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CFM56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4:42
<p></p><p>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 方昌德</p><p>&nbsp;</p><p> &nbsp;1 航空发动机国际合作的背景<br/>  从20世纪60年代起,高度竞争的环境和不断上涨的研制费用迫使发动机制造商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从涡扇发动机问世后,航空公司订购飞机的方式是决定飞机后再由它来选择发动机。客机的每次销售几乎都引起推销发动机的一场激烈角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者打入市场,发动机公司之间经常发生复杂的,涉及价格、性能和其他诱惑条件的竞争。<br/>  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比起同等的飞机机体来说工作更复杂、更持久。民用航空发动机必须满足 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效率要求 , 通常比军用发动机的制造标准要求还高。发动机的研制费及其风险都是高的, 并且随着每一代发动机的发展而增长。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10000daN级推力的新发动机其研制费在 10~15 亿美元。<br/>  费用上涨和市场狭窄的形势迫使所有的发动机公司搞合作项目。如当时罗·罗公司总裁麦克法津勋爵所说,"发动机的昂贵费用,大概使任何一家公司单干是力所不及的。"<br/>   需要合作还受到新发动机出台快慢的激励。研制新发动机不但更昂贵, 而且问世也不如过去频繁。由于研制周期为 7 年左右(由于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近来研制周期已经降低到2~3年), 如果公司要保持稳定的产出水平, 势必要拥有尽可能多的不同项目。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有一些国家广泛参加合作是为了扩大市场范围。<br/>  这对罗·罗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美国对外国设备的偏见非常大。罗·罗公司由于其营业额几乎完全依靠航空发动机, 立足英国国内的市场又小, 最容易受到这种压力的损害。即使是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惠公司要盈利, 也希望分摊民用项目的风险。对于斯奈克玛公司来说, 合作是使它上升为世界民用发动机工业第 4 位所必不可少的方式。对于经验较少的小公司 , 例如西德的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 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和雄心勃勃的日本人, 合作是进入民用发动机行业的唯一途径。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的奥迪洛·穆厄林直率地将这种情况概括成 " 对于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这样规模的公司, 合作是成功经营的唯一经济途径。 <br/>   2 CFM国际公司产生的过程<br/>  斯奈克玛公司是法国的主要航空发动机生产商,该公司得益于法国雄心勃勃的军事目标。在军用发动机方面虽然不如英、美,但是却能独树一帜,除满足本国军机的需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但是,该公司在民用发动机方面非常薄弱。关于加强其民用发动机的能力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br/>   20世纪 60 年代后期, 斯奈克玛公司总裁Rene Ravaud将军(二次大战的法国抗战英雄)认为,中等推力的低油耗、高可靠性和环境友好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是在下一代窄机身客机上替代 低涵道比的JT8D的理想发动机。斯奈克玛公司从未生产过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 因而要说服法国政府相信这个计划在商业上是可行的, 并且斯奈克玛拥有从事该项目所需的技能。1971 年初, 法国政府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 法国政府虽然原则上接受斯奈克玛公司的方案, 并将此项目列入今后的航空航天的计划 , 但仍指示该公司寻找分担研制费的伙伴。斯奈克玛公司已经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它的一位高级领导人说 ," 我们如果单干那简直是发疯" 。斯奈克玛公司虽然试探与罗· 罗公司商谈, 但是罗· 罗公司的资金问题排除它对新项目的承诺,况且先前在RB207合作中的不愉快经历使双方公司记忆犹新, 不能立即再次携手合作。无论如何, 斯奈克玛公司认为有了美国伙伴在商业上更有信心,而且也容易进入占世界市场一半的美国市场。因此, 这就在于在普·惠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之间的选择。普·惠公司不想危及已经在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JT8D涡扇发动机今后的销路 , 对早早替代它的发动机不太感兴趣。相反, 通用电气公司仍在伺机扩大它的民用发动机系列, 企图夺取当时被普·惠公司统治的世界民用发动机市场,但是在新发动机的研制费用面前却步。开始时,通用电气公司虽然对10000daN推力级的发动机计划的合理性不完全置信 , 却被与一家国家资助的公司分担费用的想法所吸引。1971 年 2 月, 斯奈克玛公司从两家美国公司那里得到谅解备忘录的草稿。经过仔细研究这两种方案 , 斯奈克玛公司认为通用电气公司在技术转让及工作份额方面提供的条件最好。同年 3 月, 双方签订初步协议。现在称为 CFM56 (CF是通用电气公司民用风扇的英文缩写,M56是斯奈克玛公司第56个发动机项目,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为CFM56)的这种发动机,以这两家公司之间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为基础。 1971 年 11 月 , 通用电气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同意组成一家称为 CFM 国际(CFM International)的联合公司 , 主管研制和销售。对法国来说, CFM 国际公司的成立比先前 CF6 的合作生产合同又前进一大步, 使斯奈克玛公司通过共同研制能获得大量技术与商业经验。法国还认为通用电气公司虽有仅次于普·惠公司的必要信誉, 但不大可能支配这种伙伴关系。法国政府为斯奈克玛公司提供研制资金 , 并且在第 6 个国家航空航天计划中列入对CFM56提供资金的项目。<br/>   CFM56发动机是围绕通用电气公司 F101 军用发动机的 " 热核心 " 来设计的 , 当时 F101 是美国最先进的发动机。 " 热核心 " 是任何喷气式发动机的心脏, 是发动机设计中最困难的部件。CFM56 采用它可大大节省研制费用。<br/>  为了起动项目,通用电气公司要将F101运到巴黎附近的斯奈克玛公司的工厂,在那里从两家公司来的工程师们将装配和试验第一台全尺寸发动机。因为F101是军用发动机,它的出口需要国务院的批准,但是,因为五角大楼担心泄露技术,在1972年初拒绝批准该项申请。 <br/>  在申请被拒绝后,通用电气公司并没有撤消该项目,而是通过尼克松总统的科学顾问E. 戴维要求政府重新审查。于是,成立了由G.. 韦思(当时的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成员)和B 安德斯(国家航天委员会成员)等人组成的"GE-SNECMA选择工作组(GE-SNECMA Options Group)", 来研究这个问题。<br/>  工作组首先研究了通用电气公司负责飞机发动机的副总裁G. 纽曼的观点,他解决主张,CFM56会创造巨大的出口机会和成千的工作岗位,但是不会把F101设计置于有风险的境地,因为在项目的全过程由斯奈克玛公司作为"黑匣子"来处理,所以它在物理上是保持密封的。<br/>  下一步去到国防部研究和发展办公室。国防部坚决不同意,认为这个项目肯定会把技术置于有风险的境地,而且,如果成功了,就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这是因为这样做会从整体上损害美国军用喷气发动机工业基础,也就是把普·惠公司置于危险的境地。<br/>   1972年7月,申请再次遭到拒绝。一个月后,韦思去巴黎参加一个与航空无关的经济讨论会。在这个时候,他相信这个项目在概念上是站得住脚的。他突然灵机一动,也许,一个简单的改变可以解开这个戈尔地雅斯难结(Gordian Note),也就是将发动机的一体化和首次试验从巴黎移到在美国俄亥俄州伊文代耳的通用电气公司工厂,在那里进行技术交换,因而技术风险就消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的一个改变,CFM56能够得救并得以进行下去。<br/>  经过各方面的协商,几周后通用电气公司提交了一份新的申请。通用电气公司建议合作可以安排成让斯奈克玛公司作为"黑匣子"来处理密封的核心机, 由通用电气公司供给完整的核心机 , 按照" 需要了解" 的基础交换资料。此外 , 改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系统一体化的实施 , 并且民用 F101的 热核心 " 的设计参数将降低到不超过 CF6 的水平。通用电气公司进一步建议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监督资料交换 , 以保证符合美国政策。<br/>  在这份新的申请中,增加了两个细节:一个是通用电气公司为F101发动机向政府支付8000万美元的特许税;另一个是从法国外交部获得一项协议,不谋求对美国卖给欧盟的航空航天产品征收进口税。<br/>  政府部门关于这项新计划的辩论将这件事拖延到1973年很晚的时候。后来,韦思在白宫西楼偶然遇到财政部长舒尔茨,并向他简要说明新的途径,他认为可以接受并会支持。1973年5月18日,工作组向国务卿基辛格和财政部长舒尔茨汇报,建议批准该项目,并进一步报告了尼克松总统。1973年5月30日,尼克松总统和法国蓬皮杜总统要在葡萄牙的阿速尔群岛进行双边高峰会, CFM56赫然列在日程表上。在准备工作中,尼克松说,他期待的是政治讨论,但是他被"某种喷气发动机"的事项打了岔。尼克松驳回了所有反对意见,按照选择工作组的建议批准了该项目。当日,与蓬皮杜总统联合宣布了此决定。1973年6月4日,基辛格代表总统发布220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批准该合作项目,但附下列条件:<br/>  (1)与法国政府达成关于出口发动机的核心机的物理安全和技术保护的满意协议;和<br/>  (2)关于法国政府不谋求对美国进入欧盟的飞机征收新的关税。<br/>  于是,1973年9月恢复了合作工作,1974年9月28日正式成立CFM国际公司。 <br/>   3 CFM国际公司目标、体制和运行机制<br/>   CFM 国际公司是管理这一合作项目的法人企业,在法国和美国均注册。CFM 国际公司的股份在两家公司之间均分, 估计为10 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成本也相应地平均分担。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系统一体化和 " 热核心 " 的研制。由于采用 F 101 的核心机使得通用电气公司在 CFM56 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上少投资。如果说这会使通用电气公司得到过多的利益, 这也象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领导人说的,是斯奈克玛公司进入民用发动机市场所应付出的代价,斯奈克玛公司接受这一点并无怨言, 因为通用电气公司的工艺技能与商业影响是此项目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br/>  该公司的目标是要以一种低油耗、高可靠性和环境友好的发动机从原来普·惠公司JT3D和JT8D占领的市场上分出一块来。1965年,普·惠公司、罗·罗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在世界民用发动机市场上的份额分别为92.4%、5.9%和 1.7%。斯奈克玛公司的份额几乎为零。<br/>   CFM 国际公司的组织体制是在仔细研究其他项目后建立的。 斯奈克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认识到需要中央管理部门监督这个项目, 并且为顾客提供单一联系点。另一方面 , 通用电气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又决定使管理系统既简单又顺畅。 CFM 国际公司有一个精干的班子,由两家母公司委派有经验的人组成,统一使用两家母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总部起先只有 20名全脱产的人员 , 必要时由母公司选派人员增补。<br/>  项目的重大决策由 CFM 国际公司咨询委员会作出, 它由母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或其代表组成。 CFM 国际公司规定发动机及其部件所有的研制与技术目标, 然后每家公司负责满足这些要求。<br/>  所有与CFM有关的项目都分别由通用电气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分担和完成,因而这两个公司各有一个CFM国际公司的的副总裁兼总经理直接向CFM国际公司董事长报告。如果双方发生了连CFM国际公司董事长都难以解决的分歧或纠纷,再由这两家母公司的董事长出面协调。<br/>  在CFM国际公司的所有项目中,原则上两个公司始终是各承担一半的工作量。具体的分工是:通用电气公司承担系统设计一体化、核心机和主发动机控制器;斯奈克玛公司承担风扇、低压涡轮、齿轮箱、发动机安装节、反推力装置和附件传动。<br/>  研制时,两家公司各自负责所分工的部分,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一体化。在生产中,两家公司分别生产各自负责的零件,运往对方进行总装。因为在法国和美国各设有一条装配线。鉴于发动机具有部件单元体装配的特点,这样做使项目的总费用只增加 2 % , 却加强了两家公司在联营组织中对等的地位。当一个产品需要进一步发展或改进时,双方按分工承担各自的研制工作。 <br/>  发动机的销售和支持是一个例外,它是按地区划分的。斯奈克玛公司负责欧洲(但英国航空港上、汉莎航空公司和KLM皇家航空公司这样的欧洲最大和最重要的航空公司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以及中东(沙特阿拉伯归通用电气公司)俄罗斯、非洲、巴基斯坦和印度;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美洲、东南亚、南非和太平洋地区。结果,到2000年底,通用电气公司占销售和产品支持的65%,订单的72%。<br/>  作为提高项目成效的一种手段, 利润并不共享 , 只有全部收入才按照工作份额来分配。据斯奈克玛公司商业经理奥利弗·法加说: " 按照分摊成本来合作对每个伙伴降低自己的成本没有很大剌激 , 因为他的成本也由别的伙伴负担 " 。对协议的具体化是一件更困难的事,一共花了一年多功夫来谈判工作份额和收入分配问题。后来,双方公司认为不可能事先规定确切的数字, 同意在项目寿命期内必要时随时调整。<br/>  例如,生产成本的分摊就很困难。每家公司计算出每台发动机的总成本,在1977年时为110万美元,然后参照过去一年或更长时间的情况一起进行调整。实际上,斯奈克玛公司负责的低压部分的成本超过50%,但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核心机会有更多的备件销售。这样,就不可能确定成本分摊是严格的50%-50%。多年来,斯奈克玛公司负责的部分占生产成本的54%,而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的部分占46%。<br/>  这种独特的行政、财政和业务管理方式证明是十分有效的,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扯皮外,还因为双方不分摊投入成本,而是由各公司自己承担自己任务量所需要的全部投资,所以要想取得更高的纯利润,必须各自去挖掘潜力,提高效率。 <br/>   4 CFM国际公司成立至今的经营业绩<br/>   CFM56发动机自1979年取得适航证以来,通过不断改进发展出-2、-3、-5和-7四个子系列,10多个改型,推力范围为8240~15000daN,耗油率下降了近20%。 图1示出CFM56系列发动机的性能、技术特点、用途和取证年份。与此同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大大提高,空中停车率为每1000小时0.002~0.005次左右,航班准点率99.95%~99.98%,机上不拆卸时间平均超过16000h,最长的达到40728h。 噪声和污染水平也有显著降低。<br/>  迄今,已交付15300多台CFM56发动机。已交付的发动机在430家民用和军用用户的6065架飞机机上使用。今天,世界上每3秒钟就有一架装备CFM56发动机的飞机起飞。机队已经积累超过3亿飞行小时和1.75亿个飞行循环。每10天积累100万飞行小时,到2008年初将积累到4亿飞行小时。预计,到2014年还将生产7000多台。<br/>   1990年,CFM56发动机进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永久展出。<br/>   据2002年统计,在349家航空公司和租赁公司的100座级以上的飞机上,CFM56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图2示出1993~2002年和2002年的上述市场份额的分配。与1965年各公司的市场份额比例相比,真是天壤之别。<br/>  通过CFM56的合作研制和生产,SNECMA公司从单一的军用发动机生产商转变为全面的民用和军用发动机制造商。以1美元兑换6法郎的平均汇率计算, 从1980年到1986年,该公司的销售额从5.8亿美元(只相当普·惠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或罗·罗公司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提高到17.2亿美元,增加了约两倍。在此期间其他法国航空航天企业经历严重的财政困难,而SNECMA公司却为4200家法国分包商提供工作。为了满足CFM56的需要,SNECMA公司扩展它的工厂,改进设施,并且通过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和其他机械手设备,推行提高工效的广泛计划。到2001年,SNECMA集团的销售额更猛增到62亿美元,排为虽然仍居第四,但是已经可以与普·惠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或罗·罗公司相比拟,其中民品占85%以上,再其中约一半来自CFM56发动机。<br/>   5 CFM国际公司的未来技术发展计划<br/>  为保持在民用发动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1998年CFM国际公司制定并开始实施旨在获取新技术的TECH56计划。这项为期5年的技术改进计划的目的是简化结构、改进性能、提高效率、降低噪声和污染、降低使用出成本、改善特性。所有的技术改进都将在模拟真实工作条件在发动机上验证。经验证的新技术将用于CFM56系列发动机的改进和新机研制。 <br/>   TECH56计划的技术目标是是耗油率降低4%~8%,NOx排放比目前ICAO的标准低40%~50%,噪声比FAR36部第三阶段标准低20dB,拥有成本和维修成本比目前CFM56低15%~20%。所发展的技术有金属材料空心宽弦弯掠风扇叶片、压比为15的6级高压压气机(现用压气机用9级达到11的压比)、双环腔预旋流燃烧室(TAPS)、锯齿形喷管(是噪声降低3dB)、高效低成本低压涡轮(零件数减少35%)、低成本控制系统和先进的噪声抑制技术。其中,通用电气公司重点研究高压压气机、低污染燃烧室、高效高压涡轮和刷式封严;斯奈克玛公司负责风扇、低压涡轮和轻重量机构。两家共同研究高低压涡轮交互作用(包括对转涡轮)、轴承材料、声学和发动机控制系统。<br/>   TECH56计划已经在2004年完成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发动机技术验证,并在2004年9月开始CFM56的升级计划。预计,到2007年初,CFM56-7B和CFM56-5B的生产构型将采用TECH56的技术问世。到2007年底,升级成套件将提供用户为发动机升级使用。<br/>   2005年中,CFM国际公司又开始实施LEAP(前沿航空推进)56计划,为今后30年的民用发动机做技术准备。其目标是耗油率降低10%、维修成本降低25%、机上寿命延长到20000h以上,还把改善环境特性作为一个重点。计划在2007年开始部件试验,2009~2010年进行系统验证,2012~2013年投入使用。具体的技术方向有:<br/>   · 低的总使用成本(包括维修成本);<br/>   · 鲁棒设计;<br/>   · 大大降低的噪声;<br/>   · 先进控制技术;<br/>   · 改善的系统一体化<br/>   · 轻重量结构;<br/>   · 先进复合材料风扇叶片;<br/>   · 多电发动机;<br/>   · 三维叶轮机设计;<br/>   · 高可靠性、轻重量、低成本附件;<br/>   · 新一代的控制系统。<br/>   6 CFM国际公司合作项目的经验总结<br/>   CFM国际公司取得了如此难以置信的成功,其原因有以下几个:<br/>  (1) CFM国际公司有世界上两家主要发动机公司--斯奈克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的财政实力和基础设施作后盾,而且这两家公司没有其他竞争的产品。<br/>  (2) CFM国际公司是50% :50%的合资公司,双方在决策方面地位平等。<br/>  (3) CFM是收入共享而不是利润共享的公司,由CFM56发动机获得的收入要均分。因此,每个公司的利润是随各自公司的效率而变化的,结果是他们各自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br/>  (4) 工作均分。所有设计、研制到生产、支持由两家公司平均分担。为确保销售和支持的高效率,避免竞争,全球被分成两个区域,一个由斯奈克玛公司销售和支持,另一个由通用电气公司销售和支持。<br/>  (5) 组织结构简单。CFM国际公司没有雇员,所有工作由斯奈克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组织内的专职CFM工作人员承担。<br/>  最后的因素是产品开发的方法。在新的CFM56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合作的任一方随时可以要求另一方证明其负责的技术是产品线上最好的。此类方法是此合资公司所特有的。合作的一方必须学会真正听取另一方的意见,当人们知道其所做的工作必须通过别人的检验时往往愿意将工作做得最好。<br/></p><p></p><p>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 方昌德</p><p>&nbsp;</p><p> &nbsp;1 航空发动机国际合作的背景<br/>  从20世纪60年代起,高度竞争的环境和不断上涨的研制费用迫使发动机制造商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从涡扇发动机问世后,航空公司订购飞机的方式是决定飞机后再由它来选择发动机。客机的每次销售几乎都引起推销发动机的一场激烈角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者打入市场,发动机公司之间经常发生复杂的,涉及价格、性能和其他诱惑条件的竞争。<br/>  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比起同等的飞机机体来说工作更复杂、更持久。民用航空发动机必须满足 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效率要求 , 通常比军用发动机的制造标准要求还高。发动机的研制费及其风险都是高的, 并且随着每一代发动机的发展而增长。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10000daN级推力的新发动机其研制费在 10~15 亿美元。<br/>  费用上涨和市场狭窄的形势迫使所有的发动机公司搞合作项目。如当时罗·罗公司总裁麦克法津勋爵所说,"发动机的昂贵费用,大概使任何一家公司单干是力所不及的。"<br/>   需要合作还受到新发动机出台快慢的激励。研制新发动机不但更昂贵, 而且问世也不如过去频繁。由于研制周期为 7 年左右(由于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近来研制周期已经降低到2~3年), 如果公司要保持稳定的产出水平, 势必要拥有尽可能多的不同项目。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有一些国家广泛参加合作是为了扩大市场范围。<br/>  这对罗·罗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美国对外国设备的偏见非常大。罗·罗公司由于其营业额几乎完全依靠航空发动机, 立足英国国内的市场又小, 最容易受到这种压力的损害。即使是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惠公司要盈利, 也希望分摊民用项目的风险。对于斯奈克玛公司来说, 合作是使它上升为世界民用发动机工业第 4 位所必不可少的方式。对于经验较少的小公司 , 例如西德的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 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和雄心勃勃的日本人, 合作是进入民用发动机行业的唯一途径。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的奥迪洛·穆厄林直率地将这种情况概括成 " 对于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这样规模的公司, 合作是成功经营的唯一经济途径。 <br/>   2 CFM国际公司产生的过程<br/>  斯奈克玛公司是法国的主要航空发动机生产商,该公司得益于法国雄心勃勃的军事目标。在军用发动机方面虽然不如英、美,但是却能独树一帜,除满足本国军机的需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但是,该公司在民用发动机方面非常薄弱。关于加强其民用发动机的能力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br/>   20世纪 60 年代后期, 斯奈克玛公司总裁Rene Ravaud将军(二次大战的法国抗战英雄)认为,中等推力的低油耗、高可靠性和环境友好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是在下一代窄机身客机上替代 低涵道比的JT8D的理想发动机。斯奈克玛公司从未生产过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 因而要说服法国政府相信这个计划在商业上是可行的, 并且斯奈克玛拥有从事该项目所需的技能。1971 年初, 法国政府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 法国政府虽然原则上接受斯奈克玛公司的方案, 并将此项目列入今后的航空航天的计划 , 但仍指示该公司寻找分担研制费的伙伴。斯奈克玛公司已经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它的一位高级领导人说 ," 我们如果单干那简直是发疯" 。斯奈克玛公司虽然试探与罗· 罗公司商谈, 但是罗· 罗公司的资金问题排除它对新项目的承诺,况且先前在RB207合作中的不愉快经历使双方公司记忆犹新, 不能立即再次携手合作。无论如何, 斯奈克玛公司认为有了美国伙伴在商业上更有信心,而且也容易进入占世界市场一半的美国市场。因此, 这就在于在普·惠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之间的选择。普·惠公司不想危及已经在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JT8D涡扇发动机今后的销路 , 对早早替代它的发动机不太感兴趣。相反, 通用电气公司仍在伺机扩大它的民用发动机系列, 企图夺取当时被普·惠公司统治的世界民用发动机市场,但是在新发动机的研制费用面前却步。开始时,通用电气公司虽然对10000daN推力级的发动机计划的合理性不完全置信 , 却被与一家国家资助的公司分担费用的想法所吸引。1971 年 2 月, 斯奈克玛公司从两家美国公司那里得到谅解备忘录的草稿。经过仔细研究这两种方案 , 斯奈克玛公司认为通用电气公司在技术转让及工作份额方面提供的条件最好。同年 3 月, 双方签订初步协议。现在称为 CFM56 (CF是通用电气公司民用风扇的英文缩写,M56是斯奈克玛公司第56个发动机项目,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为CFM56)的这种发动机,以这两家公司之间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为基础。 1971 年 11 月 , 通用电气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同意组成一家称为 CFM 国际(CFM International)的联合公司 , 主管研制和销售。对法国来说, CFM 国际公司的成立比先前 CF6 的合作生产合同又前进一大步, 使斯奈克玛公司通过共同研制能获得大量技术与商业经验。法国还认为通用电气公司虽有仅次于普·惠公司的必要信誉, 但不大可能支配这种伙伴关系。法国政府为斯奈克玛公司提供研制资金 , 并且在第 6 个国家航空航天计划中列入对CFM56提供资金的项目。<br/>   CFM56发动机是围绕通用电气公司 F101 军用发动机的 " 热核心 " 来设计的 , 当时 F101 是美国最先进的发动机。 " 热核心 " 是任何喷气式发动机的心脏, 是发动机设计中最困难的部件。CFM56 采用它可大大节省研制费用。<br/>  为了起动项目,通用电气公司要将F101运到巴黎附近的斯奈克玛公司的工厂,在那里从两家公司来的工程师们将装配和试验第一台全尺寸发动机。因为F101是军用发动机,它的出口需要国务院的批准,但是,因为五角大楼担心泄露技术,在1972年初拒绝批准该项申请。 <br/>  在申请被拒绝后,通用电气公司并没有撤消该项目,而是通过尼克松总统的科学顾问E. 戴维要求政府重新审查。于是,成立了由G.. 韦思(当时的国际经济政策委员会成员)和B 安德斯(国家航天委员会成员)等人组成的"GE-SNECMA选择工作组(GE-SNECMA Options Group)", 来研究这个问题。<br/>  工作组首先研究了通用电气公司负责飞机发动机的副总裁G. 纽曼的观点,他解决主张,CFM56会创造巨大的出口机会和成千的工作岗位,但是不会把F101设计置于有风险的境地,因为在项目的全过程由斯奈克玛公司作为"黑匣子"来处理,所以它在物理上是保持密封的。<br/>  下一步去到国防部研究和发展办公室。国防部坚决不同意,认为这个项目肯定会把技术置于有风险的境地,而且,如果成功了,就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这是因为这样做会从整体上损害美国军用喷气发动机工业基础,也就是把普·惠公司置于危险的境地。<br/>   1972年7月,申请再次遭到拒绝。一个月后,韦思去巴黎参加一个与航空无关的经济讨论会。在这个时候,他相信这个项目在概念上是站得住脚的。他突然灵机一动,也许,一个简单的改变可以解开这个戈尔地雅斯难结(Gordian Note),也就是将发动机的一体化和首次试验从巴黎移到在美国俄亥俄州伊文代耳的通用电气公司工厂,在那里进行技术交换,因而技术风险就消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的一个改变,CFM56能够得救并得以进行下去。<br/>  经过各方面的协商,几周后通用电气公司提交了一份新的申请。通用电气公司建议合作可以安排成让斯奈克玛公司作为"黑匣子"来处理密封的核心机, 由通用电气公司供给完整的核心机 , 按照" 需要了解" 的基础交换资料。此外 , 改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系统一体化的实施 , 并且民用 F101的 热核心 " 的设计参数将降低到不超过 CF6 的水平。通用电气公司进一步建议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监督资料交换 , 以保证符合美国政策。<br/>  在这份新的申请中,增加了两个细节:一个是通用电气公司为F101发动机向政府支付8000万美元的特许税;另一个是从法国外交部获得一项协议,不谋求对美国卖给欧盟的航空航天产品征收进口税。<br/>  政府部门关于这项新计划的辩论将这件事拖延到1973年很晚的时候。后来,韦思在白宫西楼偶然遇到财政部长舒尔茨,并向他简要说明新的途径,他认为可以接受并会支持。1973年5月18日,工作组向国务卿基辛格和财政部长舒尔茨汇报,建议批准该项目,并进一步报告了尼克松总统。1973年5月30日,尼克松总统和法国蓬皮杜总统要在葡萄牙的阿速尔群岛进行双边高峰会, CFM56赫然列在日程表上。在准备工作中,尼克松说,他期待的是政治讨论,但是他被"某种喷气发动机"的事项打了岔。尼克松驳回了所有反对意见,按照选择工作组的建议批准了该项目。当日,与蓬皮杜总统联合宣布了此决定。1973年6月4日,基辛格代表总统发布220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批准该合作项目,但附下列条件:<br/>  (1)与法国政府达成关于出口发动机的核心机的物理安全和技术保护的满意协议;和<br/>  (2)关于法国政府不谋求对美国进入欧盟的飞机征收新的关税。<br/>  于是,1973年9月恢复了合作工作,1974年9月28日正式成立CFM国际公司。 <br/>   3 CFM国际公司目标、体制和运行机制<br/>   CFM 国际公司是管理这一合作项目的法人企业,在法国和美国均注册。CFM 国际公司的股份在两家公司之间均分, 估计为10 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成本也相应地平均分担。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系统一体化和 " 热核心 " 的研制。由于采用 F 101 的核心机使得通用电气公司在 CFM56 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上少投资。如果说这会使通用电气公司得到过多的利益, 这也象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领导人说的,是斯奈克玛公司进入民用发动机市场所应付出的代价,斯奈克玛公司接受这一点并无怨言, 因为通用电气公司的工艺技能与商业影响是此项目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br/>  该公司的目标是要以一种低油耗、高可靠性和环境友好的发动机从原来普·惠公司JT3D和JT8D占领的市场上分出一块来。1965年,普·惠公司、罗·罗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在世界民用发动机市场上的份额分别为92.4%、5.9%和 1.7%。斯奈克玛公司的份额几乎为零。<br/>   CFM 国际公司的组织体制是在仔细研究其他项目后建立的。 斯奈克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认识到需要中央管理部门监督这个项目, 并且为顾客提供单一联系点。另一方面 , 通用电气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又决定使管理系统既简单又顺畅。 CFM 国际公司有一个精干的班子,由两家母公司委派有经验的人组成,统一使用两家母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总部起先只有 20名全脱产的人员 , 必要时由母公司选派人员增补。<br/>  项目的重大决策由 CFM 国际公司咨询委员会作出, 它由母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或其代表组成。 CFM 国际公司规定发动机及其部件所有的研制与技术目标, 然后每家公司负责满足这些要求。<br/>  所有与CFM有关的项目都分别由通用电气公司和斯奈克玛公司分担和完成,因而这两个公司各有一个CFM国际公司的的副总裁兼总经理直接向CFM国际公司董事长报告。如果双方发生了连CFM国际公司董事长都难以解决的分歧或纠纷,再由这两家母公司的董事长出面协调。<br/>  在CFM国际公司的所有项目中,原则上两个公司始终是各承担一半的工作量。具体的分工是:通用电气公司承担系统设计一体化、核心机和主发动机控制器;斯奈克玛公司承担风扇、低压涡轮、齿轮箱、发动机安装节、反推力装置和附件传动。<br/>  研制时,两家公司各自负责所分工的部分,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一体化。在生产中,两家公司分别生产各自负责的零件,运往对方进行总装。因为在法国和美国各设有一条装配线。鉴于发动机具有部件单元体装配的特点,这样做使项目的总费用只增加 2 % , 却加强了两家公司在联营组织中对等的地位。当一个产品需要进一步发展或改进时,双方按分工承担各自的研制工作。 <br/>  发动机的销售和支持是一个例外,它是按地区划分的。斯奈克玛公司负责欧洲(但英国航空港上、汉莎航空公司和KLM皇家航空公司这样的欧洲最大和最重要的航空公司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以及中东(沙特阿拉伯归通用电气公司)俄罗斯、非洲、巴基斯坦和印度;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美洲、东南亚、南非和太平洋地区。结果,到2000年底,通用电气公司占销售和产品支持的65%,订单的72%。<br/>  作为提高项目成效的一种手段, 利润并不共享 , 只有全部收入才按照工作份额来分配。据斯奈克玛公司商业经理奥利弗·法加说: " 按照分摊成本来合作对每个伙伴降低自己的成本没有很大剌激 , 因为他的成本也由别的伙伴负担 " 。对协议的具体化是一件更困难的事,一共花了一年多功夫来谈判工作份额和收入分配问题。后来,双方公司认为不可能事先规定确切的数字, 同意在项目寿命期内必要时随时调整。<br/>  例如,生产成本的分摊就很困难。每家公司计算出每台发动机的总成本,在1977年时为110万美元,然后参照过去一年或更长时间的情况一起进行调整。实际上,斯奈克玛公司负责的低压部分的成本超过50%,但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核心机会有更多的备件销售。这样,就不可能确定成本分摊是严格的50%-50%。多年来,斯奈克玛公司负责的部分占生产成本的54%,而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的部分占46%。<br/>  这种独特的行政、财政和业务管理方式证明是十分有效的,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扯皮外,还因为双方不分摊投入成本,而是由各公司自己承担自己任务量所需要的全部投资,所以要想取得更高的纯利润,必须各自去挖掘潜力,提高效率。 <br/>   4 CFM国际公司成立至今的经营业绩<br/>   CFM56发动机自1979年取得适航证以来,通过不断改进发展出-2、-3、-5和-7四个子系列,10多个改型,推力范围为8240~15000daN,耗油率下降了近20%。 图1示出CFM56系列发动机的性能、技术特点、用途和取证年份。与此同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大大提高,空中停车率为每1000小时0.002~0.005次左右,航班准点率99.95%~99.98%,机上不拆卸时间平均超过16000h,最长的达到40728h。 噪声和污染水平也有显著降低。<br/>  迄今,已交付15300多台CFM56发动机。已交付的发动机在430家民用和军用用户的6065架飞机机上使用。今天,世界上每3秒钟就有一架装备CFM56发动机的飞机起飞。机队已经积累超过3亿飞行小时和1.75亿个飞行循环。每10天积累100万飞行小时,到2008年初将积累到4亿飞行小时。预计,到2014年还将生产7000多台。<br/>   1990年,CFM56发动机进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永久展出。<br/>   据2002年统计,在349家航空公司和租赁公司的100座级以上的飞机上,CFM56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图2示出1993~2002年和2002年的上述市场份额的分配。与1965年各公司的市场份额比例相比,真是天壤之别。<br/>  通过CFM56的合作研制和生产,SNECMA公司从单一的军用发动机生产商转变为全面的民用和军用发动机制造商。以1美元兑换6法郎的平均汇率计算, 从1980年到1986年,该公司的销售额从5.8亿美元(只相当普·惠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或罗·罗公司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提高到17.2亿美元,增加了约两倍。在此期间其他法国航空航天企业经历严重的财政困难,而SNECMA公司却为4200家法国分包商提供工作。为了满足CFM56的需要,SNECMA公司扩展它的工厂,改进设施,并且通过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和其他机械手设备,推行提高工效的广泛计划。到2001年,SNECMA集团的销售额更猛增到62亿美元,排为虽然仍居第四,但是已经可以与普·惠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或罗·罗公司相比拟,其中民品占85%以上,再其中约一半来自CFM56发动机。<br/>   5 CFM国际公司的未来技术发展计划<br/>  为保持在民用发动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1998年CFM国际公司制定并开始实施旨在获取新技术的TECH56计划。这项为期5年的技术改进计划的目的是简化结构、改进性能、提高效率、降低噪声和污染、降低使用出成本、改善特性。所有的技术改进都将在模拟真实工作条件在发动机上验证。经验证的新技术将用于CFM56系列发动机的改进和新机研制。 <br/>   TECH56计划的技术目标是是耗油率降低4%~8%,NOx排放比目前ICAO的标准低40%~50%,噪声比FAR36部第三阶段标准低20dB,拥有成本和维修成本比目前CFM56低15%~20%。所发展的技术有金属材料空心宽弦弯掠风扇叶片、压比为15的6级高压压气机(现用压气机用9级达到11的压比)、双环腔预旋流燃烧室(TAPS)、锯齿形喷管(是噪声降低3dB)、高效低成本低压涡轮(零件数减少35%)、低成本控制系统和先进的噪声抑制技术。其中,通用电气公司重点研究高压压气机、低污染燃烧室、高效高压涡轮和刷式封严;斯奈克玛公司负责风扇、低压涡轮和轻重量机构。两家共同研究高低压涡轮交互作用(包括对转涡轮)、轴承材料、声学和发动机控制系统。<br/>   TECH56计划已经在2004年完成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发动机技术验证,并在2004年9月开始CFM56的升级计划。预计,到2007年初,CFM56-7B和CFM56-5B的生产构型将采用TECH56的技术问世。到2007年底,升级成套件将提供用户为发动机升级使用。<br/>   2005年中,CFM国际公司又开始实施LEAP(前沿航空推进)56计划,为今后30年的民用发动机做技术准备。其目标是耗油率降低10%、维修成本降低25%、机上寿命延长到20000h以上,还把改善环境特性作为一个重点。计划在2007年开始部件试验,2009~2010年进行系统验证,2012~2013年投入使用。具体的技术方向有:<br/>   · 低的总使用成本(包括维修成本);<br/>   · 鲁棒设计;<br/>   · 大大降低的噪声;<br/>   · 先进控制技术;<br/>   · 改善的系统一体化<br/>   · 轻重量结构;<br/>   · 先进复合材料风扇叶片;<br/>   · 多电发动机;<br/>   · 三维叶轮机设计;<br/>   · 高可靠性、轻重量、低成本附件;<br/>   · 新一代的控制系统。<br/>   6 CFM国际公司合作项目的经验总结<br/>   CFM国际公司取得了如此难以置信的成功,其原因有以下几个:<br/>  (1) CFM国际公司有世界上两家主要发动机公司--斯奈克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的财政实力和基础设施作后盾,而且这两家公司没有其他竞争的产品。<br/>  (2) CFM国际公司是50% :50%的合资公司,双方在决策方面地位平等。<br/>  (3) CFM是收入共享而不是利润共享的公司,由CFM56发动机获得的收入要均分。因此,每个公司的利润是随各自公司的效率而变化的,结果是他们各自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br/>  (4) 工作均分。所有设计、研制到生产、支持由两家公司平均分担。为确保销售和支持的高效率,避免竞争,全球被分成两个区域,一个由斯奈克玛公司销售和支持,另一个由通用电气公司销售和支持。<br/>  (5) 组织结构简单。CFM国际公司没有雇员,所有工作由斯奈克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组织内的专职CFM工作人员承担。<br/>  最后的因素是产品开发的方法。在新的CFM56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合作的任一方随时可以要求另一方证明其负责的技术是产品线上最好的。此类方法是此合资公司所特有的。合作的一方必须学会真正听取另一方的意见,当人们知道其所做的工作必须通过别人的检验时往往愿意将工作做得最好。<br/></p>
  合作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技开发方式,对各方都有意义。不过有一个基本的规律我们必须要注意,如果是一获得关键技术为目标,那么只有具有自己特有技术的国家或企业才有可能被合作方接纳。因此,没有自己的一流技术的一方,想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的想法是很天真的。
方老的文章,不错[em07]
原来是外国的家伙,我还以为是中国的,他们合作的再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确实,我们造大飞机,发动机估计还是要靠引进合作生产的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yz201</i>在2006-4-15 9:32:00的发言:</b><br/>确实,我们造大飞机,发动机估计还是要靠引进合作生产的了</div><p></p>这毫无疑问,连ARJ-21也是用的美国GE发动机。我感觉我国对于大型客机发动机基本上是放弃研制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5 10:5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yz201</i>在2006-4-15 9:32:00的发言:</b><br/>确实,我们造大飞机,发动机估计还是要靠引进合作生产的了</div><p></p>这毫无疑问,连ARJ-21也是用的美国GE发动机。我感觉我国对于大型客机发动机基本上是放弃研制了。</div><p></p>现在或许是,未来难说
<p>土共是把大涵道发动机先在军用大运上达到欧洲和北美的标准,然后再用到大客上,大涵道比发动机不是问题,关键是要达到北美和欧洲标准就是问题,这也是土共在ARJ21上用CF34的一个原因</p>
的确是这样,造出来也许不难,难就难在达到国外标准上。希望通过大运能使我们的大WS早日成熟。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6-4-15 11:42:00的发言:</b><br/><p>土共是把大涵道发动机先在军用大运上达到欧洲和北美的标准,然后再用到大客上,大涵道比发动机不是问题,关键是要达到北美和欧洲标准就是问题,这也是土共在ARJ21上用CF34的一个原因</p></div><p></p>民机的较大推力以下的发动机或许西方能开个口子,先给我们,但中等推力的CF34是一回事,20吨以内的CFM56一类也能搞到,但要再高,恐怕西方就得考虑考虑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6-4-15 11:47: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6-4-15 11:42:00的发言:</b><br/><p>土共是把大涵道发动机先在军用大运上达到欧洲和北美的标准,然后再用到大客上,大涵道比发动机不是问题,关键是要达到北美和欧洲标准就是问题,这也是土共在ARJ21上用CF34的一个原因</p></div><p></p>民机的较大推力以下的发动机或许西方能开个口子,先给我们,但中等推力的CF34是一回事,20吨以内的CFM56一类也能搞到,但要再高,恐怕西方就得考虑考虑了,走一步算一步吧</div><p></p>现在就看新一代的推比10核心机的进度,如果型号能成,那20吨以上的发动机西方也不会掐我们脖子了,进口,自产都成,关键还是看土共自身
<p>太行的阿玛。</p><p>CFM56的官方网站</p><p><a href="http://www.cfm56.com/">http://www.cfm56.com/</a></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ianmingzhe</i>在2006-4-15 8:48:00的发言:</b><br/>原来是外国的家伙,我还以为是中国的,他们合作的再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div><p></p>这个56,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太行的妈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5 10:5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yz201</i>在2006-4-15 9:32:00的发言:</b><br/>确实,我们造大飞机,发动机估计还是要靠引进合作生产的了</div><p></p>这毫无疑问,连ARJ-21也是用的美国GE发动机。我感觉我国对于大型客机发动机基本上是放弃研制了。</div><p>&nbsp;&nbsp;&nbsp;&nbsp; 民机不用成熟可靠经过长时间市场验证公司的产品,恐怕不会有买家感兴趣。这就是民机和军机市场的区别,决定一款产品生死的决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法国和俄罗斯的军用发动机技术都算可以,但始终在民机发动机这块作为不大。</p>
法国本身就具有一部分大型发动机的一流技术,而且通过平等参与国际发动机公司,已经成为CFM56、V2500系列的知识产权所有者之一。俄罗斯过去是这样,但目前看来其PS-90的最新型号即将通过美国的FAA验证,届时他们也将成为能够研制先进的大型客机WS发动机的国家了。
<p>什么时间能有我们自己的CFM56?</p>
不知道,现在根本没有计划。
准确地说是没有民用型涡扇的计划。想不到还有这么多人对大客耿耿于怀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青之六</i>在2006-4-15 19:33:00的发言:</b><br/>准确地说是没有民用型涡扇的计划。想不到还有这么多人对大客耿耿于怀啊。</div><p></p>说的就是民用大WS。对大客是不是“耿耿于怀”还谈不上,但当年的自废武功的确让人感到可惜,要不然到今天起码在737与320级别上的飞机,我们大部分都可以使用自己的了,而且自己的民用WS也已经成熟了。今天的大运也不用在发动机上费那么大劲儿了。
一心多型的路子不是没走过,WS6就是这样发展的,可惜一窝崽子没一个活下来的
大运不也是走这样的路子吗?
<p>定远怎么不露面了呢?</p><p>说没有民用WS其实也不是真的没有,只不过不太现实而已。与其整天归咎于政府,不如关心一下军用大型运输机的事。</p>
<p>不是“整天归咎于政府”,是不想让过去的教训重演,如果当年不是决策失误,把运十停掉,今天还用的着去“关心一下军用大型运输机的事”吗?起码在发动机和机翼方面是不用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青之六</i>在2006-4-15 19:50:00的发言:</b><br/><p>定远怎么不露面了呢?</p><p>说没有民用WS其实也不是真的没有,只不过不太现实而已。与其整天归咎于政府,不如关心一下军用大型运输机的事。</p></div><p></p><p>俺倒是挺想关心,可惜消息实在太少,陈忠言说大运本来想在05年初立项的,不过被发改委和科技部那帮人扼杀了。现在我还搞不清到底是一集团的大运还是陕飞与乌克兰搞的AN70改哪个能立项,另外关于发展干线客机也是一头雾水,再这么扯皮下去,11五立项研制大运就成了一句空话。</p><p>另外,陈忠言说那个伊尔76的发动机试车台是给WSXXX配套的,不知道WSXXX进展到什么地步了,有没有样机出来。</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5 19:55:00的发言:</b><br/><p>不是“整天归咎于政府”,是不想让过去的教训重演,如果当年不是决策失误,把运十停掉,今天还用的着去“关心一下军用大型运输机的事”吗?起码在发动机和机翼方面是不用了。</p></div><p>只有如果是不够的。 </p><p>别的我就不多说了。就像定远不可能被说服一样,俺也不可能说服你。</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atchbox</i>在2006-4-15 20:0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p>&nbsp;</p></div><p></p><p>俺倒是挺想关心,可惜消息实在太少,陈忠言说大运本来想在05年初立项的,不过被发改委和科技部那帮人扼杀了。现在我还搞不清到底是一集团的大运还是陕飞与乌克兰搞的AN70改哪个能立项,另外关于发展干线客机也是一头雾水,再这么扯皮下去,11五立项研制大运就成了一句空话。</p><p>另外,陈忠言说那个伊尔76的发动机试车台是给WSXXX配套的,不知道WSXXX进展到什么地步了,有没有样机出来。</p></div><p>不知道给头头们看的那个算不算样机。关于太行X,没有别的资料,只知道是不错的发动机,推力超过D30KP,耗油率也更低。满载据说能飞5000千米。</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青之六</i>在2006-4-15 20:1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5 19:55:00的发言:</b><br/><p>不是“整天归咎于政府”,是不想让过去的教训重演,如果当年不是决策失误,把运十停掉,今天还用的着去“关心一下军用大型运输机的事”吗?起码在发动机和机翼方面是不用了。</p></div><p>只有如果是不够的。 </p><p>别的我就不多说了。就像定远不可能被说服一样,俺也不可能说服你。</p></div><p></p>也是这个道理,尽管我认为这个“如果”本来就不应该出现。
<p><font color="#000000">  目前,由于我国的民用航空发动机领域还没有竞争力,所以没有像CFM-56那样的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合作规模最大的就是沈阳<strong>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strong>与美国GE动力公司签订了1.5亿美圆的中期指导协议。<br/></font></p>
<p>干吗和老霉比?我们只是做自己该做的.我们既不是谋求霸权,也不是和某人搞军备竞赛!!!</p>
<p>人家说要接鬼嘛。</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6 9:39:00的发言:</b><br/><p>人家说要接鬼嘛。</p></div><p></p><p>先从俄国引进发动机顶一阵,把大运搞出来。到时候大运成功了,太行改大发也就成熟了,到时候上大客,配国产大发。</p><p>这条路早就规划好了。</p>
我知道这条路,也不反对。我不过就是想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因为毕竟二十年前就可以走的路,为什么非要白白等待了二十年。我当然更不是执着于运十本身,但如果我们至今还没有对当年的事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难免以后还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6 12:43:00的发言:</b><br/>我知道这条路,也不反对。我不过就是想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因为毕竟二十年前就可以走的路,为什么非要白白等待了二十年。我当然更不是执着于运十本身,但如果我们至今还没有对当年的事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难免以后还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div><p></p>……20年前走得通吗?!技术是靠积累的,材料、工艺这些东西不是靠仿制和参考就能够完成的,航空技术发展要是和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话就好了。
难道当年天上飞不是运十?是鬼魂不成?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6 12:49:00的发言:</b><br/>难道当年天上飞不是运十?是鬼魂不成?</div><p></p>……难道当年的Y10不存在动力、材料、工艺方面的问题?!难道当初WS8发动机掉叶片、飞机掉铆钉、用低寿命的军机材料是假的不成?!
<p>难道任何一种飞机都是完美无缺的?</p><p>难道今天波音发出的维修指令都是闹着玩吗?</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4-16 13:02:00的发言:</b><br/><p>难道任何一种飞机都是完美无缺的?</p><p>难道今天波音发出的维修指令都是闹着玩吗?</p></div><p></p>……新飞机当然会有问题,所以在搞项目前首先要完成技术积累和储备,看看波音在搞707(135)之前进行了多少项目的准备工作,你以为搞飞机是那么简单的吗!Y10有这个准备吗?!
准备工作工作该怎么做?是成天在家里躺着吗?
<p>工作该怎么做我不知道,只知道楼主在上网--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在家躺着也差不多。我不反对搂主上网</p><p>牛皮不是吹的,看看运十四台发动机加一起多少推力?难不成搞更大的747级别的时候学52上8台发动机?不要说“过几年就搞出来了”一个斯贝花了多少年?一个太行呢?</p><p>我一向主张先突破各核心技术再搞工程的,这比急急忙忙搞一个壳子,里面却都是进口货更有效率,更少浪费。因此,我坚决不支持ARJ21之类,但也不反对,毕竟是在探路。</p><p>另外,大客只有国产化率很高,才能降低成本,才能在技术可能50年也超不过波音空客的情况下获得一定市场。</p><p>有人又开始吼了:运10开始时和空客水平不差什么。。。</p><p>可是,空客的生存环境怎样?欧洲的工业基础怎样?我们中国呢?巴西加拿大都有自己不错的民用机体系,却为什么始终无法成长为波音空客!偶然还是必然?还有,他们都用什么发动机?</p><p></p>
楼上,我并不欣赏巴西与加拿大的航空体系,因为他们属于空壳一类。我之所以很欣赏运十模式,就因为它并不像有些所谓的航空工业大国那样,并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过就是完全依靠系统集成来实现的。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很经济,但在赢利上和市场范围上却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