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精神”的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8:18
<p>“武训精神”的回归? </p><p>--------------------------------------------------------------------------------</p><p><br/>&nbsp;<br/>● 曾实(广州)</p><p>什么是“武训精神”?</p><p>  晚清时期的山东临清人武训(原名武七),为了让贫苦孩子上学,白天行乞,晚上绩麻(把麻搓成线),用累积下来的钱办了三所义校。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 并赐名武训,同时奏请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光绪皇帝得知武训事迹后,不仅准予颁匾,还下旨册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马褂。</p><p>  武训因行乞兴学,而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丐”,这种无私精神则被称为“武训精神”。</p><p>  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大力倡导“武训精神”,号召大家都作“集体的武训”。而从白芳礼、丛飞等人的身上,似乎隐约看到,“武训精神”正在回归神州大地。</p><p>丛飞:178名贫儿的“爸爸”</p><p>  中国知名歌手丛飞,十一年来向178名贫困失学儿童与残疾儿童,捐助超过人民币300万元(60万新元),自己与家人却生活清贫。在被验出患有晚期胃癌时,丛飞因不愿使用政府和社会资助的医药费,放弃治疗,于本月20日逝世。</p><p>  丛飞曾获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丛飞还将眼角膜捐出,继续遗爱人间。</p><p>  丛飞出殡当天,近万名深圳市民含泪送行。几十万人在网上为他敬献鲜花,悼念这位“爱心大使”。</p><p>  中共近来大力倡导“八荣八耻”,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视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丛飞无私奉献的事迹,很快获得官方高调宣传成“道德的榜样”,将他甘于清贫、奉献社会的精神称为“丛飞精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公室,迅速开展了“向丛飞同志学习”活动。</p><p>  在向丛飞遗体告别会的现场,近万名深圳市民顶着烈日带着自制的横幅与纸鹤送别。在追悼会上,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更是激动落泪。</p><p>  在1960年代,具有奉献精神的雷锋,曾经成为中国几代人的道德榜样,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来偶像的力量。</p><p>  随着大陆经济的腾飞,功利主义逐渐占上风,人们“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道德部分也存在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丛飞的出现,显得尤为可贵,其事迹引起不少人的反思。一名网友留言说:“您(丛飞)能唤醒我们的良心,使我们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还有人说:“相比起物质利益与受教育权利,中国现在年青人更缺乏心灵教育和精神信仰教育。”</p><p>白芳礼:74岁高龄蹬三轮车助学</p><p>  享年93岁的天津老人白芳礼,13岁时背井离乡独闯天津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1949年后成为运输工。1986年,有固定退休金的白芳礼,回返家乡,发现好多孩子四处干活或玩耍,一问之下,知道孩子们是没钱,才无法上学。</p><p>  原本准备返乡颐养天年的白芳礼老人,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们,让他们有学上”。从此,白芳礼以74岁的高龄,重新蹬上了三轮车,一年365天,不论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晨6点出车,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从未休息过一天,直到2001年再也无力蹬车为止。</p><p>  十五年间,白芳礼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在街头奔波,积攒人民币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大中小学与贫困山区的学生。有人曾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去年白芳礼去世,人们发现他的私有财产账单数字为零。</p><p>赵景华:拾荒拾养十弃婴</p><p>  79岁高龄的陕西拾荒老人赵景华,三十多年来先后拾养十名女婴。一贫如洗的他,为了养育这些他视如亲生的女孩,起早贪黑,辛劳奔波,用捡破烂换来的钱,将弃婴一一养育成人。</p><p>  1974年,赵景华夫妇赶集时,遇到了被遗弃的女婴,脐带还带着血,便把她抱回家,养大成人。这个叫“会英”的孩子已30多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p><p>  从此,赵景华和老伴开始了爱心里程。现在,年老多病的他,还养着五个女孩,最小的“门英”才6岁。</p><p>  谈到为什么要收养这些有的正常,有的残疾的女孩时,赵景华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见了娃,就觉得怪可怜的,那是一条生命啊,我就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救活她!人心都是肉长的呀。”三年前,老伴去世后,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已经79岁高龄,还患有哮喘等很多疾病的赵景华一人身上。</p><p>  赵景华说:“带大孩子们,虽然苦一点,也都过来了,但真的希望不会再有下一个‘门英’出现。孩子们都应该有疼爱她们的父母。”<br/></p><p>“武训精神”的回归? </p><p>--------------------------------------------------------------------------------</p><p><br/>&nbsp;<br/>● 曾实(广州)</p><p>什么是“武训精神”?</p><p>  晚清时期的山东临清人武训(原名武七),为了让贫苦孩子上学,白天行乞,晚上绩麻(把麻搓成线),用累积下来的钱办了三所义校。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 并赐名武训,同时奏请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光绪皇帝得知武训事迹后,不仅准予颁匾,还下旨册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马褂。</p><p>  武训因行乞兴学,而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丐”,这种无私精神则被称为“武训精神”。</p><p>  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大力倡导“武训精神”,号召大家都作“集体的武训”。而从白芳礼、丛飞等人的身上,似乎隐约看到,“武训精神”正在回归神州大地。</p><p>丛飞:178名贫儿的“爸爸”</p><p>  中国知名歌手丛飞,十一年来向178名贫困失学儿童与残疾儿童,捐助超过人民币300万元(60万新元),自己与家人却生活清贫。在被验出患有晚期胃癌时,丛飞因不愿使用政府和社会资助的医药费,放弃治疗,于本月20日逝世。</p><p>  丛飞曾获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丛飞还将眼角膜捐出,继续遗爱人间。</p><p>  丛飞出殡当天,近万名深圳市民含泪送行。几十万人在网上为他敬献鲜花,悼念这位“爱心大使”。</p><p>  中共近来大力倡导“八荣八耻”,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视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丛飞无私奉献的事迹,很快获得官方高调宣传成“道德的榜样”,将他甘于清贫、奉献社会的精神称为“丛飞精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公室,迅速开展了“向丛飞同志学习”活动。</p><p>  在向丛飞遗体告别会的现场,近万名深圳市民顶着烈日带着自制的横幅与纸鹤送别。在追悼会上,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更是激动落泪。</p><p>  在1960年代,具有奉献精神的雷锋,曾经成为中国几代人的道德榜样,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来偶像的力量。</p><p>  随着大陆经济的腾飞,功利主义逐渐占上风,人们“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道德部分也存在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丛飞的出现,显得尤为可贵,其事迹引起不少人的反思。一名网友留言说:“您(丛飞)能唤醒我们的良心,使我们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还有人说:“相比起物质利益与受教育权利,中国现在年青人更缺乏心灵教育和精神信仰教育。”</p><p>白芳礼:74岁高龄蹬三轮车助学</p><p>  享年93岁的天津老人白芳礼,13岁时背井离乡独闯天津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1949年后成为运输工。1986年,有固定退休金的白芳礼,回返家乡,发现好多孩子四处干活或玩耍,一问之下,知道孩子们是没钱,才无法上学。</p><p>  原本准备返乡颐养天年的白芳礼老人,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们,让他们有学上”。从此,白芳礼以74岁的高龄,重新蹬上了三轮车,一年365天,不论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晨6点出车,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从未休息过一天,直到2001年再也无力蹬车为止。</p><p>  十五年间,白芳礼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在街头奔波,积攒人民币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大中小学与贫困山区的学生。有人曾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去年白芳礼去世,人们发现他的私有财产账单数字为零。</p><p>赵景华:拾荒拾养十弃婴</p><p>  79岁高龄的陕西拾荒老人赵景华,三十多年来先后拾养十名女婴。一贫如洗的他,为了养育这些他视如亲生的女孩,起早贪黑,辛劳奔波,用捡破烂换来的钱,将弃婴一一养育成人。</p><p>  1974年,赵景华夫妇赶集时,遇到了被遗弃的女婴,脐带还带着血,便把她抱回家,养大成人。这个叫“会英”的孩子已30多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p><p>  从此,赵景华和老伴开始了爱心里程。现在,年老多病的他,还养着五个女孩,最小的“门英”才6岁。</p><p>  谈到为什么要收养这些有的正常,有的残疾的女孩时,赵景华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见了娃,就觉得怪可怜的,那是一条生命啊,我就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救活她!人心都是肉长的呀。”三年前,老伴去世后,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已经79岁高龄,还患有哮喘等很多疾病的赵景华一人身上。</p><p>  赵景华说:“带大孩子们,虽然苦一点,也都过来了,但真的希望不会再有下一个‘门英’出现。孩子们都应该有疼爱她们的父母。”<br/></p>
<p>碍于毛泽东之讳,武训同志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平反了!当初是谁演他来着?是赵丹吗?</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eelek</i>在2006-4-29 20:15:00的发言:</b><br/><p>碍于毛泽东之讳,武训同志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平反了!当初是谁演他来着?是赵丹吗?</p></div><p>不对吧?我记得拍过一个武训的电视剧,是持肯定态度的.</p>
<p>目前主流舆论对武训持正面态度</p><p>没有什么忌讳问题</p>
<p>政府的责任靠"武训"去完成,这才是社会的悲哀!</p><p>宣传"武训',其实质就是让人们忘记政府的责任.</p><p>反对"武训精神".就是要政府担负起政府应该负责的责任.</p>
<p>唉</p><p>楼上筒子为什么非要用支持与反对两极来评论呢</p><p>任何历史情况下</p><p>国家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p><p>个人也不可能</p><p>因此一个正常的体制</p><p>应当是多种形式并存的</p><p>我们欢迎新武训</p><p>并非是要让所有人做的和他一样</p><p>而是要宣扬一种重视教育的精神</p><p>这和国家重视教育是没有矛盾的啊</p>
<p>叫蚂蚁去推车,再多也没有什么效果。</p><p>实用主义见小不见大,累了一圈还是回到起点。</p><p>纲举才能目张,在政府没有负担自己的应该负担的责任的时候,再多的“武训”也是白搭,徒然增加失望的眼泪。</p>
有了从飞,才想起了武训。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mcw</i>在2006-4-29 22:00:00的发言:</b><br/><p>叫蚂蚁去推车,再多也没有什么效果。</p><p>实用主义见小不见大,累了一圈还是回到起点。</p><p>纲举才能目张,在政府没有负担自己的应该负担的责任的时候,再多的“武训”也是白搭,徒然增加失望的眼泪。</p></div><p>说得有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