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河山已经破碎 窝里兀自乱斗——清朝是怎样取代明朝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07:59
]]
]]
唉~
:L :L ;funk
]]
3、加封吴三桂、请盟大清国的小朝廷
  对于在内斗中组成长大的小朝廷来说,更致命的失误在于把谁是最主要的敌人这个大目标搞错了。
  当时清兵入关,打下北京,名义上是应吴三桂请他们来协助打李自成而来的。吾国历史上曾经有吴国灭了楚国,楚国大臣申包胥到当年楚国的敌人秦国,大哭七天七夜,请来秦兵,帮助楚复了国的事情。所以当时小朝廷上下并没有认识到清兵入关的严重性。相反,反而把吴三桂此举,当作是效法申包胥,是于国家有利的,甚至把吴三桂当作有功之臣,清兵是来帮助我们的义师。于是吴三桂被小朝廷进爵为蓟国公,小朝廷为鼓励他继续追杀李自成,还从海上给他送去大米十万石,白银五万两。(2)清人则被认为是可以结盟的朋友。而举朝上下,同仇敌忾的最大敌人仍然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造反者。
  就是名高如史可法等人,也是如此看法。史可法曾经上书,请朝廷颁发讨伐李自成的诏书,说:
    “先皇帝死于贼,恭皇帝亦死于贼,此千古未有之痛也。在北诸臣,死节者无多;在南诸臣,讨贼者复少。此千古未有之耻也。庶民之家,父兄被杀,尚思穴胸断脰,得而甘心,况在朝廷,顾可漠置。臣愿陛下速发讨贼之诏,责臣与诸镇悉简精锐,直指秦关,悬上爵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责成效,丝纶之布,痛切淋漓,庶海内忠臣义士,闻而感愤也。”(3)
    朱由崧啊朱由崧,崇祯大老板死于李自成,你老爸被李自成煲成汤喝。普通小民死了父兄尚且食不甘味,日思复仇,你怎么上台那么久,只顾自己享乐,连个讨贼的态都懒得表哇!
  史可法在给多尔衮的信中也写道:
  “忽传我大将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成,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辑群黎,且罢薙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震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今逆成未服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问,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4)
  总之,是以李自成为最大的敌人,想和清兵一起消灭他。1644年七月,小朝廷正式派兵部侍郎左懋第北上与清人谈判。内定的谈判底线是:于天寿山特立园陵,暂时安放朱由检的棺木(等将来小朝廷上北京,再正式行葬礼);割山海关以外的地方给清;每年给清国白银十万两;清已僭号,势成敌国,称清主为可汗还是金国主,还需商议再定,等等。(5)
  此时的李自成则在西安整顿自己的小朝廷,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究竟是抗清还是继续反明。张献忠则打下成都后,也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他是以李自成为敌,以明朝为敌,大约连清兵入关的事情都一无所知。
  一时间,汉人竟然同时有了三个小朝廷,但没有一个对满人的狼子野心有明确的认识,当然更谈不到什么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这就给满人以充裕的时间,整军入关,定都北京,规划部署,吞我中国了。
 4、清兵大举南下,南方大肆内战
  满人对小朝廷的请盟不予搭理,还将使者扣留不放回去。吴三桂则肯定在奸笑:偶早就是平西王了,还想用什么公来勾引偶?
  说实话,满人自五月入京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如此广大、人口如此众多的庞然大物,一直举棋不定:到底是冒亡国灭种的危险不顾一切的打下去,还是见好就收象当年契丹国一样仅以占据北方燕云十六州为满足?
  是小朝廷的所作所为和如此请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都几个月了,这小朝廷对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不闻不问,只顾花天酒地、纷争不休,现在却想用十万两银子打发偶们来摘现成桃子?就是按南宋的例,也得以淮河为界,年奉50万,就靠区区10万还想用山海关来限制偶们?看这小朝廷一副熊相,咱们不如趁早打过去,免得万一他们中又出现个朱元璋式的厉害角色,那就没机会喽。
  1644年10月,清朝正式定都北京。同月,出兵两路,一路向西,攻打李自成,一路向南,攻打广大中原和南方小朝廷。
  当年朱元璋出兵北伐,在广大中原地区虽然几乎未打仗,至少在洛阳还有一场上得了史书的战斗;清兵却是根本一仗未打,就顺利地拿下了山东、河南、苏北等地。仅仅不过三四个月,西路清兵已大败李自成,拿下了西安;东路则兵临淮河。
  面对清兵的咄咄攻势,史可法一边紧急调兵抵抗,一边飞书朝廷报急。可是小朝廷的主要四镇大兵,没有一个肯听史可法的调遣。而马士英接到急报,反而哈哈大笑道:哪有这种事情,清兵对付李自成还来不及,怎会来打我们。这不过是史可法为了拔高自己而胡编的鬼话罢了!
  当时四镇中只有一个高杰,还有一点北上抗清之意。没料到高杰才到河南,竟因历史恩怨,而被河南总兵许定国设计杀害!(汉人杀汉人真是毫不留情啊,这一年还有一个自己内斗的例子:就是李自成杀李岩。李岩是李自成军中有智谋有眼光的名将。当时李自成被吴三桂追得难以喘气,蜷缩陕西一地,放弃原属自己的河南于不顾。而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李自成军本来就在那儿有一定影响。李岩提出自己到河南去发展,既可以募得新军,又可以牵制清军。这本来对于国家和李自成军都是好事,可是李自成竟认为李岩是想自己去搞独立王国。这小子能耐大,将来成功了,偶还有皇帝做啊,还是杀了他吧。于是李自成设计将李岩杀死!——天啊,都什么时候了,还如此自毁长城!)
  正当满人的狼子野心已经完全暴露,清军已经占领了半壁河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小朝廷的内部危机也日益深重,最终从内斗发展为内战。1645年4月,手握重兵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起大兵从武昌打向南京!
  左良玉的发动内战,起因还在于东林党和阉党的历史恩怨。
  20多年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确实是恶棍丛集,胡作非为,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东林党人则代表了还算有正义感的精英阶层,还想医治百病丛生的国家。但他们遭到了阉党的无情打击。这个案,在明末帝朱由检的手里翻过来了。没想到在马士英手里又翻了回去。以阮大铖为首的阉党上台后,又开始大肆打击有正义感的精英大臣了。
  左良玉早年就和东林党人有不少联系,佩服他们以国事为重的正义作为,对阉党的胡作非为当然是痛恨的。马士英重用阉党,打击有正义感责任感的大臣,左良玉早就感到不满。和左良玉有密切关系的一些人遭到打击,左良玉更是不满。马士英也知道左良玉的政治态度,在计划小朝廷的军事时,从来没把他计算在内,相反,还把他当作异己力量来防范。这就更引起左良玉的不满。
  而此时发生的伪太子和真王妃两案,则成了左良玉发动内战的导火线。
 5、扑朔迷离的伪太子和真王妃两案
  1645年3月,忽然有一个青年男子来到南京,自称是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太子朱慈烺。这事情立刻轰动了南京。
  原来去年李自成打下北京,人们只知道皇帝死了,皇后死了,有几个妃子死了,并没听说太子等朱由检子女的死音。其他人不管,太子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后来传说太子被李自成带到西安去了,那就说明他还活着。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现在忽然来了一个太子,这无疑给人们打了一针兴奋剂。人们早就对这萎靡腐败的小朝廷不满了,而在人们的印象里,先帝朱由检是如何宵衣旰食、欲图奋发啊。先帝如此,他儿子一定不会差吧。如果让他来担当大任,一定会重振我汉人雄风啊。
  于是京师轰动,人们翘首以待。
  可是小朝廷会审的结果,却说这所谓的太子是伪造的,只是一个叫王之明的和王室有点关系(前驸马的侄孙)的冒名顶替者罢了。
  人们不相信啊,这腐败的小朝廷迄今干了多少以假为真、以奸为忠的事啊。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他们完全会做出以真为假的事啊。不光普通人不相信,许多士大夫和手握重兵的将军也不相信。于是士论籍籍,朝野哗然。
  此事还未完,忽然又来了一个自称是朱由崧的妃子的女人。据她说,她本是王府宫人。当年李自成打下洛阳,朱由崧逃难时和她相遇,俩人同居一段时间,还生了一个儿子。如今她好不容易来到南京,愿朱由崧认她为妻。
  这事情,许多大臣都认为是真的,连马士英都如此认为。可是朱由崧死不承认,还令人逮她下狱,严刑拷打致死!
  这两件事情,后人普遍认为,太子是假的,妃子则是真的。朱由崧为何死不认这妃子?后人认为:恐怕不能拿朱由崧道德败坏、喜新厌旧来解释,大概朱由崧自己本来是冒名顶替的假福王,怕这女人认出他来吧!
  其实太子的真假,也无定论。不光当时的大多数民众认为是真的,(有句名言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弘光小朝廷逃跑后,南京的民众砸开监狱,把那“太子”放了出来,还请他坐了几天皇帝龙椅。后来南京军民算是奉表投降,应该奉的就是这太子的表了)就是后来的不少野史也认为那是真太子。如《江南闻见录》就写道:在抓到朱由崧后,豫亲王多铎把太子和朱由崧叫到一起,问朱由崧:你不为先皇帝报仇,又把太子囚禁,到底是什么意思?朱由崧红着脸,说不上话来。
  不管怎样,这小朝廷太让人失望了,马士英们干的坏事太多了。有道是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即使马士英和后一事无关,人们也把它算在他的头上。这两件事进一步消解了小朝廷的人心,尤其是给了左良玉一个出兵打内战的借口。
 6、内战未完,南京已陷
  左良玉出兵完全是以为“太子”鸣冤和清除马士英为口实。他发檄文,列举马士英七大罪状,总领全文的则是:“逆贼马士英,无日不闻其罪状,无人不恨其奸邪。先帝皇太子至京,道路汹传,陛下屡发矜持,士英以真为假,必欲置之死而后快其谋……”
  左良玉还声称自己领有太子密谕,带领几十万大军顺流而下。一时间,长江上几百艘军舰扬帆东指,遮天盖地,前后达三百里。
  左良玉握有80万大军,是当时全中国土地上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以这样的实力和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向西北进军,可以迎头痛击清兵的西路军。向东面出击,则可以捍卫中原大地,阻止清军的南下。可是他却置伟大领袖朱元璋的谆谆教导不理,毫无心肝地不顾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悍然发动内战。这一举动,固然使他自己和马士英们一起,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却也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南京小朝廷以致命打击!
  听说左良玉打过来了,马士英、阮大铖惊恐万状,立刻下令将在长江以北的四镇大军转移到江南来抗击左良玉。史可法们听了都大吃一惊——清兵日益逼近,向江北增兵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撤兵!左良玉再怎么样,总究是内部矛盾,清人却是要亡我中华啊!
  可是手握大权的马士英却气势汹汹地说:清兵来了,我们还可以象南宋一样纳款议和,左良玉来,我们唯有死路一条耳!
  于是小朝廷防御江北徐淮一线的军队纷纷南移。一时间,江淮之间竟成没有象样军队的不设防地带,等待清兵的蹂躏。
  左良玉打下九江,忽然死去。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带领大军继续往东打来。可是左梦庚远不如他老子,虽然也打下了湖口和安庆等几个地方,不久就遭到南明总兵黄得功的迎头痛击,连打败仗。
  正当南明内战打得火热时,清兵已经大摇大摆来到江北重镇扬州。扬州城里此时只有区区几千兵力,在史可法的带领下,拼死抵抗了十天,终于陷落。史可法以身殉国,扬州却被清兵残暴屠杀了七天。
  又过十多天,清兵未放几枪,渡过了长江。朱由崧、马士英等仓皇逃跑。残明军队纷纷投降,连吃败仗的左梦庚,眼见清军势大,也赶紧投降。(东南一箫气愤啊:有勇气和本族人打内战,却没有勇气向本族人投降,宁可投降异族,这些人真正狗彘不如!)
  1645年5月16日,恰巧是朱由崧登基一年后,清军进入南京。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率领文武大员几百人,马步兵20几万,列队投降。弘光小朝廷宣告灭亡。
七、莫非真是好爵而靡乎?
  定都北京后总兵力不过20万的清军,一路打来(甚至可说是一路走来),汉人军队一路投降。许定国、刘泽清、李成栋、刘良佐,各个有名的统帅一路大军的总兵,纷纷投降。投降之后,他们立刻掉转枪口,为显自己的忠诚而大杀本族同胞。
  正是由于他们熟悉河山地理,熟悉汉人的兵力部署,清军才能那么迅速地实施占领,汉军才会那么迅速地崩溃。
  比如许定国,他杀了高杰,立刻投降清朝,然后充当先锋,带领清兵大举南下。比如左梦庚部下金声桓,一投降立即主动要求去打他所熟悉的江西。又比如四镇之一的刘良佐,他投降清军后,立刻带兵去追赶朱由崧,招降黄得功(朱由崧当时逃到黄得功军中)。黄得功刚刚打败左梦庚,正要裹好身上的伤去与清兵战斗,就被刘良佐赶来。黄得功不愿投降,刚刚吼得一声:你这小子竟然投降了么!竟被刘良佐一箭射死!(东南一箫怒吼:对侵我河山、灭我同胞的异族卑躬屈膝,一枪不放,对同胞手足却勇下毒手,真正狗彘不如!)然后刘总兵大人牵着不久前还向之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朱由菘去向新主人报功。
  更别说那些早已投降的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等人及其率领的军队了,出西北、下江南、杀同胞,全是他们当向导、打先锋、充主力。
  粗粗算来,弘光小朝廷名下投降的军队至少30万,左梦庚军至少也是30万,加上许定国、李成栋等各自投降的军队,加上其他投降的地方部队,总投降的兵力达到80万。
  经过如此的大投降,大倒戈,清军总数达到了100万以上。至此,满人统治全中国才有了军事上的基础。
  倒是李自成等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军,尽管一路打败仗,却少有投降清军的。这对于饱受儒家文化熏陶、长领皇明祖训的明朝士大夫和领军大将,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当年花蕊夫人在北宋军队进入投降的成都城时,曾赋诗道:“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几百年后南京陷落,20几万人齐投降,却连赋此类诗的人都没有了。
  最令人想不通的就是:后蜀的军队至少还是吃了败仗才投降的,而南明的几十万军队打自己同胞起劲得很,遇到清兵则根本打都不打就投降了!当年蒙古人放弃抵抗而逃跑,是因为他们多少还有一个老窝在外面,而汉人只有一个窝,别无另窝,却怎么连保卫自己窝的勇气都没有了呢?大明朝末年的汉人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中华密典〈〈易经〉〉中有句话:“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若偶有啥好东东,偶愿与你分而共有。弘光君臣在敌人侵略面前的如此作为,莫非真是要体现这种大中华情怀而愿与满人好爵而靡乎???
  据说倒是有一个乞丐,见南京陷落,而素来以节气自诩的士大夫们,不抵抗罢了,竟连殉国的都没有几个,辛酸之下,赋诗一首:
  三百年来养士朝,
  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
  乞丐羞存命一条。
  写完了,叫花子跳秦淮河而死。(6)
 三、有心无力、内斗不断的东南小朝廷
  
  1、东南忽然出现两个小朝廷
  南京陷落后,不愿投降的明宗室、士大夫和将军们纷纷向南移动。当初史可法们欲立的潞王朱常淓,此时正在杭州。人们纷纷请他当大老板,延续大明一脉。没想到他一口拒绝,而且很快投降了不久就赶到杭州的清军(也有史料说他当了几天监国再投降的)。
  清军一口气拿下了南京、南昌和杭州,暂时在钱塘江边停下来喘一口气,同时平息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浪潮。
  趁清军喘气的当儿,大明朝的残山剩水上,忽然又出来两个小朝廷。这就是以唐王朱聿键为首的福建隆武朝。和以鲁王朱以海为首的浙东小朝廷(此朝廷没年号)。
  唐王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4子的后代,九世孙。以前的封地在南阳,北方残破,他也来到南方。这朱聿键,很早就是全国知名人物。他三岁的时候,就因为爷爷(老唐王)想废他父亲的世子地位,而跟着父亲一起被关在牢里,从小在高墙里长大。后来他父亲被他的叔叔毒死,老唐王怕祸延自身,才立他这个长孙为接班人。崇祯九年,清军入寇,兵临北京。皇帝朱由检号召全国勤王。唐王朱聿键积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做了一个十分骇人听闻的行动,那就是未经皇上御准,带领自己仅有的600多亲兵赴京抗清,而且临行前还杀死了毒死自己父亲的两个叔叔。。
  朱聿键不知道大明朝老祖宗朱元璋定下:藩王只能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封地待着,未经批准,不准出城;没有皇帝的亲笔批准,更不准上京的规矩?我想他是知道的。皇明祖训后代人人都得会背,他焉能不知!肯定他认为这一规矩太好笑:如此一来,亲王不是变成养在圈里的猪了,除了吃喝玩乐,就是长膘,还能干什么事?更别说起到朝廷的屏藩作用了。大明朝落到如此地步,再不打破这些可笑而腐朽的枷锁,还想有什么希望么!显然,他选择这一国势艰危、皇帝下诏的机会迈出这一步,是有自己深远的考虑的。
  可是朱聿键没想到,在大明后期的霉腐环境中,只能共同腐败而死,决不容许你标新立异而活。尽管国势危急,自己的一腔为国忠心,仍然招来皇帝的龙颜大怒:他被剥夺王位,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的宗人大牢。这一关就是九年,直到朱由检死了,朱由崧登位,才将他放出来,复为唐王。
  唐王朱聿键的经历尤其是他为赴国难敢作敢为的做法,肯定有不少人为之赞赏。当清兵大举南下,没人肯勇挑重担的时候,不少人选择了他。于是在杭州陷落后,他被拥到福建福州,先监国,后称帝。
  鲁王朱以海,则是朱元璋的十世孙,原封地在山东兖州,战乱来到浙江台州。杭州陷落后,浙东、浙中、浙南一带,有五个明宗室亲王。人们认为五王中鲁王最贤,(7)于是到台州把他请出来,立他为国主,在绍兴建立了一个小朝廷。
 2、两个小朝廷互不服气
  如果说弘光小朝廷时,人们对满人占我中华的狼子野心还认识不清的话,此时的清兵已经上到关中,下到钱塘江,所到之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其真实面目和目的已完全显露。人们应该吸取弘光朝的教训,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了吧?
  此时的形势:满人虽然已占领了北方、中原和东南的广大地区,但仍有半个浙江、半个江西、两广、两湖、四川、云贵等广大区域在汉人手里;满人虽然已有兵100万,汉人的总兵力也应该有这个数。而且满人政权初立,民心不附,占领区里到处是反抗的烽烟。此时,如能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作全民抗战的核心,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胜败仍在未定之天。
  可惜没有这回事,分裂和内斗仍然在继续中。
  不要说远在四川的张献忠仍然在大肆屠杀、破坏,就是近在咫尺的两个小朝廷,也互不服气,互相斗争不止。
  按理说,朱聿键辈分比朱以海长一辈,而且已经建号称帝了,大部分汉人统治区也都承认他、愿意接受他的领导了,朱以海及其臣下也应该如此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三岁孩子都懂啊。时人顾炎武有诗道:
   闻道今天子,中兴自福州。
   二京皆望幸,四海愿同仇。
  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更有深通玄理的人推理道: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而朱聿键的原封地也在南阳;刘秀登位时40岁,朱聿键今年也是40岁;刘秀是乙酉年六月登基的,如今也是乙酉年六月。这真是三壬之相,福不可量。岂不预示着俺大明将如光武一般中兴么!(8)这尽管有点牵强,但也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
  可是朱以海及其臣下就是不愿意。朱以海只同意称朱聿键为“皇叔”自称“皇侄”,而不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朱以海手下第一大臣张国维更直言不讳的说:国势至此,朱元璋的子孙谁都可以当老大(谁比谁厉害啊!)。等胜利之后,谁先入关,谁才是皇帝(难道只许你开彩票店,不许俺玩小赌摊?)。一下子把统一战线的门关死了。
  平心而论,朱以海的浙东小朝廷,抗击满人的决心和意志都是坚强的。可是他名下只有浙东一小块地方,几万兵力,要抗击如狼似虎的满清大军,真是谈何容易。
  中华民族早就有“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的祖训,可是当此外侮空前强大时,这祖训却被完全置之脑后了。
  大敌当前,不是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和整个民族更有力量,而是一脑袋的万一(仅仅是万一!)今后赢了,谁当皇帝谁就永远九五为尊,岂非咄咄怪事!
  这就发生了不少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朱聿键还算是以大局为重的,自己的经济也不宽裕,还派人给朱以海送去十万饷金。可是饷金还没送到朱以海手上,就被他手下第一大将方国安全部劫夺。劫夺也罢了,方国安还把使者扣留不放,还写檄文声讨朱聿键的罪状。
  在朱以海朝廷任职的钱肃乐、朱大典等人,则因为表示了一下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态度,而倍遭排挤、冷遇。
  朱聿键盛怒之下,后来也把朱以海派去的使者陈谦给杀了,并且再不过问浙东的事情。
  两个小朝廷互为水火,只差没有打起来。到满人休息够了,打过来时,当然一下子就被各个击破。
  当时在广西桂林还有一个叫朱亨嘉的亲王也自己建立了一个小朝廷,不承认朱聿键朝廷。并亲自带军攻打朱聿键派去的新任两广巡抚瞿式耜所在的梧州。结果朱亨嘉很快就被愿受朱聿键领导的广西军队击败,押到福州被处死。这事不大,但也是当年国人勇于内斗的一个小插曲。
  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朱聿键尽管还算大度,但对于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人,也决不手软。当时远在广西的桂王,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论班辈,比他更有资格当皇帝。当初瞿式耜们原是想立桂王的,因为朱聿键已登位在先而作罢。但朱聿键对这个桂王却不放心,后来竟派人害死了他(后来称为永历帝的桂王是这个被害死的桂王的弟弟)(9)。
3、可怜有心无力的朱聿键
  朱聿键算是南明三帝中最有才能的一个了。他宵衣旰食,勤于政事,志在恢复,力图进取。他生活俭朴,不近女色,又知识渊博,文采焕然。假如当年弘光小朝廷换他主持,可能中国不会(至少不会那么快)沦亡。假如他在隆武小朝廷真能凭自己的心意行事,可能历史也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可惜他这个小朝廷一开始就寄托在以郑芝龙为首的军事力量之上,人又始终处在福建郑氏势力的控制之下,枉有一腔雄心壮志而无从施展。
  郑芝龙及其兄弟,原先都是海盗,后来被明朝招安,当上了高干。弘光时,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带水师大军驻扎镇江。清兵渡江时,郑鸿逵一枪未放,逃回南方。在杭州遇到朱聿键,就把他带到福建拥立为帝。
  郑氏兄弟本来没有多少文化,自然不懂多少礼节。偏偏小朝廷里又有不少视封建礼节高于一切的文臣。这就使得小朝廷里文武大臣矛盾不断。小朝廷站班时,郑芝龙自侍官居太师,要站在首位,当场就被文臣大声喝斥。郑鸿逵在朝廷里摇扇取凉,又被文臣讥笑斥止。弄得郑氏兄弟又恼又怒,令人悄悄在郊外割掉一个喝斥他们的文臣的耳朵!
  文臣们仗着自己有笔如刀,把对郑氏兄弟的不满全写进史料,他们竟没想到自己对此是否也有责任。我国早有古训: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当此国破家危之时,尊重并调动武将的积极性以促使他们努力对敌,总比僵守这些封建腐败的繁文缛节而引起内斗来得重要吧!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惹毛了郑氏兄弟,反正从此他们根本没有抗清的心意,对想认真抗清的朱聿键和其他大臣还处处掣肘,楞是不给他们成事的机会。
  朱聿键登位不久,湖北就传来好消息:李自成兵败身死后,大约有40万左右的兵力投降于湖广总督何腾蛟。这就使隆武小朝廷的实力一下子壮大起来。当时赣南一带,以赣州为中心的抗清斗争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有真知灼见的大臣都向朱聿键建议:局处福建,要领导全国的抗清斗争是困难的。应该走出福建,或者到赣州,或者去湖北,才能统一领导,打开局面。朱聿键同意这建议,几次下令出师北上,可是都被郑芝龙兄弟以种种借口,拖住不放。有一次,朱聿键已经车马上路了,却被郑芝龙唆使了一批老弱妇孺,痛哭流涕的拦住马头,硬是不放他走。
  朱聿键也知道自己主要的依靠力量是郑氏兄弟,因此对郑家也特别重视,郑芝龙、郑鸿逵都被任为太师,又都封侯,军事上一任他们主持。不光如此,还将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赐以国姓,给以驸马的待遇。谁知所有这一切,仅仅只对郑成功有所作用,使得郑成功从此誓死为国战斗,宁可背父也不背君,并最终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而对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却一点作用也没有。
  不让朱聿键亲自出征,那么他们自己该奋勇当先,为国御敌了吧——也没门!朱聿键几次下令郑氏兄弟积极部署,及时出兵,他们就是阳奉阴违,要么不动一兵一卒,要么象征性派出千儿八百人马,走出几十里就趴下不动。更恶劣的是,他们借口军需,四处横征暴敛,大肆收刮,搞得天怒人怨。朱聿键气愤之余,也曾经两次削夺郑氏的爵位,可是军权仍然在他们手里,一点用处没有。
  可怜朱聿键就象大象落在了陷阱,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
4、惨烈而无奈的东南抗争
  局处东南的两个小朝廷彼此之间不和,各自内部又不和,自然难成大事。但两个小朝廷抗清的意志和行动,却比南京弘光朝有力多了。
  1645年七月,隆武朝首相黄道周,见郑氏兄弟毫无出兵意,于是自告奋勇,募兵江西,北上抗清。黄道周取道浙西,一路北上,一路宣传号召抗清。几个月时间,募得万余兵马,颇有声势。可惜书生领军,又是孤军北上,行到江西婺源,突然遭遇大量清兵(主要还是投降的汉军),一场大战,道周兵败被执(捉住他的又是汉人——扬州降将张天禄),送到南京,不屈而死。
  1645年十月,鲁王朱以海麾下张国维等,挥师渡过钱塘江,围住杭州攻打。连打十天,消灭大量清军,几乎打下杭州。却终以后援不继,清兵大集,而功败垂成!
  当时苏南浙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和太湖一带,义师纷起,抗清烈焰极为高涨。他们有的奉隆武旗号,有的奉鲁王旗号,打得清军十分头痛。但是兵散力分,没有后援,最终都惨烈地失败。江阴、昆山、嘉定等地都是著名的抗清地方。其中江阴保卫战是最著名和给清军(当然主要是投降的明军)以最大杀伤的——区区五万人的小镇,守城八十一天,杀敌七万五千!指挥者阎应元以此永载中华英烈的纪念碑。可惜长江以北基本没有抵抗,否则清兵哪能如此轻易得逞!
  1646年四月,大学士杨廷麟、兵部尚书马元吉奉朱聿键命,前往清兵正大举进攻的江西重镇赣州,顽强抗击清军,以保住江西最后一座孤城,迎接朱聿键计划中的北上。从四月清军围城,一直坚守到十月。六个月里,几次破围,几次援兵会集,终因朱聿键无法赴赣,缺乏统一有力的指挥,军力不济,弹尽粮绝,人疲城隳,而终被清兵攻破。两人俱不屈而死。赣州之战,是清兵入关后坚守时间最长的保卫战,给了清军以重大打击。
  各地的抗争虽然是激烈的,但都处于各自为战、没有后援的境地。本来福建处于后方,郑芝龙的十多万军队可以相机应援各方,无奈郑氏兄弟死不肯出兵。不援助浙东还有句话可说,浙西和江西都是和自己一个阵营,也死活不管。这就使得所有的抗击都成不了多大气候。一旦清军各个粉碎江南的抵抗,休息、统一部署完了,厄运随即降临。
5、迅速败亡的小朝廷
  1646年五月底,清军渡过钱塘江。据说当时清军缺乏船只,本来难以过江,可是忽然江沙暴涨。向来水深浪急的钱塘江,忽然水浅可涉。清兵竟然不用船而过了钱塘江。浙东的水师大军本来在江南严阵以待,大约被清军的如此顺利过江吓坏了,军营突然崩溃,几万大军未接一枪,纷纷逃跑!
  朱以海麾下第一武将,就是那个劫夺朱聿键饷金又大骂朱聿键的方国安,此时变成第一逃跑将军。他带着鲁王朱以海逃到绍兴,见清军来势凶猛,南逃福建的路又已被自己骂断,忽然兴起献朱以海投降清军的主意。还好朱以海虽不是福王却比福王有福,见方国安神气不对,就偷偷逃出方军,下海往福建去了。方国安则迅速投降了清军。
  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清军下绍兴、下台州、下温州、下严州、下衢州,浙江全境陷落。唯有金华一地,大学士朱大典率领兵民坚守不降,抗击清兵达三个月之久。最后城破,朱大典和几十个誓死不降清的将领、随从一起,坐在火药库中,点燃火药,在巨大的爆炸声和庞大的蘑菇烟云中,壮烈地升上天空!这大约是清兵入关以来最壮烈的牺牲,最壮丽的景观了,完全可代表汉人不甘心亡国的形象。
  在福建的郑芝龙,听说浙东败亡,不是调兵遣将,巩固边防,抗击清军,而是借口海上有敌侵略,抛下朱聿键、抛下小朝廷,匆匆逃到自己老家去了。郑鸿逵本来驻扎在闽浙要隘仙霞岭,听说清兵逼近,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匆匆逃回内地。两百里天险仙霞岭,竟成无一兵一卒的不设防之地,任由清兵长驱直人!
  可怜朱聿键身边再没有什么兵将,也只得匆匆出逃。
  这回没有郑芝龙的羁绊了,他下定决心北上江西,再看有无可能去湖北(此时何腾蛟还派了一支军队来接他)。可是已经来不及,他的目标太大,是清兵重点捉拿对象,才逃到汀州,还没进江西,就被清兵得到消息,抄小路疾追而去。朱聿键还没喘过气来,忽然有十余骑兵将疾驰而到汀州,自称是皇帝身边的近卫军,赶来保护皇帝的。可怜汀州小地方,从来没来过皇帝,哪里搞得清楚真假,守门人见来人口气大,又一口同胞的声音和装束,自然放将进去。谁知道这些人乃是投降了清军的汉族同胞!
  刚刚当了一年皇帝的朱聿键就这样被抓到福州后死去。(10)
  也不过两个月,1646年十月,福建大部陷落,郑芝龙别说抗清,连自己的家乡都不愿保卫,匆匆奉表投降。同月,江西最后一座孤城赣州也陷落。至此,东南小朝廷宣告结束。(鲁王朱以海的小朝廷又在福建、舟山一带抗清多年,直到1653年才自去监国号。可是他的小朝廷范围太小,承认的人太少,在下也只得从俗了)
   可怜半壁东南劫,十万青磷带血飞!
  这可以说是不团结的结局,当初两个小朝廷若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决不会败得这么快。但那批脑袋僵化的士大夫对此却死也不认错。张国维算是有气节的,宁可自杀也不投降清军。他临死前作“绝命词”三章,其中一章写道:
   艰难百战戴吾君,拒敌辞唐气励云。
   去时仍为朱氏鬼,留取千载不二心。
  至死也不承认错误,仍然以拒不和唐王联合而自诩。
  这也仍然大部分是投降的汉人的功劳——南京陷落后,洪承畴就坐镇南京,统一规划部署占领东南事宜。据说:郑芝龙早在南京陷落不久就接受了洪承畴的收买,早就暗送降表了(11)。所以他表面上始终消极抗清,其实根本就是在大搞破坏。
  其他新投降的人们,为了向统治者显示忠心,纷纷毫不留情的转身大杀自己的同胞。一个叫黄澍的人,当年拼命挑唆左良玉起兵打向南京。后来随左梦想庚投降。他是安徽人,就立刻带清兵从小路扑向徽州,将在那儿率兵抵抗的同乡好友金声擒往南京。还有一个就是那个方国安,他一投降,就立刻带清兵扑向金华,象疯狗般狂攻自己以前的同朝大臣朱大典。还有一个著名的李成栋,他早在清军打江北时就投降了,一路充当清军的开路先锋向南打。著名的嘉定三屠、昆山屠杀,都是他主导的杰作。这回追捉朱聿键,也是他领军率先赶到汀州,使用狡计而成功的。当然也少不了那个杀死黄得功的刘良佐,著名的江阴保卫战,就是在他的疯狂进攻和得力指挥下失败的。
 四、不断内斗不断逃亡的永历小朝廷
  
  1、十七个骑兵轻取广州记
  1646年十二月十四日,凌晨的广州,安详,静谧。
  全国虽然仍处于战乱中,但此地远避尘嚣。北面的清兵在福建,离咱们远着呢。前几天西面肇庆成立了一个什么永历政权,想和咱们争位号、争地盘,刚刚被咱们伟大宰相苏观生先生指挥伟大将军林察先生打得落荒而逃。呵呵呵呵,咱们新生的“绍武”政权开盘就大发利市哈,赶快利用这难得的胜利间隙,好好睡几个懒觉,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啊。
  广州在安静中,偶尔传来几声鸡叫。
  渐渐地,有了人声,有了车声。早起的人们开始劳动了,守城门的士兵抹抹惺忪的睡眼,打开城门,以供贩夫走卒出入。
  突然,一阵急骤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这声音从北面传来,转眼间来到城门口。守卒们还没辨清是谁,十七个荷甲配刀的骑兵已直冲进城。守卒在后面大叫:“站住,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爷们是大清军,来抓你们小皇帝来了!”
  大清军!这三个字象一声炸雷,炸醒了整个广州。
  昨天才刚刚接到潮州、惠州来的报告,说清军尚在福建,潮惠二州皆平安,这清兵从哪来的?难道是天上飞下来的?人们赶紧奔走呼号。宰相苏观生听说,赶紧起床部署。
  为了和肇庆打仗,广州的精锐兵都派出去了,城市里仅剩一些近卫军了。说是近卫军,小朝廷才建立一个月,哪有什么正规的东西,不过是些老弱病残罢了。何况前几天刚刚打赢了那个什么永历的军队,大伙欢天喜地庆祝胜利,酒精和女人带来的影响还在他们身上呢。等他们接到命令,赶紧穿上服装去拿武器时,绍武皇帝朱聿粤(这个字还有一个金字旁)已经换上一套仆人服装,翻墙头逃出临时皇宫,跑到侍郎王应华家敲门要求躲避。谁知前几天气势汹汹坚决主张和永历政权开战的王侍郎应华大人,现在竟坚决闭门不纳。吃了闭门羹的朱聿粤只得又转头向街上跑。
  这时,几百个衣冠不整的近卫军已被清军铁骑冲得抱头鼠窜。宰相苏观生见如此情况,赶紧上吊自杀。有人拥着朱聿粤跑上城墙,然后将他缒下去。然而清军的后队已经赶到,朱聿粤很快被抓住(朱聿粤还是有骨气的,被捕后,拒绝清军送上的饮食,说:我若喝你们一勺水,我就没脸见祖先!自杀而死)。
  广州就这样沦陷了,建立仅仅一个月的绍武小朝廷就这样结束了。(12)
  这朱聿粤乃是隆武朝皇帝朱聿键的弟弟。福建陷落后,他出福州乘船逃到广州。这时桂王朱由榔已经在广州不远处的肇庆宣告监国。可是当初拥立朱聿键的苏观生等人却认为:皇帝死了,可以来个兄终弟及。于是拥立朱聿粤登位,宣号“绍武”。为了抢时间造成既成事实,他们匆忙行事,皇帝和大臣的服装来不及做,就从戏班里借。匆匆忙忙刚办完事,永历的使者就来了。
  原来按照封建宗法的伦序,桂王的血缘比唐王近。只是去年朱聿键称号在先,为了顾全大局,老桂王也没计较(老桂王是小桂王朱由榔的爸爸,刚死不久,那被害死的桂王是朱由榔的兄长——唉,朱元璋子孙太多,真令人头痛!)。如今朱聿键既死,朱由榔又称号在先,自然要来告诉朱聿粤不该做此事,应该听从肇庆的命令。
  可是广州的人们不愿意啊,他们搬出当年朱以海那套,说咱们谁也不听谁,各干各的吧。使者当然不同意,于是互相争吵起来。吵啊吵的,吵得苏观生们恼怒了,竟杀了两个使者,然后立即派大将林察带兵攻打朱由榔。
  两支军队在广州和肇庆之间的三水打得热闹,没想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被清军突发奇兵,捡了个大便宜。
  原来清军大将李成栋在汀州抓住朱聿键后,又继续扫荡福建全境。不久又打下广东北部的潮州和惠州。他听说残明两个刚刚建立的小朝廷在打仗,广州空虚。就用缴获的潮惠两州的大印,伪造了报平安的文书送到广州。然后连夜奇袭,竟然一举成功!
  偶的乖乖!这个李成栋真正厉害哪!几个月前,他刚刚出奇兵抓了一个隆武皇帝,如今又出奇兵抓了一个绍武皇帝。四个月抓俩皇帝,这个满人可真不得了啊,要让他如此抓下去,汉人就是立一百个皇帝也很快就被他抓完啊——且慢!李成栋不是满人,乃是血缘正宗如假包换的汉人。他原来是高杰的部下,去年在扬州附近投降了清军,然后就这样从江苏打到浙江,从浙江打到福建,又从福建打到广东。
  奇怪的是,李成栋原来在明军时,并不怎么出名,一入清军,怎么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呢?又奇怪的是:李成栋后来又反正回来了,可在永历政权里挑大梁的他,突然又不会打仗了,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奇怪的是:苏观生、王应华等人,打起自己同族人来是气势汹汹(连前面有几十万吞并了大半个中国正虎视眈眈准备扑向自己的如狼似虎的清军都不管,就转身向后打),碰到区区十几个清军,怎么忽然又变得胆小如鼠、不知所措,宁可自杀而不敢拼死一搏了呢?
  唉,种种这些怪事,所谓不可理喻,不可思议的事情,南明真是太多了,后面还会说到。在下现在要说的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就是在这样的内斗和险恶气氛下建立的。
其实字里行间真的透露出一种感觉,大明真的气数已尽,帝王昏庸,大臣内斗,矛盾重重,已经失去了一个帝国应有的气数和雄风,而满清犹如刚刚跃出水面的巨龙,势不可挡,所以说,历史是真实而残酷的,不管作为汉人多么痛心疾首,但这些明朝的小朝廷终归是腐朽没落准备进垃圾桶的,而清朝作为一个崭新的王朝已经到来。
然后就是几百年的苦难和几百年的不思进取~
:L :L ;funk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2-25 19:03 发表
然后就是几百年的苦难和几百年的不思进取~
:L :L ;funk


不思进取有,进取也有,乾隆中期以前,清帝国是颇为进取的,让中国的体量膨胀起来了,这是衰弱时能撑下去的重要因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顶楼上。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2-26 18:14 发表


不思进取有,进取也有,乾隆中期以前,清帝国是颇为进取的,让中国的体量膨胀起来了,这是衰弱时能撑下去的重要因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没想到被君拆穿了~
;P ;P :P
2、从漏船载酒泛中流到庙里菩萨
  如此开局的永历朝,似乎注定了它的命运,从此它就在险恶的内斗和清军的压迫中不断地颠沛流离,直至最后消亡。
  这个时候的汉人中国,真如几百年后的人们所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清军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仅仅只有华南和西南还有几小块地方在汉人手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虽然还在努力奋斗,但力量和声势都已经越来越小了。
  这时候的汉人中国太需要出现一个有坚强意志、远大目光、智慧过人、铁腕手段的如刘邦、朱元璋般的伟大领袖或至少是象曹操、刘裕那样的枭雄,来团聚英杰、号令群雄、召唤民众,以重新振兴了。
  毕竟清军虽然凶猛,但千年人心尚在;所余地方虽小,武装力量还不算小:湖南的何腾蛟部,尚有50余万兵力;张献忠死后,余部孙可望等,已经打下贵州,正向云南发展,兵力也有20万;朱由榔名义下的两广兵力,大约也可凑到10万,海上的鲁王朱以海和郑成功部也有几万。这般力量若能坚定地拧成一股绳,有一个坚强的领导,胜负仍在未定之天。
  可是……
  被拥上国家元首位置的朱由榔,却是个胸无主见、懦弱庸俗的人。他本来也并不热中于当什么皇帝,只是挡不住瞿式耜等文臣的坚决拥戴,这才勉强登上大位。可是瞿式耜等人,忠诚固然忠诚,手里却没有什么兵马,又没有诸葛亮、王猛一般的过人智慧和满腹的阴谋诡计。其他文臣,则都是一批自以为聪明,其实头脑僵化、心肠狭小又互相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人。掌握命脉的武将们,则又派系众多,忧国忧民的少,自行其事的多。这就使得这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根本起不到领导抗战的核心作用,只是大多数汉人心中一个虚幻的符号和可怜的象征。
  前期的永历小朝廷,就象一只小破船,在时代的惊涛骇浪和内部的东拉西扯中,忽上忽下,忽东忽西,险象环生,噩梦连连。虽然偶有短暂的辉煌,但架不住内外环境的险恶,终于船破人去,僵卧沙滩,奄奄一息。
  我们可以先列一张简单的永历前期年谱,看看它的轨迹:
  1646年11月18日 在广东肇庆正式宣布永历朝成立
  1647年1月 到广西梧州
  1647年2月 到广西桂林
  1647年4月 到湖南武冈
  1647年7月 到广西柳州
  1647年10月 到广西象州
  1647年12月 到广西桂林
  1648年3月 到广西南宁
  1648年8月 到广东肇庆
  1650年2月 到广西梧州
  1650年10月 到广西南宁
  几年时间里,它四处颠沛逃亡,没有安定的日子。
  从1652年1月开始,朱由榔被孙可望请到云南,开始它的后半生涯。这以后它虽然不再播迁,但却象是一尊被供在庙里的菩萨,只能任人摆布了。而摆布它的人们,虽然还算富有强大,却仍然目光短浅互相争斗。于是最终只能庙毁人散。
  近人柳亚子有诗曰:
  闽越金陵蔓草荒,
  桂林灵气拥真皇。
  三忠戮力身先殉,
  半壁偏安事可伤。
  西粤存亡归阁部,
  南云惨淡话中湘。
  最怜日暮途穷后,
  犹有挥戈李晋王。
  这诗点出了永历朝的简短历史和几个主要正面人物,却没有提决定朱由榔命运的反面人物。还从汉人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把朱由榔捧为“真皇”。 朱由榔真是朱元璋式的“真皇”,还会有200多年的清朝么!
  不管怎样,此诗简截地点出了永历的历史。我们姑以此诗及其中几个正面人物为纲,掺以反面人物,来大体简述这小朝廷的命运吧。
 3、第二次被清军救了的朱由榔
  
  却说刚刚建立的永历小朝廷,正由于大败于同是朱姓的绍武小朝廷而不知所措时,忽然听说清军打下了广州,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清军打败了曾经打败过他的绍武,不就是他的朋友了么?)。反正知道清军是不会拿他当朋友的,而自己连绍武都打不过,当然更不是清军的对手。于是连和清军打的勇气都没有,急急忙忙从肇庆往西逃。
  先逃到广西梧州,不久,清军向西打来,朱由榔再从梧州跑到桂林,同时紧急征招与桂林较近的驻扎湖南武冈的总兵刘承胤前来勤王扈驾。
  这刘承胤乃是相扑师出身,力大无比,外号“刘铁棍”。从军后,以军功洊至一镇总兵,手下有兵三、五万。得到宣招,刘承胤急赴桂林。
  谁知这刘承胤乃是一个胸怀野心、狂傲自大、没有文化、毫无全局观念的人。一到桂林,见广西方面原先拥位朱由榔的军队兵单力弱,立刻与广西军挑起冲突,血拼之后,竟将广西军赶出桂林。然后刘承胤又与内臣马吉翔等勾结,欺压文臣,大作威福,逐渐把持朝政。又因广西终非他所熟悉,自己的老本在武冈,于是借口广西兵少,难挡清军进攻,而胁持朱由榔迁都武冈。
  刘承胤的所作所为激起文臣的厌恶和愤慨。不少忠直之士愤而离去,宰相瞿式耜等也不愿随往武冈,而留在桂林坚守。只有少数几个大臣随朱由榔迁都至武冈。
  到了武冈的小朝廷,更是完全由刘承胤说了算。他将剩下不多的忠直之臣又大量驱逐,而将自己军中的随员纷纷提拔。又封自己为安国公。同时封闭内外,人员进出由他控制,廷议票拟由他决定。湖南大将张先壁领军前来,欲见皇帝一面。刘承胤竟吩咐紧闭城门,不许他进来。张先壁原来就和刘承胤有矛盾,见他如此作为,愤而率军攻打武冈。于是内部又是一场血战。
  一时间,永历小朝廷几乎成了刘家小朝廷,可怜的朱由榔就如汉末少帝一般,任由董卓胡作非为。(唉!东南一箫长叹一声:大明朝残存的小朝廷,怎么老是碰到如此的臣下!)
  朱由榔眼见不妙,总算还有点头脑,趁还有一点点自由的时候,赶紧派人去请大学士、兵部尚书何腾蛟前来想办法。这何腾蛟去年曾经有李自成的散兵40余万投诚于他,此时却没有多少能指挥得动。说起来,何腾蛟与刘承胤还有许多渊源——刘承胤从一个下级军官到大将,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全是何腾蛟提拔起来的,所以刘承胤对何向来以门生自居;两人后来又结为儿女亲家,关系可谓非同一般。可是刘承胤狂傲自大,早已不将何放在眼里。如今皇帝又在他控制之中,他自以为除掉何腾蛟这个最有名望最有威胁的人,大权独揽再无阻碍。加上何腾蛟此时又没带兵前来,刘承胤恶心顿起,竟想趁机杀掉何腾蛟!
  还亏得此时云南方面有一支军队前来勤王,何腾蛟在他们的保护下,通过一场血战(又是一场自己人的血战!),才冲出刘承胤伏兵的截击,逃命而出。
  此时竟然又是清军的一场进攻,才将朱由榔从刘承胤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实际上清军已经是第二次救他了:去年如果不是清军突然打下了广州,朱聿粤的绍武小朝廷可能已经趁胜灭了他了。那样的话,朱由榔很可能象去年的朱亨嘉一样被杀,历史上就没有永历而只有绍武喽)。
  原来此时清军已经攻下了湖南大部,大军向湖南最南部的武冈冲来。这时候的武冈,西面是张先壁的军队,南面是何腾蛟及云南、广西军队,这两面虽然都是明朝自己的军队,但刘承胤因已都与他们闹翻而不敢前往;北面和东面则都是清军,刘承胤又不敢独自和清军战斗。于是,弘光朝不可思议的一幕再次发生——刘承胤这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受到伟大光荣正确的朱明理论熏陶和教育的将军,勇于内斗却怯于向自己人认错的家伙,竟然一仗不打,又向清军投降!朱由榔趁刘承胤向清军接洽投降、看管不严之机,悄悄逃了出来,经靖州而逃到广西柳州。
  朱由榔的此次成功出逃,引出了永历朝一大疑案——刘承胤既已决定投降,朱由榔乃是他向清军贡献的一大礼物和筹码,怎会放松看管,任他轻易出逃呢?何况他之出逃,还带了后宫三院、七姑婆八大姨的一大串人,有什么秘密可守?能逃多远不被人追上?
  有野史记载:刘承胤派使者和清军统帅孔有德接洽投降事宜。使者回来后,和刘承胤密语良久。然后刘承胤写了一张字条,派人给朱由榔送去。朱由榔打开字条一看,上面写着:敌军势大,偶已不敢保证你的安全,你赶快自己想办法吧。于是朱由榔赶紧叫人,仓皇出逃。第二天,孔有德就率领大军从容进入武冈(13)——如此说来,竟是孔有德授意刘承胤故意放走朱由榔的?只是由于孔有德此人罪大恶极,故此正史不载此事?在下不敢臆测,姑亦留此存疑吧。
  不管怎样,总算朱由榔命大,竟从如此险恶的内部斗争和外部战争中安全逃脱,使得永历小朝廷能再维持下去。
  柳亚子诗中的“三忠”系指张家玉、陈邦彦和陈子壮三人。这三人自广州失陷后,同时在东莞、新会等地募兵抗清,图谋恢复广州。这时他们见清兵猛攻广西,为给小朝廷减轻压力,于是组织兵力进攻广州。清军见广州危急,急调大军前往。广西的压力减轻了,这三人却因众寡不敌,先后壮烈牺牲。他们是永历朝最先殉国的大臣,被誉为“广州三英”。
李自成余部不是投降何腾蛟,只是达成了合作协议,何腾蛟又是十分迂腐的老头,不会用这些人也不敢用这些人,大体上说李自成余部比较少内斗,所以残存的最久,直到康熙初年才彻底覆灭。
原帖由 xcxy 于 2007-3-2 14:53 发表
李自成余部不是投降何腾蛟,只是达成了合作协议,何腾蛟又是十分迂腐的老头,不会用这些人也不敢用这些人,大体上说李自成余部比较少内斗,所以残存的最久,直到康熙初年才彻底覆灭。

何腾蛟你这么说他实在是太.........................
他何止是“十分迂腐”啊~
:L :L ;funk
何腾蛟怎么评价呢?军事能力很差,但是说他笨,似乎还不算。作为逼死了皇帝的军队,他都可以合作,因该说不笨,甚至也不那么迂腐!可是却不信任高一功为首的李自成余部,如果不是力量不允许,何腾蛟还想灭了他们。何腾蛟完蛋之后的南明小朝廷依然是这种奇怪的态度,甚至给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王爵的时候仅给李自成余部一个侯爵的名位,连基本的在武将集团之间搞平衡的手段都不会了。后来还挑拨李自成余部与张献忠余部内斗,李自成余部和张献忠余部的李定国部都比较安分,但是孙可望这个野心家发动袭击致李自成余部的首脑人物高一功死亡,李自成余部自此不再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武装,而成了十余支松散的小武装。而恰恰和楼主所言一样孙可望善于内斗(后来和李定国斗得不可开交)最后又背叛小朝廷投向满清。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2-26 18:14 发表


不思进取有,进取也有,乾隆中期以前,清帝国是颇为进取的,让中国的体量膨胀起来了,这是衰弱时能撑下去的重要因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罪人弘历就不是个好东西!:@
原帖由 pupu 于 2007-3-3 11:31 发表
罪人弘历就不是个好东西!:@


转折点就是乾隆24年平定新疆之后,开始由开拓转为守成。
关键是当时没有人说真话,仅仅就乾隆自吹“天下蒙古成一家”的这句话,就没人告诉他布里亚特在贝加尔湖东岸,还没有统一啊!土尔扈特还有一半人流在伏尔加河,没有回国啊!;P
乾隆本人属于典型的封建帝王 勤政 好大喜功 自信心膨胀 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
自信心膨胀是确实的,好大喜功却谈不上,所有的战争都不是他自找的,是别人逼上来他在去对付的。所以我曾在超大说过,没有噶尔丹,怎么会有康熙到乾隆100多年的战争,怎么可能统一新疆、外蒙、西藏?那全是准噶尔的领地啊!所以很多研究清史老专家对准噶尔历任汗的评价还是留有余地的。
原帖由 xcxy 于 2007-3-5 15:34 发表
自信心膨胀是确实的,好大喜功却谈不上,所有的战争都不是他自找的,是别人逼上来他在去对付的。所以我曾在超大说过,没有噶尔丹,怎么会有康熙到乾隆100多年的战争,怎么可能统一新疆、外蒙、西藏?那全是准噶 ...

他好大喜功可不仅仅只在战争上
南怀人当年不就把康熙评价得一无是处吗?古代人赞美君王的那种厚颜无耻,真是让郭沫若都自愧不如。
楼上两句话……矛盾……看不懂:L
那是那是写诗万首啊!也算好大喜功吧,可惜用的不是地方。;P
]]
原帖由 xcxy 于 2007-3-6 11:05 发表
那是那是写诗万首啊!也算好大喜功吧,可惜用的不是地方。;P

从乾隆自称十全老人 到修建园林等等事迹来看 确实是如此
汉唐王朝都向西北用兵,乾隆这种人汉化已深,内心也想和汉武、唐太宗比较。
就其统治的面积也大于二君。
封建君主是不会有现代意识的。
如果满洲没入关,或者万历成功的消灭了建洲。
大顺、南明、大西能成为三国并立,还是很快统一、或者天下大乱?
满洲入关,迅速的取代了明。比军阀混战要好很多,人民可以安定了。虽然局部有阵痛。(长痛不如短痛)
请看东汉的崩溃、西晋的崩溃、唐的崩溃,惨惨惨!
 4、何腾蛟、十三镇及湖南的陷落
  柳亚子的“南云惨淡话中湘”一句,其中的“中湘”指的就是何腾蛟,因为何腾蛟死后被追封为“中湘王”。
  何腾蛟和瞿式耜,被誉为永历朝的文武两支柱,其实也确实如此。这两人在,小朝廷还能勉强支撑,还有一点希望。两人一死,小朝廷只是一个符号罢了。
  假如这两人其中能有一人有诸葛亮般的才华和能力,历史的写法如何就很难说。可惜两人忠诚尽管忠诚,却都是志大才疏的人,无力处置错综复杂的局面和人事,当然也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瞿式耜留待后面再说,何腾蛟的能力,则仅从他无力制止刘承胤的专权跋扈及其叛变投降一事就可见一斑。
  何腾蛟是举人出身,崇祯末年,被任为湖广巡抚。在左良玉时期,何腾蛟已无所作为,勉强从左部脱身。是李自成余部40几万人投诚于他,才使他突然身价倍增。
  在李自成余部投诚以前,何腾蛟名下的湖南尚有张先壁、黄朝宣、刘承胤等几镇兵马,后来又来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原先左良玉部下不愿投降的人,加起来也有十多万左右。加上这40余万,何腾蛟手下一下子壮大到50余万。当时还是隆武朱聿键时期,朱聿键得报大喜,立刻加封何腾蛟为兵部尚书、中南华南诸省总督。
  何腾蛟本身是个文人,军事非他所长,忽然手下有如此庞大的兵力,他自己也感到头痛。于是提拔湖广教育厅长堵胤锡为湖广巡抚,和堵胤锡共同商议,将所有兵马分为十三镇,原李自成余部李赤心等称为“忠贞营”,归堵胤锡指挥,驻湖北;其余各部由何腾蛟指挥,驻湖南。
  可是何腾蛟名下原来的明军刘承胤、张先壁诸部,本来就有矛盾,互不服气,经常摩擦。李自成余部之所以投诚,固然有认识到国家危急、联明抗清之意,但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粮草和吃饭问题。大明朝的军队原来就对李自成等农民军覆灭大明王朝恨之入骨,如今虽然成了一家人,仍然耿耿于怀,无法团结。又加上一批人是原先左良玉部下,与各部又难贴心。又加上湖南地小人稀,难以解决几十万人的供应问题。种种困难,千头万绪,虽有诸葛亮之才恐怕也难以解决。(唉,不要说解决,在下如今想理一下,都觉得难以理清楚,只能择其大要略为叙述了也!)
  1645年冬,何腾蛟决定出师,战略意图是:先收复湖南湖北全部,巩固湖广,然后东下出江西,与朱聿键的东南小朝廷打成一片。可是檄调令出,刘承胤先不奉命,竟顾自己领兵回南面老巢武冈去了。这一来,其余原来明军各镇也以种种借口,逗留观望。总算有马进忠等部听命,前出打下岳州;李赤心、高必正等率“忠贞营”全师北上,包围了湖北重镇荆州。正当荆州将下之时,清军闻讯大举来援。“忠贞营”缺乏全盘措置和有力指挥,被清军内外夹攻,大败而走。马进忠等虽然打下岳州,却见没有后续跟进,清军又大举而来,只得放弃岳州,退了回去。
  经此一役,“忠贞营”元气大伤。他们见明军明显想将自己当炮灰,湖南又养不活自己,竟自顾转移到四川东部的山区去了。而何腾蛟也无力再谈北伐东征事宜,只能暂时保住长沙一带。
  维持到1646年冬,也就是朱由榔登位称永历时,在清军的进逼下,湖南何腾蛟部下又一次发生内乱,互相攻击的有之,顾自逃跑的有之。何腾蛟面对如此乱局,竟毫无办法,无力制止,当然更无力抗击清军,只得向南面广西退却。于是长沙、衡州等相继陷落,到刘承胤投降后,湖南已是全境被清军攻占。而自刘承胤、黄朝宣(这两镇都是原先明朝的正统部队)先后投降,“忠贞营”顾自西去后,所谓的十三镇也从此不复存在。
  这样,建立不久的小朝廷就只剩下广西一小块地方了(名义上四川、云南和贵州也是属地,但似乎没人把那儿当回事)。
  然而在广西的小朝廷仍然时时处于内乱之中,比较著名的有柳州兵变,使得朱由榔逃到象州避乱。兵变平息后,朱由榔来到桂林。不久又发生郝永忠的恶乱事件。郝永忠原先也是李自成部下(赫赫有名的郝摇旗是也),降明后归何腾蛟指挥。因永历部原明军始终不将原李自成部当自己人看待,郝永忠自湖南退到桂林,明军不许他入城;桂林附近的地方武装(以地主豪绅为首的民兵)又公然攻击这支败落的农民军。郝永忠怒而进攻桂林,幸有何腾蛟调停,才避免一场大内战。郝永忠部奉命驻扎灵川。
  这时清军向广西进攻,郝永忠又一次败退到桂林,报告朱由榔大势不妙,赶快往西面逃吧。朱由榔害怕,不听瞿式耜的竭力劝阻,逃出桂林往南宁而去。朱由榔一走,郝永忠立刻洗劫桂林,差点又和瞿式耜部下焦琏等发生血战。又赖何腾蛟等的努力,勉强将局势安定下来。
  何腾蛟和瞿式耜等坚守桂林,打退清军的几次猖狂进攻,终于保住了广西这块抗清的大本营。
 5、葬送得不可理喻的短暂辉煌(一)
  1648年年初起,困守广西的永历小朝廷忽然迎来了一次短暂的辉煌。
  原来这年二月起,原先投降清军的南昌金声桓和广东李成栋忽然先后反正,都向永历朝称臣。南昌和广州都是重镇,清军闻讯大惊,赶紧将进攻广西的军队撤退去平息这两处“叛乱”。明军趁此良机,大举向湖南反攻。全州、永州、靖州、常德等地先后收复。一时间,全国抗清形势大显光明。
  朱由榔应李成栋之请,由南宁出来,准备将权力中枢放在广州。可是瞿式耜等旧臣顾虑李成栋会否如刘承胤般挟天子而自重;同时我军主力在湖南,但何腾蛟当时与堵胤锡已有嫌隙,没有皇帝威权在,恐怕何腾蛟难以统帅诸将,因此竭力劝阻朱由榔前往广州。朱由榔大约由于刘承胤、郝永忠等人的作为,对湖南的军事力量及其领导有点感冒;但又不好太驳瞿式耜的面子。考虑到肇庆乃是自己当初登位之地,离广州又近,于是将朝廷设在肇庆。这一来,为小朝廷新旧臣之间的纷争埋下了种子。
  这时候的形势,湖南广西一带,有兵力30余万,江西金声桓有10万,广东李成栋有20万,而在云南贵州的孙可望部至少也有20万。假如中枢领导坚强有力,各部力量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全力抗清,小朝廷还有中兴希望。可惜,文官矛盾纠结,武将又互有自己的念头,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干扰,竟使这大好形势很快夭折。
  不要说孙可望部,这时虽然已有联明抗清的想法,但还没有一点行动;而永历小朝廷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存在,更遑论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就是已在永历朝名下的军队,也仍然无法团结起来。
  先看湖南何腾蛟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何腾蛟和堵胤锡此时已有嫌隙,是什么嫌隙呢?原来堵胤锡资历虽然不如何腾蛟,又是何腾蛟将他提拔为方面大员,但他后来的职位也是兵部尚书、大学士,几乎与何腾蛟平级。而何腾蛟在处理人事方面的一些做法,堵胤锡认为不妥当,从而对何腾蛟没有以前尊重。这就使得何腾蛟有点不高兴。这两人后来分兵,堵胤锡管理“忠贞营”,负责湖北,何腾蛟则负责湖南。结果“忠贞营”全力北上,攻打荆州,而何腾蛟所属的部队却没有多少北上。虽然主要原因不在何腾蛟,但堵胤锡却对何腾蛟的指挥能力有了看法。后来“忠贞营”虽然大败,但湖北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失陷,而何腾蛟负责的湖南却是全境尽失。这更使得堵胤锡看不起何腾蛟。
  到了这何腾蛟指挥向湖南反攻的时候,堵胤锡恰和原来归属于何腾蛟的马进忠部在一起。堵胤锡催促马进忠进军,马进忠却因不隶属于他而不听命。相反,何腾蛟的命令一到,马进忠立刻出兵,很快打下了湖南常德。堵胤锡见此,越发以为是何腾蛟故意指使马进忠如此做,丝毫不给他面子。于是堵胤锡气恼之下,亲自去了趟巴东,把在那儿的“忠贞营”叫出来。这“忠贞营”在巴东,虽然对明军有点感冒,还是关切国事的。堵胤锡一叫,立刻出来。
  堵胤锡把忠贞营带到常德,命令马进忠把常德让出来给忠贞营。马进忠早先也是农民军出身(诨名“混十万”者也),后来投降于左良玉,和李自成部很打过几仗,互相之间矛盾不小。这时见堵胤锡气势汹汹,忠贞营大军又迅速逼近,知道不让不行,但又气不过堵胤锡如此作为,竟意气用事,一把火将常德烧为白地,然后自己往南而去。
  何腾蛟闻听此信,大为吃惊,急忙赶来,想为双方调停。听说忠贞营已去攻打长沙,何腾蛟一面令马进忠赶快前来一起进攻长沙,一面自己先往长沙方向赶去。还没到长沙,听说忠贞营已到湘潭,何腾蛟又急急往湘潭赶去。谁知湘潭此时乃是一座空城,忠贞营到了一下,又往别处去了。何腾蛟赶到湘潭,疲累已极,想休息几天。没料到长沙城中的清军打听到何腾蛟到了湘潭,而且身边没带什么军队,急发大军前来。何腾蛟身边只有千余人马,众寡不敌,终被清军抓去。何腾蛟誓死不降,绝食七天,终被清军杀死。
  可怜一代儒将,竟在国家如此需要他的时候死去!
  而且是被如此莫名其妙的内斗拖累而死!
  真正不可理喻啊。
  时人顾炎武有悼何腾蛟诗曰:
   乍逥别鹤下重云,一叫哀猿坠深木
  时人吴梅村亦有诗悼何腾蛟云:
   十载间关历苦辛,汨罗风雨泣孤臣
6、葬送得不可理喻的短暂辉煌(二)
  何腾蛟虽然不能成功地指挥军事,但多年来,他一直是湖南湖北的灵魂人物,他一死,两湖立刻糜烂,湖南很快陷落。
  随后,江西、广东的局势也发生逆转。
  金声桓反清归明后,由南昌向南去打赣南重镇赣州,希图打下赣州,与广东联成一片。可是赣州乃是依山临江、城高墙厚、易守难攻的大镇,当年清军打赣州,也花了半年时间。金声桓兵力远不如当年清军,想打下它谈何容易。打了两个多月,仍然打不下。这时候清军已经大集兵力,一路援赣州,一路猛攻南昌。金声桓闻听南昌危急,急忙回师南昌。从此困守南昌,干等广东李成栋部来支援。
  这李成栋,真是南明时期的一个异数。前面已经说过,他投降清朝后,不遗余力,横扫东南华南,两次出奇兵,活捉了南明两个小朝廷的皇帝。那十七人轻取广州的行动,简直可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大书一笔。李成栋以他的血腥战绩,赢得清廷的赞赏,当上了广东军区司令。这时候永历朝的成立,金声桓的反正,不知如何使他良心发现(有野史说是他的一个小妾,力劝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反清起义,并以自己的死来激励他(14)),于是李成栋也于1648年6月举兵反清。
  李成栋手下兵强马壮,又是久经战阵的军队,他的归顺,使朱由榔大为振奋,不仅立即封李成栋为卫国公、华南东南总督,还将中央政府也移到广东。
  1648年11月,李成栋率大军20万,北出梅岭,欲打下赣州,与南昌金声桓联成一片。没想到一向能征惯战的李成栋,这时忽然又表现了一个异数:大军进至赣州,手下十总兵分扎十营,声势极盛。第二天凌晨,忽然赣州城上有人大叫“董大哥”。叫了几声,李成栋忽然从梦中惊醒,自言自语道:董大成是我的中军啊,他们这样叫他,难道我的军队全部叛变了?于是李成栋不及披挂,跳下床,冲出帐篷,胡乱骑上一匹首先碰到的骡子,就往南而逃。部下十总兵见总司令如此举动,不知出了何事,也赶紧跟在后面跑。于是全军混乱,纷纷乱七八糟地跟着跑。如此在大雨中猛跑两昼夜,李成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后。两天后,他才如梦魇醒来,惊问十总兵:你们怎么会到这儿来?我怎么会在此地?然而已经来不及了,20万大军一片混乱,大部分军器仗械都丢弃在赣州城外,大大便宜了清军,而且城中清军趁乱出击,追击杀伤了不少明军(15)。
  这真是一个大大的异数啊!李成栋如此在清军中能征惯战、计谋百出的名将,怎么会被如此一件小事搞得神智失常、自乱军心呢?莫非真是老天爷不佑大明暗中使这员大将猪油蒙心乎?还是清军中有武林异人,偷使“慑心术”等高深武功,令李成栋听其指挥呢?还是著名的口袋妖怪派出了急冻鸟麻痹了李成栋的神经呢?真正令人目眩然而不瞬、舌挢然而不下。在下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借用计六奇《明季南略•自序》中的话来胡乱开释了:
    “嗟嗟!祸乱之作,天之所以开皇清也,岂人事欤?”
  李成栋经过此一怪事,似乎始终没有恢复过来,只将大军驻扎在粤赣交界的信丰,不再轻言北上。直到1649年元月,清军打破了南昌,金声桓死去。清军顺流直下赣州,在信丰与李成栋军大战几场。老天爷连下大雨,李成栋军艰难苦战,粮草将尽,渐渐不敌。将领们请求暂退广东,留待后战。李成栋却不肯退师,一个人猛喝三百碗烈酒,然后带领一支队伍径直冲入河流,要渡河与清军决战。没料到大雨之后河水暴涨,这能征惯战的大将李成栋竟然坠入了不可思议之海!
  三天后大水退去,才见到他如一尊塑像般,笔直地矗立在水中央,仿佛在大呼冲锋杀贼,又仿佛在为自己的过去忏悔。用后世著名的广告语来说,真正是:难言之隐,一洗了之,一洗了之啊。
  这样,1649年元月金声桓死,2月何腾蛟死,三月李成栋死。去年开始的大好形势,仅仅一年时间,就这样不可理喻地全部葬送。
  又过一年,清军经10个月的围攻,终于打破广州(上次李成栋只用十七骑就轻取广州,这次要用10个月,可见上次的绍武小朝廷打内战是如何害人害己!),广东全境陷落。湖南也再次全境陷落。于是南明如梦魇般的又回到原来状态,局促于广西一地,而且损失了声望卓著的大将何腾蛟,使得情况更为恶劣。
 7、可怜阁部难负重
  
  柳亚子的诗句“西粤存亡归阁部”,这个“阁部”指的是瞿式耜。
  瞿式耜,江苏人,万历进士,弘光时任广西巡抚。他是最早拥立朱由榔的人之一,被任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人称瞿阁部。
  王夫之描绘瞿式耜说:“式耜恂恂不胜衣,泊然恬雅,临觞遣咏,不与世事相即而风采骏发。每婴危难,神志益厉,未尝有疑揣之色。”(16)
  这是一个瘦弱甚至可能是衰弱的“淡泊以明志”的古代文人形象;这是一个有出世之慨、风雅自赏的传统文人形象;这又是一个学富五车、临危不乱但又孤傲固执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这样一个文人,在清平时期,运气好一点,可能是守成的良相;感情充沛一点,可能是众多骚人中出众的一位。如果运气不好,感情平平,那也不过是个普通官吏罢了。
  可是命运使他生活在一个王朝的末世,而这个处于末世的王朝里,却多的是一批尖酸刻薄、心胸狭小、拉帮结派、自以为是、互相攻击的官僚政客。处于如此群体中,端庄正派的瞿式耜犹如鹤立鸡群,显得分外突出,由此而成就了他的大名。但他孤傲而淡泊的天性、平庸的才能,却使他既不能以深谋远虑为国家规划远谋近略,又无力制止国家元首的东奔西走;既不能匡正官员之间的歪风邪气,又无力弥缝官员中间的互相争斗和分裂,因此难以担当命运赋予他的重任,最终只能在孤愤中殉国而死。诚如吴梅村所言:
   辛苦中丞西市骨,空将热血洒扶桑。
  瞿式耜在永历,最大的功绩就是指挥了两次桂林保卫战。
  第一次是1647年三月,李成栋打下广州并整个广东后,乘胜向广西进攻,直打到桂林城下。瞿式耜指挥焦琏等人,以极少的兵力,坚守桂林三个月,终于保住了这座粤西重镇,使得永历朝能有一个可靠的根据地。不然随后湖南陷落,朱由榔早就无处可逃了。
  第二次是1648年三月,郝永忠灵川败后,惊告朱由榔大事不妙,快逃吧。朱由榔逃往南宁。郝永忠还想挟持瞿式耜逃,瞿式耜坚决不肯,又一次坚守桂林,并在何腾蛟的配合下,再一次打败清军的猖狂进攻。
  二次保卫桂林胜利后,由于李成栋等人的反正,抗清形势出现好转。各地原先隐伏或投降的明朝士大夫纷纷前来投靠,各自得到了官职。偏偏这些士大夫老毛病不改,心胸狭小,自以为是,又喜欢以先后、地域和实力拉帮结派、投机钻营。于是小朝廷里很快出现了四党,后来又分为吴、楚两派。还有什么“五虎”充当先锋。这两派人在朝堂上公然喧哗、互相攻讦。表面上大言炎炎,比谁都爱国,其实都是延揽势力,排除异己,根本不以抗清的大局为重。结果是内政日非,危机日重。
  瞿式耜虽然没有直接介入党争(他一直不愿意跟中央政府行动,长期驻在桂林),但他德高望重,楚派自然奉他为主帅,另一派也就自然认他为敌。这样一来,本应是文臣之首、领袖群伦的人,不光没有能力消除党争,反而客观上自己也介入了进去。
  咳,这些复杂而令人厌恶的党争,就不去说它了,总而言之,瞿式耜最后竟受累于党争而死——党争的结果,楚党失败,吴党掌握了大权,瞿式耜被目为楚党领袖,自然成了得势一方的眼中钉。本来何腾蛟死后,瞿式耜已被任为督师,统帅湖南广西一带兵力,现在被解除督师,剥夺了兵权。于是当1650年11月,清军进攻桂林时,各处军队四散而逃,桂林重镇竟成了一座空城。瞿式耜还想以大学士身份指挥抵抗一下,却已经无人理他。
  瞿式耜如果想逃,本来还来得及,但他已经不想逃了。他前两次指挥保卫桂林,形势并不比如今好多少,但那时候,他还有信心还有希望。现在,他已经心死了。他对这个小朝廷、对贪生怕死、四处逃亡的朱由榔、对不管形势如何只知奋勇自斗的文臣武将们,全都失去了信心。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瞿式耜的心已经死了,只欠身死而已。
  于是瞿式耜端坐家中,静等清兵前来杀他。结果清兵没到,又来了个门生张同敞,愿意陪瞿式耜一同等死。于是两人大碗喝酒,大声唱歌,直到清兵前来把他们抓走。两人被捕一个多月,誓死不降,终于同时慷慨就义。
  正如柳亚子所吟:“西粤存亡归阁部”。 瞿式耜在,广西始终存在;瞿式耜一死,广西迅速沦亡。从此朱由榔及其永历小朝廷总算结束了东奔西逃的生活,开始定居云南。
 五、最后的内斗葬送了最后的希望
  
  1、是应该改朝换代了
  柳亚子诗的最后两句是:最怜日暮途穷后,犹有挥戈李晋王。这李晋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定国。因被朱由榔封为晋王,而有如此称呼。
  朱由榔的永历小朝廷,自瞿式耜死广西沦陷后,确实已到日暮途穷的地步,如果没有孙可望将他接到云南,他已经无处可逃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太需要出现一个有坚强意志、远大目光、智慧过人、铁腕手段的如刘邦、朱元璋般的伟大领袖或至少是象曹操、刘裕那样的枭雄,来团聚英杰、号令群雄、召唤民众,以重新振兴了。
  这时候的形势,比之四年前永历朝刚刚成立时,更为险恶,当然更需要有伟人或者枭雄出现。而四年的历史也完全证明:朱由榔根本不是此类人物。从他的领导能力来看:他惨淡挣扎了四年,却是既无力遏制桀骜的武将,又无力甄拔忠勇有谋的文臣并剔除奸小,而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弄得疆域越来越小,人员越来越少;从他个人品格来看:他胆小懦弱,毫无主见,不敢承担责任(有一次瞿式耜劝他不要再逃来逃去的逃了,他竟然说:你无非想叫我为国而死罢了。言下之意就是:可我为什么要去死呢?)。显然,四年的实践已经完全证明:朱由榔不光称不上什么伟人或者枭雄,他根本就是个平庸或者说无能的人。他完全无力承担在绝境中奋起以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这样的人,应该下课了。或者说,朱明天下已经彻底没有希望再挽回了,朱姓之国应该死亡而由别人来代替了
  中国古代早有哲人说过:“天子也者……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
  这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也看到这一点,说: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概念,国家可以由肉食者手里灭亡,天下却可以由匹夫手里保有。一个国家(政权)灭亡了,匹夫们不是可以从仍存的天下中重新产生一个国家么?
  就连瞿式耜这样始终对朱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也对这个朝代完全失去信心,不是从另一角度证明:朱明国家应该死亡了吗!
  历史走到这一步,朱明政权完全应该死亡(事实上,何腾蛟和瞿式耜死后,永历政权的灵魂已死,它已彻底成了一具植物人或曰僵尸,根本没有行动能力了),而由不愿意天下灭亡的民众中产生新的强者,来与侵略者做斗争,最终产生新的国家,这可以说是历史走到1650年代时,大汉民族想挽救自己不受异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希望了。
  在这种时候,从大汉族种族主义立场出发,站出来的不论是什么人,不论是伟人,还是枭雄,甚至是流氓,只要他愿意抵抗侵略者,并且有力量有能力抵抗侵略者,人们就应该拥护他,团结在他的周围,共同抵抗侵略者。正如柳亚子先生论韩侂胄的诗所说:“倘使平原能灭虏,禅文九锡亦何妨!”
  而这时候,强者已经产生,他已经向建立新国家迈出了步伐,新的希望已经产生了。
  可惜,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熏陶灌输,僵化了人们的头脑。一日为师尚且终身为父,何况多年为君,当然只能终身为奴!人们已经习惯了伴随僵尸睡觉,任何想脱离僵尸另寻新鲜空气的想法和做法不光不被允许,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而遭到群起而攻之。在这个霉腐环境中,任何新生事物,除非已强大到把所有人踩在脚下,他们才会乖乖地朝你顶礼膜拜;否则,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掐死你。宁可大家共同腐败而死,决不容许你崭露头角。
  于是,这个新生的强者,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在新旧力量的共同围攻下,夭折了。大汉民族最后一个抵抗异族统治的希望也随之而夭折。
  这个强者就是孙可望。
  而主要打败他的,正是他昔日的兄弟——李定国。
  仍然是内斗,葬送了最后的希望,帮助满清成功地坐稳江山。
  在民族危机空前、原有政权事实上已经死亡的时候,不容许同族人改朝换代的结果,显然就只能由异族人来改朝换代了。




2、在内讧中勉强当上老大的孙可望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均是张献忠的养子,时人称为“四将军”者也。
  四人中,向以孙可望为长,由于孙可望有心计,善攻守(军中称为“一堵墙”),尤得张献忠信任。1646年,在清军向张献忠部大举进攻时,张献忠似有预感,曾向孙可望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17)明确了孙可望的接班人地位。
  张献忠死后,余部仅有一万多人“将卒皆残悸,骑不满千,弓刀脱落。(18)主要是在孙可望的领导下,下重庆,下贵州,取云南。仅仅一年时间,至1648年初,就拥有黔、滇两省(贵州不久又放弃),兵力达到二十余万。
  于是四将军开始称王,孙可望为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艾能奇为定北王,不久艾能奇战死(也有野史说他病死),四王剩下三王。在明朝退休官员的倡议下,孙可望被尊为“国主”,下设六部,又有华英殿大学士、都察院等设置。又自铸钱币,又开科取士,又唾弃以前张献忠的乱杀人政策,抚戢安民,鼓励生产,小朝廷初具规模,小王国颇得人心。
  这时候的孙可望,前有张献忠的付托,后有强大实力在手,应该是志得意满就准备做皇帝了?——且慢!他这“国主”称号就来得不顺遂呢!
  原来李定国、刘文秀等都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向来以兄弟、哥们称呼,你想一日称尊,谈何容易。必须要有他们的真心同意和拥戴,这老大的位子才坐得成。而一个团体,没有老大显然是不行的。孙可望既是“四子”中的老大,又有前老大的遗嘱,继承权位的其势应该是他。于是大家商议决定:尊孙可望为老大。并决定于四月一日在演武场开一个最高会议,正式决定并宣布此事。
  没想到四月一日早晨,孙可望兴冲冲吃完早饭,前往演武场。才走到半路,就听到演武场传来炮声,随即远远望见“帅”字旗在演武场上空冉冉升起来。孙可望大怒,各随从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事。
  赶到演武场才知道,原来李定国先到,已命令放炮升旗了。
  孙可望怒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从来规矩是主帅入营,才升帅旗。今天偶还没到,就放炮升旗,你们眼里还有偶么?偶还能领导你们么?这老大偶不玩了!
  众人拼命解劝,说是李定国一时失误,大家兄弟,就原谅他一回吧。孙可望怒气不解,定要处罚李定国。
  李定国也发怒,道:你我,向来是兄弟,无非你年长一点,才奉你为老大。你现在就这样会摆威风,将来还不知怎样哩!你不玩就不玩呗!
  孙可望更是愤怒,大叫道:今天不打他一百军棍,军中就没有纪律,偶就坚决不玩!说着,准备上马回去。
  大伙一看不对,老孙一走,大家只能分裂,还有什么前途。于是好说歹说,拉住孙可望,按倒李定国打了五十棍。(19)
  唉,这事儿,搁如今说,李定国象是在整蛊,在恶搞——他难道会不知道军中的规矩,帅旗不能随便乱升?可是在网络恶搞是你炫,在街头恶搞是你酷,在暗室恶狠搞是你狠;光天化日之下,煌煌军国大事前,岂能如此恶搞!李定国自己也是指挥几万人的军团司令了,若手下有军长师长在他将开会时也来如此恶搞,他会怎样?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恶搞,而是僭越,是想篡党夺权,是个人野心大暴露!
  由于李定国后来坚持抗清并殉永历而死,符合封建正统的观念,所以历来对他评价甚高。其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并不怎么样。
  孙可望也缺乏素养和霸气——哪有如此大事放在演武场决定的?李定国既敢如此恶搞军国大事,岂是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的,完全应该当场斩立决!就象孙子当年立斩宫女一般,才能树立绝对权威和铁的纪律。
  如此,一个恶搞,一个罚了他几棍。孙可望虽然勉强又坐上第一把交椅,被称为“国主”,心里却极不顺畅。李定国被当众受罚,虽然当时顺从,却是恶气在胸,总有一天要宣泄出来。裂痕就这样在表面的弥缝下,越裂越深。
  大家都看出来,孙可望威望还不够。于是有明朝投降官员向孙可望建议:当年曹操威望不够,是迎来汉献帝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开创了曹魏王朝的。现在残明的朱由榔在广东称帝,你不可以学一下曹操么?(20)
  四将军原来就有“联明抗清”的动议,孙可望趁机向永历小朝廷伸出橄榄枝。
完全颠覆孙可望与李定国的评价哈,呵呵。

孙可望是有功劳的!但是当时的情况时西南抗清力量主力是张献忠余部与李自成余部,怎样才能不是他们分裂?才是最大的问题,孙可望再有才能再有功劳,但是他的行为实际上促使两支部队事实分裂(他发动突然袭击杀死李过),而且还分裂了自己统领的张献忠余部。

当时的情况完全应该实施以永历为君主的,多方会议制度,因为当时孙可望、李定国、李过高一功的实力都差不多,完全不可能分高下!李定国与李来亨基本上做到了互不侵犯,略有配合,这才是当时需要的。

可惜在转制关了的环境出来的人必须得分高下才能安心。

当然永历小朝廷的昏招破坏局面也是很严重的,张献忠余部的四个统帅都封了王而李自成余部才封了两个侯,这也是促使内部分裂的重大原因。假设只封孙可望为王,其他人均封侯,那么分裂危机就会小很多,但是小朝廷被篡位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如果李自成余部也有一人如李过能封王,适当平衡,或许局面会好一些。


现在看着历史,我似乎看到某个小朝廷也在犯这样的错误哦,朝堂之上(伪立法院)两班人马喧嚣嘶嚷,大打出手。政治人物只管争权夺利,不管实事。哈哈!
200:20,10:1啊,何况还有几千万随时可用锄头、铁耙乃至石头牙齿当武器的广大民众。假如当时能有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屏弃旧怨,一致对外,全民抗战,捍我中华,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楼主这段话是不是有点问题???难道满清不是中华的一部分??内战能用捍我中华吗?
3、孙可望的崛起和永历小朝廷的依附
  平心而论,孙可望早期抗清的意志是坚定的,这时候的永历朝代表了明朝的正统,在民众中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如果孙可望真心实意的和永历联合,大家共同抗清,前途还有一搏。可是孙可望反明反了一辈子,他又从心里看不起这屡战屡败的残明小朝廷,因此他的联明完全是出于权宜之计。他向永历朝廷伸出的橄榄枝,是要永历以封他为“秦王”为先决条件。
  可是这时候,正是金声桓、李成栋等反正降明,永历小朝廷进入短暂辉煌时期。小朝廷虽然欢迎大西军的归顺,却一方面倚仗自己是皇明正统,还有实力;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孙可望的桀骜不臣之心。大臣们纷纷表示:本朝除了开国时,从来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小朝廷至今也没有封过一个异姓王。怎能他一来就封王啊,顶多给他一个公就是了。还是那个堵胤锡有点眼光,说:我们好好收伏孙可望,可以平添云南贵州两省和许多兵马;如果搞得不好,则平添一个敌国。不可不慎重啊!(21)
  争论来,争论去,终于同意给孙可望以“平辽王”的称号,并赐姓“朱朝宗”。李定国和刘文秀都封侯。
  这时候却出了一件怪事:小朝廷有个叫陈邦传(不少书写此人为邦传,又有不少书写为邦傅,不知道孰是孰非?)的人,官居庆国公,驻兵南宁。他和原李自成余部的“忠贞营”关系紧张,为了拉孙可望以打压忠贞营,竟利用朱由榔原先给他的空白诏书,填写了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内容,又私铸了“秦王之宝”的大印,派人送给孙可望(在下写文至此,只得再次摇头:这小朝廷也真正太乱太可笑了!)
  于是孙可望同时收到了“平辽王”和“秦王”两封诏书,两个封号,弄得哭笑不得。当然他很快知道这“秦王”是假的,但他并不在乎这“平辽王”和赐予国姓的“殊荣”,回信必得秦王方可。这回小朝廷坚决不同意。于是孙可望开始自称秦王。
  这时候战场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金声桓、何腾蛟和李成栋先后死去,清军从广东和湖南两路压过来,永历小朝廷突然陷于极端弱小极端危险的境地。
  1650年春天,孙可望下令两路出兵:一路李定国、白文选为首,往东攻打贵州;一路刘文秀为首,往北攻打四川。这两省当时名义上虽然属于永历小朝廷,实际上小朝廷根本管不了也没怎么去管,四川更是一片混乱,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孙可望此举,一是为了扩充自己地盘,壮大自己实力;二是为了抵抗清军:当时吴三桂在四川北部,孔有德在湖南南部,还有一路在攻打广东,此举既可以阻止清军继续南下,又可以声援广东的明军。当然此举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向永历小朝廷示威:金声桓、何腾蛟、李成栋全都死了,你们还有什么实力妄自尊大,不如赶快向我靠拢吧!
  没几个月,贵州全部归属孙可望,刘文秀也顺利打下四川南部。一时间,孙可望声威大振。
  眼见永历小朝廷已经危如累卵而孙可望正在崛起,原先何腾蛟部下“十三镇”的余部张先璧、马进忠等部也纷纷由湖南进入贵州,归依孙可望。而永历小朝廷则继续丧师失地,广州、桂林相继陷落。小朝廷已经名存实亡,除了几个文臣,连兵马都没有几个了。到这时候,朱由榔只得承认孙可望,正式封他为秦王,并于1652年初,在孙可望兵马的护送下,进入云南,在安隆安下身。孙可望将安隆改为“安龙”,每年给八千两银子、一百石大米供养朱由榔,其余大臣也各有俸禄,将永历小朝廷供养起来。
  有人说孙可望这不是明明在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么?孙可望说: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曹操当时,还有诸侯,诸侯们也还知道有天子。如今天下还有什么诸侯啊,天子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了,偶还拿天子之令去命令何地、命令何人啊!
  可惜孙可望没有料到符号和菩萨对于中国人的作用,过于低估了朱由榔及其小朝廷存在的意义,为后来的失败埋下致命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