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的农民真的用简单的工具就可以造枪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1:55:57
看了央视的片子,很是怀疑啊,即使是仅仅能打50发的土造手枪,也不是农民用简单工具就可以干出来的吧看了央视的片子,很是怀疑啊,即使是仅仅能打50发的土造手枪,也不是农民用简单工具就可以干出来的吧
近年来,在我国破获的多起涉枪刑事犯罪案中,公安人员发现,所缴获的各类枪支大部分产自一个地方,这就是位于我国青海东南部的一个叫做化隆的县城。化隆制造的黑枪因为屡次酿成重大刑事案件而多次受到警方的严厉打击,私造黑枪活动有所收敛,但是,一条制枪、贩枪的地下链条却依然存在并不断地从化隆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延伸……



    究竟是什么人因为什么在造枪?为什么选择了化隆?今天,《新闻调查》记者带您走进化隆,一同破解这里的黑枪之迷。



    2005年6月12日,星期天,中国银行沧州分行门前像平日一样地繁忙,突然,从一辆轿车内传出的两声枪响打破了沧州的平静。沧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后,迅速赶赴事发现场。



    王力(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副局长):被害人头部中枪,死在他乘坐的车里头,同时车顶也被枪弹击穿了,车里有大量的血迹,给人的场面也是很恐怖的。



    银行的监控录像完整地记录了案发过程:被害人段某是沧州市市民,当天上午9点45分左右,他从银行取完钱准备驾车离开,早已等候在一旁的一名男青年走过来将他强行按进车里,几秒钟后,另一名男青年从另一个方向走来,直接坐进轿车的后排;录像清楚地显示,大约十秒钟后,车内响起两声枪响,这时两名男青年迅速逃离段某的轿车。



    宋津生(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首先这个定性非常明确,是持枪抢劫杀人。



    记者:当时在现场都发现了哪些情况?



    宋津生(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副局长):犯罪嫌疑人在现场击发两枪,一枪是(使)被害人头部贯通,另一枪是(使)汽车顶棚铁壳棚被打穿,而且是带有角度的。



    记者:你们做出了什么判断?



    王力(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运河分局副局长):初步就判断应该是经过加工制作的,性能比较稳定的枪支,但是它有别于军警部门使用的制式枪支。



    宋津生(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从枪的几个主要特征看是非制式枪,是一种仿制式枪根据上级通报的情况,这个枪支从特征看初步确定是青海化隆造。



    现场勘查表明,案犯抢走5000元现金和两部手机,这是沧州市自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件,沧州市警方随即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地毯式调查,并根据线索迅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和逃窜方向。在辽宁警方和河北警方的通力合作下,七天后,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高猛在吉林省辽源市开枪拒捕被警方击毙,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桑忠波在其住地被擒获。



    宋津生(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案件圆满侦破之后分别在犯罪嫌疑人高猛身上和桑忠波的身上缴获了两支作案用的仿六四式手枪。



    记者:我们这时候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枪从哪儿来呢?



    宋津生(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通过我们审讯犯罪嫌疑人的交代,进一步确定了技术人员下的这个结论,青海化隆造是准确的,因为枪支的购买来源就是在青海,贩卖枪支的人员有几个,都是青海化隆人。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距离省会西宁110公里。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这个县就以非法制贩枪支而“闻名全国”,所制的仿“五四”、仿“六四”枪支,被称为“化隆造”,已经成为非法枪支中的一大“品牌”。 就在河北沧州6·12持枪抢劫杀人案发生的同时,青海省警方开展了专项打击制贩枪支的“利剑行动”,仅仅三个月时间就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49人,缴获各类枪支330支,子弹近两万发,枪支零部件2013件,为了震慑犯罪,所有的制枪窝点都被爆破捣毁。



    “化隆造”的危险程度到底有多大呢?青海省警方特地拿出 “化隆造”给我们做了试验。



    马永明(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刑事技术科科长):外观接近咱们制式的六四手枪,但是它属于化隆造的典型产品。



    记者串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手试一试恐怕更重要,今天经过公安部门同意我们和马科长一起看一看这个“化隆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马永明(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刑事技术科科长):刚才我们做了实验,它发射的都是制式的子弹,具备一定的杀伤力,不像土造的(枪),(只能)发射Huo药或者其它的金属颗粒和钢砂这一类的,它(化隆造)的威力肯定是要进一步,毕竟发射的是制式子弹。



    记者:性质是不一样的。



    马科长告诉我们,现在化隆造的仿“五四”、仿“六四”式手枪都能发射制式子弹,因此危害性相当大。征得公安人员的同意,记者也亲自试了试“化隆造”。



    记者串场:原来从来没有打过手枪,这第一次打手枪呢还是个“化隆造”,不是真正的制式手枪,但是它的这种后作力,它的这种感觉,击发的感觉还是让我大吃一惊。如果这种枪落到了犯罪分子手中,正像马科长所说的,后果非常令人担心。



    近年来,“化隆造”黑枪在全国的刑事犯罪和枪支贩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3和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连续发生了三起持枪杀人抢劫虫草案,造成七死六伤,经侦查,案犯作案时使用的均为化隆造的仿“六四”式手枪。2005年8月30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特大持枪抢劫、强奸案件,涉案枪支多达9支,均产自青海化隆。



    根据公安部门已经侦破的案件,在西北五省区、北京、辽宁、河北、湖北、安徽、四川、西藏、福建、重庆、山东、广东等省区均发生过贩卖化隆DIY枪支的案件和用化隆流出的DIY枪支作为工具进行抢劫、杀人等犯罪活动。



    记者串场:从西宁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化隆,也就是著名的出产“化隆造”的地方。究竟是什么人又因为什么在造枪?又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化隆?这是我们此行要探寻的答案。



    8月中旬,我们来到青海省化隆县,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什么呢?我们能从村民口中打探到枪的消息吗?为了了解私造黑枪的真实情况,记者在群科镇的古城街道进行了暗访。



    记者:跟您打听一下镇上枪好搞吗?



    村民:枪不好搞啊,我们这里没有卖的,他们做枪的都在下面,不在我们这里。



    记者:知道你们这儿有人卖枪吗?



    村民:不知道。



    记者:听说这边卖枪的挺多。



    村民:卖枪的 不知道 听说过,造枪的挺多。你们是便衣警察吗?



    记者:我们打听打听。



    村民:不知道。便衣警察,反正只听到这儿有,在哪儿造枪我们没见过。



    暗访中,村民们对造枪个个摇头不知,警惕性很高,难道“化隆造”已经销声匿迹了吗?我们在化隆县公安局群科分局的调查却是另一番结果。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这就是乙沙二村,韩乙沙盖的家,我们3月6号就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制枪窝点。



    乙沙二村离群科镇古城街道只有几百米远,赵晓安告诉我们,由于韩乙沙盖家的造枪窝点十分隐蔽,他们搜查起来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首先我们就是看它线路的走向。



    记者:为什么看线路?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因为他造枪要用电,就要看电的线路走向问题。



    记者:顺藤摸瓜。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顺藤摸瓜。这是一个闸刀,从这个闸刀的后面往里接过去一条线,就从这里面泥巴全部抹平了,从这儿出去了,一般很不容易发现。



    记者:这非常隐蔽。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从这儿出来以后顺着这个墙根,当时你看挖开的印迹,都是埋在墙里的。



    赵晓安说,韩乙沙盖为了逃避打击,把电线都严严实实地顺着墙根埋进去,绕了半个院子才通进地窖。深入地下2米的地窖是当地人最常用的造枪窝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到了这个位置了,这是当时挖好的,这就是窝点的窖口。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记者:现在已经填实了。



    已经填了。




虽然韩乙沙盖的制枪窝点已被爆破摧毁,但从警方当日拍摄的资料中还是可以看出:韩乙沙盖的造枪窝点设计得很巧妙,从狭小的窖口下去要穿过4米长的过道才能到达地窖,这里空荡荡的,除了几张制枪图纸外别无他物。那么他是拿什么造枪的呢?难道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造枪窝点?警方通过进一步的搜查,终于找到了制枪工具的藏身之处。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他这个工具就放在这个地方,现在把煤放里了,原来这是空着,他把工具就是电焊机 砂轮机放在这里面。



    记者:外面是用什么来挡住呢?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就是泥和板子抹起来。



    记者: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很隐蔽啊。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很隐蔽,当时我们看了以后,因为这个泥是新抹的,一敲是空的。



    这次行动共缴获制枪工具207件,枪支零部件93件,制枪图纸1份。当看到这些制枪工具时,我们难以置信,难道“化隆造”真的是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来的吗?



    记者:就算这些是工具,我也没想到是这么简陋,就用这些东西(造枪)?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就用这些东西(造枪)。



    记者:如果不是您在这儿,如果不是这些东西摆放到一起,单独搁到一块的话,谁也想不到。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谁也想不到这些东西能做出来枪,很简单。



    记者: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就这几个编织袋,就可以装上摩托车,(运)走掉了。



    现在,韩乙沙盖和他的同伙,也是他的妻舅马尕西木已被司法部门羁押。据他们交待,他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工具在地窖里造出了6支仿“六四”式手枪,而且全部卖了出去。我们在化隆县看守所见到了韩乙沙盖和马尕西木。



    记者:工具哪儿来的?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工具是我买的,公司买的。



    记者:是五金商店里面?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钻头 钢锯 锉,这些在五金市场都有。



    记者:买的时候很容易,没人管?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没人管。



    记者:造一把枪用了多长时间?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大概六七天吧。



    记者:什么时候挖的地窖?就是为了造枪挖的吗?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不是,原来是谷窖,一个谷子没放,就在谷窖里面做枪了。



    记者:改XX用了。



    记者:你这个造枪的手艺从哪儿来的?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主要是看玩具(枪)来做。



    记者:造枪的那个图纸哪儿来的?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看玩具(枪)画的。



    为什么化隆人能够造出逼真的仿制式枪支,也是我们此行想探究的一个问题。在化隆,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何再贵(青海省公安厅厅长):我们青海最早发现制贩枪支是1991年,案子破了以后 一查



    就是化隆县的(人),在马步芳时期当过兵的军械师,他又(把手艺)传给他的儿子。



    马步芳是解放前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军阀,人称“青海王”,他的部队曾长期驻扎在化隆。那时青海“化隆枪”和甘肃“大河家刀”是马氏部队的主要装备。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因为马步芳当时管军工的,制造枪支的,就是我们化隆人,他是马家军,解放以后这部分人解散以后回家了,他们有一些制枪的手艺。



    即使真的是马步芳的机械师们传下了造枪技术,那么当地人制枪所需的零部件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没有车床和大型机械,造枪也并非完全DIY,而是组装性质。说“化隆造”不如说是“化隆配”,枪支的普通零部件都是就地取材,但一些关键的零部件,比如枪管,当地人并不能够自己生产。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这里做不了的主要就是枪管。



    记者:枪管必须得是比较专业的、特殊的。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要有车床、铣床这些东西。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枪管是特殊的材质,如果用其它的钢管作为替代物的话,这个枪的精准度和杀伤力就非常弱,打两三枪以后枪管就发热,有些就爆裂了。



    记者:枪管你从哪儿来的呢?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我去外地,看见有人拿着枪管卖,我买了一个。



    记者:专门有人倒这个枪管的,你拿过来以后,这个膛线 这个来复线就已经做好了。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来复线有。



    记者:就已经是现成的。



    那么,必须由专门钢材和专业机械生产的枪管又是怎么到了青海的呢?警方公布的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



    记者:为什么叫3677?这个案件的代号听起来和别的有点不太一样。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3677根枪管到了青海,按这个数量做这个案件的代号。



    记者:是不是意味着会有3677根枪能够造出来呢?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枪管是53公分长,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根53公分的枪管可以做4支仿六四式手枪的枪管。



    记者:那也就意味着这3677根枪管最后产生的结果还不一定就是3677根枪,甚至更多?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



    2003年底,河南警方在审讯倒卖“化隆造”的犯罪嫌疑人申虎时获得一个令他们大为吃惊的线索。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他也交代了,他同一个叫李波海的,在我市的偏僻的农村加工过枪支部件的零件,然后往西宁销售。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抓获李波海以后,我们在他这个住处周围,是一个偏僻的农村



    一个出租房屋内发现了生产加工枪支部件的一台设备,加工好的一些枪支部件,比如枪管这一类的。



    记者:具体是什么设备呢?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枪管是从一个整体的钢筋上打出枪洞来,然后从里面刨出膛线,它这个设备就是加工这种枪管的。



    警方告诉我们,申虎是河南焦作中州机械厂下岗工人,懂得制枪工艺,他和李波海从厂里买来一些边角料进行枪管的膛线加工 。采访时,罪犯申虎已经伏法,我们在河南省第二监狱见到了正在服刑的另一名罪犯李波海,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至今仍在狡辩。



    李波海:现在我还不知道枪管到底是什么材料,什么成色我都不知道。



    记者:那你当时是以什么名义卖给他们的呢,卖到青海去的呢?



    李波海:油管。



    记者:里面有没有膛线?



    李波海:没有,我现在还不懂呢。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后期他进行狡辩,前期他也是承认的,他是进行加工,主要是走膛线,深加工枪管。



    记者:当你抓到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死不认帐,他说这是普通的东西,这时候怎么办?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枪管和普通的钢管是不一样的,钢里面成分含量和普通钢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枪管拿回来了以后我们要做鉴定,做技术鉴定,我刚才还跟你讲了里面有膛线,他们用一种特制的钻头打出来的膛线。



    记者:内行人一看就知道。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一看就知道是枪管。



    为了进一步揭穿李波海的荒谬之词,青海警方特地拿出缴获的部分枪管让我们拍摄。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你看,里面打了眼的。



    记者:已经打好了?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打好眼了。



    记者:粗加工已经完成了?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 完成了。



    记者:膛线有吗 ?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打了眼以后你注意看就有膛线。



    记者:这个膛线所起的作用是?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枪发射的时候有精准度,(出膛后)子弹不旋转。



    记者:一根管子能够切成四段?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就是53公分的。



    记者:就是可以切成四段。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是加工好的,最终加工成这样的,这个大管,四根的五根的加工成这样的,这个就是短枪,一个仿六四的枪管,看到了吧 就是这个。



    记者:那在这么一把枪里面所需的部件中,枪管起的作用是?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它主要是发射子弹的,一把枪有30多个主要的部件,这是其中一个,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件。



    记者:看起来好像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普通的枪管,实际上很有可能最后都会变成一把把的枪。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



    从枪管到装配成“化隆造”,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似乎只有一步之遥;那么,从制枪到贩枪,其中会有怎样的犯罪链条呢?



    2005年1月11日,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在侦破一起持枪杀人案中摸排出一条重大线索:有人在西宁市进行贩卖枪支的犯罪活动。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说有一帮子武汉的人冒充军人到西宁市来购买枪支,有多少人他说不清楚,再一个这一帮人是否已经购买到枪支,我们不掌握,什么时候离开西宁,我们也不掌握。



    警方兵分三组,对西宁市的宾馆旅店进行重点排查,果然,在东关的登盛宾馆,他们发现了几个身份可疑的年轻人。下午两点多钟,从宾馆出来了四男两女,分别上了两辆出租车,一直在宾馆守候的尚国强中队长立即驾车跟了上去。



    记者:出租车就是朝这个方向走的?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对。



    记者:当时你们跟到了什么地方呢?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我们一直跟到咱们前方就是西宁大厦,然后他就往右走,往右走正对着,就是咱们西宁火车站,旁边就是西宁长途汽车站。



    记者:当时你们准备怎么办?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根据咱们分局和大队的安排,叫我们跟紧 跟死车上的人,两辆车到了长途汽车站之后,一个出租车拐进了长途汽车站,另一个往火车站的方向走,这时我们把情况通报了在火车站守候的另一组人。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 穿军服的三个男的



    在长途车站下车了,一男两女是往火车站方向来了。



    记者:直到这个时候,这两组人到底有没有枪 几支枪 谁带枪,都不知道。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不知道 不知道,只知道出来这六个人,就是我们要抓的。



    记者:其实还是巨大的悬念。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嗯。我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三个人控制起来。



    根据现场情况,王亚琪当机立断,就在这一男两女上台阶时迅速实施抓捕行动。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刚把嫌疑人拉到刑警队,尚国强队长就把电话打过来了,说 王队 人抓住了,身上搜出枪支了。



    记者: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枪,还是说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枪支是用胶带都在腰里缠着。



    紧接着,警方立即对还留在登盛宾馆的四个人进行抓捕,缴获了12支仿“六四”式手枪和170发军用子弹。虽然初战告捷,但这些人的一些反常举动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为什么一帮人走了这帮人不走,我们分析之后,(断定)肯定还有枪,要不然他们不会等。



    王亚琪决定加大审讯力度,终于,犯罪嫌疑人吴进云交待,他们确实在等另一批枪。现在,这批枪已经送到了他买枪的上线山吉仁的家中,王亚琪立刻派人去山吉仁家进行搜查。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搜了半天,哪儿都翻过了 没见枪,这时候在床的脚底下放了一个油桶,一提油桶,挺沉的,像有油一样,一晃 咣当咣当响。



    原来塑料桶里藏的正是枪,而且竟然有十支之多。此次行动共收缴22支仿“六四”式手枪,抓获了13名枪贩,由此截断了一条从青海西宁到湖北武汉的贩枪链条。



    记者:这22支枪都是化隆造?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全部是化隆造,这些枪比较精致。



    那么,枪贩子们是怎样把这些枪弄到手,再贩运到外地的呢?制枪和贩枪是通过怎样的链条搭接的呢?我们来到西宁市看守所,希望通过采访112贩枪案的犯罪嫌疑人来寻找答案。



    吴进云,青海湟源人,112贩枪案中专门负责从青海买枪运到武汉贩卖。



    记者:在什么地方交易呢?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一般就是在宾馆里。



    记者:你们买一支枪成本是多少?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成本就是两千块左右。



    记者:背(带)下去以后呢?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就是八千多。



    记者:八千块钱左右,这个枪的源头从哪儿来呢?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找枪的时候,当时找到我一个表哥。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当时吴进云决定要购买枪支的时候,通过他的哥哥在湟源认识一个湟源人,湟源人认识山吉仁,是通过这么拉线拉上的。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我就说我要枪,我说你帮我找一下,他说好 他就给我找,第一次就找了六把枪。



    山吉仁,青海西宁人,112贩枪案中负责向吴进云提供枪支。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我回家去就随便打了一个电话,他就对我说这个枪有了。



    记者:是谁从化隆拿来的枪?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马真给我拿来的。



    记者:他怎么会有枪呢?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外面社会谁都知道化隆有枪。



    记者:马真是化隆人吗?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化隆人。



    马真,青海化隆县农民,本案中帮助山吉仁在化隆联系上家、购买枪支。



    记者:跟谁买的呢?



    马真(犯罪嫌疑人):山尤买的。山吉仁给我打电话来了(问)有没有枪,当时他在跟前,我问了他一下你有没有枪,他说手头没有,(但)他搞得到。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我们到化隆县公安局去抓的时候这个人跑了已经,到现在也没抓住。



    记者:他从哪儿找呢又?



    马真(犯罪嫌疑人):他那个我不知道。



    记者:你也不去问了?



    马真(犯罪嫌疑人):嗯 我也不知道。



    记者:像做这行 做这个生意,会不会主动地去问对方你的枪是怎么来的。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没问过。



    通过采访,我们对贩枪链条有了初步认识,山尤在化隆买到枪支后转手给马真,再由马真转给西宁人山吉仁,山吉仁再倒手转卖给专程到西宁买枪的吴进云,最后由吴进云及其同伙随身携带坐火车到武汉出手。吴进云等人通过这样的链条,先后向武汉倒卖了90多支化隆造,至今已追回57支。这样简单明晰的链条,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化隆,真得那么容易就能买到枪吗?为什么我们前面的暗访一无所获呢?



    记者:我要去 换个人去 买枪容易吗?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打个比方 打个比喻,有可能买上 有可能买不上。



    记者:关键在哪儿呢?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认识化隆人是主要的。



    记者:都是这样单线的 熟人托熟人 朋友托朋友?



    马真(犯罪嫌疑人):是。
韩玉清(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副局长):在我工作的20多年里面也搞了很多枪支案件,不是谁去都能买到枪。



    记者:还是得摸着门。



    韩玉清(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副局长):没有泛滥到这种地步,也是要找到当地的中介人或者是和贩枪的人以及造枪的人有关系的人。



    记者:像这样的制枪贩枪的个人或者团伙他们会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这些人员当中有的是弟兄,有的是堂兄或者妻弟,都是姻亲关系,家族化的造枪他往外销售的话,基本上还是通过亲戚,如果关系不好的话,他给你造了一个,他肯定也不给你。



    记者:首先就取得不了他的信任。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他就给亲戚,亲戚再转手 还有亲戚。



    记者:可能一把枪需要转好几个人的手才能卖出去。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才能到外地人手里。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从他制枪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犯罪,所以他们都特别小心,比如说造枪人给了甲,甲再给乙,乙再给丙,丙再往后面。



    记者:必须要有这么多环节吗?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应该是。



    记者:但是环节越多,难道不是风险越多吗?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环节越多制枪人的风险越小。



    记者:也是为了这样隐蔽起来保护起来。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比如说他造枪,他去卖枪,把他抓住,窝点就端掉了。



    那么,为什么在化隆会有如此猖獗的制枪贩枪的犯罪活动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应该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成为制贩枪支的主角呢?



    探究化隆制枪贩枪的原因,是我们此次青海之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到底是什么原因要制贩枪支,我们得到的回答是惊人的一致。



    记者:你知不知道造枪是犯法?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我是文盲 我不懂法律。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我作为农民出身的一个文盲,我不懂法律,当时啥也没想。



    记者:这个枪在你印象中是个什么东西?



    马真(犯罪嫌疑人):玩具呗。



    记者:这个枪如果卖出去以后会有什么后果啊?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换钱过日子呗,我俩家里特别困难,化肥买不上,(韩乙沙盖)说造个枪,买点化肥呗,确实困难,造枪是为了买化肥,反正是搞点钱呗,其它办法也没有。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当时我知道就是赚点钱就行了。



    记者:能赚多少钱呢一根枪?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一根枪当时赚五百块钱。



    记者:像你们做把枪本钱大概需要多少钱?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就是个一百多块钱。



    记者:一把枪能挣多少钱呢?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一把枪能卖一千三百块钱,(我)能分到六百多块钱。



    记者:六百多,那这六百多块钱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就是 就是。



    记者:这个钱花到什么地方了?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买了化肥了。



    我们在有关部门了解到,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汉、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大沟深,靠天吃饭,县穷民不富”是化隆县的基本县情。



    为了深入了解大山深处农民的生活状况,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翻过三座高山,走进了枪患严重的德恒隆乡。德恒隆,藏语的意思是“老虎沟”,这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壤贫瘠。德一村村主任马生刚领着我们来到村民马乙买家。



    记者:真是挺困难,家里几亩地?



    马乙买(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民):三亩地。



    记者:一年收入下来能剩多少钱?



    马乙买(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民):一百四五十左右 可能。



    记者:房子我看已经好多年了。



    马乙买(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民):三十年前。



    记者:怎么不翻盖一下?



    马乙买(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民):没有经济收入,这个房子盖不好。



    马乙买说,因为穷,老婆和他离了婚,留下两个十来岁的孩子随他过日子。



    记者:中午饭吃的什么?



    马乙买(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民):干馍馍,吃点干馍馍呗。



    记者:我看看你吃的什么?



    马乙买(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民):吃的东西有,都是国家给的。



    记者:都是上面给的。



    德一村是德恒隆乡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1200多人,马生刚告诉我们,村里有40%的人家都是像马乙买一样的贫困户。



    记者:你们这一带整个气候条件怎么样?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气候条件不太好,今年是灾年,你看 今年庄稼不行。



    记者:我们这一路走过来看这些山顶上 山坡上都种了庄稼。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今年不下雨,下雨有收入,不下雨就没有收入。



    记者:靠天吃饭。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靠天吃饭。



    记者:年人均收入你这个村有多少?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一年二百三。



    我们在公安部门了解到,这个村子有不少人都参与过制贩枪支的犯罪活动。



    记者:贩枪的和造枪的比例呢?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百分之十,极少数嘛,十个人当中就一个到两个嘛。



    记者:那从放大的角度来看比例也不小,是什么原因 这些人。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了以后,造枪能发展快。



    记者:能挣点钱。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对 挣一些钱。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我们这个地方主要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加上我们自然灾害频繁,所以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



    何再贵(青海省公安厅厅长):化隆县制贩枪支比较严重的十几个村子大部分都在穷山僻壤,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那么反过来装配一支化隆造,成本只要一百来块钱,卖到人家的手中,少的也有三五百,多的就万儿八千,所以一些掌握制枪工艺的人觉得造枪比种地更划算,所以前几年制枪问题在青海,特别是化隆地区比较突出。



    当我们走进大山深处,亲眼目睹了德恒隆的贫穷后,我们对这个枪患严重的乡村有了一些感慨。



    记者串场:在这次采访中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之所以干这一行就是因为贫穷,在德恒隆乡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很多村民他们的贫困状况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他们造枪贩枪的理由。



    为了打击日益猖獗的制贩枪支犯罪活动,2001年4月化隆成立了缉枪大队,这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缉枪大队之一。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1991年开始打击(枪患)的时候涉及到三镇两乡 37个行政村,通过这几年的打击到现在(缩小到)一镇两乡 ,19个行政村。



    现在,位于黄河右岸的沙连堡乡、德恒隆乡、群科镇这19个枪患严重的村庄已经纳入警方重点监控范围。



    记者:比如说现在公安部门打击力度加大,见了苗头就打,枪患暂时被压下去了,过些日子 放松了,又抬起头来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韩玉清(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副局长):从法制教育以及打击到防范一体化,当地一些造枪的人和贩枪的人慢慢他们也会意识到这个不是一个长久之道,这也不是致富的手段,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打击力度和防范力度的加大,政府也在积极地做一些努力,枪患问题时间不会太长。



    近年来,青海省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打击防范力度的同时,提出了要禁枪,先治贫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整体推进”的扶贫项目,帮助枪患严重的地区改善生存环境。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根源要堵住,贫困的根源要堵住,投资近七百万元,主要就是用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像水啊,水利上的 电力上的,还有交通上的,教育上的 卫生上的,改变他们的生存 生活环境。



    记者:主要是针对枪患比较严重的村镇。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严重的村,我们已经搞了五个村了,下一步我们对十九个(枪患严重的)村全部纳进来,从根子上把贫困要解除,以我们党和政府的这种真诚的关怀去感动他们,让他们去远离枪患。



    记者:政府方面对你们这个村有没有什么扶贫项目 帮助项目?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今年给了118万 项目。



    记者:这么说还可以。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嗯 可以。



    记者:还有呢?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海东(地区)银监局还定向



    帮扶了23户(贫困户)。



    采访中,村主任热情的邀请我们去看看今年县里给村上安装的自来水,这里由于干旱少雨,人们的生活用水只能来自水窖储水。



    记者:这家装满了再去装那一家。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不用人背。



    记者:就省了用人背 牲口驮了。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不驮了。



    马生刚(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村委员会主任):整体推进项目进行以后现在造枪的已经少了,国家对我们多一些投资,枪以后就不做了。



    何再贵(青海省公安厅厅长):枪患不除,省无宁日,民无宁日,不除枪患,绝不罢休。



    记者:大家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够真正遏制,因为现在化隆造已经不是青海的问题,而是全国的问题。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所以省里和地区给我们确定了三年的治理目标,也就是说2005年有效控制枪患的高发势态,2006年基本控制 全面整治,2007年摘除枪患严重的帽子。



    记者:这个任务挺艰巨。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非常艰巨的,我们的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我们县委县政府有决心有信心把省里给我们确定的这个目标能够完成。
v2003年11月13日子夜,河南省焦作市一个广场发生持枪斗殴事件。在追查枪支来源的过程中,警方发现斗殴者所持枪支为仿“六四”式。为此他们蹲点守候18天,成功抓获了贩枪者,最终发现了一个“地下兵工厂”——当场查获枪管加工车床以及枪管成品、半成品448件。犯罪嫌疑人交代,近年来他们一共加工枪管3000余支,分别销往青海、东北等地。随着调查的深入,侦查人员发现,涉案人员大部分是焦作市中州机械厂的下岗工人,该厂原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近年来由于效益不好,已有2000多人离开工厂。有着特殊技术的下岗工人到底该如何安置?一长串的问题发人深思。



  揭开冰山一角



  河南焦作,2003年11月13日深夜12时。



  这天夜里,风吹得整个城市有些阴冷。



  “砰——砰——”两声沉闷的枪声,把城市里睡梦中的人们惊醒了。



  枪声来自焦作市的中心城区——东方红广场。此时这里发生了一场聚众斗殴事件,其中一方持有枪支,打斗中有人当场鸣放了两枪。接到报案后,焦作市公安局的刑警火速赶到现场,在现场提取了两颗仿“六四”式手枪的弹壳。市公安局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调集警力展开侦破工作。干警们经过紧张、细致的侦查,仅用两天时间,便让案情有了眉目。



  原来该市无业游民司二刚与杜全红,手下各拥有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2003年11月12日,司二刚与杜全红的摩擦“升级”,两帮人马打斗起来,杜全红一方吃了亏。11月13日,杜全红纠集人,找到司二刚门上“算账”。当时司二刚正在东方红广场闲逛,于是两方相约广场上“决战”。就在这场聚众斗殴中,杜全红的手下当场鸣枪“示威”。



  当时警方将参与斗殴鸣枪的马胜利、靳保国等7名涉案人员抓获,并缴获仿“六四”式手枪一支。



  案件破了,但枪支来源仍然是个“谜”。从收缴来的“六四”手枪来看,仿制的工艺相当精巧。通过讯问,涉案人员交代,枪是从“黑道”上买的。



  “手枪是仿制的,六四式,杀伤力极强,这背后肯定大有文章。”此事引起了市局的高度重视,局里要求一定要把枪支来源彻底查清。警方经进一步深挖细查,获悉该枪系马胜利从该市下岗工人罗志伟处购买,然后又转卖给了靳保国。然而,此时罗志伟在逃,枪的来源线索中断。



  一场艰巨的心理战



  罗志伟,曾化名陈向全,于1983年因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1989年因窝赃被劳动教养二年,2000年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刑拘在逃。此时办案人员抱定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抓获罗志伟!”



  可罗志伟是一个和公安机关打交道的“老手”,他居无定所,也不和家人联系。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12月3日,罗志伟终于进入了侦查员的视线,他在焦作市第二医院刚一露面,就被侦查员抓获,并捎带抓获了他的同伙张卓民。



  罗志伟也不是省油的灯,要突破他无疑是一场硬仗。罗志伟本身有案在身,老婆已和他离了婚,9岁的女儿也和他毫无感情。因为这些,从进看守所那一天起,罗志伟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尽管侦查员审问前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在讯问中,他面无表情,一直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尖,无论侦查人员怎样发问,他就是不说话。



  审讯进行到第15天,办案人员分析情况后认为:罗志伟之所以不交代枪支的情况,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问题的严重性。要分析他的心理,找准切入点,不能硬审。不妨对症下药,和他来一场心理战。



  2003年12月18日,办案人员又进了审讯室。他们并没对罗志伟立即讯问案件情况,而是和他拉家常,询问他这些年都躲藏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样。同时观察他脸上表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此时,虽然罗志伟一句话没有说,但他的眼里流露出来一丝对自由的渴望,没能逃过办案人员的眼睛。于是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逃跑在外多年,也许对家里、对亲人不再牵挂。但你难道就不需要自由?你逃跑这么多年难道不是为了自由吗?但是,怎样才能获得自由,这不是靠逃跑就能换来的……”



  这一席话,确实击中了罗志伟的要害。但他仍有一丝侥幸心理。此时,办案人员拿了一个包进了审讯室。将那布包慢慢打开,里面就是罗志伟卖给马胜利的那支枪。“这个,你还认识吗?你不记得把它交给谁了吗?”



  罗志伟的眼睛直了,“完啦!”那一声灵魂深处的重重叹息,昭示了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你们说得对,我需要自由,给我个机会吧……”罗志伟抬起头说。



  这之后,罗志伟交代了自己2003年10月从申虎处先后购买3支仿“六四”式手枪贩卖的犯罪事实,还交代了申虎等人贩卖枪支的犯罪事实。



  牵出个“地下兵工厂”



  根据罗志伟的交代,警方于2003年12月28日,在焦作市新华中街将申虎抓获。申虎交代,从2003年5月以来,先后8次去西宁,从一个叫“老马”的手中购买了28支仿“六四”式手枪并分别转卖他人。



  28支手枪,案情重大!警方重新梳理线索,加大对嫌疑人的审讯力度。犯罪嫌疑人申虎迫于侦查人员的强大攻势,又进一步交代了2000年与李波海等人结伙私造枪管加工机械,并非法进行枪管加工贩卖的重要线索。



  2003年12月31日上午,李波海被秘密抓捕归案。在证据面前,李波海对2000年以来与申虎结伙制造、贩卖枪管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交代出陈明等贩卖枪支的犯罪事实。民警们迅速出击,在济源市一家美容美发厅将陈明抓获,并从其所租房内搜出仿“六四”式手枪3支及大量的手枪零部件。



  在审讯中,李波海还供述——



  2003年7月,将2000年加工好的200根枪管以每根80元的价格卖往西宁。



  2003年9月,两次去西宁将2000年加工好的10余根枪管以80元一根的价格卖掉。



  2003年10月下旬,伙同他人非法加工枪管1900余支,并将枪管销往西宁市,组装成仿“六四”式手枪。



  2004年1月1日凌晨,焦作市公安局50余名公安民警赶到解放区铁路边一废旧市场内。在李波海的指认下,一个非法制造枪管的“地下兵工厂”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个“兵工厂”并不是很隐蔽,约有两间房的面积。民警们当场抓获两名正在制造枪管的犯罪嫌疑人,并查获枪管加工车床及枪管成品、半成品448件。



  然而,行动并没有结束。“地下兵工厂”有人制枪,有人贩枪,有人作中介,采取了“一条龙”的方式,涉案人员较多。之后,办案人员赶赴青海省西宁市、河南省周口市等地捉拿其他嫌犯。后来非法贩卖枪支的徐国伟被抓获归案,目前这些犯罪嫌疑人都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其他涉案人员如西宁人“老马”(真名叫马路台)等正在抓捕中。



  下岗后的再“就业”



  案子虽已基本告破,但给人们留下一长串的思考。



  上个世纪50年代,焦作市建起了一些以生产枪支为主的军工企业,当时曾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也造就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后来焦作市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一些技术工人相继下岗。李波海、申虎、罗志伟、陈明等都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下岗后,无所事事,生活状况也急转直下。可他们没想靠正当途径改变生活,而是想到了非法制造枪支,以此来获取暴利。



  2000年夏季,同为中州机械厂下岗工人的李波海、申虎合谋加工枪管赚钱。二人共同出资从河南省长葛市废旧市场购进一些设备。之后他们又召集原来在一个厂的5名技术工人,购买了机床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焦作市建设西路家禾屯租了个养鸡场,建成一个枪管加工厂。



  2000年7月,李波海、申虎二人通过中间人“老聂”以120元一根的价格从原厂购买毛枪管400根。加工后以每根320元的价格卖给了西宁人“老马”、“老韩”。2000年9月,李、申二人又以同样的方法购进枪管700根进行加工。其间,由于“风声”过紧,“工厂”暂停了加工。到2003年10月,李波海将2000年所用的枪管加工设备,偷运到王储乡废旧市场内准备加工枪管。当月,李波海通过原厂的一个工友以每根5元的价格购买毛枪管500根进行加工后,又以每根17元的价格卖到了西宁。就这样,李波海、申虎前后一共加工枪管3000余支。



  一帮技术工人就这样在刀尖上跳舞,最终将自己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那么,中州机械厂如今又是什么样的呢?2004年2月3日,笔者到该厂采访,厂长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该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曾红极一时,那时,厂子生产军工产品、射钉器材、换热设备等。企业最好的时候,有员工2700人,产值达5000万,固定资产1.7亿。从1996年开始,厂子开始走下坡路,大量技术工人下岗,2003年3月,中州机械厂破产,目前厂里仅有员工五六百人,企业目前正处于重组阶段。



  企业要重组,有着特殊技术的下岗工人到底该如何安置?这些下岗工人又该如何转变观念重新就业?看来,此案不仅向我们的枪支管理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思考。



  编后话:下岗之后



  下岗,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词,还是一种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隔壁王大妈的女儿下岗了,还要经常来母亲家里吃饭;楼上李大爷的儿子下岗后搞了个早点摊,最近生意不太好……这些是我们早上上班的路上、晚饭后散步时都会听到的话题。下岗后,应该自立自强,面对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去走,这个说法已经一点也不新了。本文中的这几个人,他们也确实去找事儿做,而且找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事儿——造枪。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违法的事儿吗?他们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这是犯罪,但也许他们有个更好的托词:我们没有别的技术,你让我们干什么呀?也是在报纸上,前几天看到一则报道,同样是在河南,郑州有一位女士,今年已经49岁了,10年前她开始创业,干了9个行业,9次都失败了。后来她开始给人做家政,就是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和良好的口碑,如今,她干出了一番当初自己想都没想到的事业,拥有了一家员工达到3000名、分公司遍布全省的大型物业公司。她确实没有什么技术,然而她有一点是本文中的造枪者们所没有的,那就是自信和勇气。说到这儿,真的要问问这几个造枪者,除了造枪之外,他们还会什么呢?
  马家军的后代……当初没有镇压掉,如今是祸患。
全部突突了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6-9-16 16:26 发表
  马家军的后代……当初没有镇压掉,如今是祸患。


胡扯!
[WARNING! WARNING!] [flash][/flash]
电视上说,会造枪的先祖,就是在马家军里造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