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兵器》:海航苏-30MKK2战机的使用价值及选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4:59:59
]]
其实是说了等于没说
文章标题起的倒挺过瘾的:D
有没有点新鲜的,这陈饭要炒到什么时候!
]]
鸭嘴兽多难——从苏-27IB到苏-34

    苏联航空技术发展的速度在冷战期间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接近解体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突破了第二代战斗机的大多数技术瓶颈,以米格-29、苏—27为代表的高性能战斗机的服役,使苏联空军装备的整体性能和技术指标提了一代。苏联空军在开始装备新的战斗机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新的战斗轰炸机,并且对新型号战斗轰炸机的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苏联空军要求新型战斗轰炸机能够在昼夜及复杂气象条件下,对于具备严密防空掩护的重要地(海)面目标进行攻击,机载电子设备能够保证了时间在低空利用地形跟随高速突防的需要,并拥有远距离搜索目标和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
    当时,苏联航空工业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技术并发之中,没有实力去发展一种专用的战斗轰炸机,而利用已经完成的机型进行改进就成为了比较经济和可靠的方法。苏霍伊设计局在满足苏联空军新型战斗轰炸机的需求中占据厂绝对优势,因为只有苏—27战斗机才拥有足够的机体空间和外挂条件改进为战斗轰炸机,米格设计局并发的米格-29战斗机则存在航程短和有效载荷小的先天不足。苏霍伊设计局在新型战斗轰炸机的设计上并没有走西方国家多用途战斗机的道路,虽然已在苏-27的基础上开发厂苏—30战斗机,但是该机在初期只足一种纯粹的双座防空拦截机,在技术设汁和性能指标确定上并没有加强对地攻击能力。苏霍伊设计局开始以苏-27机体设计作为基础,结合苏联空军对战斗轰炸机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开发一种新的机型,而研制工作很早就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是,良好的技术基础和适合的条件却没有能够承受住解体后的巨大经济压力,苏霍伊新型战斗轰炸机的发展从—开始就走上了困难又充满变数的道路。
    苏-27IB  以苏-27UB为基础的初步改进型苏-27IB在1990午完成首飞,经过基本试飞调试工作后的生产型原型机在1994年更名为苏-34。苏—271B/34作为苏联空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重点型号,在苏联解体后却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饱受磨难,原计划中在1995午就应该批量装备服役的这种先进战斗轰炸机,在几次宣布投产服役日期后又几次阂为经济和技术问题而被暂时搁置。
    苏-271B编号中的“IB'’是俄文“战斗轰炸机”的缩写。如果不足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序号编制上被放开,那么苏•27IB很有可能会成为正式的装备名称,至少也不会出现目前这样令人眼化缭乱的“苏—271B、苏-32FN、苏-32FM,苏-34”等多个型号名称。
    苏-27IB与苏—27UB的主翼,尾翼和后段机身完全相同,而前机身则由苏•27UB的串列双座改变为并列双座。并列双座的驾驶舱布局使苏—271B形成了一个体积庞大的圆形前机身,为了改善前机身体积和重量增加对飞机所造成的影响;苏—271B将机翼边条一直向前延伸到机头空速管附近,而a还在边条位置上还没置了与苏-27M类似的全动式鸭翼。苏霜伊设计局对于首架苏•271B技术验证机所进行的试验,证明了其前机身改进在技术和基本结构设计上是成功的。苏-27IB这个编号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该机在第二架全新制造的原型机首飞之后不久就将编号变更为苏-34。
    苏-27IB的出现给予西方军事观察家以很大的冲击。因为该机在总体设计—卜所体现出的技术特点,西方一度判断苏•27IB可能会承担教练任务:而根本不具备上舰能力的苏-27IB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次模拟着舰飞行,又使西方军事情报单位很认真地去讨论该机成为俄罗斯海军舰载机的可能。
    苏-34  虽然变更编号给人一种在技术上有很大改进的印象,但是现在的苏—34只是随着机载设备的发展和结构设计的完善而对原设计进行相应变化,其整体设计条件和技术应用仍然以苏—271B为基础。因此,剥离那些不切实际的广告宣传之后,其实苏—34在各方面与苏‘271B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造成苏—34在苏—27IB首飞15年之后才达到基本设计定型状态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所遇到的经济困难对航空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冲击。作为苏联空军用以接替苏—24的新一代战斗轰炸机,苏,34同样没有在对空作战能力上做过多的考虑,而尽量利用苏—27的机体来加强载荷和航程成为其设计的重点。更加有利于低空长时间突防和对地观察的并列双座成为了苏-34的典型特征,宽阔的前机身也为其带来了一个形象的绰号——“鸭嘴兽”。
    需要明确—点是,作为一种类似美国F-111的专用对地攻击机,苏-27IB/34无论是在技术条件上还是在使用思想上都与苏-30MK和F-15E大相径庭。苏—34战斗轰炸机虽然保持苏—27大部分设计特点,外挂武器中确实也包括R-27、R-73、R-77这些空空导弹,但是正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用F-111去执行对空作战任务一样,使用苏,34与对方战斗机交战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苏—27IB/34所配备的空空导弹,基本上是一种迫不得巳情况下的自卫措施。
    正是因为苏—34庞大的前机身所带来的充足空间,使两名飞行员获得了可以媲美战略轰炸机的活动空间。苏—34视野宽阔的座舱也为两名飞行员带来了很好的观察条件,而且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师为了提高长时间执行任务的舒适性,利用座舱空间安装了战术飞机上前所未有的厕所和食品加热装置。驾驶苏-34的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可站立、活动、进食和交替进行休息,该机在进行空中加油时的续航时间理论E只受到不能补充的滑油等因素的影响。
    苏—27IB/34战斗轰炸机采用了与苏-27M/35战斗机类似的三翼面布局,但是其前机身边条处增加的前翼除了改善•电机升力特性之外,在整体气动设计上还具备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效果。首先,苏—34的前置机翼可以通过自动调节来降低飞机在低空高速飞行时的气流扰动影响,改善飞行员的舒适性。另外一个作用则足通过前翼在气动所提供的升力,来平衡改进后电机前机身重量出现的变化。苏—34的前翼是作为一种气动改善和整体配平措施,与苏-27M/35战斗机利用前翼提供高机动性在使用目的上存在很大差别。同样的设计特点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使用效果,其根源就在于飞机本身的技术条件和战术使用要求上的不同。    .
    与以机动性优异著称的苏—27系列空中优势战斗机不同,苏—34的机动飞行性能并不适合用来执行对空作战任务。苏-27战斗机的基本型苏—27S的使用空重为16.5吨,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苏—30MK的使用空重已经超过18吨,而苏-34的基本重量达到了23,3吨。苏—34结构重量的大幅度增加和更改前机身设计所增加的阻力,对飞行性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飞机本身的机翼面积和发动机推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所以,苏-34虽然空有与苏-27战斗机类似的气动设计,但是改进所带来的整机推重比不足和单位面积机翼载荷过大的问题,却使其机动性却远达不到与战斗机进行空战的要求。
    为了加强自卫能力,苏霍伊设计局还为苏-34战斗轰炸机安装了后视雷达和具有越肩后射能力的R-73空空导弹,为后半球空间进行一定的防御。这些设备起到的作用与图-22M轰炸机装备的尾郎航炮足一样的。最初苏—27IB原型机的尾锥还是与苏—27UB相同的标准结构,而苏-34尾锥的体积因为需要安装后视雷达而大幅度增加。加大尾锥的改进除了提供装载后视雷达所需要的空间外,增加尾锥的体积和重量还可以平衡改进后的前机身所增加的重量,保证重心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处在对飞行控制比较有利的范围之内。
    苏—34前机身和中央翼部分增加的体积也咀显提高了机体内部的有效空间,增加了30%左右,机内最大载油量也由苏•27S的9.4吨提高到了12.1吨,并且还可以挂载最大7.200吨的副油箱。苏•34利用增加的载油量使其在高空飞行时的最大航程达到4000公里(机身内部燃料),完全能够保证在标准载弹量的条件下获得超常的作战半径。以苏霍伊设计局透露的消息和数据进行估算,苏•34在只使用机内燃料和外挂4000公斤有效载荷时,执行全程低空(低一低一低)作战削面的作战半径为600公里,使用外挂油箱的同条件作战半径可以提高到1130公里。如果按照冷战期间苏联空中力量在欧洲的部署情况来看,较大的低空突防作战半径完全可以保证苏—34以全程低空突防的方式打击几乎整
个西欧的北约重要目标。
    苏-34在低空突防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地面防空武器的攻击,为此在前机身、发动机舱和飞机重要部位都加装了装甲防护,尤其是驾驶舱郎分更足用最大厚度达17毫米的钛合金装甲板组成了一个盆形装甲防护区,全部防护装甲的重量达到了惊人的1480公斤。按照目前能够获得的数据资料对苏-34进行分析,该机在尺寸与苏—27/30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空重、正常起飞重量和最大起飞重量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甚至比之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的增加幅度也是非常明显。但是,苏—34在发动机推力和机翼面积上相对苏-30MK并没有改进,由此也使其在推重比和机翼载荷指标上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爬升率、加速性和水平盘旋等性能指标大幅降低。
    苏-34的固定武器为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全机还拥有可以挂载最大8000公斤载荷的12个外挂点。苏—34能够挂载俄罗斯空军目前装备和研制中的全部战术攻击武器,包括“宝石”、Kb-41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超音速反舰/反辐射导弹、Kb-35反舰导弹、Kh-65巡航导弹、Kh-29/59战术空面导弹,KAB-500/1500电视/激光制导炸弹和各种常规炸弹、火箭,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非常可观。苏—34依靠较好的飞行性能、完善的机载设备和强大的机载武器,在总体性能上基本满足了俄罗斯空军对战斗轰炸机的技战术指标要求。
苏-34的发展对于俄罗斯空军来说足一个久拖不决的项目,自从第一架苏-27IB原型机在1990午试飞开始,俄罗斯空军就多次宣布苏—34即将服役的消息。但是关于苏—34开始服役的一次次宣布,最后带来的却都是失望。不过,苏霍伊设计局近年大规模对外宣传和推广苏-32/34的行动,确实造成了一种表面的繁荣。虽然俄罗斯政府和空军不停地为苏—34战斗轰炸机进行宣传,而且也始终宣称将要用该机来取代苏-24甚至图—22M,但是其要真正成为俄军的主力战机却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考验。


龙虎三兄弟——苏-34、苏-30MK苏-33UB的比较

    苏-34是俄罗斯空军即将装备的重型战斗轰炸机,而苏-30MK则是俄罗斯当红的多用途战斗机,这两型战机同样是在苏,27UB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在各方面部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对苏—34和苏-30MK的数据指标和基本战术使用条件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前者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
    战斗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斗机都是可以用执行纵深对地攻击任务的现代化战机。由于作战环境非常严酷和危险,现代化攻击机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必须拥有完善的导航和搜索设备、具备较高的突防和生存能力、可以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和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远距离攻击能力。通过对这几个要求进行的分析,就呵以将苏—34与苏—30MK的整体使用效果进行比较。
    苏—34和苏-30MK都拥有性能完善的雷达和电子作战系统,同样拥有由无线电/惯性/全球定位装置组成的综合导航系统,都可以保证对纵深敌方要害H标进行攻占的需要。不过,拥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和后视雷达的苏—34在电子设备整体体性能卜要略超过苏-30MK。苏—34本身在设计上就是强化低中高速突防能力的战斗轰炸机,机体加装的防护装甲也使其低空飞行时可以抵抗一定的火力杀伤,昕采用的“突风抑制”系统还能够提高突防过程中的飞行稳定性。从这些方面来看,苏—34在突防能力上也比苏—30MK占有一定优势。苏—34和苏—30MK的最人载弹量都为8000公斤,但是因为苏—34的内部载油量比苏-30MK要高约25%。因此,在载有同样弹药的作战半径比较上,苏—34也行优势。
    苏—34在雷达和电子设备、作战半径、装甲防护和突防能力上都要跑过苏—30MK,对地攻击能力更强。但是,执行纵身攻击任务的攻击机在作战过程中很容易与敌方战斗机遭遇,而担负护航任务的战斗机却因为与突防方式的不同而很难全程对攻击机编队进行掩护。战斗•机掩护所存在的局限性要求攻击机本身应该具有一定自卫空战的能力,一旦在受到敌方战斗机拦截又无法及时得到己方战斗机掩护的情况卜,具备对空作战能力的攻击机可以担负起随队护航掩护的作用。庞大笨重的苏•34基本上不具备驱逐敌方战斗机的对空防御能力,仪能够进行被动的单机防御,一但被现代化战斗机咬住很难依靠本身的飞行能力脱离。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本身则拥有很强的对空作战能力,在作战中不但可以执行对纵深目标的空中打击任务,而且还能够担负远程护航、防空拦截和空中优势的作战任务。多用途战斗机可以根据作战情况的发展而适时担负起攻击和防御任务,在使用灵活性和装备效率上要比单纯的战斗轰炸机有明显优势。因此,如果要是从整体战斗力来比较苏-30MK和苏—34,则能够发现前者无沦足在战术使用上还足在整体装备使用效率上都比后者史有优势。
    低空高速飞行是战争中普遍采用的突防战术,在常规目视条伺:操纵飞机进行低空长时间突防飞行,那么目视观察条件更好的并列双座布局自然要比串座布局有优势。但是,现代化超音速战斗机突防飞行的高度普遍只有60~300米,而飞行速度则可以达到900-1100公里/时,在地形相对复杂的情况卜已经很难依靠人力进行飞行悴制。F—111、“狂风”IDS和苏—24都装备有适合低空飞行的地形跟踪雷达,而F-15E这类多用途战斗机还可以依靠低空导航吊舱来提供自动地形跟随(回避)飞行能力,飞行员个人的判断在高速低空电行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飞机操纵的需要。现代化攻击机已经将绝大部分低空飞行时的导航和目标瞄准工作由机载航空电于设备来完成,而飞行员在飞行时观察仪表和显示器的时间甚至比对外观察的时间还要多。巾此所带来的影响就是飞行员日视观察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并列双座布局桕对串列双座布局的观察条件优势也基本消失,反倒是前者对飞机气动的影响更加突显出来。串列双座布局所具有的飞行性能好、改装难度小和整体设计均衡的优势,随着现代作战飞机航空电厂设备和机载武器系统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已经不再发展新的并列双座布局战术飞机,而带有宽阔前机身的苏—34电可以被看成是新一代战术攻击机巾的一个异类。
    中国空军在上世纪70午代后朋发展轰-7超音速轰炸机的时候,曾经根据与苏-24类似的提高飞行员观察条件的要求而提出并列双座设汁。但足,因为中国当时的航空技术和机载设备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空军的要求,并列双座的布局方案最终因为技术堆度过火而放弃,以海军要求的串列双座布局为基础的轰-7方案最后发展成了现在的JH-7。JH-7虽然与空军早期要求的并列双座布局存任明显差异,但足因为航空技术的发展使串列双座布局的战斗轰炸机在综合性能上完全达到和超过厂并列双座飞机,所以中国空军现在也开始接受采用JH-7改进型作为重要的战术打击力量。
    采用并列双座没计的几种战斗轰炸机的机动飞行性能都较差,虽然F-111、苏-24在很多性能指标上与当时的战斗机不相上下,但是庞大笨重的机体和整机推重比不足的问题,使这类飞机无论是在超视距攻击时的占位还是在格斗空战中,都无法与同时期的战斗机桕抗衡。苏-34战斗轰炸机虽然脱胎与高机动的苏•2TUB战战斗机,不过改进设计所增加的结构重量、阻力和降低的推重比,使苏-34徒具优良气动设计却没有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机动性能。
    苏-34为了满足俄罗斯空军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在设计和性能指标上付出了很大代价,北其是格斗空战能力的基本消失对于该机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苏—34作为一种专用战斗轰炸机,如果能够真正按照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投产服役,那么必然将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威力的对地攻击机。但是,苏—34从苏—27IB开始的气动设计就没有大的改变,现在应用的仍然是20午前的技术,这就使其在总体结构、气动设计水平和作战性能卜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与苏—34形成对比的是,俄罗斯海军新发展的苏•33UB舰载教练/战斗机也是苏—27系列中较新的改进型。该机在设计中应用了较多的先进技术,设计要求也吏加科学和合理。这就使同样采用并列双座设计的苏-33UB能够保持与苏—33基本相同的结构重量。苏•33UB改进后的机翼展弦比达到厂3.54米(苏•34为3.48米),机翼面积也增加到了71.4平方米。新的机翼设计保证了苏—33UB即使在增加部分重量时也可以保证较低的机翼载荷。合理的设计使苏•33UB具备了7000公斤的最大外挂载荷,如果取消为舰载设计的机翼折叠系统,完全可以将外挂载荷提高到8000公斤。而且很重要的足,苏-33UB在性能上还保持了与苏-33战斗机基本相同的对空作战能力。除了在航程和外挂载荷上略低于苏—34之外,苏—33UB在其他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完全达到或者超过了前者。通过两萏比较就可以看出,利用不同时朋的航空技术在飞机性能上所获得的改善会有多大的不同。
苏—34的作战使用和在俄罗斯空军中的地位一直受到更加经济和通用性更好的多用途战斗机的竞争,苏—27SM和苏-27UBM都是具竞争对手。但是,只要俄罗斯空军没有下定用多用途战斗机取代战斗轰炸机的决心,仍然需要为苏—24寻找一种性能更加先进完善的后继型号,那么苏—34对于俄罗斯空军仍然具有一定的装备价值。不过,对于从苏—27IB首飞到现在已经超过15年的苏-34来说,时间已经成为了能够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很快投入服役,那么苏-30MK和苏-33UB这类多用途战斗机将很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苏—34在俄罗斯空军中的地位。
深度剖析——对苏-24/34战斗轰炸机的思考

    苏—24是目前世界上较为著名的战斗轰炸机,个但住冷战期间一直足高悬在北约军事集团头顶的利刃,直到现在也是俄罗斯空中力量的重要打击手段。该机在车臣内战中担负了繁重的对地打击、侦察和电子对抗任务,2005年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俄罗斯空军战术攻击的主力。苏—24是与美国空军的F-111系列战斗轰炸机相当的机型。在美国空军将F-111退役之后,苏—24就成为了世界上现役战斗轰炸机中唯一一种基本没有对空作战能力的型号。
    苏-24、“狂风”IDS与JH-7虽然部属于战斗轰炸机,但是后两者在设计上都在对空作战和对地攻能力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平衡。“狂风”IDS与JH-7都拥有比较完善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以执行对地攻击仟务,并还具有不逊于第二代战机的机动飞行性能,甚至在面对第三代战斗机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抗,而苏-24在飞行性能根本无法与目前现役的战斗机进行作战,几乎没有在被战斗机攻占中成功逃脱的机会。如果说“狂风”IDS和JH-7还可以在缺乏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执行突防作战,那么苏-24—旦脱离战斗机的掩护就将很难面对敌方建立的战斗机拦截线。
    苏-24战斗轰炸机在综合性能上与现代化的多用途战斗机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俄罗斯空军中目前还保持相当的服役规模。这并不是因为该机在性能和战术使用上有什么特殊优势,完全是因为俄罗斯空军还拿不出可以取代该机的新型飞机。苏联空军在开发新一代战斗轰炸机时,所提出的战术指标需求几乎完全按照苏-24标准来进行,仍然强调在全天候条件下进行低空高速突防的能力,仍然是以部分放弃对空作战能力来换得最强的对地攻击性能。
    苏-27IB在航空母舰上的那次低空通场一度为该机上舰带来了遐想的空间,但是对目前苏-34的技术状态和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其几乎不存在发展成舰载机的町能。苏—34的空重和正常起飞重量比之苏-33有明显增加,采用跃升甲板起飞方式的俄罗斯航空母舰对推重比和气动性能更好的苏-33都存在很多限制条件,仅正常起飞重量就超过苏-33和F-14最大起飞重量的苏-34,则根本不存在跃升起飞的可能。苏—27上采用的细长尾锥是该家族系列机型的共同特点,具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时很容易擦撞甲板。苏-33为了适应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需要缩短了尾锥长度,而苏-34为了配平需要和安装后视雷达却采用了一个直径和长度要远远大于苏-27的尾锥。可以说苏-34在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考虑作为舰载机使用,而苏-33UB的出现更是证明了前者纯粹陆基作战飞机的身份。
    在原苏联空军装备中,与“狂风”IDS和JH-7类似的机型足米格—27和苏—17,开发苏—24和苏—34就足要得到—种可以突破北约防中系统的专用对地攻击机。但是,在苏-17和米格-27退役后,俄空军对地攻击机郎队只剩F数量有限的苏—24战斗轰炸机和苏-25攻击机。即使不考虑装备完好率的因素影响,现在俄罗斯空军作战飞机中也只有不到30%是对地攻击机。缺乏对地攻击能力对于将地面支援作为重要战术任务的俄罗斯空军,影响是致命的。当俄罗斯空军装备的苏—24已经无法继续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为其发展新的高性能替代型号则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苏—34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基本的发展速度,也可以说足这个因素的直接后果。
    俄罗斯航空工业已经开发厂多种具有较强对地攻击能力的现代化战斗机,但是俄罗斯空军却缺乏批量装备这些新型飞机的经济条件。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在综合性能上完全可以替代苏-24,但是因为俄罗斯空军有限的经济条件使该机发展型完全用于出门。苏-34的开发同样受到了经济困境的影响,俄罗斯不但在研制该机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经费紧张所带来的延误和技术问题,而且就算最终达到了技术成熟并大规模生产条件之后,俄空军所能够获得  的装备经费也很难批量采购和使用这种价格高昂的机型。因此,采用苏—34取代苏—24是非常闲难的,同时俄罗斯空军因为机队规模的缩小使其更加重视多用途飞机的使用,进而也会影响用途单一却需要消耗大量使用和维护费用的苏—34的装备前景。
    俄罗斯空军迫切需要获得新的对地攻击机以恢复战术空中支援能力,日前有两个选择,其一是集中经费完成苏—34的发展工作,以该机代替目前装备的苏—24并以现役的苏—27S/SM对其进行空中掩护。其二是以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为基础,发展满足俄罗斯空军装备需要的改进型,并利用这些技术改进服役中的苏—27S/UB战斗机,建立起一个有较高通用性的多用途战斗机力量。
根据口前俄罗斯空军装备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对苏-34的需求迫切程度已经明显下降。按照最近宣布的苏—34预计采购计划,俄罗斯空军每年只能得到6~10架苏34战斗轰炸机,即使按照预期中最高的标准连续采购10年也只有100架左右能够投入服役。这样的装备数量别说取代现役的数日架苏-24战斗轰炸机,就是建立起以保证最基本作战使用的规模也是远远不够的。俄罗斯空军现役和封存的苏-27S,UB战斗机数量较大,这些飞机的技术状态还是以对空作战为主。对现役技术条件较好的—飞机进行改进来满足对新装备的需求,是俄罗斯空军在有限经济条件下迅速提高战斗力的最佳手段。不过,现役飞机的改进所需大量资金必然占用新装备的采购费用,苏—34作为高性能对地攻击机在设计上足成功的,但是俄罗斯空军很难承受其高昴的采购和维护费用。因此,已经几次宣布投产服役苏—34的后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变数。
    现在俄罗斯国家安全已经基本上依靠核武器来维持,其空军战斗机部队连执行国土防空任务也有不能胜任之虑,在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规模上都很难完成为苏34护航的任务。因此,俄罗斯空军即使装备了苏-34,也很难用其完成原本设计中对北约目标进行打击。


路向何方——对战斗轰炸机发展的反思

    上世纪60午代开始风行的低空高速突防作战,足因为60年代所装备的防空预警雷达和防空导弹都存在低空盲区,战斗机也缺乏对低空飞行目标搜索攻击能力,这就给了攻击机依靠掠地高速飞行来规避当时大多数防空导弹和战斗机的条件。这也是60-80年代设计的攻击机甚至是轰炸机都非常重视低空高速突防的原因。然而,突防与防空之间的矛盾和较量永远不会停止。突防战术的流行促进丁对低空目标搜索和打击于段的发展,以“罗兰”、“响尾蛇’、“轻剑”、SA-8、SA-9、SA-13为代表的—系列低空防空导弹的发展,以及具备有较强下视攻击能力的战斗机的大规模装备,尤其足空中预警机的大规模应用对低空雷达探测盲区的弥补,都使低空不再足攻击机突防作战可以依靠的安全区。
    攻击机低空突防的危险性随着防空武器和探测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增强,防空系统杀伤密度和作战范围的扩大也迫使攻击机不断增加发起攻击的距离。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和战术导弹赋予了攻击机防区外攻击的能力,而不再需要冒险突破到目标附近。这使得攻击机在作战中更多依靠先进的武器和电子设备来保证攻占作战效果,低空高速突防的重要性在现代化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也随之下降。美国空军在近年来所参加的局部战争中,已经将攻击机的作战高度集中到60000米以上,而俄罗斯为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所配备的战术导弹也可以满足在目标防空区外攻击的要求。这种情况就使苏-24/34为低空长时间高速突防所进行的并列双座设计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
    美国、西欧国家和苏联最早开发并装备了专用的战斗轰炸机,F-111和A-6都足采用并列双座没计的重型攻击机。但是,美国空军装备体系经过陡时间的持续调整之后,现在已经基本上放弃战斗轰炸机这个机型的发展,F-111和A-6已经完全退出了装备序列,取而代之的F—15E和F/A—18ElF都是多用途战斗机。在欧洲,EF2000战斗机也开始取代“狂风”战斗轰炸机。根据国外航空装备发展的情况和目前可以判断的趋势来看,战斗轰炸机这个机种的实用价值随着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而迅速下降,近20年来新开发的战斗轰炸机只有中
国JH-7和俄罗斯苏-34。中国开发JH-7是为了填补装备空白和为空军建立起基本的纵深战术打击能力,俄罗斯发展苏-34则是按照苏联空军作战思想来发展苏-24的后继型战斗轰炸机。通过俄罗斯在开发以苏—27为基础的一系列改进型工作情况来看,苏—34战斗轰炸机的开发进度明显比苏—30MK多用途战斗机慢。虽然苏—30MK系列的发展很人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出口需要,但是通过国际市场上对多用途战斗机需求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多用途战斗机对现代化空军的吸引力远远的超过了同规格的战斗轰炸机。
他山之石——苏-34对中国的启示

    空中作战力量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化战争中最灵活和最有威力的常规作战力量,其根源就是各型先进的对地攻击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在的作战思想和装备建设已经开始向攻势防御方向发展,具备满足纵深攻击的作战半径和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的现代化对地攻击机,也成为其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JH-7足中国航空工业提供给国内空中作战力量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而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也使中国空军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战术攻击机。如果按照对地攻击作战的综合效能来比较苏-34与苏—30MK、JH-7,能够看出前者比之后两者有着一定的优势,从飞机平台的角度来说也足一种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战术对地攻击机。
    对于正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远程打击力量的中国和印度来说,苏—34作为威力强人的战术攻击机在性能上具有很强吸引力,俄罗斯也在将中印作为该机的重点用户进行推销。不过,印度空军在新型战斗机采购方面贪新求全的心态在引进苏—30MKI的时候已经有清楚体现。考虑到频频出现的“激情超越理智”的情况,目前很难依靠基本的技术常识和战术使用条件来判断印度空军对于苏—34的态度。中国对可执行纵深攻击任务的战术攻击机有很大需求,并且也具备采购和使用苏-34的经济条件。苏—34与苏—27/30在结构和动力上所存在大量通用之处,这也使拥有相当数量苏式战机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比较容易掌握苏—34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应该说中国正经济上和基础条件上都具备装备苏-34的条们,而在经济上备受压力的俄罗斯政府和苏霍伊设计局与生产企业也希望通过出口该机来分担成本。但是,从中国与俄罗斯在战略思想和装备体系上所存在的差别分析,完全按照苏联军事技术思想开发的苏-34并不能很好适应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足保证国土防空和准备以军事手段维护国家的完整与权益。根据现在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所进行的军事准备,中国空中力量的主要集中在沿海方向,对手是以F—15、F-16、F/A-18和“幻影”2000组成的第三代战斗机群。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日前所装缶的高性能战斗机在整体战术性能上并不占优势,数量也无法取得超越对手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卜,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很难同时保证为JH-7和苏-34提供足够规模的护航战斗机,飞行性能更好的苏—30MKK反而更容易突破敌方防空拦截线。   
      中国军队如果依靠苏-30MKK来担负纵深打击的任务,该机较好的飞行性能和对配介机种依赖性小的特点,能够使编队指挥和不同机种间的协同更加方便和灵活,在缺乏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突防效果。攻击编队一旦出现因敌方防御系统过于严密而无法突防的情况,苏—30MKK较好的对空作战能力和飞行性能也能够有效保证飞机本身的安全。苏—30MKK也可以承担与苏-34类似的对地(海)攻击任务,同时依靠其对空作战能力还可以进行空中优势和防空拦截作战。对于先进作战飞机规模相对有限的中国军队来说,苏—30MKK在整个作战装备体系中的作用要明显越过单一用途的苏—34。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正在大规模装备JH-7战斗轰炸机。该机在对地攻击能力上虽然与苏-34相比存在相当差距,但是因为其生产和改进完全可以依靠国内力量进行,在生产和使用成本卜比之后者还有很人优势。因此,JH-7依靠低廉的价格和桕对适中的性能,很适合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规模装备,而价格昂贵又很难进行国产化的苏-3在这些方面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苏—34相对于苏—30MKK不同的设计特点虽然看起来先进,却缺乏实际的意义。苏—34拥有厕所和食品加热装置,因此被称为“驾驶环境最好的战术攻击机”,而且巨大的驾驶舱空间也可以保证飞行员休息甚至站立。如此设计确实可以为飞行员提供非常好的舒适性和持续作战能力,但是根据美国空军F-111战斗轰炸机在训练和实战中所进行的长途飞行来看,这样一个“豪华”得足以达到战略轰炸机标准的座舱确实意义不大。现代化作战飞机基于惯性/全求定位导航系统和自动驾驶仪的飞行控制系统,已经有能力在远程长时间飞行时有效降低飞行员的工作强度,因此常规串列双座布局的攻击机完全可以满足远程飞行的需要。
    现代化作战飞机的采购和使用成本一直在迅速增加,每一个新机型的服役都会给已经非常紧张的军费投入增加新的压力,不但欧洲国家和俄罗斯在新机的成本压力下倍受困扰,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已经难以承担。中国还是一个综合经济实力仍然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经济和提高综合国力足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即使面对着很大的军事压力也必须将经济建设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中国政府能够投入军事装备发展的经费还比较有限,在军机上不可能走原苏联那种大规模装备专用机型的方法。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经拥有苏—30MKK和JH-7这两种远程战术攻击机,无论是从装备技术角度还足从经济角度来看,都不存在投入巨额资金去采购和装备苏—34的足够理由。
长篇大论,看多了晕!:L
;P ;P 江雨的东西还行
原帖由 Dick112 于 2007-3-7 15:18 发表
长篇大论,看多了晕!:L

呵呵!◎
好文,大家都应该读一读!:victory:
:) ...在没有装备足够的航母作战编队之前,空中力量前伸到日本---关岛---菲律宾一线已经相当的吃力。

空军和海航自我升级、完善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航母的到位。即使能够装备6艘中型航母,中国的海军能力还是防御性质的,只不过足够满足目前应急事态的处理能力。

中国没有全球到达的战略要求,航母及其相关的打击能力也仅仅是防御而已。只不过这样的防御能力,已经高得让别的军事大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是航母存在的目的罢
这个飞机很好
好一把洛阳铲!
这个型号目前看来就一过渡。
现在流行挖老坟?
装甲老鼠 发表于 2011-2-27 22:32


    挖坟党比较猖獗
GE大神 发表于 2011-2-27 22:34


    都是一个人挖的
    貌似想要把30MKK当成自己的图腾还是怎么招
machineussr 发表于 2011-2-27 21:42


网上资料全是说中国苏30MKK的最大载弹量达12吨.怎么办?
Typhoontornado 发表于 2011-2-27 22:42


    人家太喜欢这机了。。
原来是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