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甲申三百六十年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9:38
<p>公元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今年恰好又是农历甲申;回顾历史,已是整整六轮甲子,三百六十载的悠悠春秋。记得在六十年前,郭公沫若曾作《甲申三百年祭》;如今恰又经历一轮甲子,再逢甲申。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三百六十年前的那段历史。那一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入主中原。当时争夺天下的有四股势力,即南方的前明宗室,北方的满清,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而最后的结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满清统一了天下。但是这个由异族建立的朝廷,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p><p><br/>  首先声明,我并非主张“大汉天声”而鄙视少数民族。事实上,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是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对老百姓而言原本没多大分别;只要你能使天下安居乐业,使这个国家发展得更好,老百姓就拥护你。这原本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可是,清朝统治近三百年,中国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思想都大大地退步;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丧失和民族劣根性的形成,也都发生在清朝。这终于使中国由一个强大的帝国变成落后于西方的弱国,为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埋下伏笔。甲申年的明清改朝换代,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也许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那么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将明朝与清朝做一番比较,自然知道是不是真的发生了我所说的巨大倒退。 </p><p><br/>  第一是在经济方面。据统计,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财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GDP)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五;那时中国的繁华大都市,如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在西方人心目中简直像天堂一般。那时在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这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但是在清朝,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经济无甚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也遭到扼杀,最终使中国的近代化夭折,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也许有人回说这是客观原因造成,如西方的入侵;但试想如果清朝的经济政策若正确,中国岂能落后于西方以致遭到入侵?要知道中国在明末无论经济科技水平还是发展趋势都要远远领先于西方。 </p><p><br/>  第二是在科技方面。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明朝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潘季驯的《河防纪要》,等等。这些著作所记载的科技成果在当时要比西方先进得多。而清朝呢?终其一朝,都没有任何先进的科技成果问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这部重要的科技著作,被译成多种外文传于世界,在中国竟然失传。清末提倡西学,有人见到西方有一部叫《天工开物》的书,却无人知道来历;后来在日本找到了明代版本,才知道这竟然是几百年前中国古人的著作! </p><p><br/>  第三是在军事方面。明朝打退蒙古瓦剌部的进犯,成功保卫北京;还平定倭寇的滋扰,援助朝鲜击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明朝还出现不少优秀的军事著作,如平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何良臣的《阵记》等。反观清朝,不但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杰出人物与著述,而且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杀入北京,可说是屡战屡败。当然也有一次例外,中法战争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作为战胜国却还给战败国订约赔款,真是天下奇闻。 </p><p><br/>  第四是在外交方面。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当时中国的藩属国,如朝鲜、越南、缅甸、暹罗等,对宗主国是无比的崇敬与向往。然而到了清朝,颁布禁海令,“寸板不得入海”;不但妨碍了对外交往,而且使中国原本十分发达的航运业日趋衰落。另外晚清在外交上的丧权辱国也是人尽皆知的。昔日的藩属国对中国的态度,也由崇敬变成了蔑视。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不信可查阅关于清代外交史料,自然知道此言不虚。 </p><p><br/>  第五是在文化方面。明朝编订《永乐大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总集,囊括了明代以前几乎所有图书,共收录图书两万两千多卷,实为世界文化史上一件不朽的盛事。而清朝似乎也不差啊,不是也编订了一部《四库全书》吗?可是《四库全书》无论从规模的庞大上还是种类的齐全上,都无法与《永乐大典》相提并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对图书进行了大肆的销毁与篡改。凡是有反清内容的自然不能留下,甚至反金抗元的也不能留(容易使人联想到反清),乃至于有“鞑虏”、“胡虏”、“夷狄”、“蛮夷”之类字眼的都要被删改。就这样,为了编《四库全书》而被焚毁和删改的书多达数千种,据说烧的书比编进去的书还多。这真是文化的大摧残。</p><p>&nbsp;<br/>  第六是在思想方面。在明朝末年,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思想;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比西方的民主思想产生得还要更早。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公开非议程朱理学,抨击封建礼教,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像这样的“异端”思想家,要是在西方早就被迫害致死了,可李贽却一直活到了七十岁;李贽最后也被扣上妖言惑众的罪名下了狱,但直到他死后他的著作却依然畅销不衰。以至于有些书坊老板为了追求利润,用别人的书冒充他的著作。这在清朝简直是不敢想象的。清朝由于大兴文字狱(文字狱自古就有,而清朝则将之发挥到了极致),连吟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要被满门抄斩,更遑论其他?所以有清一代,都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思想家。</p><p>&nbsp;<br/>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满清仍将儒学奉为正统思想,却将儒学的精髓破坏无遗。儒家讲的是 礼义廉耻,有温良恭顺的一面,更有舍生取义、宁折不弯的一面。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直都有批评朝政的传统;从汉朝到明朝,数千年来都是如此。就像明朝末年,阉党魏忠贤权倾天下,照样有刚直不阿、敢于痛骂奸党的东林党人,还留下了千古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到了清朝,正直的知识分子由于不肯降清,不是被杀就是老死于山林,剩下的都是卑躬屈膝的奴才,轻生重义的士大夫精神从此不存。清朝当然也有正直的读书人与官员,可是却再也没有痛快淋漓抨击时政的场面了。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就成天钻故纸堆做考据学问,还美其名曰“乾嘉学派”。正如龚自珍诗中描绘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儒学的精神在清朝被无情阉割了。 </p><p><br/>  看吧,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国变,竟对中国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清朝就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满清作为异族而据有天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必须如此。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因此华夏民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优越感,往往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则视为番邦蛮夷,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外族入侵统治汉人的情况,可是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由于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同化力,使少数民族最终彻底汉化,如北魏的鲜卑人;另外就是统治汉人的少数民族不肯汉化,无法得到汉族的认同,最终被推翻统治,如元朝的蒙古人。满清入关之后,充分吸取了前代的教训,一方面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则拼命压制汉人的文化发展。统治者都明白,老百姓越聪明就越不好管,所以不能让他们太先进。正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用心,才会有上述的种种倒退。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朝时军队已经在使用火枪和火炮;而在清朝由于惧怕百姓造反,严禁民间习武和私藏兵器,更不要说火枪了。清朝军队使用的火器,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是落后的。</p><p>&nbsp;<br/>  尤其不能不提到的,就是满清的剃头易服令了。古代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宽袍大袖、束发戴冠,而满洲民族的服饰则是旗袍马褂、剃发留辩。剃头易服使延续数千年的华夏衣冠自此绝迹,更由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无数汉人惨遭屠杀。满清之所以要在服装发式上大作文章,就是要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文化优越感。中华自命为礼仪之邦,现在礼仪重要载体之一的衣冠已经被剥夺,不但摧残文化优越感,还可以消磨汉族的民族意识;至少从视觉上看无论满人汉人都是一样的打扮,就不会产生不认同的感觉。清朝还将满语定为国语下令推行,目的都是为了消磨汉人的民族意识。就这样,文化的压制、民族意识的消亡、礼义精神的丧失使中国人失去了汉唐时代宽容进取的民族精神,而麻木不仁、自私自利、虚伪自大等一系列鲁迅笔下的民族劣根性,也因此产生。顺便说一句,清朝给西方人造成一种印象:中国古代的男人都是剃光半边脑袋拖着一根辫子的形象,直到今天这种影响都没能完全消除。 </p><p><br/>  除此之外,天下汉人毕竟数量上百倍于满人,所以对百姓不可不防。清朝表面上高唱“满汉一家”,实际上大行民族压迫之事。“满汉不通婚”是祖训,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满清宗室高贵的血统。八旗子弟不劳而获,耗费无数民脂民膏,也早已人尽皆知。在朝廷上满族官员比汉族官员地位要高,也是事实。满清还分化汉人,将汉人中的效忠分子编入八旗旗籍,用高官厚禄加以笼络。种种手段,不可谓不高明。清朝的统治者把天下百姓视作家奴――清末戊戌变法时,满洲贵族就大叫“保中国不保大清”、“汉人一强满人必忘”;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西逃,无耻地请洋人“助剿”义和团,还说这大清的天下“宁与友邦、莫与家奴”,这用心岂非昭然若揭?终清一朝,反清斗争从未停止,满清对汉人始终心怀戒备,清廷哪里会真的与汉人亲如一家?所谓“满汉一家”不过是个幌子罢了。雍正就不止一次说过“朕夷狄之君”、“朕非中国之人”;顺治临死前告诫满洲贵族“实在守不住了,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这不是他们的地方,他们是侵略者!</p><p>&nbsp;<br/>  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三百六十年前的清兵入关,给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然而可叹的是如今历史学界大多持赞同清兵入关的立场,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值得肯定的。不错,明朝的政治的确腐朽之极,朱家的皇帝不是昏庸腐败就是残忍暴虐,宦官权奸把持朝政,厂卫特务祸国殃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明朝该亡,但不该是满清来取而代之。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清朝带给中国的是灾难。清朝皇帝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恶行,而且基本上都比较勤政;但这种勤政,不过是维护自家的朝廷罢了。又有人说今天中国的疆域和民族构成是在清朝三百年间确立的。其实如果找到唐朝疆域图来看,就会发现除了吐蕃(即西藏),唐代的疆域已经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全部领土;而且唐蕃之间联姻修好,已是“和同为一家”。凭什么说今天的版图是在清朝才确立的?更何况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清朝丢失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无法收回。至于民族融合,我只想问一句:难道换一个朝廷,民族融合就停止了不成?</p><p>&nbsp;<br/>  不过更可笑的,是有人说现在的东北三省是清朝给我们带来的礼物;如果清兵不入关,东北三省不可能成为中国的领土。其实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信再请看唐朝疆域图;而且唐代和明代都曾远征东北。其实,作为满清发迹之地,东北一直被高度重视。众所周知,东北土地肥沃且物产丰饶;满清为了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严禁百姓到此谋生,还修起围栏,不准百姓进入“龙脉”之所在。这样做无非给自己留好后路,万一统治天下不成,还有个安身之所。后来北方贫民无以为生,便不顾禁令,大量去东北谋生,这便是“闯关东”的由来。而后来东北最终成为中国领土,不过是辛亥革命后老巢被抄的额结果,实在是无可奈何。就算东北真是满清的“礼物”,送得也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最后,我知道一定有人会把“康乾盛世”搬出来,并将之作为肯定满清入关的理由之一。其实盛世的出现的出现,是君主勤政的结果;你不能说因为清兵入关,就决定了后来出现的盛世,这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再说关于这个在史书上大受赞美的“康乾盛世”,我想说的实在太多,在这里看样子是讲不完的。我准备另撰专文,详细谈谈这长达一百五十年、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p><p><br/>  以上种种,就是我在三百六十年后的甲申之年,想要说的。因为甲申之变,造成了后来不堪回首的历史。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啊:国家投入六亿元重修清史,要肯定清兵入关;沈阳举办“清文化节”,隆重纪念清兵入关三百六十周年;投降清朝的明朝大臣洪承畴被定义为“维护祖国统一的杰出历史人物”(真是好笑,清代修《明史》明确把洪承畴列入“贰臣传”;连满清自己都看不起的人,现在居然成了“杰出历史人物);死守台湾拒不投降的郑成功和郑经父子成了不识历史潮流的顽固分子;满清沈阳故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打开电视,清宫戏铺天盖地,把大清的皇上一个个都捧上了天,全都圣明得不得了。从努尔哈赤到浦仪,全都上过不止一次电视了;甚至还有某些人露骨地为清帝招魂“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算怎么回事?! 但是有人告诉我,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顾及满足同胞的感情;满汉之间的斗争是“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斗争”,所以再提这些旧事有挑拨民族矛盾之嫌。――我无意挑拨满汉矛盾,我的文章也不是针对整个满族,只是希望能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难道为了“照顾满族同胞的感情”就可以置历史的真相不顾了吗?再者今天满族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在三百六十年前中国和满洲是两个历史、语言、风俗完全不同的国家;满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清朝灭亡后,又失去老巢(如前所言,迫不得已使东北成了“礼物”),迫不得已才“五族共和”的。难道能因为九十三年前满族融入中华民族,就肯定三百六十年前的入关吗?清兵入关在那个历史时期,正是不折不扣的侵略。</p><p>&nbsp;<br/>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万一当年日本鬼子侵华不幸成功了(真是可怕的假设),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使中国和日本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经过若干年的统治与融合,大和民族也成了“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那么,按照上述逻辑,是不是日本侵华和中国的抗日也成了“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斗争”、“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到时候,我们大约也要举行一个“日本文化节”,隆重纪念皇军“进入”支那多少多少周年;汪精卫先生一定也会一跃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与和平、顺应时代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拒不投降的杨靖宇之流自然是不识历史潮流的顽固分子;皇军战斗过的地方自然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也要拍摄无数的影视作品,像歌颂大清皇上一样歌颂大日本天皇陛下如何英明神武、如何勤政爱民。到时我们真要像呼吁“满汉一家”那样,再来一次“中日一家”(其实人家皇军早就提出“日支亲善”、“共存共容”啦) </p><p><br/>  这里一定会有人大叫: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然要反抗批判啦。那么你知不知道道清兵入关之后,种种恶行干得不比日本鬼子少。我们知道,日本鬼子在南京屠杀我们三十万同胞,犯下滔天罪行;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清兵在扬州和嘉定屠城,手段之残忍、情形之惨烈,决不逊色于日本鬼子。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特别是扬州,你们知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是整整八十万人啊!而且记述这两大惨案的《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略》,被清廷严厉查禁;康熙之后居然无人知道这两件惨案。直到清末,鲁迅等人从日本发现这两本书的古版本,才重新为人所知。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说扬州屠城是“多铎放任手下,一时不慎造成的”,这和日本鬼子否认南京大屠杀有什么分别?! </p><p><br/>  面对这种种现状,我没什么好说了。但记得明朝末年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危亡。顾炎武还曾说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由此,后人总结出一句著名的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记住这句话,回头再来看三百六十年前的历史往事,眼看如今的种种现状,这篇甲申之祭才有其意义。</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PS:大家都应该起来批判那些汉奸历史学家,因为他们带着学者、历史学家的帽子,遗毒是非常强的.</p><p>&nbsp;</p><p>&nbsp;</p><p>&nbsp;</p><p><br/>&nbsp;<br/></p><p>公元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今年恰好又是农历甲申;回顾历史,已是整整六轮甲子,三百六十载的悠悠春秋。记得在六十年前,郭公沫若曾作《甲申三百年祭》;如今恰又经历一轮甲子,再逢甲申。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三百六十年前的那段历史。那一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入主中原。当时争夺天下的有四股势力,即南方的前明宗室,北方的满清,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而最后的结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满清统一了天下。但是这个由异族建立的朝廷,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p><p><br/>  首先声明,我并非主张“大汉天声”而鄙视少数民族。事实上,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是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对老百姓而言原本没多大分别;只要你能使天下安居乐业,使这个国家发展得更好,老百姓就拥护你。这原本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可是,清朝统治近三百年,中国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思想都大大地退步;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丧失和民族劣根性的形成,也都发生在清朝。这终于使中国由一个强大的帝国变成落后于西方的弱国,为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埋下伏笔。甲申年的明清改朝换代,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也许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那么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将明朝与清朝做一番比较,自然知道是不是真的发生了我所说的巨大倒退。 </p><p><br/>  第一是在经济方面。据统计,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财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GDP)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五;那时中国的繁华大都市,如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在西方人心目中简直像天堂一般。那时在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这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但是在清朝,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经济无甚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也遭到扼杀,最终使中国的近代化夭折,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也许有人回说这是客观原因造成,如西方的入侵;但试想如果清朝的经济政策若正确,中国岂能落后于西方以致遭到入侵?要知道中国在明末无论经济科技水平还是发展趋势都要远远领先于西方。 </p><p><br/>  第二是在科技方面。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明朝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潘季驯的《河防纪要》,等等。这些著作所记载的科技成果在当时要比西方先进得多。而清朝呢?终其一朝,都没有任何先进的科技成果问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这部重要的科技著作,被译成多种外文传于世界,在中国竟然失传。清末提倡西学,有人见到西方有一部叫《天工开物》的书,却无人知道来历;后来在日本找到了明代版本,才知道这竟然是几百年前中国古人的著作! </p><p><br/>  第三是在军事方面。明朝打退蒙古瓦剌部的进犯,成功保卫北京;还平定倭寇的滋扰,援助朝鲜击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明朝还出现不少优秀的军事著作,如平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何良臣的《阵记》等。反观清朝,不但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杰出人物与著述,而且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杀入北京,可说是屡战屡败。当然也有一次例外,中法战争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作为战胜国却还给战败国订约赔款,真是天下奇闻。 </p><p><br/>  第四是在外交方面。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当时中国的藩属国,如朝鲜、越南、缅甸、暹罗等,对宗主国是无比的崇敬与向往。然而到了清朝,颁布禁海令,“寸板不得入海”;不但妨碍了对外交往,而且使中国原本十分发达的航运业日趋衰落。另外晚清在外交上的丧权辱国也是人尽皆知的。昔日的藩属国对中国的态度,也由崇敬变成了蔑视。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不信可查阅关于清代外交史料,自然知道此言不虚。 </p><p><br/>  第五是在文化方面。明朝编订《永乐大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总集,囊括了明代以前几乎所有图书,共收录图书两万两千多卷,实为世界文化史上一件不朽的盛事。而清朝似乎也不差啊,不是也编订了一部《四库全书》吗?可是《四库全书》无论从规模的庞大上还是种类的齐全上,都无法与《永乐大典》相提并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对图书进行了大肆的销毁与篡改。凡是有反清内容的自然不能留下,甚至反金抗元的也不能留(容易使人联想到反清),乃至于有“鞑虏”、“胡虏”、“夷狄”、“蛮夷”之类字眼的都要被删改。就这样,为了编《四库全书》而被焚毁和删改的书多达数千种,据说烧的书比编进去的书还多。这真是文化的大摧残。</p><p>&nbsp;<br/>  第六是在思想方面。在明朝末年,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思想;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比西方的民主思想产生得还要更早。明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公开非议程朱理学,抨击封建礼教,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像这样的“异端”思想家,要是在西方早就被迫害致死了,可李贽却一直活到了七十岁;李贽最后也被扣上妖言惑众的罪名下了狱,但直到他死后他的著作却依然畅销不衰。以至于有些书坊老板为了追求利润,用别人的书冒充他的著作。这在清朝简直是不敢想象的。清朝由于大兴文字狱(文字狱自古就有,而清朝则将之发挥到了极致),连吟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要被满门抄斩,更遑论其他?所以有清一代,都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思想家。</p><p>&nbsp;<br/>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满清仍将儒学奉为正统思想,却将儒学的精髓破坏无遗。儒家讲的是 礼义廉耻,有温良恭顺的一面,更有舍生取义、宁折不弯的一面。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直都有批评朝政的传统;从汉朝到明朝,数千年来都是如此。就像明朝末年,阉党魏忠贤权倾天下,照样有刚直不阿、敢于痛骂奸党的东林党人,还留下了千古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到了清朝,正直的知识分子由于不肯降清,不是被杀就是老死于山林,剩下的都是卑躬屈膝的奴才,轻生重义的士大夫精神从此不存。清朝当然也有正直的读书人与官员,可是却再也没有痛快淋漓抨击时政的场面了。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就成天钻故纸堆做考据学问,还美其名曰“乾嘉学派”。正如龚自珍诗中描绘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儒学的精神在清朝被无情阉割了。 </p><p><br/>  看吧,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国变,竟对中国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清朝就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满清作为异族而据有天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必须如此。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因此华夏民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优越感,往往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则视为番邦蛮夷,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外族入侵统治汉人的情况,可是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由于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同化力,使少数民族最终彻底汉化,如北魏的鲜卑人;另外就是统治汉人的少数民族不肯汉化,无法得到汉族的认同,最终被推翻统治,如元朝的蒙古人。满清入关之后,充分吸取了前代的教训,一方面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则拼命压制汉人的文化发展。统治者都明白,老百姓越聪明就越不好管,所以不能让他们太先进。正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用心,才会有上述的种种倒退。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朝时军队已经在使用火枪和火炮;而在清朝由于惧怕百姓造反,严禁民间习武和私藏兵器,更不要说火枪了。清朝军队使用的火器,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是落后的。</p><p>&nbsp;<br/>  尤其不能不提到的,就是满清的剃头易服令了。古代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宽袍大袖、束发戴冠,而满洲民族的服饰则是旗袍马褂、剃发留辩。剃头易服使延续数千年的华夏衣冠自此绝迹,更由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无数汉人惨遭屠杀。满清之所以要在服装发式上大作文章,就是要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文化优越感。中华自命为礼仪之邦,现在礼仪重要载体之一的衣冠已经被剥夺,不但摧残文化优越感,还可以消磨汉族的民族意识;至少从视觉上看无论满人汉人都是一样的打扮,就不会产生不认同的感觉。清朝还将满语定为国语下令推行,目的都是为了消磨汉人的民族意识。就这样,文化的压制、民族意识的消亡、礼义精神的丧失使中国人失去了汉唐时代宽容进取的民族精神,而麻木不仁、自私自利、虚伪自大等一系列鲁迅笔下的民族劣根性,也因此产生。顺便说一句,清朝给西方人造成一种印象:中国古代的男人都是剃光半边脑袋拖着一根辫子的形象,直到今天这种影响都没能完全消除。 </p><p><br/>  除此之外,天下汉人毕竟数量上百倍于满人,所以对百姓不可不防。清朝表面上高唱“满汉一家”,实际上大行民族压迫之事。“满汉不通婚”是祖训,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满清宗室高贵的血统。八旗子弟不劳而获,耗费无数民脂民膏,也早已人尽皆知。在朝廷上满族官员比汉族官员地位要高,也是事实。满清还分化汉人,将汉人中的效忠分子编入八旗旗籍,用高官厚禄加以笼络。种种手段,不可谓不高明。清朝的统治者把天下百姓视作家奴――清末戊戌变法时,满洲贵族就大叫“保中国不保大清”、“汉人一强满人必忘”;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西逃,无耻地请洋人“助剿”义和团,还说这大清的天下“宁与友邦、莫与家奴”,这用心岂非昭然若揭?终清一朝,反清斗争从未停止,满清对汉人始终心怀戒备,清廷哪里会真的与汉人亲如一家?所谓“满汉一家”不过是个幌子罢了。雍正就不止一次说过“朕夷狄之君”、“朕非中国之人”;顺治临死前告诫满洲贵族“实在守不住了,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这不是他们的地方,他们是侵略者!</p><p>&nbsp;<br/>  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三百六十年前的清兵入关,给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然而可叹的是如今历史学界大多持赞同清兵入关的立场,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值得肯定的。不错,明朝的政治的确腐朽之极,朱家的皇帝不是昏庸腐败就是残忍暴虐,宦官权奸把持朝政,厂卫特务祸国殃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明朝该亡,但不该是满清来取而代之。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清朝带给中国的是灾难。清朝皇帝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恶行,而且基本上都比较勤政;但这种勤政,不过是维护自家的朝廷罢了。又有人说今天中国的疆域和民族构成是在清朝三百年间确立的。其实如果找到唐朝疆域图来看,就会发现除了吐蕃(即西藏),唐代的疆域已经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全部领土;而且唐蕃之间联姻修好,已是“和同为一家”。凭什么说今天的版图是在清朝才确立的?更何况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清朝丢失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无法收回。至于民族融合,我只想问一句:难道换一个朝廷,民族融合就停止了不成?</p><p>&nbsp;<br/>  不过更可笑的,是有人说现在的东北三省是清朝给我们带来的礼物;如果清兵不入关,东北三省不可能成为中国的领土。其实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信再请看唐朝疆域图;而且唐代和明代都曾远征东北。其实,作为满清发迹之地,东北一直被高度重视。众所周知,东北土地肥沃且物产丰饶;满清为了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严禁百姓到此谋生,还修起围栏,不准百姓进入“龙脉”之所在。这样做无非给自己留好后路,万一统治天下不成,还有个安身之所。后来北方贫民无以为生,便不顾禁令,大量去东北谋生,这便是“闯关东”的由来。而后来东北最终成为中国领土,不过是辛亥革命后老巢被抄的额结果,实在是无可奈何。就算东北真是满清的“礼物”,送得也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最后,我知道一定有人会把“康乾盛世”搬出来,并将之作为肯定满清入关的理由之一。其实盛世的出现的出现,是君主勤政的结果;你不能说因为清兵入关,就决定了后来出现的盛世,这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再说关于这个在史书上大受赞美的“康乾盛世”,我想说的实在太多,在这里看样子是讲不完的。我准备另撰专文,详细谈谈这长达一百五十年、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p><p><br/>  以上种种,就是我在三百六十年后的甲申之年,想要说的。因为甲申之变,造成了后来不堪回首的历史。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啊:国家投入六亿元重修清史,要肯定清兵入关;沈阳举办“清文化节”,隆重纪念清兵入关三百六十周年;投降清朝的明朝大臣洪承畴被定义为“维护祖国统一的杰出历史人物”(真是好笑,清代修《明史》明确把洪承畴列入“贰臣传”;连满清自己都看不起的人,现在居然成了“杰出历史人物);死守台湾拒不投降的郑成功和郑经父子成了不识历史潮流的顽固分子;满清沈阳故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打开电视,清宫戏铺天盖地,把大清的皇上一个个都捧上了天,全都圣明得不得了。从努尔哈赤到浦仪,全都上过不止一次电视了;甚至还有某些人露骨地为清帝招魂“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算怎么回事?! 但是有人告诉我,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顾及满足同胞的感情;满汉之间的斗争是“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斗争”,所以再提这些旧事有挑拨民族矛盾之嫌。――我无意挑拨满汉矛盾,我的文章也不是针对整个满族,只是希望能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难道为了“照顾满族同胞的感情”就可以置历史的真相不顾了吗?再者今天满族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在三百六十年前中国和满洲是两个历史、语言、风俗完全不同的国家;满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清朝灭亡后,又失去老巢(如前所言,迫不得已使东北成了“礼物”),迫不得已才“五族共和”的。难道能因为九十三年前满族融入中华民族,就肯定三百六十年前的入关吗?清兵入关在那个历史时期,正是不折不扣的侵略。</p><p>&nbsp;<br/>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万一当年日本鬼子侵华不幸成功了(真是可怕的假设),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使中国和日本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经过若干年的统治与融合,大和民族也成了“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那么,按照上述逻辑,是不是日本侵华和中国的抗日也成了“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斗争”、“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到时候,我们大约也要举行一个“日本文化节”,隆重纪念皇军“进入”支那多少多少周年;汪精卫先生一定也会一跃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与和平、顺应时代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拒不投降的杨靖宇之流自然是不识历史潮流的顽固分子;皇军战斗过的地方自然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也要拍摄无数的影视作品,像歌颂大清皇上一样歌颂大日本天皇陛下如何英明神武、如何勤政爱民。到时我们真要像呼吁“满汉一家”那样,再来一次“中日一家”(其实人家皇军早就提出“日支亲善”、“共存共容”啦) </p><p><br/>  这里一定会有人大叫: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然要反抗批判啦。那么你知不知道道清兵入关之后,种种恶行干得不比日本鬼子少。我们知道,日本鬼子在南京屠杀我们三十万同胞,犯下滔天罪行;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清兵在扬州和嘉定屠城,手段之残忍、情形之惨烈,决不逊色于日本鬼子。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特别是扬州,你们知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是整整八十万人啊!而且记述这两大惨案的《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略》,被清廷严厉查禁;康熙之后居然无人知道这两件惨案。直到清末,鲁迅等人从日本发现这两本书的古版本,才重新为人所知。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说扬州屠城是“多铎放任手下,一时不慎造成的”,这和日本鬼子否认南京大屠杀有什么分别?! </p><p><br/>  面对这种种现状,我没什么好说了。但记得明朝末年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危亡。顾炎武还曾说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由此,后人总结出一句著名的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记住这句话,回头再来看三百六十年前的历史往事,眼看如今的种种现状,这篇甲申之祭才有其意义。</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PS:大家都应该起来批判那些汉奸历史学家,因为他们带着学者、历史学家的帽子,遗毒是非常强的.</p><p>&nbsp;</p><p>&nbsp;</p><p>&nbsp;</p><p><br/>&nbsp;<br/></p>
文章有些过激,但对于麻木不仁的时局,是很有必要的。
&nbsp; 顶,难得的好文
<p>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因为清朝是中国历史王朝的一部分,清帝国的扩张是中国对今天许多领土主张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p><p>就这么简单。</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3-3 15:37:00的发言:</b><br/><p>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因为清朝是中国历史王朝的一部分,清帝国的扩张是中国对今天许多领土主张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p><p>就这么简单。</p></div><p>哦,这么说汉、唐、元的版图也是现在主张主权的依据?</p>[em01][em01][em01]
<p>政权的移转只能承接上一代,中华民国承接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汉,唐太远,根本做不得准,况且,那时候的土地面积比现在小太多了。</p><p>不过,统一以后,根据中华民国宪法的固有领土,我们可以主张很多现在已经失去的领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