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印大同” 建设“和谐亚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23:4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实现“中印大同” 建设“和谐亚洲”</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nbsp;&nbsp;2006-07-25&nbsp;&nbsp;</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MARGIN: 1px 7px 3px 4px;"><tbody><tr><td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7/25/100177976.jpg" border="0" name="normal" alt=""/>
                                                                </td></tr><tr><td align="center">实现“中印大同” 建设“和谐亚洲”</td></tr></tbody></table>  中评社香港7月25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4日载文《实现“中印大同”理想 建设“和谐亚洲”》,摘要如下: <br/><br/>  中国领导人年前提出要建设“和谐世界”,最近又提出要建设“和谐亚洲”。从实行来看,可以先建设“和谐亚洲”再进一步建设“和谐世界”。但要建设“和谐亚洲”,又必须实现“中印大同”理想。 <br/><br/>  “中印大同”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谭云山年受命于印度诗圣泰戈尔,主掌他在印度孟加拉邦“和平乡”创办的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根据泰戈尔的指示,为中国学院的宗旨确定了36个字:“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从这36个字中看出:泰戈尔和谭云山两人深深感到,如果增进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感情与合作,必然会对“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作出贡献。这就是我现在要谈的“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 <br/><br/>  其实,“中印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唐朝“名维、字摩诘”的着名诗人王维,早就以印度佛教神奇人物“Vimalakirti/维摩诘”命名。他这个“王维摩诘/WangVimalakirti”可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Chindian/中印人”。但他不是混血儿,而是两大文明结晶。 <br/><br/>  再看中国农历“除旧迎新”,新年第一个早上“元旦”和第一个晚上“元宵”相隔十五天。这是因为中国农历以月晦开月,印度农历以月明开月,印度农历“初一”就是中国农历“十五”,“元宵”是中国民俗用印度“灯节/Diwali”方式来庆祝印度新年——是典型的“CHINDIA/中印大同”节庆。 <br/><br/>  由于“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和印度一直保持着“背靠背”的关系。两大文明之间横着喜马拉雅山,凡是从山上走过或者没有走过的中国人和印度人都在思想上共认它为“须弥/Sumeru”天堂,创造了泰戈尔形容的“朝圣时代”——中印两国高僧(如唐僧取经)以及其他人以虔诚“朝圣”的心情互访。这种“背靠背”关系充分说明东方文明是传播和谐种子的“东风”。 <br/><br/>  英帝国主义者麦克马洪(HenryMacMahon)用粗的红铅笔胡乱在地图上画一根以他为名的边界线,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印关系的祸根。过去实力太弱、对边境鞭长莫及的中国政府只能空手抵制英帝国主义的蚕食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力强大了,过去视“麦克马洪线”为鬼,现在又有了锺馗打鬼的力量。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果北京和新德里两个政权都是没有悠久文明背景的,那肯定会酿成比巴勒斯坦更悲惨的流血冲突——不会像1962年不到一个月就终止冲突的。 <br/><br/>  虽然半个多世纪来中印关系发展走了弯路,但“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并没有被抛弃。有两大例证:第一是1962年边境战争后,尼赫鲁在印度国际大学讲演,说出:“你们有中国学院,是由一位出名的中国学者(谭云山)领导。这是很好的事,可以使你们觉得:你们不是与中国文化或中国今昔的伟大作战。” <br/><br/>  第二是1963年一位在野领袖批评尼赫鲁说:“掉眼泪没用,应该坚强。”那时摩拳擦掌的政客、2003年以印度总理身份访华的瓦杰帕伊,特别在访华前夕作诗说:“我们再不要战争了!我们再不要战争了!”瓦杰帕伊2003年访华而开创了中印关系捐弃前嫌、恢复“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的新时期,2004年温家宝访印使两国进入新时期的步伐更加稳固,又把今年定为“中印友好年”。 <br/><br/>  中印两国人口占亚洲2/3。如果真正实现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宗旨指出的“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一个“和谐亚洲”的轮廓就会在地平线上出现。 <br/><br/>  欧洲本来是世界大战的发源地,现在变成世界上最和谐的地区。亚洲从古以来就有和谐的传统,难道就不能与欧洲试比高吗?</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实现“中印大同” 建设“和谐亚洲”</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nbsp;&nbsp;2006-07-25&nbsp;&nbsp;</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MARGIN: 1px 7px 3px 4px;"><tbody><tr><td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7/25/100177976.jpg" border="0" name="normal" alt=""/>
                                                                </td></tr><tr><td align="center">实现“中印大同” 建设“和谐亚洲”</td></tr></tbody></table>  中评社香港7月25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4日载文《实现“中印大同”理想 建设“和谐亚洲”》,摘要如下: <br/><br/>  中国领导人年前提出要建设“和谐世界”,最近又提出要建设“和谐亚洲”。从实行来看,可以先建设“和谐亚洲”再进一步建设“和谐世界”。但要建设“和谐亚洲”,又必须实现“中印大同”理想。 <br/><br/>  “中印大同”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谭云山年受命于印度诗圣泰戈尔,主掌他在印度孟加拉邦“和平乡”创办的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根据泰戈尔的指示,为中国学院的宗旨确定了36个字:“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从这36个字中看出:泰戈尔和谭云山两人深深感到,如果增进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感情与合作,必然会对“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作出贡献。这就是我现在要谈的“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 <br/><br/>  其实,“中印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唐朝“名维、字摩诘”的着名诗人王维,早就以印度佛教神奇人物“Vimalakirti/维摩诘”命名。他这个“王维摩诘/WangVimalakirti”可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Chindian/中印人”。但他不是混血儿,而是两大文明结晶。 <br/><br/>  再看中国农历“除旧迎新”,新年第一个早上“元旦”和第一个晚上“元宵”相隔十五天。这是因为中国农历以月晦开月,印度农历以月明开月,印度农历“初一”就是中国农历“十五”,“元宵”是中国民俗用印度“灯节/Diwali”方式来庆祝印度新年——是典型的“CHINDIA/中印大同”节庆。 <br/><br/>  由于“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和印度一直保持着“背靠背”的关系。两大文明之间横着喜马拉雅山,凡是从山上走过或者没有走过的中国人和印度人都在思想上共认它为“须弥/Sumeru”天堂,创造了泰戈尔形容的“朝圣时代”——中印两国高僧(如唐僧取经)以及其他人以虔诚“朝圣”的心情互访。这种“背靠背”关系充分说明东方文明是传播和谐种子的“东风”。 <br/><br/>  英帝国主义者麦克马洪(HenryMacMahon)用粗的红铅笔胡乱在地图上画一根以他为名的边界线,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印关系的祸根。过去实力太弱、对边境鞭长莫及的中国政府只能空手抵制英帝国主义的蚕食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力强大了,过去视“麦克马洪线”为鬼,现在又有了锺馗打鬼的力量。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果北京和新德里两个政权都是没有悠久文明背景的,那肯定会酿成比巴勒斯坦更悲惨的流血冲突——不会像1962年不到一个月就终止冲突的。 <br/><br/>  虽然半个多世纪来中印关系发展走了弯路,但“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并没有被抛弃。有两大例证:第一是1962年边境战争后,尼赫鲁在印度国际大学讲演,说出:“你们有中国学院,是由一位出名的中国学者(谭云山)领导。这是很好的事,可以使你们觉得:你们不是与中国文化或中国今昔的伟大作战。” <br/><br/>  第二是1963年一位在野领袖批评尼赫鲁说:“掉眼泪没用,应该坚强。”那时摩拳擦掌的政客、2003年以印度总理身份访华的瓦杰帕伊,特别在访华前夕作诗说:“我们再不要战争了!我们再不要战争了!”瓦杰帕伊2003年访华而开创了中印关系捐弃前嫌、恢复“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的新时期,2004年温家宝访印使两国进入新时期的步伐更加稳固,又把今年定为“中印友好年”。 <br/><br/>  中印两国人口占亚洲2/3。如果真正实现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宗旨指出的“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一个“和谐亚洲”的轮廓就会在地平线上出现。 <br/><br/>  欧洲本来是世界大战的发源地,现在变成世界上最和谐的地区。亚洲从古以来就有和谐的传统,难道就不能与欧洲试比高吗?</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