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已有定论,无需再讨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2:06:59
        几天前大家在一个关于西方风帆战舰的帖子里激烈讨论郑和宝船的吨位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2010年就已经解决了。在郑和下西洋的副使洪保的墓碑上发现了明确的文字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最大战舰是一艘叫大福的5000料宝船。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为5000料,排水量大约2500吨。以下是转网贴:
本文摘自《南京晨报》2010年10月29日,作者:刘磊,原题:《5000料的巨型宝船铁定有 郑和可能曾经是九下西洋》

日前,洪保墓考古发掘领队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王志高研究员,首次向社会公布洪保寿藏铭的最新研究成果。令人欣喜的是,该寿藏铭不仅破解了多年来关于宝船大小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英国孟西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众多哗众取宠的观点。而且通过对寿藏铭的解读,王志高先生还表示,郑和可能不止七下西洋,很可能是九下西洋。

王志高表示,这个741字的寿藏铭是洪保生前就着手制作的。王志高表示,寿藏铭不仅要经本人过目,而且会有许多人经手,这里面记录的内容是容不得掺假的。而这篇寿藏铭中,最让王志高欣喜的就是,有大段的篇幅涉及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关于宝船大小的记载。

王志高表示,在该寿藏铭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以往下西洋船只的船号,所

知的仅是祝允明《前闻记》中提到的“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等,而这次洪保寿藏铭中提到的“大福”船号,弥补了一些空缺。

郑和下西洋宝船体量,在许多文献上都有记载,一般所记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中号宝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这些本来没有疑问的,因为都是明代人乃至下西洋亲历者所记。但是1937年,南京发现了静海寺残碑上出现的一段记载却让许多人对宝船的大小产生了质疑。”王志高表示,在静海寺残碑中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于是,有许多专家根据此,对史籍上记载的郑和宝船尺寸大小表示了怀疑。

“他们认为郑和宝船只是二千料、一千五百料的船只,甚至是更小的海船。但是现在洪保寿藏铭直接揭示了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确有五千料的巨舶了,这也可以打消多年来的争议了。”据悉,在当时料越多,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五千料,则说明下西洋宝船是排水量2500多吨的大型船只。

        确定了郑和宝船最大为5000料,即2500吨排水量以后。我们怎么样能知道郑和宝船的具体尺寸?楼主查了资料,明朝前往硫球册封的“封舟”最大排水量也差不多为5000料左右,与郑和宝船相当。故我认为郑和宝船和封舟基本上为同一尺寸样式。

封舟尺寸:

                       明朝末期1633年封舟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

                       即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为五桅大帆船。
        而史书记载的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九桅十二帆的大型宝船很有可能不是郑和的旗舰,而是大明皇帝的座舰!平时并不出海,只是在海港作为皇帝检阅海军的座舰。理由: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尺寸并不符合海舰的标准,一是过大经不起风浪,二是长宽比过大将近1:2,不像海船,倒像是宫殿。而且尺寸明显超过了故宫太极殿的尺寸,明显僭越,郑和不可能居住,只有可能是为皇帝准备的。九桅十二帆这两个数字有很大的像征意义。九像征九州,也象征皇帝一言九鼎,九是龙的象征;十二帆象征宇宙时空,如十二个时辰为一日,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轮。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尺寸长约70米,宽近20米,张五桅至六桅,排水量2500-3000吨。而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九桅十帆的大号宝船和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的中号宝船皆为皇帝巡视船队的座船,并不出海,而是平时放在船坞或者码头,下西洋时皇帝坐在上面转一圈,巡视海军舰队之用。
        几天前大家在一个关于西方风帆战舰的帖子里激烈讨论郑和宝船的吨位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2010年就已经解决了。在郑和下西洋的副使洪保的墓碑上发现了明确的文字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最大战舰是一艘叫大福的5000料宝船。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为5000料,排水量大约2500吨。以下是转网贴:
本文摘自《南京晨报》2010年10月29日,作者:刘磊,原题:《5000料的巨型宝船铁定有 郑和可能曾经是九下西洋》

日前,洪保墓考古发掘领队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王志高研究员,首次向社会公布洪保寿藏铭的最新研究成果。令人欣喜的是,该寿藏铭不仅破解了多年来关于宝船大小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英国孟西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众多哗众取宠的观点。而且通过对寿藏铭的解读,王志高先生还表示,郑和可能不止七下西洋,很可能是九下西洋。

王志高表示,这个741字的寿藏铭是洪保生前就着手制作的。王志高表示,寿藏铭不仅要经本人过目,而且会有许多人经手,这里面记录的内容是容不得掺假的。而这篇寿藏铭中,最让王志高欣喜的就是,有大段的篇幅涉及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关于宝船大小的记载。

王志高表示,在该寿藏铭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以往下西洋船只的船号,所

知的仅是祝允明《前闻记》中提到的“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等,而这次洪保寿藏铭中提到的“大福”船号,弥补了一些空缺。

郑和下西洋宝船体量,在许多文献上都有记载,一般所记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中号宝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这些本来没有疑问的,因为都是明代人乃至下西洋亲历者所记。但是1937年,南京发现了静海寺残碑上出现的一段记载却让许多人对宝船的大小产生了质疑。”王志高表示,在静海寺残碑中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于是,有许多专家根据此,对史籍上记载的郑和宝船尺寸大小表示了怀疑。

“他们认为郑和宝船只是二千料、一千五百料的船只,甚至是更小的海船。但是现在洪保寿藏铭直接揭示了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确有五千料的巨舶了,这也可以打消多年来的争议了。”据悉,在当时料越多,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五千料,则说明下西洋宝船是排水量2500多吨的大型船只。

        确定了郑和宝船最大为5000料,即2500吨排水量以后。我们怎么样能知道郑和宝船的具体尺寸?楼主查了资料,明朝前往硫球册封的“封舟”最大排水量也差不多为5000料左右,与郑和宝船相当。故我认为郑和宝船和封舟基本上为同一尺寸样式。

封舟尺寸:

                       明朝末期1633年封舟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

                       即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为五桅大帆船。
        而史书记载的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九桅十二帆的大型宝船很有可能不是郑和的旗舰,而是大明皇帝的座舰!平时并不出海,只是在海港作为皇帝检阅海军的座舰。理由: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尺寸并不符合海舰的标准,一是过大经不起风浪,二是长宽比过大将近1:2,不像海船,倒像是宫殿。而且尺寸明显超过了故宫太极殿的尺寸,明显僭越,郑和不可能居住,只有可能是为皇帝准备的。九桅十二帆这两个数字有很大的像征意义。九像征九州,也象征皇帝一言九鼎,九是龙的象征;十二帆象征宇宙时空,如十二个时辰为一日,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轮。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尺寸长约70米,宽近20米,张五桅至六桅,排水量2500-3000吨。而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九桅十帆的大号宝船和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的中号宝船皆为皇帝巡视船队的座船,并不出海,而是平时放在船坞或者码头,下西洋时皇帝坐在上面转一圈,巡视海军舰队之用。


2006年1月,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公之于众,它显示出,中国人早在1418年之前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且航遍全世界。三年多之后,《天下全舆总图》的收藏者刘钢推出了他的著作——《古地图密码》。此书由《天下全舆总图》溯源,层层剥开中国人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证明中国人最早测绘、发现世界的历程,比西方的哥伦布、麦哲伦们更早更远。
该图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

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与一部名为《星槎胜览》的古籍有关联。

《星槎胜览》成书于明朝正元年(1436年),署名作者为费信。此人信奉伊斯兰教,明永乐七年至宣德六年间曾四次随郑和下西洋。《星槎胜览》流传至今已形成多种版本,但专家学者将这些版本归为两类:两卷本和四卷本注3。四卷本自序中提到“采辑图写成帙”(即书中附图之意),而两卷本自序中未提“图”字。有专家认为,两卷本为费信所作的原版,而四卷本是由他人在两卷本的基础上附图编辑而成,其目的是呈报给皇帝过目。


  《天下全舆总图》上的太平洋海域中,有一个红圈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此句话除“马三宝”三个字外,其他内容与《星槎胜览》所附航行表录中第三次航行的描述一字不差。由此看来,《天下诸番识贡图》应是《星槎胜览》四卷本自序中所提到的“采辑图”中的一种。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因为它不仅绘制了亚洲、欧洲、非洲、澳洲,甚至还有南极洲和美洲。根据这张地图上的说明,此图绘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一张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品,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下面这是地图的照片




2006年1月,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公之于众,它显示出,中国人早在1418年之前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且航遍全世界。三年多之后,《天下全舆总图》的收藏者刘钢推出了他的著作——《古地图密码》。此书由《天下全舆总图》溯源,层层剥开中国人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证明中国人最早测绘、发现世界的历程,比西方的哥伦布、麦哲伦们更早更远。
该图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随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剌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

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与一部名为《星槎胜览》的古籍有关联。

《星槎胜览》成书于明朝正元年(1436年),署名作者为费信。此人信奉伊斯兰教,明永乐七年至宣德六年间曾四次随郑和下西洋。《星槎胜览》流传至今已形成多种版本,但专家学者将这些版本归为两类:两卷本和四卷本注3。四卷本自序中提到“采辑图写成帙”(即书中附图之意),而两卷本自序中未提“图”字。有专家认为,两卷本为费信所作的原版,而四卷本是由他人在两卷本的基础上附图编辑而成,其目的是呈报给皇帝过目。


  《天下全舆总图》上的太平洋海域中,有一个红圈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此句话除“马三宝”三个字外,其他内容与《星槎胜览》所附航行表录中第三次航行的描述一字不差。由此看来,《天下诸番识贡图》应是《星槎胜览》四卷本自序中所提到的“采辑图”中的一种。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因为它不仅绘制了亚洲、欧洲、非洲、澳洲,甚至还有南极洲和美洲。根据这张地图上的说明,此图绘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一张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品,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下面这是地图的照片

9.jpg (293.45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2-4 22:52 上传



从红字看也可以理解成船队总吨位为五千料... ...
veryKK 发表于 2014-2-4 22:39
2006年1月,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公之于众,它显示出,中国人早在1418年之前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且航遍全 ...
知道世界如此之大却不去征服……
知道世界如此之大却不去征服……
所以现在要补课。
一直以为那只是个传说。
日月所照,皆为汉土。呜呼,哀哉
xbtxdxx 发表于 2014-2-4 23:14
从红字看也可以理解成船队总吨位为五千料... ...

中国当时有总吨位的说法吗?啥样子的船能称为巨舶?
有种说法是料为造船木料的重量或体积的单位
攻击鹰/dy 发表于 2014-2-4 23:14
知道世界如此之大却不去征服……
当时认为自己地盘够用了  不需要去东拼西抢了

不想欧洲分裂成那么多个国家  不对外殖民扩张真是难以活下去
有2500吨的排水量,也算大船了。
当时认为自己地盘够用了  不需要去东拼西抢了

不想欧洲分裂成那么多个国家  不对外殖民扩张真是难以活 ...
结果几次统一进程都夭折了
有2500吨的排水量,也算大船了。
当时可是木头造啊、
2006年1月,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公之于众,它显示出,中国人早在1418年之前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且航遍全 ...
这个地图很有意思,能不能把标注注释一下,看也看不清楚。古文也看的半懂。
pershine 发表于 2014-2-5 01:50
这个地图很有意思,能不能把标注注释一下,看也看不清楚。古文也看的半懂。
这图明显假的。
这图明显假的。
这个是18世纪的图,当时西方航海已经很发达了,有这个图正常
那些搞海事考古的,是不是犯了个错误。 象这个“料”,应该是载重单位,不是指排水量。

类似的例子有古代的升,斗,等等,只是容量或者重量的单位,与那些容器本身的重量和形制并无关联。 比如升,可以是竹木容器,也可以是金器银器,同样是一升的容器,金属的必然比竹木的在形制上有很多差异,只有容量是统一的标准。

古代造船的材料,即使都是以木质为主,密度和工艺等都会有很大不同,而且现在没有发现任何古代中国有排水量概念的考据。所以,料这个概念,只有和实用关联得比较密切的载重量标准,才比较合理。

比如说,明朝时一条船是多少料,就代表这船能装多少货,用户也只能要求到这一步。 至于当年的船厂具体用什么材料,这船做出来具体是多少尺寸,则是按当时的具体工艺和能力、财力等情况而定,这才是比较合理的推理。

如果把料误当成船的尺寸甚至排水量,那就乱套了,而且根本不符合“料”作为一个标准的定义。
明朝早期,葡萄牙人的舰队就已经来了中国,还和明军交过手。 葡萄牙人给明军打败后,还厚着脸皮在华南沿海租了块地长期住下来做生意,就是现在的澳门,一租就是两个朝代,前后长达好几百年。

这事的时间,可比什么后来的欧洲人“发现新大陆“,要早很多年。  

葡萄牙人从明朝初年就开始频繁往来于中国和欧洲,当时向明朝交出了火炮技术,供明政府仿制改良,就是后来的佛朗机火炮。 葡萄牙人还带走了很多中国的货物和书籍资料等,这其中也有可能有当时的明朝海图,甚至有郑和时期的一些资料。
其实,按历史倒推,在明朝之前的元朝,已经和阿拉伯国家,欧洲等有很多贸易往来,海运已经相当发达。 从一些文物资料来看,当时欧洲人来往多是乘坐中国的大型海船,比当时欧洲人自己的船要大得多。

即使在更早的南宋晚期,元军占据北方准备南下时,还通过海船从南向北,海运大批军粮,物资等,当时的造船水平就已经不低了。

veryKK 发表于 2014-2-4 22:39
2006年1月,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公之于众,它显示出,中国人早在1418年之前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且航遍全 ...


这样的图如果不是假的还有什么不是假的?
这样的世界地图是需要几个世纪N多船长和探险家才能绘制的出来的,别的不说,你看看沿北冰洋的海岸线,从欧洲经西伯利亚到加拿大,近代是多少探险家一次次的冲击北冰洋去探险才了解到实况的, 郑和要把这样的世界地图探出来,别说7次9次,70次90次都不一定够,此外还得多7条命9条命
veryKK 发表于 2014-2-4 22:39
2006年1月,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公之于众,它显示出,中国人早在1418年之前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且航遍全 ...


这样的图如果不是假的还有什么不是假的?
这样的世界地图是需要几个世纪N多船长和探险家才能绘制的出来的,别的不说,你看看沿北冰洋的海岸线,从欧洲经西伯利亚到加拿大,近代是多少探险家一次次的冲击北冰洋去探险才了解到实况的, 郑和要把这样的世界地图探出来,别说7次9次,70次90次都不一定够,此外还得多7条命9条命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4-2-5 08:31
这样的图如果不是假的还有什么不是假的?
这样的世界地图是需要几个世纪N多船长和探险家才能绘制的出 ...
必然是假的,而且早就有人指出《天下全舆总图》这个名字的行文都有问题,造假的人也算有点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上有个《坤舆万国全图》所以为了区分又要像那么回事就造了这么个不通的“天下全舆”。
这地图相对来说太精确了,个人认为超出了当时的测绘水平,鉴定为现代仿品

镇邪委员 发表于 2014-2-5 11:27
这地图相对来说太精确了,个人认为超出了当时的测绘水平,鉴定为现代仿品


比如南极的绘制就是个大BUG,南极大陆到20世纪初南极的测绘都是极其困难。
镇邪委员 发表于 2014-2-5 11:27
这地图相对来说太精确了,个人认为超出了当时的测绘水平,鉴定为现代仿品


比如南极的绘制就是个大BUG,南极大陆到20世纪初南极的测绘都是极其困难。
dddd-dh 发表于 2014-2-5 03:08
那些搞海事考古的,是不是犯了个错误。 象这个“料”,应该是载重单位,不是指排水量。

类似的例子有古 ...
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长、船宽及舱深的乘积估计求得。一般来说,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但是我们现代人只能把它换算成为一个比较为我们所了解的单位,所得的结果并不完全精确,但也差得不会很远。而且在古代的料也应该有一定的成例,不可能每个地方的料差得很远。
攻击鹰/dy 发表于 2014-2-4 23:14
知道世界如此之大却不去征服……
汉族没这个习惯吧 地大物博 也不差(汉族自己认为) 不太需要到处跑
如影随形的风 发表于 2014-2-5 12:05
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 ...
用容积来作标准? 显然不太可能,能按货物来算容积,那船的排水量的计量自然也不能少,这显然不靠谱。

到底一料是多大的载重量,这倒是值得考究的。
看球形就知道是假的了,那个年代是哥白尼还在被广场烧死的年代,东方就更不用说了,天圆地方。最多也就可能是清朝的时候的翻图,郑和那个年代不可能。
killman抛弃舰船 发表于 2014-2-5 12:27
看球形就知道是假的了,那个年代是哥白尼还在被广场烧死的年代,东方就更不用说了,天圆地方。最多也就可能 ...
人家不是说,这图就是清朝人翻抄明代的作品吗?

上次才有一位宗教人士愤慨地向俺表示,哥白尼没有被烧死,他认为是俺硬要将人烧掉。
用容积来作标准? 显然不太可能,能按货物来算容积,那船的排水量的计量自然也不能少,这显然不靠谱。

...
现代海船也是用容积做标准的哦。不要太孤陋寡闻。别以为载重吨就是排水量。
不管这图是不是清朝人翻抄明朝老图的作品,倒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明朝不管是否真实出现郑和宝船图纸被毁的事件,下西洋所获得的海图,一定是有的。皇宫肯定有,明朝水师也有,相关的衙门也有。当时流落到民间的也肯定有,不然后来哪来的私营海运?
人家不是说,这图就是清朝人翻抄明代的作品吗?

上次才有一位宗教人士愤慨地向俺表示,哥白尼没有被烧 ...
被烧死的布鲁诺和开普勒
21271173 发表于 2014-2-5 13:12
现代海船也是用容积做标准的哦。不要太孤陋寡闻。别以为载重吨就是排水量。
你这是用现代的技术标准,去看待古代的技术水平。 不但脱离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层次,也脱离了运输营运的基本规律。

举个例子,按料的数量来收运费,那么,同样一万斤的货,被子应该如何收费,铁器又应该如何收费?  

按体积来算,运被子的客商会疯掉吧?
这个是18世纪的图,当时西方航海已经很发达了,有这个图正常
貌似康雍乾时代的国产地图都比这精确。
dddd-dh 发表于 2014-2-5 13:38
你这是用现代的技术标准,去看待古代的技术水平。 不但脱离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层次,也脱离了运输营运的基 ...
本来就是轻货按体积,重货按重量,你发过物流吗?寄东西都要先量重量和尺寸,按体积和重量算出来两个价格,那个高按那个交钱,要不你寄一卡车棉花物流还不疯了。
dddd-dh 发表于 2014-2-5 13:38
你这是用现代的技术标准,去看待古代的技术水平。 不但脱离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层次,也脱离了运输营运的基 ...
按重量来算,运被子的船主会疯掉吧。。。
重货按重量收费,轻货按体积大小收费,没错,古代估计也是这么个收费。

问题在于,现代人可以将两种收费方式都按一定的标准算得清清楚楚,古代人除了重量的计量标准,体积的标准是啥,如何算?

而且,古代人技术水平比现在低,古代普通人还是大多不懂数理,重量还是能算清楚的,几何的体积恐怕会算的不多。 而通用的标准,必然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料,作为重量计量单位的可能性较大。 当然,作为体积计量单位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只是标准是多少呢, 按多少尺来算体积? 还是按丈来算体积? 按尺太小了,不对。 按丈,那还有一定的可能性,不过也有点过大了。
料,要么是造船所用的木料的单位,要么是重量单位,吃水这种东西,古代不可能不知道
dddd-dh 发表于 2014-2-5 13:10
人家不是说,这图就是清朝人翻抄明代的作品吗?

上次才有一位宗教人士愤慨地向俺表示,哥白尼没有被烧 ...
清末翻国外的图,球形地图,南极……不解释。
2500吨???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dddd-dh 发表于 2014-2-5 15:17
重货按重量收费,轻货按体积大小收费,没错,古代估计也是这么个收费。

问题在于,现代人可以将两种收费 ...
古代的计量单位,我没什么研究。
但,我突发奇想,古代计量船舶大小的单位,有没有可能按船舶的吃水深度来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