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郑和“宝船”的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6:16:25
哪位兄弟是学造船专业的啊?帮忙眼盘一下这帖子究竟对不对?
原文出处;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1&replyid=5532130&id=756826&skin=0&page=1
戳穿郑和“宝船”的谎言
戳穿郑和“宝船”的谎言!
文章提交者:亚历山大二十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郑和的船队以前一直都是吹的60艘,后来牛皮越吹越大,吹到两百多艘了,所以专家指出:如果有多出来的一百多艘(如果有的话)那也是随大船拖运的小船。

问题的关键在于船的尺寸,其实大家都喜欢人云亦云,很少有人仔细想想:照吹嘘的那样,郑和的船有一百多米长,五十多米宽,你自己想想看,那有多大?那比一个足球场的面积还大了!那不是很荒谬吗?在几百年前,没有现代科技知识,靠木头拚装的船能够建到这么大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真的做出来了,也根本无法使用,一下水就解体了。现代的万吨钢铁油轮能够建到这么大,是靠钢铁焊接才能建出这么大的船体,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且,吹郑和船队如何如何巨大的那些蠢货,虽然他们憋足了气一个劲地只管吹,其实叫他们完全用古代技术,用木头建一个这么大的船出来,他们根本就造不出来,他们也不敢去试,只好憋足了气一个劲地只管吹,反正蒙得了多少人算多少人。

请大家帮我顶这个贴子,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历史真相!

附录:◆ “郑和下西洋”的几个常识问题
·黄力民·

  “郑和下西洋”的纪念热潮中,冠以“600年祭”各种书刊影视争先恐后诉
说着一个宏大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有一些不甚通俗的情节。

  一、如何理解“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若干年,早于达伽马首航
印度若干年,早于麦哲伦环球航行若干年

  中国人对于航海史不是很清楚,多半也就听说过哥伦布、麦哲伦。哥伦布、
麦哲伦之前以及郑和之前欧洲人怎样航海、亚洲人怎样航海?如果不知道,则
“早于”之说就有障眼法之嫌。看起来,郑和航海与这几个西欧人的航海缺少相
比较的基本前提,谁早谁晚没有大的意义。

  西欧人上述航行目的是寻找通往香料产地的新路线、发现新大陆(在西欧人
的立场)、有可能(例如在尚未建立国家的无人管辖之地)扩大领地,航行性质
是探险、开辟新航线。

  当年欧洲人的香料之路是:小宗香料从南太平洋摩鹿加群岛向新加坡集中,
装上大船出马六甲海峡经南亚次大陆印度洋沿岸航行至西亚、东非,上陆穿过阿
拉伯人居住区,经地中海航行进入欧洲腹地。欧洲人不满意的是:此路线中转环
节多,所需时间长(两年),须面对阿拉伯人敌对行为(参见茨威格《大探险
家》,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7-13页)。

  “郑和下西洋” 是受皇帝派遣出使与朝廷有关系的西洋各国,宣扬国威,
扩大邦交,附带有贸易方面的需求,走的是已有的航线。

  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早已有之,比西欧人航海活动范围大。但并非只有
中国人,甚至不是中国人为主。譬如说,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航行的意义在于
首次从欧洲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而欧洲人再向东的航行就谈不上了因为亚洲人
在这条路上已走了多年。香料之路本身也表明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状况。

  有论者称“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
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
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
洋”,实属牵强附会。又有说郑和下西洋“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
的先驱”,问题是“大航海时代”的内涵远不只是“航海”,而且郑和下西洋连
中国的航海时代都没有引领出来。

  二、郑和船队规模——“郑和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船队”

  过去说郑和船队有60余艘船舶,后来又说还有100多艘小船,可能有人觉得
啰嗦,干脆加在一块更气派,就这样连《明史》也给超越了。

  我怀疑“100多艘小船”实际是大船携带的小艇,用于交通联络、救生、捕
捞等。即使60余艘也值得生疑,不妨引茨威格《麦哲伦》的一段话:“航行中存
在千难万险,麦哲伦最艰难的任务之一是一直要把5艘吨位不同、航速各异的舰
船保持队形不散,始终是个统一体。如失落一艘,在这海天茫茫、没有航道的汪
洋大海中,就休想再把它找回来。”(《大探险家》,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大规模船队较少见,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例子: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机动部队30
艘舰船(含7艘加油船中途返回),航程约1.3万公里;日俄战争时俄国第2太平
洋舰队32艘舰艇,从波罗的海出发到达对马海峡战场,航程3万多公里;1943年5
月盟国横渡大西洋的ON-184运输队有38艘商船、8艘警戒舰艇、7艘搜索突击舰艇
(包括1艘护航航母)共53艘,航程约0.6万公里。这些船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规
模都源于特殊的目的或特定的条件。

  三、宝船的尺度

  《明史·郑和传》有“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按
明官尺等于31.1厘米折合成现代长度单位,这是一个木质帆船巨无霸。论者都承
认:“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
船的尺度。”

  反对者的态度十分鲜明,如造船专家杨槱的《帆船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5年第88页)。赞同者多少有些羞涩,如蔡美彪《中国通史》第8卷只是照
《明史》的原话说,不折算也不渲染宝船之大。

  这其实就是学术研究的现状。但好大者、炒作者却是不依不饶,这不仅有
“600年祭”的书刊影视,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郭成康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都要明明白白说宝船大者有138米
长、57米宽!

  国外学者搞不清如此多的弯弯道道,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
以后的世界》(第1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1页)说“这些探险
队的规模和成就之大令人吃惊……一般的船宽150英尺,长370英尺,但是最大的
船宽180英尺,长444英尺”(按: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第7版
似乎没有这段话,此处存疑)。

  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造大船不是申报吉尼斯记录,当然要问它是什么用
途?除航空母舰外有史以来最大的军舰是“二战”时日本大和级战列舰,它容纳
了9门460毫米主炮,而当时认为大口径炮是海战制胜的决定性因素。现代最大的
船舶有数十万吨的油轮,因为船大运输成本低,油料的装卸不必停靠陆地码头而
没有港口水深、长度的限制。

  按照“138米长、57米宽”的说法即使胡乱给它配上10米的吃水,宝船排水
量也得在3万吨以上,用来装什么东西?当时没有煤炭、矿石一类的工业原料,
粮食贸易尚未形成,瓷器、茶叶、丝绸有这么多?

  就算皇帝毫无道理地下令造138米长、57米宽的船,工匠与驾驶者、乘船者
也要考虑这样的船会不会散架、会不会沉没、好不好操纵、怎么停靠码头?河南
太康造了比天安门广场还大的广场,也算是毫无道理,但至少没有安全问题。

  如果1405年能造出138米长、57米宽的船,则此前应成功建造过120米、110
米……的船,造船技术与资料不至于失传得无影无踪。

  四、郑和的身份

  航海、作战、外交、贸易都是很专业的事,郑和在皇帝身边可能学会了作战、
外交、贸易,那么航海呢?哥伦布、麦哲伦是海员出身的航海家,事迹清晰。如
果郑和懂航海,应当留有文字资料;如果郑和不懂航海,则在他之下应有航海总
指挥,这个总指挥也是大英雄。1805年奥斯特里茨的“三皇之战”,俄皇、奥皇
都是打仗外行,另有军队总司令负责指挥,而拿破仑是统帅兼指挥。

  云南曾经有人说郑和“习水性”,因为他出生在滇池畔,到了南京就演绎成
郑和“懂航海”。其实“习水性”不必有370平方公里大的滇池,几亩大的池塘
足够,而“懂航海”不是“习水性”的必然推论。要树立郑和的统帅或航海家形
象,需要有人深入研究而不是推测。

  以上是些常识问题,如果向中、小学生与非专业人员概括地解说“郑和下西
洋”势必要涉及。应当有合适的方式解说这些历史事件,例如“哥伦布发现美洲”
就是居住在美洲之外的人类首次乘船到达美洲(这是就当时那样文明程度的人类
而言,不涉及更早的、史上无记载的人类的活动情况);“麦哲伦环球航行”就
是人类首次乘船环绕地球一周;这样的概括,事实、意义都在其中。

  试一试解说“郑和下西洋”——皇帝派遣一支船队出使西洋,其特点一是比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活动早(提问:不是大家协商的全球行动,何谓
早晚?);二是船只特别多,有60多或200多艘(天哪,这怎么走!就是60辆马
车也不好指挥,是不是要装载的东西或乘船的人特别多?);三是船特别大,很
难建造(若要问船的尺度、排水量、壳板厚度、舵叶长宽、锚的重量等不是很清
楚);四是28年间出动了7次(这还真不好比);五是船队由郑和率领(提问:
郑和是航海家吗?)。

  至于纪念热潮中“肯尼亚女孩沙里夫”的故事不必在此讨论,从有航海开始,
远洋航行的水手因故滞留他乡而留下后代或并不滞留他乡而留下后代是平常事。
某个肯尼亚女孩可能不仅有蒙古利亚人种血统、同时还有高加索人种血统,这样
来编排收视率会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反衬出历史学者的任何不慎重可能
不断遭人善意或恶意的放大。哪位兄弟是学造船专业的啊?帮忙眼盘一下这帖子究竟对不对?
原文出处;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1&replyid=5532130&id=756826&skin=0&page=1
戳穿郑和“宝船”的谎言
戳穿郑和“宝船”的谎言!
文章提交者:亚历山大二十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郑和的船队以前一直都是吹的60艘,后来牛皮越吹越大,吹到两百多艘了,所以专家指出:如果有多出来的一百多艘(如果有的话)那也是随大船拖运的小船。

问题的关键在于船的尺寸,其实大家都喜欢人云亦云,很少有人仔细想想:照吹嘘的那样,郑和的船有一百多米长,五十多米宽,你自己想想看,那有多大?那比一个足球场的面积还大了!那不是很荒谬吗?在几百年前,没有现代科技知识,靠木头拚装的船能够建到这么大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真的做出来了,也根本无法使用,一下水就解体了。现代的万吨钢铁油轮能够建到这么大,是靠钢铁焊接才能建出这么大的船体,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且,吹郑和船队如何如何巨大的那些蠢货,虽然他们憋足了气一个劲地只管吹,其实叫他们完全用古代技术,用木头建一个这么大的船出来,他们根本就造不出来,他们也不敢去试,只好憋足了气一个劲地只管吹,反正蒙得了多少人算多少人。

请大家帮我顶这个贴子,一定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历史真相!

附录:◆ “郑和下西洋”的几个常识问题
·黄力民·

  “郑和下西洋”的纪念热潮中,冠以“600年祭”各种书刊影视争先恐后诉
说着一个宏大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有一些不甚通俗的情节。

  一、如何理解“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若干年,早于达伽马首航
印度若干年,早于麦哲伦环球航行若干年

  中国人对于航海史不是很清楚,多半也就听说过哥伦布、麦哲伦。哥伦布、
麦哲伦之前以及郑和之前欧洲人怎样航海、亚洲人怎样航海?如果不知道,则
“早于”之说就有障眼法之嫌。看起来,郑和航海与这几个西欧人的航海缺少相
比较的基本前提,谁早谁晚没有大的意义。

  西欧人上述航行目的是寻找通往香料产地的新路线、发现新大陆(在西欧人
的立场)、有可能(例如在尚未建立国家的无人管辖之地)扩大领地,航行性质
是探险、开辟新航线。

  当年欧洲人的香料之路是:小宗香料从南太平洋摩鹿加群岛向新加坡集中,
装上大船出马六甲海峡经南亚次大陆印度洋沿岸航行至西亚、东非,上陆穿过阿
拉伯人居住区,经地中海航行进入欧洲腹地。欧洲人不满意的是:此路线中转环
节多,所需时间长(两年),须面对阿拉伯人敌对行为(参见茨威格《大探险
家》,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7-13页)。

  “郑和下西洋” 是受皇帝派遣出使与朝廷有关系的西洋各国,宣扬国威,
扩大邦交,附带有贸易方面的需求,走的是已有的航线。

  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早已有之,比西欧人航海活动范围大。但并非只有
中国人,甚至不是中国人为主。譬如说,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航行的意义在于
首次从欧洲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而欧洲人再向东的航行就谈不上了因为亚洲人
在这条路上已走了多年。香料之路本身也表明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状况。

  有论者称“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
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
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
洋”,实属牵强附会。又有说郑和下西洋“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
的先驱”,问题是“大航海时代”的内涵远不只是“航海”,而且郑和下西洋连
中国的航海时代都没有引领出来。

  二、郑和船队规模——“郑和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船队”

  过去说郑和船队有60余艘船舶,后来又说还有100多艘小船,可能有人觉得
啰嗦,干脆加在一块更气派,就这样连《明史》也给超越了。

  我怀疑“100多艘小船”实际是大船携带的小艇,用于交通联络、救生、捕
捞等。即使60余艘也值得生疑,不妨引茨威格《麦哲伦》的一段话:“航行中存
在千难万险,麦哲伦最艰难的任务之一是一直要把5艘吨位不同、航速各异的舰
船保持队形不散,始终是个统一体。如失落一艘,在这海天茫茫、没有航道的汪
洋大海中,就休想再把它找回来。”(《大探险家》,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大规模船队较少见,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例子: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机动部队30
艘舰船(含7艘加油船中途返回),航程约1.3万公里;日俄战争时俄国第2太平
洋舰队32艘舰艇,从波罗的海出发到达对马海峡战场,航程3万多公里;1943年5
月盟国横渡大西洋的ON-184运输队有38艘商船、8艘警戒舰艇、7艘搜索突击舰艇
(包括1艘护航航母)共53艘,航程约0.6万公里。这些船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规
模都源于特殊的目的或特定的条件。

  三、宝船的尺度

  《明史·郑和传》有“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按
明官尺等于31.1厘米折合成现代长度单位,这是一个木质帆船巨无霸。论者都承
认:“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
船的尺度。”

  反对者的态度十分鲜明,如造船专家杨槱的《帆船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5年第88页)。赞同者多少有些羞涩,如蔡美彪《中国通史》第8卷只是照
《明史》的原话说,不折算也不渲染宝船之大。

  这其实就是学术研究的现状。但好大者、炒作者却是不依不饶,这不仅有
“600年祭”的书刊影视,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郭成康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都要明明白白说宝船大者有138米
长、57米宽!

  国外学者搞不清如此多的弯弯道道,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
以后的世界》(第1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1页)说“这些探险
队的规模和成就之大令人吃惊……一般的船宽150英尺,长370英尺,但是最大的
船宽180英尺,长444英尺”(按: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第7版
似乎没有这段话,此处存疑)。

  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造大船不是申报吉尼斯记录,当然要问它是什么用
途?除航空母舰外有史以来最大的军舰是“二战”时日本大和级战列舰,它容纳
了9门460毫米主炮,而当时认为大口径炮是海战制胜的决定性因素。现代最大的
船舶有数十万吨的油轮,因为船大运输成本低,油料的装卸不必停靠陆地码头而
没有港口水深、长度的限制。

  按照“138米长、57米宽”的说法即使胡乱给它配上10米的吃水,宝船排水
量也得在3万吨以上,用来装什么东西?当时没有煤炭、矿石一类的工业原料,
粮食贸易尚未形成,瓷器、茶叶、丝绸有这么多?

  就算皇帝毫无道理地下令造138米长、57米宽的船,工匠与驾驶者、乘船者
也要考虑这样的船会不会散架、会不会沉没、好不好操纵、怎么停靠码头?河南
太康造了比天安门广场还大的广场,也算是毫无道理,但至少没有安全问题。

  如果1405年能造出138米长、57米宽的船,则此前应成功建造过120米、110
米……的船,造船技术与资料不至于失传得无影无踪。

  四、郑和的身份

  航海、作战、外交、贸易都是很专业的事,郑和在皇帝身边可能学会了作战、
外交、贸易,那么航海呢?哥伦布、麦哲伦是海员出身的航海家,事迹清晰。如
果郑和懂航海,应当留有文字资料;如果郑和不懂航海,则在他之下应有航海总
指挥,这个总指挥也是大英雄。1805年奥斯特里茨的“三皇之战”,俄皇、奥皇
都是打仗外行,另有军队总司令负责指挥,而拿破仑是统帅兼指挥。

  云南曾经有人说郑和“习水性”,因为他出生在滇池畔,到了南京就演绎成
郑和“懂航海”。其实“习水性”不必有370平方公里大的滇池,几亩大的池塘
足够,而“懂航海”不是“习水性”的必然推论。要树立郑和的统帅或航海家形
象,需要有人深入研究而不是推测。

  以上是些常识问题,如果向中、小学生与非专业人员概括地解说“郑和下西
洋”势必要涉及。应当有合适的方式解说这些历史事件,例如“哥伦布发现美洲”
就是居住在美洲之外的人类首次乘船到达美洲(这是就当时那样文明程度的人类
而言,不涉及更早的、史上无记载的人类的活动情况);“麦哲伦环球航行”就
是人类首次乘船环绕地球一周;这样的概括,事实、意义都在其中。

  试一试解说“郑和下西洋”——皇帝派遣一支船队出使西洋,其特点一是比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活动早(提问:不是大家协商的全球行动,何谓
早晚?);二是船只特别多,有60多或200多艘(天哪,这怎么走!就是60辆马
车也不好指挥,是不是要装载的东西或乘船的人特别多?);三是船特别大,很
难建造(若要问船的尺度、排水量、壳板厚度、舵叶长宽、锚的重量等不是很清
楚);四是28年间出动了7次(这还真不好比);五是船队由郑和率领(提问:
郑和是航海家吗?)。

  至于纪念热潮中“肯尼亚女孩沙里夫”的故事不必在此讨论,从有航海开始,
远洋航行的水手因故滞留他乡而留下后代或并不滞留他乡而留下后代是平常事。
某个肯尼亚女孩可能不仅有蒙古利亚人种血统、同时还有高加索人种血统,这样
来编排收视率会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反衬出历史学者的任何不慎重可能
不断遭人善意或恶意的放大。
沙发,楼下的兄弟们看清楚再骂,人家楼主是转的.
俺是实在弄不懂,不是学造船专业的,特向专业人士求证。
  这帖子我连骂都懒得骂,凯迪的东西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的部分会员根本就是在颠倒是非黑白,只要是反对现行政权、政策的,不论对错、真伪,一概骂个不停。这样的人实在恶心。
大胆猜测,小心取证[em05][em05]
建议楼主改下标题,把[转贴]二字标醒目来。俺也不想骂了
[B]以下是引用[I]ytgk9999[/I]在2006-1-19 22:36:00的发言:[/B][BR]  这帖子我连骂都懒得骂,凯迪的东西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的部分会员根本就是在颠倒是非黑白,只要是反对现行政权、政策的,不论对错、真伪,一概骂个不停。这样的人实在恶心。
这种地方还是少去为好,跟百度贴吧的人都一个德性,去多了又要感叹中国的败类多
加不加转贴无所谓啦,俺懒得搞那形式活动。
既然人家都贴出来了,麻烦哪位内行认真回复一下,对于“郑和宝船”要科普一下,连老祖宗的造船工艺都不了解,还谈什么民族自豪感!以前CD发过几张关于“宝船”的图解我转发几张。。


[B]以下是引用[I]ytgk9999[/I]在2006-1-19 22:36:00的发言:[/B][BR]  这帖子我连骂都懒得骂,凯迪的东西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的部分会员根本就是在颠倒是非黑白,只要是反对现行政权、政策的,不论对错、真伪,一概骂个不停。这样的人实在恶心。

还要加上个表现中国人无能和劣根性的。欧,日人天生强者的。
要知道当年从云南运来的木料中有专门用来造宝船的近百米长的近千年古木,再用古代精巧的拼接工艺拼起来,比现在的材料坚固得多。
我打赌,要是日本再来一次侵华的话,汉奸一定比当年要多.
<P>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长宽比2:1的船好走么?</P>
<P>看过discovery和国家地理杂志吗?老美都承认了,竟然还有国人反对,唉</P>
这为仁兄你反对我不怪你,可是你始终只是自己的臆测,丝毫证据不讲就是你的不对了
这为仁兄你反对我不怪你,可是你始终只是自己的臆测,丝毫证据不讲就是你的不对了
如果金字塔或者长城不是依然存世,骄傲自大的现代人怎么能过想象得到我们伟大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呢??“宝船”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给钱我也干呀
说实话,我绝不相信44丈这个数据,其它的没什么了。麦哲伦指挥5艘船困难,不等于郑和指挥不了60艘。
<P>说了半天,全是类似于“王二麻子不行凭什么你李四就行”的奇怪逻辑……</P>
<P>明永乐年间的技术奇迹,还有武当山的金顶和避风楼.</P>

<P>如果这些仅存在于记载,那么后人也是无法相信实际存在过的.</P>

[em01][em01][em01]
<P>现在的人们不一定明白大汉民族曾经拥有的博大精深的造船技术,不明白就不要乱开腔!未知的秘密多得很,总不能不懂就否定吧?</P>
不管怎样都没带来什么实际利益是真的……
<P>当年我们的楠木多大,你想都想不到!  2米直径的一大把,3~4千年前福建那里的“船型悬棺”就是用2.5米直径的楠木挖空的棺材</P>

<P>我们的船型不象现在。130多米没有10那么深,达到你说饿3万吨你想一想当年的天然港口能有多深啊?  50多米宽就是为了结构需要,同时考虑横摇的要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 16:37:30编辑过]
<P>呵呵~如果长城倒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说:现代都造不出来这么坚固的城墙,古代怎么就能?!</P>
<P>作者是为骂而骂 -----</P>
TNND!凯迪的文章没一个不是诋毁我们的,我门已复制一条船在航行."绿眉毛"号.少小一些.自己看看,懒的骂他.
楼上说“稍小一些”的是指那艘只有31米长,宽6.8米,型深3.2米,吃水2.2米,排水量230吨的绿眉毛号吗?
<P>以前我姨父家的一栋房,两层5间房占地160平方以上,全用木料建成,最主要的是完全没用一个铁钉。现在城市人有几个想象得出来是如何建的?</P>

<P>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无知者还要无畏那就太无耻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2:15:28编辑过]
哦……原来是凯迪那渣地方的帖子啊,怪不得那么的……恶心
有机会应该好好抽抽那个鬼地方的家伙
[B]以下是引用[I]bcb0401[/I]在2006-1-20 10:39:00的发言:[/B][BR]我打赌,要是日本再来一次侵华的话,汉奸一定比当年要多.


你怎么就从这贴就看出来了你的问题?
[B]以下是引用[I]放屁狗[/I]在2006-1-23 17:2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cb0401[/I]在2006-1-20 10:39:00的发言:[/B][BR]我打赌,要是日本再来一次侵华的话,汉奸一定比当年要多.</div>

你怎么就从这贴就看出来了你的问题?


这么快就跳出来了?想当汉奸你还要好好学习,像你现在这水平想当汉奸还不够格。
<P>去过这个网站。我发现网站上的这个人很牛哎,我只懂得摄影和音响,这个人自然猛批,把中国的摄影和音响大骂特骂,又是数据又是个人体验,虽然是胡扯,但是掺和的水平还是很高的。</P>
<P>至于其在载人飞船和飞机发动机上的造诣,我就不大懂了,汽车我也不大了解。</P>
<P>现在发现还精通历史和造船?行,太佩服了。</P>
<P>楼上的,这年头有“本事”的汉奸还是很多的</P>
[B]以下是引用[I]缥缈神龙[/I]在2006-1-23 11:57:00的发言:[/B][BR]<P>反对的逻辑比较奇怪。</P><P>就是没有现代科技如何如何,好无证据的瞎猜。</P><P>完全就是“疑邻盗斧”式的口吻。</P><P>不过小资就这号德行,自己不行就以为别人肯定不行。其实自己啥都不懂,还整天屁话特多,可仔细看发现其实什么都没说,什么证据没有。</P><P>郑和时代海船的构件是有文物出土的,而且还有造船厂的遗迹。根据出土的舵杆尺寸和船位的大小,那个年代的海船就是有那么大。</P><P>排水量被算错了,根本没有3万吨,6000多吨而已(小资又胡扯)</P><P>造那么大也是没有办法,中途补给站少,所以必须携带大量的给养,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在船上养牲畜,种植蔬菜。能这么干,船肯定不小。</P><P>而明代造船技术失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宫廷政治斗争的缘故,一个是明代中后期的海禁政策。</P>
凯迪的帖子,我也去看了。
证实的人贴资料上来,就说人家民族主意,
就铺天盖地的谩骂。而且小资还特别爱引黄宇仁的说法。嘿嘿。


目前没有出土的实物证明郑和一号宝船的存在吧?我记得有一期国家地理专门讲这个,一号宝船确实大的离谱,且有僭越之嫌,其存在与否还没定论。
另外黄宇任是谁?
<p>专出汉奸的所谓买办精英也层</p>
[B]以下是引用[I]hollislee[/I]在2006-1-24 15:1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缥缈神龙[/I]在2006-1-23 11:57:00的发言:[/B][BR]<p>反对的逻辑比较奇怪。</p><p>就是没有现代科技如何如何,好无证据的瞎猜。</p><p>完全就是“疑邻盗斧”式的口吻。</p><p>不过小资就这号德行,自己不行就以为别人肯定不行。其实自己啥都不懂,还整天屁话特多,可仔细看发现其实什么都没说,什么证据没有。</p><p>郑和时代海船的构件是有文物出土的,而且还有造船厂的遗迹。根据出土的舵杆尺寸和船位的大小,那个年代的海船就是有那么大。</p><p>排水量被算错了,根本没有3万吨,6000多吨而已(小资又胡扯)</p><p>造那么大也是没有办法,中途补给站少,所以必须携带大量的给养,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在船上养牲畜,种植蔬菜。能这么干,船肯定不小。</p><p>而明代造船技术失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宫廷政治斗争的缘故,一个是明代中后期的海禁政策。</p>凯迪的帖子,我也去看了。证实的人贴资料上来,就说人家民族主意,就铺天盖地的谩骂。而且小资还特别爱引黄宇仁的说法。嘿嘿。 </div>目前没有出土的实物证明郑和一号宝船的存在吧?我记得有一期国家地理专门讲这个,一号宝船确实大的离谱,且有僭越之嫌,其存在与否还没定论。另外黄宇任是谁?
第一,有宝船的舵杆出土。第二,他说的应该是黄仁宇,不知道的话可以百度一下。
不肖子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