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當年方方談IDF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06:51
說到方方我就順便找出方方的文章讓大家參考一下方方的文章當年在大陸算是比較客觀一點,比較從技術方面來討論,不過因為環境限制,很多結論還是滿離譜的


--------------------------------------------------------------------
客观地看待IDF----------方方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IDF在大陆网友中的评价一直很差。笔者当年写“歼-7MG vs IDF”一文时,也是带有不少感情色彩在内。现在重拾旧话,是希望突破局限,从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这种毁誉参半的战机。当然,分析中主观意见可能仍难避免,还请各位同好(特别是台湾来的网友)多多指正。

定位


在《IDF之父--黄孝宗的人生与时代》一书中提到,"IDF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卫台海的领空,掌握防御区域内的空中优势。所以IDF武器的系统设计属于一种「空优战机」型。设计上优先考虑:紧急升空拦截的速度,飞行操作反应灵敏度,先进的空对空飞弹以及电子系统,具有不论任何角度都能发射飞弹,击落敌机(天剑一型飞弹)以及最先进中程超视距和射后不理的作战能力(天剑二型飞弹),具有全天候作战及高空俯视低空来袭敌机的能力等需求。同时面对现实的国际情况,为了要尽量争取国外政治和技术上的协助,IDF在设计上不过份强调远程作战和攻击性的能量。"

换句话说,IDF的原定设计目标其实是一种近程制空战斗机,或者说,和早期型的米格-29B相似。从设计特点来看,IDF的设计人员确实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设计特点分析


1.总体布局


IDF的总体设计具有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的特征,采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边条翼正例程布局,肋部进气,翼身融合设计,单垂尾,双发。先进气动设计的优点就不再赘言了,总的来看,设计者追求机动性的意图非常明显。唯一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恐怕就是双发设计了。对于这种轻型飞机而言,付出的阻力、重量上的代价都是得不偿失的。不过,对于设计人员而言,也确实是迫于无奈,因为美国人不肯提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只能拿到小推力级的TFE-1042-70,比首选的F404差远了。这后来也成为后来IDF被抨击的主要靶子之一。


2.局部特点

1)机翼


虽然有通用动力公司的人作顾问,也提供了F-16的设计图纸作参考,但IDF的机翼设计却不像F-16,反而和F/A-18类似,采用边条翼加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其机翼1/4弦线后掠角非常小。这种设计意味着什么呢?

大迎角时,边条翼涡流对机翼产生的有利干扰随机翼后掠角呈驼峰形变化,在大约40度后掠角左右达到最佳。这主要是由于小后掠角机翼大迎角性能不好,失速迎角小,即使结合边条翼也效果不彰;而大后掠角机翼大迎角性能好,大迎角时其自身的前缘涡流同样可以起到边条涡的作用,边条翼虽然也起了作用,但相对作用较小。因此,第三代战斗机采用边条翼布局的多结合40度左右的后掠翼,以期获得最大的有利干扰。例外的迄今为止就是F/A-18和IDF。

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具有升力系数大,升力线斜率高的优点。对于要求从舰上短距弹射起飞的F/A-18而言,采用这种机翼设计可以理解。没有这种要求的IDF采用这种设计,就颇为耐人寻味了。这种机翼即使有边条翼有利干扰,失速迎角也不会很大。但在失速之前,它的升力系数较大。在亚、跨音速区,其诱导阻力较小,最大升阻比大(主要是诱阻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展弦比导致其超音速零升阻力系数大,超音速时焦点后移量大,配平阻力也将加大。由于影响超音速性能的主要是零升阻力系数和最大升阻比,因此这种机翼的超音速性能并不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IDF的设计性能优势区是中小迎角,亚音速范围。由于边条翼的涡升力作用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只起延缓机翼失速的作用),机翼大迎角升力特性相对较差,可以预计其典型的近距空战战术是基于常规机动。而对于超音速性能,IDF顾及不多。如果要执行高速截击任务,IDF就比较吃力了。

2)翼面积


笔者手中有3个数据,一个来自台湾"凌云御风"网站:24.26㎡,一个来自国外一英文网站:24.2㎡,另一个是大陆出版的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21.00㎡。考虑到手册的权威性,这里暂时采信手册的数据21.00㎡。如果哪位同好有权威而准确的数字,请即指正。

这个翼面积相对较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所致。考虑到这种机翼的超音速性能不佳,笔者认为,机翼面积的选取有向超音速性能折中的意味。因为作为强调机动性的战斗机,低翼载是当时技术条件下追求的重要参数之一。只是飞机的零升阻力和诱导阻力都是和机翼面积直接相关的。为了降低翼载而加大翼面积,必然导致阻力增大,不利于改善飞机本来就不甚出色的超音速性能。

不过这样一来,IDF的翼载明显偏大,正常起飞翼载即达453.57㎏/㎡,空战翼载也达416.43㎏/㎡。即便按照最大的翼面积计算,也分别达到392.62㎏/㎡和360.47㎏/㎡。这将严重影响IDF的盘旋性能,特别是瞬时盘旋性能。

3)根梢比


IDF的根梢比不大,这也是这种机翼的典型特征。根梢比变化对机翼性能的影响类似后掠角。此外,根梢比小的机翼,翼尖气流不易分离,有利于飞机纵、横向稳定;但同时也造成机翼弯矩大,结构重量增加。IDF原本采用全金属结构,这种设计对飞机重量无疑有不利影响。IDF结构超重,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后来在尾翼和襟副翼上采用了复合材料,但飞机重量依然居高不下。

4)直轴平尾


直轴平尾是美式飞机的传统设计。台湾空军原来使用的F-5E就是直轴平尾,F-16也是直轴平尾,应该说,这对IDF的平尾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这种平尾重量轻,受力简单,对机身结构设计有利。不过,由于后掠角不大,其颤振特性较差,一般都会采用切尖或配重方式来改善。只是,IDF的设计人员似乎对此太大意了。早期6架原型机中,平尾没有采用两种改善方式当中任何一种。结果很快就付出了代价--10002号原型机和试飞员武克振上校。印象中,似乎是跨音速飞行时机翼尾流引起平尾颤振,造成一侧平尾结构损坏,导致飞机失控。事后IDF全部采用切尖平尾,并加大了平尾下反角。

由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飞机设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照猫画虎是一条捷径,但在这背后必须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画,否则必然付出代价。大陆从歼-6开始,一直到JH7都是采用斜轴平尾。估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用了几十年,对这种平尾的特点已经摸透了,设计时得心应手,风险比陌生的直轴平尾小得多。

5)进气道


IDF采用肋部进气的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由于有边条提供预压和遮蔽,这种进气道的大迎角进气效率较好。只是,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的高速性能不好,超音速时阻力大增,发动机推力下降。IDF采用这种设计固然有简化结构、减轻重量的企图,但采用此类设计的战斗机一般都不强调截击能力,而IDF却不能不考虑--在IDF之前,有F-5E和F-104G搭配,由F-104G担负拦截任务,IDF却没有可供搭配的机型。就笔者所知的皮毛,当初方案论证时似乎有可调进气道方案,为何最终放弃?是否有考虑到设计超音速可调进气道的技术风险问题呢?大陆造了几十年战机,真正自行研制的超音速进气道恐怕还是刚刚公开的歼-10--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有谁指出歼-10的进气道是仿制谁谁谁的。以汉翔和中科院当年的技术水平和设计经验,自行设计超音速进气道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F-16虽然设计出色,也同样是正激波进气道。以美国人的习惯,也不会轻易将进气道设计技术教给台湾。

说到底,其实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以IDF的情况而言,采用固定进气道是利多于弊。不过,对于可能是今后十几年内唯一的制空战斗机而言(以当时的形势来看确实如此),要牺牲相当的超音速性能来换取更好的亚音速性能和更高的可靠性,设计人员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行。在此笔者深表佩服!

6)发动机


IDF遭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它的发动机。"推力不足"几乎成了IDF的一块招牌了。按照大陆19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IDF发动机加力推力只有37.2kn,以此推算,IDF根本不可能达到所说的性能水平。因此大陆网友一向将IDF的性能斥之为"胡说八道"。而台湾方面的数据则大不相同,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42.2kn,总推力提高约10kn,自然不存在"推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前面说的认识上的差距,实质上只是资料更新的问题。IDF原型机装用的是TFE 1042-7发动机,其加力推力就是大陆手册上的数据。而IDF批生产型装用的是TFE 1042-70发动机,加力推力则是后来的42.2kn。大陆《航空知识》90年代中曾详细介绍过IDF,当时用的发动机数据就是TFE 1042-7的,性能数据却是IDF批生产型的或是其设计指标,自然让人疑窦丛生。之后笔者所见的公开出版物和权威资料就再未更新过这个数据。

7)机载设备


IDF的机载设备多自国外引进。例如电传系统和仪表是美国爱理德-西格诺公司本迪克斯分公司提供,LN-39惯导来自美国利登公司。只有GD-53雷达虽是自通用电气的AN/APG-67改进而来,却是台湾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也是引进F-16和M2000后,IDF赖以生存的希望--因为前二者的火控系统改进必须依赖国外,只有IDF的GD-53配合TC-2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超视距空战能力。

对于IDF的"万国牌"设备,大陆网友颇不以为然。没错,这种采购模式容易受制于人。不过,换个角度看,如果这些设备全部自制,结果是什么呢?首先,迁延日久。以电传系统为例。世界上很多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飞机在试飞过程中都摔掉了原型机,原因都是"飞行员诱发振荡"。这可以算是隐藏在飞控程序中的"高级错误"。要避免或排除这种错误,除了丰富的经验,还需要一些运气。即便象美国人那样轻车熟?天和中科院并没有研制此类设备的经验,若自行开发,风险和进度都是难以预料的。其次,耗资巨大。为了生产这些设备,必须建立昂贵的生产线。且不说是否有这个技术能力,单是前期投资就够吓人了。IDF现在价格已经高达2400万美元,要再把这笔投资加进去,那就真的是"跳楼价"了--只不过跳楼的是台湾空军罢了。 [

其实,IDF走的和JAS-39是一样的路子。不过,JAS-39走得更好,单价还不到2000万美元。


性能评估


这里相关参数的计算采用大陆的方式,而非西方方式。例如空战重量计算采用使用空重+60%机内油+空战负载,而非西方常用的按机内半油方式计算。最大爬升率我们一般按正常起飞总重计算,西方则按空战重量计算,差距明显。这里同时按2种方法计算。

数据来源以大陆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为准,但发动机加力推力采用42.2kn的数据。

IDF数据:

翼面积: 21.00㎡

使用空重: 6486㎏

机内载油量:1950㎏

正常起飞重量:9525㎏

最大起飞重量:12247㎏

正常外挂载荷(对空):907㎏

最大外挂载荷(对地):3901㎏

最大爬升率:254m/s

发动机总推力:8612㎏

计算数据:

空战重量:8745㎏

正常起飞: 推重比:0.904 翼载:453.57㎏/㎡

空战状态: 推重比:0.985 翼载:416.43㎏/㎡

无外挂载油系数:0.23

载重系数:(最大起飞重量-使用空重)/ 使用空重=0.89

估算零升阻力系数:0.013

估算正常起飞重量时最大爬升率:233m/s



首先,根据IDF机翼设计特点推测其空战优势区在中、小迎角,亚音速范围。但其推重比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翼载则偏高。这使得它即使在自己的空战优势区内,盘旋能力、爬升能力也不如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如F-16)。估算的零升阻力系数略大于F-16,这和它采用双发设计不无关系。由于影响加速性的主要就是零升阻力系数,因此其亚音速加速性可能也略逊于F-16。

其次,IDF的小后掠翼在中小迎角内其升力系数大大高于三角翼,达到最大升力系数的迎角也不大,在这个迎角范围内对三角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一旦超过这个范围,IDF的机翼将失速,而三角翼的升力系数仍持续增长,并且所能达到的最大升力系数要比小后掠翼大得多。因此,对于普遍采用三角翼的大陆军机来说,在亚音速区格斗时,如果不能进入大迎角机动状态,必定被IDF克制。遗憾的是,现役国产军机当中,只有歼-7E(歼-10就不提了,免得又被当成香蕉)有可能在近战中和IDF抗衡。其推重比略小于IDF,翼载低得多,估算的零升阻力系数接近F-16,珠海航展表演时迎角拉到接近40度。从数字上看,双方还有得一拼。歼-8II、早期歼-7/8都很难进行大迎角飞行,若与IDF格斗难免吃亏。但就象台湾一名F-104飞官在文章中说的,"如果缠斗不过别人,为什么一定要缠斗"?对于这些飞机而言,克制IDF只能利用自己高空高速性能好的优势,打了就跑。

第三,IDF机内载油量不高,其无外挂载油系数明显低于第三代战斗机平均值0.283。笔者认为,这是IDF能在结构超重的情况下,以推力不大的两台发动机获得较高推重比的主要原因。这和当年苏联在发动机工艺不如美国的情况下通过减油提高飞机机动性的策略很相似,只不过IDF这样设计的初衷却是出于政治原因。不管怎样,这种手段确实有效地提高了IDF的机动性,但也为此付出了续航性能的代价,并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IDF载重系数不高,和第三代战斗机(平均值1.25)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载重系数可以说明一架飞机的续航能力和外挂武器的能力,同时还能说明飞机机体、发动机、各种机载设备的研制水平,即满足作战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其重量是否轻。就这点来看,IDF虽然在设计中吸收了很多F-16的优点,但由于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飞机重量偏大,而负载能力却较弱。从数值来看,IDF这方面和第二代战斗机在一条水平线上。

勿庸置疑,IDF的机载设备、武器是比较先进的,但就设计和制造水平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在二代后期和三代早期之间,其机动性能也介于二者之间。

使用问题


如前所述,IDF最早是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制的。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IDF的超音速能力不佳,这使得它还不能出色地扮演一个空优战机的角色,反而更像F-16A的"轻型格斗战斗机"的概念。而在现实使用中,随着F-16和M2000装备台湾空军,IDF转而开始执行战斗轰炸机的任务。这样一来,原本不甚突出的航程和载弹量的缺点就变得明显了。这种使用与设计脱节的情况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而战机结局一般不会太好,至少是不怎么讨用户喜欢的。

未来发展的问题


看过一些说法,认为IDF主要问题在发动机,只要换发,性能就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前途一片光明。不错,目前影响IDF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发动机,但换了发动机就OK了吗?在笔者看来,影响IDF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还不在发动机上,而在于它当初设计时为自己留下了多少发展空间。

IDF是一种轻型飞机,重量不大,机内冗余的可用空间有限。以目前的重量水平,翼载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换发,结构重量、燃油重量都要增加。如果还要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结构还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加大载弹量。这些重量增量必将导致IDF性能的下降,IDF能否承受这种下降幅度?新增的燃油还要挤占机内空间,新增的机载设备也需要空间--有没有这么大空间?这些问题都够设计人员头痛的了。

当初米格29为了获得高机动性而采用减油手段。结果呢?自米格29B之后就开始在背脊加装1号燃油箱,后来又取消格栅式进气道以获得机内空间加装燃油。结果以机动性下降的代价换来了加装机载设备的空间和续航性能的改善(改善程度也是差强人意)。一直到重新设计的米格35出现,才有了完全解决问题的希望(至少在纸上是解决了)。

IDF的改进是否会步米格29的后尘呢?一种飞机的优缺点在初始设计时就基本决定了,后期的改进只是程度上的改善,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指望通过局部改进获得一种新的高性能战机,笔者认为可能性很小。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IDF的设计是比较好的。通过权衡取舍,IDF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性能,实现了大部分预定目标。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设计。但是否优秀呢?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笔者看来,没有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是IDF最大的败笔。說到方方我就順便找出方方的文章讓大家參考一下方方的文章當年在大陸算是比較客觀一點,比較從技術方面來討論,不過因為環境限制,很多結論還是滿離譜的


--------------------------------------------------------------------
客观地看待IDF----------方方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IDF在大陆网友中的评价一直很差。笔者当年写“歼-7MG vs IDF”一文时,也是带有不少感情色彩在内。现在重拾旧话,是希望突破局限,从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这种毁誉参半的战机。当然,分析中主观意见可能仍难避免,还请各位同好(特别是台湾来的网友)多多指正。

定位


在《IDF之父--黄孝宗的人生与时代》一书中提到,"IDF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卫台海的领空,掌握防御区域内的空中优势。所以IDF武器的系统设计属于一种「空优战机」型。设计上优先考虑:紧急升空拦截的速度,飞行操作反应灵敏度,先进的空对空飞弹以及电子系统,具有不论任何角度都能发射飞弹,击落敌机(天剑一型飞弹)以及最先进中程超视距和射后不理的作战能力(天剑二型飞弹),具有全天候作战及高空俯视低空来袭敌机的能力等需求。同时面对现实的国际情况,为了要尽量争取国外政治和技术上的协助,IDF在设计上不过份强调远程作战和攻击性的能量。"

换句话说,IDF的原定设计目标其实是一种近程制空战斗机,或者说,和早期型的米格-29B相似。从设计特点来看,IDF的设计人员确实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设计特点分析


1.总体布局


IDF的总体设计具有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的特征,采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边条翼正例程布局,肋部进气,翼身融合设计,单垂尾,双发。先进气动设计的优点就不再赘言了,总的来看,设计者追求机动性的意图非常明显。唯一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恐怕就是双发设计了。对于这种轻型飞机而言,付出的阻力、重量上的代价都是得不偿失的。不过,对于设计人员而言,也确实是迫于无奈,因为美国人不肯提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只能拿到小推力级的TFE-1042-70,比首选的F404差远了。这后来也成为后来IDF被抨击的主要靶子之一。


2.局部特点

1)机翼


虽然有通用动力公司的人作顾问,也提供了F-16的设计图纸作参考,但IDF的机翼设计却不像F-16,反而和F/A-18类似,采用边条翼加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其机翼1/4弦线后掠角非常小。这种设计意味着什么呢?

大迎角时,边条翼涡流对机翼产生的有利干扰随机翼后掠角呈驼峰形变化,在大约40度后掠角左右达到最佳。这主要是由于小后掠角机翼大迎角性能不好,失速迎角小,即使结合边条翼也效果不彰;而大后掠角机翼大迎角性能好,大迎角时其自身的前缘涡流同样可以起到边条涡的作用,边条翼虽然也起了作用,但相对作用较小。因此,第三代战斗机采用边条翼布局的多结合40度左右的后掠翼,以期获得最大的有利干扰。例外的迄今为止就是F/A-18和IDF。

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具有升力系数大,升力线斜率高的优点。对于要求从舰上短距弹射起飞的F/A-18而言,采用这种机翼设计可以理解。没有这种要求的IDF采用这种设计,就颇为耐人寻味了。这种机翼即使有边条翼有利干扰,失速迎角也不会很大。但在失速之前,它的升力系数较大。在亚、跨音速区,其诱导阻力较小,最大升阻比大(主要是诱阻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展弦比导致其超音速零升阻力系数大,超音速时焦点后移量大,配平阻力也将加大。由于影响超音速性能的主要是零升阻力系数和最大升阻比,因此这种机翼的超音速性能并不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IDF的设计性能优势区是中小迎角,亚音速范围。由于边条翼的涡升力作用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只起延缓机翼失速的作用),机翼大迎角升力特性相对较差,可以预计其典型的近距空战战术是基于常规机动。而对于超音速性能,IDF顾及不多。如果要执行高速截击任务,IDF就比较吃力了。

2)翼面积


笔者手中有3个数据,一个来自台湾"凌云御风"网站:24.26㎡,一个来自国外一英文网站:24.2㎡,另一个是大陆出版的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21.00㎡。考虑到手册的权威性,这里暂时采信手册的数据21.00㎡。如果哪位同好有权威而准确的数字,请即指正。

这个翼面积相对较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所致。考虑到这种机翼的超音速性能不佳,笔者认为,机翼面积的选取有向超音速性能折中的意味。因为作为强调机动性的战斗机,低翼载是当时技术条件下追求的重要参数之一。只是飞机的零升阻力和诱导阻力都是和机翼面积直接相关的。为了降低翼载而加大翼面积,必然导致阻力增大,不利于改善飞机本来就不甚出色的超音速性能。

不过这样一来,IDF的翼载明显偏大,正常起飞翼载即达453.57㎏/㎡,空战翼载也达416.43㎏/㎡。即便按照最大的翼面积计算,也分别达到392.62㎏/㎡和360.47㎏/㎡。这将严重影响IDF的盘旋性能,特别是瞬时盘旋性能。

3)根梢比


IDF的根梢比不大,这也是这种机翼的典型特征。根梢比变化对机翼性能的影响类似后掠角。此外,根梢比小的机翼,翼尖气流不易分离,有利于飞机纵、横向稳定;但同时也造成机翼弯矩大,结构重量增加。IDF原本采用全金属结构,这种设计对飞机重量无疑有不利影响。IDF结构超重,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后来在尾翼和襟副翼上采用了复合材料,但飞机重量依然居高不下。

4)直轴平尾


直轴平尾是美式飞机的传统设计。台湾空军原来使用的F-5E就是直轴平尾,F-16也是直轴平尾,应该说,这对IDF的平尾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这种平尾重量轻,受力简单,对机身结构设计有利。不过,由于后掠角不大,其颤振特性较差,一般都会采用切尖或配重方式来改善。只是,IDF的设计人员似乎对此太大意了。早期6架原型机中,平尾没有采用两种改善方式当中任何一种。结果很快就付出了代价--10002号原型机和试飞员武克振上校。印象中,似乎是跨音速飞行时机翼尾流引起平尾颤振,造成一侧平尾结构损坏,导致飞机失控。事后IDF全部采用切尖平尾,并加大了平尾下反角。

由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飞机设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照猫画虎是一条捷径,但在这背后必须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画,否则必然付出代价。大陆从歼-6开始,一直到JH7都是采用斜轴平尾。估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用了几十年,对这种平尾的特点已经摸透了,设计时得心应手,风险比陌生的直轴平尾小得多。

5)进气道


IDF采用肋部进气的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由于有边条提供预压和遮蔽,这种进气道的大迎角进气效率较好。只是,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的高速性能不好,超音速时阻力大增,发动机推力下降。IDF采用这种设计固然有简化结构、减轻重量的企图,但采用此类设计的战斗机一般都不强调截击能力,而IDF却不能不考虑--在IDF之前,有F-5E和F-104G搭配,由F-104G担负拦截任务,IDF却没有可供搭配的机型。就笔者所知的皮毛,当初方案论证时似乎有可调进气道方案,为何最终放弃?是否有考虑到设计超音速可调进气道的技术风险问题呢?大陆造了几十年战机,真正自行研制的超音速进气道恐怕还是刚刚公开的歼-10--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有谁指出歼-10的进气道是仿制谁谁谁的。以汉翔和中科院当年的技术水平和设计经验,自行设计超音速进气道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F-16虽然设计出色,也同样是正激波进气道。以美国人的习惯,也不会轻易将进气道设计技术教给台湾。

说到底,其实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以IDF的情况而言,采用固定进气道是利多于弊。不过,对于可能是今后十几年内唯一的制空战斗机而言(以当时的形势来看确实如此),要牺牲相当的超音速性能来换取更好的亚音速性能和更高的可靠性,设计人员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行。在此笔者深表佩服!

6)发动机


IDF遭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它的发动机。"推力不足"几乎成了IDF的一块招牌了。按照大陆19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IDF发动机加力推力只有37.2kn,以此推算,IDF根本不可能达到所说的性能水平。因此大陆网友一向将IDF的性能斥之为"胡说八道"。而台湾方面的数据则大不相同,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42.2kn,总推力提高约10kn,自然不存在"推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前面说的认识上的差距,实质上只是资料更新的问题。IDF原型机装用的是TFE 1042-7发动机,其加力推力就是大陆手册上的数据。而IDF批生产型装用的是TFE 1042-70发动机,加力推力则是后来的42.2kn。大陆《航空知识》90年代中曾详细介绍过IDF,当时用的发动机数据就是TFE 1042-7的,性能数据却是IDF批生产型的或是其设计指标,自然让人疑窦丛生。之后笔者所见的公开出版物和权威资料就再未更新过这个数据。

7)机载设备


IDF的机载设备多自国外引进。例如电传系统和仪表是美国爱理德-西格诺公司本迪克斯分公司提供,LN-39惯导来自美国利登公司。只有GD-53雷达虽是自通用电气的AN/APG-67改进而来,却是台湾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也是引进F-16和M2000后,IDF赖以生存的希望--因为前二者的火控系统改进必须依赖国外,只有IDF的GD-53配合TC-2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超视距空战能力。

对于IDF的"万国牌"设备,大陆网友颇不以为然。没错,这种采购模式容易受制于人。不过,换个角度看,如果这些设备全部自制,结果是什么呢?首先,迁延日久。以电传系统为例。世界上很多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飞机在试飞过程中都摔掉了原型机,原因都是"飞行员诱发振荡"。这可以算是隐藏在飞控程序中的"高级错误"。要避免或排除这种错误,除了丰富的经验,还需要一些运气。即便象美国人那样轻车熟?天和中科院并没有研制此类设备的经验,若自行开发,风险和进度都是难以预料的。其次,耗资巨大。为了生产这些设备,必须建立昂贵的生产线。且不说是否有这个技术能力,单是前期投资就够吓人了。IDF现在价格已经高达2400万美元,要再把这笔投资加进去,那就真的是"跳楼价"了--只不过跳楼的是台湾空军罢了。 [

其实,IDF走的和JAS-39是一样的路子。不过,JAS-39走得更好,单价还不到2000万美元。


性能评估


这里相关参数的计算采用大陆的方式,而非西方方式。例如空战重量计算采用使用空重+60%机内油+空战负载,而非西方常用的按机内半油方式计算。最大爬升率我们一般按正常起飞总重计算,西方则按空战重量计算,差距明显。这里同时按2种方法计算。

数据来源以大陆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为准,但发动机加力推力采用42.2kn的数据。

IDF数据:

翼面积: 21.00㎡

使用空重: 6486㎏

机内载油量:1950㎏

正常起飞重量:9525㎏

最大起飞重量:12247㎏

正常外挂载荷(对空):907㎏

最大外挂载荷(对地):3901㎏

最大爬升率:254m/s

发动机总推力:8612㎏

计算数据:

空战重量:8745㎏

正常起飞: 推重比:0.904 翼载:453.57㎏/㎡

空战状态: 推重比:0.985 翼载:416.43㎏/㎡

无外挂载油系数:0.23

载重系数:(最大起飞重量-使用空重)/ 使用空重=0.89

估算零升阻力系数:0.013

估算正常起飞重量时最大爬升率:233m/s



首先,根据IDF机翼设计特点推测其空战优势区在中、小迎角,亚音速范围。但其推重比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翼载则偏高。这使得它即使在自己的空战优势区内,盘旋能力、爬升能力也不如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如F-16)。估算的零升阻力系数略大于F-16,这和它采用双发设计不无关系。由于影响加速性的主要就是零升阻力系数,因此其亚音速加速性可能也略逊于F-16。

其次,IDF的小后掠翼在中小迎角内其升力系数大大高于三角翼,达到最大升力系数的迎角也不大,在这个迎角范围内对三角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一旦超过这个范围,IDF的机翼将失速,而三角翼的升力系数仍持续增长,并且所能达到的最大升力系数要比小后掠翼大得多。因此,对于普遍采用三角翼的大陆军机来说,在亚音速区格斗时,如果不能进入大迎角机动状态,必定被IDF克制。遗憾的是,现役国产军机当中,只有歼-7E(歼-10就不提了,免得又被当成香蕉)有可能在近战中和IDF抗衡。其推重比略小于IDF,翼载低得多,估算的零升阻力系数接近F-16,珠海航展表演时迎角拉到接近40度。从数字上看,双方还有得一拼。歼-8II、早期歼-7/8都很难进行大迎角飞行,若与IDF格斗难免吃亏。但就象台湾一名F-104飞官在文章中说的,"如果缠斗不过别人,为什么一定要缠斗"?对于这些飞机而言,克制IDF只能利用自己高空高速性能好的优势,打了就跑。

第三,IDF机内载油量不高,其无外挂载油系数明显低于第三代战斗机平均值0.283。笔者认为,这是IDF能在结构超重的情况下,以推力不大的两台发动机获得较高推重比的主要原因。这和当年苏联在发动机工艺不如美国的情况下通过减油提高飞机机动性的策略很相似,只不过IDF这样设计的初衷却是出于政治原因。不管怎样,这种手段确实有效地提高了IDF的机动性,但也为此付出了续航性能的代价,并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IDF载重系数不高,和第三代战斗机(平均值1.25)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载重系数可以说明一架飞机的续航能力和外挂武器的能力,同时还能说明飞机机体、发动机、各种机载设备的研制水平,即满足作战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其重量是否轻。就这点来看,IDF虽然在设计中吸收了很多F-16的优点,但由于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飞机重量偏大,而负载能力却较弱。从数值来看,IDF这方面和第二代战斗机在一条水平线上。

勿庸置疑,IDF的机载设备、武器是比较先进的,但就设计和制造水平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在二代后期和三代早期之间,其机动性能也介于二者之间。

使用问题


如前所述,IDF最早是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制的。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IDF的超音速能力不佳,这使得它还不能出色地扮演一个空优战机的角色,反而更像F-16A的"轻型格斗战斗机"的概念。而在现实使用中,随着F-16和M2000装备台湾空军,IDF转而开始执行战斗轰炸机的任务。这样一来,原本不甚突出的航程和载弹量的缺点就变得明显了。这种使用与设计脱节的情况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而战机结局一般不会太好,至少是不怎么讨用户喜欢的。

未来发展的问题


看过一些说法,认为IDF主要问题在发动机,只要换发,性能就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前途一片光明。不错,目前影响IDF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发动机,但换了发动机就OK了吗?在笔者看来,影响IDF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还不在发动机上,而在于它当初设计时为自己留下了多少发展空间。

IDF是一种轻型飞机,重量不大,机内冗余的可用空间有限。以目前的重量水平,翼载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换发,结构重量、燃油重量都要增加。如果还要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结构还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加大载弹量。这些重量增量必将导致IDF性能的下降,IDF能否承受这种下降幅度?新增的燃油还要挤占机内空间,新增的机载设备也需要空间--有没有这么大空间?这些问题都够设计人员头痛的了。

当初米格29为了获得高机动性而采用减油手段。结果呢?自米格29B之后就开始在背脊加装1号燃油箱,后来又取消格栅式进气道以获得机内空间加装燃油。结果以机动性下降的代价换来了加装机载设备的空间和续航性能的改善(改善程度也是差强人意)。一直到重新设计的米格35出现,才有了完全解决问题的希望(至少在纸上是解决了)。

IDF的改进是否会步米格29的后尘呢?一种飞机的优缺点在初始设计时就基本决定了,后期的改进只是程度上的改善,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指望通过局部改进获得一种新的高性能战机,笔者认为可能性很小。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IDF的设计是比较好的。通过权衡取舍,IDF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性能,实现了大部分预定目标。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设计。但是否优秀呢?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笔者看来,没有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是IDF最大的败笔。
数据来源以大陆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为准,但发动机加力推力采用42.2kn的数据。

IDF数据:

翼面积: 21.00㎡

使用空重: 6486㎏

机内载油量:1950㎏

正常起飞重量:9525㎏

最大起飞重量:12247㎏

正常外挂载荷(对空):907㎏

最大外挂载荷(对地):3901㎏

最大爬升率:254m/s

发动机总推力:8612㎏

计算数据:

空战重量:8745㎏

正常起飞: 推重比:0.904 翼载:453.57㎏/㎡

空战状态: 推重比:0.985 翼载:416.43㎏/㎡

无外挂载油系数:0.23

载重系数:(最大起飞重量-使用空重)/ 使用空重=0.89

估算零升阻力系数:0.013

估算正常起飞重量时最大爬升率:233m/s

.


方方推論方法很好只是限於環境,引用的數字錯的離譜,錯的最大的當然就是
發動機推力


經國號空重:6492kg
內載燃油重量:2111kg

翼面積為23。2平方米
TFE-1042-70後然推力:>10000Ib(4536kg)*2

經國號的空戰推重比:>1.05
不得不pf 教主撞了南墙都不回头的精神............
还有人相信4.5吨的TFE1042-70啊:D :D :D
]]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7 18:25 发表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IDF在大陆网友中的评价一直很差。笔者当年写“歼-7MG vs IDF”一文时,也是带有不少感情色彩在内...


當年IDF的出現對比當時大陸的八爺肥豹,想必對大陸震撼非常巨大;P ;P ;P 導致眾多大陸人

"感情上不能接受";P ;P ;P
你是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呀,台湾那点东西对大陆会有震撼,你不拈拈你的轻重。别的不说这坛子上的pupu,hbao水平高你太多。平时不想理你,现在人家说话了,你知趣点就快点滚。不要在这丢人现眼,你的所谓发动机参数已被军武论坛和军武狂人梦批的一塌糊涂,那是台湾的军坛呀,你以为我们不上台湾网站,听你在这胡吹。有本事说服你的同胞再来。一路走好。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7 18:32 发表


方方推論方法很好只是限於環境,引用的數字錯的離譜,錯的最大的當然就是
發動機推力


經國號空重:6492kg
內載燃油重量:2111kg

翼面積為23。2平方米
TFE-1042-70後然推力:>10000Ib(453 ...

如果按你这种算法,IDF安装100台发动机岂不天下无敌?
IDF就是因为推力不足才双发的,推力不足一直是它的心病,纸上谈兵也要实事求是
台湾有什么好的论坛呀,大大们推荐俩
楼主你好强悍啊,被放出来又开始了,希望你可以多放风几天在进去看看里面的兄弟们。
忠肖礼义廉    :D
原帖由 scut_m 于 2006-10-17 18:40 发表
还有人相信4.5吨的TFE1042-70啊:D :D :D


;P ;P ;P :D :D :D

誰把Idf发动机的推力夸大??
這個新聞是官方正式證實IDF的

"漢翔對IDF戰機的發動機做了修正,提升了發動機推力至一萬磅以上,IDF戰機兩具發動機總推力可達二萬磅以上"

------------------------------------------------------------
[中央社]IDF推力提升完成對地攻擊戰備戰力精進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十四日電) 國人自製研發的ID
F經國號戰機,從研發到聯隊成軍不斷改良修正和性能提升
,不但將原來發動機推力從八千磅提升至一萬磅以上,全面
提升IDF防衛作戰性能,更完成了對地攻擊界面的整合和
戰備訓練,已成為全方位、全天候任務屬性的戰鬥機。
  國人自行發展的經國號戰機,今天由陳水扁總統主持第
二個戰機聯隊的成軍典禮。經國號戰機當初是在美國暗中協
助發展的「自製防衛戰機」,因此英文縮寫為「IDF」,
為紀念蔣經國總統所以命名經國號戰機,原本計畫生產二百
五十架,但因突然獲得美國F十六戰機與法國幻象兩千戰機
,而減少量產為一百三十一架。

  經國號戰機研發之初被外界質疑發動機推力不足,但整
體來說,經國號戰機的系統發展相當成熟。研發、製造ID
F戰機的漢翔公司表示,過去IDF戰機在研發、試飛過程
所發生的機械故障問題,早已全部克服修正。對於過去外界
質疑IDF戰機發動機推力不足,在
設計有瑕疵,漢翔表示,這是因為過去中山科學研究院基於
保密因素,不對外界澄清、說明,所造成外界的誤解。事實
上,近年來因為美方放寬對IDF戰機原設計的多項限制,
因此,漢翔對IDF戰機的發動機做了修正,提升了發動機
推力至一萬磅以上,IDF戰機兩具發動機總推力可達二萬
磅以上,全面提升了防衛作戰能力。
=====在楼主ZOMBOT网友的帖子中,我能做的就是保证
大家正常发言,删除那些不文明甚至是辱骂性的发言,感觉
比较累。

=====我们超级大本营需要更有建设性的帖子与发言,所以
我建议ZOMBOT网友改变一下风格,比如说给我们一些台湾
航空器的帖子(不必涉及敏感内容)。我自己已经有6、7年
没去台湾了,很想了解一些海峡对面的情况。
了解ww动态的渠道多的是,偏要请Z教主讲解,不是在找笑料么?:L
原帖由 scut_m 于 2006-10-17 20:49 发表
了解ww动态的渠道多的是,偏要请Z教主讲解,不是在找笑料么?:L


====我是在建议他改变风格,没指望他能给我些什么。:D
教主英明,与天地同寿。
一个跳梁小丑,不值一批!
方方推論方法很好只是限於環境,引用的數字錯的離譜,錯的最大的當然就是
發動機推力


經國號空重:6492kg
內載燃油重量:2111kg

翼面積為23。2平方米
TFE-1042-70後然推力:>10000Ib(4536kg)*2

經國號的空戰推重比:>1.05
----------明显小数点点错地方了,现更正如下:
經國號的空戰推重比:>105.00
这下Z先生满意了吧?:victory: :victory:
斑竹真想显示下大陆军坛的兼收并取,不如去对岸论坛上找些专业人士来CD开个专栏,何必向小Z这种人物宣传宽大仁义的政策,那不是白费工夫吗!这家伙纯粹就是来闹事的,WW都不要的家伙还能是好货色,打回原籍:D :D
就凭一篇没有上下文的台湾新闻

俺也来几篇台湾新闻,大家乐一乐:D

******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国防承包军火商诺斯洛普格鲁曼集团十日首度公开承认,该集团积极进行与德国哈德威船厂的跨越大西洋合作案件,是为了替台湾制造潜艇。美商为台湾寻找制造德国潜艇的“三角方案”第一次由美方正式承认。
******
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媒体8月25日报道,台当局将军购案的预算规模降到3700多亿新台币左右。军购案中的潜艇将由美方委托西班牙某潜艇制造厂代为制造。 据台湾媒体报道,此次台军向西班牙采购的潜艇,预计将是以西班牙IZAR厂与法国DCN厂合作生产的“天蝎星”型潜艇为原型的P-650。
原帖由 dula 于 2006-10-17 20:56 发表


====我是在建议他改变风格,没指望他能给我些什么。:D


在超大的鞭策下,他已经成长了。
从他的帖子可以看出来。
但是性格方面还要磨练。
强烈要求所有中国人在论坛里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规范
一个初级军米愣充教主的结果,上不了台面的一个人。战争不是唯武器论,如果胜败只是武器系统数据的简单的罗列,那么你们的中华民国就不会灰溜溜的独守宝岛了,如果武器是万能的,那么伟大的米国早已拿下整个朝鲜半岛了,还容小金现在这么捣腾。楼主的脑子希望能够转个弯,猪已经撞树上了。。。。:L :L
啊啊,那什么,你们还不知道吧,新IDF的性能已经超过F22,美国已经准备放弃F22购买IDF了
原帖由 cargo 于 2006-10-17 22:44 发表


在超大的鞭策下,他已经成长了。
从他的帖子可以看出来。
但是性格方面还要磨练。


別搞笑了,在一個只會漫罵的地方不要學壞就偷笑了還能成長??;P ;P ;P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7 18:32 发表

19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IDF发动机加力推力只有37.2kn,以此推算,IDF根本不可能达到所说的性能水平。因此大陆网友一向将IDF的性能斥之为"胡说八道"。而台湾方面的数据则大不相同,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42.2kn,总推力提高约10kn,自然不存在"推力不足"的问题。

..


1999年大陸還宣傳IDF的推力只有37.2KN;P ;P ;P 這樣把頭埋在沙裡當鴕鳥行嗎??:D :D :D
对教主这种人,除了骂就是封
台湾的论坛选择了后者,大陆的论坛教主认为应该选择哪种呢?;P
原帖由 hsg0112 于 2006-10-18 10:07 发表
对教主这种人,除了骂就是封
台湾的论坛选择了后者,大陆的论坛教主认为应该选择哪种呢?;P


因為你肚子沒貨又沒修養,除了罵人封IP以外還能幹嘛??有辦法就寫文章反駁我阿,我洗耳恭聽:D :D :D :D
方方的文章还值得一看。

Z教主的帖子就算了。
]]
原帖由 hsg0112 于 2006-10-18 11:04 发表

台湾论坛都懒的反驳你了,而是一封了之,大陆的军坛上谁还会吃饱了撑着???
但是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你觉得台湾的做法对还是大陆军坛的做法对呢???

自从有了互联网以来,教主是两岸军坛共同嗤之以鼻的第一人 ...



要是真的懶的駁我,帖子會貼到這樣多??人氣會這樣旺?表示大家以前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
現在才開始認真思考---:) :) :) :)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7 18:25 发表
2)翼面积
笔者手中有3个数据,一个来自台湾"凌云御风"网站:24.26㎡,一个来自国外一英文网站:24.2㎡,另一个是大陆出版的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21.00㎡。考虑到手册的权威性,这里暂时采信手册的数据21.00㎡。...


翼面積也是低估,造成翼載被高估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8 11:18 发表



要是真的懶的駁我,帖子會貼到這樣多??人氣會這樣旺?表示大家以前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
現在才開始認真思考---:) :) :) :)

呵呵,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没有你的时候,空军版和海军版的人气是差不多的,有了你之后,空军版的回帖数要比海军版多好多
知道为什么不像台湾论坛那样封你吧???你也就剩下这点价值了
不过作为两岸的第一人还是很"荣幸"的,超大那么多人会记住Z教主你的:D
:L 方方的功力深厚,不過還是擺脫不了環境限制導致錯誤結論--:L :L :L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8 21:44 发表
:L 方方的功力深厚,不過還是擺脫不了環境限制導致錯誤結論--:L :L :L


自己先预设前提,然后就是双重标准,反对的怎么都错,自己的挂你但怎么都对,而且为了说明自己对,可以瞎说一气,偏执狂.

其实,楼主就说一句话就好了,我的观点无论如何都是对的,你们的无论如何都是错的为了证明这一点那我无所不用其极.

呸服.
汉祥在吹牛吧。那边吹牛又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雄风3不是都能好称500km的射程吗?雄风2E现在连影子都没看见也号称1000km射程。

还有什么天剑2的性能更是吹得离谱。;P ;P

所以idf的发动机有4.5吨的推力还是算了吧。4.2吨是不是能达到都是问号。:Q
原帖由 ivanxin 于 2006-10-18 21:56 发表
汉祥在吹牛吧。那边吹牛又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雄风3不是都能好称500km的射程吗?雄风2E现在连影子都没看见也号称1000km射程。

还有什么天剑2的性能更是吹得离谱。;P ;P

所以idf的发动机有4.5吨的推力 ...


漢翔什麼時候說"雄风3好称500km的射程"??你什麼時候變漢翔的發言人??;P ;P ;P
自己喜歡吹牛不要以為別人說的就是吹牛:D :D :D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10-18 11:18 发表



要是真的懶的駁我,帖子會貼到這樣多??人氣會這樣旺?表示大家以前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
現在才開始認真思考---:) :) :) :)



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啊;funk :L
原帖由 mig23mld 于 2006-10-19 15:46 发表



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啊;funk :L


沒錯啊,你要好好記著這點:P :P :P
lz能混到现在也不容易啊。。。。。。。。。佩服一个。。。。。
Z教主的资料一定要信服,不得反驳~~Z教主的帖子一定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