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大战人物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5:38
  近半年狂性大发,一直在研究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翻阅了诸多史料,然而仅靠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是无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本人到现在还搞不清楚新1军(驻印远征军)和第5军(驻云南远征军)、第74军(国内美械甲种军)的装备差别情况~~哪位高手可以给在下解答一下~~。半年来越琢磨越糊涂,头皮都要炸了。然而在故纸堆里发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是历史书中所没有的。说不定过了几年我再也没有闲情逸致为死去的人写墓志铭了,所以趁着现在有兴趣,写一写我所感兴趣的那个刚过去不久但遥远陌生的时代。废话完了,请看正文。
  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决定了它在中国大陆军事上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我并不同情失败了的国民党,但是我要以我的立场,我的语气,我的观点,我的评价,谈谈这场大决战中的某些人某些事。
  晋士林,时任中原野战军1纵2旅4团团长。
  说起晋士林,就不得不提到1946年的巨野战役。此战中有一场著名的战斗,即章逢集大战:46年10月3日中原野战军第7纵队在巨野以南章逢集围攻国民党军整编第11师11旅32团,诸位不要觉得共产党仗着人多欺负国民党。整11师大有来头,即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属于美械甲种军,当时国民党军的CEO陈诚、CLO黄维都曾是该军老军长,风头丝毫不逊现在的38军(呸,怎么能拿前朝军队和当今御林军比,不吉利)。当时晋士林担任7纵20旅59团团长。10月5日晚晋士林部率先打开突破口,6日凌晨7纵3个团攻入章缝集。拥有大学文凭的晋士林可能像现在的中学生一样以为国民党军的防线一旦被突破还不马上做缴械投降状,但没想到守军不慌不忙,先以强大火力封锁突破口,再展开部队从两翼进攻,居然反包围了这3个团,尽显王牌本色,晋士林大开眼界之下大腿发抖。双方激战竟日,黄昏时分,晋士林坚持不住了,撇下友军58团和62团,率59团自顾自突围逃命去了。晋士林突围中负伤,被两个战士架着逃出了章缝集。所谓”军政双优”的晋士林为此背上黑锅,战后调任1纵2旅4团任团长。众所周知,共产党的家法是很严的,作为一种惩罚,晋士林此后虽然拼命表现,但是成了反面典型,一直到淮海战役时还是个团长。
  再说章逢集大战的结果,国共双方大战5天,最后打成平手,中野伤亡3600余人,牺牲旅长、团政委各一名。整编11师32团伤亡2700余人,基本丧失战斗力。这也是淮海战役前整11师成建制损失最多的一次战斗。而战斗中20旅58团团长吴忠因为坚守阵地,死战不退,成为此战中7纵唯一的亮点,战后只能对此点反复宣传、报道,因为受到赏识,吴忠不久就升为20旅旅长。
  晋士林则命途多舛,淮海战役开始不久在涡河黄家阻击战中,此公再次碰上老对头18军(18军在46年改番号为整编11师,48年10月恢复原番号),晋士林在战斗中当场被打死,他率领的团也基本被消灭。命运颇似最终死在斯普鲁恩斯手上的南云忠一。
  另一个典故就是,1948年1月,中野20旅在包信集与整11师遭遇,当时20旅政委、副旅长听说11师来了,主张撤退,不能打,靠挨整11师打“发迹”的旅长吴忠这次坚决要打整11师。“坚决打”的结果是,20旅损失惨重,其中一个主力营,4百余人被成建制消灭。
  呜呼,18军抗日救国,37年血战罗店月余,大灭日寇气焰;43年坚守石碑要塞,敌逡巡遁逃而不能进;44年雪峰山会战,完克强敌追击千里。第二次内战,亦威风赫赫,历经大小数百战无一败绩。及到淮海决战,身陷绝境,身死名裂。或许应该把欧阳修的话反过来说:“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何基沣、张克侠,时任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
  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投降的比被俘的还多,那“东北182名好汉”令国民党颜面尽失,而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各级将领基本履行到了自己的军人职责,仅兵团司令就战死两名。但是国军何战无降将,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刚一开打,两位国民革命军中将--何基沣、张克侠就迫不及待地叛变了。
    在现代中国的正史中这两个人被称为中共地下党员,此二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忍辱负重多年给蒋光头一记黑拳后得以重回人民的怀抱。还说他们起义前曾秘密前往延安,受到本朝太祖的亲切接见,太祖告戒他们要忍耐云云,说的有鼻子有眼。另一个虽然有损两位卧底英雄形象但可信度更高的野史版本是:他们此前虽然和中共有所联系,但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真正导致两人倒戈的原因是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个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59和77两个军叛变。
    张克侠、何基沣带走的虽然只有两万杂牌军,但是却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洞开了徐州东北的门户。华野山东兵团迅速通过张、何二人的防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把正向徐州撤退的黄兵团困于碾庄地区。尔后,蒋介石为了救援黄百韬兵团,命令黄维兵团、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前往碾庄解围,黄维兵团解围不成,反被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蒋介石又令杜聿明率领3个兵团前往双堆集解围,杜聿明解围不成,又把自己3个兵团也搭进去了,淮海战役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个战争投机贩出人意料的投降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命运的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倒,国民党军以后虽竭尽全力也无法扭转乾坤,簌簌寒风中,最终败走陈官庄。
  因为他们而被困于碾庄的黄百韬,最终兵败自杀,成为第一个为蒋介石杀身成仁的兵团司令。作为无党派人士,我无意贬低什么,赞扬什么。我只知道一个军人临阵叛变乃是最为无耻的行为,不仅背叛了他曾经的誓言,也玷污了他的职业。我只知道所有伟大的事业其实都有一个庸俗的开头。我只能感叹一句:同样是杂牌,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郭汝瑰,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打仗不行,打牌行的蒋介石,一辈子玩弄部下于股掌间,居然也有被人玩弄的时候,此人就是黄埔五期的“小鬼”郭汝瑰。他精明干练深得蒋介石宠信,却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充当共产党的内线;他少年得志仕途坦荡,却宁可背负骂名背叛自己的阵营。在国共内战的紧要关头,“红小鬼”郭汝瑰把经手的作战计划与军事机密,一份份“送给中共地下党,再转到解放军的作战指挥部”。47年孟良崮战役,他亲手送出的“官邸汇报”葬送了国民党军第一主力--整编74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最大的共谍”,却制订了国民党军的徐蚌会战计划。淮海战役中,郭汝瑰至少起了三次决定性作用:首先把数十万国民党军沿陇海路和津浦路摆成一个巨大而空虚的十字架阵势,任人宰割。接着他又诱导蒋介石改变原来坚守蚌埠的决策,改为孤注一掷地集中重兵在徐州外围决战。当12月1日杜聿明带领邱、李、孙三个兵团从徐州撤退的时候,郭汝瑰又在这个关键时刻说动蒋介石,迫使杜聿明改变行军路线和行军计划,从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围,最终使蒋介石嫡系精锐丧失殆尽。
  黄埔学生中,张灵甫为了在校长面前表现,孤军固守孟良崮意图“中心开花”,落得脑袋开花的下场;邱清泉指挥第2兵团和解放军在陈官庄死磕到底,最终兵败自杀。要是他们知道自己战死沙场多多少少都是因为自己校友郭汝瑰的缘故,会不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
  事隔多年后,杜聿明和郭汝瑰同是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杜聿明患病住院,郭汝瑰去看望。杜忍不住问:“你那时就和共产党有联系?”郭答:“是的,你是从哪里得知的呢?”杜说:“山东方面。”“那你为什么不告我呢?”郭汝瑰追问。杜长叹一声:“我拿不出真凭实据……”此乃后话。
  郭汝瑰虽然为共产党做事,但“一日名分,百日恩”,也替国民党说过几句好话,建国后,他写了一本回忆性著作:《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间接反驳了御用文人们关于“国民党不抗日”的言论。

  刘峙,时任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
  杜聿明,时任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指主任
  刘经扶上将长的像肥猪,打仗像蠢猪,却是国民党军中有名的“福将”。盖因其屡战屡败,但因为“忠实可靠”,所以蒋介石一扶再扶(可见蒋总裁也蛮可怜的,部下精明的不忠诚,忠诚的不精明),48年5月起用刘峙担当徐州“剿总”总司令。
  然而徐州乃首都南京门户,自古就是四战之地,蒋介石理应派一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亦应派一狗,到头来竟派了一猪看门。焉有不失之理。
  本来就死脑筋的刘峙在淮海战役中更仿佛得了妄想症,始终认为陈毅和刘伯承会合力攻徐州。实际上陈元帅和刘元帅就像现在的政府官员见了美元就两眼放光一样,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国民党军的美械兵团,直到国民党军主动撤离徐州后,解放军才进城扯上共产党的大旗。然而认死理的刘峙在整个战役中都在为保卫大徐州忙碌着:在第三绥区张、何二将叛变后,刘峙急令在曹八集掩护黄百韬兵团侧翼的李弥兵团向徐州靠拢,担当徐州东郊的防御任务。使得华野山东兵团得以顺利插入曹八集这一最为关键的地区,从而彻底切断了黄兵团与徐州的联系。可怜的黄百韬到死都不能理解“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救援我,当初为什么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没几天,刘峙又把驻宿县的孙元良兵团收缩到徐州,宿县是陇海路徐州至蚌埠线之间的第一要点,如果说徐州是嘴巴,蚌埠是胃的话,那宿县就堪称咽喉。刘峙此举大大削弱了宿县的防守兵力,等于把这一战略要地拱手相送。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切断了徐州和蚌埠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地区的战略包围,等于卡住了国民党军的脖子。毛泽东后来谈到徐蚌线之战时得意地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经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于割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大战刚开打,刘峙就连走了几步昏招,让蒋介石也看昏了,特级上将蒋中正继续按二级上将刘峙的步子走,把长江以北可调动的部队统统集中到徐州地区,摆出一副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架势,看似颇具魄力,实际上是骑驴看唱本夜半临深池自寻死路。
  再说副总司令杜聿明,此人在第二次内战中为他的校长奉献了好几场巨大的败仗,淮海战役前,蒋介石想给刘峙物色一个聪明点的副手,无奈,白崇僖不愿与猪共舞,宋希濂无意趟这趟混水,陈诚经不起再打败仗的打击。于是因东北作战失利而失业的杜聿明在战役打响一个星期后,飞到徐州赴任。但是杜聿明虽有将才,但无将胆,屡屡屈从于蒋介石的错误命令。12月1日,杜聿明从徐州撤退的时候,他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和安全撤到淮河一线,但是天不遂人愿,12月3日,从天而降的蒋介石空投手谕命令他率3个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以策应黄维兵团突围。杜聿明明知有人给老头子灌了迷魂汤,遵命行事只能落得全军覆灭的下场。但是不敢独自承担抗命的责任,于是召集手下各兵团司令和军长开会,准备有难同当,共同签字抗命。但是自以为和超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把内裤穿在里面的邱清泉,大咧咧地说:“总座,可以照命令打。”让杜聿明一番心计白费。到了12月6日,杜集团被重重包围后,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提议突围,杜聿明心情沉重地对属下3个兵团司令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三天前大家按这句话办,就可以全师而归,对得起老头子了,今天做恐怕晚了。敌人重重包围,能杀出一条血路还有希望,否则重武器丢光,分头突围,既违抗命令,又不能全师,有何面目见老头子呢?”于是继续龟缩在包围圈内坐以待毙,后来的事实证明,华野因为连续作战,部队十分疲劳,足足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才吃掉了缺弹少粮的杜集团。所谓将熊熊一窝,如果杜聿明有那么一点点勇气,他麾下的3个兵团就至少能从徐蚌战场全身而退;如果他有一点点勇气,30万大军就不会在陈官庄灰飞烟灭。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49年1月10日,杜聿明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各部已混乱,无法维持到天明,只能当晚分头突围。”此后,杜长官就变成了杜委员……
  近半年狂性大发,一直在研究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翻阅了诸多史料,然而仅靠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是无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本人到现在还搞不清楚新1军(驻印远征军)和第5军(驻云南远征军)、第74军(国内美械甲种军)的装备差别情况~~哪位高手可以给在下解答一下~~。半年来越琢磨越糊涂,头皮都要炸了。然而在故纸堆里发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是历史书中所没有的。说不定过了几年我再也没有闲情逸致为死去的人写墓志铭了,所以趁着现在有兴趣,写一写我所感兴趣的那个刚过去不久但遥远陌生的时代。废话完了,请看正文。
  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决定了它在中国大陆军事上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我并不同情失败了的国民党,但是我要以我的立场,我的语气,我的观点,我的评价,谈谈这场大决战中的某些人某些事。
  晋士林,时任中原野战军1纵2旅4团团长。
  说起晋士林,就不得不提到1946年的巨野战役。此战中有一场著名的战斗,即章逢集大战:46年10月3日中原野战军第7纵队在巨野以南章逢集围攻国民党军整编第11师11旅32团,诸位不要觉得共产党仗着人多欺负国民党。整11师大有来头,即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属于美械甲种军,当时国民党军的CEO陈诚、CLO黄维都曾是该军老军长,风头丝毫不逊现在的38军(呸,怎么能拿前朝军队和当今御林军比,不吉利)。当时晋士林担任7纵20旅59团团长。10月5日晚晋士林部率先打开突破口,6日凌晨7纵3个团攻入章缝集。拥有大学文凭的晋士林可能像现在的中学生一样以为国民党军的防线一旦被突破还不马上做缴械投降状,但没想到守军不慌不忙,先以强大火力封锁突破口,再展开部队从两翼进攻,居然反包围了这3个团,尽显王牌本色,晋士林大开眼界之下大腿发抖。双方激战竟日,黄昏时分,晋士林坚持不住了,撇下友军58团和62团,率59团自顾自突围逃命去了。晋士林突围中负伤,被两个战士架着逃出了章缝集。所谓”军政双优”的晋士林为此背上黑锅,战后调任1纵2旅4团任团长。众所周知,共产党的家法是很严的,作为一种惩罚,晋士林此后虽然拼命表现,但是成了反面典型,一直到淮海战役时还是个团长。
  再说章逢集大战的结果,国共双方大战5天,最后打成平手,中野伤亡3600余人,牺牲旅长、团政委各一名。整编11师32团伤亡2700余人,基本丧失战斗力。这也是淮海战役前整11师成建制损失最多的一次战斗。而战斗中20旅58团团长吴忠因为坚守阵地,死战不退,成为此战中7纵唯一的亮点,战后只能对此点反复宣传、报道,因为受到赏识,吴忠不久就升为20旅旅长。
  晋士林则命途多舛,淮海战役开始不久在涡河黄家阻击战中,此公再次碰上老对头18军(18军在46年改番号为整编11师,48年10月恢复原番号),晋士林在战斗中当场被打死,他率领的团也基本被消灭。命运颇似最终死在斯普鲁恩斯手上的南云忠一。
  另一个典故就是,1948年1月,中野20旅在包信集与整11师遭遇,当时20旅政委、副旅长听说11师来了,主张撤退,不能打,靠挨整11师打“发迹”的旅长吴忠这次坚决要打整11师。“坚决打”的结果是,20旅损失惨重,其中一个主力营,4百余人被成建制消灭。
  呜呼,18军抗日救国,37年血战罗店月余,大灭日寇气焰;43年坚守石碑要塞,敌逡巡遁逃而不能进;44年雪峰山会战,完克强敌追击千里。第二次内战,亦威风赫赫,历经大小数百战无一败绩。及到淮海决战,身陷绝境,身死名裂。或许应该把欧阳修的话反过来说:“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何基沣、张克侠,时任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
  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投降的比被俘的还多,那“东北182名好汉”令国民党颜面尽失,而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各级将领基本履行到了自己的军人职责,仅兵团司令就战死两名。但是国军何战无降将,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刚一开打,两位国民革命军中将--何基沣、张克侠就迫不及待地叛变了。
    在现代中国的正史中这两个人被称为中共地下党员,此二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忍辱负重多年给蒋光头一记黑拳后得以重回人民的怀抱。还说他们起义前曾秘密前往延安,受到本朝太祖的亲切接见,太祖告戒他们要忍耐云云,说的有鼻子有眼。另一个虽然有损两位卧底英雄形象但可信度更高的野史版本是:他们此前虽然和中共有所联系,但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真正导致两人倒戈的原因是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个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59和77两个军叛变。
    张克侠、何基沣带走的虽然只有两万杂牌军,但是却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洞开了徐州东北的门户。华野山东兵团迅速通过张、何二人的防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把正向徐州撤退的黄兵团困于碾庄地区。尔后,蒋介石为了救援黄百韬兵团,命令黄维兵团、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前往碾庄解围,黄维兵团解围不成,反被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蒋介石又令杜聿明率领3个兵团前往双堆集解围,杜聿明解围不成,又把自己3个兵团也搭进去了,淮海战役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个战争投机贩出人意料的投降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命运的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倒,国民党军以后虽竭尽全力也无法扭转乾坤,簌簌寒风中,最终败走陈官庄。
  因为他们而被困于碾庄的黄百韬,最终兵败自杀,成为第一个为蒋介石杀身成仁的兵团司令。作为无党派人士,我无意贬低什么,赞扬什么。我只知道一个军人临阵叛变乃是最为无耻的行为,不仅背叛了他曾经的誓言,也玷污了他的职业。我只知道所有伟大的事业其实都有一个庸俗的开头。我只能感叹一句:同样是杂牌,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郭汝瑰,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打仗不行,打牌行的蒋介石,一辈子玩弄部下于股掌间,居然也有被人玩弄的时候,此人就是黄埔五期的“小鬼”郭汝瑰。他精明干练深得蒋介石宠信,却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充当共产党的内线;他少年得志仕途坦荡,却宁可背负骂名背叛自己的阵营。在国共内战的紧要关头,“红小鬼”郭汝瑰把经手的作战计划与军事机密,一份份“送给中共地下党,再转到解放军的作战指挥部”。47年孟良崮战役,他亲手送出的“官邸汇报”葬送了国民党军第一主力--整编74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最大的共谍”,却制订了国民党军的徐蚌会战计划。淮海战役中,郭汝瑰至少起了三次决定性作用:首先把数十万国民党军沿陇海路和津浦路摆成一个巨大而空虚的十字架阵势,任人宰割。接着他又诱导蒋介石改变原来坚守蚌埠的决策,改为孤注一掷地集中重兵在徐州外围决战。当12月1日杜聿明带领邱、李、孙三个兵团从徐州撤退的时候,郭汝瑰又在这个关键时刻说动蒋介石,迫使杜聿明改变行军路线和行军计划,从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围,最终使蒋介石嫡系精锐丧失殆尽。
  黄埔学生中,张灵甫为了在校长面前表现,孤军固守孟良崮意图“中心开花”,落得脑袋开花的下场;邱清泉指挥第2兵团和解放军在陈官庄死磕到底,最终兵败自杀。要是他们知道自己战死沙场多多少少都是因为自己校友郭汝瑰的缘故,会不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
  事隔多年后,杜聿明和郭汝瑰同是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杜聿明患病住院,郭汝瑰去看望。杜忍不住问:“你那时就和共产党有联系?”郭答:“是的,你是从哪里得知的呢?”杜说:“山东方面。”“那你为什么不告我呢?”郭汝瑰追问。杜长叹一声:“我拿不出真凭实据……”此乃后话。
  郭汝瑰虽然为共产党做事,但“一日名分,百日恩”,也替国民党说过几句好话,建国后,他写了一本回忆性著作:《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间接反驳了御用文人们关于“国民党不抗日”的言论。

  刘峙,时任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
  杜聿明,时任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指主任
  刘经扶上将长的像肥猪,打仗像蠢猪,却是国民党军中有名的“福将”。盖因其屡战屡败,但因为“忠实可靠”,所以蒋介石一扶再扶(可见蒋总裁也蛮可怜的,部下精明的不忠诚,忠诚的不精明),48年5月起用刘峙担当徐州“剿总”总司令。
  然而徐州乃首都南京门户,自古就是四战之地,蒋介石理应派一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亦应派一狗,到头来竟派了一猪看门。焉有不失之理。
  本来就死脑筋的刘峙在淮海战役中更仿佛得了妄想症,始终认为陈毅和刘伯承会合力攻徐州。实际上陈元帅和刘元帅就像现在的政府官员见了美元就两眼放光一样,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国民党军的美械兵团,直到国民党军主动撤离徐州后,解放军才进城扯上共产党的大旗。然而认死理的刘峙在整个战役中都在为保卫大徐州忙碌着:在第三绥区张、何二将叛变后,刘峙急令在曹八集掩护黄百韬兵团侧翼的李弥兵团向徐州靠拢,担当徐州东郊的防御任务。使得华野山东兵团得以顺利插入曹八集这一最为关键的地区,从而彻底切断了黄兵团与徐州的联系。可怜的黄百韬到死都不能理解“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救援我,当初为什么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没几天,刘峙又把驻宿县的孙元良兵团收缩到徐州,宿县是陇海路徐州至蚌埠线之间的第一要点,如果说徐州是嘴巴,蚌埠是胃的话,那宿县就堪称咽喉。刘峙此举大大削弱了宿县的防守兵力,等于把这一战略要地拱手相送。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切断了徐州和蚌埠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地区的战略包围,等于卡住了国民党军的脖子。毛泽东后来谈到徐蚌线之战时得意地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经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于割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大战刚开打,刘峙就连走了几步昏招,让蒋介石也看昏了,特级上将蒋中正继续按二级上将刘峙的步子走,把长江以北可调动的部队统统集中到徐州地区,摆出一副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架势,看似颇具魄力,实际上是骑驴看唱本夜半临深池自寻死路。
  再说副总司令杜聿明,此人在第二次内战中为他的校长奉献了好几场巨大的败仗,淮海战役前,蒋介石想给刘峙物色一个聪明点的副手,无奈,白崇僖不愿与猪共舞,宋希濂无意趟这趟混水,陈诚经不起再打败仗的打击。于是因东北作战失利而失业的杜聿明在战役打响一个星期后,飞到徐州赴任。但是杜聿明虽有将才,但无将胆,屡屡屈从于蒋介石的错误命令。12月1日,杜聿明从徐州撤退的时候,他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和安全撤到淮河一线,但是天不遂人愿,12月3日,从天而降的蒋介石空投手谕命令他率3个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以策应黄维兵团突围。杜聿明明知有人给老头子灌了迷魂汤,遵命行事只能落得全军覆灭的下场。但是不敢独自承担抗命的责任,于是召集手下各兵团司令和军长开会,准备有难同当,共同签字抗命。但是自以为和超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把内裤穿在里面的邱清泉,大咧咧地说:“总座,可以照命令打。”让杜聿明一番心计白费。到了12月6日,杜集团被重重包围后,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提议突围,杜聿明心情沉重地对属下3个兵团司令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三天前大家按这句话办,就可以全师而归,对得起老头子了,今天做恐怕晚了。敌人重重包围,能杀出一条血路还有希望,否则重武器丢光,分头突围,既违抗命令,又不能全师,有何面目见老头子呢?”于是继续龟缩在包围圈内坐以待毙,后来的事实证明,华野因为连续作战,部队十分疲劳,足足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才吃掉了缺弹少粮的杜集团。所谓将熊熊一窝,如果杜聿明有那么一点点勇气,他麾下的3个兵团就至少能从徐蚌战场全身而退;如果他有一点点勇气,30万大军就不会在陈官庄灰飞烟灭。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49年1月10日,杜聿明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各部已混乱,无法维持到天明,只能当晚分头突围。”此后,杜长官就变成了杜委员……
东拼西凑,乱七八糟.
果然是太空文!!!!!!!!!!
什么玩意,看不下去,狗屎一坨:D
貌似战争秘史档案馆的东西,呵呵
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