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土葬奉移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5:46
<p>去年连,宋,郁访大陆,相继拜谒中山陵.我怀疑中山陵那里是不是真安葬的孙中山的遗骨,后来看了下面这篇报导,才确认孙中山遗骨真是安葬于此.</p><p>2005年01月04日17:30 作者:阿军  来源:光明网 <br/>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香山守灵处主任李荣,针对谣传,写了一份报告,详细地记载了事情的经过。这个报告是李荣在事后根据当时的日记写的,因此,真实可信。此报告存于中山陵园档案中。</p><p>  这份报告中写道:当时,北京的报纸上又纷纷谣传土匪将要烧毁孙中山遗体,守灵处主任李荣为此十分担心。他曾想托人南下报告,但又觉得南京政府鞭长莫及,帮不了忙,这时他想到了为孙中山治病的协和医院,因为协和医院是一家美国人办的医院,他想借外国势力来保护遗体。于是,李荣亲自到协和医院去找院长刘瑞恒,请协和医院以孙中山遗体有变,需运回医院治理为名,暂时予以保护。不料刘瑞恒胆小怕事,不敢负责,李荣哀求几次,刘瑞恒就是不答应。</p><p>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荣只好决定把孙中山先生遗体转移到山洞里。他向协和医院的潘医生要了一些防腐药水,又从中法中学取回了孙中山最初曾用的一具美式小棺,于1927年11月25日深夜两点半,召集全体守灵卫士把孙中山遗体从楠木大棺中取出,用药棉裹好,然后移入美式小棺中,放置于水泉山洞里藏了起来。</p><p>  1928年4月,南京政府发动二次北伐。6月4日张作霖的奉军退出北京,接着,国民党的军队就进入北京。6月7日夜里,守灵卫士把孙中山遗体从水泉山洞取回,重新换入大棺放回碧云寺灵堂中。</p><p>  孙中山遗体虽然经过几番波折,但并未损坏。1928年12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特派林森、郑洪年、吴铁城等迎榇专员抵北京西山碧云寺谒灵,由守灵卫士开启棺盖,目睹孙中山“容貌清洁,毫未改动”。直到1929年5月31日封棺前,中外各界人士曾有不少人瞻仰了孙中山遗容,也都没有发现遗体有丝毫损坏。</p><p>  有人说因为遗体损坏了,所以才决定改为土葬。实际上,早在1925年8月,葬事筹备处向美商订购的铜棺就运到上海,宋庆龄看了以后很满意,当时就已经决定土葬,两年以后才发生遗体经历风险的事,可见不存在所谓遗体遭损坏改土葬的事。</p><p></p><p>1929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落成。5月18日7点20分,宋庆龄在孙科夫人陈淑英的搀扶下,登上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p><p>  宋庆龄跨进石塔,在孙中山灵前敬献花圈,行三鞠躬礼,流着泪,用手指着灵柩。卫士们知道她是在示意要瞻仰遗容,便拿开覆棺的国旗,扶她登上石台。此时宋庆龄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抚棺痛哭,大声喊道:“总理!今天我来到您的身边,您却往哪里去了!您听得见我在喊您吗?”众人见此,赶忙劝慰她。</p><p>  5月22日,在碧云寺举行了遗体改殓仪式。改殓前协和医院史蒂芬在孙中山遗体上遍洒贵重的防腐药物,头发上施以特制发膏,用象牙梳理整齐。遗容上擦上特制的橄榄油。随后,宋庆龄、孙科、陈淑英、戴恩赛、林森等将遗体从楠木棺中抬起,更换殓衣。先将孙中山周身裹上白绸,外穿蓝色缎袍,套上黑马褂,戴上白手套,脚穿丝袜,云头朝日鞋,头戴大礼帽。随后,孙中山遗体奉移到美式铜棺中。当时《申报》载,孙中山“面目如生前静睡一般”。</p><p>  5月26日,北平30万人衔哀恭送孙中山先生灵榇南下,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在封棺时,宋庆龄凝视遗容许久之后,才将棺顶盖上,并与家人将铜棺上的螺丝钉拧紧,在棺上覆上党旗、国旗,三鞠躬礼成,封棺完毕。6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灵榇安置墓穴正中后,宋庆龄亲手将墓门“敬谨严扃”。</p><p>  孙中山先生遗体自从入葬中山陵以后,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动过。但是,有些人却谣传孙中山遗体移到了陪都“重庆”。还有人说,孙中山遗体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p><p>  带着种种传闻,周描坤曾于1986年采访了孙中山生前的贴身卫士范良,当时,范良是唯一在世的孙中山贴身卫士,又是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过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安葬后长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孙中山葬事的历史见证人。</p><p>  范良说,安葬在中山陵的棺椁是紫铜棺,大小与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约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盖。透过水晶玻璃,只见孙先生身着黑色马褂,蓝色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靴,神态安详地仰卧在蓝色的弹簧垫上,身体两边用许多丝棉球固定,两脚中间安放着一只约33厘米高、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间瓷瓶,里面存放着火化了的内脏,用一块红色绸布扎口。密封前,又盖上了紫铜棺盖,棺盖上面刻有梅花图案,很精致。6月2日上午开始密封,前后5天。墓穴四周为长岗石墓圹,墓圹外边是一尺多宽的隔层,再外边还有一道坚固的墙面。密封位置在墓圹的中部略靠上,先用钢筋条,钢筋条上面是钢丝网,箍紧后又铺一层油毛毡,最后用混凝土密封。这样,上部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孙先生卧像,下部是孙先生长眠的紫铜棺。密封工作非常细致,我始终在现场。墓内、棺材里没有随葬品。</p><p>  范良针对香港《文汇报》刊登的,关于有关部门用现代先进仪器测定,孙中山遗体已缩短了一寸左右,其它一切完好的消息说,这件事我也觉得奇怪,有关中山陵的活动一般都要通过陵园管理处,然而这件事我们管理处的一千多名干部、职工却一个都不知道。香港《文汇报》一位记者来宁,我问他这则消息的出处来自何处,他只是说:“确有此事”,但没有正面回答我。所以,我们都认为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证实之前,只能当做“参考消息”,究竟有无缩短,是否完好,有待测试证实。</p><p><br/>&nbsp;</p><p>  范良对蒋介石一度想把孙中山的遗体移到“陪都”重庆,这个传闻作了回答。他说,确有这回事。蒋介石对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对先生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侵华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遗体带到重庆去。当时设计陵墓的工程师认为陵墓比较坚固,再移灵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p><p>  说实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从墓穴周围的隔层下去,在旁边打洞取灵柩不是很困难的事。我想主要还是工程师不愿破陵,同时也考虑到日本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谅他们不敢在孙先生的陵墓上轻举妄动。历史证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对我们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p><p>  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还在不在中山陵?这本来是一个无庸置疑的问题,然而有些人却谣传孙中山的遗体在解放前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范良说,这是毫无根据的谣言。</p><p>  在他口述记录的《我为中山先生守陵》一文中写道:“1949年2月,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留守人员,我被任命为总理陵墓代理拱卫处长,负责警卫工作。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并没有来过问中山陵之事,孙科先生在离宁前曾来谒陵。我请示他:‘共产党军队渡江后,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你认识周先生吧!你不要跑开,他们是不会为难你的。’我又问:‘武器怎么办?’孙科说:‘枪可以交掉。’于是,我根据他的指示,动员拱卫处人员不要离开。我对他们说:‘我们是奉命守陵和看护陵园的建筑和林木的,大家先把枪支弹药集中起来。’以后,我担心守陵部队与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在解放军尚未进城前,就命令大家徒手站岗,武器全部入库存放。”</p><p>  “4月24日清晨,解放军的刘志诚团政委率领一个营战士来到中山陵与我谈判,我即主动把守护中山陵的情况向他作了汇报,并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了他。从此,中山陵全部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的手中。南京解放后,我们卫队曾和解放军一道站岗护陵。我一直守卫在中山先生的身边。”</p><p>  此外,在中山陵的职工和退休职工中,还有不少人解放前就在中山陵工作,他们都可以证明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未曾动过。</p><p>  在中山陵园档案史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载:1949年1月10日,即淮海战役结束的当天下午,国父陵园拱卫处召开会议。决定将紫金山后山各分驻所除每所留3人徒手巡护外,其余全部调到山南,编为三个中队,加强对陵墓的守卫。不久,国父陵园奉命紧急疏散,为保卫孙中山陵寝,拱卫处全体官兵奉命留守,计官佐24人,士兵335人。4月23日,即南京解放的当天下午三时,拱卫处召开紧急会议,由范良主持,决定将各分驻所集中,加强对陵墓的守卫,并规定“日间巡哨岗仪一律仅带刺刀,夜间除门岗外,暂不出巡。”《1949年中山陵园拱卫处半年工作总结》中写道:“自4月24日南京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35军105师有一团进驻陵园,我们都未离开岗位。当日,该团刘政委就召集我们干部讲话,并谆谆嘱咐我们照常安心工作,担任维护中山先生陵园秩序。”中山陵园的平静交接,证明孙中山先生遗体是得到安全保护的。</p><p>  再者,从蒋介石死后安厝来看,孙中山遗体不可能运到台湾。蒋介石生前曾自选墓地,1946年他曾在中山陵西侧的紫霞湖附近,自选一处墓址,并筑正气亭为标志。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病逝,死后并没有安葬,而是安厝于台湾桃园县大溪镇南面的慈湖行馆。据台湾《蒋公哀思录》记载:“慈湖陵寝只是蒋公暂厝之地,……因为南京才是蒋可以含笑安息的地方。”</p><p>  蒋介石尚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归葬南京紫金山,所谓孙中山遗体已迁到台湾的谣言可以不攻自破了。</p><p>&nbsp;中山陵位于紫金山第二峰茅峰的南麓,始建于1926年,于1929年落成,陵墓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整座建筑由鼎台、石碑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七部分组成,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陵墓正南是鼎台,上有一我们的母校中山大学捐献的铜鼎。从陵前广场上台阶是题有“博爱”二字的高大石牌坊,进了石牌坊,走过480米长的墓道到陵门,门额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进陵门即是碑亭,石碑上刻有孙中山先生安葬日期。过碑亭拾级而上即抵达祭堂,祭堂有三拱形门,门楣上自东向西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阳文篆字,正面双楣之间嵌有“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间有孙中山先生石雕全身坐像,高5米,坐像石座四周是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石壁刻有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墓室紧靠祭堂后方,其外框横楣刻有“浩气长存”四字,墓室有二重门,内门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墓室圆顶穹窿上为国民党党徽,室中央设有长方形石棺,棺下地坪深五米处安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棺上安放孙中山大理石卧像,供人瞻仰。 </p><p>新建1军事QQ群,欢迎军友加入.群号:5921744<br/></p><p>去年连,宋,郁访大陆,相继拜谒中山陵.我怀疑中山陵那里是不是真安葬的孙中山的遗骨,后来看了下面这篇报导,才确认孙中山遗骨真是安葬于此.</p><p>2005年01月04日17:30 作者:阿军  来源:光明网 <br/>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香山守灵处主任李荣,针对谣传,写了一份报告,详细地记载了事情的经过。这个报告是李荣在事后根据当时的日记写的,因此,真实可信。此报告存于中山陵园档案中。</p><p>  这份报告中写道:当时,北京的报纸上又纷纷谣传土匪将要烧毁孙中山遗体,守灵处主任李荣为此十分担心。他曾想托人南下报告,但又觉得南京政府鞭长莫及,帮不了忙,这时他想到了为孙中山治病的协和医院,因为协和医院是一家美国人办的医院,他想借外国势力来保护遗体。于是,李荣亲自到协和医院去找院长刘瑞恒,请协和医院以孙中山遗体有变,需运回医院治理为名,暂时予以保护。不料刘瑞恒胆小怕事,不敢负责,李荣哀求几次,刘瑞恒就是不答应。</p><p>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荣只好决定把孙中山先生遗体转移到山洞里。他向协和医院的潘医生要了一些防腐药水,又从中法中学取回了孙中山最初曾用的一具美式小棺,于1927年11月25日深夜两点半,召集全体守灵卫士把孙中山遗体从楠木大棺中取出,用药棉裹好,然后移入美式小棺中,放置于水泉山洞里藏了起来。</p><p>  1928年4月,南京政府发动二次北伐。6月4日张作霖的奉军退出北京,接着,国民党的军队就进入北京。6月7日夜里,守灵卫士把孙中山遗体从水泉山洞取回,重新换入大棺放回碧云寺灵堂中。</p><p>  孙中山遗体虽然经过几番波折,但并未损坏。1928年12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特派林森、郑洪年、吴铁城等迎榇专员抵北京西山碧云寺谒灵,由守灵卫士开启棺盖,目睹孙中山“容貌清洁,毫未改动”。直到1929年5月31日封棺前,中外各界人士曾有不少人瞻仰了孙中山遗容,也都没有发现遗体有丝毫损坏。</p><p>  有人说因为遗体损坏了,所以才决定改为土葬。实际上,早在1925年8月,葬事筹备处向美商订购的铜棺就运到上海,宋庆龄看了以后很满意,当时就已经决定土葬,两年以后才发生遗体经历风险的事,可见不存在所谓遗体遭损坏改土葬的事。</p><p></p><p>1929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落成。5月18日7点20分,宋庆龄在孙科夫人陈淑英的搀扶下,登上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p><p>  宋庆龄跨进石塔,在孙中山灵前敬献花圈,行三鞠躬礼,流着泪,用手指着灵柩。卫士们知道她是在示意要瞻仰遗容,便拿开覆棺的国旗,扶她登上石台。此时宋庆龄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抚棺痛哭,大声喊道:“总理!今天我来到您的身边,您却往哪里去了!您听得见我在喊您吗?”众人见此,赶忙劝慰她。</p><p>  5月22日,在碧云寺举行了遗体改殓仪式。改殓前协和医院史蒂芬在孙中山遗体上遍洒贵重的防腐药物,头发上施以特制发膏,用象牙梳理整齐。遗容上擦上特制的橄榄油。随后,宋庆龄、孙科、陈淑英、戴恩赛、林森等将遗体从楠木棺中抬起,更换殓衣。先将孙中山周身裹上白绸,外穿蓝色缎袍,套上黑马褂,戴上白手套,脚穿丝袜,云头朝日鞋,头戴大礼帽。随后,孙中山遗体奉移到美式铜棺中。当时《申报》载,孙中山“面目如生前静睡一般”。</p><p>  5月26日,北平30万人衔哀恭送孙中山先生灵榇南下,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在封棺时,宋庆龄凝视遗容许久之后,才将棺顶盖上,并与家人将铜棺上的螺丝钉拧紧,在棺上覆上党旗、国旗,三鞠躬礼成,封棺完毕。6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灵榇安置墓穴正中后,宋庆龄亲手将墓门“敬谨严扃”。</p><p>  孙中山先生遗体自从入葬中山陵以后,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动过。但是,有些人却谣传孙中山遗体移到了陪都“重庆”。还有人说,孙中山遗体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p><p>  带着种种传闻,周描坤曾于1986年采访了孙中山生前的贴身卫士范良,当时,范良是唯一在世的孙中山贴身卫士,又是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过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安葬后长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孙中山葬事的历史见证人。</p><p>  范良说,安葬在中山陵的棺椁是紫铜棺,大小与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约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盖。透过水晶玻璃,只见孙先生身着黑色马褂,蓝色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靴,神态安详地仰卧在蓝色的弹簧垫上,身体两边用许多丝棉球固定,两脚中间安放着一只约33厘米高、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间瓷瓶,里面存放着火化了的内脏,用一块红色绸布扎口。密封前,又盖上了紫铜棺盖,棺盖上面刻有梅花图案,很精致。6月2日上午开始密封,前后5天。墓穴四周为长岗石墓圹,墓圹外边是一尺多宽的隔层,再外边还有一道坚固的墙面。密封位置在墓圹的中部略靠上,先用钢筋条,钢筋条上面是钢丝网,箍紧后又铺一层油毛毡,最后用混凝土密封。这样,上部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孙先生卧像,下部是孙先生长眠的紫铜棺。密封工作非常细致,我始终在现场。墓内、棺材里没有随葬品。</p><p>  范良针对香港《文汇报》刊登的,关于有关部门用现代先进仪器测定,孙中山遗体已缩短了一寸左右,其它一切完好的消息说,这件事我也觉得奇怪,有关中山陵的活动一般都要通过陵园管理处,然而这件事我们管理处的一千多名干部、职工却一个都不知道。香港《文汇报》一位记者来宁,我问他这则消息的出处来自何处,他只是说:“确有此事”,但没有正面回答我。所以,我们都认为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证实之前,只能当做“参考消息”,究竟有无缩短,是否完好,有待测试证实。</p><p><br/>&nbsp;</p><p>  范良对蒋介石一度想把孙中山的遗体移到“陪都”重庆,这个传闻作了回答。他说,确有这回事。蒋介石对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对先生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侵华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遗体带到重庆去。当时设计陵墓的工程师认为陵墓比较坚固,再移灵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p><p>  说实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从墓穴周围的隔层下去,在旁边打洞取灵柩不是很困难的事。我想主要还是工程师不愿破陵,同时也考虑到日本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谅他们不敢在孙先生的陵墓上轻举妄动。历史证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对我们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p><p>  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还在不在中山陵?这本来是一个无庸置疑的问题,然而有些人却谣传孙中山的遗体在解放前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范良说,这是毫无根据的谣言。</p><p>  在他口述记录的《我为中山先生守陵》一文中写道:“1949年2月,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留守人员,我被任命为总理陵墓代理拱卫处长,负责警卫工作。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并没有来过问中山陵之事,孙科先生在离宁前曾来谒陵。我请示他:‘共产党军队渡江后,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你认识周先生吧!你不要跑开,他们是不会为难你的。’我又问:‘武器怎么办?’孙科说:‘枪可以交掉。’于是,我根据他的指示,动员拱卫处人员不要离开。我对他们说:‘我们是奉命守陵和看护陵园的建筑和林木的,大家先把枪支弹药集中起来。’以后,我担心守陵部队与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在解放军尚未进城前,就命令大家徒手站岗,武器全部入库存放。”</p><p>  “4月24日清晨,解放军的刘志诚团政委率领一个营战士来到中山陵与我谈判,我即主动把守护中山陵的情况向他作了汇报,并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了他。从此,中山陵全部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的手中。南京解放后,我们卫队曾和解放军一道站岗护陵。我一直守卫在中山先生的身边。”</p><p>  此外,在中山陵的职工和退休职工中,还有不少人解放前就在中山陵工作,他们都可以证明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未曾动过。</p><p>  在中山陵园档案史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载:1949年1月10日,即淮海战役结束的当天下午,国父陵园拱卫处召开会议。决定将紫金山后山各分驻所除每所留3人徒手巡护外,其余全部调到山南,编为三个中队,加强对陵墓的守卫。不久,国父陵园奉命紧急疏散,为保卫孙中山陵寝,拱卫处全体官兵奉命留守,计官佐24人,士兵335人。4月23日,即南京解放的当天下午三时,拱卫处召开紧急会议,由范良主持,决定将各分驻所集中,加强对陵墓的守卫,并规定“日间巡哨岗仪一律仅带刺刀,夜间除门岗外,暂不出巡。”《1949年中山陵园拱卫处半年工作总结》中写道:“自4月24日南京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35军105师有一团进驻陵园,我们都未离开岗位。当日,该团刘政委就召集我们干部讲话,并谆谆嘱咐我们照常安心工作,担任维护中山先生陵园秩序。”中山陵园的平静交接,证明孙中山先生遗体是得到安全保护的。</p><p>  再者,从蒋介石死后安厝来看,孙中山遗体不可能运到台湾。蒋介石生前曾自选墓地,1946年他曾在中山陵西侧的紫霞湖附近,自选一处墓址,并筑正气亭为标志。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病逝,死后并没有安葬,而是安厝于台湾桃园县大溪镇南面的慈湖行馆。据台湾《蒋公哀思录》记载:“慈湖陵寝只是蒋公暂厝之地,……因为南京才是蒋可以含笑安息的地方。”</p><p>  蒋介石尚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归葬南京紫金山,所谓孙中山遗体已迁到台湾的谣言可以不攻自破了。</p><p>&nbsp;中山陵位于紫金山第二峰茅峰的南麓,始建于1926年,于1929年落成,陵墓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整座建筑由鼎台、石碑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七部分组成,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陵墓正南是鼎台,上有一我们的母校中山大学捐献的铜鼎。从陵前广场上台阶是题有“博爱”二字的高大石牌坊,进了石牌坊,走过480米长的墓道到陵门,门额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进陵门即是碑亭,石碑上刻有孙中山先生安葬日期。过碑亭拾级而上即抵达祭堂,祭堂有三拱形门,门楣上自东向西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阳文篆字,正面双楣之间嵌有“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间有孙中山先生石雕全身坐像,高5米,坐像石座四周是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石壁刻有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墓室紧靠祭堂后方,其外框横楣刻有“浩气长存”四字,墓室有二重门,内门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墓室圆顶穹窿上为国民党党徽,室中央设有长方形石棺,棺下地坪深五米处安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棺上安放孙中山大理石卧像,供人瞻仰。 </p><p>新建1军事QQ群,欢迎军友加入.群号:5921744<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