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红岩游戏被叫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8:06
<font color="#800000" size="2">以家喻户晓的小说《红岩》中的英烈及其斗争故事为原型和背景的红岩系列游戏旨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然而,来自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巨大舆论压力却让这个红色游戏被迫叫停,中途夭折,直至今日仍然没有看到重新启动的希望。</font>
        <p><font color="#800000" size="2">&nbsp;&nbsp;&nbsp;&nbsp;一方面,支持红岩游戏的人们为其夭折而痛心惋惜;另一方面,反对红岩游戏的人却坚持认为这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亵渎。和红岩游戏命运相似的是,以抗日战争、红军长征和雷锋等革命历史和人物为主题的各类游戏和网络产品,都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然而,在当今信息发达、手段多元的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否也需要不断创新呢?!红岩游戏夭折的命运又是否能够得到改变呢?</font>
        </p><p><table height="43"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300" align="center" bgcolor="#c0dcc0" border="0"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43px;"><tbody><tr><td><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1710597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td><td><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312106892.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td></tr></tbody></table></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strong>小萝卜头"当主角,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还是亵渎?</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红岩系列游戏是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策划开发,并由重庆宏信软件公司按照其提供的内容脚本进行游戏设计。游戏以江姐、许云峰和华子良等小说《红岩》中的英烈为游戏主角,由"小萝卜头"作为贯穿始终的"导游",带领以青少年为游戏主体的玩家,在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场景内,通过知识问答、会话、场景巡游和完成益智游戏任务等方式,再现某些特定情景故事,帮助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有关红岩精神的革命历史。按照计划,红岩游戏分为找"小萝卜头"、新华日报、重庆大轰炸、皖南事变、营救革命同志、秘密电台等30个部分。如果玩家不能正确回答关于红岩的知识问题或不能完成任务,游戏将结束,反之则继续游戏。例如在"疯老头"华子良(真实人物为关押在白公馆的韩子栋)逃脱的游戏中,作为"小萝卜头"的游戏者,要设法躲过特务看守,将干粮送给华子良,从而帮助他越狱,是否成功送到干粮决定游戏输赢和能否继续。 </p><p><table height="150"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19" align="right" bgcolor="#c0dcc0" border="0" style="WIDTH: 119px; HEIGHT: 150px;"><tbody><tr><td><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453285873.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p align="center">资料图片</p></td></tr></tbody></table></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然而,不久后,重庆某媒体刊出一则"重庆市文化局斥资百万开发'小萝卜头'游戏"的消息,各个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引发了网上巨大争议。网民王岚认为,将《红岩》里的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游戏化"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自称为资深游戏玩家的网民小美发帖说,制作红岩游戏太过了,还是不要游戏烈士!甚至有网民尖锐地提出游戏是"对革命精神的亵渎,是某些人对出名赢利的太过热情的表现。" </p><p>&nbsp;&nbsp;&nbsp;&nbsp;相比"讨伐"的声浪,对游戏持赞成态度的人显得势单力薄。游戏"风波"让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重庆市文广局副局长厉华感到十分不解和痛心。他说,红岩游戏是益智类游戏,根本没有打斗或其他暴力和不健康的内容及设计,而且面市前还要经过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审查,并让家长和不同年龄的学生试用,最后再决定是否投放市场。但是,媒体和社会舆论在并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认定和批驳游戏是对革命先烈的不敬,导致游戏中途"夭折"。 </p><p align="left"> <strong> 重压下夭折,革命历史能否借助游戏模式</strong>
        </p><p><table height="112"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69" align="left" bgcolor="#c0dcc0" border="0" style="WIDTH: 169px; HEIGHT: 112px;"><tbody><tr><td><p><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578212634.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p>资料图片</p></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舆论重压之下,红岩游戏被迫暂停,课题组也不得不正式解散。只完成了16个部分脚本创作的红岩游戏至今仍然尘封在办公桌内,静静地等待着重现天日的那一天。&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从《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到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红岩联线在争议中的不断创新最终得到认可,红岩精神红遍全国,去年观众参观人次300多万。厉华说,事实证明革命文化也需要在传承模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必须结合市场和受众需求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就是一纸空谈。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厉华说,以前靠《红岩》小说就影响教育好几代人,但现在的孩子对历史没有认同感,灌输式教育方式不会有效果。他举例说:在重庆某小学做红岩精神报告演讲后,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听了厉华叔叔的报告我很感动,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我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否则我什么都会说。" </p><p>&nbsp;&nbsp;&nbsp;&nbsp;厉华认为,对以网络为重要信息来源的青少年而言,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无视"网络时代"现实,需要考虑通过青少年感兴趣的卡通、漫画和游戏等形式。红岩联线推出的卡通故事丛书《小萝卜头》、"不朽红岩"网站和《机智勇敢的小萝卜头》动漫作品等的良好反响和效果,都证明这一点。 </p><p>&nbsp;&nbsp;&nbsp;&nbsp;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迎生说,用以往的方式对现在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引发抵触甚至反感。利用游戏来宣传红岩精神符合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规律,是对教育方式的新探索,但前提是忠于历史事实和英雄人物事迹,在此基础上的教育形式创新应得到认可。 </p><font color="#800000" size="2">以家喻户晓的小说《红岩》中的英烈及其斗争故事为原型和背景的红岩系列游戏旨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然而,来自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巨大舆论压力却让这个红色游戏被迫叫停,中途夭折,直至今日仍然没有看到重新启动的希望。</font>
        <p><font color="#800000" size="2">&nbsp;&nbsp;&nbsp;&nbsp;一方面,支持红岩游戏的人们为其夭折而痛心惋惜;另一方面,反对红岩游戏的人却坚持认为这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亵渎。和红岩游戏命运相似的是,以抗日战争、红军长征和雷锋等革命历史和人物为主题的各类游戏和网络产品,都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然而,在当今信息发达、手段多元的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否也需要不断创新呢?!红岩游戏夭折的命运又是否能够得到改变呢?</font>
        </p><p><table height="43"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300" align="center" bgcolor="#c0dcc0" border="0"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43px;"><tbody><tr><td><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1710597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td><td><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312106892.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td></tr></tbody></table></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strong>小萝卜头"当主角,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还是亵渎?</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红岩系列游戏是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策划开发,并由重庆宏信软件公司按照其提供的内容脚本进行游戏设计。游戏以江姐、许云峰和华子良等小说《红岩》中的英烈为游戏主角,由"小萝卜头"作为贯穿始终的"导游",带领以青少年为游戏主体的玩家,在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场景内,通过知识问答、会话、场景巡游和完成益智游戏任务等方式,再现某些特定情景故事,帮助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有关红岩精神的革命历史。按照计划,红岩游戏分为找"小萝卜头"、新华日报、重庆大轰炸、皖南事变、营救革命同志、秘密电台等30个部分。如果玩家不能正确回答关于红岩的知识问题或不能完成任务,游戏将结束,反之则继续游戏。例如在"疯老头"华子良(真实人物为关押在白公馆的韩子栋)逃脱的游戏中,作为"小萝卜头"的游戏者,要设法躲过特务看守,将干粮送给华子良,从而帮助他越狱,是否成功送到干粮决定游戏输赢和能否继续。 </p><p><table height="150"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19" align="right" bgcolor="#c0dcc0" border="0" style="WIDTH: 119px; HEIGHT: 150px;"><tbody><tr><td><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453285873.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p align="center">资料图片</p></td></tr></tbody></table></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然而,不久后,重庆某媒体刊出一则"重庆市文化局斥资百万开发'小萝卜头'游戏"的消息,各个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引发了网上巨大争议。网民王岚认为,将《红岩》里的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游戏化"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自称为资深游戏玩家的网民小美发帖说,制作红岩游戏太过了,还是不要游戏烈士!甚至有网民尖锐地提出游戏是"对革命精神的亵渎,是某些人对出名赢利的太过热情的表现。" </p><p>&nbsp;&nbsp;&nbsp;&nbsp;相比"讨伐"的声浪,对游戏持赞成态度的人显得势单力薄。游戏"风波"让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重庆市文广局副局长厉华感到十分不解和痛心。他说,红岩游戏是益智类游戏,根本没有打斗或其他暴力和不健康的内容及设计,而且面市前还要经过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审查,并让家长和不同年龄的学生试用,最后再决定是否投放市场。但是,媒体和社会舆论在并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认定和批驳游戏是对革命先烈的不敬,导致游戏中途"夭折"。 </p><p align="left"> <strong> 重压下夭折,革命历史能否借助游戏模式</strong>
        </p><p><table height="112"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169" align="left" bgcolor="#c0dcc0" border="0" style="WIDTH: 169px; HEIGHT: 112px;"><tbody><tr><td><p><img alt="" hspace="0"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focus/2006-06/08/xin_2520603080938578212634.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p>资料图片</p></td></tr></tbody></table>&nbsp;&nbsp;&nbsp;&nbsp;舆论重压之下,红岩游戏被迫暂停,课题组也不得不正式解散。只完成了16个部分脚本创作的红岩游戏至今仍然尘封在办公桌内,静静地等待着重现天日的那一天。&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从《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到现场情景剧《生命作证--风雨歌乐山》,红岩联线在争议中的不断创新最终得到认可,红岩精神红遍全国,去年观众参观人次300多万。厉华说,事实证明革命文化也需要在传承模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必须结合市场和受众需求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就是一纸空谈。 </p><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厉华说,以前靠《红岩》小说就影响教育好几代人,但现在的孩子对历史没有认同感,灌输式教育方式不会有效果。他举例说:在重庆某小学做红岩精神报告演讲后,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听了厉华叔叔的报告我很感动,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我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否则我什么都会说。" </p><p>&nbsp;&nbsp;&nbsp;&nbsp;厉华认为,对以网络为重要信息来源的青少年而言,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无视"网络时代"现实,需要考虑通过青少年感兴趣的卡通、漫画和游戏等形式。红岩联线推出的卡通故事丛书《小萝卜头》、"不朽红岩"网站和《机智勇敢的小萝卜头》动漫作品等的良好反响和效果,都证明这一点。 </p><p>&nbsp;&nbsp;&nbsp;&nbsp;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迎生说,用以往的方式对现在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引发抵触甚至反感。利用游戏来宣传红岩精神符合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规律,是对教育方式的新探索,但前提是忠于历史事实和英雄人物事迹,在此基础上的教育形式创新应得到认可。 </p>
红岩精神永垂不朽!!!
<p>为忠于自己信仰而甘愿牺牲年青生命的人,值得钦佩!!!</p><p>我觉得这种游戏根本就是对烈士的亵渎!</p>
这种教育也太露骨太简单了吧……年青少年很难接受……能接受的也不用教育了……[em03][em03][em03][em03]
导入新的教育形式就这么困难吗?[em06]
很好的教育方式,虽然我怀疑这游戏是否卖得动。
<p>亵渎英烈就该封杀!</p><p></p>
虚拟的游戏, 就应用虚拟的故事算了.[em01]
我党占领游戏阵地没有成功。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upercaptain</i>在2006-7-26 15:20:00的发言:</b><br/>我党占领游戏阵地没有成功。</div><p>就凭中X部,文化部那班人的水平,你认为有成功的可能吗?</p>
我倒觉得这未必是种亵渎,而且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原本的模式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说是不适应的。
红岩精神永垂不朽
这算哪门子亵渎了,如果游戏没有歪曲历史事实,何来亵渎?
<p>就是,没有歪曲,何来亵渎?如过没这个游戏,我敢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lt;红岩&gt;说的是什么.一种新观念就这么难被接受?一提到游戏二字就非要和不务正业挂勾?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p>
切!这怎么变成亵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