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刹车!——东北国企改制大跃进后悄然转向[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9:06:25
也许从现在开始,包括外资在内的众多投资者,再也无法仅凭资本的力量就可以“横冲直撞”地参与东北国企的改制了。<br/><br/>2月22日,辽宁省国资委组织召开了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而就在此前,省国资委对外发布资产处置新规:从即日起,该部门出资监管的企业以及所属企业、省直各部门管理的省直企业,转让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项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机器设备等,必须由监管企业、省直部门报省国资委审批。<br/><br/><br/><br/>“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资委内部一位专业人士指出,过去的两年间,比这一额度高出10倍的国有资产处置时,都没有今天这么敏感。“省直管的企业都控制在100万,那到了地市县一级,就可想而知了。”<br/><br/>几乎在辽宁省国资委新规发布同时,哈尔滨市也明确发出“加强对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重点监控,避免国有资产低估贱卖”的政策信号。<br/><br/>东北国企改制,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按指标突进”后,在悄然转向。<br/><br/>而此间更大的背景在于,日前国务院国资委起草的一份直接针对各省级国资委的文件,要求地方国企改革的方向要服从中央整体战略,不许刮“变卖风”,不许“赶进度”,不许让当地国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并具体要求:地方在决定当地国资要在哪些领域退、哪些领域进时,必须上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这意味着,以后地方国企改革不能再“随心所欲”的卖企业。<br/><br/>国企改制大跃进<br/><br/>2004年,东北三省的国资委先后成立。由于国企在东北三省经济总量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企业数量多,情况复杂,因此,三省国资委成立初期,除了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外,其主要任务是核实国企资产。<br/><br/>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让三省争取到了中央的倾斜政策。为了获得这来之不易的“国企改革成本”,三省都希望抢在规划结束前,彻底甩掉困扰本省多年的国企包袱,国企改制的突进也由此展开。<br/><br/>2005年无疑是东北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吉林省政府的一位官员表示,中央当时对东北的倾斜政策中,社保并轨政策(即中央出50%资金,省里出30%,企业只要出20%)在一年后就将到期,因此,该省的国企改革必须赶在2005年年底结束前才能“把政策用足”。<br/><br/>在吉林省的社会总资产中,国有比例高达80%,资产总额近2800亿元。该省希望通过“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后,国有股比例在竞争性行业中降到20%.吉林省由此决定,利用2005年一年时间,“打一场国企改革攻坚战”,基本完成全省国企改制任务。<br/><br/>这一涉及60万名职工的816户国有企业,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改制。<br/><br/>2005年5月,在吉林省政府主办的“2005中国吉林国有工业企业产权转让暨项目招商大会”上,该省一次性即推出100户国有工业企业、408亿元资产总额的产权转让招商项目,占该省816户国企改制企业总资产的43.9%,涉及职工人数高达15.6万人。<br/><br/>2005年的国企改制,尤其是对于为数众多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三省几乎都持“越早卖掉越好”的态度。黑龙江省属和地市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哈尔滨市当年计划90%国有企业启动改革,70%必保完成。<br/><br/>记者调查得知,在吉林省,其99.6%的国企当年完成转制。<br/><br/>辽宁省的情况也非常乐观,隶属该省的601户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有488户改制完成,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有25户改制完成。该省的鞍山、辽阳和葫芦岛三市,甚至全部完成了国有中小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br/><br/>吉林大学博士陈正伟认为,东北三省之所以选择突进式的国企改革,还与流行于该地区的“冰棍理论”息息相关。这一理论认为:国企改革的紧迫性,有如手中的冰棍,如果行动不够快,转眼就会融化成水,而这本身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与之内涵相同而表述有异的是“女大不中留”和“早卖鲜菜”理论。<br/><br/>至于这些国企改制后的市场表现,辽宁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时间较短,目前还无法评价转制的效能。<br/><br/>悄然转向<br/><br/>“大规模地处理企业会导致贱卖,这几乎是市场的必然结果之一。”陈正伟说。<br/><br/>但这种怀疑并没有得到三省国资委的认同。抚顺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评估、挂牌、公示、竞买、成交,哪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是依法公开实施的。<br/><br/>但怀疑的声音还是越来越多。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刘福海对外界表示,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原因是在国有资产转让和出售过程中,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有些地方利用行政手段,将国有资产千方百计地缩水,打折并隐匿,最终实现个人非法占有。<br/><br/>近日,黑龙江省在组织省属企业进行资产重新评估时,就在原来估价值的基础上增值6亿元。<br/><br/>这样的例子在东北还有很多:抚顺燃气出售股权搁浅,就是因为评估价格与原估值有差距;而2005年严介和整体打包收购吉林8家国企失败的案例,也恰恰出在双方真正交易时的资产评估价格高于当初签订收购意向时的“零资产”整整8亿元。<br/><br/>如何避免贱卖,刘福海说,首先要保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br/><br/>“虽然以前也是公开转让,但只是在特定的网络上披露,很多有意向的投资者看不到国有资产退出交易的情况。”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一位管理人员说,今后,凡涉及到重大国有资产项目的转让,将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公开,从而结束之前只在网络上挂牌的局面。<br/><br/>随着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各种法律、法规的完善,大批出售国企的情况将得到遏制,在地方国资委选定当地国企重点经济布局的前提下,一些过去拿来就卖的国企,将在资产经营公司的协助下,重新上路。<br/><br/>辽宁国资委表示,对于很多重要的国企改制路径,将主要采取借助外力,以增量资金来促动国企改制的方式,来达到国企改制的目的。“而不是一卖了之。”<br/><br/>“指导思想显然已发生变化。”一直参与东北国企改制的外资背景人士赵旭对记者说,“再想参与东北国企改制,已变得不再简单。”<br/><br/>重估国企价值<br/><br/>在东北,有太多的国企转制后最终消失。<br/><br/>老国企占有的城市土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如今已经变成炙手可热的房地产项目适宜地。企业被买断后,丧失谈判能力的国企再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大多是被拆除,并最终被座座高楼所取代。这是房地产企业热衷于购买国企的原因。<br/><br/>外资利用国企急于改制的时机出手进行整体收购,其意并非真正相中国企,而在于间接实现了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的目标。<br/><br/>拥有中国第一轴承品牌的辽宁瓦轴集团,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1990年开始,就吸引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知名轴承厂商的合资要求。此后,瓦轴在试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良好希望下,先后成立了十几家合资公司。10年过去了,来自瓦轴用户的意见表明,核心技术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一教训,让瓦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战略,进而拒绝了来自欧洲同业的收购要求。<br/><br/>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GE曾试图整体收购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是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是中国风机行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支柱企业。当GE两年前提出整体收购沈鼓的时候,沈阳市很多力倡改制的领导都极为兴奋和激动,他们普遍认为,促成这一并购,将是一次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大胆实践。然而来自中国石油等核心客户的意见表明,失去沈鼓的中国鼓风机产业,将永远被国外的品牌所控制。沈鼓今天的巨大发展,验证了当初“给企业改制泼冷水”者的冷静和客观。<br/><br/>2005年8月,沈阳的24家大型国有企业、价值792.3亿元的资产计划于2006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改制,并且战略伙伴盯住世界500强。这24家国企资产总额和在册职工数分别占沈阳市国有企业的71.8%和51.4%.该市国资委主任刘永生说:“沈阳市国企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br/><br/>“不能只重视国企通过转制后做大做强的欲望,而忽视了国企在保证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辽宁社科院的严伟认为,“全面地重估国企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决策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本报记者 刘长杰 程明霞 沈阳、北京报道) <br/><br/><br/>也许从现在开始,包括外资在内的众多投资者,再也无法仅凭资本的力量就可以“横冲直撞”地参与东北国企的改制了。<br/><br/>2月22日,辽宁省国资委组织召开了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而就在此前,省国资委对外发布资产处置新规:从即日起,该部门出资监管的企业以及所属企业、省直各部门管理的省直企业,转让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项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机器设备等,必须由监管企业、省直部门报省国资委审批。<br/><br/><br/><br/>“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资委内部一位专业人士指出,过去的两年间,比这一额度高出10倍的国有资产处置时,都没有今天这么敏感。“省直管的企业都控制在100万,那到了地市县一级,就可想而知了。”<br/><br/>几乎在辽宁省国资委新规发布同时,哈尔滨市也明确发出“加强对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重点监控,避免国有资产低估贱卖”的政策信号。<br/><br/>东北国企改制,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按指标突进”后,在悄然转向。<br/><br/>而此间更大的背景在于,日前国务院国资委起草的一份直接针对各省级国资委的文件,要求地方国企改革的方向要服从中央整体战略,不许刮“变卖风”,不许“赶进度”,不许让当地国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并具体要求:地方在决定当地国资要在哪些领域退、哪些领域进时,必须上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这意味着,以后地方国企改革不能再“随心所欲”的卖企业。<br/><br/>国企改制大跃进<br/><br/>2004年,东北三省的国资委先后成立。由于国企在东北三省经济总量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企业数量多,情况复杂,因此,三省国资委成立初期,除了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外,其主要任务是核实国企资产。<br/><br/>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让三省争取到了中央的倾斜政策。为了获得这来之不易的“国企改革成本”,三省都希望抢在规划结束前,彻底甩掉困扰本省多年的国企包袱,国企改制的突进也由此展开。<br/><br/>2005年无疑是东北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吉林省政府的一位官员表示,中央当时对东北的倾斜政策中,社保并轨政策(即中央出50%资金,省里出30%,企业只要出20%)在一年后就将到期,因此,该省的国企改革必须赶在2005年年底结束前才能“把政策用足”。<br/><br/>在吉林省的社会总资产中,国有比例高达80%,资产总额近2800亿元。该省希望通过“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后,国有股比例在竞争性行业中降到20%.吉林省由此决定,利用2005年一年时间,“打一场国企改革攻坚战”,基本完成全省国企改制任务。<br/><br/>这一涉及60万名职工的816户国有企业,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改制。<br/><br/>2005年5月,在吉林省政府主办的“2005中国吉林国有工业企业产权转让暨项目招商大会”上,该省一次性即推出100户国有工业企业、408亿元资产总额的产权转让招商项目,占该省816户国企改制企业总资产的43.9%,涉及职工人数高达15.6万人。<br/><br/>2005年的国企改制,尤其是对于为数众多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三省几乎都持“越早卖掉越好”的态度。黑龙江省属和地市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哈尔滨市当年计划90%国有企业启动改革,70%必保完成。<br/><br/>记者调查得知,在吉林省,其99.6%的国企当年完成转制。<br/><br/>辽宁省的情况也非常乐观,隶属该省的601户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有488户改制完成,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有25户改制完成。该省的鞍山、辽阳和葫芦岛三市,甚至全部完成了国有中小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br/><br/>吉林大学博士陈正伟认为,东北三省之所以选择突进式的国企改革,还与流行于该地区的“冰棍理论”息息相关。这一理论认为:国企改革的紧迫性,有如手中的冰棍,如果行动不够快,转眼就会融化成水,而这本身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与之内涵相同而表述有异的是“女大不中留”和“早卖鲜菜”理论。<br/><br/>至于这些国企改制后的市场表现,辽宁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时间较短,目前还无法评价转制的效能。<br/><br/>悄然转向<br/><br/>“大规模地处理企业会导致贱卖,这几乎是市场的必然结果之一。”陈正伟说。<br/><br/>但这种怀疑并没有得到三省国资委的认同。抚顺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评估、挂牌、公示、竞买、成交,哪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是依法公开实施的。<br/><br/>但怀疑的声音还是越来越多。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刘福海对外界表示,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原因是在国有资产转让和出售过程中,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有些地方利用行政手段,将国有资产千方百计地缩水,打折并隐匿,最终实现个人非法占有。<br/><br/>近日,黑龙江省在组织省属企业进行资产重新评估时,就在原来估价值的基础上增值6亿元。<br/><br/>这样的例子在东北还有很多:抚顺燃气出售股权搁浅,就是因为评估价格与原估值有差距;而2005年严介和整体打包收购吉林8家国企失败的案例,也恰恰出在双方真正交易时的资产评估价格高于当初签订收购意向时的“零资产”整整8亿元。<br/><br/>如何避免贱卖,刘福海说,首先要保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br/><br/>“虽然以前也是公开转让,但只是在特定的网络上披露,很多有意向的投资者看不到国有资产退出交易的情况。”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一位管理人员说,今后,凡涉及到重大国有资产项目的转让,将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公开,从而结束之前只在网络上挂牌的局面。<br/><br/>随着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各种法律、法规的完善,大批出售国企的情况将得到遏制,在地方国资委选定当地国企重点经济布局的前提下,一些过去拿来就卖的国企,将在资产经营公司的协助下,重新上路。<br/><br/>辽宁国资委表示,对于很多重要的国企改制路径,将主要采取借助外力,以增量资金来促动国企改制的方式,来达到国企改制的目的。“而不是一卖了之。”<br/><br/>“指导思想显然已发生变化。”一直参与东北国企改制的外资背景人士赵旭对记者说,“再想参与东北国企改制,已变得不再简单。”<br/><br/>重估国企价值<br/><br/>在东北,有太多的国企转制后最终消失。<br/><br/>老国企占有的城市土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如今已经变成炙手可热的房地产项目适宜地。企业被买断后,丧失谈判能力的国企再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大多是被拆除,并最终被座座高楼所取代。这是房地产企业热衷于购买国企的原因。<br/><br/>外资利用国企急于改制的时机出手进行整体收购,其意并非真正相中国企,而在于间接实现了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的目标。<br/><br/>拥有中国第一轴承品牌的辽宁瓦轴集团,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1990年开始,就吸引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知名轴承厂商的合资要求。此后,瓦轴在试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良好希望下,先后成立了十几家合资公司。10年过去了,来自瓦轴用户的意见表明,核心技术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一教训,让瓦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战略,进而拒绝了来自欧洲同业的收购要求。<br/><br/>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GE曾试图整体收购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是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是中国风机行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支柱企业。当GE两年前提出整体收购沈鼓的时候,沈阳市很多力倡改制的领导都极为兴奋和激动,他们普遍认为,促成这一并购,将是一次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大胆实践。然而来自中国石油等核心客户的意见表明,失去沈鼓的中国鼓风机产业,将永远被国外的品牌所控制。沈鼓今天的巨大发展,验证了当初“给企业改制泼冷水”者的冷静和客观。<br/><br/>2005年8月,沈阳的24家大型国有企业、价值792.3亿元的资产计划于2006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改制,并且战略伙伴盯住世界500强。这24家国企资产总额和在册职工数分别占沈阳市国有企业的71.8%和51.4%.该市国资委主任刘永生说:“沈阳市国企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br/><br/>“不能只重视国企通过转制后做大做强的欲望,而忽视了国企在保证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辽宁社科院的严伟认为,“全面地重估国企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决策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本报记者 刘长杰 程明霞 沈阳、北京报道) <br/><br/><br/>
<p>呵呵,上层人士自己买的差不多了</p><p>其他的企业留下来暂时不动</p><p>既可以封住下面的口,也可以暂时不让更多工人完蛋,重要的留在以后自己再买,其余的没有路子的,别想分肉吃</p>
<p></p><p>  原有的国企消失,现在剩下的多是垄断行业和国民经济必须的部门,不会放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