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对阿古柏伯克的最后一战(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34:17
<p>阿古柏是中亚细亚吉延(浩罕)的政治野心家.1865年乘中国内乱未平,新疆一些地方势力掀起反清运动的时机,侵入新疆,在血腥镇压的基础上,建立了分裂政权.为了维护其政权,阿氏先后同英国,俄国进行了一系列勾结,非法签订商约与协定,大批出卖我国新疆地区的权益,阿氏是个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凶恶敌人. <br/>但阿氏美梦不长,在其统治不到12年,其政权的丧钟就敲响了,1876年9月清军突然出现在天山以北,夺取了乌鲁木齐,正在紧紧围攻玛纳斯,当阿氏听到这个噩耗后,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其实这意味着这个短期的不得人心的分裂政权未日即将到来的警钟敲响了. <br/>现在就回顾一下忽然出现在新疆天山脚下这支清军的历史.清政府在解决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和捻军造成的困难,在极度混乱的地方恢复了秩序,把一群乌合之众整顿成劲旅之后,就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他们从未忘怀的甘肃省外的东干造反者问题,云南获胜的军队没有被遣散,而是被调来参加在戈壁以外的新战役.皇帝的诏书很快到了这些老兵面前:诏书号召所有忠实军人为维护国家的光荣,和他们被屠杀的兄弟,被亵污的宗教而讨伐阿氏这个分裂的政权,统一大清帝国.象左宗棠统帅及张曜这样的将领所做的热情的榜样很快地为他们的全体士兵所效法.在这样旺盛士气之前,这支清军仿佛回到了当初清军开拓疆土,创立大清国时所向披靡的时代,那时一个省份的征服就是另一新的胜利的前奏,而参加每一次战役的队伍中都有前一战役的老兵在内.就这样,这支云南战役的胜利的清军,通过贯穿四川与陕西的长途行军到达了兰州府,即甘肃省会,在这里陕甘总督正在集聚集军需品并招募新兵以便把那些受过训练的士兵核心扩大到和一支侵略军队相称的规模.可以说,那些不需要在云南担任卫戍工作的部队,通过一条远离首都的迂回曲折的道路被调往西北边疆城市兰州,并在那里为自上一世纪中国收复新疆以来最艰巨的军事准备. <br/>1874年底,清军先头部队就开始向西进军了.在兰州和哈密之间这个长达数千里的不毛地带,为了克服阻碍主力部队前进的困难耗费了一个冬天的时间.最后,随着戈壁沙漠平原上春季的出现,总共五万人的清军,就沿着贯穿沙漠的长路出发,向着天山南北更为肥沃的长路前进.尽管大家都知道西北有军事活动,但其目标和规模都是极其保密的.先头部队由于必须在沙漠里构筑固定的营舍,或毋宁说是屯居点,种植谷类以便来春能够进军,而经过耽延一段时间之后,清军在没有受到任何严重阻碍的情况下,就出现在乌鲁木齐城墙之前,这是东干领袖们决心守卫的地方. <br/>防御并没有持久,几天后守军就投降了.大部被复仇的清军灭杀. <br/>9月2日,清军就在玛纳斯防御工事前驻扎下了,玛纳斯城比乌鲁木齐地势坚固得多,并且由东干人以全部力量防守着.在清军出现引起的最初震惊过去以后,玛纳斯的守军看出这是为他们的生命而战.乌鲁木齐的攻陷,虽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但战役的成败还必须在玛纳城堡前决定.9月2日清军的排炮就开始向城墙的东北部分轰击,对四周城墙进行或重或轻的轰击达两个月之久.几次攻城被击退,但在八个星期的围攻以后,清军的顽强攻击仍和他们最初到达时一样.而东干人的粮草储备则已消耗殆尽了.随着供应的耗竭,他们的勇气也就耗竭了,在经过一次没有成功的突围后,,守城将领向清军前哨自首.11月6日守城主力由城里出来,但人员都是武装的,并且排列成完整的战斗队形,突围的意向很明显,清军立即采取行动,炮兵,骑兵,步兵马上发起袭击,在短时间内被消灭了,他们当中没有被杀的首领也都被立刻"处以极形". <br/>阿氏军事力量的重要一部分,东干军队的消灭,使1862年1863被阿氏主要是东干军队屠杀的驻守在新疆的清军的血得到了抵偿,中国人的威望恢复到了本世纪的最高峰. <br/>远离乌鲁木齐与玛纳斯上千里住在喀什噶尔王宫里的阿氏是怎么做的呢?他手下有几个军官当时就在这两个城里,可清军攻前都溜之大吉了,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是因为阿氏他是通过第一次东干战争和攻取库车之后,就用武力制服了东干族,但他十分不放心东干的军队,完全采取了隔岸观火甚至是渔翁得利的侥幸心理,其实他大错而又特错了,在对付清军方面,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到11月份阿氏无所做为,这使他个人号召力受到的损害比一次战事失利更为严重.它给他部下中的狂热分子的信心泼了冷水,而且这些人才是他最能干,最忠实的党羽,有种种迹象表明,有不满的并不限于新疆人民的一部分,而是遍及全体人民当中.东干战争一直就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一种劳民伤财的血腥的作战行动,与俄英两国商贸交易,由于较大的天然障碍,也没有给当地人民提供在他们眼中认为唯一值得获得新的贸易的孔道. <br/>由于人民的不满情绪,阿氏的权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当他稍微清楚地看到这种情绪的时候,清军回来了,但阿氏已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在库车以东的地方,如果还有人居住的话,那也不过是由于阿氏的代表的命令而被屠杀剩下的少数遗孤,这些人不会为他的野心而卖命的.喀什噶尔城的守备队主要是由被饶命的前清军士兵组成,要他们跟自己的同胞去战斗也不可能.军队中大多数都是东干人,然而就连他们当中也有不满情绪.他们有一切理由惧怕落入清军之手,那屠杀无辜的清军的正是他们,对于这种罪行阿氏至少是没有染手的;清军的忿怒行动首先是指向他们的.但他们对阿氏也有他们的怨恨.他曾在战场上打败了他们,而且他们与其说是受他劝诱,不如说更多地是受他强迫参加了他的军队.他们对安集延穆斯林的仇恨只是比对汉人的仇恨略逊一筹罢了;他们也想分裂的野心都被这个阿氏这个更大的野心家给挫败了.在1862年到1865间,他们曾冒着极大风险参加了分裂的叛乱,当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所取得报酬被阿氏骗走了.所以当清军收复失地,消灭分裂势力时,阿氏军队的核心的确为数很少,但他所能依仗为他的王冠和宗教进行战争的人也只有这少数的核心. <br/>1876年,当他忙于搜集武器和储备品的时候,他一定发现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了,他只有孤注一掷了,于是他把他所有军队,包括东干人在内,沿天山南边集中起来,总部设在吐鲁番. <br/>守卫着穿过山脉的主要隘道的达板城堡垒,驻有九百个骑兵,配有滑膛枪和两尊大炮---一尊后膛炮.在吐鲁番和阿氏在一起的有三千骑兵和五百名步兵,有炮五尊,绝大多数是旧产品.托克逊是一个设防的地方,位于往库尔勒去的大路上,离吐鲁番近十里,驻有四千骑兵和二千步兵,有炮五尊.阿长子在这里指挥.在库尔勒有一千五百人不久也调往前线去了.阿氏不得不用这些分散在一个很广泛地区的一万七千人来抵御清军,清军不但在人数上占优势,如结果所示,在指挥上也占优势. <br/>除了阿氏在边境上所集结的多少受过点训练的一万七千人以外,还有一万东干人,这就是说,住在东部地区的东干居民,这些人是出名地不足信任,而且装备也不好,因而总起来说他们是力量的源泉还不如说他们是软弱的源泉更为恰当.2月底阿氏就在吐鲁番了,他在托克逊和天山一带构筑工事,并给部下打气,做最后的挣扎. <br/>在这期间清军也没闲着.他们战胜东干人后,就在靠近乌鲁木齐的古城设立了司令部,为了保证他们和甘肃之间的交通,已组织了正规的信差往来,武器,后勤补给和人员源源不绝地穿过戈壁流向远征军.例如,在兰州建立了一个储存武器的大型军械库,曾经一次就护送走了步枪达一万多支.当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了在雪融化时即强越过天山而在天山以北进行这些准备的时候,另一个将领张曜,则为了天山以南进行牵制性的突袭以配合主攻而驻扎在哈密.清军总数约六万人---五万人在古城附近,一万人在哈密.在3月里清军已经把进攻阿氏的一切准备都准备好了.从古城到吐鲁番并没有直达的路,因此清军主攻方向是从乌鲁木齐攻击阿氏已经修筑有堡垒的达坂城.但是,尽管较大的一支军队是从天山以北活动,实际决定性打击是由哈密出发的一支小军队所做出.而这支部队的活动并没有受到阿氏应有的注意. <br/>4月中旬张曜将军没有遇到任何严重的抵抗就攻取了七台和鄯善于两个小城,后者在吐鲁番以东约百里,从这里他和他的上级,左宗棠,开始了那即将粉碎喀什噶尔抵抗的一切的协调一致的行动.位于吐鲁番的阿氏,由于受到从乌鲁木齐和鄯善前进的两支队伍的夹击,就仿佛陷在两片火焰当中一样,如果被打败的话,他的退路将完全暴露在一个有胆识的敌人面前.清军一经发现他们的初步行动取得了成功,就下令全面进攻.清军最初在达板城是遭到顽强抵抗的,在强取天山隘口还未成功的时候,就有消息传到守军耳中,说一支清军把他们的统治者从吐鲁番赶走了.于是,阿氏部下的各级官兵乱成了一团;在那疑或和失去理智的惊恐时候,阿氏的大多数士兵或者投向敌方,或者逃往喀喇沙尔.当这绝望的时刻,阿氏仍不甘心失败,他在吐鲁番城外与清军交锋,尽管众寡悬殊而败走,仍然在吐鲁番以西六十里的托可逊继续顽抗,当再次被击败时,又退到喀喇沙尔来抵御清军不可阻挡的进攻.在这几次战役中,阿氏损失了不下二万人,这时他只有撤退的份了,这样阿氏又退到库尔勒. <br/>阿氏在此之前早一个月曾派使者到塔什干请求俄国干涉,但俄国已断定阿氏气数已定,也因为俄国忙于应付欧洲事务,拒绝插手. <br/>清军进入托克逊以后忽然停止前进,但他们引起恐惧的名声已经走在他们的前面,喀喇沙尔以东地方很快被居民放弃了.在这五个月的平静期内,在喀什噶里亚发生了最重要的事情,阿氏突然死去.当清军得知此消息时,就判定最好和策略是在挥戈西进以前,让阿氏集团内部的分解因素发挥其作用. <br/>阿氏之死确实有不同的版本,最可能死于一群阴谋者手中,其实他这次不可避免的失败就是新的动乱的信号,也是意料中的事了.当阿长子把他父亲的死和他自己即位的事通知俄国时,阿氏真的死了,至于到底怎么死的,对所有的人来说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br/>清军终于向前挺进了.五个月来,一直在分裂分子头脑里悬虑着的危险,已迫在眉睫.长期使人畏惧又叫人等待了很久的清军,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进他们最后的大本营;一个被吓怕了的民族的危惧不安的心情使他们明白,他们的末日就在眼前了.而喀什噶尔的人们却陷入了近乎党派策略的阴谋诡计之中.而清军正在把套索进一步收紧,要绞死这个分裂的政权,使它永世无翻身之日. <br/>在天山以北,最高权在大帅左宗棠手里.在天山以南,指挥官是刘锦棠和张曜,前者是围困玛纳斯城的英雄,后者是对吐鲁番和哈密作牵制战的英雄.前者的基地是玛纳斯,后者的基地是吐鲁番,清军并不热衷于扩大他们军队的规模;而是谋求提高军队的效率;同时,在夏季数月的署热中,他们留在他们最近收复的土地上休息. <br/>第一个行动是在天山以南采取,一位名叫汤仁和的准将,于1877年8月25日,率领前卫部队,离开托克逊去占领阿哈布拉的外围村庄.他的部下似乎不过数百人.两周后,9月7日,董福袢和张俊带着1500人的部队,全部是步兵,随后跟来.他们推进到曲惠.部队在这地方集中起来. <br/>这些分遣部队的首要任务是为主力部队准备前进的道路,在上述地点贮存燃料和用水,并且建筑防御性工事.这部分任务完成的如此彻底,于是刘锦棠将军,于9月27日,发布了总进军的命令. <br/>步兵走大路,而骑兵在刘将军的直接命令下,从侧道向同一方向前进.10月2日,天山以南的清军会合于曲惠.人数为15000人.9月24日,喀什阿氏部队的一支小队威胁了汤会和将军的交通,但当清军出现时,他们便转身窜逃了,刘锦棠将军就在他抵达曲惠的次日,又继续向前推进,同时又委派两名准将带领6000兵力去执行对库尔勒的侧击运动.刘将军亲自领导他的主力攻击库尔协,到达海都河,但他的前进道路在这里被阻止,因为叛军首领已经阻塞了这条河道,用水淹了这个地区.最深部分灭顶,最浅的部分也达到马背.清军于是转向一个朝北的方向进军,以便找到这条河的上流,在那里就较低容易克服敌人所设转眼的障碍.沿着这些碱质平原,小心地修建起一道木桥.这一迂回导致了一些耽搁,然而,10月7日,在刘将军从曲惠动身后第四天,便到达喀剌沙尔了. <br/>10月9日,清军从两侧向库尔勒进军,就在那一天,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骑兵战,从俘虏的供词得知阿氏的部队整个撒退到库车,并带走了所有的人和物.同一天清军开进库尔勒,发现这个城完全被丢弃了,因为粮草辎重没有达到,军队就有因饥饿而撒退的可能,但刘将军下令全军搜索,凡是可能埋藏的地方,都加以挖掘,找到了"好几万斤粮食",解决了暂时的口粮问题,同时他们颁布一项公告,招当地居民返回他们的家乡,许多人被招回去了.在这个地区清军没有因过分行为而有损声誉,他们对非武装居民的和善态度冲淡了当地百姓的敌视态度. <br/>刘将军听到阿氏部下要迁散沿途的百姓,毁灭他们的庄稼.他亲自出马,要挫败这一计划,带领1500名骑兵和1500轻装步兵去保护那些无辜的地方居民,不分白日和夜晚追赶,清军进军的神速得到了报偿,敌军带着大批的居民刚刚走在前边不远.由一千骑兵组成的后卫部队很快赶到,而阿氏部队因见清军人人数少而胆壮,因而发起攻击.然而,以优良的来福枪武装起来的清军步兵的沉着应战,粉碎了他们的袭击,后由骑兵进行余下的战斗,阿部遗尸上百,12名被俘.从俘虏方面知道,约数万百姓及2000主力军的阿部就在不远处,于是刘将军发出命令,凡是发现持武器者一律杀掉,其他人则赦免. <br/>这一仗打得很好,刘将军这支小部队因有优越的战术和武器占了优势,阿部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在极其混乱中溃退,刘将军以惊人的速度和不休止的旺盛精力又连连获胜,阿部即刻逃奔库车,把居民放弃给清军.不幸的居民苦苦哀求清军的宽恕,刘将军保证了他们的他们的安全,并要他们不必再恐惧. <br/>这时候清军已经从后方得到增援而大为加强,战事到了更为艰巨的部分,攻打库车城.当清军兵临城下时,他们发现阿氏士兵和拒绝跟他们向西再后撒的市民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斗.但一见清军到来,阿部便撒离城市,同时,于库车西边和清军接战.清军立即攻击他们,开头没有多少进展,而为数约四千多人的骑兵发动的袭击也被击退.但是清军用大炮轰击阿部,却收到显著的效果,同时,清军的后援部队不断进入阵地.最后,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奉命冲锋,同时,骑兵抓住最恰当的时刻发起突击.阿部全军溃败,并在无可挽回的混乱中逃走,丢下1000多名士兵在战场上.无疑地,这是整个战争中一场最残酷和激烈的战斗.参战各方都约一万;赢得这场战斗要靠战术和技巧,同样也要靠蛮力和勇猛.清军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他们将领的非凡才干,也表明他的士兵的服从,勇敢和忍耐力.从曲惠向喀喇迅速的推进,从那里向布告尔急行军,占领库车,清军对待平民的宽容,这一切对清军官兵们,特别是刘将军,是值得钦佩的. <br/>清军在库车设立了一个司令部,并把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驻防部队留在那里;但是他们的主要行政措施则旨在改善当地居民的处境.他们建立了一个行政部门,目的在于为居贫民提供生计手段和为整个社会利益分配谷种.这个部门也监督道路的修筑和渡般,驿站的设立,用民便利商业和旅行的活动,以及加速邮件的传递.给所有的城市任命了行政长官和治安长官,并采取预防措施迅速地并以最实际方式实施了,这一切对稳定当地局势以及未来走向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br/>10月19日,刘将军又继续向前进军,没有遭遇严重的抵抗.并在一个叫着拜城的城镇上,等待后卫部队的到达.这支兵力10月底之前到达,接着又继续向阿克苏推进. <br/>而左宗棠直接指挥下北边军队的行动,绝密地在北部行动,穿过那些由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河形成的罕这人知的小道而入喀什噶尔;两支军队是在拜城会师的.由于左宗棠这一战略的成功,清军才能以压倒优势出现在阿克苏城下,当地守军一看见这支军队,便从内心深处消失了所有抵抗念头.阿克喀什噶尔东边的屏障,左宗棠一出现在城前,守军头目就惊惶失措,丢职逃官.他后来被阿氏的长子拘捕,并被处死.清军于是向乌什挺进,它也是不经一击便投降了. <br/>在12月初,清军开始了攻打阿氏最后大本营喀什这最后一着,并于该月17日以奇袭的方式予以攻克.,继位的阿长子伯克先撒退到叶尔城,当他听到喀什陷落时,便从那里逃往俄国领土.,随着喀什的收复,清军重新统一新疆的事业便告完成.其他城市也迅速解放,清军再没有碰到抵抗,剩下的只需要开展重新组织的任务就行了.当喀什被清军攻克时,大部分阿部认为他们他们在清军手中不能期望宽恕,他们逃亡俄国领土,并散布关于清军又进行屠杀的谣言,这只是他们自己想象的屠杀.毫无疑问,清军的胜利是彻底的,在今后许多年里,分裂势力已没有能力也无法让人们在跟他们起来从事分裂活动了,清军统一的行动也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没有什么人什么势力敢向清王朝的中央权威提出挑战和有什么异议了. <br/>在清朝覆灭,军阀割剧,国民党当政期间,新疆也没有大的动乱,因为新疆人民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认清服从中央政府,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才能给新疆带来无限的前途! <br/>解放战争后期,新疆的地方势力又蠢蠢欲动,国民党也派去了十余万部队防止新疆的分裂,随后毛主席党中央及时地派几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并收编了新疆起义的十余万国民党军队,并在新疆屯垦戍边,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当地人民一道建设新疆保卫新疆,并对新疆的贡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疆这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 <br/>当然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忘记一百年前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收复新疆的壮举,他们的伟业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p><p>阿古柏是中亚细亚吉延(浩罕)的政治野心家.1865年乘中国内乱未平,新疆一些地方势力掀起反清运动的时机,侵入新疆,在血腥镇压的基础上,建立了分裂政权.为了维护其政权,阿氏先后同英国,俄国进行了一系列勾结,非法签订商约与协定,大批出卖我国新疆地区的权益,阿氏是个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凶恶敌人. <br/>但阿氏美梦不长,在其统治不到12年,其政权的丧钟就敲响了,1876年9月清军突然出现在天山以北,夺取了乌鲁木齐,正在紧紧围攻玛纳斯,当阿氏听到这个噩耗后,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其实这意味着这个短期的不得人心的分裂政权未日即将到来的警钟敲响了. <br/>现在就回顾一下忽然出现在新疆天山脚下这支清军的历史.清政府在解决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和捻军造成的困难,在极度混乱的地方恢复了秩序,把一群乌合之众整顿成劲旅之后,就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他们从未忘怀的甘肃省外的东干造反者问题,云南获胜的军队没有被遣散,而是被调来参加在戈壁以外的新战役.皇帝的诏书很快到了这些老兵面前:诏书号召所有忠实军人为维护国家的光荣,和他们被屠杀的兄弟,被亵污的宗教而讨伐阿氏这个分裂的政权,统一大清帝国.象左宗棠统帅及张曜这样的将领所做的热情的榜样很快地为他们的全体士兵所效法.在这样旺盛士气之前,这支清军仿佛回到了当初清军开拓疆土,创立大清国时所向披靡的时代,那时一个省份的征服就是另一新的胜利的前奏,而参加每一次战役的队伍中都有前一战役的老兵在内.就这样,这支云南战役的胜利的清军,通过贯穿四川与陕西的长途行军到达了兰州府,即甘肃省会,在这里陕甘总督正在集聚集军需品并招募新兵以便把那些受过训练的士兵核心扩大到和一支侵略军队相称的规模.可以说,那些不需要在云南担任卫戍工作的部队,通过一条远离首都的迂回曲折的道路被调往西北边疆城市兰州,并在那里为自上一世纪中国收复新疆以来最艰巨的军事准备. <br/>1874年底,清军先头部队就开始向西进军了.在兰州和哈密之间这个长达数千里的不毛地带,为了克服阻碍主力部队前进的困难耗费了一个冬天的时间.最后,随着戈壁沙漠平原上春季的出现,总共五万人的清军,就沿着贯穿沙漠的长路出发,向着天山南北更为肥沃的长路前进.尽管大家都知道西北有军事活动,但其目标和规模都是极其保密的.先头部队由于必须在沙漠里构筑固定的营舍,或毋宁说是屯居点,种植谷类以便来春能够进军,而经过耽延一段时间之后,清军在没有受到任何严重阻碍的情况下,就出现在乌鲁木齐城墙之前,这是东干领袖们决心守卫的地方. <br/>防御并没有持久,几天后守军就投降了.大部被复仇的清军灭杀. <br/>9月2日,清军就在玛纳斯防御工事前驻扎下了,玛纳斯城比乌鲁木齐地势坚固得多,并且由东干人以全部力量防守着.在清军出现引起的最初震惊过去以后,玛纳斯的守军看出这是为他们的生命而战.乌鲁木齐的攻陷,虽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但战役的成败还必须在玛纳城堡前决定.9月2日清军的排炮就开始向城墙的东北部分轰击,对四周城墙进行或重或轻的轰击达两个月之久.几次攻城被击退,但在八个星期的围攻以后,清军的顽强攻击仍和他们最初到达时一样.而东干人的粮草储备则已消耗殆尽了.随着供应的耗竭,他们的勇气也就耗竭了,在经过一次没有成功的突围后,,守城将领向清军前哨自首.11月6日守城主力由城里出来,但人员都是武装的,并且排列成完整的战斗队形,突围的意向很明显,清军立即采取行动,炮兵,骑兵,步兵马上发起袭击,在短时间内被消灭了,他们当中没有被杀的首领也都被立刻"处以极形". <br/>阿氏军事力量的重要一部分,东干军队的消灭,使1862年1863被阿氏主要是东干军队屠杀的驻守在新疆的清军的血得到了抵偿,中国人的威望恢复到了本世纪的最高峰. <br/>远离乌鲁木齐与玛纳斯上千里住在喀什噶尔王宫里的阿氏是怎么做的呢?他手下有几个军官当时就在这两个城里,可清军攻前都溜之大吉了,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是因为阿氏他是通过第一次东干战争和攻取库车之后,就用武力制服了东干族,但他十分不放心东干的军队,完全采取了隔岸观火甚至是渔翁得利的侥幸心理,其实他大错而又特错了,在对付清军方面,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到11月份阿氏无所做为,这使他个人号召力受到的损害比一次战事失利更为严重.它给他部下中的狂热分子的信心泼了冷水,而且这些人才是他最能干,最忠实的党羽,有种种迹象表明,有不满的并不限于新疆人民的一部分,而是遍及全体人民当中.东干战争一直就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一种劳民伤财的血腥的作战行动,与俄英两国商贸交易,由于较大的天然障碍,也没有给当地人民提供在他们眼中认为唯一值得获得新的贸易的孔道. <br/>由于人民的不满情绪,阿氏的权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当他稍微清楚地看到这种情绪的时候,清军回来了,但阿氏已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在库车以东的地方,如果还有人居住的话,那也不过是由于阿氏的代表的命令而被屠杀剩下的少数遗孤,这些人不会为他的野心而卖命的.喀什噶尔城的守备队主要是由被饶命的前清军士兵组成,要他们跟自己的同胞去战斗也不可能.军队中大多数都是东干人,然而就连他们当中也有不满情绪.他们有一切理由惧怕落入清军之手,那屠杀无辜的清军的正是他们,对于这种罪行阿氏至少是没有染手的;清军的忿怒行动首先是指向他们的.但他们对阿氏也有他们的怨恨.他曾在战场上打败了他们,而且他们与其说是受他劝诱,不如说更多地是受他强迫参加了他的军队.他们对安集延穆斯林的仇恨只是比对汉人的仇恨略逊一筹罢了;他们也想分裂的野心都被这个阿氏这个更大的野心家给挫败了.在1862年到1865间,他们曾冒着极大风险参加了分裂的叛乱,当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所取得报酬被阿氏骗走了.所以当清军收复失地,消灭分裂势力时,阿氏军队的核心的确为数很少,但他所能依仗为他的王冠和宗教进行战争的人也只有这少数的核心. <br/>1876年,当他忙于搜集武器和储备品的时候,他一定发现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了,他只有孤注一掷了,于是他把他所有军队,包括东干人在内,沿天山南边集中起来,总部设在吐鲁番. <br/>守卫着穿过山脉的主要隘道的达板城堡垒,驻有九百个骑兵,配有滑膛枪和两尊大炮---一尊后膛炮.在吐鲁番和阿氏在一起的有三千骑兵和五百名步兵,有炮五尊,绝大多数是旧产品.托克逊是一个设防的地方,位于往库尔勒去的大路上,离吐鲁番近十里,驻有四千骑兵和二千步兵,有炮五尊.阿长子在这里指挥.在库尔勒有一千五百人不久也调往前线去了.阿氏不得不用这些分散在一个很广泛地区的一万七千人来抵御清军,清军不但在人数上占优势,如结果所示,在指挥上也占优势. <br/>除了阿氏在边境上所集结的多少受过点训练的一万七千人以外,还有一万东干人,这就是说,住在东部地区的东干居民,这些人是出名地不足信任,而且装备也不好,因而总起来说他们是力量的源泉还不如说他们是软弱的源泉更为恰当.2月底阿氏就在吐鲁番了,他在托克逊和天山一带构筑工事,并给部下打气,做最后的挣扎. <br/>在这期间清军也没闲着.他们战胜东干人后,就在靠近乌鲁木齐的古城设立了司令部,为了保证他们和甘肃之间的交通,已组织了正规的信差往来,武器,后勤补给和人员源源不绝地穿过戈壁流向远征军.例如,在兰州建立了一个储存武器的大型军械库,曾经一次就护送走了步枪达一万多支.当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了在雪融化时即强越过天山而在天山以北进行这些准备的时候,另一个将领张曜,则为了天山以南进行牵制性的突袭以配合主攻而驻扎在哈密.清军总数约六万人---五万人在古城附近,一万人在哈密.在3月里清军已经把进攻阿氏的一切准备都准备好了.从古城到吐鲁番并没有直达的路,因此清军主攻方向是从乌鲁木齐攻击阿氏已经修筑有堡垒的达坂城.但是,尽管较大的一支军队是从天山以北活动,实际决定性打击是由哈密出发的一支小军队所做出.而这支部队的活动并没有受到阿氏应有的注意. <br/>4月中旬张曜将军没有遇到任何严重的抵抗就攻取了七台和鄯善于两个小城,后者在吐鲁番以东约百里,从这里他和他的上级,左宗棠,开始了那即将粉碎喀什噶尔抵抗的一切的协调一致的行动.位于吐鲁番的阿氏,由于受到从乌鲁木齐和鄯善前进的两支队伍的夹击,就仿佛陷在两片火焰当中一样,如果被打败的话,他的退路将完全暴露在一个有胆识的敌人面前.清军一经发现他们的初步行动取得了成功,就下令全面进攻.清军最初在达板城是遭到顽强抵抗的,在强取天山隘口还未成功的时候,就有消息传到守军耳中,说一支清军把他们的统治者从吐鲁番赶走了.于是,阿氏部下的各级官兵乱成了一团;在那疑或和失去理智的惊恐时候,阿氏的大多数士兵或者投向敌方,或者逃往喀喇沙尔.当这绝望的时刻,阿氏仍不甘心失败,他在吐鲁番城外与清军交锋,尽管众寡悬殊而败走,仍然在吐鲁番以西六十里的托可逊继续顽抗,当再次被击败时,又退到喀喇沙尔来抵御清军不可阻挡的进攻.在这几次战役中,阿氏损失了不下二万人,这时他只有撤退的份了,这样阿氏又退到库尔勒. <br/>阿氏在此之前早一个月曾派使者到塔什干请求俄国干涉,但俄国已断定阿氏气数已定,也因为俄国忙于应付欧洲事务,拒绝插手. <br/>清军进入托克逊以后忽然停止前进,但他们引起恐惧的名声已经走在他们的前面,喀喇沙尔以东地方很快被居民放弃了.在这五个月的平静期内,在喀什噶里亚发生了最重要的事情,阿氏突然死去.当清军得知此消息时,就判定最好和策略是在挥戈西进以前,让阿氏集团内部的分解因素发挥其作用. <br/>阿氏之死确实有不同的版本,最可能死于一群阴谋者手中,其实他这次不可避免的失败就是新的动乱的信号,也是意料中的事了.当阿长子把他父亲的死和他自己即位的事通知俄国时,阿氏真的死了,至于到底怎么死的,对所有的人来说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br/>清军终于向前挺进了.五个月来,一直在分裂分子头脑里悬虑着的危险,已迫在眉睫.长期使人畏惧又叫人等待了很久的清军,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进他们最后的大本营;一个被吓怕了的民族的危惧不安的心情使他们明白,他们的末日就在眼前了.而喀什噶尔的人们却陷入了近乎党派策略的阴谋诡计之中.而清军正在把套索进一步收紧,要绞死这个分裂的政权,使它永世无翻身之日. <br/>在天山以北,最高权在大帅左宗棠手里.在天山以南,指挥官是刘锦棠和张曜,前者是围困玛纳斯城的英雄,后者是对吐鲁番和哈密作牵制战的英雄.前者的基地是玛纳斯,后者的基地是吐鲁番,清军并不热衷于扩大他们军队的规模;而是谋求提高军队的效率;同时,在夏季数月的署热中,他们留在他们最近收复的土地上休息. <br/>第一个行动是在天山以南采取,一位名叫汤仁和的准将,于1877年8月25日,率领前卫部队,离开托克逊去占领阿哈布拉的外围村庄.他的部下似乎不过数百人.两周后,9月7日,董福袢和张俊带着1500人的部队,全部是步兵,随后跟来.他们推进到曲惠.部队在这地方集中起来. <br/>这些分遣部队的首要任务是为主力部队准备前进的道路,在上述地点贮存燃料和用水,并且建筑防御性工事.这部分任务完成的如此彻底,于是刘锦棠将军,于9月27日,发布了总进军的命令. <br/>步兵走大路,而骑兵在刘将军的直接命令下,从侧道向同一方向前进.10月2日,天山以南的清军会合于曲惠.人数为15000人.9月24日,喀什阿氏部队的一支小队威胁了汤会和将军的交通,但当清军出现时,他们便转身窜逃了,刘锦棠将军就在他抵达曲惠的次日,又继续向前推进,同时又委派两名准将带领6000兵力去执行对库尔勒的侧击运动.刘将军亲自领导他的主力攻击库尔协,到达海都河,但他的前进道路在这里被阻止,因为叛军首领已经阻塞了这条河道,用水淹了这个地区.最深部分灭顶,最浅的部分也达到马背.清军于是转向一个朝北的方向进军,以便找到这条河的上流,在那里就较低容易克服敌人所设转眼的障碍.沿着这些碱质平原,小心地修建起一道木桥.这一迂回导致了一些耽搁,然而,10月7日,在刘将军从曲惠动身后第四天,便到达喀剌沙尔了. <br/>10月9日,清军从两侧向库尔勒进军,就在那一天,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骑兵战,从俘虏的供词得知阿氏的部队整个撒退到库车,并带走了所有的人和物.同一天清军开进库尔勒,发现这个城完全被丢弃了,因为粮草辎重没有达到,军队就有因饥饿而撒退的可能,但刘将军下令全军搜索,凡是可能埋藏的地方,都加以挖掘,找到了"好几万斤粮食",解决了暂时的口粮问题,同时他们颁布一项公告,招当地居民返回他们的家乡,许多人被招回去了.在这个地区清军没有因过分行为而有损声誉,他们对非武装居民的和善态度冲淡了当地百姓的敌视态度. <br/>刘将军听到阿氏部下要迁散沿途的百姓,毁灭他们的庄稼.他亲自出马,要挫败这一计划,带领1500名骑兵和1500轻装步兵去保护那些无辜的地方居民,不分白日和夜晚追赶,清军进军的神速得到了报偿,敌军带着大批的居民刚刚走在前边不远.由一千骑兵组成的后卫部队很快赶到,而阿氏部队因见清军人人数少而胆壮,因而发起攻击.然而,以优良的来福枪武装起来的清军步兵的沉着应战,粉碎了他们的袭击,后由骑兵进行余下的战斗,阿部遗尸上百,12名被俘.从俘虏方面知道,约数万百姓及2000主力军的阿部就在不远处,于是刘将军发出命令,凡是发现持武器者一律杀掉,其他人则赦免. <br/>这一仗打得很好,刘将军这支小部队因有优越的战术和武器占了优势,阿部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在极其混乱中溃退,刘将军以惊人的速度和不休止的旺盛精力又连连获胜,阿部即刻逃奔库车,把居民放弃给清军.不幸的居民苦苦哀求清军的宽恕,刘将军保证了他们的他们的安全,并要他们不必再恐惧. <br/>这时候清军已经从后方得到增援而大为加强,战事到了更为艰巨的部分,攻打库车城.当清军兵临城下时,他们发现阿氏士兵和拒绝跟他们向西再后撒的市民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斗.但一见清军到来,阿部便撒离城市,同时,于库车西边和清军接战.清军立即攻击他们,开头没有多少进展,而为数约四千多人的骑兵发动的袭击也被击退.但是清军用大炮轰击阿部,却收到显著的效果,同时,清军的后援部队不断进入阵地.最后,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奉命冲锋,同时,骑兵抓住最恰当的时刻发起突击.阿部全军溃败,并在无可挽回的混乱中逃走,丢下1000多名士兵在战场上.无疑地,这是整个战争中一场最残酷和激烈的战斗.参战各方都约一万;赢得这场战斗要靠战术和技巧,同样也要靠蛮力和勇猛.清军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他们将领的非凡才干,也表明他的士兵的服从,勇敢和忍耐力.从曲惠向喀喇迅速的推进,从那里向布告尔急行军,占领库车,清军对待平民的宽容,这一切对清军官兵们,特别是刘将军,是值得钦佩的. <br/>清军在库车设立了一个司令部,并把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驻防部队留在那里;但是他们的主要行政措施则旨在改善当地居民的处境.他们建立了一个行政部门,目的在于为居贫民提供生计手段和为整个社会利益分配谷种.这个部门也监督道路的修筑和渡般,驿站的设立,用民便利商业和旅行的活动,以及加速邮件的传递.给所有的城市任命了行政长官和治安长官,并采取预防措施迅速地并以最实际方式实施了,这一切对稳定当地局势以及未来走向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br/>10月19日,刘将军又继续向前进军,没有遭遇严重的抵抗.并在一个叫着拜城的城镇上,等待后卫部队的到达.这支兵力10月底之前到达,接着又继续向阿克苏推进. <br/>而左宗棠直接指挥下北边军队的行动,绝密地在北部行动,穿过那些由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河形成的罕这人知的小道而入喀什噶尔;两支军队是在拜城会师的.由于左宗棠这一战略的成功,清军才能以压倒优势出现在阿克苏城下,当地守军一看见这支军队,便从内心深处消失了所有抵抗念头.阿克喀什噶尔东边的屏障,左宗棠一出现在城前,守军头目就惊惶失措,丢职逃官.他后来被阿氏的长子拘捕,并被处死.清军于是向乌什挺进,它也是不经一击便投降了. <br/>在12月初,清军开始了攻打阿氏最后大本营喀什这最后一着,并于该月17日以奇袭的方式予以攻克.,继位的阿长子伯克先撒退到叶尔城,当他听到喀什陷落时,便从那里逃往俄国领土.,随着喀什的收复,清军重新统一新疆的事业便告完成.其他城市也迅速解放,清军再没有碰到抵抗,剩下的只需要开展重新组织的任务就行了.当喀什被清军攻克时,大部分阿部认为他们他们在清军手中不能期望宽恕,他们逃亡俄国领土,并散布关于清军又进行屠杀的谣言,这只是他们自己想象的屠杀.毫无疑问,清军的胜利是彻底的,在今后许多年里,分裂势力已没有能力也无法让人们在跟他们起来从事分裂活动了,清军统一的行动也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没有什么人什么势力敢向清王朝的中央权威提出挑战和有什么异议了. <br/>在清朝覆灭,军阀割剧,国民党当政期间,新疆也没有大的动乱,因为新疆人民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认清服从中央政府,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才能给新疆带来无限的前途! <br/>解放战争后期,新疆的地方势力又蠢蠢欲动,国民党也派去了十余万部队防止新疆的分裂,随后毛主席党中央及时地派几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并收编了新疆起义的十余万国民党军队,并在新疆屯垦戍边,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当地人民一道建设新疆保卫新疆,并对新疆的贡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疆这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 <br/>当然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忘记一百年前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收复新疆的壮举,他们的伟业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p>
疆告急! <br/>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其实一点儿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br/>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br/>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br/>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br/>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br/>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br/>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紧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李鸿章有一批支持者,自从独掌淮军,平定捻军功居第一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安徽合肥人,而左宗棠是湖南人。李鸿章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左宗棠不介意,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黔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港,则人性柔和,其间也不乏圆滑怕死之辈。李鸿章属于后一种人。他说的话,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生命一旦失去民族感,就会在瞬间变得卑贱起来,而无论物质上是如何殷实和富足,地位是如何高贵和显赫。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于是他成了卑?拇省?快快擂响收新疆的战鼓吧!中华民族已是忍无可忍了。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换来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失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在朝廷看来,危急关心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的热忱,考验出他们的赤胆忠心。 <br/>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为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br/>“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br/>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洲军官,整训了队伍,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这是光绪二年(1876)春天。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响,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长途跋涉,远赴绝域,开辟了今天的疆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br/>左宗棠是真正的军事家,一是因为自身的天赋才能;二是在战场上与之对阵的大体上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对手;三是收复新疆的石破天惊的功业。当年在长沙,翼王石达开最大的遗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惊呼放虎归山,他日与太平军对阵的必定会是此人。后来果不出所料,左宗棠指挥部队与太平军、回军、捻军作战,双方的强悍使战争的品格相当不俗。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大战胜负的意义,单从进行战争的地域看,从两湖到两广,从淮南到淮北,数万大军互相对峙,这样壮阔的舞台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那战斗何等惨烈,马蹄击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染成漫天彩虹。多少次化险为夷,左宗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投入战斗。 <br/>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他从司令部的参谋做起,在万锋箭矢间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 <br/>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br/>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br/>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br/>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br/><br/>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br/><br/>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霹雷,东南角城墙,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br/><br/>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代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一个时代强音走向终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br/><br/>  法国人松了一口气。他们在攻占台湾岛,他们的军舰还在东海耀武扬威。左宗棠与他们摆开了决战的架式,发出了“渡海杀贼”的动员令。他们吃过左宗棠的大亏,知道他是雄狮。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个个是狮子;而一群狮子被一头羊领着,个个就成了羊。左宗棠一死,便群龙无首了。 <br/><br/>  英国人松了一口气。英国领事在上海租界竖有“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左宗棠发现,下令侍卫将其立即捣毁并没收公园,逮捕人犯。端坐在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中的左宗棠,身穿黄马褂,头戴宝石顶戴,三眼花翎,手执鹅扇,面容饱满,威严无比。只要他进入租界,租界当局立马换上中国龙旗,外国兵警执鞭清道。左宗棠死了,就不需要对中国人那么恭谨有加了。 <br/><br/>  俄国人松了一口气。左宗棠把他们从新疆赶走,把他们侵占的伊犁收回,甚至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左宗棠一死,晚清朝廷再没有硬骨头了。 <br/><br/>  李鸿章松了一口气。一个月前,他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签订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丧权辱国条约,是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左宗棠领衔反对,说“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还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全国舆论哗然,群情激愤,弄得李二先生狼狈不堪,李鸿章恼怒这个湘人不懂中国国情。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杀鸡给猴看。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将他们充军流放。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眼看就要翻过案来,左宗棠死了,好了,一了百了,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躲在京城的李鸿章面对这个与自己争斗了三十多年的政敌的死亡,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再也不用顾忌,可以放肆地弓着腰在世界列强面前周旋,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了。 <br/><br/>  死,对于死者来说,是结束。但对活着的人,是一种绝望的痛苦。大清的中兴重臣,林则徐、曾国藩……一个一个地死了,茫茫九州,哪里还听得到复兴的呐喊?清气数尽了。 <br/><br/>  也好,左宗棠死了,有人幸灾乐祸,躲在阴暗角落里窃笑不止,反证了死者的强盛和伟大。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肯定会触犯一些人谋取的私利。你要保家卫国,他要攻城略地,而有的同僚甘愿当亡国奴,堂堂中华民族只剩下这强者的呐喊,他们怎么会不惧怕他呢?中国历史上,有谁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铁腕收复大片国土?苏武饮血茹毛,威武不屈;张骞关山万里,沟通西域;班超投笔从戎,西戎不敢过天山;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史可法慷慨殉国,魂傍梅花……他们留下的仅仅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是仰天长啸的悲壮,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让后人无限敬仰和唏嘘,而没有谁比得过左宗棠——给后人收复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驰骋的广袤疆场。 <br/><br/>  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晚清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般的霸气,像一个垂暮的老人,靠药物在维持生命的延续。 <br/><br/>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4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私塾读书,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年),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左宗棠最初的心态是复杂的、迷离的。 <br/><br/>  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br/><br/>  23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30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br/><br/>  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之才的代表人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他们有过一段缘分。 <br/><br/>   <br/><br/>  ——那是一年前的春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br/><br/>  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br/><br/>  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br/><br/>  左宗棠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任渌江书院山长。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br/><br/>  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唯一儿子陶桄,给左宗棠做女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br/><br/>  左宗棠开始初试锋芒。以至几年后的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 <br/><br/>  去见林则徐是在夜里。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br/><br/>  林则徐一见他,混沌的眼睛顿时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找到了。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br/><br/>  年逾花甲的林则徐是用滴血的心说这段话的,好比临终托孤,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此刻,左宗棠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暗暗立下誓言,决不负重托!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br/><br/>  这是传世名言,左宗棠将这副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br/><br/>  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京城的注意。 <br/><br/>  左宗棠是一个孤独的人,真有些“世人皆醉我独醒”。面对山河破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人?康乾盛世,那威武雄壮的号角,那扣人心弦的马蹄,那冠盖如云的排场,那翠华摇曳的仪仗,已是明日黄花。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群英会,大气磅礴。到后来,没有了征战,没有了拼杀,没有了锐气,皇宫就渐渐滋生享乐和荒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后宫女人怀里长大的爱新觉罗子孙,志短才疏,一副弱骨,哪里谈得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他们在重复前朝衰败的历史。 <br/><br/>  左宗棠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看得太远,在大众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走得太快,常常环顾四周却发现空无一人;他想得太深,冥思苦想之至旁人难以企及。比如,左宗棠希望能够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他要抗争。别人可不是这种心态。虽然这国家已经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宫摇摇欲坠,四面寒凉。皇上没有强健心态,尽管他试图振作,朝中的大臣七嘴八舌,争权夺利。左宗棠想,这国家也不是满族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是我中华民族的。无论民族的苦难是如何深重,国家的处境是如何困窘,他的心应当也只能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这个民族的热血。现在既然是满人统治,保卫朝廷,就是保卫国家。怀着这种传统心态,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决定出山辅政,入巡抚衙门主幕戎机。 <br/><br/>  咸丰九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br/><br/>  潘祖荫是吴县才子,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此时,左宗棠正做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潘将一个无官无职的幕僚的作用看得这么重要,这么高,身系国家安危。可见几年工夫,左宗棠成了大人心目中的英雄! <br/><br/>  有本事的人大多生性傲岸,瞧不起平庸的人。永州镇总兵樊燮到巡抚衙门办事,左宗棠给他冷板凳,还用言语嘲讽他。樊燮哪能受这窝囊气,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咸丰帝也很气愤,下令要湖广总督官文处理此事,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官文窃笑,樊燮告状是他的一手策划。这个满洲权贵,早就想杀鸡给猴看,杀了“劣幕”左宗棠,可以借此打击日益强大的汉人势力。 <br/><br/>  此时,国家民族面临前所未有之奇变,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在瞄准中国,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而无能妒贤的小人,却还在搞内耗,躲在密室进行阴谋暗算。 <br/><br/>  总有些正义的力量。保荐左宗棠的人很多。早在道光末年、咸丰初年,陶澍、林则徐、胡林翼、贺长龄、郭嵩焘等就曾上疏举荐左宗棠才可大用。潘祖荫说,个人去留无足轻重。而湘勇保住了本省,还支援了湖北、江西、广西、贵州,所向无不捷,固然是骆秉章调度有方,实则由左宗棠运筹决策。如果左宗棠走了,湖南就会垮台,东南大局也就完了。 <br/><br/>  咸丰帝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已是暮气沉沉的朝廷,多么希望有一点阳刚之气! <br/><br/>  新疆告急! <br/><br/>  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其实一点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br/><br/>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br/><br/>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br/><br/>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br/><br/>  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古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br/><br/>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br/><br/>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br/><br/>  李鸿章有一批支持者,自从独掌淮军,平定捻军功居第一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安徽合肥人,而左宗棠是湖南人。李鸿章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左宗棠不介意,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黔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港,则人性柔和,其间也不乏圆滑怕死之辈。李鸿章属于后一种人。他说的话,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生命一旦失去民族感,就会在瞬间变得卑贱起来,而无论物质上是如何殷实和富足,地位是如何高贵和显赫。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中华民族已是忍无可忍了。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换来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失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在朝廷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热忱,考验出他们的赤胆忠心。 <br/><br/>   <br/><br/>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忍、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信心百倍。 <br/><br/>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br/><br/>  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洲军官,整训了队伍,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这是光绪二年(1876年)春天。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长途跋涉,远赴绝域,开辟了今天的疆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br/><br/>  左宗棠是真正的军事家,一是因为自身的天赋才能;二是在战场上与之对阵的大体上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对手;三是收复新疆的石破天惊的功业。当年在长沙,翼王石达开最大的遗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惊呼放虎归山,他日与太平军对阵的必定会是此人。后来果不出所料,左宗棠指挥部队与太平军、回军、捻军作战,双方的强悍使战争的品格相当不俗。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大战胜负的意义,单从进行战争的地域看,从两湖到两广,从淮南到淮北,数万大军互相对峙,那战斗何等惨烈,马蹄击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染成漫天彩虹。多少次化险为夷,左宗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投入战斗。 <br/><br/>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br/><br/>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br/><br/>  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 <br/><br/>  综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br/><br/>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何止杨柳撩起的春意呢?左公自从请缨西征,白发临边,就没有打算过还乡的。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抒发了这样的抱负:“天下事总要有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折,岂可避难就易哉!”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忘,名利皆忘,他的人格就伟大了,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br/><br/>  左宗棠本来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左宗棠是一个官吏,然而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吏。他的官做得够大的了,从一个布衣到一品大员,威风八面。假如他拿着俸禄,鱼肉百姓,或者换一种活法,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民族英雄,我们今天可能会站在历史的彼岸叹息祖国的河山残缺。 <br/><br/>  与其说是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说是左宗棠创造了这一段历史。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垦。他写诗说: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br/><br/>  收复新疆了,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br/><br/>  正是这位注重于经世致用而不是娴熟八股的人,担当起了匡扶社稷主权的重任。左宗棠的历史存在,深邃地透视出民族之魂。左宗棠精神、左宗棠人格,典型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精髓。可以说,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典范。 <br/><br/>  我们深情地呼唤左宗棠,呼唤忠烈品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都需要英雄品格的净化。 冯伟林 <br/>
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1) <br/>清王朝在新疆的地方政权有好几次由于分裂势力的秘密或公开的阴谋诡计而受到威胁.但是,只要他们自己能团结一致,不管环境多么复杂他们总是取得了反对分裂斗争的胜利. <br/>但在1859年以来的几年已经发生了很大而且重要的变化.清王朝已不能运用全力以对付造反者的猛袭.晚清的中国,到处有胜利的造反者站据一方,极大程度地损耗了清政府的有效实力.云南被回民造反者占据,太平天国以南京为中心达到了最鼎盛时期;在这时候,1862年,甘肃和陕西两省又出现了新的危机.康熙年间回民为反对剃头令,发动暴乱,清军进行了血腥镇压,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br/>这些回民也称东干人,其实他们就是清朝的穆斯林臣民,原出于甘肃,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向西发展到新疆.由于他们有反清的历史情结,就不可避免的受到极端宗教分子的鼓励和煸动. <br/>1862年,甘肃一个小村子发生了一次骚乱,几个人被处决,骚乱被镇压下去了,人们正要认为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情,然而一个大规模的暴乱却在河洲发生了,东干人起来了,许多不幸的,没有武装的汉民到处被屠杀.暴乱很快具有了内战的规模,邻近的陕西省也受到了影响.接着就发生了最凶暴的野蛮场面.一辈子和和平平地生活着,和东干人睦邻相处的汉人被无情地屠杀.宗教极端势力趁机把统治权抓到自己手里,并给他们的信徒作出了肆无忌惮的凶残榜样. <br/>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2) <br/>当时清王朝四面烽火,无力顾及到这场种族暴动,使得叛乱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在1862年竟然成立了分裂的东干政权,被极端宗教人士所掌控. <br/>在甘肃发生的事情很自然地是在该省以外的东干人所感兴趣的,他们的榜样很快地就被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玛纳斯和那一带其它城市所效法,同样清王朝的地方政府被颠覆,当地的汉人在更为残忍的情况下被屠杀,叛乱迅速的朝着喀什,库车和阿克苏发展.在那里停了下来,在天山以南,真正的东干之乱,从来没有蔓延到阿克苏以西. <br/>在六城地区和固尔扎,清王朝的地方政府表面上多维持了几个月,但他们和中央政权的一切联系都被中断了,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无论从人数上说或从资源力量上说,他们都不足以应付东干人.如果他们能把他们还占有的地方保持住,那就是他们所能抱的最大期望了.东干人的势力在库车和阿克苏并不占优势,这两个城市就被当地的地方势力把统治权攫为已有.这些城市在哈密和乌鲁木齐等纯粹中国城市和叶尔 及喀什几乎完全是浩罕之间居于一个中间的地位,东干扰乱之出现在这些城市,使得喀什当地人认为自己也能得到他们所要的一切,也使得清朝驻防部队和移民同样感觉到他们迫在眉睫的危险,哈什分裂势力对东干人的叛乱感到得意洋洋,其习性变化无常已屡经证明他们忘掉了从清朝中央政权那里所得到的一切好处,迫不及待地等候有利时机的到来,以便防效他们的东邻给他们作出的榜样.尽管遍及六城全地区的内战和混乱的烽火并不是由他们首先燃点起来的. <br/><div class="bbs_bodyinfo" id="bodyinfo_17444945_245022">&nbsp;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3) <br/>当清朝委派的地方官员开始觉察到他们的大部分东干士兵已和他们感情疏远了的时候,这种危险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当要反击一次新的种族叛乱时,这些东干部队是否可靠已成问题. <br/>当时在叶尔羌的清朝官员得到了东干人在甘肃叛乱的秘密情报.他立刻感觉到,当消息传来时,不仅手下的东干兵会公开地反抗,民族分裂势力也会乘机再一次提出他们对于这个地区的主权要求.这位官员在极度惶恐中决定作最大的努力采取预防措施,使他避免危险.他召集了他的小范围的僚属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他主张采取断然措施,立刻铲除祸根,该杀的就杀.军事会议大部分人不同意采取这样的激烈行动,只有休会,后来这个会又重新召集,仍未作出决定前就休会了,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竟然到最后也没有达成最后决议,从此之后,清军就没有机会在叶尔羌进行任何防御了.可东干部队首领一旦得知清军准备解除他们的武装,就立即对这位官员和他的优柔寡断的军事会议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的办法,他们的阴谋的执行,并不像那位清朝官员那样,受到犹豫不决的阻碍. <br/>没有任何防备的清军部队在夜间突然遭到袭击,他们被无情的砍死,少数幸存的人躲进新城的堡垒.这是1863年8月里的事情,单单这一次就有不下七千清军遇害!下来的问题是谁统治这个城市?当地的民族分裂势力还是东干人 ,他们的力量对比是不相上下的,另一支从阿克苏和库车来分裂势力的军队到达叶尔羌的时候,他们就有相当多的力量作为后盾,起初他们的队伍参加到东干人方面,猛袭残留在新城的少数清军.在经过一番勇敢的抵抗之后,这位叶尔羌的清朝委派的地方长官把他的官员们召集到他的房间里,他自己壮严地坐在那里,周围是他的妻妾,家人和仆役,大家静默无声,然而已沉着地作好准备;在接到了大家都到齐了,而敌人已到门口的暗号时,这位年迈的将军把他点着的烟袋扔在下面的地雷上;结果这些耀武扬威的敌人只蠃得了一场没有收获的胜利;这位将军和他的部属视死如归,只要提及,偶也相信其他的同胞心中就贯注着一股潜流,那就是民族大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 <br/>六城地区的其它城市很快效法了叶尔羌的榜样,清朝在该地区的各地政权被完全推翻.只要清军士兵或汉人一落入这些暴动着手里,他们就被屠杀,只有几个卫城还能坚持着,特别是喀什的新城. <br/>同时也有在这个地区的游牧民的首领在民族分裂势力的鼓动下,也带了大批人马参加到对清地方政权的反叛行动当中去,于是喀什新城被包围了,但新同盟军是一批乌合之众,对于城堡并未参生任何影响,因为它由一支人数很多的清军驻防部队守卫着.如果这位清军将领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政策,也许他可能把他的敌人消灭掉,但他没有采取任何主动的军事行动,只想坐等援军的到来.这位游牧民首领发现他无法攻下城堡,就决定扮演一个拥立国王的角色,请原先一直是这个地区统治家族的和卓来统治喀什,但他根本没有提及喀什城还没被攻占的事实.但这也是阿古柏正式登上新疆叛乱舞台中心的开始. <br/></div><!--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p>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4) <br/>这个游牧民首领思的克发觉自己请来的和卓还有军事指挥官阿古柏并带来了大量自己的队伍,就懊悔了,但他只好尽可能高高兴兴的服从,于是这个和卓就被拥立在他祖宗的宝座上去了. <br/>当思的克发现他不过扮演了一个二等角色,几天之就造起反来了,在英吉沙自立为王.现在是阿古柏出头露面的时候了,他把管理事物的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直到不足挂齿的和卓倾覆为止.在遭到他们的同盟思的克背弃后,他们费了很大力气才在喀什这个新和卓麾下结集了三千人的队伍.思的克率领了一支大得多的队伍向喀什进犯,有一个时期阿古柏只好处于守势.但每天他的兵营都有新的兵源的增加,而思的克的军队,由于提不出人民支持的目标,人数只能减少,而不能增加了.最后这两支军队开始交锋,这一战由于阿氏的勇猛而成为全面进攻,思的克的军队抵挡不住他们进行的勇猛冲击,经过一场短暂的战斗就抱头鼠窜了.思的克把他的柯尔孜人大量聚集在山里他的周围,盘踞在喀什以北的地区,形成一种危险的力量,阿氏如果不将他们除掉就不可能继续前进,阿氏向盘踞在堡垒的柯尔枚人进击,结果思的克的力量被粉碎,思的克逃亡到塔什干.阿氏免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留下一支军队维护他们的占领并抑制住残余的清军部队以后,阿氏就向南推进顺利地占领英吉沙,但对清军在里面避难的卫城的袭击却被击退,并受到损失.阿氏又改向叶尔羌挺进. <br/>这段期间阿氏打着穆斯林团结,共同对付清军消灭佛教徒的宗教旗号,离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而东干人与六城地区的和卓派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东干人占领卫城,而和卓们则以城内为其管辖范围.阿氏的进军受到了尽可能的阻难,最后并非轻易地获得允许带少量随从进入城内,阿氏受到同教的敌视非常的恼火,他很快就着手来治服这些在叶尔羌占统治地位的和卓们.在一次是这个狡猾的浩罕人唆使的街市暴乱中主要的和卓们被逮捕,他们的从者被逐出城.阿氏以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就使自己做了那个地区的最大主人. <br/>在英吉沙城外堡垒的清军仍然坚守着,阿氏从喀什调来了援军,经过四十多天的包围后,清军投降了,尽管阿氏给投降的清军以活路,但还是两千多清军被屠杀了.当所有这些事件连同过去那种和卓进军行动的成果也没有获得时,不仅外部有敌对行动,内部也有不满和分裂.这时一个新的危险又在地平线上出现. <br/>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5) <br/>当阿氏全力攻打英吉沙城外的卫城的时候,一支怀有敌意的巴达克山的军队正在向色勒库尔推进,阿氏对这支部队采取了完全不理的态度,但在那个堡垒攻陷以后,他开始关注这支军队了.在喀什的新城的清军驻防部队是阿氏新建的分裂政权的危险来源.这支清军是六千至七千训练有素的部队,但统领绝对不是个称职的指挥官司,他坐失扭转局面的几次大好时机.当阿氏把驻英吉沙的驻防清军消灭,阿古柏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阿氏也下决心对于这些据守在他们最后堡垒的清军逼进.阿氏乘攻战胜之威同巴达克山人谈判,还有被他击败的思的克部谈判,因为阿氏提出了诱人的条件,而他们也觉得有力可图,谈判的结果是他们在他手下服役,于是阿氏就开始成为一支由浩罕,喀什,柯尔克孜和巴达克山(具有阿富汗血统)士兵组成的庞大军队的领导人了,从这一点说阿氏还是幸运的,因为一个新的危险正在从东方逼进. <br/>前面提到阿氏他们拥立的和卓君主实际上是个荒淫之主,他主要居住在喀什,把时间浪费在后宫,沉缅于吸食毒品.而阿氏作为一个负责的首领,随着事态的演变,阿部手下大部分人都把阿氏看成是末来的领袖,阿氏也就成了握有这个分裂政权的实际领导人了. <br/>初夏时节,正是六城地区和卓东干势力入侵的时候,他们募集到四万庞大的军队出现在巴楚,从那里它即可心威胁到喀什,又可以保卫叶尔羌.,其实阿氏真正能指挥投入战场的兵力仅三千余人仅管这支军队是一万二千人的部队,但军队成分不齐 ,大大降低了有效的战斗力.战斗开始打得很激烈,阿氏的同盟军先后在两个战场被赶出,只剩下由于阿氏真正训练有素的军队了,他们表现出了少有的战斗精神,整整战斗了一个午,使攻城的敌军遭受重大伤亡,傍晚他们开始撤退,这时阿氏狠狠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勇猛出击,战场形势发生逆转,整个敌军溃逃,除了阵亡和受伤的损失以 <br/>外,还有一千多东干士兵倒戈投向阿氏.这次战役阿氏的兵力比以前更强大了,同时俘虏也到了某种照顾,这完全不同杀戳成性的东干军队,也使阿氏的军事声誉大为提高</p><p>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6) <br/>被阿氏拥立的君主和卓布素鲁克汗就是这场战役中第一批逃跑当中的一个,当他得到最后胜利消息的时候,他的满意心情几乎完全被懊恼和悔恨所压倒.这个愚昧无能的君主让自己成了宫廷和军队里忌妒阿氏的成功的每一个竞争者的工具,之前,只要他的荒淫生活不受干扰,他是宁愿让阿氏代行君主职权的.库车的四万军队被打败后,叶尔羌的统治集团只有求和,他们派了一个使者到英吉沙向喀什君主投诚,并请求君主布素鲁克汗和阿氏准许他们推荐一个他们都会同意的人任城市长官.其实他们已经看好了阿氏.同样叶尔羌的新城长官也不甘落后,他立刻派人到喀什作了同样的臣服表示. <br/>事情的发展再度把我们带回到喀什,清军在这里仍然坚守着城市,抗拒所有来犯者,但随着阿氏每一个新胜利,随着东干权力扩展到喀什,在这个堡垒里单独维护着清地方政权的名义的不幸的清军的希望几乎全部成为泡影了.现在,城里的叛卖要帮助城外的围攻了,卫城里的高级军官何步去同阿氏达成一个投降协定,他的主力三千人投降并定居在喀什并宣誓改宗伊斯兰教.,他们就是最后一批清军了.就是在这个由于长期围困和伴随而来贫乏生活折磨到绝望地步的驻防部队中,也有少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投降的耻辱,指挥官张泰拒绝参与何步云和阿氏达成的协议,当喀什军队攻城的日期临近时,这位刚毅的大臣退到他的官邸里,抒自己的家属和仆从聚集到自己的周围以后,燃着了一个预先埋好的地雷把他们都炸死了.敌人冲堡垒,经历了几个小时的拚杀,阿氏才管制局面,不少清军被杀,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抵抗.另外要提的是阿氏娶了何步云的美貌的女儿,他们还有了几个孩子,由于太小不能参与公共事务.也许是阿氏对最后这一批清军采取温和态度的原因之一,可以肯定的是,直到最后,他的这个汉族妻子对他丈夫有着很大的影响. <br/>这是1865年9月,即他第一次到六城地区九个月以后的事情.在这期间清军被消灭了,柯尔孜人被制服了,向喀什西部进犯的东干势力被制止住了.几次战斗和围攻成功地达到了一个成果,由战败者和战胜者的各种零星队伍组成了一个人数重多的军队.阿氏本人也为自己的将来执掌政权的舆论准备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这个和卓布素鲁克汗可以代表典型的"荒淫无道的昏君",而阿氏则不是一个通常的刚毅果断的"宰相". </p>
<p>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7) <br/>喀什卫城失陷后不久,就有报信者前来报告说,有大队从浩罕来的人马很快就要到达,至于这些人是谁以及他们是抱什么目的来的,则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反对新国王失败的阴谋家们,新国王在前国王死后,重新执掌大权,这些阴谋家被他的军队赶出来以后,被迫来喀什避难.当他们还在边境徘徊的时候,阿氏送给他们一封短筒:"如果是作为朋友来的,欢迎,如果是作为敌人来的,他已做好和他们交战的准备."在这个声明到达以前,在这些浩罕人中间对于应该怎么做是显得踌躇莫决的,当他们更确切了解到阿氏胜利的稳固性以后,他们就抛弃一切保留加入到喀什同盟.在这期间,在叶尔羌发生了新的动乱,1865年的最后几个月阿氏带着布素鲁克汗前往镇压他们.当他到达城下的时候,尽管和卓和东干人把他们留在城外,他们赶快表示,他们非常愿意遵照他的意旨行事.可被他带来的布素鲁克汉相当时期以来已不耐烦受到他副手钢铁般意志的拘束,,他在东干军人中进行的这个阴谋达到了惊人的规模,正当所有人都准备好要结束阿氏前途时,这个阴谋幸好被阿氏的忠实朋友发现了.阿氏采取预防措施,军营中的阴谋被有效地挫败了;这个危险刚被除掉,另一个又发生了.在阿氏手下服役的东干士兵现在和他们在新城的东干的同族人串通起来,驻防部队向阿氏做出投降的样子,阿氏放松了警戒,阴谋者从堡垒出发,按照预先安排,与其他同盟者汇合,向阿氏和他的直属随从进行了突然袭击,阿氏这武装不全的人进行了拚死的抵抗,但东干人胜利了,阿氏费了很大的气力才在第二天结集了几百名士兵在自己的周围.布素鲁克汗抓住了这个灾难的时刻,把一大支部队和全部柯尔孜人拉了出去组成了另一个阵营.阿氏这次孤注一掷,决定来一次稳操胜券的突然袭击.堡垒不可能用奇袭的办法夺取的,但大而零散的城市则是具有比较可能进行这样的尝试.阿氏和他的部下以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完成了这次突袭.这一成就就使东干人的欢乐成为泡影,布素鲁克汗带了许多随从从叶尔羌逃跑,退回到喀什王宫里,宣布阿氏是叛逆,对任何拿他的头来献的人悬了赏格.但叶尔羌的东干人却在布素鲁克逃跑后不久向阿氏投降了.这样阿氏才能够用他的全部精力来对付这个志大才疏的首领. <br/>布素鲁克汗开出来阻止阿氏进入的军队在英吉沙和喀什之间被包围,并予以击败,逃避到新城的布氏在他的王宫里被擒.阿氏的一些突出的竞争者被处决;布氏则被幽禁.后来他唆使人谋杀阿氏被发觉时,才被流放到西藏去. <br/>另一方面阿氏这次能够化险为夷,与他跟这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教会长老们关系非常密切,当布氏与阿氏一争高下时,整个教会都站在阿氏的一边,并宣布阿氏为统治者</p><p>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8) <br/>游牧民柯尔克孜首领对于阿氏巩固了的权力的抗拒并没有持续多久,于是库车的骚动就中止了.在不到13个月的时间里阿氏就占领了喀什,英吉沙和叶尔羌.色勒库尔和和田也表示服从他的管治.现在阿氏他感到自己的地位很巩固,他可以让巴达克山部队回家,并给了他们每一个士兵以丰厚的犒赏,反正是战争中惊夺出来的财富,表现的大方一些可以收买人心. <br/>随着和卓布素鲁克汗被废,阿氏亲自掌权,清朝在新疆的地方政权全部被颠覆.阿氏为了实现他彻底征服新疆的野心,发动了对东干人的战争,1867年春天他的军队分成两路向阿克苏进发.当许多个月来一直威胁着他们的危险降临的时候,东干人一下子吓瘫了.阿克苏无论从自然形势或防御工事来说都是一个很坚固的地方,但在这里所遭到的抵抗并没多久,阿氏就以势如破竹之势向库车挺进.东干人从他们惊恐状态中稍稍恢复过来以后,作了拚死的抵抗,他们和从吐鲁番来的援军一道,摆开了相当坚强的阵容.有好几个礼拜之久双方军队互相对峙着,东干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但主力军的质量方面,以及武器和军官经验的总效率方面阿氏占绝对优势.他的军队核心是由阿富汗,浩罕和巴克山部队组成的,他们都是前两年战争的老兵.而东干人则有的是杀害无助汉人的凶手,有的是从阿克苏和英吉沙逃亡过来的.他们武器不全没有组织,也没有胜任的领导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战争的目的不明确.在以后的战事中库车被攻陷了,而阿氏20多岁的儿子也在攻城的混战中阵亡.因西部沙俄趁新疆政权被颠覆之际突然向伊犁地区推进,在没搞清沙俄动向之前,阿氏只有把所有进一步要取得的胜利都只能时放弃了.这时他也满意地接受了喀喇沙尔,吐鲁番,哈密的统治集团谦恭送来的降表. <br/>阿氏这次的胜利进军吞并了阿克苏,库车和乌什这三个重要城市回到喀什时,来自沙俄的危险已消失了.自此阿氏对新疆侵略的主要战事已告一段落,也开始了他的分裂政权对新疆各民族的血腥统治 <br/></p>
分裂分子制造的种族屠杀和阿古柏对新疆的颠覆(9) <br/>回忆清王朝在新疆的地方政权被颠覆的过程,我们应该得到如下教训: <br/>首先是当出现动乱迹象或信号时,新疆的官吏恐怕清醒的不多,没有居安思危,就是爆发动乱时也没有奋起反抗,搞得人人自危,没有在这个生死关头号召同胞团结一心,共同对敌,没有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这样下去的结果不是束手就擒就是做以等毙! <br/>这些中央政权委派的官吏平时高高在上,所依靠的不是当地部落长,就是当地的王公贵族,要不然就是当地的教会.对当地社会特别是广大民众的需求一无所知,对于重大的社会变动完全是闭目耳塞,根本不知情,对上是报喜不报忧.只知道满足上层头面人物无止境的贪欲,以换取他们的忠心,岂知这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随时可以出卖这些全心全意过去依为靠山的官吏,并把所有的罪责推向这些官吏,他们平常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只要百姓受极端宗教势力分裂势力的煸动,群起闹事时,颠覆政权时,他们马上就会撕下那张平常非常顺从的脸,立即置你于死地,手段之残忍,完全超乎你想象,真是灭你一家没商量. <br/>当时在新疆驻扎的军队可谓不少,而且训练有素,但他们分散在一些孤立的点上,只做简单的堡垒防守,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如果当时他们集中力量,就可以组成一个最强大的平叛大军,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清军没有这样做,而是孤立的据点一个个被叛军攻破,最明显的就是喀什卫城驻防的七千清军就是单纯的防守,从不进行主动的进攻,让阿氏先放下他们,解决了其他敌手,再反过来对付这坚守了一年的清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清军不是战死,就是全部被屠杀!真是血的教训,历史的教训啊!!! <br/>相比而言阿古柏就高明多了,先打着恢复喀城王位的旗号,骗取当地人的支持,又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在当地教会长老的支持下反对中央政权,然后利用各个 <br/>叛军这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最后达到了独占新疆称王称霸的地步.阿氏在战略战术上总是不停地发动进攻,在战胜对手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队伍,不象那些地方势力的头目只看到眼前利益,鼠目寸光! <br/>当左公率六万大军进疆平叛时,这支清军有坚强的核心,不论人多人少,他们都能形成一个个无比坚强的战斗整体,在有先进武器和指挥官高明战术的指挥下势如破竹,在160万广大的国土上实际上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全部扫清了阿氏全部的军事力量,在新疆重建地方政权,使新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r/>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大军开往新疆,新疆和平解放,这数十万大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屯垦戍边,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广大兵团职工一手搞经济建设,一手搞军事训练,使新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对新疆的长远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br/>因为有兵团做强大的后盾,儿十年来大批的人才从内地进入了新疆,现在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新疆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民族只有融和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新疆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br/>分裂只会给国家民族带来无穷的灾难,甚至是种族大屠杀,一百多年前在新疆这样,今天在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黑非洲,不是悲剧一个个重演吗,我们一定在珍惜得来不易的团结统一局面,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br/>
可惜的是这支清军的后来的经历非常悲惨,甲午之战陆上战场不知有没有它的份,但是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争中,这支军队参加了战斗,结局是悲惨的。陕甘军董福祥部在战斗中目的不明,不知道是打义和团还是打洋人,董福祥本人牺牲在该战之中。董福祥年轻时代在打击阿古柏的战争中是左宗堂的一个下级军官,他领的军队战斗力较强,也是慈禧太后在1900年招他进京的原因。
好帖[em01][em01][em01]
<p>但是感觉好像是外国人写的!</p><p>不过,左宗棠确实是位英雄!!功劳甚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