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磕头,少说话:恶劣的清代做官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58:18
多磕头,少说话:恶劣的清代做官秘诀
2007年03月09日 10:40文摘报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

多磕头,少说话

身历乾嘉道三朝大学士的显宦曹振镛是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官诀的典型。曹备受皇帝恩宠,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并入了贤良祠。但他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而是因为他精通“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识》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弹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的御史也行此官诀。《瞑庵杂识》记云:“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这些御史听了曹振镛的话,都“循默守位”,能不说就不说,得过且过了。

圆滑趋避之术

同僚间勾心斗角,上司喜怒无常,政敌互相倾轧,政局变幻莫测,都是清朝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因此,久历官场的人便揣摩出了圆滑模棱、以时趋避的做官诀窍。靠此便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从而顺利地做官升官。清初官场上的普遍观念是:圆滑是明智,刚正是狂愚。

身历咸同光三朝的显宦王文韶是精于圆滑趋避之术的典型。王文韶曾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极佳。他做官的诀窍就是遇事圆滑模棱,明于趋避。因其圆滑模棱至极,所以被人讥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

王文韶圆滑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推三躲四,装聋作哑。李伯元《南亭笔记》讲到一件事:王文韶入军机后“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追问,王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仍笑如前。王文韶的耳聋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聋作为躲事避风头的手段。
唯上是从

在封建官场上,上司对下僚的好恶对于下僚的升降安危起着极大的作用。为了让上司喜欢自己,做下僚的大都掌握一条诀窍:唯上是从。有不同看法也不说,而只需唯唯称是即可。清代官场上,这种唯上是从的风气是极盛的。

英国人威妥玛因久在中国,故对中国官场极为熟悉,他在日记中曾记述了自己所亲见的清朝官吏遇事不敢陈说己见,而只知附和上司的情况。他写道,在总理衙门中,每当外国使臣发一议论,中国官吏都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的大臣又视旧在署的大臣。如果亲王发言,则众人轰然响应,如亲王不说话,诸大臣便不敢先发言。有一次,威妥玛说了一句“今天天气甚好”,无人敢应。有一姓沈的官吏忍不住应道:“今天天气确实好。”于是王大臣又说:“今天天气确实不错。”此时以下各官轰然响应。

迎合上司意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套用上级公文中的现成文字。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借老幕友之口说道:“吾辈办案,无不叙套,一切留心套熟,则不犯驳饬。”作者继而指出:这种“无不叙套”的秘诀,误尽了天下苍生。

清朝官场的做官诀窍远不止这些,诸如逢迎巴结、欺上瞒下等,可谓一应俱全。(《清代官场图记》李乔著中华书局2005年4月出版)
多磕头,少说话:恶劣的清代做官秘诀
2007年03月09日 10:40文摘报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

多磕头,少说话

身历乾嘉道三朝大学士的显宦曹振镛是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官诀的典型。曹备受皇帝恩宠,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并入了贤良祠。但他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而是因为他精通“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识》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弹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的御史也行此官诀。《瞑庵杂识》记云:“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这些御史听了曹振镛的话,都“循默守位”,能不说就不说,得过且过了。

圆滑趋避之术

同僚间勾心斗角,上司喜怒无常,政敌互相倾轧,政局变幻莫测,都是清朝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因此,久历官场的人便揣摩出了圆滑模棱、以时趋避的做官诀窍。靠此便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从而顺利地做官升官。清初官场上的普遍观念是:圆滑是明智,刚正是狂愚。

身历咸同光三朝的显宦王文韶是精于圆滑趋避之术的典型。王文韶曾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极佳。他做官的诀窍就是遇事圆滑模棱,明于趋避。因其圆滑模棱至极,所以被人讥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

王文韶圆滑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推三躲四,装聋作哑。李伯元《南亭笔记》讲到一件事:王文韶入军机后“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追问,王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仍笑如前。王文韶的耳聋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聋作为躲事避风头的手段。
唯上是从

在封建官场上,上司对下僚的好恶对于下僚的升降安危起着极大的作用。为了让上司喜欢自己,做下僚的大都掌握一条诀窍:唯上是从。有不同看法也不说,而只需唯唯称是即可。清代官场上,这种唯上是从的风气是极盛的。

英国人威妥玛因久在中国,故对中国官场极为熟悉,他在日记中曾记述了自己所亲见的清朝官吏遇事不敢陈说己见,而只知附和上司的情况。他写道,在总理衙门中,每当外国使臣发一议论,中国官吏都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的大臣又视旧在署的大臣。如果亲王发言,则众人轰然响应,如亲王不说话,诸大臣便不敢先发言。有一次,威妥玛说了一句“今天天气甚好”,无人敢应。有一姓沈的官吏忍不住应道:“今天天气确实好。”于是王大臣又说:“今天天气确实不错。”此时以下各官轰然响应。

迎合上司意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套用上级公文中的现成文字。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借老幕友之口说道:“吾辈办案,无不叙套,一切留心套熟,则不犯驳饬。”作者继而指出:这种“无不叙套”的秘诀,误尽了天下苍生。

清朝官场的做官诀窍远不止这些,诸如逢迎巴结、欺上瞒下等,可谓一应俱全。(《清代官场图记》李乔著中华书局2005年4月出版)
哪个时代不如此,就是红朝也不能免。
那是一个培养奴才的时代.

满清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奴才的后代们还在盼望做奴才,或者是还想把人变成奴才.
现代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