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无畏‘战列舰的详细图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2:18
求助!“无畏‘战列舰的详细图纸

本人想制作英国”无畏“战列舰的模型,需要详细的图纸大图资料。恳请坛里达人支援。偶在网上搜了好久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唯一只在空愁士的资料里找到一点,还很不清晰。恳求坛里的大佬帮忙啊!!!求助!“无畏‘战列舰的详细图纸

本人想制作英国”无畏“战列舰的模型,需要详细的图纸大图资料。恳请坛里达人支援。偶在网上搜了好久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唯一只在空愁士的资料里找到一点,还很不清晰。恳求坛里的大佬帮忙啊!!!
顶起来,继续求
我没有,帮你顶!
我也没有,友情帮顶一下!
顶起来继续求
你不可能在这里找到,去http://www.htmodel.net/bbs/海天模工坊吧。
  “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

  约5000吨,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

  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

  、弹药库、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0MM,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

  处也是280MM,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MM,尤其是注

  重了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付水中爆炸物的攻击(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板采用

  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MM,主甲板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

  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

  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

  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

  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

  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性都受到显著的效果。
 在动力方面最大的改进就是使用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

  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的。在当时的经验来说

  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并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

  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

  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是致命的,同时主轴过热,引擎过载,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

  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性

  的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

  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

  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这种动力机组,实

  际使用证明了这种新式动力机组性能上相对蒸汽机组的全面飞跃。而在1500

  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

  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跳跃。“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

  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

  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

  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

  18节,尤其是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

  速持续行驶13个小时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这在战斗状态尤其重要。
 “无畏”级战列舰上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统一口径的

  10门305MM主炮了。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

  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MM或305MM主炮;在“无畏”级处于设

  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的战列舰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

  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4门305M

  M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MM50倍口径第2主炮(建造初期曾计划混

  装2种不同口径的12门305MM主炮,因日俄战争的爆发及教训和后来“无

  畏”号的建造优先而折中布置),美国战列舰上通常4门305MM主炮+8门

  203MM第2主炮,日本由英国设计建造的混装不同身管的305MM主炮和

  305MM+254MM混装方案,以及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

  舰上诸多不同口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

  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其余的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

  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

  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后期也采用两舷布置模式),这些

  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

  经过战争的检验。造成这种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来自舰载火炮的技术进步,在1

  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是舰载火炮进步的最显著的时期,尤其是在大口径的舰载主

  炮上,从弹药到发射器具都与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区别。就大口径主炮简单来说

  ,冶金工业的进步使得火炮的药室能够承受更多发射药爆炸的冲击,身管的工艺

  提高和加长使炮弹的射距和精度都成倍的提高,反映在实战当中就是有效交战距

  离的显著增长上。这里着重讨论火炮方面的进步,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钢铁

  时代海战的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19世纪90年以前的技术水平,在火炮方面

  ,大口径主炮的最大射程虽然可以达到15000M以上,但在这个距离上的射

  击是无关痛痒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观瞄设备,有效交战距离在270

  0M以内,以直接瞄准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经验;1898年的美西战争发

  生了一系列海战,瞄准方式和有效交战距离没有太大的变化(1500~300

  0M)。而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发生的几次大规模海战与以上相比有很大的

  不同,虽然火炮的瞄准仍然依靠目力,但是初期型的火炮指挥控制系统已经投入

  使用,借助它大口径舰炮的有效作战距离提高到7000M(日本联合舰队战列

  舰装甲巡洋舰编队在对马海战中的对俄国编队的致命射击距离是6400M)。

  在这个距离上火炮要想直接命中目标已经比较困难,这个问题在战争爆发之前各

  国海军界已经有所认识。除了在火炮上装备火力控制系统外,提高火力投送密度

  也作为一个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措施被采纳,直接的做法是在战舰上提高火炮尤其

  是主炮的数量,通过主炮齐射的方式使每次施放的弹药成倍的增加来达到提高命

  中率的目的,射击过程简单的说,目标的射击诸元的判定需要火力控制系统的计

  算(俺没学过这方面知识,只看过一些皮毛,实在拿不出手,如何解算俺就不说

  了),在得出数据后对目标的未来位置(大致包括整个目标所在的区域)进行火

  力覆盖。这样就要求舰体上尽可能多的布置主炮以满足火力投送的需要,但主炮

  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舰体尺寸增加,排水量加大,舰体强度和防护方面的困难,

  设计制造上的困难,舆论国力的限制等等,以当时的制造能力来说短期内克服也

  比较困难,于是上述的布置方案很快被接受并流行起来,这和当时的造船水平密

  切相关:这时的战列舰的尺寸方面不会有足够长度允许在舰体中线上布置全部或

  部分至少3座以上的主炮炮塔而又能能达到足够的防护能力,因为以此时的造船

  能力来讲要在16000吨150M内保证达到战列舰的平均舰体防护标准,其

  舰体重量是龙骨所不能承担的,而且为了保证达到当时的战列舰平均航速标准,

  所安装的蒸汽锅炉和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占用的舰体位置和机舱体积也使这种安

  装方式不能使用(有意思的是德国和美国的第一级无畏舰都采用了老式往复式蒸

  汽机,最大航速都没有超过20节,而且锅炉数量到较少),同时为了保证在追

  击和撤退过程中能发挥2门以上的主炮火力。但这种布置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同的

  主炮使用了不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射时无论是弹着点的判定还是射击诸

  元的解算上都不能统一,使射速和精度都受到影响,这在对马海战中表现的很突

  出,尤其是俄国战列舰编队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马海战的结果深刻影响了

  各国海军界,在此之前各海军强国在发展方向上还是有所分歧的,经过这一战役

  变的统一起来。作为炮术专家的费舍尔爵士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影响,在1903

  年简氏战舰研究刊物上意大利海军的首席舰船设计师Vittorio Cuniberti提出了

  使用统一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构想,费舍尔使其大型化和实用化——在常规的线形

  战列对战中拥有8:4超过对手一倍的主炮火力,即使对手处于撤退状态,也能

  以6:2超过对手2倍的火力持续轰击,尤其是“无畏”拥有当时对手无以匹敌

  的21节持续航行能力,选择舷侧主炮8门是经过计算的,被认为可以完成一次

  对目标的火力覆盖。同时在追击战中为了是前主炮能有效射击,舰体的干舷很高

  ,使其躲开舰首飞溅的水花。主炮采用双联10门305MM45倍口径Mark X

  型舰炮,舰首尾各布置一座,舰体中部靠后一座,两舷各一座对称布置(各拥有

  180度理论射界,所以侧射最大火力是8门),位置在2个锅炉舱之间,明显

  靠前。
我家有发不了
再说了网上也有呀!
友情帮你顶起来.
晕哦,好多军事网站有,你找找呀,这么懒
XDJC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