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清代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0:22
《植物名实图考》:这是由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编著,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开现代植物学先声的专书。它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有发展和提高。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经史子集,从古至今达800多种。编写体例系仿照传统的本草,分类方法也和《本草纲目》相似,全书共分38卷,12大类,共计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增加了519种。书中所述植物广及我国19个省,特别是对江西、湖南、云南、山西、河南、贵州等省的植物采集较多。

      《植物名实图考》中所附的植物图比以前任何本草书中的附图都要精确。这些图大部分是在植物新鲜状态时绘下的,非常逼真,而且其中很多都是根、茎、叶、花全株绘下的,颇能反映出该植物的特征,对近代植物学的研究有较大价值。国内外的植物学者对本书的附图都很重视。德国人毕施奈德在所著《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书(1870年)中对它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其中附图
            “刻绘尤极精审”,“其精确者往往可以鉴定科和目”。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历法和数学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他精通中西历法,对二者异说,皆能条其原委,究其得失。他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他对日月食的算法,对一些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由于他能结合中外经验,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所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我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
            

            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我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他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都发扬了我国古代算法的成就;此外,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他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了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历算学家。他在乾隆时任钦天监监正。当时从欧洲传进三个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子——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但只有公式,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中国学者曾长期苦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数学工作者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地理测绘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我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嘉怯邺十五年(1820年)绘制的《重修大清一统志》的清代疆域图,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版图。
            

            邹伯奇(1819——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出色的科学技术发明家。
            
              
              邹伯奇在当时很简陋的条件下,对光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摄影机的最早制造者,他写过对古代所谓“格术”和关于“取景器”的光学论文。他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用镜取火,受到启发,制成了“取景器”,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快门和底板,而发明了摄影机,他自拍的一张照相底片一直保存到现在,目前在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广州市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自摄的一张照片。在欧州,1839年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邹伯奇的发明较之欧洲只晚了几年时间。他发明的科学仪器有一些还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如在广州市文管会和广州市博物馆还保存和陈列有他发明的“日夜晷”和“七政仪”等。“日夜晷”是在白天利用日光照射投影,晚间利用节气和星宿位置来确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他利用这种办法推算出《广州日夜晷运行时刻图》。“七政仪”应称“太阳系表演仪”,是由他制作的我国早期表演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一种天象仪器。它的制作,是我国科学家把哥白尼学说予以实际运用的首创。这种仪器由一个四足圆盘底座和太阳系各星球的模型两部分构成,圆盘中心直立一金属轴,上端安一大圆球表示太阳;在“太阳”下面安有八个环套在轴上,各环外各水平面上接装一金属杆,末端各垂直向上安装星球模型。各模型可以绕轴旋转,直观地表演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八个圆环的支杆上各有一组星球,中间有一个大球表示“行星”,大球周围的小球表示“卫星”。这架“太阳系表演仪”以形象的实体表现了天体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在我国近代史初期对于破除“天动地静”、“天圆地方”、“日月众星皆斜绕大地(地球)而行”,以宣扬“天尊地卑”的长期流传的错误说法起了积极作用。它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辑录以介绍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关译文进行直接的配合,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所谓宿儒阮元、戴熙等的上述谬说。此外,邹伯奇尚制作有天球仪(在我国古代称为“浑球”或“浑天象”)为自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制作的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二架天体仪。这架天体仪体积不大,设计精巧,连底座在内通高不过50公分,从结构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与南怀仁所制作的那一架不同。
            
              
              邹伯奇还精于测地绘图,在这方面“尤多创解”,他的家乡南海县的县志地图都是他“手定义例”,被评为“跬步密测,密合无憾,虽以西人为之微妙不是过也”。
            
              
              同治三年(1864年),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时,“以伯奇专精数学,特荐于朝,请置之同文馆,以资讨论”,清廷命地方官咨送邹伯奇到北京任职,邹伯奇“坚以疾辞”。与此同时,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两江总督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内设学堂,“请伯奇以数学授生徒,属前任督学刘熙载致意”,邹伯奇还是拒绝征调,一直家居养母,坚持清贫生活,直到几年后去世。
            
              
              邹伯奇的著作稿经其后人整理成《邹征君遗书》,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测量及经史等,范围广泛。



            齐彦槐 (1774—1841)   
              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字荫山,号梅麓,婺源冲田人。年少时读书聪敏,下笔成章。嘉庆十三年考举人获第二名,次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苏金匮县知县、苏州府同知、知府。任职间,专心为民谋利,民称“齐青天”。为了抗旱,深入民间采访,创造了提水抗旱的龙骨车和恒升车。又精心制成了一架天文钟——中星仪(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能准确了解天上的星象位置和运行情况。时称为“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


            郑复光(1780~?)  

            中国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号浣香。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卒年不详。郑复光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李锐、
            

            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他还善于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那些容易引起当时人们“惊骇以为灾祥奇怪”的自然现象,汇集了200多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成《费隐与知录》一书,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郑复光在科学上的最出色的研究是在光学方面。他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詅痴》一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扼要地分析了各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镜质和镜形,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主要是凹、凸透镜和透镜组
            )之后的成像原理。具有丰富的光学知识。书中创造了一些光学概念和名词来解释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有些概念名词是错误的。《镜镜詅痴》还对各种铜镜的制造、对铜质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对于冰透镜取火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汪莱(1768-1813)
            中国数学家。清代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出身贫苦,幼年读书不多,但刻苦用功,“不由师傅,深造自得”,终于博通经史及天文、数学。成年后以教书为业,与焦循、李锐共同探讨天文数学问题。1806年受聘负责测量六塘河入海口,供治河参考。1807年到北京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入国史治纂修《天文志》、《时宪志》等民用历书。因修书有功,1809年被选授石埭县(今安徽石台县)儒学训导(主管文教),直至早逝。著有《衡斋算学》7册(1796-1805)和遗稿《衡斋遗书》9卷,由学生夏燮整理后合刻刊行(见《衡斋算学遗书合刻》)。他的主要贡献有: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方程理论,提出高次方程正根的存在及数目问题和方程系数应具备的条件,当方程的根均为正根时,得到了与三次方程韦达定理一致的结果;系统讨论了球面三角形6种基本问题的求解,分别得出了有解和无解的条件;得到一系列组合公式。他还对勾股问题、p进位制等问题有创见,著有《递兼数理》、《参两算经》等专著。其中《参两算经》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篇专论P进位制的著作,意义深远。此外,为观测和修历需要,设计制造过浑天仪、简平仪、一方、勺漏等天文仪器。


            李锐(1769~1817)

            中国清代数学家。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后入阮元幕府,整理数学典籍。实际主持《畴人传》的编写工作。著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阐发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粹。还曾对多部历法进行注释和数理上的考证,著成《日法朔余强弱考》。

     徐寿在花蘅芳、吴嘉廉、龚云棠及次子徐建寅等合作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1866年造成一条长50余尺时速20余里(一说40余里)的“黄鹄”号木壳轮船。这是近代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

            1910年,冯如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这架飞机翼长约9米,宽约1.4米,由一台30马力的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每分钟可转动1200次,时速达104.6公里,飞行高度达213.2米。这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和最高的飞机。《植物名实图考》:这是由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编著,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开现代植物学先声的专书。它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有发展和提高。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经史子集,从古至今达800多种。编写体例系仿照传统的本草,分类方法也和《本草纲目》相似,全书共分38卷,12大类,共计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增加了519种。书中所述植物广及我国19个省,特别是对江西、湖南、云南、山西、河南、贵州等省的植物采集较多。

      《植物名实图考》中所附的植物图比以前任何本草书中的附图都要精确。这些图大部分是在植物新鲜状态时绘下的,非常逼真,而且其中很多都是根、茎、叶、花全株绘下的,颇能反映出该植物的特征,对近代植物学的研究有较大价值。国内外的植物学者对本书的附图都很重视。德国人毕施奈德在所著《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书(1870年)中对它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其中附图
            “刻绘尤极精审”,“其精确者往往可以鉴定科和目”。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历法和数学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他精通中西历法,对二者异说,皆能条其原委,究其得失。他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他对日月食的算法,对一些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由于他能结合中外经验,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所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我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
            

            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我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他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都发扬了我国古代算法的成就;此外,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他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了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历算学家。他在乾隆时任钦天监监正。当时从欧洲传进三个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子——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但只有公式,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中国学者曾长期苦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数学工作者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地理测绘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我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嘉怯邺十五年(1820年)绘制的《重修大清一统志》的清代疆域图,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版图。
            

            邹伯奇(1819——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出色的科学技术发明家。
            
              
              邹伯奇在当时很简陋的条件下,对光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摄影机的最早制造者,他写过对古代所谓“格术”和关于“取景器”的光学论文。他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用镜取火,受到启发,制成了“取景器”,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快门和底板,而发明了摄影机,他自拍的一张照相底片一直保存到现在,目前在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广州市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自摄的一张照片。在欧州,1839年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邹伯奇的发明较之欧洲只晚了几年时间。他发明的科学仪器有一些还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如在广州市文管会和广州市博物馆还保存和陈列有他发明的“日夜晷”和“七政仪”等。“日夜晷”是在白天利用日光照射投影,晚间利用节气和星宿位置来确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他利用这种办法推算出《广州日夜晷运行时刻图》。“七政仪”应称“太阳系表演仪”,是由他制作的我国早期表演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一种天象仪器。它的制作,是我国科学家把哥白尼学说予以实际运用的首创。这种仪器由一个四足圆盘底座和太阳系各星球的模型两部分构成,圆盘中心直立一金属轴,上端安一大圆球表示太阳;在“太阳”下面安有八个环套在轴上,各环外各水平面上接装一金属杆,末端各垂直向上安装星球模型。各模型可以绕轴旋转,直观地表演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八个圆环的支杆上各有一组星球,中间有一个大球表示“行星”,大球周围的小球表示“卫星”。这架“太阳系表演仪”以形象的实体表现了天体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在我国近代史初期对于破除“天动地静”、“天圆地方”、“日月众星皆斜绕大地(地球)而行”,以宣扬“天尊地卑”的长期流传的错误说法起了积极作用。它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辑录以介绍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关译文进行直接的配合,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所谓宿儒阮元、戴熙等的上述谬说。此外,邹伯奇尚制作有天球仪(在我国古代称为“浑球”或“浑天象”)为自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制作的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二架天体仪。这架天体仪体积不大,设计精巧,连底座在内通高不过50公分,从结构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与南怀仁所制作的那一架不同。
            
              
              邹伯奇还精于测地绘图,在这方面“尤多创解”,他的家乡南海县的县志地图都是他“手定义例”,被评为“跬步密测,密合无憾,虽以西人为之微妙不是过也”。
            
              
              同治三年(1864年),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时,“以伯奇专精数学,特荐于朝,请置之同文馆,以资讨论”,清廷命地方官咨送邹伯奇到北京任职,邹伯奇“坚以疾辞”。与此同时,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两江总督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内设学堂,“请伯奇以数学授生徒,属前任督学刘熙载致意”,邹伯奇还是拒绝征调,一直家居养母,坚持清贫生活,直到几年后去世。
            
              
              邹伯奇的著作稿经其后人整理成《邹征君遗书》,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测量及经史等,范围广泛。



            齐彦槐 (1774—1841)   
              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字荫山,号梅麓,婺源冲田人。年少时读书聪敏,下笔成章。嘉庆十三年考举人获第二名,次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苏金匮县知县、苏州府同知、知府。任职间,专心为民谋利,民称“齐青天”。为了抗旱,深入民间采访,创造了提水抗旱的龙骨车和恒升车。又精心制成了一架天文钟——中星仪(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能准确了解天上的星象位置和运行情况。时称为“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


            郑复光(1780~?)  

            中国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号浣香。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卒年不详。郑复光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李锐、
            

            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他还善于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那些容易引起当时人们“惊骇以为灾祥奇怪”的自然现象,汇集了200多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成《费隐与知录》一书,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郑复光在科学上的最出色的研究是在光学方面。他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詅痴》一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扼要地分析了各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镜质和镜形,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主要是凹、凸透镜和透镜组
            )之后的成像原理。具有丰富的光学知识。书中创造了一些光学概念和名词来解释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有些概念名词是错误的。《镜镜詅痴》还对各种铜镜的制造、对铜质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对于冰透镜取火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汪莱(1768-1813)
            中国数学家。清代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出身贫苦,幼年读书不多,但刻苦用功,“不由师傅,深造自得”,终于博通经史及天文、数学。成年后以教书为业,与焦循、李锐共同探讨天文数学问题。1806年受聘负责测量六塘河入海口,供治河参考。1807年到北京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入国史治纂修《天文志》、《时宪志》等民用历书。因修书有功,1809年被选授石埭县(今安徽石台县)儒学训导(主管文教),直至早逝。著有《衡斋算学》7册(1796-1805)和遗稿《衡斋遗书》9卷,由学生夏燮整理后合刻刊行(见《衡斋算学遗书合刻》)。他的主要贡献有: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方程理论,提出高次方程正根的存在及数目问题和方程系数应具备的条件,当方程的根均为正根时,得到了与三次方程韦达定理一致的结果;系统讨论了球面三角形6种基本问题的求解,分别得出了有解和无解的条件;得到一系列组合公式。他还对勾股问题、p进位制等问题有创见,著有《递兼数理》、《参两算经》等专著。其中《参两算经》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篇专论P进位制的著作,意义深远。此外,为观测和修历需要,设计制造过浑天仪、简平仪、一方、勺漏等天文仪器。


            李锐(1769~1817)

            中国清代数学家。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后入阮元幕府,整理数学典籍。实际主持《畴人传》的编写工作。著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阐发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粹。还曾对多部历法进行注释和数理上的考证,著成《日法朔余强弱考》。

     徐寿在花蘅芳、吴嘉廉、龚云棠及次子徐建寅等合作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1866年造成一条长50余尺时速20余里(一说40余里)的“黄鹄”号木壳轮船。这是近代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

            1910年,冯如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这架飞机翼长约9米,宽约1.4米,由一台30马力的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每分钟可转动1200次,时速达104.6公里,飞行高度达213.2米。这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和最高的飞机。
冯如也让楼主拿来给大清增光添彩了?
实在是做狗急跳墙,饥不择食啊
冯如的飞机是宣统年间上得天,咋不能算清朝的?
儒学过于强大,版图过于辽阔,物产过于丰富,封建制度过与牢固。上层没有需求,下层没有动力。近代科学在我国难以兴盛。
]]
原帖由 DATIGER 于 2008-11-1 13:24 发表
儒学过于强大,版图过于辽阔,物产过于丰富,封建制度过与牢固。上层没有需求,下层没有动力。近代科学在我国难以兴盛。

看到没有
这就是挺清派和反清派的最根本争执之所在
反清派认为
满清政权的特殊性阻碍了中国文化科技的发展
而挺清派认为
满清政权好的不得了
之所以近代出了问题
在于儒学不好,在于汉族是羊,在于汉族让过来义务献血的满清也感染而丧失了狼性,在于中国太大,在于物产太丰盛,在于汉族女人包小脚,在于汉字不严谨,在于东方的地势不好,在于天灾,在于天气太好,在于北京东门外那个看城门的老头的老舅家的七少爷的小姨子的月经不调。

至于是不是满族政权的问题
对不起,根本不用讨论,谁要是讨论了谁就是反党反社会,就是怎么怎么样。。。。:D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8-11-1 14:00 发表

看到没有
这就是挺清派和反清派的最根本争执之所在
反清派认为
满清政权的特殊性阻碍了中国文化科技的发展
而挺清派认为
满清政权好的不得了
之所以近代出了问题
在于儒学不好,在于汉族是羊,在于汉族让过 ...


我什么时候说清朝好的不得了?你找出这句话的帖子,否则就又是造谣。
儒学很好么?清代以儒学治天下,知识分子统统都是孔门弟子,又怎么样?
国家大,人口多,物产丰,地理相对封闭,统治者只需维护对内统治的稳定就可以获得一切。这就是公认的中国几千年社会形态结构超级稳定的主要原因。儒学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清朝一代的问题么?
清承明制,这也是史学届公认。满族统治者在学习历代汉族治国之道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等生。清代封建制度和历朝封建统治一样,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贬损清代而不看到她所以依赖的汉式封建制度,这是带了有色眼镜的。
大致的归纳了一下
第一类:整理归纳古代的学术成果
第二类: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成果
第三类:既整理归纳古代的学术成果又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成果
大清的科学还真是发达啊,开启了现代学术界论文风气的先河:D :D :D
这么说的话,秋瑾那还是大清国女权运动第一人
]]
清粉总能把严肃的历史问题变成娱乐话题,和绿营的鸭霸风格如出一辙.
几根色泽润亮的毛不能掩盖身体的腐败衰朽。
冯如制造飞机的30马力的内燃机也是他自己造的?若是,那才叫科技发达。
怎么孙中山毛润之没被列为清朝著名政治家呢.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8-11-1 13:55 发表
很好很强大
冯如也算的话
那么
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不就都成了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啊
由此可见
清朝多么伟大啊
用自己的死亡
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D


你还真别说,论坛上经常看见有国粉拿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钱学森等人来论述民国的伟大呢!
starwing别是皇汉卧底的吧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11-2 23:45 发表
starwing别是皇汉卧底的吧

冤枉,俺只是真相挖掘者!
原帖由 starwing 于 2008-11-3 07:09 发表
冤枉,俺只是真相挖掘者!




嗯,
重点再挖掘挖掘清代的社会科学吧,

能诞生那么多思想家革命家
那才是强项
螨清好尾大
许多植物学家到原始部落考察的时候就发现当地土著分辨植物种类、作用的能力比自己强的多!
如今满遗也可以上网了,也可以算到清朝的功绩里。
]]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8-11-7 12:44 发表

问题是从明朝的虚君制度
到清朝的再一次高度集权
此倒退一
中国从从无种族主义到种族主义盛行
此倒退二
再加上满清对科技和文化的压制
此倒退三

有次三倒退
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所有屈辱,都是源于那群通 ...


一、明朝从洪武、永乐就是高度的君主集权之大成,到了末了崇祯都是杀伐大权在握,何来虚君之说?
清承明制,高度的君主集权就是从明朝学来的。
二、什么叫古代种族主义?定义不清。中国古代各种大小民族沙文主义是有的,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统治民族歧视和压制被统治民族,这是封建社会的常态。
三、中国近代科技的逐渐落后根本原因在于牢固腐朽的封建制度,包括儒学在内,是制度性的落后,不能简单的全部推给清庭,在晚清,向西方学习科技工业的洋务运动,实际上也是清廷所推动,之所以成效不著,还是犹豫千年的封建根子未除。即使到了汉族当权的民国,表面改朝换代,实则社会根基组织未变,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依然乏善可陈。

中国近代的耻辱晚清朝廷当然要负责任,其丧权辱国当然要大力批判。但是,不能不看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失败,根子在于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完全落后于世界。只有到了49年之后,从上层建筑到社会细胞都给与相当彻底的改造重建之后,中国才重新焕发生机。换句话说,只要中国最后一代王朝不放弃和改造2000年来高度牢固成熟整个封建体系,近代中国的失败就难以避免。而从君主专制的本性来看,无论是汉族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王朝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把这些社会形态的深层原因,一股脑的归于“野蛮的通古斯人”的统治,那是非常肤浅,逞大汉族主义的口舌之快罢了。清代中期之后的最高统治集团和整个官僚体系实际上是汉化了的,在治国之术上,满族统治者是“不是汉人的汉人”,依靠的就是千年来的汉地封建制度。少数民族王朝甚至还有这样的趋势,汉化越深,其越趋于保守。有清一代,前期中期开疆拓土,锐意进取,河山大一统,为我国的辽阔版图奠定基业,是为功。后期至灭亡,腐朽保守,丧权辱国,国家民族灾难深重,是为过。有功有过,该褒则褒,该贬则贬,这是辩证唯物的态度。

“通古斯猪”云云,是狭隘愚昧的新种族主义的表现。无益与历史,有害于当代。持此论者,等而下之。
真是好笑,满清统治中国200多年,就在这期间中国的科技被拉下,不是统治者的责任难道还是老百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