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健康知识理念匮乏 盘点国人生活陋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4:35
<table class="20v" height="5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66">世界卫生日:健康知识理念匮乏 盘点国人生活陋习</font></b> </div></td></tr></tbody></table><hr align="center" width="95%" noshade="true" size="1"/><table class="12v" height="3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2006年04月07日 11:18</div></td></tr></tbody></table><table class="14-1v"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4-07/8/U24P4T8D713823F107DT20060407111850.jpg" border="1" alt=""/><br/><br/>不良生活习惯是许多疾病发生的主因 人民日报制图</div></td></tr></tbody></table><p>中新网4月7日电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消息,今天是第57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的主题定为“通力合作,增进健康”。在中国,死亡率居前十位的疾病中,有44%以上的患病人群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所致。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2010年将实现的目标之一。</p><p>  很多中青年专业知识丰富 健康保健知识缺乏 </p><p>  在北大医院,笔者遇到了在北京孔庙与国子监管理处工作的李先生,他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主要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文物展览工作。 </p><p>  “平时工作太忙,经常要搜集史料,做一些原生态物件的恢复设计工作,还要交论文,交图表,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加班加点。”李先生介绍,他平时一般早上6时就起床,晚上12时以后才睡觉,睡觉前还得看一些文章,午饭经常坐在电脑前随便对付着吃。虽然通过网络、杂志了解了一些健康知识,但平时根本没有去实践。 </p><p>  他说自己早上起来经常会喘,但在接受笔者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在抽烟。他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但是“不抽没办法,不抽的话,论文、设计就出不来。平时我一天大概得抽两包烟”。 </p><p>  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陈伟伟教授认为,伴随社会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现在知识分子工作压力很大,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们又往往缺乏持续的体育锻炼。根据多年从事临床保健工作的经验,他认为中青年知识分子患上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也让这一人群抽不出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而且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往往以车代步,整天不是坐在车里,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都是形成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p><p>  陈教授特别提到了一个保健方面的专业术语———KAB信念,即“知识”、“信念”与“行为”的英文缩写。“很多脑力劳动者专业知识丰富,但是健康保健知识缺乏,没有形成一种健康行为理念,导致慢性疾病无形中侵蚀了他们的健康。” </p><p>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p><p>  在阜外心血管专科医院急诊病房的病床上,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女患者。她来自四川农村,今年36岁。她刚生下孩子三天就下地打猪草,做一些农活,结果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p><p>  “当时公婆都有重病,不能下床,丈夫外出打工,家里的活没人干。虽然刚生完孩子,感觉身体有点虚,但觉得自己很年轻,身体不是问题,就下地干活了。没想到六个月后开始心疼,喘不上气,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疼得一动也不能动。” </p><p>  医生诊断她患了肺部动脉损坏以及严重的心脏疾病,是因为月子期间没有保养好身体所致。“今年她如果做不了手术,生命就有很大的危险。” </p><p>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安贞医院的洪昭光大夫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健康知识的缺乏是第一杀手。” </p><p>  钟南山:要注意生活方式 </p><p>  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说:慢性呼吸疾病已经在我国十大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慢性呼吸疾病的产生,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p><p>  钟南山说,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7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每万人当中因感染慢性呼吸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人至50人。仅仅在2005年,我国因该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140万,几乎占全球因该病死亡人数的1/3。 </p><p>  钟南山介绍,吸烟是导致感染此病的最主要因素。现在中国15岁以上的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5.5%,其中男性高达63%;而且中国50%以上的不吸烟者也经常被动吸烟,这其中包括很多婴儿和儿童,这也是两岁以下儿童容易感染该病的重要原因。 </p><p>  钟南山表示,虽然我国对烟草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但不得不承认,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烟草广告还很盛行,甚至连一些著名运动员也做烟草广告,这是很不应该的。 </p><p>  另外,燃烧生物类燃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钟南山表示,在中国农村,农民做饭大多烧柴火,这些柴火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和儿童感染该病的可能性。这甚至比吸烟产生的危害还严重,因燃烧柴火而感染慢性呼吸疾病的相关率高达19.3%。 </p><p>  第三个因素是汽车尾气和废气的排放。钟南山表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空气质量与感染该病有关,但至少是个重要的诱因。2002年,中国有74%的城镇地区存在空气质量问题,达不到国家标准。这主要与城镇地区汽车比较集中、尾气排放严重有关系。 </p><p>  鉴于此,钟院士认为,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对于老百姓而言,要远离此病,应该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少抽烟、少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停留过长时间,注重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能力。 </p><p>  国人需要“行为革命” </p><p>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密切相关,科学家把这类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与行为疾病。在我国,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存在范围非常广、种类非常多,一般的变革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日前撰文指出。 </p><p>  确实,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生活习惯不良有关。以肿瘤为例,北京市协和医院肿瘤化疗科的陈书长教授表示:“肿瘤发病率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虽然引发肿瘤的因素很多,包括空气污染、辐射等等,但中青年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诱因之一。” </p><p>  陈书长举例说:“抽烟、过度饮酒、三餐不规律、膳食结构不合理、熬夜以及长期的精神压抑,都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自我抵抗能力减弱。如果长期这样,就是以健康为代价,提前透支生命。” </p><p>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肿瘤发病率为10万人中有127例,近年来,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近170万人。陈书长介绍,我国的肿瘤发病率要高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肺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 </p><p>  肺癌的发病与吸烟有直接关系。陈书长说:“从吸烟到肺癌发病,大概需要10年以上时间。现在,很多小孩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十几岁就开始抽烟。这么一来,三四十岁就进入肺癌发病期了。” </p><p>  陈书长指出,香烟点燃后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被吸入人体后,对呼吸道、心血管、肠胃、神经系统和肝、肾等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西方医学界在研究肺癌形成时发现,每天抽一包烟的人,他们的支气管每年所经受的放射线,大约相当于200次X光胸部透视的放射线,长期的辐射也容易使气管和肺部细胞发生癌变。 </p><p>  陈书长说,远离烟酒,有意识地多摄取粗纤维食品和蔬菜水果,均衡膳食结构,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态以及加强体育锻炼,都是远离肿瘤的有效预防措施。 </p><p>  重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我国烟草行业的税收一直位居前列,这支援了国家建设,但国民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水平下降、医疗成本增加都可以说是烟草行业发展的负面效应。”陈书长认为,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因为即便现在拿烟草税收补贴到国民健康方面,也得10年后才能见到成效。 </p><p>  陈书长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对普及国民卫生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偏科教育,强调课本、强调考试分数,忽略卫生健康知识,不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 </p><p>  陈书长说,现在社会缺乏的是系统、全面、深入的科学知识教育。“孩子们应该从小了解什么是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如果不科学、不健康,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他们掌握了科学知识体系,不但有利于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也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p><p>  王陇德认为,卫生工作者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人进行“行为革命”,除加强健康教育外,还要控制疾病的传播与流行。现阶段,要完全制止一些传染病个案或少数病例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及早发现首发病例,帮助民众控制与传播相关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传播,还是很有可能的。(李丽、车辉、孙颖、叶铁桥) </p><table class="20v" height="5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66">世界卫生日:健康知识理念匮乏 盘点国人生活陋习</font></b> </div></td></tr></tbody></table><hr align="center" width="95%" noshade="true" size="1"/><table class="12v" height="3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2006年04月07日 11:18</div></td></tr></tbody></table><table class="14-1v"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4-07/8/U24P4T8D713823F107DT20060407111850.jpg" border="1" alt=""/><br/><br/>不良生活习惯是许多疾病发生的主因 人民日报制图</div></td></tr></tbody></table><p>中新网4月7日电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消息,今天是第57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的主题定为“通力合作,增进健康”。在中国,死亡率居前十位的疾病中,有44%以上的患病人群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所致。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2010年将实现的目标之一。</p><p>  很多中青年专业知识丰富 健康保健知识缺乏 </p><p>  在北大医院,笔者遇到了在北京孔庙与国子监管理处工作的李先生,他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主要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文物展览工作。 </p><p>  “平时工作太忙,经常要搜集史料,做一些原生态物件的恢复设计工作,还要交论文,交图表,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加班加点。”李先生介绍,他平时一般早上6时就起床,晚上12时以后才睡觉,睡觉前还得看一些文章,午饭经常坐在电脑前随便对付着吃。虽然通过网络、杂志了解了一些健康知识,但平时根本没有去实践。 </p><p>  他说自己早上起来经常会喘,但在接受笔者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在抽烟。他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但是“不抽没办法,不抽的话,论文、设计就出不来。平时我一天大概得抽两包烟”。 </p><p>  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陈伟伟教授认为,伴随社会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现在知识分子工作压力很大,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们又往往缺乏持续的体育锻炼。根据多年从事临床保健工作的经验,他认为中青年知识分子患上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也让这一人群抽不出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而且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往往以车代步,整天不是坐在车里,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都是形成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p><p>  陈教授特别提到了一个保健方面的专业术语———KAB信念,即“知识”、“信念”与“行为”的英文缩写。“很多脑力劳动者专业知识丰富,但是健康保健知识缺乏,没有形成一种健康行为理念,导致慢性疾病无形中侵蚀了他们的健康。” </p><p>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p><p>  在阜外心血管专科医院急诊病房的病床上,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女患者。她来自四川农村,今年36岁。她刚生下孩子三天就下地打猪草,做一些农活,结果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p><p>  “当时公婆都有重病,不能下床,丈夫外出打工,家里的活没人干。虽然刚生完孩子,感觉身体有点虚,但觉得自己很年轻,身体不是问题,就下地干活了。没想到六个月后开始心疼,喘不上气,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疼得一动也不能动。” </p><p>  医生诊断她患了肺部动脉损坏以及严重的心脏疾病,是因为月子期间没有保养好身体所致。“今年她如果做不了手术,生命就有很大的危险。” </p><p>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安贞医院的洪昭光大夫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健康知识的缺乏是第一杀手。” </p><p>  钟南山:要注意生活方式 </p><p>  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说:慢性呼吸疾病已经在我国十大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慢性呼吸疾病的产生,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p><p>  钟南山说,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7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每万人当中因感染慢性呼吸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人至50人。仅仅在2005年,我国因该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140万,几乎占全球因该病死亡人数的1/3。 </p><p>  钟南山介绍,吸烟是导致感染此病的最主要因素。现在中国15岁以上的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5.5%,其中男性高达63%;而且中国50%以上的不吸烟者也经常被动吸烟,这其中包括很多婴儿和儿童,这也是两岁以下儿童容易感染该病的重要原因。 </p><p>  钟南山表示,虽然我国对烟草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但不得不承认,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烟草广告还很盛行,甚至连一些著名运动员也做烟草广告,这是很不应该的。 </p><p>  另外,燃烧生物类燃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钟南山表示,在中国农村,农民做饭大多烧柴火,这些柴火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和儿童感染该病的可能性。这甚至比吸烟产生的危害还严重,因燃烧柴火而感染慢性呼吸疾病的相关率高达19.3%。 </p><p>  第三个因素是汽车尾气和废气的排放。钟南山表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空气质量与感染该病有关,但至少是个重要的诱因。2002年,中国有74%的城镇地区存在空气质量问题,达不到国家标准。这主要与城镇地区汽车比较集中、尾气排放严重有关系。 </p><p>  鉴于此,钟院士认为,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对于老百姓而言,要远离此病,应该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少抽烟、少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停留过长时间,注重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能力。 </p><p>  国人需要“行为革命” </p><p>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密切相关,科学家把这类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与行为疾病。在我国,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存在范围非常广、种类非常多,一般的变革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日前撰文指出。 </p><p>  确实,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生活习惯不良有关。以肿瘤为例,北京市协和医院肿瘤化疗科的陈书长教授表示:“肿瘤发病率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虽然引发肿瘤的因素很多,包括空气污染、辐射等等,但中青年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诱因之一。” </p><p>  陈书长举例说:“抽烟、过度饮酒、三餐不规律、膳食结构不合理、熬夜以及长期的精神压抑,都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自我抵抗能力减弱。如果长期这样,就是以健康为代价,提前透支生命。” </p><p>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肿瘤发病率为10万人中有127例,近年来,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近170万人。陈书长介绍,我国的肿瘤发病率要高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肺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 </p><p>  肺癌的发病与吸烟有直接关系。陈书长说:“从吸烟到肺癌发病,大概需要10年以上时间。现在,很多小孩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十几岁就开始抽烟。这么一来,三四十岁就进入肺癌发病期了。” </p><p>  陈书长指出,香烟点燃后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被吸入人体后,对呼吸道、心血管、肠胃、神经系统和肝、肾等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西方医学界在研究肺癌形成时发现,每天抽一包烟的人,他们的支气管每年所经受的放射线,大约相当于200次X光胸部透视的放射线,长期的辐射也容易使气管和肺部细胞发生癌变。 </p><p>  陈书长说,远离烟酒,有意识地多摄取粗纤维食品和蔬菜水果,均衡膳食结构,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态以及加强体育锻炼,都是远离肿瘤的有效预防措施。 </p><p>  重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我国烟草行业的税收一直位居前列,这支援了国家建设,但国民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水平下降、医疗成本增加都可以说是烟草行业发展的负面效应。”陈书长认为,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因为即便现在拿烟草税收补贴到国民健康方面,也得10年后才能见到成效。 </p><p>  陈书长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对普及国民卫生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偏科教育,强调课本、强调考试分数,忽略卫生健康知识,不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 </p><p>  陈书长说,现在社会缺乏的是系统、全面、深入的科学知识教育。“孩子们应该从小了解什么是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如果不科学、不健康,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他们掌握了科学知识体系,不但有利于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也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p><p>  王陇德认为,卫生工作者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人进行“行为革命”,除加强健康教育外,还要控制疾病的传播与流行。现阶段,要完全制止一些传染病个案或少数病例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及早发现首发病例,帮助民众控制与传播相关的行为,尽可能减少传播,还是很有可能的。(李丽、车辉、孙颖、叶铁桥) </p>
<p>每1500人才有1名医生 中国卫生人力资源存4问题  &nbsp; </p><p>--------------------------------------------------------------------------------<br/>2006年04月08日 10:11 <br/>&nbsp;<br/>  中新社北京四月七日电(记者 曾利明)截止二00四年底,中国内地共有卫生人员五百三十万七千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一个半医生和一个护士,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高于亚洲地区平均水平。但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这是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今天对中国卫生人力资源总体状况的评价。</p><p>  陈啸宏在此间卫生部召开的“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研讨会”上称,中国发展卫生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是:</p><p>  ——整体素质不高。城市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者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二,农村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者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二。</p><p>  ——分布不合理。城市卫生人才密集,农村卫生人才缺乏;东部地区人才密集,西部地区人才缺乏;大型医疗机构中人才密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p><p>  ——农村、社区和西部地区卫生人才队伍急需加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作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造成卫生人才匮乏。</p><p>  ——卫生管理人员与职业化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求有差距,有待培训提高。</p><p>  据统计,全国卫生管理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百分之一,本科学历百分之十四,大专学历百分之三十三,中专及以下学历者超过一半,这种学历层次显然很难适应卫生事业管理的需要。 </p><p>  为此,陈啸宏呼吁各级政府重视卫生人力资源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尊重和维护卫生工作者的尊严和价值,共同推动卫生人力资源发展。</p><p>  据透露,中国今后将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创新,科学管理,适应市场,合理配置”的原则,推进卫生人力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卫生人才市场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p><p>  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卫生人力资源”。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目前全球约有五千九百万卫生人员,其中包括三千九百五十万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一千九百五十多万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全球范围内医生、助产士、护士、药剂师、牙医和后勤人员的缺口不少于四百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