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变前“铣电”是否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1:38
918事变不抵抗的责任究竟应该什么让人来负?

责任讨论现在集中于一点:

在事变发生之时蒋介石是否明确电示张学良“不抵抗”,即“铣电”是否存在。

“铣电”最早见于张学良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洪钫的回忆,这封发于8月16日的电报原文如下:
  
“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正。”


很多专家认为:这封电报无人见过,因此不存在。

但是,《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一书中,却详细记述了:1996年10月2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毅荻书斋是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为纪念张学良所建)的开馆典礼上,展柜上赫然便有“铣电”原件,内容与洪钫所述一字不差。

“铣电”是否存在,现在只要有人去毅荻书斋查证即可。918事变不抵抗的责任究竟应该什么让人来负?

责任讨论现在集中于一点:

在事变发生之时蒋介石是否明确电示张学良“不抵抗”,即“铣电”是否存在。

“铣电”最早见于张学良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洪钫的回忆,这封发于8月16日的电报原文如下:
  
“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正。”


很多专家认为:这封电报无人见过,因此不存在。

但是,《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一书中,却详细记述了:1996年10月2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毅荻书斋是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为纪念张学良所建)的开馆典礼上,展柜上赫然便有“铣电”原件,内容与洪钫所述一字不差。

“铣电”是否存在,现在只要有人去毅荻书斋查证即可。
]]
好象是说这个电报现在还在美国的某个图书馆。

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人证实。

最早提出这个电报的,其实是作家李敖,但是他也没有原件。

他去大陆访问时,曾有学者公开希望李敖能拿出,但是他一直没有回音。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上写的是南京政府是先征求过张的意见后才下的不抵抗命令的。这种说法也比较合理,毕竟张是东北王,不可能不问问他的意见。其次国民政府对东北的兵力和兵工生厂能力还是寄了厚望的。所以应该是张自己不想打,不想消耗自己的实力,以期待国内政治变动中有资本让自己过一把总统瘾。有可能这才是招致蒋之忌的原因而非西安事变。
我早说过,历史决不是我们学习到的那个样子
不是什么作家李敖,是当时张的秘书的回忆,收录于60年代的文史资料。目前至少能找到一个证明人,原驻沈阳第7旅参谋长赵镇藩,其回忆证实他在军官会议上听王以哲传达。

核心问题在于,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如果当时的中央大方针是“不抵抗”,那么中央就难逃责任。搞清楚这个,铣电存不存在都是次要。

从蒋9月22日演说和10月13日国民政府的告人民书,都表明了不抵抗政策的存在。
1931年2月,蒋介石将胡汉民扣押于南京汤山。
4月30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古应芬、林森、邓泽如、萧佛成四人公开发表弹劾蒋介石的通电,逼其下野。一周后以陈济棠为首的广东地方实力派通电响应,在南京的孙科、王宠惠、李文范等国民党粤籍领袖纷纷脱离南京政府。陈济棠也同李宗仁、、张发奎部和解,两广连成一片。粤方还积极联络北方冯玉祥、阎锡山等势力共同反蒋,形成了国民党内新一轮的宁粤对峙。
蒋介石在接到四监委通电的当天就在日记中感叹:此四人非军阀,乃监委也。他很难再以军阀反叛为借口,采取武力讨伐,不得不力争政治解决。
4月,张学良迁至北平办公,张学良的辖区由东北扩至华北,权力仅在蒋氏一人之下。东北军拥有兵工厂和军校,装备训练自成一体,并有航空部队、海军,实力强大,中央政府不能调动其一兵一卒。
这年春天,关东军的一批中下级军官密谋决定夺取东北。
5月27日,粤方在广州宣布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会议。第二天,又成立国民政府,同南京政府相对峙。同时,邹鲁等北上寻求各实力派的支持。
6月25日,东北兴安岭驻军抓获以农学家为名义在勘测地形的日本军官中村等4人,并于次日秘密处死。
7月1日,在长春市郊爆发了万宝山事件。中国农民与日本警察和朝鲜人冲突,中国农民死伤数人。随后发生朝鲜排华案, 一周内,百余名在朝鲜的华人被杀,数千人逃回国内。中日关系顿趋紧张。
7月6日,张学良电令东北政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宜亟力避冲突。
7月1l日、12日,蒋介石在“剿共”前线江西抚州两次给张学良发电称:须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时机。日本阴险狡猾,现非抗日之时,希督饰所部,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
张学良复电说东北军应努力隐忍自重,勿使日本乘其间隙。
7月19日,,在广州和日本策动下,石友三叛乱。一时间,粤系、桂系、晋军、西北军等各反蒋势力大有联盟成功之希望。张学良再调五万东北军入关。
7月,日本政府制定解决满洲问题大纲,表明要尽力使关东军熟悉中央的方针和意图,在今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卷入因排日活动而产生的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只限于在局部范围内处理,不扩大其范围。对此,关东军颇为不满,表示不可坐待偶然之良机,要主动创造机会。
7月,沈阳的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在兵营内偷偷架起了两门24厘米的大炮,这两门要塞炮是从旅顺(也有说是日本)运来,为了攻打沈阳的城防工事。
7月中旬,关东军探知中村等人被东北军处死。8月初,日本提出抗议。
8月6日,蒋介石“痛陈安内可以攘外,请中央对排日运动,应取慎重态度,以免为日方有所籍口。”
8月16日,蒋介石发来“铣电”,谓:“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谬衅,我方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此电迄今尚未发现)。
8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东北政务委员会:报载日本陆军大尉中村被兴安屯垦队第三团官兵杀害,究竟实情如何,希饬详查电复为荷。
8月24日,日本陆军省作出决定:当中国方面否认杀害中村的事实,或者不能满足我方要求时,有必要断然实行对洮南、索伦地区的保护性占领。
8月26日,张学良复电南京外交部:此案前据日方口头提出,我方尚未得有报告。现已由边防司令部长官公署派员确切调查,俟得报再以奉闻。
8月31日,张学良致电南京外交部:关于中村大尉事件调查结果。该大尉等既未入日方所主张之遭难区域,虐杀自为无根之事实。故日本政府如向南京外交部要求再调查时,请即以义严词正委婉拒绝。
8月,躲避在大连日本租界的阎锡山在日本帮助下秘密返回太原。日本希望他在随后爆发的918事变中,起到牵制张学良的作用。
9月1日,粤方下令出师讨蒋,两广部队占领湖南的衡阳。
9月6日晨,荣臻离开沈阳抵达北平,向张学良报告中村事件情势,请示对策。张学良称:“中日关系现甚严重,我军与日军相处须格外谨慎。无论受如何挑衅,俱应忍耐,不准冲突,以免事端。”同时,张学良向东北方面发了一个电报:“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
9月8日,日本内阁讨论中村事件,认为如中国不迅速以诚意从事调查,则日本军事当局与外交当局应会同决定对付行动。南次郎陆相力主武力解决。
9月10日,日本政府照会东北当局,要求对中村事件道歉、严惩责任者、赔偿一切损失、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9月11日,裕仁天皇获悉关东军将在东北采取行动,向陆相南次郎提出警告。南表示对违反军纪事坚决取缔,随后派遣参谋本部建川美次少将前来东北压制关东军。
建川预定在9月18日傍晚抵达沈阳,关东军参谋板垣、石原、花谷、今田等人决定提前实施原定于9月28日实施的计划。
9月18日晚10时18分左右,关东军工兵在距东北军兵营约800米处炸毁了一段铁轨,又在现场摆了三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板垣即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名义,命令关东军向东北军进攻。
日军的进攻刚一开始,中国第621团团长何立中即用电话向第7旅旅长王以哲报告,王立刻向荣臻报告,荣命令部队不要抵抗,并与臧式毅一起将情况报告给时在北平的张学良。正在陪人听戏的张立刻回到养病的协和医院,召集高级将领于学忠、万福麟等人紧急会议。张学良在会上表示:“这次日本军队寻衅,又在柳河沟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我方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证明我军对他们的进攻,都未予以还击,更无由我方炸坏柳河沟路轨之理,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 张学良即向荣臻等人指示,荣再命令第7旅官兵:“全取不抵抗主义,缴械则任其缴械,入占营房内则听其侵入”。
19日晨2点,日本参谋本部收到关于事变的报告。
19日晨,张学良将事变消息及不抵抗对策报告南京政府。
9月19日上午,日本政府开始讨论此次事变,若规视次郎首相宣布:政府决定采取不扩大方针。
9月19日晚8时左右,蒋介石给张学良发出事变后的第一份电报: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藉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避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
蒋介石在18日由南京乘舰赴南昌,19日在湖口接获发自上海的电报后才获悉日军进犯消息,立即赶回南京。
20日,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作出决议:“在军事上虽取不抵抗,在外交上则不屈服”。一个“虽”字,一个“则”字,表露出国民党中常委们的态度。
20日,南京国民党中央致电粤方:本党同志,必须抛弃其一切意见,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面对外敌入侵,粤方暂停军事行动,表示赞同和平统一,但要求蒋介石立即下野。
21日上午10点,日本内阁会议讨论是否向满洲增兵。陆相支持增兵,外相币原表示强烈反对。正在讨论的时候,朝鲜军指挥官林铣十郎越权命令日军进入满洲增援关东军。币原表示不满,陆相竭力辩护,首相无可奈何的说:军队都已经调动了,我们又能怎么办了?
日本驻朝鲜师团擅自越境出兵,侵犯了天皇的统帅权。参谋总长金谷范三向裕仁请求补发出兵的敕令,遭到裕仁拒绝。
9月21日下午,蒋介石回到南京,即召集会议。会上确定:
1, 外交方面对日避免扩大战争,向国际联盟申诉。
2, 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停缓讨粤及剿共计划。
3, 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
4, 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此前国民党中央对各级党部的指示中,已表示对粤要团结,但仍然强调“赤匪必须根本铲除”,而蒋回南京后,连剿共也停缓。可见,指责蒋介石一味攘外必先安内是缺乏依据的。
21日, 宋子文告诉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中国绝对不与日本自行直接谈判。”即日本不撤军,中国不谈判。
21日,广州国民政府代表陈友仁到东京与币原会晤,“拟将满洲权一切赠送日本为交换条件”来换取日本对广州国民政府的支持。
22日,蒋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指出: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持逆来顺受态度”,并称“余敢信凡国际联合会之参加国及非战公约之签字国,对日本破坏公约之行为,必有适当的裁断”。
22日,国联召开了特别会议,讨论中日问题。在会议上,日本代表芳泽谦吉诬中国军队是此次事变的直接肇事者,日军的行动仅限于地方事件,保证事态不扩大。声称应由中日两国政府直接交涉求得解决,反对国联和第二国介入其事。
22 日,熊式辉向蒋介石请示:“淞沪为通商巨埠,日舰驻舶甚多,交涉万一不能迅速解决,日方扩大行动,对我要塞、兵工厂及重要机关施行威胁袭击时,我陆海军究如何行动?”
23日,蒋介石批示:“应当防范。如日军越轨行动,我军应以武装自卫可也。”同日,蒋介石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我应采取正当防范。如日军有越轨行动,我应以武装自卫。
可见,在日军攻击下,蒋介石并不主张“不抵抗”。
同日,蒋介石与万福麟的谈话,并要其转告张学良:东省版图,必须完整,切勿单独交涉,而妄签丧土辱国之约。且倭人狡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则,亦不惜与倭寇一战,虽败犹荣也。
同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然为维持吾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
同日,裕仁又一次召见南次郎,命令军队立即撤回原驻地,并筹划事态的收拾。
25日,日本驻国联代表芳泽声称:日本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欲望,九一八之夜的行动完全出于自卫,已将大部分部队撤回南满铁路的范围,并准备在日本人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时,再将其余部队撤回原驻地点,希望与中国直接谈判,国联最好避免干涉。日方始终打算同中方协力解决争端,而中国始终拒绝与日本直接交涉,是其责任不得不谓在华方也。
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则表示:本国领土,正被他国军队占领中,而与之开始谈判,有自尊心的国是不肯出此。
9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直接交涉或地方交涉,必无良果。我不能任其嚣张,决与之死战,以定最后之存亡。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存我中华民族之人格。他计划迁都西北,集中主力于陇海路。
9月2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声称: 只有在中国组织一个委员会同日本谈判有关争端之后,日军才能撤。
28日,北平各界团体20万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要求张学良“电请东北各地方政府在日本暴力之下,不得直接交涉”。这也是国内其他组织的要求,担心政府在日军胁迫下丧权辱国。
28日,愤怒的游行学生打伤外长王正廷,王正廷因而辞职。
28日,蔡元培、张继、陈铭枢和粤方代表汪精卫、孙科、李文范等人抵达香港,双方开始谈判。陈铭枢是当时国民党内少数几个没有参加反蒋的粤籍领袖,同时又掌握着19路军。粤方要求陈为京沪卫戍司令,以保证己方的安全,并坚持蒋先下野而后和平。阎锡山也致电粤方表示支持,称现在北方发动较易,请指示具体办法。
28日,蒋介石立下遗嘱,谓持此复仇之志,奋吾吞虏之气。
9月30日,国联作出“希望”日本继续“从速”撤兵的决议,日本表示接受决议案。
30日,蒋介石说:现在外交部长已辞职,宣布成立特种外交委员会。由胡汉民、王宠惠、王正廷、孔祥熙、宋子文、吴稚晖、李石曾、王树翰、张群、朱培德、刘尚清、贺耀祖、监察院长于右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代理秘书长丁惟汾、考试院长戴传贤、国民政府委员邵力子、立法院代理院长邵元冲、教育部政务次长陈布雷组成。其中胡汉民在汤山被囚后与蒋已对立,王宠惠为海牙国际法庭法官,不在国内。王正廷已辞职,王树翰、刘尚清属东北军系,并未离开张学良来南京就职,张群为上海市长,难以分身。其后又有一些人员加入,10月7日增加驻美大使颜惠庆、海军部政务次长陈绍宽及与张学良关系较密的刘哲、罗文干。10月12日增加顾维钧,10月14日增加海军部长杨树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程天放、南昌行营参谋长熊式辉,10月21日增加前外交部政务次长朱兆莘,12月2日增加军政部长何应钦。参加会议的重要人物还有: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警察总监吴铁城、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陈立夫、新任驻德公使刘文岛。以戴季陶为外委会委员长,宋子文为副委员长。
这份名单实际上已包含了当时在宁的几乎所有政要,正如戴季陶所说:关于外交政策,中央负责同人均参加,共同负责。
外委会一成立,即于10月1日议决:在日本未撤兵以前,中国不能与日本作任何交涉。
自事变以来近半个月,中国中央政府冀望于国联,强硬的拒绝与日本谈判。而在东北的10多万东北军不抵抗,任由2万日军占地、缴枪。日本中央政府既怒于中国政府的不妥协,又恼于关东军不听号令。
10月2日, 外委会突然同意直接交涉。起因是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这种状态,如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就认为:中日之间的事迟早必须由两方自己解决,不能希望国联一手包办。由于日本各界人物对东三省利益虽同抱侵略目的,而所取途径则颇不一致,我国似不妨利用此点,以经济上的让步取得日方政治上军事上的让步。
于是,南京政府电令张学良选定东北接收官员。张学良推定张作相、王树常为东北接收委员。随后,中国通知日本,已经指派张作相将军和河北省主席王树常同日本在满洲的地方当局谈判。
10月2日, 参与宁粤双方会谈的陈铭枢向蒋介石报告: 和议困难,甚至张继先生与李文范同志相对下跪乃得议定,恳请蒋即日引退。这引起蒋介石的极大不满,蒋当日复电拒绝:中国只有一个政府,统一中国方能对外救国。今粤中同志既不在情理与国难中求解决,又不能来此面商,则先发通电更滋纠纷,无补于事。
蒋在日记中写道:夫国事危急至此,而若辈尚以敌对态度要胁不止,对国内与中央则强施压迫,对倭寇则勾结迁就。若辈是诚无人心者矣!
由于蒋的强硬立场和粤方的内部不和,粤方决定:最低限度先释放胡汉民,请胡复出。由蒋决定发表下野通电日期。
5日,中国驻日公使蒋作宾照会日本外相币原,要求日本军队按照国联决议在本月14日以前全部撤退,并与国民政府所派接收官员接洽,于14日以前办理完毕接收事宜。
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日本届期延不撤兵或更别有暴行,自在意中”,但“日本对于国联,亦甚顾忌”,所以“国联虽不可尽恃,亦非尽不可恃”。并指示张学良如“苟有缓和方法或解决途径,自当尽力设法,不使错过时机”。
蒋介石已从事变后的“切勿交涉”转为鼓励张学良与日本接触,但是中国希望的交涉是为了接受东北,这不符合日本的心愿。
10月7日,国民政府催促日本迅令驻东北军事长官与我方所派人员接洽,或由中国驻日公使直接与外务省接洽日军撤退和我军接收之办法。
10月8日,国民政府决定:重大事件由在东京的中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接洽,普通事件由日本驻华重光就近联络。
这表明中国为了尽快与日本谈判,不再要求在中日以外其他地点举行谈判,也不再坚持第三方介入。
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由于这是对满铁附属地以外的军事行动, 9日,国联发出制止事态扩大的第二次通告,英、法、美、意、德等国纷纷向日本提出抗议。
9日,日本外相币原复照中国驻日公使蒋作宾,拒绝了中国政府的撤兵要求。币原声称,虽然日方认为应该马上派代表开始直接交涉,但不能同张作相进行,因为他在吉林仍有4万人到5万人的部队。其次,双方须立即商定确立两国间通常关系之基础之大纲,此后,国民感情见缓和时,日军始能全行撤退于满铁附属地内。
日本显然是在讹诈,中国改变了此前的让步,重新提出直接交涉的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第三方须介入,请国联及美国为两国交涉之公证人。二是撤兵后才能谈判,“日军未完全交还所有侵占之领土主权以前,中国绝对反对直接交涉,并绝对拒绝任何条件”。
10月初,英国要求中国避免在国联作出决议前与日本冲突。正在中国的国联卫生署署长拉西曼等人也劝蒋介石说:希望你不要说中国政府将与日本作战的话。如果从中国方面说出宣战的话,深恐世界各国之拥护正义与和平者,将予中国不表同情。
10月13日,胡汉民在陈铭枢、吴铁城陪同下见蒋。14日晨,蒋又亲往胡宅拜访,下午胡赴沪,自此恢复自由。
蒋介石拜访胡汉民时,曾自谦道:过去之是非曲直,皆归余一人任之可也。蒋释放胡的目的是促进与粤方和解,但蒋在16日日记中写道:余于14日释放展堂,送之上海,希望促进团结共御外侮。彼乃一出又变,反增粤方纠纷。呜呼!内忧甚于外患,可叹!
10月15日,国联主席白里安召中国代表施肇基谈话,询问中国是否愿俟日军撤退时开始与日交涉。施肇基回答,兵未撤尽及责任问题未讨论以前不能谈判。
同日,在国联会议上,中日两国代表展开辩论。
芳泽声称:如果要消除现存于日华两国间恶劣感情,双方必须就重要大纲成立协约,以此作为撤兵之基础,日本为此作好了与中方立即开始交涉之准备。
施肇基反驳道:由于日方不待直接交涉,就诉诸武力,这证明实则日本自身最初即拒绝直接交涉,因此,中国不得不诉诸国联,请求防止暴行之扩大,并援助其获得所遭损害之赔偿与救济。
针对中日僵局,英国提出新建议:一方面,赞同中国在第三方观察下进行直接交涉的主张,另一方面撤兵与交涉同时进行。
10月16日,蒋介石表示:中国不反对直接谈判,但条件是国联观察人员须在场。
日本表示反对,币原声称:1922年中日双方在山东问题上陷于僵局时,美国国务卿休斯一提议直接交涉,僵局就被打开。中国以前在济南问题上同日军直接交涉过,现在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此外,日本又提出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必须就南满铁路安全得到满意的保证后,才同意撤军。二是扩大保侨范围,即对日本人生命财产的保护范围从沈阳、吉林等南满铁道区域扩大到中国东北的全部铁路区域。
10月17日,蒋介石向美英法三国公使表示决不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
10月17日,外委会议决定中国的原则一)日本必须在国联监视之下撤兵,(二)中日将来交涉必须在国联照拂之下进行,(三)交涉地点在日内瓦或其他国联所认为适当之地,(四)交涉必须在国际公约所定原则之下进行,尊重中国独立主权、领土完全、行政完整,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五)日本必须负此次出兵之责任。
10月19日,国联拟订一个草案,要点为:日本在最多三周内撤兵至铁路区域,中国采取措施确保日军撤走区域内日本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国须尊重日本之既得利益。
由于“中国须尊重日本之既得利益”,意味着中国须满足日方所提条约权利。中国发表声明,强调与其屈服国际不公正之调解,勿宁拒绝接受非善意之方案。
日本则因方案规定了撤兵限期,也表示反对。
10月19日,南京方面为显示与反蒋派合作的诚意,遂由中常会做出决议:恢复汪精卫、陈公博、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等35人的党籍。
10月20日,为避免日本以民众抗日的活动为借口拖延撤军,国民政府发出公务人员不得参加民众运动的通令。
22日,蒋介石到沪,前往孙科寓所和粤方代表会晤。此次会谈,蒋、汪、胡三人同时参加,这是五年来仅有的一次会面,也是他们三人毕生中的最后一次。
粤方提出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废除总司令制、蒋公开发表下野通电。会谈结束后,蒋借口有事,当日返回南京。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夫若辈既不敢负此国政重任,又不肯知难而退,更不肯置之不问,真令人可痛!可鄙!可恶!可笑!又可怜也!彼辈以为中央已无办法,故提此苛刻无理之要求。呜呼!倭寇藉粤方捣乱之机而来侵略中国,粤逆藉倭寇助虐之力而来推倒中央。且粤方所推出改组政府,尽为粤人,是广东俨然成一粤国,将与倭国攻守同盟而来围攻我中国乎?形势至此,殊为我中华民族羞也。
形容为“粤国与倭国同来围攻我中国”,可见蒋介石的悲愤。
10月22日,英法美德意五国商定一草案,建议:中日双方立即谈判撤兵,撤兵完成后,双方立即开始直接交涉一切悬案。
中国认为这个方案有可取之处。日本坚决反对,声称如果日本政府接受这样的决议,就会被推翻。日本提出中日直接商议讨论关于满铁条约上权利、东三省之民政及商务机关,退兵办法等。
国联指出日本的要求是错误的,因中日未正式交战,中国亦非战败国,则城下之盟,中国固所难忍,国联会亦绝对不能承认。
10月24日,国联以13票对1票(日本1票反对)通过限期日本撤兵案,“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开始并按序进行将军队撤退至铁路区域以内,在规定之下次开会日期(11月16日)以前,得完全撤退”。
南京政府视国联决议为外交上的大胜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先撤兵而后谈判之目的得达,虽劳心,亦不无有得也。
25日,外委会推定宋子文、孔祥熙、顾维钧、陈布雷等7人草拟接收东北的方案。
10月25日,汉口行营参谋处公布了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的电报称:国难临前,赤氛未息,攘外安内,全在负责有人,无论如何更张,一国元首不宜更易。闻极峰(指蒋)因望和平,拟自引退,理应竭诚劝阻。
同时,汉口军方还表示,拟由何应钦领衔,赣、鄂、豫、皖、湘等亲蒋将领发出通电,据称电文中有国难方殷,元首不可轻易等语。贵州省政府主席毛光翔、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也表示拥护。这批封疆大吏的支持,大大增强了蒋介石的声势。
10月26日,日本政府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声明,再次提出先与中国政府协商,再撤兵。协商的五条大纲是(1)相互摈弃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动,(2)尊重中国领土完整,(3)全力镇压一切干涉贸易自由以及煽动国际仇恨的有组织行动,(4)在东三省全境提供有效保护,以便日本国民在当地从事和平职业,(5)尊重日本在东北的条约权利。
戴季陶说,前三条说得冠冕堂皇,没有什么,而第四、第五两条便如毒药一般。驻日公使蒋作宾也认为:吾国承认,即将国家独立之资格取消。
27日,外委会决定以蒋介石名义向国联各签字国发函致谢,邀请中立国派代表参与接收。
28日晚,蒋介石设宴招待外委会各位委员。
29日,蒋介石首次出席外委会的会议。蒋介石说:日本态度非退即进,自日本对华传统政策上看,退步必所不甘,自非更进一步不可,以后情形如何变化正难逆料。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宣言:头可断,兵不可撤。非故作悲壮,其居心确实如此。吾人处此情状之下,单独对付既有许多顾虑,而一方在国际上已得到一致同情,以后自应信任国联,始终与之合作。而为国联本身设想,倘此事无法解决,以后世界和平一无保证,国联即可不必存在,对外宣言中应将此层意思明白表示。
从蒋介石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国联的作用还是满意的,对今后英法等国为了维护国联的权威而对日本施加压力,还抱着希望。
10月31日,币原照会中方,要求中日开始商议前述的基础大纲。
11月2日,蒋介石再次决定:日军未撤尽以前,不与日方作任何接洽。
11月4日,日军以修复嫩江桥为由进攻黑龙江守军。之前,为遏制关东军的独断行动,参谋本部取得临委权,即临时统帅权。11月5日针对嫩江桥事件,参谋本部下达了临参委第一号令:鉴于目前国内外形势,对北满的方针是暂不采取积极作战行动。
但是关东军向中央的答复是:我军决心举可能之兵力,不失时机地主动给黑龙江省方面之敌军主力以迎头痛击。
此时的宁粤会谈中,蒋介石对粤方猛烈指责:粤代表故意与宁方为难,是间接援助日本。李宗仁回应:我们对蒋中正是不妥协的,必定要使蒋中正数年来的弥天罪恶,拿国法党纪来制裁他!
日本的铁蹄已踏入黑龙江,长江流域又逢百年不遇的水灾。全国各界民众强烈要求宁粤双方停止政争,团结御侮。同蒋介石关系十分亲密的黄郛在日记中写道:际此外患当前,所谓党国要人斤斤于此,真是可耻。
一向不公开参与国民党内部斗争的上海银行界也于11月初发表强硬宣言,要求宁粤双方牺牲党见,忠于国家,并警告道:此次和议若不成,统一再绝望,则嗣后社会之经济能力,决不能应政府之政治需要。
如此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向粤方表示自己系一时之意气,不足介意。
11月7日,南京与广州两个政府终于达成和平统一的初步协议。蒋介石暂时取得胜利,不用通电下野。
11月9日,外委会讨论黑龙江问题,提出向日方提出抗议,并电请张副司令坚守防地,尽力自卫。
国联已经通过要求日军撤军的决议,所谓的国际同情已经得到,应该到了对日反击的时候了。
蒋介石于11月12、19日连电马占山,认为马占山的自卫行为,甚属正当,为国争光,威声远播,中外钦仰,并表示催张学良派兵援助。
13日,蒋介石约见英、美、法三使,要求列强帮同中国阻止日方侵略举动。
16日,日本陆相下令进攻齐齐哈尔,币原外相表示强烈反对。因为国联已复会讨论满洲局势,在这紧要关头,关东军进入齐齐哈尔,与日本的公开声明相违背。结果陆军与外务省进行折衷:出于作战需要,可暂时进入齐齐哈尔,这是不得以而为之,不得为治理北满而占据该地。
11月18日晨,关东军第二师团向马占山军展开全线攻击。马部不支,遂退出齐齐哈尔,败走海伦。
纵观整个江桥抗战,马占山军始终是孤军作战,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援助。为了杜绝日军攻锦之口实, 驻锦军队皆“无战斗准备”,更勿论增援黑省之举。张学良当时在关内还有10多万大军,亦按兵不动,坐视黑龙江失陷。所以江桥抗战结束后,张学良受到舆论界之猛烈抨击。上海市民联合会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亦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援助马占山。”
11月21日,日本向国联建议由国联派遣调查委员会至东北调查,并声明安全有保障再撤兵。同日,国联主席白里安告知施肇基,国联决议不能限制日本撤兵期限,只有责成停止军事行动,劝中国同意。
次日,外委会开会,蒋介石参加,经长时间讨论,决定不能赞成日方和白里安的提议。会议通过对国联提案七条一)国联即日制止日本军事行动。(二)日本于两星期内完成撤兵。(三)日本撤兵后,中国保障东三省日侨生命及财产之安全。(四)国联与美国共同组织中立国代表团,监视撤兵与接收办法。(五)中日两国,双方重申尊重国际条约。(六) 中日两国在中立国代表参加视察之下,即日开始商订接收详细办法及保障东三省日侨安全办法。(七)中日讨论解决关于东三省一切问题。
11月底,关东军准备进攻锦州。这使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大为不满,11月23日训令驻日大使通知日本政府:美国政府的忍耐已经达到了限度。
币原在向参谋总长金谷核实后,答复史汀生说:日军无意向锦州方面发动进攻。同时,参谋本部发出临参委6号电:只要不接受新任务,贵军…不应采取独断作战行动。
可是关东军致电参谋部:关于行使武力问题,我军正在研究借口和手段。
11月23日,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顾维钧就任南京政府代理外长。顾维钧即向国联及英、美、法提出锦州暂时“中立化”方案。即在中日驻军之间设立“中立区”,由英、法、意等国军队驻防,日本向英、法、美及国联保证不进攻锦州,以保全中国之行政权。
国联根据中国政府的请求,同意在锦州一带设立“中立区”,作为国联观察员的美国也同意。日本政府在中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附加条件:一是第三国不得参与其事,二是日本不进攻中立区域,但在华北日本兵民受有生命财产之威胁时,不在此限。接着日本还要求将中立区地带划归辽宁省之新政权(即将成立的伪政权)管辖。
这一提案遭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抨击,国民政府迫于英美法等国“驻军军队不敷分布”不予保证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于12月4日取消这一方案。
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划锦州为“中立区”的同时,命令张学良率部就地抵抗。顾维钧致电张学良:弟意锦州一隅如可保全,则日人尚有所顾忌,否则东省全归掌握,彼于独立运动及建设新政权等阴谋必又猛进,关系东省存亡甚巨。是以锦州一带地方,如能获各国援助,以和平方法保存,固属万幸。万一无效,只能运用自国实力以图保守,与今晨外委会讨论众意佥同。顷见蒋主席熟商,亦如此主张。
26日顾再电张:现在中央意旨,决定如日方相逼太甚,我方应以实力防卫。
11月,蒋介石表示完成宁粤统一后,愿亲自北上,首赴国难。蒋介石还拟派精锐的德国顾问训练的警卫师北上抗日,代表张学良的顾维钧和刘哲以日本将有所借口等理由,当面对蒋介石表示反对。
自从中原大战后,黄河以北是东北军势力范围,张学良自然不愿中央军北来。
11月28日,外委会提出现在处理时局之根本方针,判断日本之军事政策,必定要达到完全占领东三省之目的而后已。现在日本的外交完全为军略所支配,故一切观察判断,应以日本军事当局的行动为准。国联不能采取任何有力制裁,现在国联努力已将用尽。判断美国态度,至今虽极力避免表示意见,但将来必要时,有运用九国条约,出而对日本作有力抵制之可能。判断此次对日交涉,中国在国际上,必得最后之胜利。
对策为中国无论如何,决不先对日本宣战,须尽力维持各国对我之好感。但至万不得已时,虽在军事上为民意而牺牲,亦所不恤。故对于锦州方面,如日军来攻,只有尽力抵抗,以树立今后政府在人民间之信仰,维系全国人心。
29日,顾维钧、宋子文电张学良:如日方无理可喻,率队来攻,仍请吾兄当机立断,即以实力防御。
但是此时,张学良已开始安排撤出锦州。
12月3日,顾维钧致电劝阻张学良:“兄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
5日,顾又与宋子文联名电张:“现在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宋子文表示中央可抽调劲师归兄指挥,财政部税警团亦能拨3团,军费困难亦可设法解决。但张学良谢绝了调税警团的提议。
当日,胡汉民为首发出通电,要求蒋介石下台。
7日,据日方资料,张已向日本方面表示主动撤退。
8日,蒋介石致电张:“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否则,外启友邦之轻视,内遭人民之责备,外交因此愈陷绝境,将何辞以自解。”言辞严厉,前所未有。
为了给张打气,蒋9日又告张:“航空第一队已令其限3日内到平,归副司令指挥。”
10日,在日本要求下,国联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派遣调查团去东北调查中日纠纷的背景和目前状况。
11日,若栋内阁倒台,犬养毅新内阁成立。
15日,蒋介石接受胡汉民的要求,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职务。
16日,戴季陶、宋子文辞外委会正、副委员长职。20日,宋子文辞行政院副院长及财政部长,顾维钧辞外交部长。孔祥熙、陈布雷、陈绍宽、蒋作宾甚至外交部欧美司长徐谟、情报司长张祥麟等都辞职。
12月21日,张学良命令驻关外军队撤回关内。
12月23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决定由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陈友仁为外交部长。内阁14 名成员中,广东籍人士竟有9 人,另有福建籍2人,四川籍1人,贵州籍1人(何应钦),浙江籍1人(朱家骅,还未到任)。这被称为“广东派征服浙江派”。
改组后的外委会电令张学良: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各官吏及军队均有守土应尽职责。
张学良岂是孙科之流可以指挥得动的。他一面电呈国民政府:“是为我以东北一隅之兵,敌强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火速饬拨现款百万元,速拨枪弹某口径者1600万发,某口径者800万粒,各种炮弹45万发,步枪1万枝,所有弹款,务请于一星期内发到。“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殚竭愚诚,亦必无济于事”。
同时,张学良电令部下: “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
1932年1月2日,东北军队已从锦州撤退完毕。
3日上午,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这标志日本占领全东北。
关东军轻易的占领整个东北,沉重的打击了两个力量。一是中国的抗日力量,特别是东北的抗日军民,他们感到被抛弃了。另一是日本国内反战和不扩大战争的力量,冒险成功的关东军成为日本人民的英雄,举国欢腾,谁敢违抗这个潮流?
上面是五湖废人老兄收集的资料,包括了九一八事变的全过程.
所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铣电原文只是谣传,并未得到证实,铣电原文一直未被发现,它的作用也被人为夸大.
张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