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收购的幕后买家——卡特比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1:16:07
<p>我本人是利星行(卡特)分公司的员工,我就在徐州分公司上班。</p><p><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4">提示:卡特徐州从成立就开始“故意亏损”,直到获得徐工出让股份后逐年赢利的发展历程,一直为人质疑。“定价高,产量低,我们事后分析,故意的成分比较大。”<br/><br/>  插语:卡特徐州的一位法律顾问甚至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我什么都知道,但我不能说!”<br/><br/>  插语:对于卡特彼勒是幕后买家的传闻,《中国新时代》记者4月5日在徐州市工商局获得了另一种说法。在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中,有两位说他们听到的由来已久的版本是:凯雷把徐工机械买下来以后,再交由卡特彼勒来管理<br/><br/>  冰山露出了一角。<br/><br/>  在凯雷集团(CarlyleGroup)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一案中,一切的一切,或许并不像公众已经知道的那样简单明了:2005年10月双方在南京签约,年底该交易通过江苏省审核;2006年“两会”期间质疑外资垄断收购之声渐起,3月份该项目在国家相关部委审批时“被押后”。<br/><br/>  这些,或许跟国际工程机械业巨头卡特彼勒(Caterpillar)有着直接关系,一位在徐工集团服务超过20年的消息人士近日向《中国新时代》记者透露,“凯雷的背后其实是卡特彼勒,是卡特委托凯雷来收购徐工,以达到它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是收购遇阻的真正原因。”<br/><br/>  他说,这一消息来自于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特中国”)北京总部的一位高层,该高层在去年凯雷收购徐工交易公布后,对他透露了这个幕后真相。但该消息人士拒绝说出这位高层的具体身份。<br/><br/>  这位消息人士表示,国家相关部委对交易审批分外谨慎的态度,与这一传言或许有着某种关系。<br/><br/>  其实,这一说法早已有之。负责凯雷集团媒体事务的博伟公关负责人,几个月前就曾对《中国新时代》记者否认说:“这个事情(卡特委托凯雷收购徐工),我们已经解释很多遍了。”<br/><br/>  同时,该交易在北京遇阻似乎已经不是“正常程序”问题。凯雷集团香港企业传讯部董事李艳梅4月6日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拒绝就这一事件置评”。<br/><br/>  而徐州市政府的一位高层领导在4月13日干脆向《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我觉得,恐怕难度很大。”4月8日下午,更有消息人士对在徐州采访的记者称,有在北京的徐工内部人士传出,商务部已经否决了该收购案。<br/><br/>  记者多次就此联系商务部,并发传真求证。商务部新闻处工作人员称,涉及到企业行为,商务部不一定接受采访。至记者发稿时,商务部果然未就此进行回复。<br/><br/>  4月11日,博伟公关负责人再次对记者回复说,还未听到这个消息,也不知道消息从何而来,故无法回答记者的问题。<br/><br/>  在那位消息人士看来,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或许完全源于卡特彼勒的中国棋局。他认为,从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的初次合作开始,随着事态的发展,一切就已逐步设计好了。<br/><br/>  “卡特极其重视中国市场,因为徐工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卡特就是想要吃掉徐工。”该消息人士说。他举例说,徐工集团与卡特彼勒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就是第一个被卡特吃掉的。<br/><br/>  “卡特把中国吃得很透”<br/><br/>  从徐州市中心坐车20分钟,就到了位于市区东北方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面的洞山脚下,就是卡特彼勒于1994年与徐工集团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特徐州”)。<br/><br/>  4月6日,《中国新时代》记者来到这里时,整个厂区正沉浸在漫天飘舞的柳絮中。厂区北面约三分之一是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南面大部分是草地,露天停放着挖掘机、驾驶室等产品。车间外的工人并不多,车间里也没有传出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声。<br/><br/>  卡特徐州人事服务部员工与公共关系经理谢剑并不欢迎记者这样的“不速之客”,他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就合资公司发展状况一事接受采访。当记者表示近来媒体多有关于卡特彼勒的负面报道时,谢剑表示“会找媒体做这件事”。<br/><br/>  一天后,谢剑给记者打来电话称,请示过总经理马文?若瑟,公司方面鉴于话题比较敏感,不能接受采访,建议记者联系北京总部。<br/><br/>  话题的确敏感。据说,卡特徐州从成立就开始“故意亏损”,直到获得徐工出让的股份后逐年赢利的发展历程,一直为人质疑。<br/><br/>  卡特中国网站资料显示,卡特徐州是卡特彼勒公司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建的合资企业,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一流液压挖掘机和工程机械的生产厂商。工厂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是卡特300系列挖掘机。<br/><br/>  工商资料显示,卡特徐州于1994年10月成立,最初由卡特彼勒亚洲太平洋控股有限公司与徐工集团出资经营,双方第一阶段投资额为1990万美元,卡特认缴1140万美元,徐工认缴760万美元,双方的出资比例为卡特占60%,徐工占40%。<br/><br/>  到了1998年12月,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对《关于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股权变更及增资的批复》中称:同意公司增资,增资后投资总额为8200 万美元,注册资本为3220万美元。股权结构为徐工集团15.87%,卡特彼勒太平洋控股有限公司12.42%,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71.71%,同时徐工集团保留今后买回合资公司40%股权权利。<br/><br/>  彼时,卡特实际上已占84.13%的股权,徐工集团在这家合资公司的发言权却逐步缩小。<br/><br/>  对于双方股权的变化,消息人士说,这是因为卡特徐州在成立之后的头3年间“故意亏损”,卡特徐州在1997年要求增资,但徐工集团“当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无力出资,只好割让股份。<br/><br/>  据卡特徐州1997年度《联合年检报告书》显示,其时卡特徐州投资总额为3540万美元,徐工集团当年应出资额为710万美元,而当年实际只出资241万美元。欠缴出资原因为“国家停止对合资企业投资的贷款,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筹资困难。”<br/><br/>  该公司当年负债总额为39307万元人民币,长期负债137万元,亏损及非正常生产的原因是“企业初创,费用高,销售量低,销售价格竞争使效益受损。”<br/><br/>  亏损的状况在公司成立的第4年并未消除。卡特徐州1998年度《联合年检报告书》仍表明,徐工集团筹资困难,而“部分股本转让”。亏损及非正常生产的原因是:“1、初期投入大,费用高。2、目前产量未达到生产规模。”<br/><br/>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故意亏损是老新闻了,等到徐工集团出让股权的时候,我们回头一分析,它(指卡特方面)就是故意亏损。没人这么说,但它确实是这么做的。”<br/><br/>  他进一步分析说:从一开始生产2台挖掘机,到形成8台的产量,最高点是14台,而这个时候每台卖100多万。“在95、96、97、98年,这个高价位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接受的。”他说,卡特徐州在头三年以个位数到十位数的产量造成积压,要用4个地方来库存。<br/><br/>  “定价高,产量低,我们事后分析,故意的成分比较大。”按照该消息人士的估算,一台液压挖掘机现在的成本大概在三、四十万左右;而按照1995年的钢材市场的价位、人工费用,应该说成本比现在还要低。<br/><br/>  据他回忆,卡特徐州同时还以高工资吸引人才,从徐工集团挖走了相当一批人。“当时我当处长,每个月拿600块钱,他们是拿1200块钱,比我们徐工集团的中层干部都要翻一倍。”<br/><br/>  但是,转折点也恰恰在1998年。卡特徐州的净利润从1998年的“—6273万元”,到1999年“—4022万元”,再到2000年时,已是“778万元”净利润,此后逐年增长,到2004年达到“4365万元”。<br/><br/>  “他们把中国吃得很透,而且这是个国际惯例。目的就是大股权。”消息人士介绍说,卡特徐州最初的主打产品是卡特320C液压挖掘机。“这个产品把中国市场全部打开了,低价位,高质量。”售价也从原来的100多万一台,一直降到70万以下,比同类产品低10多万;而且还是大功率发动机,连续工作能力强。他还透露说,从现在开始,这个产品已经不再生产了,卡特正以320D代替320C。8月份正式投产。<br/><br/>  据卡特中国的公关公司——福莱公关提供的资料,卡特彼勒现在主要通过五家独立的经销商在大中华区销售产品和提供产品支持服务。最大的一家为日本利星行机械有限公司(LeiShingHongMachinery),负责上海、江苏、浙江等7个省份的销售,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卡特系列挖掘机2004 年销售收入为25.46亿元,成为卡特彼勒在中国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br/><br/>  卡特徐州的场地也让消息人士感到奇怪,按照他的分析,卡特要在国内大规模发展,必然要买地、建厂房,但卡特徐州的场地却是租的。<br/><br/>  4月3日,《中国新时代》记者联系到卡特中国公关经理BillBeddow,要求采访卡特高层,解释诸多疑问。福莱公关表示,公司对采访很感兴趣,但目前没时间接受采访。<br/><br/>  卡特徐州的一位法律顾问甚至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我什么都知道,但我不能说!”<br/><br/>  “徐工这么亏,凯雷为什么要买?”<br/><br/>  在那位消息人士看来,凯雷只是个中介,真正买家是卡特彼勒。<br/><br/>  “当时媒体报出来是凯雷,而徐工没有选择实体企业,我们都感到太意外。”时隔半年,他还是很激动,“徐工这么亏,凯雷为什么要买?很明显,这不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br/><br/>  徐工亏损,在当地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徐工集团四大主机厂——工程厂、装载机厂、重型厂、筑路机械厂中,工程厂的情况可能最糟。<br/><br/>  知情人士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工程厂近一年来的产量,还比不上以前三个月的产量;最可怜的,春节前一个月的产量不如以前一天的。另一位徐工集团内部人士也说,工程厂的压路机,在2004年以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每月产量到800台,此后开始急剧滑坡。<br/><br/>  4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徐州市中心以西矿山东路的徐工科技(000425)子公司徐工筑路机械分公司(原工程厂),该厂生产压路机,摊铺机等。徐工科技党委副书记李贞及总经理助理刘建梅,均不愿就企业亏损状况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的采访。<br/><br/>  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工程厂已于1月30日调整完毕,现在分东厂区和西厂区,东厂区在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而她所在的西厂区只负责生产和配套。另一位知情人士也对记者说,明年可能西厂区也要搬到金山桥去。<br/><br/>  记者从徐州市政务官方网站查到的数据显示,2005年徐州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中,压实机械产量下降,全年为2434台,比上年下降44.2%。<br/><br/>  徐工集团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新时代》记者分析说,前些年基础设施建设过火,压路机等产品市场上租赁多、购买少,由于租赁的方式就已经能满足需求,所以工程厂的日子的确不好过。<br/><br/>  有消息说,由于工程厂的产量实在太小,现在徐工科技把铲运机械分公司(原装载机厂)的部分产品,转入工程厂去生产,而企业也在靠贷款硬撑。<br/><br/>  一位知情人士也提出,工程厂“新品没开发出来,市场不会打”,而卡特徐州生产的压路机虽然比工程厂的贵,但从性价比一看,客户还是买卡特的。据此,他认为,收购交易幕后的买家如果不是卡特,工程厂必然走向终点。<br/><br/>  比工程厂幸运的是装载机厂,它被认为是在走上坡路,因为装载机不是卡特的强项,所以受到的冲击不大。而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重型厂)是目前徐工集团唯一赢利的企业,大吨位的装载机填补了国家空白,且现在还没有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装载机厂是在前几年集中力量换型成功的。现在客户即使拿现钱都不一定提得到车。”消息人士说。<br/><br/>  与上述三家主机厂不同的是,原筑路机械分公司下属的筑路机械厂则颇显神秘。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生产平地机的筑路机械厂已经从徐工科技剥离,不参加此次徐工机械的改制,也就是不纳入凯雷的收购范围。<br/><br/>  个中玄机,消息人士认为,仍旧与卡特彼勒有关。这次的主角,是卡特在徐州的第二家企业,也是独资公司——卡特彼勒路面机械(徐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特路面”)。<br/><br/>  该公司由卡特中国出资410.6万美元在2000年3月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制造和销售路面压路机、动力平地机及有关工程机械产品零部件、提供售后服务及有关咨询服务。<br/><br/>  消息人士说,虽然经营范围里有压路机,但压路机至今仍在卡特徐州生产,而卡特路面的重点一直在平地机上。他同时介绍说,2005年卡特路面从巴西引进了一套平地机流水线;同时也从卡特徐州抽调人员派到巴西学习,“现在这套流水线和巴西的一模一样了”。2006年2月中下旬,卡特调来一批巴西老外,在徐州装了三台平地机。现在卡特路面尚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但到今年6月左右,其预计目标是班产(一个工作日)22台。<br/><br/>  如此,卡特路面就直接威胁着同样生产平地机的徐工筑路机械厂。“平地机和挖掘机一样,是卡特的主打产品,性能是相当过硬的。”接近卡特路面的知情人士说。卡特路面看中筑路机械厂的场地、人员、设备和市场,并有一块几十亩的草地,可以进行二期建设,“所以卡特始终不投资,不建厂房,就租赁一块地,你不跟我合,平地机我自己就弄出来了。”<br/><br/>  另有消息人士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现在得到的消息是,徐工的筑路机械厂正和卡特中国总部接触,有合作的迹象。如果消息确凿,那么曾经被广泛报道的已经被徐工抛弃的卡特彼勒,其实一直在和徐工保持接触,并希望开展再次合作。<br/><br/>  而早就公开的是,卡特彼勒在1999年就曾经和徐工集团谈判,要在继卡特徐工之后,再合资一家生产平地机的企业,但当时在卡特徐州这个合资公司上吃了亏的徐工集团,理所当然的没有同意。于是,在谈判无果的第二年,卡特中国自己成立了卡特路面这家独资公司。<br/><br/>  “徐工这样做,就是要把自己平地机的市场让给卡特。”有消息人士分析说,“而交换条件,就是作为幕后买家的卡特让一步,在凯雷和徐工的《合作合同》中规定一项,即在三年内,凯雷不动领导层的人事权。”<br/><br/>  徐工与凯雷的合资协议规定,现有员工三年内裁员比例不超过5%。凯雷亚洲基金联席主管杨向东在去年10月也向媒体明确表示:“我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留用管理层,因为他们做得很好,徐工的员工也很优秀,因此我们没有裁员的计划。”<br/><br/>  事实也是如此,徐工机械的裁员早已开始,但涉及到管理层的裁撤却并未进行。消息人士认为,之所以约定“三年”,恰恰是徐工集团的主要领导任期为三年吻合。<br/><br/>  而在该消息人士分析中,要求享有人事权,恰恰是卡特彼勒在2004年10月徐工的第二轮谈判中遭到淘汰的关键原因。先前有分析指出,卡特彼勒一旦入主徐工机械,势必直接掌控经营层面,而这是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与之相比,以凯雷为首的投资基金们优势凸现——提供资金,不动品牌,更重要的是承诺不会大规模调整经营班子。<br/><br/>  当然,卡特彼勒希望和徐工合作的谈判之所以两遭败绩,与徐州市政府方面没有同意也有关系。政府反对,是因为一旦卡特入主,徐工集团就面临着半数人员下岗的难题。如果卡特如愿,那么徐工集团2万多人,再加上与之联系的庞大供应商、配套企业和经销商们,将有数万个家庭受到波及,“这是政府不希望看到的”。<br/><br/>  不卖,就只能等着垮掉?<br/><br/>  4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金山桥开发区的徐工集团总部,却没有见到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凯雷徐工交易联络人王庆祝。办公室人员说,王庆祝“出差还没有回来”,而记者在王庆祝办公室采访另一位工作人员时,他说“王部长正在市里开会”。<br/><br/>  “你找他也没用,只可能得到‘审批还在进行中’这样的回答。我们现在不接受采访。”该工作人员说。而对徐工、凯雷及卡特三者的关系,记者采访的总部其他人员均不予置评。<br/><br/>  在消息人士看来,只要卡特路面和徐工筑路机械厂正式合作或是控股,或许就能证明凯雷背后的主角就是卡特彼勒。他分析说,以卡特的一贯作风,是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它真正看中的不是徐工的品牌,而是销售网点和市场占有率,以及部分技术人员,“那么和徐工集团合作,就能一步到位”。<br/><br/>  对于卡特彼勒是幕后买家的传闻,《中国新时代》记者4月5日在徐州市工商局获得了另一种说法。在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中,有两位说他们听到的由来已久的版本是:凯雷把徐工机械买下来以后,再交由卡特彼勒来管理。就该传闻,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说:“也可能卡特派人过来,也可能卡特策划好,凯雷来执行。”<br/><br/>  徐工集团在技术与实力上无法和卡特抗衡的言论也在日益流行。“即使现在徐工集团马上技术更新,都赶不上,差距太大。如果不合作,卡特今天就在这儿建厂,那么徐工集团的厂子或许就只能等着关门。”<br/><br/>  徐工集团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也向《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徐工集团现在整体处境的确很艰难,厦工、柳工、龙工等重工企业在某些产品产量上(比如装载机)也早已超过徐工。<br/><br/>  有分析人士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产量指标就像平衡秤,当徐工集团产量小的时候,出于生存考虑,这个庞大的机构就会转作为他人服务;现在卡特的市场一旦扩大,徐工的产品如果卖不动,那么配套的企业就都会与卡特合作,其中包括服务也要转型。“这种市场的转型,徐工集团是没有能力刹住的。但卡特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不惜代价通过凯雷。”<br/><br/>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28日报道,凯雷收购徐工的交易遇阻,因为中国政府对凯雷投资集团提出了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表示,中国商务部不会批准该收购交易,除非凯雷投资集团这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允诺未来不会将持有的多数股权卖给外国工程机械公司。<br/><br/>  对此,消息人士分析说,现在有两个可能,即批与不批。但江苏省及徐州市政府,以及徐工方面都已经执行完了——新徐工机械的办公机构成立,管理层上任,人员合并,厂区调整,要约收购也在执行。<br/><br/>  “不论中央批不批,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如果不批,协议一旦失效,徐工集团将面临巨额赔偿。”该人士预测说,“现在是国家不批也得批,不批,徐工集团就得垮。”<br/></font></span></p><p>我本人是利星行(卡特)分公司的员工,我就在徐州分公司上班。</p><p><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4">提示:卡特徐州从成立就开始“故意亏损”,直到获得徐工出让股份后逐年赢利的发展历程,一直为人质疑。“定价高,产量低,我们事后分析,故意的成分比较大。”<br/><br/>  插语:卡特徐州的一位法律顾问甚至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我什么都知道,但我不能说!”<br/><br/>  插语:对于卡特彼勒是幕后买家的传闻,《中国新时代》记者4月5日在徐州市工商局获得了另一种说法。在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中,有两位说他们听到的由来已久的版本是:凯雷把徐工机械买下来以后,再交由卡特彼勒来管理<br/><br/>  冰山露出了一角。<br/><br/>  在凯雷集团(CarlyleGroup)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一案中,一切的一切,或许并不像公众已经知道的那样简单明了:2005年10月双方在南京签约,年底该交易通过江苏省审核;2006年“两会”期间质疑外资垄断收购之声渐起,3月份该项目在国家相关部委审批时“被押后”。<br/><br/>  这些,或许跟国际工程机械业巨头卡特彼勒(Caterpillar)有着直接关系,一位在徐工集团服务超过20年的消息人士近日向《中国新时代》记者透露,“凯雷的背后其实是卡特彼勒,是卡特委托凯雷来收购徐工,以达到它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是收购遇阻的真正原因。”<br/><br/>  他说,这一消息来自于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特中国”)北京总部的一位高层,该高层在去年凯雷收购徐工交易公布后,对他透露了这个幕后真相。但该消息人士拒绝说出这位高层的具体身份。<br/><br/>  这位消息人士表示,国家相关部委对交易审批分外谨慎的态度,与这一传言或许有着某种关系。<br/><br/>  其实,这一说法早已有之。负责凯雷集团媒体事务的博伟公关负责人,几个月前就曾对《中国新时代》记者否认说:“这个事情(卡特委托凯雷收购徐工),我们已经解释很多遍了。”<br/><br/>  同时,该交易在北京遇阻似乎已经不是“正常程序”问题。凯雷集团香港企业传讯部董事李艳梅4月6日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拒绝就这一事件置评”。<br/><br/>  而徐州市政府的一位高层领导在4月13日干脆向《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我觉得,恐怕难度很大。”4月8日下午,更有消息人士对在徐州采访的记者称,有在北京的徐工内部人士传出,商务部已经否决了该收购案。<br/><br/>  记者多次就此联系商务部,并发传真求证。商务部新闻处工作人员称,涉及到企业行为,商务部不一定接受采访。至记者发稿时,商务部果然未就此进行回复。<br/><br/>  4月11日,博伟公关负责人再次对记者回复说,还未听到这个消息,也不知道消息从何而来,故无法回答记者的问题。<br/><br/>  在那位消息人士看来,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或许完全源于卡特彼勒的中国棋局。他认为,从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的初次合作开始,随着事态的发展,一切就已逐步设计好了。<br/><br/>  “卡特极其重视中国市场,因为徐工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卡特就是想要吃掉徐工。”该消息人士说。他举例说,徐工集团与卡特彼勒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就是第一个被卡特吃掉的。<br/><br/>  “卡特把中国吃得很透”<br/><br/>  从徐州市中心坐车20分钟,就到了位于市区东北方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面的洞山脚下,就是卡特彼勒于1994年与徐工集团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特徐州”)。<br/><br/>  4月6日,《中国新时代》记者来到这里时,整个厂区正沉浸在漫天飘舞的柳絮中。厂区北面约三分之一是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南面大部分是草地,露天停放着挖掘机、驾驶室等产品。车间外的工人并不多,车间里也没有传出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声。<br/><br/>  卡特徐州人事服务部员工与公共关系经理谢剑并不欢迎记者这样的“不速之客”,他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就合资公司发展状况一事接受采访。当记者表示近来媒体多有关于卡特彼勒的负面报道时,谢剑表示“会找媒体做这件事”。<br/><br/>  一天后,谢剑给记者打来电话称,请示过总经理马文?若瑟,公司方面鉴于话题比较敏感,不能接受采访,建议记者联系北京总部。<br/><br/>  话题的确敏感。据说,卡特徐州从成立就开始“故意亏损”,直到获得徐工出让的股份后逐年赢利的发展历程,一直为人质疑。<br/><br/>  卡特中国网站资料显示,卡特徐州是卡特彼勒公司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建的合资企业,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一流液压挖掘机和工程机械的生产厂商。工厂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是卡特300系列挖掘机。<br/><br/>  工商资料显示,卡特徐州于1994年10月成立,最初由卡特彼勒亚洲太平洋控股有限公司与徐工集团出资经营,双方第一阶段投资额为1990万美元,卡特认缴1140万美元,徐工认缴760万美元,双方的出资比例为卡特占60%,徐工占40%。<br/><br/>  到了1998年12月,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对《关于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股权变更及增资的批复》中称:同意公司增资,增资后投资总额为8200 万美元,注册资本为3220万美元。股权结构为徐工集团15.87%,卡特彼勒太平洋控股有限公司12.42%,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71.71%,同时徐工集团保留今后买回合资公司40%股权权利。<br/><br/>  彼时,卡特实际上已占84.13%的股权,徐工集团在这家合资公司的发言权却逐步缩小。<br/><br/>  对于双方股权的变化,消息人士说,这是因为卡特徐州在成立之后的头3年间“故意亏损”,卡特徐州在1997年要求增资,但徐工集团“当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无力出资,只好割让股份。<br/><br/>  据卡特徐州1997年度《联合年检报告书》显示,其时卡特徐州投资总额为3540万美元,徐工集团当年应出资额为710万美元,而当年实际只出资241万美元。欠缴出资原因为“国家停止对合资企业投资的贷款,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筹资困难。”<br/><br/>  该公司当年负债总额为39307万元人民币,长期负债137万元,亏损及非正常生产的原因是“企业初创,费用高,销售量低,销售价格竞争使效益受损。”<br/><br/>  亏损的状况在公司成立的第4年并未消除。卡特徐州1998年度《联合年检报告书》仍表明,徐工集团筹资困难,而“部分股本转让”。亏损及非正常生产的原因是:“1、初期投入大,费用高。2、目前产量未达到生产规模。”<br/><br/>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故意亏损是老新闻了,等到徐工集团出让股权的时候,我们回头一分析,它(指卡特方面)就是故意亏损。没人这么说,但它确实是这么做的。”<br/><br/>  他进一步分析说:从一开始生产2台挖掘机,到形成8台的产量,最高点是14台,而这个时候每台卖100多万。“在95、96、97、98年,这个高价位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接受的。”他说,卡特徐州在头三年以个位数到十位数的产量造成积压,要用4个地方来库存。<br/><br/>  “定价高,产量低,我们事后分析,故意的成分比较大。”按照该消息人士的估算,一台液压挖掘机现在的成本大概在三、四十万左右;而按照1995年的钢材市场的价位、人工费用,应该说成本比现在还要低。<br/><br/>  据他回忆,卡特徐州同时还以高工资吸引人才,从徐工集团挖走了相当一批人。“当时我当处长,每个月拿600块钱,他们是拿1200块钱,比我们徐工集团的中层干部都要翻一倍。”<br/><br/>  但是,转折点也恰恰在1998年。卡特徐州的净利润从1998年的“—6273万元”,到1999年“—4022万元”,再到2000年时,已是“778万元”净利润,此后逐年增长,到2004年达到“4365万元”。<br/><br/>  “他们把中国吃得很透,而且这是个国际惯例。目的就是大股权。”消息人士介绍说,卡特徐州最初的主打产品是卡特320C液压挖掘机。“这个产品把中国市场全部打开了,低价位,高质量。”售价也从原来的100多万一台,一直降到70万以下,比同类产品低10多万;而且还是大功率发动机,连续工作能力强。他还透露说,从现在开始,这个产品已经不再生产了,卡特正以320D代替320C。8月份正式投产。<br/><br/>  据卡特中国的公关公司——福莱公关提供的资料,卡特彼勒现在主要通过五家独立的经销商在大中华区销售产品和提供产品支持服务。最大的一家为日本利星行机械有限公司(LeiShingHongMachinery),负责上海、江苏、浙江等7个省份的销售,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卡特系列挖掘机2004 年销售收入为25.46亿元,成为卡特彼勒在中国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br/><br/>  卡特徐州的场地也让消息人士感到奇怪,按照他的分析,卡特要在国内大规模发展,必然要买地、建厂房,但卡特徐州的场地却是租的。<br/><br/>  4月3日,《中国新时代》记者联系到卡特中国公关经理BillBeddow,要求采访卡特高层,解释诸多疑问。福莱公关表示,公司对采访很感兴趣,但目前没时间接受采访。<br/><br/>  卡特徐州的一位法律顾问甚至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我什么都知道,但我不能说!”<br/><br/>  “徐工这么亏,凯雷为什么要买?”<br/><br/>  在那位消息人士看来,凯雷只是个中介,真正买家是卡特彼勒。<br/><br/>  “当时媒体报出来是凯雷,而徐工没有选择实体企业,我们都感到太意外。”时隔半年,他还是很激动,“徐工这么亏,凯雷为什么要买?很明显,这不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br/><br/>  徐工亏损,在当地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徐工集团四大主机厂——工程厂、装载机厂、重型厂、筑路机械厂中,工程厂的情况可能最糟。<br/><br/>  知情人士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工程厂近一年来的产量,还比不上以前三个月的产量;最可怜的,春节前一个月的产量不如以前一天的。另一位徐工集团内部人士也说,工程厂的压路机,在2004年以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每月产量到800台,此后开始急剧滑坡。<br/><br/>  4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徐州市中心以西矿山东路的徐工科技(000425)子公司徐工筑路机械分公司(原工程厂),该厂生产压路机,摊铺机等。徐工科技党委副书记李贞及总经理助理刘建梅,均不愿就企业亏损状况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的采访。<br/><br/>  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工程厂已于1月30日调整完毕,现在分东厂区和西厂区,东厂区在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而她所在的西厂区只负责生产和配套。另一位知情人士也对记者说,明年可能西厂区也要搬到金山桥去。<br/><br/>  记者从徐州市政务官方网站查到的数据显示,2005年徐州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中,压实机械产量下降,全年为2434台,比上年下降44.2%。<br/><br/>  徐工集团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新时代》记者分析说,前些年基础设施建设过火,压路机等产品市场上租赁多、购买少,由于租赁的方式就已经能满足需求,所以工程厂的日子的确不好过。<br/><br/>  有消息说,由于工程厂的产量实在太小,现在徐工科技把铲运机械分公司(原装载机厂)的部分产品,转入工程厂去生产,而企业也在靠贷款硬撑。<br/><br/>  一位知情人士也提出,工程厂“新品没开发出来,市场不会打”,而卡特徐州生产的压路机虽然比工程厂的贵,但从性价比一看,客户还是买卡特的。据此,他认为,收购交易幕后的买家如果不是卡特,工程厂必然走向终点。<br/><br/>  比工程厂幸运的是装载机厂,它被认为是在走上坡路,因为装载机不是卡特的强项,所以受到的冲击不大。而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重型厂)是目前徐工集团唯一赢利的企业,大吨位的装载机填补了国家空白,且现在还没有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装载机厂是在前几年集中力量换型成功的。现在客户即使拿现钱都不一定提得到车。”消息人士说。<br/><br/>  与上述三家主机厂不同的是,原筑路机械分公司下属的筑路机械厂则颇显神秘。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生产平地机的筑路机械厂已经从徐工科技剥离,不参加此次徐工机械的改制,也就是不纳入凯雷的收购范围。<br/><br/>  个中玄机,消息人士认为,仍旧与卡特彼勒有关。这次的主角,是卡特在徐州的第二家企业,也是独资公司——卡特彼勒路面机械(徐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特路面”)。<br/><br/>  该公司由卡特中国出资410.6万美元在2000年3月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制造和销售路面压路机、动力平地机及有关工程机械产品零部件、提供售后服务及有关咨询服务。<br/><br/>  消息人士说,虽然经营范围里有压路机,但压路机至今仍在卡特徐州生产,而卡特路面的重点一直在平地机上。他同时介绍说,2005年卡特路面从巴西引进了一套平地机流水线;同时也从卡特徐州抽调人员派到巴西学习,“现在这套流水线和巴西的一模一样了”。2006年2月中下旬,卡特调来一批巴西老外,在徐州装了三台平地机。现在卡特路面尚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但到今年6月左右,其预计目标是班产(一个工作日)22台。<br/><br/>  如此,卡特路面就直接威胁着同样生产平地机的徐工筑路机械厂。“平地机和挖掘机一样,是卡特的主打产品,性能是相当过硬的。”接近卡特路面的知情人士说。卡特路面看中筑路机械厂的场地、人员、设备和市场,并有一块几十亩的草地,可以进行二期建设,“所以卡特始终不投资,不建厂房,就租赁一块地,你不跟我合,平地机我自己就弄出来了。”<br/><br/>  另有消息人士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现在得到的消息是,徐工的筑路机械厂正和卡特中国总部接触,有合作的迹象。如果消息确凿,那么曾经被广泛报道的已经被徐工抛弃的卡特彼勒,其实一直在和徐工保持接触,并希望开展再次合作。<br/><br/>  而早就公开的是,卡特彼勒在1999年就曾经和徐工集团谈判,要在继卡特徐工之后,再合资一家生产平地机的企业,但当时在卡特徐州这个合资公司上吃了亏的徐工集团,理所当然的没有同意。于是,在谈判无果的第二年,卡特中国自己成立了卡特路面这家独资公司。<br/><br/>  “徐工这样做,就是要把自己平地机的市场让给卡特。”有消息人士分析说,“而交换条件,就是作为幕后买家的卡特让一步,在凯雷和徐工的《合作合同》中规定一项,即在三年内,凯雷不动领导层的人事权。”<br/><br/>  徐工与凯雷的合资协议规定,现有员工三年内裁员比例不超过5%。凯雷亚洲基金联席主管杨向东在去年10月也向媒体明确表示:“我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留用管理层,因为他们做得很好,徐工的员工也很优秀,因此我们没有裁员的计划。”<br/><br/>  事实也是如此,徐工机械的裁员早已开始,但涉及到管理层的裁撤却并未进行。消息人士认为,之所以约定“三年”,恰恰是徐工集团的主要领导任期为三年吻合。<br/><br/>  而在该消息人士分析中,要求享有人事权,恰恰是卡特彼勒在2004年10月徐工的第二轮谈判中遭到淘汰的关键原因。先前有分析指出,卡特彼勒一旦入主徐工机械,势必直接掌控经营层面,而这是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与之相比,以凯雷为首的投资基金们优势凸现——提供资金,不动品牌,更重要的是承诺不会大规模调整经营班子。<br/><br/>  当然,卡特彼勒希望和徐工合作的谈判之所以两遭败绩,与徐州市政府方面没有同意也有关系。政府反对,是因为一旦卡特入主,徐工集团就面临着半数人员下岗的难题。如果卡特如愿,那么徐工集团2万多人,再加上与之联系的庞大供应商、配套企业和经销商们,将有数万个家庭受到波及,“这是政府不希望看到的”。<br/><br/>  不卖,就只能等着垮掉?<br/><br/>  4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金山桥开发区的徐工集团总部,却没有见到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凯雷徐工交易联络人王庆祝。办公室人员说,王庆祝“出差还没有回来”,而记者在王庆祝办公室采访另一位工作人员时,他说“王部长正在市里开会”。<br/><br/>  “你找他也没用,只可能得到‘审批还在进行中’这样的回答。我们现在不接受采访。”该工作人员说。而对徐工、凯雷及卡特三者的关系,记者采访的总部其他人员均不予置评。<br/><br/>  在消息人士看来,只要卡特路面和徐工筑路机械厂正式合作或是控股,或许就能证明凯雷背后的主角就是卡特彼勒。他分析说,以卡特的一贯作风,是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它真正看中的不是徐工的品牌,而是销售网点和市场占有率,以及部分技术人员,“那么和徐工集团合作,就能一步到位”。<br/><br/>  对于卡特彼勒是幕后买家的传闻,《中国新时代》记者4月5日在徐州市工商局获得了另一种说法。在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中,有两位说他们听到的由来已久的版本是:凯雷把徐工机械买下来以后,再交由卡特彼勒来管理。就该传闻,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说:“也可能卡特派人过来,也可能卡特策划好,凯雷来执行。”<br/><br/>  徐工集团在技术与实力上无法和卡特抗衡的言论也在日益流行。“即使现在徐工集团马上技术更新,都赶不上,差距太大。如果不合作,卡特今天就在这儿建厂,那么徐工集团的厂子或许就只能等着关门。”<br/><br/>  徐工集团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也向《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徐工集团现在整体处境的确很艰难,厦工、柳工、龙工等重工企业在某些产品产量上(比如装载机)也早已超过徐工。<br/><br/>  有分析人士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产量指标就像平衡秤,当徐工集团产量小的时候,出于生存考虑,这个庞大的机构就会转作为他人服务;现在卡特的市场一旦扩大,徐工的产品如果卖不动,那么配套的企业就都会与卡特合作,其中包括服务也要转型。“这种市场的转型,徐工集团是没有能力刹住的。但卡特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不惜代价通过凯雷。”<br/><br/>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28日报道,凯雷收购徐工的交易遇阻,因为中国政府对凯雷投资集团提出了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表示,中国商务部不会批准该收购交易,除非凯雷投资集团这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允诺未来不会将持有的多数股权卖给外国工程机械公司。<br/><br/>  对此,消息人士分析说,现在有两个可能,即批与不批。但江苏省及徐州市政府,以及徐工方面都已经执行完了——新徐工机械的办公机构成立,管理层上任,人员合并,厂区调整,要约收购也在执行。<br/><br/>  “不论中央批不批,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如果不批,协议一旦失效,徐工集团将面临巨额赔偿。”该人士预测说,“现在是国家不批也得批,不批,徐工集团就得垮。”<br/></font></span></p>
楼主是转贴的吧?请自己编辑一下!
卡特的确想收购徐工,但他开的条件不够好,上来就被淘汰了,想通过凯雷来转弯收购就更扯了,他在收购协议中已经被列在了"黑名单"上.黑名单上的企业及其参股超过5%的企业只能持有徐工不到15%的股份,一旦达到15%,徐工将以0.01元/股的价格向其他股东派送股票,从而重新将其稀释到15%以下
中国的国企为什麽就是卖给外国人 ? 负责官员经营不善直接下课就是了.[em01]
<p>如果亏损,为什么不追究管理层的责任?</p><p>从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形势看,徐工根本不可能亏损,难道徐工想给大好形势抹黑?[em01][em01]</p>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6pt; TEXT-ALIGN: center;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 mso-ascii-font-family: 'Book Antiqua';">非实质性条款为贱卖国资提供通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七月三日,《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凯雷方案少给了<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0亿人民币”,为我们揭开了铁幕重重的徐工收购案少许内幕。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事实:徐工放弃了摩根大通4亿美元的报价,而选择了出价2.55亿美元的凯雷,至少让徐工少卖了10亿人民币。徐工发言人也证实确有人报价(应是在3.75亿美元之上)比凯雷高出几百万美元。因此,此消息基本可信。我相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徐工收购案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问题是:这样的方案究竟是怎么获得通过的?徐工方面到底为这一方案提供了什么合适的理由?通过对徐工披露的有限信息,除了收购方利用中国会计制度的缺失之外,我认为,合同的所谓非实质性条款和方案的刻意粉饰也为方案的通过提供了说词,从而为国有资产流失打开了通道。</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关于粉饰性条款,我已有文章专门谈及,最大的粉饰是价格,硬把<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2.55亿美元收购刻意模糊成3.75亿美元!表面上缩小与4亿美元的差距。</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非实质性条款包括:</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1、不合理条款。本来,企业已经出让,怎么经营是新老板的事,可我们非要替人家做主,要人家按我们的思路经营,尤其是还要保留核心团队稳定。为了让别人满足这一要求,实际上徐工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这一条款也为操控交易提供了理由。</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2、根本不具备约束力的条款。如徐工方案中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帮助徐工国际化。卡特有技术、有管理、有网络,所以马上回绝(徐工又说是要保持品牌,所以不选择卡特,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不得而知);凯雷没有技术、没有管理、没有网络,所以满口答应。但也不必当真,因为,方案根本没有惩罚性条款,事后能否兑现也无所谓。但是这一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承诺,可能为徐工放弃报价高的摩根大通而选择报价低的凯雷提供了理由,徐工对外确实也宣称:这是选择凯雷而放弃卡特的理由。</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Book Antiqua';"><font size="3">3、毫无实质意义的条款,如保留徐工名称和品牌不变,企业都是人家的了,留下一个根本就不属于你的空名有何意义!品牌有价值、你不说人家也会保留,并且会给你交使用费,没有价值你要人家保留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一毫无实质意义的条款把业内同行基本排除在外,也许品牌使用不但不能收费,可能变成了倒贴。</font></span></p><p class="MsoBodyTextInden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05pt; LINE-HEIGHT: 28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SIZE: 12pt;"><font face="仿宋_GB2312">因此,通过徐工交易案,我们看到,如何确定国有资产的交易原则,防止价值低估和非实质性交易条款的陷阱,是国有资产交易管理的重要课题。我认为,交易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利益,一个是战略利益。经济利益主要是交易价格,战略利益主要是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其它条款都不应成为交易决策的理由,以防止这些非实质性条款为操盘手提供操作空间,增加国有资产的交易风险</font></span></p>
<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6pt; TEXT-ALIGN: center;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凯雷收购徐工是一桩违法交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nbs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2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对徐工收购案了解越多,怪事也就越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凯雷<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85%控股徐工机械根本就是一桩违法交易!</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2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大家知道,徐工机械的核心资产是徐州重型,徐州重型的核心产品是汽车起重机,占有中国市场<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50%份额,而徐州重型拥有汽车底盘的生产资质,底盘目录序号为3105,归类为汽车整车和专用汽车生产企业。</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2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国家制定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十章《投资管理》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50%。而凯雷85%控股徐工机械,外方比例超过50%,明显违反这一规定。因此,徐工收购案根本就是一桩彻头彻尾的违法交易,是无效的!</sp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2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现在的问题是:</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2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1、徐工收购案的设计者是真的不知道国家的产业政策,还是根本就是知法犯法?</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2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font size="3">2、徐工收购案的设计者在申报、批准的文件中,是否明确地提到了这一法律障碍?又是如何“巧妙”设计和游说,层层闯关的</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bidi-font-size: 12.0pt;">?</span></p>
<strong>一、徐工战略产业地位已有定论。</strong><div>&nbsp;&nbsp;&nbsp;<font color="#a0a0a0">&nbsp;</font><font color="#ff0000">六月十九日,国务院在西安召开振兴装备业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强调“要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 ”。徐工并购案的争论发生以来,徐工领导人一直否认自己的产业是国家战略产业、曾副总理的讲话无疑为这一争论定论。</font></div><div>&nbsp;&nbsp;&nbsp;</div><div>&nbsp;&nbsp;&nbsp; <strong>二、谨防徐工并购案抢点过关。</strong></div><div>&nbsp;&nbsp;&nbsp; <font color="#0000ff">曾副总理在这次会上作了四点重要指示,“依法规范外资并购装备业企业管理”,“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振兴装备业提供法律保障”。可以预计一系列涉及装备制造业发展、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将相继出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严防徐工并购案的利益相关者加大公关力度,大打时间差,抢点过关。</font></div>
<font color="#0909f7">三一向文波的博客<br/></font><a href="http://blog.sina.com.cn/u/487d2dfa010003yt#gbook_1,使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英的铮铮铁骨和民族的脊梁!坚决捍卫民族企业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败类的可耻的、丑恶的、低三下四的奴才哈巴狗一样的嘴脸!卖国求荣、卖主求荣、卖身求荣的卑劣行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败家子的本领昭然若是!这些弱智癞皮狗的司马昭之心丑恶行径真的叫人想吐!先生们!朋友们!所有有良心的国人们!捍卫民族企业的号角已经被向文波吹响,抗击外国经济侵略渗透的大旗已经被三一高高的竖起,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捍卫祖国的民族企业的紧要时候到了!在民族企业买卖去留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和向文波的勇士们团结战斗在一起,筑成捍卫民族企业的钢铁长城,让那些弱智的民族败类清醒吧,阻挡历史前进的跳梁小丑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最后成为历史的罪人,被历史无情地扔进遗臭万年的历史垃圾堆!!!" target="_blank"><font color="#0909f7">http://blog.sina.com.cn/u/487d2dfa010003yt#gbook_1,使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英的铮铮铁骨和民族的脊梁!坚决捍卫民族企业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败类的可耻的、丑恶的、低三下四的奴才哈巴狗一样的嘴脸!卖国求荣、卖主求荣、卖身求荣的卑劣行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败家子的本领昭然若是!这些弱智癞皮狗的司马昭之心丑恶行径真的叫人想吐!先生们!朋友们!所有有良心的国人们!捍卫民族企业的号角已经被向文波吹响,抗击外国经济侵略渗透的大旗已经被三一高高的竖起,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捍卫祖国的民族企业的紧要时候到了!在民族企业买卖去留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和向文波的勇士们团结战斗在一起,筑成捍卫民族企业的钢铁长城,让那些弱智的民族败类清醒吧,阻挡历史前进的跳梁小丑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最后成为历史的罪人,被历史无情地扔进遗臭万年的历史垃圾堆!!!</font></a>
国企就是这样被里应外合搞垮的!!
<p>我本人就曾在利星行徐州分公司工作过~~</p><p></p><p>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销售CAT300系列的挖掘机,主管华东6省1市</p><p></p><p>徐工被贱卖是上届市政府最大的不要脸工程!!(此贱卖被当做年度政绩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