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支走私烟幕后:英美烟草是中国走私的原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4:51:3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style="TEXT-INDENT: 18px;">【<b>来源:《财经》杂志</b>】 </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id="fontzoom"><p> <em> 一份历时五年的研究报告,经过对上百万英美烟草公司内部文件的检索和分析,指出英美烟草公司是中国大规模香烟走私活动的原动力</em></p><p>  □ 本刊特派记者 楼夷 发自美国首都华盛顿</p><p>  十年过去了,徐道仁的被害,依然是香港廉政公署耿耿于怀的隐痛。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td></tr><tr><td><table><tbody><tr><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p>  徐道仁是瀚国有限公司董事,该公司曾经是香港最“著名”的走私烟分销商。</p><p>  1995年3月29日,在新加坡的一个停车场内,五名香港黑社会组织的杀手绑架了徐道仁,将毒液倒进他嘴里,用胶布封住他的口鼻,在他身上绑上铅块,装在帆布包内,从新加坡著名的加文纳桥抛下大海。两天后,人们发现他漂浮的尸体。</p><p>  徐本来应该作为污点证人,出现在当年4月26日的香港法庭。他的证词,将对一桩85亿港元香烟走私案的曝光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廉政公署调查,英美烟草(香港)有限公司出口部总裁吕<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health.sohu.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健康</font></a></span>涉嫌收受瀚国有限公司巨额商业贿赂,使用伪造的文件,将价值85亿港元的香烟走私销往中国内地和台湾等地。案件涉及原香港海关官员田秀光等人,受贿总额达3300多万港元。</p><p>  徐道仁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被杀害的廉政公署证人。事后,廉政公署派出专门小组前往新加坡调查。经过八年多追踪,将涉案的大部分当事人送上法庭,但至今没有结案。徐的被害,使得案情的诸多细节无法大白于天下。</p><p>  直至今日,85亿港元香烟走私案,依然是香港历史上最大、也是最为轰动的走私香烟案,但并非惟一案件。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的香烟走私正大行其道。不过,无论徐案还是其他走私烟案件,一个问题始终难以得到回答——烟草商在走私中究竟承担了什么角色?</p><p>  这并非空穴来风。当徐案在香港轰动时,在欧美掀起了一系列针对烟草公司的诉讼,指控他们扩大销量、利用走私避免贸易壁垒或者打开新的市场,纵容甚至参与走私,但这些诉讼大都不了了之。</p><p>  直到1998年美国法院颁布“明尼苏达判决”,要求英美烟草公司公布上百万份与法律诉讼相关的内部文件,烟草巨头与走私活动之间的内幕才逐渐浮出水面。</p><p>  从2001年开始,基于文件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英美烟草与拉美、前苏联、亚洲等地走私活动的关系逐渐曝光。</p><p>  最新的研究成果,竟与中国相关。</p><p>  2006年7月18日,英国《公共图书科学》杂志发表了“未来的关键:英美烟草公司以及中国的香烟走私”一文。报告作者——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院的凯利李(Kelley Lee)博士和爱丁堡大学杰夫科林(Jeff Collin)博士历时五年,经过对上百万英美烟草文件的检索和分析后提出,英美烟草公司涉嫌共谋在中国大规模走私香烟。</p><p>  两位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徐道仁案发生的前后,正是英美烟草通过渠道重组促进所谓对华“转移贸易”的时期。20年来,英美烟草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重组其运作,控制供应链以及操纵走私烟的价格,控制和扩大中国的香烟走私,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并且扩大中国的市场份额。</p><p>  <strong>幕后推手</strong></p><p>  “转移贸易”(transit)、“自由市场”(free market)、“一般性贸易”(general trade or GT)、“不付税”(duty not paid)……,这些看上去毫无联系的词语,正是英美烟草公司文件研究者五年来苦苦追踪的关键词。在他们看来,这些词汇,实际上代表了“走私”的别名与惟一的官方渠道——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的区别。</p><p>  英美烟草进入新中国的历史始自197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香烟销售量、全球最大的吸烟人群以及长期的市场封闭,使得中国成为烟草巨头们眼中最具潜力的目标,被称为“烟草业新兴市场的终极大奖(ultimate prize)”。</p><p>  但是,进入中国的合法渠道极其严苛。对于外烟,中国除了实行高税额和配额限制,还实行专卖制,将进口权归由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统一管理;再经国有销售渠道下放到每个地方专卖局,然后才能到各零售终端销售。</p><p>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中国的外烟数量很少。在英美烟草公开的公司文件中,一份撰写于1993年题为“亚太回顾”的文件提到,英美烟草所有在中国的销量只有5.4%是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的;余下的,则通过类似自由市场、一般性贸易、不付税等种种手段进入。</p><p> <strong> 英美烟草是如何运作的呢?</strong></p><p>  “他们并没有直接走私,但他们有意识地卖给第三方,某些第三方往往从事走私。”该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凯利李博士对《<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财经</font></a></span>(相关:<a href="http://money.business.sohu.com/" target="blank"><font color="#000000">理财</font></a>
                                                <a href="http://stock.business.sohu.com/" target="blank"><font color="#000000">证券</font></a>)》记者说。其主要方式,则是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渠道重组计划。</p><p>  <strong>供应链控制</strong></p><p>  最新获得的英美烟草公司文件显示,至早从1990年开始,英美烟草便通过设计重组其在大中华地区的运营,以“提高渗透中国市场的效率”。计划的核心是控制供应链,以优化英美烟草在不同市场的销售,避免不必要的海关和官员的注意。</p><p>  根据研究报告,引发重组计划有两个因素,一是规避关税壁垒,二是1997年的香港回归。一直以来,英美烟草香港公司(BATHK)不仅负责香港和澳门市场,也负责所谓的对华“捆绑贸易”。到1991年,对华销售已经成为BATHK最大的业务,占总量的92%。但在英美烟草渠道重组计划的决策者看来,BATHK的市场运作并不充分,也不够灵活,无法适应1997年香港回归的形势。</p><p>  英美烟草决定设立不同的公司,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首先,BATHK将负责香港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其它市场的生产合同;其次,建立英美烟草中国公司,负责直接出口(即合法出口),与中国烟草专卖局(CNTC)打交道。</p><p>  最重要的安排是在英国设立一个离岸公司,处理“对供应中国和相邻市场的贸易组织的销售”。根据研究报告,该公司最初被称为英美烟草分销公司(BAT Distribution),后被命名为“国际烟草海外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即负责对中国大陆、台湾和亚洲其他地方的“转移贸易”。</p><p>  文件明确表示,该公司的成立是为了使英美烟草香港公司将转移贸易从官方贸易分离。该公司的活动由英美烟草中国公司全权控制,但股权则由位于某个避税地的英美烟草集团旗下公司拥有。</p><p>  1991年年中,因担心这一重组计划会导致税收减少,从而导致“英国国家税务局的检查”,英美烟草修改了该计划,将英美烟草分销公司改成为一家隶属于英美烟草出口公司BATUKE的远东销售部门FESU,与同时成立的英美烟草中国公司一起承担“服务中国和香港出口”的职责,两个机构的分工则并未改变。</p><p>  FESU成立之初便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前述文件,1992年,FESU运往中国的卷烟达到了228.89亿支。1993年,FESU被命名为亚太北部(Asia Pacific North),此后又被纳入到亚太地区业务部门。</p><p>  加强供应链控制的另一环,则是新加坡的寄存仓库。</p><p>  研究报告称,为了将英美烟草中国公司和出口业务分离,并且做好香港回归的准备,英美烟草安排将违禁贸易从香港转到新加坡。通过建立寄存仓库可以保证将卷烟更加灵活和及时地供给转移贸易代理商。</p><p>  寄存仓库启用于1993年7月。研究报告称,该仓库担负了40%输往中国的卷烟供应。</p><p> <strong> 操纵价格</strong></p><p>  在中国烟草专卖制度下,所有的合法外烟的价格和销量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走私改变了一切。</p><p>  研究报告认为,英美烟草对于销量的扩大乐见其成,同时也试图控制走私烟的价格来获取巨额利润,强调避免“过度供应”高级品牌而“破坏其价格和形象的平衡”。</p><p>  中国南方某省烟草专卖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卷烟市场有一定的饱和量,掌握投放量的确可以操纵价格。有一年,某知名品牌通过非正规渠道投放的量很大,价格一下子跌了下去,于是对方又撤回了很多。因为中国市场的跌价势必影响到国外的价格。</p><p>  研究报告披露的诸多文件,显示了英美烟草的定价策略。一份撰写于1992年的文件称:通过中国烟草专卖局销售时,要保证英美烟草的三五牌香烟价格处于高端,并且高于“自由市场”(在研究报告中,即为黑市——编辑注)。文件还称,采取这一战略,是为了保证在“供应偏大的时候”,三五牌在“自由市场”上亦有良好表现。</p><p>  <strong>还有什么必要扩展正常渠道?</strong></p><p>  走私带来了丰厚利润。文件显示,发自香港的出口量,已经占据了英美烟草1992年的总出口量的22%,利润则占据了英美烟草当年利润的27%。这份报告更预期,1997年出口量和销售利润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9%和31%。</p><p>  这使得英美烟草孜孜以求的与华合资也被摆在次要地位。1992年,当英美烟草公司主席Patrick Sheehy 准备10月的北京之行时,一份内部文件质疑通过正式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必要性:“目前的看法是,从出口(包括某些通过俄罗斯的转移贸易)获得的回报远远高于投资,如果主席访华时被迫承诺投资,将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p><p>  另一位高管在谈到英美烟草1993年到1997年的战略目标时,也认为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有什么必要致力于建立合资企业而不是继续转移贸易?</p><p>  根据学者的研究,1993年,鉴于“近年出口业务的巨大成功和对其继续增长的期待”,英美烟草提出深化公司的重组。在1993年11月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销启动计划》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双线战略:“只要自由市场销售依然占主导地位,就需要对另一种可采用的非官方进口分销渠道进行检查、评估,如果合适的话,对其最大化。”</p><p>  作为实现英美烟草全球高档烟草公司的目标,公司还寻求进入中国的其他区域,计划“调查其它可选择的路线或者客户,来改善英国品牌对中国中西部省份的直接渗透”。</p><p> <strong> 不能回答的问题</strong></p><p>  面对诸多针对英美烟草参与走私的指控,英美烟草一直坚决予以否认。他们强调走私是由于关税差异和进口限制造成的,英美烟草无法控制其所有供应,阻击走私,只有政府才能够有效处理这个问题。</p><p>  高关税造成走私,不仅是英美烟草强调“走私与我无关”的重要理由,也是其游说政府开放市场的一大利器。英美烟草公司1994年的一份文件显示,FESU部门主管保罗亚当斯在与中国驻英国大使的谈话中,就以走私为例说明建立合资企业的必要性:“对我们国际品牌的需求,超出了中国烟草专卖局友谊商店和免税商店的供应量,这导致了黑市。足够的国内合资企业的供应,会提供给中国原本被走私者夺去的利润。有我们合作,中国得到的比没有我们更多。”</p><p>  “这是谎言。”比利时抗癌<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money.business.sohu.com/fund/"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基金</font></a></span>会烟控经理卢克乔森斯对《财经》记者说。这位全球烟草走私问题专家告诉记者,尽管高关税造成走私的解释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研究显示,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欧洲许多国家实行低烟草关税,依然走私横行。因为走私绝不仅仅是关税所致,更与犯罪组织能力、海关监管、地区执法等多种因素相关。</p><p>  2006年7月12日到15日,第13届全球烟控和健康大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烟草走私的控制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全球反烟浪潮和政府高压手段之下,烟草走私依然愈演愈烈,从小规模贩私行为演变为专业性、集团性的,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国际走私活动。</p><p>  根据凯利李博士和科林博士的上述研究报告,直到2004年,英美烟草的香烟在中国的走私量依然十分巨大。从1982年到2004年,英美烟草在香港生产或通过香港运输到中国南部的卷烟数量,已经从8.11亿支跃升至1179亿支。这远远高于中国官方报告的年输入外烟数量。根据美国<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health.sohu.com/s2006/2006zly/index.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癌症</font></a></span>协会发布的《烟草图示》,2003年中国输入外烟达257亿支,而英美烟草文件显示当年进入中国的英美烟草品牌香烟为1072.45亿支。</p><p>  “中国允许进口的数量和英美烟草输出中国的香烟总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巨大差异。”凯利李对《财经》说,“这提出了一个问题,英美烟草怎么会卖出这么多香烟到中国的?”</p><p>  英美烟草不能回答。</p><p>  在1991年英美烟草公关部门为其中国部门重组准备的一份问答材料中,英美烟草承认,意识到“全球的某些地方存在走私”;但由于“这通常是关税差异的后果,促进了对我们产品的非法贸易,我们反对这些活动,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合法销售造成了危害。”但是,面对有关公司提供的销售数据与中国官方公布的合法进口数据之间差异的疑问,回答项则是空白。</p><p>  “这些差异表明,过去20年里,违禁贸易已经成为英美烟草中国运营策略中的一部分,为其获得了巨额利润。”科林博士说。</p><p>  凯利李博士告诉记者:“英美烟草本身是全球走私问题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走私问题的合作伙伴。”</p><p> <strong> 菲利普莫里斯先例</strong></p><p>  自2004年起,随着“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取消,中国香烟零售渠道进一步放开,外国烟草专卖品走私进口的空间缩小,但英美烟草在对华香烟走私中的角色并未发生重大变化。</p><p>  根据《中国海关》杂志报道,2004年8月,香港海关发现一家成立不久的贸易公司运送28个货柜的三五牌香烟前往菲律宾。经查证,这批数量庞大的香烟,是由英美烟草中国有限公司从英国空运进口的,然后供应给该贸易公司。海关人员更发现,香烟包装上印有中文简体字。海关怀疑这批香烟可能会从菲律宾偷运至中国。</p><p>  香港海关随即质询英美烟草公司,确证香烟为其生产;随即,英美烟草要求菲律宾海关将香烟运回香港。此后,在香港海关人员的监控下,这批香烟最终经由贸易公司,分批以陆路及水路正常申报出口到中国内地,并缴纳所需税项。</p><p>  《中国海关》的文章指出,香港案例的意义在于,确有少数国外烟草公司默许、纵容香烟走私;而海关依法行使相应的行政权力,亦可迫使这些公司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p><p>  据新华社报道,当年11月,在全国打私成果展上,<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7/0404/47/column219744718.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海关总署</font></a></span>缉私局负责人表示,一些国外烟草公司为了打入中国烟草市场,对香烟走私采取了纵容态度,是走私香烟猖獗的原因之一。</p><p>  全球烟草走私问题专家卢克乔森斯指出,欧盟和菲利普莫里斯之间的协议,对于中国政府或有借鉴作用。2004年7月,欧盟委员会、十个欧盟成员国和美国著名烟草制造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一项解决他们之间法律纠纷的协议。</p><p>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承诺,将在12年内分期支付12.5亿美元,资助欧盟打击走私香烟和假冒香烟。作为回应,欧盟委员会和十个欧盟成员国撤消向美国法院提出的指控该公司故意向欧盟走私香烟以逃避巨额税金的诉讼。</p><p>  “最重要的进步是——如果在市场上发现菲利普莫里斯品牌的走私烟,不论是什么来源,菲利普莫里斯都将为此支付巨额关税。”乔森斯说,“这一点有效阻止了菲利普莫里斯继续纵容走私。”</p><p>  不过,目前该条约只涉及菲利普莫里斯和欧盟部分国家,其中并没有英国——英美烟草公司的大本营。■</p><p align="right">(责任编辑:田瑛)</p></td></tr><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style="TEXT-INDENT: 18px;">【<b>来源:《财经》杂志</b>】 </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 id="fontzoom"><p> <em> 一份历时五年的研究报告,经过对上百万英美烟草公司内部文件的检索和分析,指出英美烟草公司是中国大规模香烟走私活动的原动力</em></p><p>  □ 本刊特派记者 楼夷 发自美国首都华盛顿</p><p>  十年过去了,徐道仁的被害,依然是香港廉政公署耿耿于怀的隐痛。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td></tr><tr><td><table><tbody><tr><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p>  徐道仁是瀚国有限公司董事,该公司曾经是香港最“著名”的走私烟分销商。</p><p>  1995年3月29日,在新加坡的一个停车场内,五名香港黑社会组织的杀手绑架了徐道仁,将毒液倒进他嘴里,用胶布封住他的口鼻,在他身上绑上铅块,装在帆布包内,从新加坡著名的加文纳桥抛下大海。两天后,人们发现他漂浮的尸体。</p><p>  徐本来应该作为污点证人,出现在当年4月26日的香港法庭。他的证词,将对一桩85亿港元香烟走私案的曝光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廉政公署调查,英美烟草(香港)有限公司出口部总裁吕<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health.sohu.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健康</font></a></span>涉嫌收受瀚国有限公司巨额商业贿赂,使用伪造的文件,将价值85亿港元的香烟走私销往中国内地和台湾等地。案件涉及原香港海关官员田秀光等人,受贿总额达3300多万港元。</p><p>  徐道仁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被杀害的廉政公署证人。事后,廉政公署派出专门小组前往新加坡调查。经过八年多追踪,将涉案的大部分当事人送上法庭,但至今没有结案。徐的被害,使得案情的诸多细节无法大白于天下。</p><p>  直至今日,85亿港元香烟走私案,依然是香港历史上最大、也是最为轰动的走私香烟案,但并非惟一案件。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的香烟走私正大行其道。不过,无论徐案还是其他走私烟案件,一个问题始终难以得到回答——烟草商在走私中究竟承担了什么角色?</p><p>  这并非空穴来风。当徐案在香港轰动时,在欧美掀起了一系列针对烟草公司的诉讼,指控他们扩大销量、利用走私避免贸易壁垒或者打开新的市场,纵容甚至参与走私,但这些诉讼大都不了了之。</p><p>  直到1998年美国法院颁布“明尼苏达判决”,要求英美烟草公司公布上百万份与法律诉讼相关的内部文件,烟草巨头与走私活动之间的内幕才逐渐浮出水面。</p><p>  从2001年开始,基于文件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英美烟草与拉美、前苏联、亚洲等地走私活动的关系逐渐曝光。</p><p>  最新的研究成果,竟与中国相关。</p><p>  2006年7月18日,英国《公共图书科学》杂志发表了“未来的关键:英美烟草公司以及中国的香烟走私”一文。报告作者——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院的凯利李(Kelley Lee)博士和爱丁堡大学杰夫科林(Jeff Collin)博士历时五年,经过对上百万英美烟草文件的检索和分析后提出,英美烟草公司涉嫌共谋在中国大规模走私香烟。</p><p>  两位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徐道仁案发生的前后,正是英美烟草通过渠道重组促进所谓对华“转移贸易”的时期。20年来,英美烟草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重组其运作,控制供应链以及操纵走私烟的价格,控制和扩大中国的香烟走私,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并且扩大中国的市场份额。</p><p>  <strong>幕后推手</strong></p><p>  “转移贸易”(transit)、“自由市场”(free market)、“一般性贸易”(general trade or GT)、“不付税”(duty not paid)……,这些看上去毫无联系的词语,正是英美烟草公司文件研究者五年来苦苦追踪的关键词。在他们看来,这些词汇,实际上代表了“走私”的别名与惟一的官方渠道——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的区别。</p><p>  英美烟草进入新中国的历史始自197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香烟销售量、全球最大的吸烟人群以及长期的市场封闭,使得中国成为烟草巨头们眼中最具潜力的目标,被称为“烟草业新兴市场的终极大奖(ultimate prize)”。</p><p>  但是,进入中国的合法渠道极其严苛。对于外烟,中国除了实行高税额和配额限制,还实行专卖制,将进口权归由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统一管理;再经国有销售渠道下放到每个地方专卖局,然后才能到各零售终端销售。</p><p>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中国的外烟数量很少。在英美烟草公开的公司文件中,一份撰写于1993年题为“亚太回顾”的文件提到,英美烟草所有在中国的销量只有5.4%是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的;余下的,则通过类似自由市场、一般性贸易、不付税等种种手段进入。</p><p> <strong> 英美烟草是如何运作的呢?</strong></p><p>  “他们并没有直接走私,但他们有意识地卖给第三方,某些第三方往往从事走私。”该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凯利李博士对《<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财经</font></a></span>(相关:<a href="http://money.business.sohu.com/" target="blank"><font color="#000000">理财</font></a>
                                                <a href="http://stock.business.sohu.com/" target="blank"><font color="#000000">证券</font></a>)》记者说。其主要方式,则是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渠道重组计划。</p><p>  <strong>供应链控制</strong></p><p>  最新获得的英美烟草公司文件显示,至早从1990年开始,英美烟草便通过设计重组其在大中华地区的运营,以“提高渗透中国市场的效率”。计划的核心是控制供应链,以优化英美烟草在不同市场的销售,避免不必要的海关和官员的注意。</p><p>  根据研究报告,引发重组计划有两个因素,一是规避关税壁垒,二是1997年的香港回归。一直以来,英美烟草香港公司(BATHK)不仅负责香港和澳门市场,也负责所谓的对华“捆绑贸易”。到1991年,对华销售已经成为BATHK最大的业务,占总量的92%。但在英美烟草渠道重组计划的决策者看来,BATHK的市场运作并不充分,也不够灵活,无法适应1997年香港回归的形势。</p><p>  英美烟草决定设立不同的公司,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首先,BATHK将负责香港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其它市场的生产合同;其次,建立英美烟草中国公司,负责直接出口(即合法出口),与中国烟草专卖局(CNTC)打交道。</p><p>  最重要的安排是在英国设立一个离岸公司,处理“对供应中国和相邻市场的贸易组织的销售”。根据研究报告,该公司最初被称为英美烟草分销公司(BAT Distribution),后被命名为“国际烟草海外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即负责对中国大陆、台湾和亚洲其他地方的“转移贸易”。</p><p>  文件明确表示,该公司的成立是为了使英美烟草香港公司将转移贸易从官方贸易分离。该公司的活动由英美烟草中国公司全权控制,但股权则由位于某个避税地的英美烟草集团旗下公司拥有。</p><p>  1991年年中,因担心这一重组计划会导致税收减少,从而导致“英国国家税务局的检查”,英美烟草修改了该计划,将英美烟草分销公司改成为一家隶属于英美烟草出口公司BATUKE的远东销售部门FESU,与同时成立的英美烟草中国公司一起承担“服务中国和香港出口”的职责,两个机构的分工则并未改变。</p><p>  FESU成立之初便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前述文件,1992年,FESU运往中国的卷烟达到了228.89亿支。1993年,FESU被命名为亚太北部(Asia Pacific North),此后又被纳入到亚太地区业务部门。</p><p>  加强供应链控制的另一环,则是新加坡的寄存仓库。</p><p>  研究报告称,为了将英美烟草中国公司和出口业务分离,并且做好香港回归的准备,英美烟草安排将违禁贸易从香港转到新加坡。通过建立寄存仓库可以保证将卷烟更加灵活和及时地供给转移贸易代理商。</p><p>  寄存仓库启用于1993年7月。研究报告称,该仓库担负了40%输往中国的卷烟供应。</p><p> <strong> 操纵价格</strong></p><p>  在中国烟草专卖制度下,所有的合法外烟的价格和销量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走私改变了一切。</p><p>  研究报告认为,英美烟草对于销量的扩大乐见其成,同时也试图控制走私烟的价格来获取巨额利润,强调避免“过度供应”高级品牌而“破坏其价格和形象的平衡”。</p><p>  中国南方某省烟草专卖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卷烟市场有一定的饱和量,掌握投放量的确可以操纵价格。有一年,某知名品牌通过非正规渠道投放的量很大,价格一下子跌了下去,于是对方又撤回了很多。因为中国市场的跌价势必影响到国外的价格。</p><p>  研究报告披露的诸多文件,显示了英美烟草的定价策略。一份撰写于1992年的文件称:通过中国烟草专卖局销售时,要保证英美烟草的三五牌香烟价格处于高端,并且高于“自由市场”(在研究报告中,即为黑市——编辑注)。文件还称,采取这一战略,是为了保证在“供应偏大的时候”,三五牌在“自由市场”上亦有良好表现。</p><p>  <strong>还有什么必要扩展正常渠道?</strong></p><p>  走私带来了丰厚利润。文件显示,发自香港的出口量,已经占据了英美烟草1992年的总出口量的22%,利润则占据了英美烟草当年利润的27%。这份报告更预期,1997年出口量和销售利润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9%和31%。</p><p>  这使得英美烟草孜孜以求的与华合资也被摆在次要地位。1992年,当英美烟草公司主席Patrick Sheehy 准备10月的北京之行时,一份内部文件质疑通过正式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必要性:“目前的看法是,从出口(包括某些通过俄罗斯的转移贸易)获得的回报远远高于投资,如果主席访华时被迫承诺投资,将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p><p>  另一位高管在谈到英美烟草1993年到1997年的战略目标时,也认为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有什么必要致力于建立合资企业而不是继续转移贸易?</p><p>  根据学者的研究,1993年,鉴于“近年出口业务的巨大成功和对其继续增长的期待”,英美烟草提出深化公司的重组。在1993年11月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销启动计划》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双线战略:“只要自由市场销售依然占主导地位,就需要对另一种可采用的非官方进口分销渠道进行检查、评估,如果合适的话,对其最大化。”</p><p>  作为实现英美烟草全球高档烟草公司的目标,公司还寻求进入中国的其他区域,计划“调查其它可选择的路线或者客户,来改善英国品牌对中国中西部省份的直接渗透”。</p><p> <strong> 不能回答的问题</strong></p><p>  面对诸多针对英美烟草参与走私的指控,英美烟草一直坚决予以否认。他们强调走私是由于关税差异和进口限制造成的,英美烟草无法控制其所有供应,阻击走私,只有政府才能够有效处理这个问题。</p><p>  高关税造成走私,不仅是英美烟草强调“走私与我无关”的重要理由,也是其游说政府开放市场的一大利器。英美烟草公司1994年的一份文件显示,FESU部门主管保罗亚当斯在与中国驻英国大使的谈话中,就以走私为例说明建立合资企业的必要性:“对我们国际品牌的需求,超出了中国烟草专卖局友谊商店和免税商店的供应量,这导致了黑市。足够的国内合资企业的供应,会提供给中国原本被走私者夺去的利润。有我们合作,中国得到的比没有我们更多。”</p><p>  “这是谎言。”比利时抗癌<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money.business.sohu.com/fund/"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基金</font></a></span>会烟控经理卢克乔森斯对《财经》记者说。这位全球烟草走私问题专家告诉记者,尽管高关税造成走私的解释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研究显示,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欧洲许多国家实行低烟草关税,依然走私横行。因为走私绝不仅仅是关税所致,更与犯罪组织能力、海关监管、地区执法等多种因素相关。</p><p>  2006年7月12日到15日,第13届全球烟控和健康大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烟草走私的控制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全球反烟浪潮和政府高压手段之下,烟草走私依然愈演愈烈,从小规模贩私行为演变为专业性、集团性的,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国际走私活动。</p><p>  根据凯利李博士和科林博士的上述研究报告,直到2004年,英美烟草的香烟在中国的走私量依然十分巨大。从1982年到2004年,英美烟草在香港生产或通过香港运输到中国南部的卷烟数量,已经从8.11亿支跃升至1179亿支。这远远高于中国官方报告的年输入外烟数量。根据美国<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health.sohu.com/s2006/2006zly/index.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癌症</font></a></span>协会发布的《烟草图示》,2003年中国输入外烟达257亿支,而英美烟草文件显示当年进入中国的英美烟草品牌香烟为1072.45亿支。</p><p>  “中国允许进口的数量和英美烟草输出中国的香烟总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巨大差异。”凯利李对《财经》说,“这提出了一个问题,英美烟草怎么会卖出这么多香烟到中国的?”</p><p>  英美烟草不能回答。</p><p>  在1991年英美烟草公关部门为其中国部门重组准备的一份问答材料中,英美烟草承认,意识到“全球的某些地方存在走私”;但由于“这通常是关税差异的后果,促进了对我们产品的非法贸易,我们反对这些活动,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合法销售造成了危害。”但是,面对有关公司提供的销售数据与中国官方公布的合法进口数据之间差异的疑问,回答项则是空白。</p><p>  “这些差异表明,过去20年里,违禁贸易已经成为英美烟草中国运营策略中的一部分,为其获得了巨额利润。”科林博士说。</p><p>  凯利李博士告诉记者:“英美烟草本身是全球走私问题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走私问题的合作伙伴。”</p><p> <strong> 菲利普莫里斯先例</strong></p><p>  自2004年起,随着“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取消,中国香烟零售渠道进一步放开,外国烟草专卖品走私进口的空间缩小,但英美烟草在对华香烟走私中的角色并未发生重大变化。</p><p>  根据《中国海关》杂志报道,2004年8月,香港海关发现一家成立不久的贸易公司运送28个货柜的三五牌香烟前往菲律宾。经查证,这批数量庞大的香烟,是由英美烟草中国有限公司从英国空运进口的,然后供应给该贸易公司。海关人员更发现,香烟包装上印有中文简体字。海关怀疑这批香烟可能会从菲律宾偷运至中国。</p><p>  香港海关随即质询英美烟草公司,确证香烟为其生产;随即,英美烟草要求菲律宾海关将香烟运回香港。此后,在香港海关人员的监控下,这批香烟最终经由贸易公司,分批以陆路及水路正常申报出口到中国内地,并缴纳所需税项。</p><p>  《中国海关》的文章指出,香港案例的意义在于,确有少数国外烟草公司默许、纵容香烟走私;而海关依法行使相应的行政权力,亦可迫使这些公司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p><p>  据新华社报道,当年11月,在全国打私成果展上,<span class="articleLink"><a href="http://business.sohu.com/7/0404/47/column219744718.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80cbd">海关总署</font></a></span>缉私局负责人表示,一些国外烟草公司为了打入中国烟草市场,对香烟走私采取了纵容态度,是走私香烟猖獗的原因之一。</p><p>  全球烟草走私问题专家卢克乔森斯指出,欧盟和菲利普莫里斯之间的协议,对于中国政府或有借鉴作用。2004年7月,欧盟委员会、十个欧盟成员国和美国著名烟草制造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布鲁塞尔签署了一项解决他们之间法律纠纷的协议。</p><p>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承诺,将在12年内分期支付12.5亿美元,资助欧盟打击走私香烟和假冒香烟。作为回应,欧盟委员会和十个欧盟成员国撤消向美国法院提出的指控该公司故意向欧盟走私香烟以逃避巨额税金的诉讼。</p><p>  “最重要的进步是——如果在市场上发现菲利普莫里斯品牌的走私烟,不论是什么来源,菲利普莫里斯都将为此支付巨额关税。”乔森斯说,“这一点有效阻止了菲利普莫里斯继续纵容走私。”</p><p>  不过,目前该条约只涉及菲利普莫里斯和欧盟部分国家,其中并没有英国——英美烟草公司的大本营。■</p><p align="right">(责任编辑:田瑛)</p></td></tr><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