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天造出新中国首架飞机 洪都老专家追忆激情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29:51
  52年前的1954年,距新中国解放刚5年,而离朝鲜战争结束仅仅1年。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这一年的7月3日,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从江西迅速传遍海内外——由现在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当时的国营三二○厂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经过首次升空试飞获得成功!由此,翻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毛主席获悉后盛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br/><br/>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寻访到了4位当年创造这“惊天动地大事”的共和国航空元勋代表,倾听他们讲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br/><br/>  <b> <center><font color="#ff0000">数千制造者来自各行各业</font></center></b><br/><br/>  3月30日,记者通过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终于寻访到了当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中的4位代表。就在当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成功起飞的地方,这些已是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元勋们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br/><br/>  张天禄、叶绪仑、余传玮、苏敏4位老人都是当年参与第一架飞机制造的技术骨干及安全保卫人员,退休前都是洪都集团高级工程师,如今他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者。几位老人向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已经组建空军。1950年抗美援朝时,我国几名飞行员都被派往朝鲜战场,当时在朝鲜成立了几个航校进行战时飞行员培训,新中国最初的几名飞行员也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尽管当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几乎没有任何基础,但面对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和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企图破坏新中国的阴谋,党中央还是毅然作出决策: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党中央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规划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路线:先修理再制造。<br/><br/>  “当时,这些决策与规划都属于国家军事机密,以至于当时突然把我从重庆调到南昌来,我都不知道要来做什么。”八十高龄的张天禄老人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是1952年7月6日,他和往常一样,准时到重庆一一○钢铁厂上班,他当时是厂里的一名骨干技术人员。中午,他突然接到厂里的通知: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要调他到别处工作,吃了午饭立即赶到西南军事委员会报道。“到底要被调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工作?我不知道,也不允许问,更没有人告诉我半点内情。”张天禄老人说,他到了西南军事委员会后,第二天就被安排坐上了一艘从重庆开出的轮船,坐了整整两天,又换乘汽车抵达南昌三二○厂。<br/><br/>  张天禄老人说,到了之后,他才知道自己是被派来搞飞机修理和飞机制造的。当时心里激动万分又忐忑不安,激动的是自己的青春岁月将与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紧密相连,忐忑的是自己连飞机都没摸过,飞机有哪些零部件都搞不清楚,怎么进行工作?张天禄很快接到了具体工作任务——担任三二○厂型架车间副主任,负责飞机修理的型架制作。<br/><br/>  像张天禄一样,叶绪仑、余传玮、苏敏也是奉命突然被调到三二○厂来的。“接到调令,我心里就在想,要去的地方肯定与飞机有关,因为我当时就在苏联飞机专家身边做翻译工作。”今年76岁的叶绪仑老人说,一到三二○厂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奉调前来担任厂里苏联飞机修理资料翻译的总顾问。叶绪仑1949年底进入大连大学俄语专科学校纺织专业学习,10个月后抗美援朝,他被调到东北空军司令部为苏联强击机专家做翻译工作,由于俄文功底扎实、工作表现出色,3个月后他担任司令部苏联空军总翻译。1952年1月1日奉调三二○厂之前,叶绪仑已是航空工业部的高级技术人员,当时汇集到三二○厂的数千人中,像他这样懂飞机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br/><br/>  新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在当时的条件下谈何容易。但共和国的航空元勋们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分别创建起南昌三二○厂、哈尔滨一二二厂、大连一一二厂3个主要的航空工业基地,其中三二○厂以教练机的修理和研制为主。<br/><br/>  “人员从全国各个工厂调,有造船厂的,有钢铁厂的,有铁路上的……”今年86岁高龄的苏敏老人讲述那段激情岁月,仍是思维敏捷、心潮澎湃:当时三二○厂几千技术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几乎都是搞飞机的外行。三二○厂建厂之初,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几间厂房是在废弃的工厂厂房基础上改建的,职工没有房子住,住在简易的篷子里。南昌夏天蚊子特别多,许多从北方调来的技术人员一开始无法忍受。<br/><br/>  “当时的困难是现在所无法想象的!我们这些钳工、车工、钣金工凑在一起生产飞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硬是从我们这些人的手里飞上了蓝天!”遥忆当年那项与共和国荣辱休戚与共的艰难而光荣的使命,4位老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br/><br/>  据老人们介绍,从1951年7月建厂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陆陆续续有近3000名各类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调到三二○厂。从飞机修理着手,积聚飞机制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个过程在三二○厂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2年前的1954年,距新中国解放刚5年,而离朝鲜战争结束仅仅1年。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这一年的7月3日,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从江西迅速传遍海内外——由现在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当时的国营三二○厂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经过首次升空试飞获得成功!由此,翻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毛主席获悉后盛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br/><br/>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寻访到了4位当年创造这“惊天动地大事”的共和国航空元勋代表,倾听他们讲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br/><br/>  <b> <center><font color="#ff0000">数千制造者来自各行各业</font></center></b><br/><br/>  3月30日,记者通过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终于寻访到了当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中的4位代表。就在当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成功起飞的地方,这些已是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元勋们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br/><br/>  张天禄、叶绪仑、余传玮、苏敏4位老人都是当年参与第一架飞机制造的技术骨干及安全保卫人员,退休前都是洪都集团高级工程师,如今他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者。几位老人向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已经组建空军。1950年抗美援朝时,我国几名飞行员都被派往朝鲜战场,当时在朝鲜成立了几个航校进行战时飞行员培训,新中国最初的几名飞行员也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尽管当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几乎没有任何基础,但面对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和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企图破坏新中国的阴谋,党中央还是毅然作出决策: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党中央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规划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路线:先修理再制造。<br/><br/>  “当时,这些决策与规划都属于国家军事机密,以至于当时突然把我从重庆调到南昌来,我都不知道要来做什么。”八十高龄的张天禄老人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是1952年7月6日,他和往常一样,准时到重庆一一○钢铁厂上班,他当时是厂里的一名骨干技术人员。中午,他突然接到厂里的通知: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要调他到别处工作,吃了午饭立即赶到西南军事委员会报道。“到底要被调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工作?我不知道,也不允许问,更没有人告诉我半点内情。”张天禄老人说,他到了西南军事委员会后,第二天就被安排坐上了一艘从重庆开出的轮船,坐了整整两天,又换乘汽车抵达南昌三二○厂。<br/><br/>  张天禄老人说,到了之后,他才知道自己是被派来搞飞机修理和飞机制造的。当时心里激动万分又忐忑不安,激动的是自己的青春岁月将与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紧密相连,忐忑的是自己连飞机都没摸过,飞机有哪些零部件都搞不清楚,怎么进行工作?张天禄很快接到了具体工作任务——担任三二○厂型架车间副主任,负责飞机修理的型架制作。<br/><br/>  像张天禄一样,叶绪仑、余传玮、苏敏也是奉命突然被调到三二○厂来的。“接到调令,我心里就在想,要去的地方肯定与飞机有关,因为我当时就在苏联飞机专家身边做翻译工作。”今年76岁的叶绪仑老人说,一到三二○厂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奉调前来担任厂里苏联飞机修理资料翻译的总顾问。叶绪仑1949年底进入大连大学俄语专科学校纺织专业学习,10个月后抗美援朝,他被调到东北空军司令部为苏联强击机专家做翻译工作,由于俄文功底扎实、工作表现出色,3个月后他担任司令部苏联空军总翻译。1952年1月1日奉调三二○厂之前,叶绪仑已是航空工业部的高级技术人员,当时汇集到三二○厂的数千人中,像他这样懂飞机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br/><br/>  新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在当时的条件下谈何容易。但共和国的航空元勋们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分别创建起南昌三二○厂、哈尔滨一二二厂、大连一一二厂3个主要的航空工业基地,其中三二○厂以教练机的修理和研制为主。<br/><br/>  “人员从全国各个工厂调,有造船厂的,有钢铁厂的,有铁路上的……”今年86岁高龄的苏敏老人讲述那段激情岁月,仍是思维敏捷、心潮澎湃:当时三二○厂几千技术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几乎都是搞飞机的外行。三二○厂建厂之初,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几间厂房是在废弃的工厂厂房基础上改建的,职工没有房子住,住在简易的篷子里。南昌夏天蚊子特别多,许多从北方调来的技术人员一开始无法忍受。<br/><br/>  “当时的困难是现在所无法想象的!我们这些钳工、车工、钣金工凑在一起生产飞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硬是从我们这些人的手里飞上了蓝天!”遥忆当年那项与共和国荣辱休戚与共的艰难而光荣的使命,4位老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br/><br/>  据老人们介绍,从1951年7月建厂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陆陆续续有近3000名各类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调到三二○厂。从飞机修理着手,积聚飞机制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个过程在三二○厂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center><font color="#ff0000">在修飞机中学习造飞机</font></center><p><br/><br/>  三二○厂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是从修理苏联飞机开始起步的。当时全体职工以极大的工作热情一边建厂、一边生产、一边修理。三二○厂修理的飞机都是来自朝鲜战场上损坏的苏联飞机,主要是教练机型。1951年9月21日雅克-18飞机第一次进厂修理,这是雅克夫斯基上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一种教练机,也是新中国空军最初的教练机。<br/><br/>  “开始何其艰苦!”余传玮老人感慨万千:机械加工主要集中在“八角亭”式厂房内,而飞机的修理、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则都挤在一个2500平方米的机棚内。由于没有图纸和资料,修理全凭经验。有些钣金件和蒙布损伤,无法更换,只能采取挖补的办法。热处理只有一个锻工出身的老师傅带两个学徒;技术员只有几个人;调度员仅有一个。可是大家都心怀崇高的使命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从修理飞机入手,一点点学,一点点积累,艰难而又满怀信心地朝着为制造新中国自己的飞机这一目标坚定迈进。<br/><br/>  张天禄老人说:当时飞机哪个零件坏了,就拿到设计科,由设计科人员画出图纸来,他们再拿图纸去比照,做出零件装到飞机上去。大的部件坏了,只能把它抬到设计科,由设计科拿去测绘,然后拿到型架车间去做型架,再去制造。“到1952年我们不仅可以自己测绘零件部件,而且能够做零件部件!”说到这里,老人很是激动。<br/><br/>  到1951年底,三二○厂已成功修好了雅克-18飞机38架,其中交付部队19架。1952年起,雅克11型中级教练机、Ла-9型和Ла-11型战斗机以及Ула-9型战斗教练机等4种飞机也转到了三二○厂修理。这4种飞机的结构、系统和机载设备比雅克-18要复杂得多。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担负起了这一艰巨任务。当时任工具车间主任的余传玮老人说,1953年修理飞机所需的一种特殊仰角工具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这个工具形状复杂,内部不规则。要靠手工作业一点一点抠打出来,非常艰难。当时工具车间的同志连吃饭都在想这个难题,最终把这个奇形怪状的工具造出来了。<br/><br/>  最难的还是机身。当时负责飞机修理资料总翻译的叶绪仑老人说:雅克飞机在当时是一种技术比较高的机型,机身采用骨架布包,喷漆焊接。其中的热胀冷缩很难控制,任何一道工序达不到技术要求就难以保障整机的协调。通过三二○厂全厂技术人员的艰苦攻关,到1953年,这项技术有了充分保障。<br/><br/>  与此同时,三二○厂开始有计划地组织零部件的试制。到1952年底,工厂全年完成148架飞机的修理任务,试制成功了38项主要零部件。扩大飞机修理、试制零配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掌握飞机制造专业技术的过程。1951年通过修理飞机主要是锻炼掌握飞机装配调试技术;1952年扩大飞机修理范围,进入试制零配件阶段,主要掌握飞机零件、组合件的专业加工技术,从而培养出了一批飞机专业技术人才,为制造飞机打下了坚实基础。<br/><br/>  1953年,三二○厂开始尝试由修理转向制造,并生产了一架过渡机。张天禄介绍:“那架飞机除机身之外,里面的零部件有很多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所以我们定名为过渡机,当时叫三二○号。”同年4月29日这架过渡机进行试飞。经过50个起落、18个小时飞行,过渡机获得了成功,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条件已经成熟。</p><center><font color="#ff0000">57天诞生新中国第一架飞机</font></center><p><br/><br/>  1953年底,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到工厂视察,三二○厂领导在汇报工作时提出:经过5种飞机的修理和修理用零部件的制造,全厂已经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大体上具备了整机制造的基础。他们提出了提前进行雅克-18(我国定名为初教五)整机试制的要求。<br/><br/>  1954年4月1日,三二○厂获批提前生产初教五飞机。当时新中国正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架飞机的制造也被纳入了五年计划之中。<br/><br/>  4位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三二○厂编制了试制总进度计划,提出了“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口号。“全厂上下人心振奋!”叶绪仑告诉记者,1954年2月,苏联全套雅克-18飞机的图纸全部到厂。经过比对核实,厂里在修理飞机过程中40%自己测绘的图纸可以用,所以第一架飞机60%的图纸采用的是苏联图纸。经过近2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对全机2653份图纸进行了逐项仔细比对,并重新描绘1067份图纸。张天禄老人回忆说:当时做机翼真是不容易的啊!那时没有专门的机床,用的是锉刀,模型制作完全是靠手工,堆了整整一大库房的模型都是这样做出来的。<br/><br/>  1954年5月初,三二○厂完成了第01架飞机(试验用)的全部部件,6月21日相继完成了第02架飞机的部件。5月12日,首架初教五全机静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经过总装、调试,第02架飞机在6月30日送交试飞。从零件投入试制算起,共历时57天。<br/><br/>  1954年7月3日,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驾驶第02架飞机首次升空试飞。7月11日,试飞完成全部科目。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技术指标。为了对三二○厂制造的初教五飞机进行鉴定,国家成立了试飞委员会。7月20日,国家试飞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该厂制造的02号初教五飞机性能符合苏联资料及技术条件要求,可作为空军航校教练机之用,并认为可以进行成批生产。”</p><center><font color="#ff0000">毛主席亲笔签署嘉勉信</font></center><p><br/><br/>  1954年7月26日,三二○厂在试飞站隆重举行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庆祝大会。<br/><br/>  4位老人说起当时的情景,仍无法抑制激动。那天清晨,三二○厂几千职工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会场,走在前面的是胸戴大红花的立功人员代表。大会主席台设在试飞站正中,两边悬挂着巨幅标语,四周红旗迎风招展。二机部赵尔陆部长,江西省长邵式平,省委副书记白栋材,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领导,苏联顾问,兄弟单位的代表及工厂领导、职工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由赵尔陆部长主持,当宣布庆祝大会开始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br/><br/>  在吴继周厂长的陪同下,赵尔陆部长为第一架飞机起飞剪彩。“这时,3颗绿色信号弹划破长空,停放在起飞坪上的3架军绿色初教五飞机发出轰鸣,腾空而起。数千双眼睛注视着用自己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第一批飞机的起飞、编队和作各种特技飞行。”事隔50多年,张天禄还是记忆犹新: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以后,人们尽情欢呼!欢呼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的诞生。大会最后宣读了三二○厂全体职工给毛主席的报捷电。新华社以“光辉的开端”为题,将这一喜讯迅速传遍了世界。<br/><br/>  8月1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给三二○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br/><br/>  1954年8月26日,彭德怀批准同意初教五飞机成批生产。初教五飞机从制造成功到1958年10月奉命停产,总产量379架。<font color="#ff0000">★</font><br/><br/>&nbsp;&nbsp;&nbsp;&nbsp;<br/><br/>  </p>
<p>那时的人的确很能吃苦!</p><p>不过,58天也只能是那个年代的那种飞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