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怀念李世民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24:05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中,若要找出一个各方面都较为出色,让人敬仰的角色来的话,恐怕没有能超过唐太宗李世民的了,他曾经对侍臣说:“朕富有四海,士马如林,欲使辙迹周宇内,游观我休息,绝域采奇玩,海外访珍羞,岂不得耶?劳万姓而乐一人,朕所不取也。”纵观其一生的所做所为,他应无愧于古代第一君王的称号。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封建帝王。
  一、卓越的军事才能 人们认识李世民似乎只知道他政治上如何的清明,其实看一下他即位之前在军事上一系列的所做所为,就知道他其实是一位很全面的封建帝王。《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说他少年时“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他的初露头角是在隋炀帝为突厥围困雁门关时,时年十六岁的他向将军云定兴献策,设疑兵解救了突厥的围困。李世民十八岁时有一次李渊被一伙草寇围困,他跃马而进,左右开弓,所向披靡,救其父于万军之中,并在援军来到之时,一起大破敌军。
  由于隋炀帝这位骄傲的皇帝采取一系列的暴政,致使国家大好局面付之东流,隋王朝一下子陷入了风雨飘摇的混乱之中,李世民独具慧眼,他看到隋朝必将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于是折节下士,结交豪侠宾客,他与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文静、裴寂等交往,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才把准备推翻隋王朝的计划告诉了位居太原留守的李渊。在与隋朝军队的首次交战中,他用激将法引隋将宋老生出霍邑城决战,一举将其击溃。在攻打东都洛阳的时候,他预料到敌军必将在己军撤退后追赶,于是设三段伏兵以待之,果然大败前来追赶的隋将段达。唐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军征薛仁杲,两军相持六十余天,敌人拥有强兵十多万,多次前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其锐气,等敌军士气衰弱时倾军而出,终于一举将其擒灭,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世民先后击灭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隋末割据势力,使自己在政治筹码上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从而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而有权变的高超的军事指挥家。
  二、非凡的思维决断 作为一位有德行而睥睨古今的帝王,李世民的一些政治举措常常是非同常人,让人叹服的。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如愿以偿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他下的第一道诏书是:在各种公私文籍中,有“世民”两个字只要不在一起出现的,就不需要避讳!只这一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因为在古代,避皇帝的讳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公文中如果一不小心出现了皇帝的字,那不管你有多大的官职恐怕是一律要杀头的,李世民的这一举措不由不让人佩服他的开明,也为各种文籍为措文避讳而省却了许多麻烦。
  这一年九月,李世民把各军团的骑兵统领召集到显德殿,他对众人说:我不希望你们为我挖水池造宫苑,建造各种过度浪费钱财的设施,作为军人,我希望你们练好骑马射箭的基本功,增强战斗力,在你们面前没有敢于横行的敌人。于是每天让数百人在殿前射箭,自己亲自考试,成绩好的立刻赏给刀弓、布匹和丝织品。许多朝臣进谏,说自古以来先王的法律规定,带兵器到天子住处的都应处以死刑,这是为了皇帝的安全,以免出现不测,现在皇帝的做法欠妥。李世民没有接受这些建议,继续鼓励军士们练习。从此,士兵们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都变得非常精锐。
  封建时代的不少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笃信方士的话,结果吃亏上当,终成虚幻,其中尤以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最。李世民在谈到这事时对这两个人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神仙是不必劳神去妄求的,人应该顺其自然。这种冷静的态度也是很不容易的。
  贞观四年的秋天,李世民对房玄龄、萧瑀说,作为皇帝,一个人的思考总是片面的,应该让天下的人才各尽自己的责任,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不能独断专行。于是告诉臣下说:“皇帝的诏令如果不合时世,就应当坚持上报,不能简单地按旨办事。”像这样客观地评价自己,带有民主意味的国君,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实在找不出第二个。
  三、大度的用人方略 李世民在用人上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大度与心胸宽广,正是因为用人不疑,才使受到任用的人尽心尽责,来报效李世民对他们的知遇之恩。在击败薛仁杲的军队之后,李世民把投降的精锐骑兵仍旧交给薛任杲以及其他投降的将领率领,并和他们一起骑马打猎,没有一点隔阂的样子。于是归降的人都愿舍命效力李世民。武德三年,刘武周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率众投降,李世民仍把降兵交给尉迟敬德率领,一点也不对他起疑心。后来,尉迟敬德成了李世民手下一员著名的大将。
  李世民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首诗对萧瑀的评价很高,对他的忠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萧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后来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
  武德九年,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十多个文臣武将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而这十多个立下大功的人中不少是隋朝的官员或战争中投降的将领,这说明了李世民敢于用人善于用人的恢弘大度。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让画师把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画在凌烟阁上,在这些文武大臣中,最为后人传为佳话,认为是君臣和谐关系的典范的,就是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了。从他一生的所做所为中,也可以更好地看出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封建帝王的非凡之处来。
  魏征本来担任太子洗马的官职,是李建成的手下,他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曾暗中劝太子建成早定对策。李世民消灭了建成、元吉的势力后,责问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呢?”魏征说:“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了。”李世民器重魏征敢于直言,毫不怨恨,即位以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曾一下子提出了二百多项建议,基本上都得到了批准施行。魏征在与李世民的一次谈话中告诉他国君应该多方面地听取臣下的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广泛听取众议,奸臣才不可能蒙蔽君主,臣下的意见才能上达给皇帝。李世民对魏征的话予以充分地肯定。
  魏征一生曾给李世民提过很多建议,是古代著名的忠臣,而李世民也无愧于一代明君的称号,对魏征的建议基本上都予以肯定和实行的。他为了表彰魏征的功劳,亲口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一个儿子。魏征死后,李世民叹息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表现了他对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的惋惜和怀念。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李世民也不例外。他首先应该也是一个有虚荣心的人吧!贞观四年,强大的突厥帝国的首领颉利可汗被唐朝俘虏,西域属国都请求皇帝用“天可汗”的尊号,李世民于是顺水推舟地使用上了这个尊贵的称号。
  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有点昏聩,为了炫耀武力,满足自己的渐渐滋长的虚荣心,他亲自带兵不远万里攻打高丽。贞观二十二年他还让方士为他造延年益寿之药。他还听信小人对已死去的魏征的因嫉妒而进的谗言,最终解除了与魏家的婚约。
  虽然有以上这些不足之处,但所谓瑕不掩瑜,天空的一丝阴霾是掩盖不住太阳的万丈光芒的。李世民这位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他一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注意缓和阶级矛盾,注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国家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人,大唐疆域内家家夜不闭户,来往的旅客不用携带干粮。由于他推行较为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对各民族同等看待,以致许多境外部落纷纷主动内附,使唐的疆域空气扩大。大唐帝国的三百年基业,真是拜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毛泽东曾在他的《沁园春 雪》这首著名的词中评价李世民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诚然,李世民在文学才华方面可能稍逊一筹,比不上毛泽东,但若抛开历史局限,对他们两位作一个较为客观的对比评价的话,我觉得毛泽东却要逊李世民一筹。毛泽东军事上当然是有着非常卓越的才能的,在反国民党的数次围剿中,在长征中的多次战略指挥中,在抗日战争中的多次指挥中,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他其实是一个武断专行的人,尤其是他的后半生,精通历史的他是懂得如何去掉对自己权力构成潜在危险的对手的。李世民一生对使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功臣都予以重用,并且不记仇,光明磊落;而毛泽东通过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铲除了多少所谓的异己!有些事至今还是一言难尽!如果与历史上的帝王相比,我觉得毛泽东和宋太祖和明太祖是一类的,而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功臣的做法还是比较温和的,毛泽东应该是更接近于朱元璋的做法,显得过于残忍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掩卷沉思,让人怎不怀念千古一帝李世民!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中,若要找出一个各方面都较为出色,让人敬仰的角色来的话,恐怕没有能超过唐太宗李世民的了,他曾经对侍臣说:“朕富有四海,士马如林,欲使辙迹周宇内,游观我休息,绝域采奇玩,海外访珍羞,岂不得耶?劳万姓而乐一人,朕所不取也。”纵观其一生的所做所为,他应无愧于古代第一君王的称号。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封建帝王。
  一、卓越的军事才能 人们认识李世民似乎只知道他政治上如何的清明,其实看一下他即位之前在军事上一系列的所做所为,就知道他其实是一位很全面的封建帝王。《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说他少年时“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他的初露头角是在隋炀帝为突厥围困雁门关时,时年十六岁的他向将军云定兴献策,设疑兵解救了突厥的围困。李世民十八岁时有一次李渊被一伙草寇围困,他跃马而进,左右开弓,所向披靡,救其父于万军之中,并在援军来到之时,一起大破敌军。
  由于隋炀帝这位骄傲的皇帝采取一系列的暴政,致使国家大好局面付之东流,隋王朝一下子陷入了风雨飘摇的混乱之中,李世民独具慧眼,他看到隋朝必将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于是折节下士,结交豪侠宾客,他与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文静、裴寂等交往,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才把准备推翻隋王朝的计划告诉了位居太原留守的李渊。在与隋朝军队的首次交战中,他用激将法引隋将宋老生出霍邑城决战,一举将其击溃。在攻打东都洛阳的时候,他预料到敌军必将在己军撤退后追赶,于是设三段伏兵以待之,果然大败前来追赶的隋将段达。唐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军征薛仁杲,两军相持六十余天,敌人拥有强兵十多万,多次前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其锐气,等敌军士气衰弱时倾军而出,终于一举将其擒灭,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世民先后击灭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隋末割据势力,使自己在政治筹码上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从而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而有权变的高超的军事指挥家。
  二、非凡的思维决断 作为一位有德行而睥睨古今的帝王,李世民的一些政治举措常常是非同常人,让人叹服的。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如愿以偿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他下的第一道诏书是:在各种公私文籍中,有“世民”两个字只要不在一起出现的,就不需要避讳!只这一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因为在古代,避皇帝的讳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公文中如果一不小心出现了皇帝的字,那不管你有多大的官职恐怕是一律要杀头的,李世民的这一举措不由不让人佩服他的开明,也为各种文籍为措文避讳而省却了许多麻烦。
  这一年九月,李世民把各军团的骑兵统领召集到显德殿,他对众人说:我不希望你们为我挖水池造宫苑,建造各种过度浪费钱财的设施,作为军人,我希望你们练好骑马射箭的基本功,增强战斗力,在你们面前没有敢于横行的敌人。于是每天让数百人在殿前射箭,自己亲自考试,成绩好的立刻赏给刀弓、布匹和丝织品。许多朝臣进谏,说自古以来先王的法律规定,带兵器到天子住处的都应处以死刑,这是为了皇帝的安全,以免出现不测,现在皇帝的做法欠妥。李世民没有接受这些建议,继续鼓励军士们练习。从此,士兵们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都变得非常精锐。
  封建时代的不少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笃信方士的话,结果吃亏上当,终成虚幻,其中尤以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最。李世民在谈到这事时对这两个人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神仙是不必劳神去妄求的,人应该顺其自然。这种冷静的态度也是很不容易的。
  贞观四年的秋天,李世民对房玄龄、萧瑀说,作为皇帝,一个人的思考总是片面的,应该让天下的人才各尽自己的责任,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不能独断专行。于是告诉臣下说:“皇帝的诏令如果不合时世,就应当坚持上报,不能简单地按旨办事。”像这样客观地评价自己,带有民主意味的国君,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实在找不出第二个。
  三、大度的用人方略 李世民在用人上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大度与心胸宽广,正是因为用人不疑,才使受到任用的人尽心尽责,来报效李世民对他们的知遇之恩。在击败薛仁杲的军队之后,李世民把投降的精锐骑兵仍旧交给薛任杲以及其他投降的将领率领,并和他们一起骑马打猎,没有一点隔阂的样子。于是归降的人都愿舍命效力李世民。武德三年,刘武周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率众投降,李世民仍把降兵交给尉迟敬德率领,一点也不对他起疑心。后来,尉迟敬德成了李世民手下一员著名的大将。
  李世民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首诗对萧瑀的评价很高,对他的忠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萧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后来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
  武德九年,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十多个文臣武将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而这十多个立下大功的人中不少是隋朝的官员或战争中投降的将领,这说明了李世民敢于用人善于用人的恢弘大度。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让画师把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画在凌烟阁上,在这些文武大臣中,最为后人传为佳话,认为是君臣和谐关系的典范的,就是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了。从他一生的所做所为中,也可以更好地看出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封建帝王的非凡之处来。
  魏征本来担任太子洗马的官职,是李建成的手下,他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曾暗中劝太子建成早定对策。李世民消灭了建成、元吉的势力后,责问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呢?”魏征说:“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了。”李世民器重魏征敢于直言,毫不怨恨,即位以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曾一下子提出了二百多项建议,基本上都得到了批准施行。魏征在与李世民的一次谈话中告诉他国君应该多方面地听取臣下的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广泛听取众议,奸臣才不可能蒙蔽君主,臣下的意见才能上达给皇帝。李世民对魏征的话予以充分地肯定。
  魏征一生曾给李世民提过很多建议,是古代著名的忠臣,而李世民也无愧于一代明君的称号,对魏征的建议基本上都予以肯定和实行的。他为了表彰魏征的功劳,亲口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一个儿子。魏征死后,李世民叹息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表现了他对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的惋惜和怀念。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李世民也不例外。他首先应该也是一个有虚荣心的人吧!贞观四年,强大的突厥帝国的首领颉利可汗被唐朝俘虏,西域属国都请求皇帝用“天可汗”的尊号,李世民于是顺水推舟地使用上了这个尊贵的称号。
  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有点昏聩,为了炫耀武力,满足自己的渐渐滋长的虚荣心,他亲自带兵不远万里攻打高丽。贞观二十二年他还让方士为他造延年益寿之药。他还听信小人对已死去的魏征的因嫉妒而进的谗言,最终解除了与魏家的婚约。
  虽然有以上这些不足之处,但所谓瑕不掩瑜,天空的一丝阴霾是掩盖不住太阳的万丈光芒的。李世民这位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他一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注意缓和阶级矛盾,注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国家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人,大唐疆域内家家夜不闭户,来往的旅客不用携带干粮。由于他推行较为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对各民族同等看待,以致许多境外部落纷纷主动内附,使唐的疆域空气扩大。大唐帝国的三百年基业,真是拜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毛泽东曾在他的《沁园春 雪》这首著名的词中评价李世民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诚然,李世民在文学才华方面可能稍逊一筹,比不上毛泽东,但若抛开历史局限,对他们两位作一个较为客观的对比评价的话,我觉得毛泽东却要逊李世民一筹。毛泽东军事上当然是有着非常卓越的才能的,在反国民党的数次围剿中,在长征中的多次战略指挥中,在抗日战争中的多次指挥中,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他其实是一个武断专行的人,尤其是他的后半生,精通历史的他是懂得如何去掉对自己权力构成潜在危险的对手的。李世民一生对使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功臣都予以重用,并且不记仇,光明磊落;而毛泽东通过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铲除了多少所谓的异己!有些事至今还是一言难尽!如果与历史上的帝王相比,我觉得毛泽东和宋太祖和明太祖是一类的,而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功臣的做法还是比较温和的,毛泽东应该是更接近于朱元璋的做法,显得过于残忍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掩卷沉思,让人怎不怀念千古一帝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