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52:1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 发布时间: 2006-02-07 17:12 来源:北京青年报</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30"><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lass="font4" bgcolor="#ffffff"><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2/07/xin_49020307171240613641.jpg" al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断背山》 </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2/07/xin_490203071712828134282.jpg" alt=""/></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安妮·普鲁</font> </p><p>  <strong>《断背山》作者安妮·普鲁谈《断背山》写作过程 </strong></p><p>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只是你没有上去过。往往当你终于尝到爱情滋味时,已经错过了,这是最让我怅然的。 </p><p align="right">——李安 </p><p>  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正在横扫全球影院,赢得了一片如潮好评,并成为今年奥斯卡最大热门。原著作者安妮·普鲁是美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当过记者的她5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 </p><p>  在美联社对70岁的安妮·普鲁的专访中,作家拒绝谈论两个牛仔恋人的创作原型,只谈到了她的乡村情结,以及赋予两个主人公生命的写作过程。 </p><p> <strong> 我靠想像力进入到那些男孩的世界</strong> </p><p>  记者:您对怀俄明的感情很不同是吗? </p><p>  安妮:怀俄明州的感觉是“让人亢奋”,无垠的大地解放了我的视野,也解放了我的思绪。我对那里大块的草地,广阔的落基山脉特别有感觉。想像一年四季的野地上的种种变化,时间、阳光、山岭、溪水共同在大地上作画,有什么地方比大自然更适合于归隐? </p><p>  记者:您说过,《断背山》的创作起源于对西部牛仔中“同性恋恐惧症”问题的研究。 </p><p>  安妮:我写的东西都是以西部乡村为背景。在故事集《封闭农庄》中,包括《断背山》在内的一系列故事,都有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描述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就是我的写作主题。 </p><p>  记者:您创作这部小说时,想表现什么特别的东西吗? </p><p>  安妮:没有,当时我就是准备写一个新的故事,完全没有想过它会被搬上银幕。一开始我都没有考虑发表它,因为主题不是很符合文学常规。 </p><p>  记者:这个故事花了两倍于一般小说的写作时间,为什么呢? </p><p>  安妮:因为我必须要靠想像力进入两个未开化的、言语粗俗、并且一无所知的男孩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年长的女性,这可要花点功夫。我用了很长时间来琢磨人物个性和故事结构,力求没有缺憾。 </p><p> <strong> 看了电影脑袋“嗡”的一下 </strong></p><p>  记者:在银幕上看到这个故事,您的感觉怎么样? </p><p>  安妮:非常震撼。我没有参与电影的制作,所以在那18个月里,我压根儿不知道情况如何,不知道结果会是好是糟糕还是吓人,是不着边际还是触人心弦。9月份看到电影,我无话可说。记得八年前写这部小说时,因为耗费太多的精力来研究这两个人物,结果他们嵌入了我的意识里面,真实得就好像那些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呼吸空气的人一样。我好不容易才把他们从脑子里去掉,以便继续工作。但是现在,我看了电影,他们又涌入脑海。真是不同寻常啊,“嗡”的一下,他们又和我在一起了。 </p><p>  记者:您对希思·莱杰和杰克·加仑霍尔的表演有何评价? </p><p>  安妮:非常精彩,他们两个都很出色。杰克·加仑霍尔演的杰克·崔斯特不是我在写小说时构思的那样。我所想的杰克更神经质一点,比较像邻家男孩。但是加仑霍尔在角色中所表现的敏感与细腻是非常突出的。他出现的镜头,具有水银一般的质感。希思·莱杰的表演在我看来则几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他比我钻得更深,我颇费周折才达到对恩尼斯的理解,他却轻而易举就把握到了。莱杰的表演不仅形似,更神似,不仅仅是停留在衣着外貌上,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太棒了! </p><p> <strong> 议论中我希望大家能想到宽容这个词 </strong></p><p>  记者:您认为这个故事会有突破性的影响吗? </p><p>  安妮:我希望它会带来对话与讨论,会警醒人们把目光转向多元性,转向彼此之间以及更广阔的大千世界。我十分希望人们能在对电影的讨论中想到宽容这个主题。当然,很多人是带着一种同情心走出电影院的,我觉得也非常好。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无处不在,却因人而异,我对此深信不疑。这样的故事,其实十分古老,我们听了无数次,只不过还没有听这些演员讲述过。 </p><p>  记者:您从相关组织得到过响应吗? </p><p>  安妮:没有。八年前小说刚刚出版时,我确实这样预料过。结果却是悄无声息。相反,我收到了很多个人发来的信件,有同性恋的,还有人伤心至极。这些年,来信源源不绝,还在继续。有些写得非常好,比如有人说“这就是我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离开爱达荷、怀俄明和依阿华的原因”。最感人的也许是那些父亲们的来信:“现在我总算理解儿子所遭受过的罪了”。知道你感动了人们,改变了人们,这是无比美好的感觉。 </p><p>  记者:这也是您写作的原因吧? </p><p>  安妮:这不是。我从来没有预料到会得到这样的响应。我的写作动机源于长期以来的一个想法:描写在特殊境遇和地点生活的个体,当然,地点是首要的。这个小说结果会有如此的影响,只是因为它刚好触动了人们的某些神经。我认为这个国家很需要这样的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如今爱已经不多见了。厌倦了分裂、仇恨、灾害、战争、死亡,人们都渴望知道,有时候爱会以强大而永恒的方式存在着,并且对谁都有可能。 </p><p>  记者:杰克和恩尼斯会再回来吗? </p><p>  安妮:不会,不可能的。他们就一直呆在那儿。我还有别的东西要写。 </p><p>  <strong><font color="#800000">媒体评说 </font></strong></p><p>  <font color="#800000">《纽约时报》书评:对《断背山》书中角色而言,壮观富丽而又震慑人心的地理是他们的守护神。书中人物的生活是奋力向前却徒劳无功的上坡路,下坡路却是狂乱失控的旅程。普鲁以散文体书写人物,笔法狂暴﹑震撼﹑娴熟,一笔将人物带至边缘,再作势让人物超越极限。 </font></p><p><font color="#800000">  《华盛顿邮报·书香世界》:散文体的笔法,加上故事的创意,让本书莹润光明。书中每一句文词均令人赞叹,令人拍案叫绝。 </font></p><p><font color="#800000">  《娱乐周刊》:十一则故事读来目眩神迷……每则故事彼此搭配得天衣无缝,悉心勾勒出一个苍寒疯狂的世界。关于作者 </font></p><p><font color="#800000">  安妮·普鲁1935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88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选集《心灵之歌和其他的故事》,1992年发表的小说《明信片》为她赢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是首位获得此奖的女性作家。1993年安妮的《船运新闻》获得普利策奖。 </font></p><p><font color="#800000">  1995年安妮·普鲁搬到了怀俄明州。《断背山》创作于1997年,小说本名并不是《断背山》,而是收录在安妮·普鲁创作的关于怀俄明州的一本故事集《封闭农庄》中。因为被改编成了电影,才单独得名《断背山》。</font></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 发布时间: 2006-02-07 17:12 来源:北京青年报</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30"><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lass="font4" bgcolor="#ffffff"><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2/07/xin_49020307171240613641.jpg" al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断背山》 </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2/07/xin_490203071712828134282.jpg" alt=""/></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安妮·普鲁</font> </p><p>  <strong>《断背山》作者安妮·普鲁谈《断背山》写作过程 </strong></p><p>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只是你没有上去过。往往当你终于尝到爱情滋味时,已经错过了,这是最让我怅然的。 </p><p align="right">——李安 </p><p>  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正在横扫全球影院,赢得了一片如潮好评,并成为今年奥斯卡最大热门。原著作者安妮·普鲁是美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当过记者的她5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 </p><p>  在美联社对70岁的安妮·普鲁的专访中,作家拒绝谈论两个牛仔恋人的创作原型,只谈到了她的乡村情结,以及赋予两个主人公生命的写作过程。 </p><p> <strong> 我靠想像力进入到那些男孩的世界</strong> </p><p>  记者:您对怀俄明的感情很不同是吗? </p><p>  安妮:怀俄明州的感觉是“让人亢奋”,无垠的大地解放了我的视野,也解放了我的思绪。我对那里大块的草地,广阔的落基山脉特别有感觉。想像一年四季的野地上的种种变化,时间、阳光、山岭、溪水共同在大地上作画,有什么地方比大自然更适合于归隐? </p><p>  记者:您说过,《断背山》的创作起源于对西部牛仔中“同性恋恐惧症”问题的研究。 </p><p>  安妮:我写的东西都是以西部乡村为背景。在故事集《封闭农庄》中,包括《断背山》在内的一系列故事,都有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描述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就是我的写作主题。 </p><p>  记者:您创作这部小说时,想表现什么特别的东西吗? </p><p>  安妮:没有,当时我就是准备写一个新的故事,完全没有想过它会被搬上银幕。一开始我都没有考虑发表它,因为主题不是很符合文学常规。 </p><p>  记者:这个故事花了两倍于一般小说的写作时间,为什么呢? </p><p>  安妮:因为我必须要靠想像力进入两个未开化的、言语粗俗、并且一无所知的男孩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年长的女性,这可要花点功夫。我用了很长时间来琢磨人物个性和故事结构,力求没有缺憾。 </p><p> <strong> 看了电影脑袋“嗡”的一下 </strong></p><p>  记者:在银幕上看到这个故事,您的感觉怎么样? </p><p>  安妮:非常震撼。我没有参与电影的制作,所以在那18个月里,我压根儿不知道情况如何,不知道结果会是好是糟糕还是吓人,是不着边际还是触人心弦。9月份看到电影,我无话可说。记得八年前写这部小说时,因为耗费太多的精力来研究这两个人物,结果他们嵌入了我的意识里面,真实得就好像那些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呼吸空气的人一样。我好不容易才把他们从脑子里去掉,以便继续工作。但是现在,我看了电影,他们又涌入脑海。真是不同寻常啊,“嗡”的一下,他们又和我在一起了。 </p><p>  记者:您对希思·莱杰和杰克·加仑霍尔的表演有何评价? </p><p>  安妮:非常精彩,他们两个都很出色。杰克·加仑霍尔演的杰克·崔斯特不是我在写小说时构思的那样。我所想的杰克更神经质一点,比较像邻家男孩。但是加仑霍尔在角色中所表现的敏感与细腻是非常突出的。他出现的镜头,具有水银一般的质感。希思·莱杰的表演在我看来则几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他比我钻得更深,我颇费周折才达到对恩尼斯的理解,他却轻而易举就把握到了。莱杰的表演不仅形似,更神似,不仅仅是停留在衣着外貌上,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太棒了! </p><p> <strong> 议论中我希望大家能想到宽容这个词 </strong></p><p>  记者:您认为这个故事会有突破性的影响吗? </p><p>  安妮:我希望它会带来对话与讨论,会警醒人们把目光转向多元性,转向彼此之间以及更广阔的大千世界。我十分希望人们能在对电影的讨论中想到宽容这个主题。当然,很多人是带着一种同情心走出电影院的,我觉得也非常好。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无处不在,却因人而异,我对此深信不疑。这样的故事,其实十分古老,我们听了无数次,只不过还没有听这些演员讲述过。 </p><p>  记者:您从相关组织得到过响应吗? </p><p>  安妮:没有。八年前小说刚刚出版时,我确实这样预料过。结果却是悄无声息。相反,我收到了很多个人发来的信件,有同性恋的,还有人伤心至极。这些年,来信源源不绝,还在继续。有些写得非常好,比如有人说“这就是我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离开爱达荷、怀俄明和依阿华的原因”。最感人的也许是那些父亲们的来信:“现在我总算理解儿子所遭受过的罪了”。知道你感动了人们,改变了人们,这是无比美好的感觉。 </p><p>  记者:这也是您写作的原因吧? </p><p>  安妮:这不是。我从来没有预料到会得到这样的响应。我的写作动机源于长期以来的一个想法:描写在特殊境遇和地点生活的个体,当然,地点是首要的。这个小说结果会有如此的影响,只是因为它刚好触动了人们的某些神经。我认为这个国家很需要这样的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如今爱已经不多见了。厌倦了分裂、仇恨、灾害、战争、死亡,人们都渴望知道,有时候爱会以强大而永恒的方式存在着,并且对谁都有可能。 </p><p>  记者:杰克和恩尼斯会再回来吗? </p><p>  安妮:不会,不可能的。他们就一直呆在那儿。我还有别的东西要写。 </p><p>  <strong><font color="#800000">媒体评说 </font></strong></p><p>  <font color="#800000">《纽约时报》书评:对《断背山》书中角色而言,壮观富丽而又震慑人心的地理是他们的守护神。书中人物的生活是奋力向前却徒劳无功的上坡路,下坡路却是狂乱失控的旅程。普鲁以散文体书写人物,笔法狂暴﹑震撼﹑娴熟,一笔将人物带至边缘,再作势让人物超越极限。 </font></p><p><font color="#800000">  《华盛顿邮报·书香世界》:散文体的笔法,加上故事的创意,让本书莹润光明。书中每一句文词均令人赞叹,令人拍案叫绝。 </font></p><p><font color="#800000">  《娱乐周刊》:十一则故事读来目眩神迷……每则故事彼此搭配得天衣无缝,悉心勾勒出一个苍寒疯狂的世界。关于作者 </font></p><p><font color="#800000">  安妮·普鲁1935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88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选集《心灵之歌和其他的故事》,1992年发表的小说《明信片》为她赢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是首位获得此奖的女性作家。1993年安妮的《船运新闻》获得普利策奖。 </font></p><p><font color="#800000">  1995年安妮·普鲁搬到了怀俄明州。《断背山》创作于1997年,小说本名并不是《断背山》,而是收录在安妮·普鲁创作的关于怀俄明州的一本故事集《封闭农庄》中。因为被改编成了电影,才单独得名《断背山》。</font></p></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