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如何应对类似1996年式的美国航母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49:30
关于如何打击美国干涉台海的主力平台航空母舰,各方评论多集中在技术面,本文希望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在战役层面有所突破。

1995年、1996年间,由李犯登辉的“两国论”引发台海危机。
1995年12月19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编队,按照往例从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南下至香港,该编队在航行至台湾北部澎佳屿附近海面时,突然改变航行,不走以往惯行的台湾东部太平洋海域,反而驶入多年未曾走过的台湾海峡。
1996年3月23日,台湾举行"总统"大选,台湾局势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其后的一段时间,美国 “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台湾以东海面集结,貌似尊重中国主权,实为替李登辉撑腰打气,对中国进行武力恐吓。

1996年的美国航母危机最终以中方的克制而告终,但产生了极端恶劣的政治影响
第一、克林顿政府认为,展示美国军力是一大胜利,美方称之为“预防性的防卫”,充分显示与外交行动混合后的美国实力。这实际助长了美国正在逐步成形的“单边主义”。
第二、默认了美国在台海问题的影响力,使得自尼克松访华以来我对美斗争的成果毁于一旦。
第三、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自此以后台独开上渐进式台独的快行线,多年来和平统一的努力成为无用功,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希望已然渺茫。

我们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中国实力不济是造成对峙中退缩的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机型是引进的SU27早期型号,不具备对海攻击能力,不仅数量少(约50多架),而且还未形成实际的战斗力;其他的机型中除了约20多架JH7和一些搭载反舰导弹的轰六,其余的均无反舰能力;由于没有预警机、航程短,数千架的大机群竟无出海能力。
海军方面只有2艘“基洛”877刚刚到货,只有数艘核潜艇具有实际的打击能力,其余的水面舰艇根本不能进入攻击距离。
二炮方面陆基机动的DF31还没有定型、列装,单靠部署在发射井中的DF4、5显然不能构成有效的核威慑。
事后盛传中方突然秘密出动的核潜艇迫退了美国航母,其实是只有这么说才存在合理性而已。美方航母战斗群可能做过移动,但对于台海方面的压力并没有解除,直到中方停止了演习。
当然,实力不济是原因之一,缺乏斗争艺术也是一个原因。如果用最简单的词句评价中方在1996年危机时的反应,只有一个词:束手无策!

美国方面评论,此事使中国政府和军方深感屈辱,这次对抗的意义可能扩散达数十年,很可能成为深埋在中国领导人心里。中国领导阶层从这次对抗中了解到,为了达成国家统一的希望,为了成为亚洲大国,他们必须挺身在军事上与美国对抗,特别是在他们自己的海岸线附近。
笔者认为这个评论基本恰当,我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当时实际已经开始,在受到1996年危机的刺激后开始疯狂加速。
作为国家战争力量的终极力量,二炮是重中之重,但是苦于没有比较确切的资料无法深入分析。汇总各方面信息,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我们研制了新型号核潜艇094,列装一艘在建一艘,改进了092型2艘以上;部署了DF31A和DF41两个型号的陆基机动战略洲际导弹,数量应当是3-4个旅(据二炮原装备DF11、DF15旅的装备移交推算)。
常规军事力量的建设,由于资料比较多,更容易分析出中国军方的思路。中国军方最早的思路是“大舰威慑”,也可叫“大舰吓阻”,和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思路类似。
1996年12月,中俄签署首份采购两艘956型“现代”级驱逐舰的合同,2002年再次向俄罗斯订购两艘性能升级的956EM型“现代”级驱逐舰。这两次采购很可能是一揽子采购计划的两个步骤,是一次耗费巨资对俄罗斯造舰技术的吸纳。1998年到1999年间,4艘国产驱逐舰几乎同时定型建造。
按照“大舰威慑”的思路,潜艇和对海攻击机是必不可少的杀手,我国于1993年和2002年先后订购了12艘基洛潜艇,自行研制了“宋”及“宋改”潜艇,1996年对苏式飞机的引进已经开始集中在苏30型上。此时中国军方的想定是,一旦再次发生类似1996年的航母危机,中国将派出两只驱潜联合编队在远程航空兵的配合下,在较远距离上与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方向上的航母编队对峙,先“拦”后“挤”。这个思路很快被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事件,以及日美签定新安保条约事件所否定。
轰炸中国大使馆,是对中国的火力侦察和战略试探,表明了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不惜动武的决心。为此,“威慑”、“吓阻”是否有效成了问题。1997年9月23日,美日公布了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明确将台湾海峡未来战事包括在其范围内,从而对中国本土构成严重威胁。1999年5月24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三法案,即《自卫队法修正案》、《周边事态法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其核心是《周边事态法案》,允许日本政府在美军介入日本“周边”军事冲突时,派兵为美军提供海上搜救、后勤支援等后方支持。美日的紧密勾结,使我海上编队能否突破第一岛链的问题再次突现,能否实施“吓阻”也成了问题。中国军方的思路迅速转变为“压迫岛链、渗透岛链”。
压迫岛链就是要求在岛链内,有能力扫荡一切对手力量,对构成岛链的岛屿形成毁灭性打击力量。按照这个思路,“空潜快”有成为发展重点。此时空军无论是三代的歼11、歼10,还是二代半的JH7A和歼8F,都具备了反舰能力,3种型号的预警机研制成功,海军022型快艇、054型护卫舰相继研制成功,加上已建成、引进的大型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可以扫荡岛链内的海域。
满则自溢,渗透岛链就是必然的一步。2003年11月12日中国大陆的“明”级常规潜艇公开悬挂五星红旗以水面航行方式通过日本近海,一年后2004年11月10日在琉球先岛群岛的石垣岛和宫古列岛的多良间岛附近海域内发现“国藉不明”的核动力潜艇潜航侵入到接近台湾海域的日本领海,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未发现的穿越实际可能更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中国军方以潜艇突破岛链是相当现实的考虑。以往我们探讨打航母,往往就会设想,以水面的驱护舰队引领快艇群,在空中大机群及水下“狼群”配合下的饱和打击,实际这是不可能的。
1996年的航母危机实际也是美军一次实战演练,其阵型是2个航母战斗群分别列阵于台北、高雄以东的海域,这实际是美航母战斗群干涉台海的最佳阵型。
第一、扼台湾南北两端出洋水道的要冲,随时可以对穿越岛链的海上编队
第二、护卫台湾最可能被登陆的要害区域。台湾海峡正面极易被海岸火力、水雷封闭,台湾两端是最佳的登陆地点
第三、舰载机可在台湾岛本身的防空火力圈内与海峡上空及海面上的目标交战。
第四、自身安全受到岛链保护。对于对手海上力量来说,在出洋水道内部署水雷、在出口外伏击潜艇即可阻止对手行动;对手空中突击力量必然受到岛链空军、防空力量的拦截,起码可以提供十几分钟的早期预警。
因此,一旦双方开战,设想中的海空大编队联合饱和攻击实际是不可能的,以潜艇袭扰美航母,迫使其远离战区就是最现实的选择。这恐怕也是1996年危机的经验总结。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深海霸王”“元”级潜艇。没有AIP提供的长时间潜航能力,是很难突破岛链的。从最近“宋”与“小鹰”号的“亲密接触”,就可以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摸索。
需要指出,我国的潜艇具备单打独斗美国水面舰艇的能力。以往我们认为必须有外部数据支持我潜艇才可能发射反舰导弹,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在声纳提供目标距离、航向、速度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解算是可以给潜射反舰导弹提供初始参数的,剩下的就看导弹自寻的制导头的能力了,不过这样射程受到声纳探测距离的限制。新型核潜艇上射程近500公里的反舰巡航导弹,就必须要接受外界参数传输了。
但仅有潜艇显然是不够的,美国的反潜能力是世界一流的,在最近的关岛演习中,美海军水面舰艇居然用主动声纳主动搜潜,显然了其在海空一体优势下咄咄逼人的气势;第一岛链的反潜网,也是相当有效的。
为了应对对手巨大的优势,中国军方的思维再次进行了跨越性飞跃。远程巡航导弹、远程导弹导弹打航母,从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2005年1月12日,由于美国的干涉,以色列为中国军队改装其装备中的哈比(以色列产)无人驾驶飞机计划被搁浅。飞机在未对装备进行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送回中国。这是影响较大的一起美国干涉中以军事合作的事件。美国的强烈反对并不是完全出于政治目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哈比”实质性的威力在于:能够在目标区上空长时间待机、主动搜索;“哈比”的核心技术,就是在在机载计算机控制下的整套巡航、搜索、飞控和锁定攻击系统。而中国心仪的、美国心惊的,就是这套系统。
此次升级,据说就是软件升级,对于中国的反编译高手来说,盗取源码并不困难。中国有自己的巡航导弹,新型的小涡扇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射程、更长的巡航时间。现代反舰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可以在20-30公里外锁定目标。当具有“哈比”技术、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巡航导弹到达目标区时,如果没有锁定目标,那么,它就会按照最大发现概率模式进行搜索,数小时的搜索时间结合20公里的锁定距离,这种搜索的范围是相当惊人的!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方案,主动雷达导引头、“哈比”的飞控系统、小涡扇发动机、外观和涂料双重隐形设计、500公斤半穿甲战斗部、末段加速冲压发动机,这样一枚巡航导弹将对美国的航母构成何等威胁?
关于弹道导弹打航空母舰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是新闻、机密,关于“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活动目标”论文已经公开,对此有两种解释:官泄示威或方案放弃。对此,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拉夫黑德上将的评价是:“用弹道导弹攻击大型移动目标是非常有效的,但航母作为一个攻防兼备的作战平台,具有完善的防御体系,美国海军也高
用“标准3”拦截DF或DH、HN,这一幕一定很壮观!我想中国应对美国航母的战法,将进入“超远程打击”时代。
这一时代一旦来临,意味着战场将向太空拓展。
在“超远程打击”中,再入减速、大气层巡(滑)航、自寻的等技术环节已经解决,目标的初始侦察定位和飞行中段修正仍是两个难题。在没有接近战场的预警机、水面舰艇的数据支援下,就需要卫星提供数据。这应当是一个实时的数据侦察、传输系统,不但要及时侦测目标初始位置,还要在导弹飞行中段提供数次修正信息。尖兵、北斗、烽火的能力,成为我们赢得对抗美国航母胜利的一个关键。
美国人也没闲着。
美国太空委员会曾发表报告指出:天空和海洋是20世纪的战场,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美国必须要制定抢占太空战场的战略,具有攻击性的太空舰队和军事飞船将使美国成为太空宪兵。
2006年10月,美国政府公布了10年来的首份《国家空间政策》,宣称在后“9.11”时代,美国“在太空拥有行动自由,这与其在制空和制海方面的权力一样重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这份文件还发布一份书面解释,宣称“外太空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国家和本土安全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出台新的政策反映这一事实。
对此,我们在研的大功率激光器、机载运载火箭算是对其一个回答吧。不过,全固体四级火箭的性能不稳定,以及最近风传的鑫诺2号定点失败,为我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没关系,失败100次,我们就进行第101次!搞高科技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有“踏平坎坷成大路”的精神。
2006年11月13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拉夫黑德上将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有记者问,“中国发展军力是否会对该地区的美军或台湾构成威胁”时,拉夫黑德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否是个威胁,我向来的答案都是不。不过,我真地希望知道,中国海军的一些建设究竟有何意图。”
这个美军司令看来是“明知故问”,我们也要回答的“意味深长”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是猎枪!”关于如何打击美国干涉台海的主力平台航空母舰,各方评论多集中在技术面,本文希望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在战役层面有所突破。

1995年、1996年间,由李犯登辉的“两国论”引发台海危机。
1995年12月19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编队,按照往例从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南下至香港,该编队在航行至台湾北部澎佳屿附近海面时,突然改变航行,不走以往惯行的台湾东部太平洋海域,反而驶入多年未曾走过的台湾海峡。
1996年3月23日,台湾举行"总统"大选,台湾局势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其后的一段时间,美国 “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台湾以东海面集结,貌似尊重中国主权,实为替李登辉撑腰打气,对中国进行武力恐吓。

1996年的美国航母危机最终以中方的克制而告终,但产生了极端恶劣的政治影响
第一、克林顿政府认为,展示美国军力是一大胜利,美方称之为“预防性的防卫”,充分显示与外交行动混合后的美国实力。这实际助长了美国正在逐步成形的“单边主义”。
第二、默认了美国在台海问题的影响力,使得自尼克松访华以来我对美斗争的成果毁于一旦。
第三、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自此以后台独开上渐进式台独的快行线,多年来和平统一的努力成为无用功,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希望已然渺茫。

我们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中国实力不济是造成对峙中退缩的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机型是引进的SU27早期型号,不具备对海攻击能力,不仅数量少(约50多架),而且还未形成实际的战斗力;其他的机型中除了约20多架JH7和一些搭载反舰导弹的轰六,其余的均无反舰能力;由于没有预警机、航程短,数千架的大机群竟无出海能力。
海军方面只有2艘“基洛”877刚刚到货,只有数艘核潜艇具有实际的打击能力,其余的水面舰艇根本不能进入攻击距离。
二炮方面陆基机动的DF31还没有定型、列装,单靠部署在发射井中的DF4、5显然不能构成有效的核威慑。
事后盛传中方突然秘密出动的核潜艇迫退了美国航母,其实是只有这么说才存在合理性而已。美方航母战斗群可能做过移动,但对于台海方面的压力并没有解除,直到中方停止了演习。
当然,实力不济是原因之一,缺乏斗争艺术也是一个原因。如果用最简单的词句评价中方在1996年危机时的反应,只有一个词:束手无策!

美国方面评论,此事使中国政府和军方深感屈辱,这次对抗的意义可能扩散达数十年,很可能成为深埋在中国领导人心里。中国领导阶层从这次对抗中了解到,为了达成国家统一的希望,为了成为亚洲大国,他们必须挺身在军事上与美国对抗,特别是在他们自己的海岸线附近。
笔者认为这个评论基本恰当,我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当时实际已经开始,在受到1996年危机的刺激后开始疯狂加速。
作为国家战争力量的终极力量,二炮是重中之重,但是苦于没有比较确切的资料无法深入分析。汇总各方面信息,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我们研制了新型号核潜艇094,列装一艘在建一艘,改进了092型2艘以上;部署了DF31A和DF41两个型号的陆基机动战略洲际导弹,数量应当是3-4个旅(据二炮原装备DF11、DF15旅的装备移交推算)。
常规军事力量的建设,由于资料比较多,更容易分析出中国军方的思路。中国军方最早的思路是“大舰威慑”,也可叫“大舰吓阻”,和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思路类似。
1996年12月,中俄签署首份采购两艘956型“现代”级驱逐舰的合同,2002年再次向俄罗斯订购两艘性能升级的956EM型“现代”级驱逐舰。这两次采购很可能是一揽子采购计划的两个步骤,是一次耗费巨资对俄罗斯造舰技术的吸纳。1998年到1999年间,4艘国产驱逐舰几乎同时定型建造。
按照“大舰威慑”的思路,潜艇和对海攻击机是必不可少的杀手,我国于1993年和2002年先后订购了12艘基洛潜艇,自行研制了“宋”及“宋改”潜艇,1996年对苏式飞机的引进已经开始集中在苏30型上。此时中国军方的想定是,一旦再次发生类似1996年的航母危机,中国将派出两只驱潜联合编队在远程航空兵的配合下,在较远距离上与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方向上的航母编队对峙,先“拦”后“挤”。这个思路很快被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事件,以及日美签定新安保条约事件所否定。
轰炸中国大使馆,是对中国的火力侦察和战略试探,表明了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不惜动武的决心。为此,“威慑”、“吓阻”是否有效成了问题。1997年9月23日,美日公布了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明确将台湾海峡未来战事包括在其范围内,从而对中国本土构成严重威胁。1999年5月24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三法案,即《自卫队法修正案》、《周边事态法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其核心是《周边事态法案》,允许日本政府在美军介入日本“周边”军事冲突时,派兵为美军提供海上搜救、后勤支援等后方支持。美日的紧密勾结,使我海上编队能否突破第一岛链的问题再次突现,能否实施“吓阻”也成了问题。中国军方的思路迅速转变为“压迫岛链、渗透岛链”。
压迫岛链就是要求在岛链内,有能力扫荡一切对手力量,对构成岛链的岛屿形成毁灭性打击力量。按照这个思路,“空潜快”有成为发展重点。此时空军无论是三代的歼11、歼10,还是二代半的JH7A和歼8F,都具备了反舰能力,3种型号的预警机研制成功,海军022型快艇、054型护卫舰相继研制成功,加上已建成、引进的大型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可以扫荡岛链内的海域。
满则自溢,渗透岛链就是必然的一步。2003年11月12日中国大陆的“明”级常规潜艇公开悬挂五星红旗以水面航行方式通过日本近海,一年后2004年11月10日在琉球先岛群岛的石垣岛和宫古列岛的多良间岛附近海域内发现“国藉不明”的核动力潜艇潜航侵入到接近台湾海域的日本领海,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未发现的穿越实际可能更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中国军方以潜艇突破岛链是相当现实的考虑。以往我们探讨打航母,往往就会设想,以水面的驱护舰队引领快艇群,在空中大机群及水下“狼群”配合下的饱和打击,实际这是不可能的。
1996年的航母危机实际也是美军一次实战演练,其阵型是2个航母战斗群分别列阵于台北、高雄以东的海域,这实际是美航母战斗群干涉台海的最佳阵型。
第一、扼台湾南北两端出洋水道的要冲,随时可以对穿越岛链的海上编队
第二、护卫台湾最可能被登陆的要害区域。台湾海峡正面极易被海岸火力、水雷封闭,台湾两端是最佳的登陆地点
第三、舰载机可在台湾岛本身的防空火力圈内与海峡上空及海面上的目标交战。
第四、自身安全受到岛链保护。对于对手海上力量来说,在出洋水道内部署水雷、在出口外伏击潜艇即可阻止对手行动;对手空中突击力量必然受到岛链空军、防空力量的拦截,起码可以提供十几分钟的早期预警。
因此,一旦双方开战,设想中的海空大编队联合饱和攻击实际是不可能的,以潜艇袭扰美航母,迫使其远离战区就是最现实的选择。这恐怕也是1996年危机的经验总结。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深海霸王”“元”级潜艇。没有AIP提供的长时间潜航能力,是很难突破岛链的。从最近“宋”与“小鹰”号的“亲密接触”,就可以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摸索。
需要指出,我国的潜艇具备单打独斗美国水面舰艇的能力。以往我们认为必须有外部数据支持我潜艇才可能发射反舰导弹,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在声纳提供目标距离、航向、速度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解算是可以给潜射反舰导弹提供初始参数的,剩下的就看导弹自寻的制导头的能力了,不过这样射程受到声纳探测距离的限制。新型核潜艇上射程近500公里的反舰巡航导弹,就必须要接受外界参数传输了。
但仅有潜艇显然是不够的,美国的反潜能力是世界一流的,在最近的关岛演习中,美海军水面舰艇居然用主动声纳主动搜潜,显然了其在海空一体优势下咄咄逼人的气势;第一岛链的反潜网,也是相当有效的。
为了应对对手巨大的优势,中国军方的思维再次进行了跨越性飞跃。远程巡航导弹、远程导弹导弹打航母,从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2005年1月12日,由于美国的干涉,以色列为中国军队改装其装备中的哈比(以色列产)无人驾驶飞机计划被搁浅。飞机在未对装备进行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送回中国。这是影响较大的一起美国干涉中以军事合作的事件。美国的强烈反对并不是完全出于政治目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哈比”实质性的威力在于:能够在目标区上空长时间待机、主动搜索;“哈比”的核心技术,就是在在机载计算机控制下的整套巡航、搜索、飞控和锁定攻击系统。而中国心仪的、美国心惊的,就是这套系统。
此次升级,据说就是软件升级,对于中国的反编译高手来说,盗取源码并不困难。中国有自己的巡航导弹,新型的小涡扇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射程、更长的巡航时间。现代反舰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可以在20-30公里外锁定目标。当具有“哈比”技术、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巡航导弹到达目标区时,如果没有锁定目标,那么,它就会按照最大发现概率模式进行搜索,数小时的搜索时间结合20公里的锁定距离,这种搜索的范围是相当惊人的!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方案,主动雷达导引头、“哈比”的飞控系统、小涡扇发动机、外观和涂料双重隐形设计、500公斤半穿甲战斗部、末段加速冲压发动机,这样一枚巡航导弹将对美国的航母构成何等威胁?
关于弹道导弹打航空母舰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是新闻、机密,关于“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活动目标”论文已经公开,对此有两种解释:官泄示威或方案放弃。对此,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拉夫黑德上将的评价是:“用弹道导弹攻击大型移动目标是非常有效的,但航母作为一个攻防兼备的作战平台,具有完善的防御体系,美国海军也高
用“标准3”拦截DF或DH、HN,这一幕一定很壮观!我想中国应对美国航母的战法,将进入“超远程打击”时代。
这一时代一旦来临,意味着战场将向太空拓展。
在“超远程打击”中,再入减速、大气层巡(滑)航、自寻的等技术环节已经解决,目标的初始侦察定位和飞行中段修正仍是两个难题。在没有接近战场的预警机、水面舰艇的数据支援下,就需要卫星提供数据。这应当是一个实时的数据侦察、传输系统,不但要及时侦测目标初始位置,还要在导弹飞行中段提供数次修正信息。尖兵、北斗、烽火的能力,成为我们赢得对抗美国航母胜利的一个关键。
美国人也没闲着。
美国太空委员会曾发表报告指出:天空和海洋是20世纪的战场,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美国必须要制定抢占太空战场的战略,具有攻击性的太空舰队和军事飞船将使美国成为太空宪兵。
2006年10月,美国政府公布了10年来的首份《国家空间政策》,宣称在后“9.11”时代,美国“在太空拥有行动自由,这与其在制空和制海方面的权力一样重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这份文件还发布一份书面解释,宣称“外太空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国家和本土安全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出台新的政策反映这一事实。
对此,我们在研的大功率激光器、机载运载火箭算是对其一个回答吧。不过,全固体四级火箭的性能不稳定,以及最近风传的鑫诺2号定点失败,为我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没关系,失败100次,我们就进行第101次!搞高科技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有“踏平坎坷成大路”的精神。
2006年11月13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拉夫黑德上将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有记者问,“中国发展军力是否会对该地区的美军或台湾构成威胁”时,拉夫黑德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否是个威胁,我向来的答案都是不。不过,我真地希望知道,中国海军的一些建设究竟有何意图。”
这个美军司令看来是“明知故问”,我们也要回答的“意味深长”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是猎枪!”
好文,顶一下.我们对美国该硬时就硬,搞了几十年国家建设,该展示一下大国实力,不然每天新闻里都是骗老百姓的东西.
吃饱了,拿支笔写出来的文章。
:) ...比很多军鸡好的多了。
关键是不是有打的 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