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奖""退税"骗局集中上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2:30
历年来,春节均为金融消费的旺季之一,春节期间银行间交易会爆发式增长,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总金额都将是平时的十几倍。沪上银行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市民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进行转账、划款、缴费等交易笔数及金额将继续刷新历年纪录。

  近期,中国银联及各大商业银行先后发布风险提示: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以及ATM机等进行的金融欺诈活动在春节期间极可能呈抬头之势,诈骗新花招迭出更加考验广大金融消费者的智慧。

  春节资金流量爆发式增长

  据中国银联上海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2月9日至15日期间,全国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达2520万笔,交易总金额80.4亿元人民币;2006年1月29日至2月4日(年初一至初七),全国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达3400万笔,交易总金额118亿元人民币,分别  
是2005年春节长假的1.35倍和1.46倍。中国银联有关人士表示,近年每逢长假,各项交易纪录均会被大幅刷新,交易额更是年均量的十几倍。

  除了刷卡消费以外,各类电子银行业务在春节期间也都普创新高。据沪上工商银行透露,以往春节期间,该行上海本地电话银行的呼叫量、各类业务笔数均会创下新高;个人及企业网上银行业务、POS机交易量、ATM机交易额均会创下历年同期新高。

  “钓鱼网站”将伺机现身

  银行正规网站被人恶搞甚至仿冒,以诈骗网银用户钱财的事件,此前多次发生且屡禁不止。且愈接近重大节日,这类欺诈事件愈将频繁现身。

  据了解,在被查封之前运行了较长时间的“www.1cbc.com.cn”,与真正的工行网站“www.Icbc.com.cn”只有“1”和“I”的一字之差;与中行客服电话95566十分相似的“www.956666.com”网站,其网页设计几乎与中行官方网站一模一样。据电子银行方面的专家介绍,一般不法分子会先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以紧急升级、账户有异常活动、低价促销等为幌子,诱骗网银用户登录上述“钓鱼网站”,然后,再设置提示来诱骗网银用户的账号、密码或支付密码等机密信息。

  “假网银的骗术其实都很低劣”网银专家说,将网银密码设为生日、电话号码等较易被猜测的数字;在公用计算机上或网吧使用网银,疏忽大意,完毕后还不“退出系统”;在家上网时,喜欢下载一些没有合法来源的软件;上一些小网站,随意打开陌生人发的邮件附件等,都是网银用户务必须避免的危险行为。

  记者采访中发现,从目前各类网上资金被盗案件看,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人冒用身份造成的。显然,要想保证账户资金的安全性,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

  提防金融诈骗要“四不”

  针对金融欺诈事件,中国银联有关专家建议,市民防止上当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轻信、不回应、不泄露、不转账。

  “不轻信”是指一般政府机关、银行或公共事业单位不会直接致电持卡人交谈涉及费用的问题,更不会直接“遥控指挥”持卡人去ATM机等无银行工作人员在场的地方进行转账。接到类似电话,应不予轻信。

  “不回应”则是对可疑的语音电话或短信不要回应,应直接致电相关公共事业单位或发卡银行询问。目前,犯罪分子模仿相关单位或银行服务的语音提示或电话极具欺骗性,如贸然回复,很容易上当受骗。

  “不泄露”就是注意保护身份资料、账户信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泄露银行卡密码。由于目前金融犯罪手法有高科技化的趋势,利用账户信息进行网银欺诈、伪卡盗刷等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账户信息万万不可泄露给陌生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都无权询问。

  “不转账”是最重要的,为确保银行卡资金安全,对陌生人“指导”进行ATM机或网上银行转账要格外谨慎。持卡人如对ATM机转账或网上银行业务不熟悉,应由银行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或致电发卡行客服电话问询。

  中国银联曝光金融诈骗花招

  ■以退税或退公共费用为借口设下“电话陷阱”

  不法分子以政府机关、水电煤气公司或电信等单位名义,编造年底退还税款、水电费、电话费等理由,直接打电话或通过录音电话,欺骗市民通过ATM机转账,将钱转走。

  ■骗持卡人开立网上银行账户并存款,然后通过网银转账将卡内资金盗走据介绍,市民倪某日前接到一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一名自称是“南京市某银行咨询部工作人员”告知他在南京一大型商场用信用卡透支消费近3万元。这位“工作人员”推荐倪某上网设置“联网报警系统”,在网上银行开设两个新账户后,“指导”倪某将卡上119万余元资金转入新账户中,以保障资金安全。待倪某发现事情蹊跷后,发现119万余元存款已通过网上银行转走。

  ■变种的中奖短信陷阱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类诈骗通常先以中奖为由,骗取持卡人身份证、银行卡账户信息及密码,然后以网上银行转账方式盗取持卡人资金。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强历年来,春节均为金融消费的旺季之一,春节期间银行间交易会爆发式增长,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总金额都将是平时的十几倍。沪上银行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市民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进行转账、划款、缴费等交易笔数及金额将继续刷新历年纪录。

  近期,中国银联及各大商业银行先后发布风险提示: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以及ATM机等进行的金融欺诈活动在春节期间极可能呈抬头之势,诈骗新花招迭出更加考验广大金融消费者的智慧。

  春节资金流量爆发式增长

  据中国银联上海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2月9日至15日期间,全国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达2520万笔,交易总金额80.4亿元人民币;2006年1月29日至2月4日(年初一至初七),全国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达3400万笔,交易总金额118亿元人民币,分别  
是2005年春节长假的1.35倍和1.46倍。中国银联有关人士表示,近年每逢长假,各项交易纪录均会被大幅刷新,交易额更是年均量的十几倍。

  除了刷卡消费以外,各类电子银行业务在春节期间也都普创新高。据沪上工商银行透露,以往春节期间,该行上海本地电话银行的呼叫量、各类业务笔数均会创下新高;个人及企业网上银行业务、POS机交易量、ATM机交易额均会创下历年同期新高。

  “钓鱼网站”将伺机现身

  银行正规网站被人恶搞甚至仿冒,以诈骗网银用户钱财的事件,此前多次发生且屡禁不止。且愈接近重大节日,这类欺诈事件愈将频繁现身。

  据了解,在被查封之前运行了较长时间的“www.1cbc.com.cn”,与真正的工行网站“www.Icbc.com.cn”只有“1”和“I”的一字之差;与中行客服电话95566十分相似的“www.956666.com”网站,其网页设计几乎与中行官方网站一模一样。据电子银行方面的专家介绍,一般不法分子会先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以紧急升级、账户有异常活动、低价促销等为幌子,诱骗网银用户登录上述“钓鱼网站”,然后,再设置提示来诱骗网银用户的账号、密码或支付密码等机密信息。

  “假网银的骗术其实都很低劣”网银专家说,将网银密码设为生日、电话号码等较易被猜测的数字;在公用计算机上或网吧使用网银,疏忽大意,完毕后还不“退出系统”;在家上网时,喜欢下载一些没有合法来源的软件;上一些小网站,随意打开陌生人发的邮件附件等,都是网银用户务必须避免的危险行为。

  记者采访中发现,从目前各类网上资金被盗案件看,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人冒用身份造成的。显然,要想保证账户资金的安全性,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

  提防金融诈骗要“四不”

  针对金融欺诈事件,中国银联有关专家建议,市民防止上当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轻信、不回应、不泄露、不转账。

  “不轻信”是指一般政府机关、银行或公共事业单位不会直接致电持卡人交谈涉及费用的问题,更不会直接“遥控指挥”持卡人去ATM机等无银行工作人员在场的地方进行转账。接到类似电话,应不予轻信。

  “不回应”则是对可疑的语音电话或短信不要回应,应直接致电相关公共事业单位或发卡银行询问。目前,犯罪分子模仿相关单位或银行服务的语音提示或电话极具欺骗性,如贸然回复,很容易上当受骗。

  “不泄露”就是注意保护身份资料、账户信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泄露银行卡密码。由于目前金融犯罪手法有高科技化的趋势,利用账户信息进行网银欺诈、伪卡盗刷等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账户信息万万不可泄露给陌生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都无权询问。

  “不转账”是最重要的,为确保银行卡资金安全,对陌生人“指导”进行ATM机或网上银行转账要格外谨慎。持卡人如对ATM机转账或网上银行业务不熟悉,应由银行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或致电发卡行客服电话问询。

  中国银联曝光金融诈骗花招

  ■以退税或退公共费用为借口设下“电话陷阱”

  不法分子以政府机关、水电煤气公司或电信等单位名义,编造年底退还税款、水电费、电话费等理由,直接打电话或通过录音电话,欺骗市民通过ATM机转账,将钱转走。

  ■骗持卡人开立网上银行账户并存款,然后通过网银转账将卡内资金盗走据介绍,市民倪某日前接到一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一名自称是“南京市某银行咨询部工作人员”告知他在南京一大型商场用信用卡透支消费近3万元。这位“工作人员”推荐倪某上网设置“联网报警系统”,在网上银行开设两个新账户后,“指导”倪某将卡上119万余元资金转入新账户中,以保障资金安全。待倪某发现事情蹊跷后,发现119万余元存款已通过网上银行转走。

  ■变种的中奖短信陷阱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类诈骗通常先以中奖为由,骗取持卡人身份证、银行卡账户信息及密码,然后以网上银行转账方式盗取持卡人资金。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