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关于所谓“俄国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一向领先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0:10
[转贴]关于所谓“俄国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一向领先美国”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大概是从1990年的《航空知识》上蒋都庭先生的一篇文章开始,所谓俄国战斗机的机动性一向比美国的好的神话就开始越传越滥,一发不可收拾,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人云亦云,认知水平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那篇文章的层次上,最多就是又加进了几个关于SU27系列的新的神话故事罢了。

在那篇文章里蒋先生提出的论据就是俄国人的飞机和“同代”的美国飞机比机动性总是好过美国的。 比如MIG19比F100的机动性好,MIG21比F104的机动性好,MIG23比F4的机动性好,MIG29、SU27比F15、F16的好,所以,俄国的气动力学研究水平一向领先于美国。
大概也是从那时侯起,我开始越来越鄙视《航空知识》的专业素养,因为其所谓专家作者也不过是这样 ,我们来看看这一观点有多么荒谬:


第一,同代与同时那个重要? 在第一代战斗机的发展中,美苏的差距还没拉开,MIG15和F86基本是同时入役,但F86的空战格斗机动性明显好于MIG15,而到了第二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差距就已经拉开了,美国的主力战机F4鬼怪在1961年批量生产,MIG21是1959年开始小批量试生产,这才是同一时的飞机,F4在拥有大航程,大载弹量、优秀的全天候空战能力和对地打击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当时最均衡的空战机动能力,即使是在中低空与MIG19、MIG21等缠斗,也能占据优势。


而苏联和F4“同代”的MIG23在1970年才入役,几乎晚了10年,仅仅两年之后的1972年,美国的变后掠翼战机F14就上场了,空气动力学的设计水平相差几许?而且MIG23的操纵品质很差,非常熟练的飞行员才能发挥出其飞行性能,而且即使发挥出来也并不能对早十年的F4形成多少优势,所以19*8*9年东欧集团崩溃后,这些国家首先淘汰的就是MIG23,MIG21倒还又使用了很长时间。

之后,在整个七十年代,美国的新一代战机陆续登场,F15在1972年试飞,F16在1974试飞,F/A18在1978年,基本上都是神速研制,F14从开始到生产型出厂只用了26个月,F15也不过是两三年,也就是说,F14、F15基本反映的就是美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空气动力学水平。而且从那之后三十年来,这一代战机引领了潮流,表现出了超强的活力。俄国人为了对抗这一代美国战机,费尽心机,SU27从1973年开始研制,到1980年推倒重来,直到1987年才算最终研制成功,装备部队,可以说基本反映了苏联八十年代中期的气动力学水平,可比起F15等基本上没有质的提高。当1982年苏联的小兄弟叙利亚与美国的干儿子以色列打仗的时候,以MIG21、23为主力的苏联战机被F15、16打的一败涂地,基本上没有还手的能力,叙利亚该怎么说呢,难道说我们再等7年,等苏联的第三代战斗机出口给我们后我们再打?


进入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美国在以增加战斗机中低空格斗机动性的气动力学研究上已经是轻车熟路,美国人转向了更具挑战性、探索性的领域:


1979年试飞的HImat验证机探索了鸭式布局在获取超强机动能力方面的
1984年搞成的X29验证机浓缩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加工制造技术,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前掠翼等一系列尖端技术, 同样的,俄国人在16年后搞出了个S47验证机,可是其试飞基本未有质的提高。

1987年,X31试飞,深入摸索了过失速机动问题,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19*8*9年 F18试飞了三轴推力矢量技术对飞行品质的影响。
1991年,加装了鸭翼的F15/SMTD 实验了三翼面操纵和推力矢量问题

正是在这样雄厚技术力量的储备下,美国在ATF计划中融合了隐身能力,超巡能力和高机动能力,已经是遥遥领先,1990年YF22试飞,直到这时,苏联的SU27才刚刚在无意中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一下眼镜蛇摆动(那只能称为一种气动摆动),也就是说一只脚刚刚踩上过失速机动的门槛,还未迈进去。 而YF22及F22在随后的一系列试飞中已经展示了其强大的过失速机动作战能力,这个时候苏联与美国之间在气动力学上的差距已经不止十年了。
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就会注意到在其它领域这种差距也是无处不在,B2的隐身、远航程、大载弹量所体现的对飞翼气动构型的掌握,C17所实现的具有战略运输机的载重和战术运输机的短距起降能力,新一代隐身无人战斗机所展现的先进气动构型、从航天飞机到空天飞机探索所体现的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水平,美国也都走在前面。

可是在中国,落后十年的吹嘘成了领先十年,这个神话是怎么来的并且越传越神,在中国几乎都成了真理呢?这个首先是我们的媒体任务完成的好,自从中国与西方交恶,转向苏联购买战斗机后,从90年代初,以航空知识为代表的一批杂志首先向读者灌输,一众专家不顾上述基本事实拼命吹捧俄国,然后这些“专家”杂志的文章被广泛转载传播,蒙蔽了很多读者。其次,除了单纯的吹捧外,还有几个被不断加工塑造的神话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总结一下有几个:

第一个就是美国两架F15D访问时与SU27模拟空战的故事,美国的F15D是专职训练,因而机动过载被限制在7.33G,其所用引擎也是反映的美国70年代技术水平的老引擎,面对90年代初装备的具有完整作战能力的SU27,在机动性能上处于下风是很正常的,而且只比试了两轮,偶然性都不小,但在中国,这一个小事件立即被不断强化:F15D模拟演练失利=》F15C的机动能力不如SU27=》F15C的空战能力不如SU27=》美国的战斗机机动能力不如俄国战斗机=》美国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一向不如俄国………


第二个就是驻德国的美国F16战斗机部队与德国同行的MIG29切磋的故事,这个故事被篡改的比较厉害,我专门查证过很多国外资料,发现这个演练美国个德国做的比较细致,基本对两种飞机的性能摸的很透,但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F16因为机动能力不行被MIG29打的大败这样的故事,这纯粹是国内人士毫无根由的瞎编, 美德飞行员事后的评论就已经很清楚了,F16在超过400节的速度以上处于明显优势,而MIG29在200`300节速度范围内有一定优势,但F16在航程、载弹量、多用途性、空战视野、电子设备水平、人机工程学等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实际空战中,MIG29一再被痛宰就是很正常的了。

国内媒体老是把这完全归咎与所谓美国的“系统优势”,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只是无知的借口罢了,在伊拉克或是南联盟,空战都发生在它们的领空,美国用加油机是因为它要深入敌国领空远程作战,用电子战飞机是为了压制地面防空系统,预警机是为了在没有地面雷达的情况下指挥空战,美国的“系统”是为了在敌国上空面对对方空地综合防空系统所比备的。

而对于一场空战来说,美国战斗机所谓的“系统优势”其实就是有预警机指挥着进入战斗,而伊拉克或南联盟的战斗机也是由本国的地面雷达指挥体系引导着进入空战,之后就看双方战斗机自己的火控系统、导弹和飞机的性能了。 所谓美国空战胜利都是靠的那个“系统优势”指的是什么呢?



第三个就是所谓俄国飞机能在航展中飞眼镜蛇机动而美国飞机从来不敢做。 这种说法其实主要就是出于无知,也就是说对国际上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没有获得基本的信息,这主要是国内杂志媒体有意隐瞒,怪不得广大读者和网友。


单只说过失速机动吧,从八十年代后期到进入九十年代,美国在X29、X31等大量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装了F16/AFTI、F16/MATV和F18等飞机,为它们加装了推力矢量等技术后进行了更实际深入的研究,其理论深度和技术层次已经远非SU27的眼镜蛇机动所能比。


如F16/AFTI在主翼水平状态做1.5G的水平转弯,在机首方向不变的状态下做左右平移,在向前飞行时机身做水平180度转向,再如F18所完成的70度仰角状态下的可控机头指向性演示,看过录象的都很难不惊叹,NASA和美国各主要航空企业这方面的研究很系统很全面,就不一一赘述


而F22也没闲着,在90年代前期的试飞中就已经完成了在60度仰角下绕速度矢量轴滚转180度的锥子机动,上述这些全都是在可控状态,远非眼镜蛇那样是不可控的摆动。

三翼面的F15S/MTD 正在试飞,主要科目是高机动性研究和短距起降能力研究,前期用的是带反推装置的二元矢量喷管,在试飞后期(大概在1994年)还装上了三维矢量喷管

F15/ACTIVE 验证机所装的三维矢量喷管,在90年代中期,普惠公司和GE分别推出了自己的三维矢量发动机,普惠公司的是F100-PW-229,GE的是F110-GE-129,两种引擎都可以做到在360度范围内20度的推力转向。

可笑的是最近几年竟然还有一个什么俄国的推力矢量发动机领先美国的神话冒了出来,这只能用无知来解释了,因为俄国直到90年代末才研制出装在SU37上的推力矢量发动机,而且只能是在上下15度范围的二维平面内,且随动速度远较美国的慢,不考虑隐身性能也比不上1990年装在YF22上的二元喷管的F119发动机。

美国F16/MATV正在做持续90度可控仰角的试飞,看过它表演超高机动性录相的人就知到美国战机的机动性远非苏27之流可比!


1994年,F18HARV 高攻角研究机正在地面进行三维矢量推力的检测,由于只是摸索规律、收集资料,不需要完美的作战性能,所以它并没有换装全新的三维矢量引擎,而是在尾喷口上加装了三片折流板。
美国X31也好像是采用三片折流板,就能作出眼镜蛇机动、蹬壁机动等等动作。和FA18E的40次模拟对抗中,战损率只有2:38,说明大比分领先现役战斗机!
美,德空军飞行员关于F16和MIG29对抗的谈话
1995年5月在Sardinia进行过MIG29、F4和F16之间的对抗演练。
方式是10架f16c(驻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510中队) vs 10架mig29+15架f4f(德国战斗机联队JG73)
对抗项目:1对1,2对2+2(two v two plus two两架mig29+两架f4f),4对4 dogfight
目的:找出近距空战中对付mig29的有效战术(有些也适用于su27,如对付头盔瞄准系统+射手导弹)


飞行员的原话择录:
Oliver Prunk(JG73):
由于动力原因(指发动机功率的提高)f16c的表现远好于f16a,我很钦佩美国飞行员的熟练技能.他们对待工作相当认真.我们自己则尽力成为他们最好的对手.我想他们对于我们使用mig29的(优良)表现是很吃惊的.
Mike McCoy(510):
在低速格斗中,mig29的表现与f18很像.但是mig29相比f18具有推力优势.一架f18能和mig29一样在极低速时做大仰角滚转,但它(在改出后)必须降低高度来重获能量.而mig29做同样动作后的能量恢复显然要快的多.另外mig驾驶员具有机头方向45度圆锥角的射界,在这个区域内,它可以发射"射手"把你吃掉.他们具有的能力比我原来想象的强,我们必须小心头盔瞄准系统,它使我们锁定(敌机)变得更困难些.当**近(mig29)时,我不得不考虑头盔瞄准系统的因素.我连续的使用红外诱饵弹来干扰"射手"的发射.
Gary West(510指挥官):
在来这儿以前,我们有些飞行员认为头盔瞄准系统是近距离格斗的终极设备.但(通过对抗)我们已经发现它不如我们期望那样致命.我们试验了一些"across-the-circle shot""high-low shot"动作.改变了我们原定的对付mig29的战术.当低于200节,甚至低至100节时,mig29具有难以置信的机头指向能力.然而,当速度高于200节.f16就开始占有优势.我们能比mig29更快的进入垂直爬升.这时的(空战损失)交换率对我们有利.只要有耐心并保持速度在325节左右.f16能咬住mig29(an F-16 can bring the MiG-29 to its nose),但我们还是必须小心它的头盔瞄准系统.在盘旋机动时对我们还是很有威胁的.
我们试验了单圈盘旋和两圈盘旋机动对抗后发现,若没有意外情况,我们能在两圈以后借助策略和动力获得优势(态势).总之,胜利取决于人(飞行员).
Sparrow(510,试飞mig29)
mig比f16难飞多了.它的机体构型很棒,但航电系统操控界面很少考虑使用者.她不象f16那么容易操纵,你得象个章鱼一样(意指要很多只手)来操控电子系统.比如一个简单的导弹锁定-发射程序要连续按六个左右的按钮才能完成.而我们只需轻松地使用一个拇指,并保持视线不离开平显(总是盯着目标).另外我们拥有明显的视界优势.几百英尺的视距优势经常能够决定战斗的胜利者是谁.mig29飞行员观察6点钟方向(即正背后)非常困难.它的座舱后沿太高了.他们经常在格斗中丢失目标方位(由于视界小).
Mike McCoy(510,试飞mig29):
它的视界不好,mig飞行员对于在f16座舱内能四处环视,并回头看见尾喷管表示印象相当深刻.此外f16还具有更好的持续转弯能力.mig29实际不是一种能像f16一样做持续9g机动的飞机.我尝试了用它做f16的动作.比如,我试了做大仰角躲避机炮攻击的机动(大仰角+水平急转+滚转),我把mig29减速至180节然后拉一个90度的高g的连续侧转.然后我蹬了一点舵来进行副翼滚转.当这个动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mig飞行员中断了我的操作,因为此时的飞机就快要散架了(接近强度极限).而我平时经常用f16来进行这种高速率滚转决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还试了250节(速度)筋斗动作.我使用军用推力并保持在这个状态,然后抬高机头,打开加力,在快到圈顶时,飞机开始有些失控,机头出现左右偏摆.我只能松杆,飞机自动(驾驶系统)恢复稳定姿态并开始下降,但它无法完成250节筋斗动作.而在f16上我能以250节完成整个筋斗动作.
mig29上最大的一个仪表是一个钟,一开始我们都不明白它的作用.后来才知道它是用来估计导弹飞行时间的.当他们要连续发射5枚"白杨"导弹时,他们必须人工估计导弹到达目标的时间,以保持在导弹中继飞行时间内用机载雷达"照亮"目标.他们不得不发射然后看着那个钟来决定何时能够脱离.这绝对使他处于劣势的,特别是双方都在对对手进行导弹攻击时.在f16上这一切都是自动进行的,我们发射出一枚导弹后,平显上会出现倒计数(显示击中目标的剩余时间)
.然后当进入目标10英里范围时,我们就可以用目视确认被击中敌机的爆炸闪光或黑烟.为此我们的平显焦距都设定为无穷远.这时的我们在看远方目标时能同时看到平显上的字符,不必调整眼睛的焦距.进入目标10英里范围后,mig飞行员要连续按六个左右的按钮才能发射导弹,有些人还不得不转头看仪表板.而我们最多按两个扭(用拇指),手可以不脱离操纵杆和节流阀,眼睛也始终保持在目标上面.
Manfred Skeries(JG73指挥官)
如果你把f16定义为第三代战机的话,要把mig29也称为第三代战机是不确切的(因为它的落后的电子系统).气动性能好?这只是(符合三代机定义的)其中的一个方面.

Michael Raubbach(JG73)
mig29的电子系统是它的主要短处.它的雷达报警和导航设备达不到西方设备的标准.俄国的手不离操纵杆的概念和我们是不同的.它的仪表板上有大量拨片开关.飞行信息和导航信息的精度达不到西方的使用标准.
我们的视界不如f16,也比不上f15.这真的是个大问题,对于正后方我们几乎看不到,在对付f16那样的小飞机时问题很严重.但作为德国人,我不该抱怨mig29的视界.毕竟它的视界是德国现役战机中最好的



====================================
可是在中国,落后十年的吹嘘成了领先十年,这个神话是怎么来的并且越传越神,在中国几乎都成了真理呢?这个首先是我们的媒体任务完成的好,自从中国与西方交恶,转向苏联购买战斗机后,从90年代初,以航空知识为代表的一批杂志首先向读者灌输,一众专家不顾上述基本事实拼命吹捧俄国,然后这些“专家”杂志的文章被广泛转载传播,蒙蔽了很多读者
[转贴]关于所谓“俄国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一向领先美国”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大概是从1990年的《航空知识》上蒋都庭先生的一篇文章开始,所谓俄国战斗机的机动性一向比美国的好的神话就开始越传越滥,一发不可收拾,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人云亦云,认知水平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那篇文章的层次上,最多就是又加进了几个关于SU27系列的新的神话故事罢了。

在那篇文章里蒋先生提出的论据就是俄国人的飞机和“同代”的美国飞机比机动性总是好过美国的。 比如MIG19比F100的机动性好,MIG21比F104的机动性好,MIG23比F4的机动性好,MIG29、SU27比F15、F16的好,所以,俄国的气动力学研究水平一向领先于美国。
大概也是从那时侯起,我开始越来越鄙视《航空知识》的专业素养,因为其所谓专家作者也不过是这样 ,我们来看看这一观点有多么荒谬:


第一,同代与同时那个重要? 在第一代战斗机的发展中,美苏的差距还没拉开,MIG15和F86基本是同时入役,但F86的空战格斗机动性明显好于MIG15,而到了第二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差距就已经拉开了,美国的主力战机F4鬼怪在1961年批量生产,MIG21是1959年开始小批量试生产,这才是同一时的飞机,F4在拥有大航程,大载弹量、优秀的全天候空战能力和对地打击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当时最均衡的空战机动能力,即使是在中低空与MIG19、MIG21等缠斗,也能占据优势。


而苏联和F4“同代”的MIG23在1970年才入役,几乎晚了10年,仅仅两年之后的1972年,美国的变后掠翼战机F14就上场了,空气动力学的设计水平相差几许?而且MIG23的操纵品质很差,非常熟练的飞行员才能发挥出其飞行性能,而且即使发挥出来也并不能对早十年的F4形成多少优势,所以19*8*9年东欧集团崩溃后,这些国家首先淘汰的就是MIG23,MIG21倒还又使用了很长时间。

之后,在整个七十年代,美国的新一代战机陆续登场,F15在1972年试飞,F16在1974试飞,F/A18在1978年,基本上都是神速研制,F14从开始到生产型出厂只用了26个月,F15也不过是两三年,也就是说,F14、F15基本反映的就是美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空气动力学水平。而且从那之后三十年来,这一代战机引领了潮流,表现出了超强的活力。俄国人为了对抗这一代美国战机,费尽心机,SU27从1973年开始研制,到1980年推倒重来,直到1987年才算最终研制成功,装备部队,可以说基本反映了苏联八十年代中期的气动力学水平,可比起F15等基本上没有质的提高。当1982年苏联的小兄弟叙利亚与美国的干儿子以色列打仗的时候,以MIG21、23为主力的苏联战机被F15、16打的一败涂地,基本上没有还手的能力,叙利亚该怎么说呢,难道说我们再等7年,等苏联的第三代战斗机出口给我们后我们再打?


进入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美国在以增加战斗机中低空格斗机动性的气动力学研究上已经是轻车熟路,美国人转向了更具挑战性、探索性的领域:


1979年试飞的HImat验证机探索了鸭式布局在获取超强机动能力方面的
1984年搞成的X29验证机浓缩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加工制造技术,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前掠翼等一系列尖端技术, 同样的,俄国人在16年后搞出了个S47验证机,可是其试飞基本未有质的提高。

1987年,X31试飞,深入摸索了过失速机动问题,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19*8*9年 F18试飞了三轴推力矢量技术对飞行品质的影响。
1991年,加装了鸭翼的F15/SMTD 实验了三翼面操纵和推力矢量问题

正是在这样雄厚技术力量的储备下,美国在ATF计划中融合了隐身能力,超巡能力和高机动能力,已经是遥遥领先,1990年YF22试飞,直到这时,苏联的SU27才刚刚在无意中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一下眼镜蛇摆动(那只能称为一种气动摆动),也就是说一只脚刚刚踩上过失速机动的门槛,还未迈进去。 而YF22及F22在随后的一系列试飞中已经展示了其强大的过失速机动作战能力,这个时候苏联与美国之间在气动力学上的差距已经不止十年了。
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就会注意到在其它领域这种差距也是无处不在,B2的隐身、远航程、大载弹量所体现的对飞翼气动构型的掌握,C17所实现的具有战略运输机的载重和战术运输机的短距起降能力,新一代隐身无人战斗机所展现的先进气动构型、从航天飞机到空天飞机探索所体现的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水平,美国也都走在前面。

可是在中国,落后十年的吹嘘成了领先十年,这个神话是怎么来的并且越传越神,在中国几乎都成了真理呢?这个首先是我们的媒体任务完成的好,自从中国与西方交恶,转向苏联购买战斗机后,从90年代初,以航空知识为代表的一批杂志首先向读者灌输,一众专家不顾上述基本事实拼命吹捧俄国,然后这些“专家”杂志的文章被广泛转载传播,蒙蔽了很多读者。其次,除了单纯的吹捧外,还有几个被不断加工塑造的神话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总结一下有几个:

第一个就是美国两架F15D访问时与SU27模拟空战的故事,美国的F15D是专职训练,因而机动过载被限制在7.33G,其所用引擎也是反映的美国70年代技术水平的老引擎,面对90年代初装备的具有完整作战能力的SU27,在机动性能上处于下风是很正常的,而且只比试了两轮,偶然性都不小,但在中国,这一个小事件立即被不断强化:F15D模拟演练失利=》F15C的机动能力不如SU27=》F15C的空战能力不如SU27=》美国的战斗机机动能力不如俄国战斗机=》美国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一向不如俄国………


第二个就是驻德国的美国F16战斗机部队与德国同行的MIG29切磋的故事,这个故事被篡改的比较厉害,我专门查证过很多国外资料,发现这个演练美国个德国做的比较细致,基本对两种飞机的性能摸的很透,但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F16因为机动能力不行被MIG29打的大败这样的故事,这纯粹是国内人士毫无根由的瞎编, 美德飞行员事后的评论就已经很清楚了,F16在超过400节的速度以上处于明显优势,而MIG29在200`300节速度范围内有一定优势,但F16在航程、载弹量、多用途性、空战视野、电子设备水平、人机工程学等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实际空战中,MIG29一再被痛宰就是很正常的了。

国内媒体老是把这完全归咎与所谓美国的“系统优势”,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只是无知的借口罢了,在伊拉克或是南联盟,空战都发生在它们的领空,美国用加油机是因为它要深入敌国领空远程作战,用电子战飞机是为了压制地面防空系统,预警机是为了在没有地面雷达的情况下指挥空战,美国的“系统”是为了在敌国上空面对对方空地综合防空系统所比备的。

而对于一场空战来说,美国战斗机所谓的“系统优势”其实就是有预警机指挥着进入战斗,而伊拉克或南联盟的战斗机也是由本国的地面雷达指挥体系引导着进入空战,之后就看双方战斗机自己的火控系统、导弹和飞机的性能了。 所谓美国空战胜利都是靠的那个“系统优势”指的是什么呢?



第三个就是所谓俄国飞机能在航展中飞眼镜蛇机动而美国飞机从来不敢做。 这种说法其实主要就是出于无知,也就是说对国际上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没有获得基本的信息,这主要是国内杂志媒体有意隐瞒,怪不得广大读者和网友。


单只说过失速机动吧,从八十年代后期到进入九十年代,美国在X29、X31等大量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装了F16/AFTI、F16/MATV和F18等飞机,为它们加装了推力矢量等技术后进行了更实际深入的研究,其理论深度和技术层次已经远非SU27的眼镜蛇机动所能比。


如F16/AFTI在主翼水平状态做1.5G的水平转弯,在机首方向不变的状态下做左右平移,在向前飞行时机身做水平180度转向,再如F18所完成的70度仰角状态下的可控机头指向性演示,看过录象的都很难不惊叹,NASA和美国各主要航空企业这方面的研究很系统很全面,就不一一赘述


而F22也没闲着,在90年代前期的试飞中就已经完成了在60度仰角下绕速度矢量轴滚转180度的锥子机动,上述这些全都是在可控状态,远非眼镜蛇那样是不可控的摆动。

三翼面的F15S/MTD 正在试飞,主要科目是高机动性研究和短距起降能力研究,前期用的是带反推装置的二元矢量喷管,在试飞后期(大概在1994年)还装上了三维矢量喷管

F15/ACTIVE 验证机所装的三维矢量喷管,在90年代中期,普惠公司和GE分别推出了自己的三维矢量发动机,普惠公司的是F100-PW-229,GE的是F110-GE-129,两种引擎都可以做到在360度范围内20度的推力转向。

可笑的是最近几年竟然还有一个什么俄国的推力矢量发动机领先美国的神话冒了出来,这只能用无知来解释了,因为俄国直到90年代末才研制出装在SU37上的推力矢量发动机,而且只能是在上下15度范围的二维平面内,且随动速度远较美国的慢,不考虑隐身性能也比不上1990年装在YF22上的二元喷管的F119发动机。

美国F16/MATV正在做持续90度可控仰角的试飞,看过它表演超高机动性录相的人就知到美国战机的机动性远非苏27之流可比!


1994年,F18HARV 高攻角研究机正在地面进行三维矢量推力的检测,由于只是摸索规律、收集资料,不需要完美的作战性能,所以它并没有换装全新的三维矢量引擎,而是在尾喷口上加装了三片折流板。
美国X31也好像是采用三片折流板,就能作出眼镜蛇机动、蹬壁机动等等动作。和FA18E的40次模拟对抗中,战损率只有2:38,说明大比分领先现役战斗机!
美,德空军飞行员关于F16和MIG29对抗的谈话
1995年5月在Sardinia进行过MIG29、F4和F16之间的对抗演练。
方式是10架f16c(驻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510中队) vs 10架mig29+15架f4f(德国战斗机联队JG73)
对抗项目:1对1,2对2+2(two v two plus two两架mig29+两架f4f),4对4 dogfight
目的:找出近距空战中对付mig29的有效战术(有些也适用于su27,如对付头盔瞄准系统+射手导弹)


飞行员的原话择录:
Oliver Prunk(JG73):
由于动力原因(指发动机功率的提高)f16c的表现远好于f16a,我很钦佩美国飞行员的熟练技能.他们对待工作相当认真.我们自己则尽力成为他们最好的对手.我想他们对于我们使用mig29的(优良)表现是很吃惊的.
Mike McCoy(510):
在低速格斗中,mig29的表现与f18很像.但是mig29相比f18具有推力优势.一架f18能和mig29一样在极低速时做大仰角滚转,但它(在改出后)必须降低高度来重获能量.而mig29做同样动作后的能量恢复显然要快的多.另外mig驾驶员具有机头方向45度圆锥角的射界,在这个区域内,它可以发射"射手"把你吃掉.他们具有的能力比我原来想象的强,我们必须小心头盔瞄准系统,它使我们锁定(敌机)变得更困难些.当**近(mig29)时,我不得不考虑头盔瞄准系统的因素.我连续的使用红外诱饵弹来干扰"射手"的发射.
Gary West(510指挥官):
在来这儿以前,我们有些飞行员认为头盔瞄准系统是近距离格斗的终极设备.但(通过对抗)我们已经发现它不如我们期望那样致命.我们试验了一些"across-the-circle shot""high-low shot"动作.改变了我们原定的对付mig29的战术.当低于200节,甚至低至100节时,mig29具有难以置信的机头指向能力.然而,当速度高于200节.f16就开始占有优势.我们能比mig29更快的进入垂直爬升.这时的(空战损失)交换率对我们有利.只要有耐心并保持速度在325节左右.f16能咬住mig29(an F-16 can bring the MiG-29 to its nose),但我们还是必须小心它的头盔瞄准系统.在盘旋机动时对我们还是很有威胁的.
我们试验了单圈盘旋和两圈盘旋机动对抗后发现,若没有意外情况,我们能在两圈以后借助策略和动力获得优势(态势).总之,胜利取决于人(飞行员).
Sparrow(510,试飞mig29)
mig比f16难飞多了.它的机体构型很棒,但航电系统操控界面很少考虑使用者.她不象f16那么容易操纵,你得象个章鱼一样(意指要很多只手)来操控电子系统.比如一个简单的导弹锁定-发射程序要连续按六个左右的按钮才能完成.而我们只需轻松地使用一个拇指,并保持视线不离开平显(总是盯着目标).另外我们拥有明显的视界优势.几百英尺的视距优势经常能够决定战斗的胜利者是谁.mig29飞行员观察6点钟方向(即正背后)非常困难.它的座舱后沿太高了.他们经常在格斗中丢失目标方位(由于视界小).
Mike McCoy(510,试飞mig29):
它的视界不好,mig飞行员对于在f16座舱内能四处环视,并回头看见尾喷管表示印象相当深刻.此外f16还具有更好的持续转弯能力.mig29实际不是一种能像f16一样做持续9g机动的飞机.我尝试了用它做f16的动作.比如,我试了做大仰角躲避机炮攻击的机动(大仰角+水平急转+滚转),我把mig29减速至180节然后拉一个90度的高g的连续侧转.然后我蹬了一点舵来进行副翼滚转.当这个动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mig飞行员中断了我的操作,因为此时的飞机就快要散架了(接近强度极限).而我平时经常用f16来进行这种高速率滚转决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还试了250节(速度)筋斗动作.我使用军用推力并保持在这个状态,然后抬高机头,打开加力,在快到圈顶时,飞机开始有些失控,机头出现左右偏摆.我只能松杆,飞机自动(驾驶系统)恢复稳定姿态并开始下降,但它无法完成250节筋斗动作.而在f16上我能以250节完成整个筋斗动作.
mig29上最大的一个仪表是一个钟,一开始我们都不明白它的作用.后来才知道它是用来估计导弹飞行时间的.当他们要连续发射5枚"白杨"导弹时,他们必须人工估计导弹到达目标的时间,以保持在导弹中继飞行时间内用机载雷达"照亮"目标.他们不得不发射然后看着那个钟来决定何时能够脱离.这绝对使他处于劣势的,特别是双方都在对对手进行导弹攻击时.在f16上这一切都是自动进行的,我们发射出一枚导弹后,平显上会出现倒计数(显示击中目标的剩余时间)
.然后当进入目标10英里范围时,我们就可以用目视确认被击中敌机的爆炸闪光或黑烟.为此我们的平显焦距都设定为无穷远.这时的我们在看远方目标时能同时看到平显上的字符,不必调整眼睛的焦距.进入目标10英里范围后,mig飞行员要连续按六个左右的按钮才能发射导弹,有些人还不得不转头看仪表板.而我们最多按两个扭(用拇指),手可以不脱离操纵杆和节流阀,眼睛也始终保持在目标上面.
Manfred Skeries(JG73指挥官)
如果你把f16定义为第三代战机的话,要把mig29也称为第三代战机是不确切的(因为它的落后的电子系统).气动性能好?这只是(符合三代机定义的)其中的一个方面.

Michael Raubbach(JG73)
mig29的电子系统是它的主要短处.它的雷达报警和导航设备达不到西方设备的标准.俄国的手不离操纵杆的概念和我们是不同的.它的仪表板上有大量拨片开关.飞行信息和导航信息的精度达不到西方的使用标准.
我们的视界不如f16,也比不上f15.这真的是个大问题,对于正后方我们几乎看不到,在对付f16那样的小飞机时问题很严重.但作为德国人,我不该抱怨mig29的视界.毕竟它的视界是德国现役战机中最好的



====================================
可是在中国,落后十年的吹嘘成了领先十年,这个神话是怎么来的并且越传越神,在中国几乎都成了真理呢?这个首先是我们的媒体任务完成的好,自从中国与西方交恶,转向苏联购买战斗机后,从90年代初,以航空知识为代表的一批杂志首先向读者灌输,一众专家不顾上述基本事实拼命吹捧俄国,然后这些“专家”杂志的文章被广泛转载传播,蒙蔽了很多读者
列兵凶猛
N年我贴过,结果大家送了我N多砖头给我盖别墅……
很详实!
]]
对于这样的文章一向是笑过!
呵呵,是笑我们的凌驾于人?还是笑我们的愚昧无知?
.........................
是笑文章呢还是笑我们?我认为俄罗斯的气动没那么邪呼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领域也许是它与美国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
;P 本穷有著名BKC论断:现代喷气战斗机应用的先进气动技术,绝大多数都是美国先提出,先验证,先使用
对美国的技术,首先要有一个仰视的态度------某学霸名言.俺同意.航空科技是一个国家整体科研和工业实力的结晶,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巨大整体优势在航空领域表现得最明显,不得不感慨人家是牛逼.不过俺还是认为毛子的气动设计能力也许是它航空领域里与美国差距最小的,也是全世界与美国差距最小的.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牛人这个夫那个斯基还是很多地
一笑而过。;P ;P
跟着美国跑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少走点弯路
:D :D
一笑而过就显得自己很超然了,这种逻辑实在很让人诧异。
美国在航空领域是走在世界前列,这点不用质疑。
我也一向觉得俄罗斯人太能吹  中国人帮着吹  我们吹他主要是没有获得详实资料的的渠道:L
楼顶的列兵,根据我长期的经验,在 凯迪 猫眼看人 发表这种帖子的,通常都是与专业不相关的,或者文科生,或者干脆就是半文盲发表的.另外一个来源途径就是大妓院.
那些人,,我问他们几个专业名词他们就消失了,一般都是这样.
最近的一次,有几个口气很大很牛的ID贬低我国激光领域的研究,可居然搞笑的是那几个人连功率和能量都分不清楚(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连什么是半导体激光器什么是气体激光器都不知道.;P
冥王星文




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有共鸣...
气动的高下应该如何分析?
难道像陈太阳一样拿着稳盘第一位比M2K少1的飞机叫嚣比M2K好?!
对于米帝在实际列装品上的保守应该有足够认识……对于米帝在非卖品和非列装品上的不事声张也该有所认识……
美苏当年都有一大批奇形怪状的东西养在深闺人未识。航空世界正在连在的红色X系列多等一段时间恐怕很多人会有些新的发现。实际上就算苏联不领先美国,至少双方是在一个相同的层次上赛跑,而其他国家...............
不管这文章是什么人写的,毛子气动比不上米国都是事实~;P :D :D
原帖由 金色闪电 于 2006-11-12 04:04 发表
楼顶的列兵,根据我长期的经验,在 凯迪 猫眼看人 发表这种帖子的,通常都是与专业不相关的,或者文科生,或者干脆就是半文盲发表的.另外一个来源途径就是大妓院.
那些人,,我问他们几个专业名词他们就消失了,一般都 ...

那就请你来说几个专业名词来批驳一下这个文章吧
这帖子都发了N回了,还挖坟啊??:D
]]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6-11-12 10:04 发表


不看那些验证的东西, 只看服役的,美国也比俄国领先10年以上,F15服役的时候,俄国与之相当的东西在哪里呢,  YF22这样隐身,高机动,优异的超音速能力完美结合的气动力平台在1990年扩展飞行包线的时候,俄 ...


我觉得美苏在航空设计方面的差距和国力方面的差距在时间上基本一致的,70年代双方最接近,但也还是老米占优势,随即差距又拉开了--说到底还是经济实力不如
双方在气动研究领域的水平差不多,如果说领先俄国也只是一点!但是绝对没有落后美国,俄罗斯的基础科学领域在很多方面是超过美国的!!
有一点很关键,美俄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都不一致!
.......................
猫眼看人。。。。不是一个标榜“民主”的论坛吗?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6-11-12 10:04 发表


不看那些验证的东西, 只看服役的,美国也比俄国领先10年以上,F15服役的时候,俄国与之相当的东西在哪里呢,  YF22这样隐身,高机动,优异的超音速能力完美结合的气动力平台在1990年扩展飞行包线的时候,俄 ...

验证的你不看,你看什么?看现役?现役只是说明双方对于气动的使用水平,而不代表科研水平。你要看双方的研究水平,你只能看验证品
我估计要谈验证的话,恐怕毛子更吃亏了;P
同意楼上斑竹的,服役的战机是用来打仗的,是有综合考虑的~~~
技术验证机,以及那些方案模型则体现着科研水平(当然不能是YY的东西)
哎,看完后,真觉得无语了……无论是观点是否正确,但下面的论证,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简单说下,比较飞机性能,首先要分清楚,气动/发动机/材料等各部分对飞机性能的贡献,仅仅凭借同时期的米国飞机比毛子的略强,而忽略了米帝在发动机方面的一贯优势,还有材料/航电的优势的论证,本身就是搞笑。要注意,论证的仅仅是气动,不是飞机的性能。帖子里论证的时候,忽略了发动机方面贡献,材料方面贡献,还有任务计算机方面的制约,简单的归结成毛子气动不如米帝,这叫什么论证?
更值得偷笑的是,米帝开始研究和验证鸭式,居然被拖到79年,哎,我想真如此,好歹我国气动方面也可以小领先一把了,哈哈……开玩笑了。
我觉得论证气动方面优劣,首先要以一些指标来衡量,比如说升阻比,对升力和涡流的利用,以及诱导阻力以及使用边条,扭转之类的气动手段等等,双方在各时期所能达到的水平,而非简单的比较几种飞机。当然,这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还请YF23来比较,但主帖里,简单比较飞机性能的做法,那叫可笑。
;P 火花斑竹开始忽悠气动了,看来要陆海空天四栖全能啊~:D :D

另外拜托以后能不能少删我帖子,我承认我发的东西很幼稚,但决不是有意灌水啊~:') 斑竹实在看不下去锁了就行嘛!~:(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6-11-12 14:38 发表

验证的你不看,你看什么?看现役?现役只是说明双方对于气动的使用水平,而不代表科研水平。你要看双方的研究水平,你只能看验证品

我不说验证机,就是为了让你服气的更彻底一些, 真说起验证机,那俄国差的更多
原帖由 ninanv 于 2006-11-12 00:09 发表
我也一向觉得俄罗斯人太能吹  中国人帮着吹  我们吹他主要是没有获得详实资料的的渠道:L


主要是意识形态作祟,你要考虑1990年恰好是哪一年之后,HKZS此后的水平一蹶不振。从国内的航空科普读物龙头老大地位到彻底被其它杂志打垮,蒋都庭负有主要责任,杂志的主编和社长难辞其咎。
原帖由 金色闪电 于 2006-11-12 04:04 发表
楼顶的列兵,根据我长期的经验,在 凯迪 猫眼看人 发表这种帖子的,通常都是与专业不相关的,或者文科生,或者干脆就是半文盲发表的.另外一个来源途径就是大妓院.
那些人,,我问他们几个专业名词他们就消失了,一般都 ...


我可不可以讨教这位老大一些技术问题呢?好像您懂得很多很多啊……!
]]
原帖由 淘垃圾 于 2006-11-12 15:15 发表
哎,看完后,真觉得无语了……无论是观点是否正确,但下面的论证,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简单说下,比较飞机性能,首先要分清楚,气动/发动机/材料等各部分对飞机性能的贡献,仅仅凭借同时期的米国飞机比毛子的略强,而忽略了米帝在发动机方面的一贯优势,还有材料/航电的优势的论证,本身就是搞笑。要注意,论证的仅仅是气动,不是飞机的性能。帖子里论证的时候,忽略了发动机方面贡献,材料方面贡献,还有任务计算机方面的制约,简单的归结成毛子气动不如米帝,这叫什么论证?
更值得偷笑的是,米帝开始研究和验证鸭式,居然被拖到79年,哎,我想真如此,好歹我国气动方面也可以小领先一把了,哈哈……开玩笑了。
我觉得论证气动方面优劣,首先要以一些指标来衡量,比如说升阻比,对升力和涡流的利用,以及诱导阻力以及使用边条,扭转之类的气动手段等等,双方在各时期所能达到的水平,而非简单的比较几种飞机。当然,这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还请YF23来比较,但主帖里,简单比较飞机性能的做法,那叫可笑。


侬个家伙,谁告诉你GLA79年才开始研究和验证鸭式布局的?!
告诉你正确答案应该是03年,1903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