用大众中仍在痴迷的粉丝情结,把读者狠狠地宰了一把。但这样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读者多花了冤枉钱。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庄子〉心得》每本至少多花14元,《〈庄子〉心得》每本至少多花12元。根据现在最新的消息,前者已卖了290万册,再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卖出300万册是不成问题的。后者投入市场不久,现正热卖中,看势头以后卖到300万册也是不成问题的。那么,读者对前者所花的冤枉钱共为4200万元,后者是3600万元,二者共7800万元。据称版税率是12%,于丹所得的不义之财是936万元。当然,这并不包括于丹正当所得那一部分,也不包括电视台、出版社、书商、策划人……等等这些商业链条上的单位和个人的收入。
   第二,这么搞要浪费多少纸张?要多砍多少棵树?我不懂得造纸的事,我想内行人是算得出来的。
   第三,孔、庄两位先师已经死去两千多年,他们的著作权已不在《著作权法》的保护之列,在于丹教授多得的那一部分版税中,好像也包括二位先师的知识价值。那可是全民的精神财富啊,怎么就该于丹教授一人独吞?把先师的知识价值,也变成了人民币,揣进自己的腰包,真不愧是策划高手!庄子说道无处不在,看来于丹的生财之道是无孔不入的。
   《庄子》中有许多寓言,下面我也讲了一个寓言吧!这是我编的。
   有一个奸商,卖了许多注水肉,却站在讲坛上大讲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淡泊名利,尽管有许多不知情的人还傻乎乎地为他叫好,但知情人又会怎么想呢?
   也许有人会说:出书的事,都是出版社一手策划的,与于丹教授无干啊!说这话的人,如果不是有什么背景,那就太善良了。试想:书怎么印,里面增加什么内容,出版社怎么会不和作者商量而取得后者的同意?何况于丹教授还是著名的传媒策划人?就算这事不是于丹策划的,起码可以表明:她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学者的良心,与出版商同流合污了。
   在这方面,易中天先生要比于丹强多了。《品三国》(上)20多万字,还附加一个光盘,不过每本才卖了25元。特别值得赞许的是:易先生没有把《后汉书》、《三国志》等原著捆绑起来卖。还有隋丽娟的《慈禧》,如果把《清史稿》、《清实录》以及大内档案作为附录来印,那得卖多少钱一本,她就是不如于丹教授精明!
   下面,我要精选几条孔子的语录,送给于丹教授作参考。在4岁就开始读《论语》的于丹面前,就算是“班门弄斧”吧!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懂得利。”
  义、于丹解为“仁义”,不确。义,宜也,合适、合理的意思。仁和义有联系,但本义有区别。所谓义,也就是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原道》中说:“行而宜之之谓义”,最正确。义、利之辨是孔孟之道的起码要求,孟子甚至主张“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上》)
  请问于丹教授:按照这个标准,什么钱可以拿,什么钱不可以拿?你是喻于义,还是喻于利?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所愿望的,不通过正道得到它,是不能接受的。
  请问于丹教授:通过出书注水成为暴发户,算不算“以其道得之”?
  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文:“依据利来办事,会招致许多怨恨。”朱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请问于丹教授:你是“放于利而行”,还是“放于义而行”?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富和贵,对于我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才叫淡定!在当今之世,尽管我们不提倡像孔子、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但可以想见:他们的心境是恬静和坦然的。于丹教授在数钱的时候,能体会到这种心境吗?
  虽然你这篇文章也不怎么样,不过还是很欣慰的发现你的兴趣爱好终于有了一点转移的迹象...
据称版税率是12%不准确,20%计税后再免除30%:lol
我就是不习惯那些那着仁义道德做买卖的人.:L
不错不错:)
这个话题好象没什么关心嘛.:L
偶只关心于丹曲解论语的部分,至于她赚钱多少,那是她的本事。
支持通俗讲解论坛
现在上百家讲坛的,只要出了点名,马上就狂卖书,赚大钱啊,;P
我一向認爲女人~講不好孔孟的~現在看來~確實如此~
楼主和于丹不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么?
http://www6.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86171.shtml
???
]]
长篇大论的,说白了就是红眼病又犯了
有啥不好意思的。;P ;P
如果是她自己的文字就算了,她一本书里附录了半本古人的现成文章,等于古人替他赚了至少50%,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人家西方人不搞孔孟之道也没见得更遭,所以这个东西不是不是万金油。;P
于丹我就给她4个字"什么东西",丫就一个注水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