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的\"课堂外交\":并非为了培养\"亲华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0:29
<p>中国对非洲的"课堂外交":并非为了培养"亲华派"&nbsp; </p><p>--------------------------------------------------------------------------------<br/>2006年03月14日 09:32 <br/>&nbsp;<br/>  中新网3月14日电 香港《凤凰周刊》总第208期以“中国对非洲的‘课堂外交’”为题,详细报道了外交学院举办的“非洲外交官员培训课程”。19名来自非洲16个国家的外交官在这里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p><p>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不可思议”,文质彬彬的迪阿比(Diabi)回忆在课堂上与中国教师的争辩时说:“它们怎么可能合作呢?”</p><p>  迪阿比是博茨瓦纳的外交官,他到中国来参加外交学院举办的“非洲外交官员培训课程”。他的同学是19名来自非洲16个国家的外交官。</p><p>  此前从没有来过中国的迪阿比通过3个月的培训似乎已经开始接受中国老师的观点了。</p><p>  在培训结束的时候他对记者说:“大家觉得在中国执行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可行的,因为这是非常高效的。一件事情外国做5年,在中国5天就做完了。”他还对记者说,自己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对中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以前对中国的了解,都是来自西方媒体。”</p><p>  培训提升中国软实力</p><p>  这个培训项目曾引起美国《纽约时报》的兴趣。这份美国颇有影响的大报在报道中说,中国的教师不断地在课堂上宣讲中国的看法和判断,其中很多是截然不同于美国的,而且这些学员在几十天的培训中将天天沉浸于这样的环境中。</p><p>  这次培训起源于2003年12月。当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培训计划。他说,在2003年以后的3年内,中国决定为非洲培养1万名各类人才。参加这次培训的19名非洲外交官便是中国领导人所承诺的1万名“各类人才”的一部分。</p><p>  这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培训项目隶属于商务部的“援外人力资源合作项目”。因此,商务部支付了所有19名学员的生活和培训费用约150多万元人民币,这并不包括由中方支付的每人约1万元的国际往返机票。</p><p>  而外交学院则承担了培训的任务。这所隶属于外交部的高等院校除了是中国外交人才的培养基地外,也一直在中国的国际交往中扮演着培训学校的角色。例如开始于1996年的“非洲外交官‘了解现代中国’讲习班”,目前已经举办了9届,历时10年,期间培训了161人,平均每人培训费用为2万元人民币。另外,外交学院还有许多其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以至于该院的官员也常常搞混这些项目。</p><p>  美国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2005年12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尽管现在中国以军事、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不如美国,但是以文化、价值观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提升很快,而且中国也越来越注重于加强自己的软实力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价值理念。</p><p>  “这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投资”</p><p>  12月8日,迪阿比和他的同学们参加了结业仪式。</p><p>  尽管有15个非洲各国大使出席,但是这个毕业仪式兼自助餐晚宴却显得非常简单。没有身穿黑西装的保镖、没有燕窝、鱼翅,只是在外交学院旁边一个普通餐馆的宴会大厅。据说以前在类似的毕业仪式上,因为日久情深,经常会有学员落泪。</p><p>  “我现在就是个亲华派。”47岁的迪阿比在毕业仪式上对记者说:“我也去过伦敦、纽约,但是现在你问我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哪里接受教育,我肯定会选择北京。” 迪阿比回国之后将被提升为公使,并派驻亚洲,而他的很多同学也将和他一样,成为各自国家对中国外交工作的核心力量。</p><p>  “这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投资。”参加结业仪式的埃及驻华大使马哈茂德对记者说:“这些学员了解了中国,他们回国之后对中国的态度会更加友善,这对双方关系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p><p>  这位埃及大使不仅现在很乐于派自己国家的外交官到中国来参加培训,而且他也宣称自己是1950~1960年代中非蜜月般关系的“见证人”。他说:“那时候我还年轻,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初有3个国家对埃及发动了进攻,但是中国,非常坚定地站在了我们这一边,这让我们很感动。后来我出使别的非洲国家,也看到中国人在那里帮助非洲做了很多事情。”</p><p>    石油外交</p><p>  50多年前,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同属“第三世界”的中国和非洲曾经一直以“兄弟”相称。中国人“勒紧裤腰带”援建非洲“坦赞铁路”。</p><p>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开始融入这个世界。当麦当劳、奔驰车进入中国的时候,非洲已经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远去。</p><p>  现在,新一届领导人显然希望能够给中非关系重新升温。除了国家领导人频繁访问非洲以外,今年中国在非洲峰会上宣布将减免与非洲31个国家13亿美元的双边债务,这一举措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继续高扬第三世界友好的大旗”。</p><p>  但是外交学院秦亚青认为,尽管不同时代中国与非洲建立紧密关系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但是,国家利益的内容已经不一样了。50年前的中非关系更多的是单一的政治关系,而现在的中非关系则是全面的。</p><p>  路透社驻非洲的记者曾经在稿件里感叹,坦赞铁路如今仍然繁忙,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商人货物运输的重要线路之一,而且在非洲几乎处处可见忙碌的中国商人。据官方的统计,2004年,中国向非洲出口额已经达到130.82亿美元,进口额猛增到150.65亿美元。</p><p>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做大,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英国媒体BBC在分析胡锦涛非洲访问的路线时写道:“2004年2月胡锦涛主席上任不到一年,便开始了阿尔及利亚、加蓬和埃及的非洲之行。阿尔及利亚是中国较早介入非洲石油的国家,访阿意在巩固和扩大合作;加蓬成了此次石油外交的亮点。”</p><p>  面对中国在非洲越来越积极的动作,南非学者马蒂尼(Martyn Davies)说:“中国正在取代盎格鲁-法兰西以及美利坚在这片大陆上的利益。”</p><p>  课堂禁忌与中国自信</p><p>  “这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参加结业仪式的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李强民对记者表示,他并不能认同中国为非洲培训人才就是在培养自己的“亲华派”。</p><p>  他说:“一些学员由了解而认识,由认识和热爱中国,这一点我们也从不隐晦。但是这是一个情感的自发过程,不是刻意而为。所谓‘亲华派’的说法不公正,西方国家也搞了很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这是否也是和平演变呢?”</p><p>  在现场,另一个在这一问题上积极为中国辩护的是埃及驻华大使马哈茂德。</p><p>  “西方国家就是担心非洲走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埃及驻华大使说:“确切地说,现在的中国与以前不一样了,我更愿意把它定义成‘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更了解非洲国家的需求。”</p><p>  2003年,中国耗资400万美元无偿援助埃及建成了远程教育项目,将埃及所有26个省会城市的33个信息点连接在了一起。这种高科技项目在中国仍没有普及。</p><p>  “而且,我们就是愿意把石油卖给中国。”埃及驻华大使特地强调:“这个国家(中国)在寻求石油的时候不会使用武力,不会像某个超级大国那样为所欲为。”</p><p>  过去,尽管中国在自己还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一度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最“慷慨大方”的援助者,但是援助的具体规模和金额一直处于一种保密状态。与过去“只做不说”的惯例不同,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非常乐于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包括《纽约时报》的记者,介绍外交学院的此类培训项目。</p><p>  “我觉得这是自信的表现”,秦亚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10年前我们只带着学员去发达城市参观,结果他们回来之后一致感觉中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了。后来我们开会研究了这个问题,从那以后我们也会带他们去偏远的地方参观,比如贵州的一些地方,甚至远没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发达。”</p><p>  课堂上的谈论范围也没有什么禁忌—政治体制、计划生育和宗教政策都是学员讨论的主题。秦说,培训已经从当初的“谈发展”转变为“发展”、“困难”都谈。他说他们希望让学员们看到一副“balance picture”(平衡的面貌)。</p><p>  这与几十年前的培训相比更不一样。以前更多的是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反对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为目标的所谓“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经过中国培训的很多人回国之后经过斗争成为了国家领袖的例子也并不少见。但是现在,据秦亚青介绍,非洲的学员更加关心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关心的反而是一些来自欧盟、美国的学员。</p><p>  在说到中国是否通过课堂培养“亲华派”时,这位同时也是中国外交学界颇有声名的学者坦率地告诉记者,自己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接受了6年的教育,获得博士学位,一开始是依靠美国的“亚洲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后来依靠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p><p>  “但是你很难因此就说我是一个‘亲美派’。”秦亚青,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唐装,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并没有印上他的另一个身份——“外交学院党委书记”。他说:“好的东西,谁都可以学,至于培养什么派,这个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欧阳斌)</p><p>中国对非洲的"课堂外交":并非为了培养"亲华派"&nbsp; </p><p>--------------------------------------------------------------------------------<br/>2006年03月14日 09:32 <br/>&nbsp;<br/>  中新网3月14日电 香港《凤凰周刊》总第208期以“中国对非洲的‘课堂外交’”为题,详细报道了外交学院举办的“非洲外交官员培训课程”。19名来自非洲16个国家的外交官在这里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p><p>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不可思议”,文质彬彬的迪阿比(Diabi)回忆在课堂上与中国教师的争辩时说:“它们怎么可能合作呢?”</p><p>  迪阿比是博茨瓦纳的外交官,他到中国来参加外交学院举办的“非洲外交官员培训课程”。他的同学是19名来自非洲16个国家的外交官。</p><p>  此前从没有来过中国的迪阿比通过3个月的培训似乎已经开始接受中国老师的观点了。</p><p>  在培训结束的时候他对记者说:“大家觉得在中国执行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可行的,因为这是非常高效的。一件事情外国做5年,在中国5天就做完了。”他还对记者说,自己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对中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以前对中国的了解,都是来自西方媒体。”</p><p>  培训提升中国软实力</p><p>  这个培训项目曾引起美国《纽约时报》的兴趣。这份美国颇有影响的大报在报道中说,中国的教师不断地在课堂上宣讲中国的看法和判断,其中很多是截然不同于美国的,而且这些学员在几十天的培训中将天天沉浸于这样的环境中。</p><p>  这次培训起源于2003年12月。当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培训计划。他说,在2003年以后的3年内,中国决定为非洲培养1万名各类人才。参加这次培训的19名非洲外交官便是中国领导人所承诺的1万名“各类人才”的一部分。</p><p>  这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培训项目隶属于商务部的“援外人力资源合作项目”。因此,商务部支付了所有19名学员的生活和培训费用约150多万元人民币,这并不包括由中方支付的每人约1万元的国际往返机票。</p><p>  而外交学院则承担了培训的任务。这所隶属于外交部的高等院校除了是中国外交人才的培养基地外,也一直在中国的国际交往中扮演着培训学校的角色。例如开始于1996年的“非洲外交官‘了解现代中国’讲习班”,目前已经举办了9届,历时10年,期间培训了161人,平均每人培训费用为2万元人民币。另外,外交学院还有许多其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以至于该院的官员也常常搞混这些项目。</p><p>  美国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2005年12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尽管现在中国以军事、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不如美国,但是以文化、价值观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提升很快,而且中国也越来越注重于加强自己的软实力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价值理念。</p><p>  “这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投资”</p><p>  12月8日,迪阿比和他的同学们参加了结业仪式。</p><p>  尽管有15个非洲各国大使出席,但是这个毕业仪式兼自助餐晚宴却显得非常简单。没有身穿黑西装的保镖、没有燕窝、鱼翅,只是在外交学院旁边一个普通餐馆的宴会大厅。据说以前在类似的毕业仪式上,因为日久情深,经常会有学员落泪。</p><p>  “我现在就是个亲华派。”47岁的迪阿比在毕业仪式上对记者说:“我也去过伦敦、纽约,但是现在你问我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哪里接受教育,我肯定会选择北京。” 迪阿比回国之后将被提升为公使,并派驻亚洲,而他的很多同学也将和他一样,成为各自国家对中国外交工作的核心力量。</p><p>  “这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投资。”参加结业仪式的埃及驻华大使马哈茂德对记者说:“这些学员了解了中国,他们回国之后对中国的态度会更加友善,这对双方关系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p><p>  这位埃及大使不仅现在很乐于派自己国家的外交官到中国来参加培训,而且他也宣称自己是1950~1960年代中非蜜月般关系的“见证人”。他说:“那时候我还年轻,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初有3个国家对埃及发动了进攻,但是中国,非常坚定地站在了我们这一边,这让我们很感动。后来我出使别的非洲国家,也看到中国人在那里帮助非洲做了很多事情。”</p><p>    石油外交</p><p>  50多年前,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同属“第三世界”的中国和非洲曾经一直以“兄弟”相称。中国人“勒紧裤腰带”援建非洲“坦赞铁路”。</p><p>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开始融入这个世界。当麦当劳、奔驰车进入中国的时候,非洲已经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远去。</p><p>  现在,新一届领导人显然希望能够给中非关系重新升温。除了国家领导人频繁访问非洲以外,今年中国在非洲峰会上宣布将减免与非洲31个国家13亿美元的双边债务,这一举措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继续高扬第三世界友好的大旗”。</p><p>  但是外交学院秦亚青认为,尽管不同时代中国与非洲建立紧密关系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但是,国家利益的内容已经不一样了。50年前的中非关系更多的是单一的政治关系,而现在的中非关系则是全面的。</p><p>  路透社驻非洲的记者曾经在稿件里感叹,坦赞铁路如今仍然繁忙,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商人货物运输的重要线路之一,而且在非洲几乎处处可见忙碌的中国商人。据官方的统计,2004年,中国向非洲出口额已经达到130.82亿美元,进口额猛增到150.65亿美元。</p><p>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做大,对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英国媒体BBC在分析胡锦涛非洲访问的路线时写道:“2004年2月胡锦涛主席上任不到一年,便开始了阿尔及利亚、加蓬和埃及的非洲之行。阿尔及利亚是中国较早介入非洲石油的国家,访阿意在巩固和扩大合作;加蓬成了此次石油外交的亮点。”</p><p>  面对中国在非洲越来越积极的动作,南非学者马蒂尼(Martyn Davies)说:“中国正在取代盎格鲁-法兰西以及美利坚在这片大陆上的利益。”</p><p>  课堂禁忌与中国自信</p><p>  “这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参加结业仪式的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李强民对记者表示,他并不能认同中国为非洲培训人才就是在培养自己的“亲华派”。</p><p>  他说:“一些学员由了解而认识,由认识和热爱中国,这一点我们也从不隐晦。但是这是一个情感的自发过程,不是刻意而为。所谓‘亲华派’的说法不公正,西方国家也搞了很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这是否也是和平演变呢?”</p><p>  在现场,另一个在这一问题上积极为中国辩护的是埃及驻华大使马哈茂德。</p><p>  “西方国家就是担心非洲走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埃及驻华大使说:“确切地说,现在的中国与以前不一样了,我更愿意把它定义成‘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更了解非洲国家的需求。”</p><p>  2003年,中国耗资400万美元无偿援助埃及建成了远程教育项目,将埃及所有26个省会城市的33个信息点连接在了一起。这种高科技项目在中国仍没有普及。</p><p>  “而且,我们就是愿意把石油卖给中国。”埃及驻华大使特地强调:“这个国家(中国)在寻求石油的时候不会使用武力,不会像某个超级大国那样为所欲为。”</p><p>  过去,尽管中国在自己还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一度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最“慷慨大方”的援助者,但是援助的具体规模和金额一直处于一种保密状态。与过去“只做不说”的惯例不同,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非常乐于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包括《纽约时报》的记者,介绍外交学院的此类培训项目。</p><p>  “我觉得这是自信的表现”,秦亚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10年前我们只带着学员去发达城市参观,结果他们回来之后一致感觉中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了。后来我们开会研究了这个问题,从那以后我们也会带他们去偏远的地方参观,比如贵州的一些地方,甚至远没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发达。”</p><p>  课堂上的谈论范围也没有什么禁忌—政治体制、计划生育和宗教政策都是学员讨论的主题。秦说,培训已经从当初的“谈发展”转变为“发展”、“困难”都谈。他说他们希望让学员们看到一副“balance picture”(平衡的面貌)。</p><p>  这与几十年前的培训相比更不一样。以前更多的是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反对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为目标的所谓“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经过中国培训的很多人回国之后经过斗争成为了国家领袖的例子也并不少见。但是现在,据秦亚青介绍,非洲的学员更加关心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关心的反而是一些来自欧盟、美国的学员。</p><p>  在说到中国是否通过课堂培养“亲华派”时,这位同时也是中国外交学界颇有声名的学者坦率地告诉记者,自己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接受了6年的教育,获得博士学位,一开始是依靠美国的“亚洲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后来依靠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p><p>  “但是你很难因此就说我是一个‘亲美派’。”秦亚青,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唐装,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并没有印上他的另一个身份——“外交学院党委书记”。他说:“好的东西,谁都可以学,至于培养什么派,这个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欧阳斌)</p>
那么多年的金钱外交,我们只培养出了一群白眼狼!
都是台湾若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