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正统道德观说起,兼谈古人的义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6:06:16
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是经常被引用来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就已经流传之广泛的证据.而<三国演义>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正邪分明.代表“正”的一方是以刘备为象征的蜀汉,代表“邪”的一方是以曹操为象征的曹魏。的确,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刘”正”曹”邪”的倾向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经存在, 苏轼《东坡志林》曾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而到了罗贯中手里,这种倾向在小说中进一步被夸大。实际上,这也是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对于支持者而言,"正方"就是"我"的传声筒,"反方"就是"我"鄙视的对象.

       而传统上,判定是"正"还是"邪"则是由一种尊崇“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三国志>,而史实记载里的曹操,是一个颠覆传统伦理的人物(如杀人如麻,背信弃义等等),他很有个人魅力,也有不少值得称赞的大手笔问世,但却由于对封建正统道德观的践踏,导致不被习惯正统之人的老百姓的肯定,因而极不情愿说他是”英雄”,同时又实在不能否认曹操的才能,于是给了个”奸雄”的称号;而反观刘备,除了经常来几滴眼泪和一副”死皮赖脸”,求贤若渴的样子之外,给人感觉是没有多少个人魅力,政治成就也主要靠一干铁杆朋友打拼出来,却因为他与汉末皇室的一点并非理直气壮的若隐若现的血统关系,就"名正言顺"的被树立为正面人物。所以,以此来分辨正邪,实际上是封建皇权意志的体现。演义中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在自身可能被活捉的情况下,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几万百姓之类的情结,是很合老百姓的胃口的,比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更加惹人喜爱不足为奇.

         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市井的“义气”,确切的说就是一种朋友之间相互扶助的原则,典型的思想就是知恩图报;典型的例子就是旧时的江湖帮会.行走江湖的人,很多活动不可避免的要超越地域和宗族的范围限制,熟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义气”是多么重要(当然今天的人们也是如此,只是比起古人要差得多了)。而江湖帮会特别重视“义气”,原因就在于它往往是由一帮"志同道合"的亡命之人或者均为同乡等等组成,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强有力的共同利益关系。

<三国演义>写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的诡辩笑话),就是以封建正统与市井义气道德相结合来阐述历史。这三人的关系,明眼人都很清楚: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到了后世更是成为“义气”的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曹操的高官厚禄不理不睬,一门心思要回到刘备门下,于是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行云流水般的“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好戏,完美的体现了结义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违逆的原则。但另一次,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却又因为曹操旧日曾有恩于他而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又是“义气”的另一体现,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实际上,这些都只不过是对利益交换原则的恪守罢了.

      而在曹操与刘备之间,尽管有”天下英雄独玄德与操尔”的惺惺相惜,也很难想象作为处于对立面的割据势力,他们之间能有什么义气可言.但这种”义气”在市井人士之间是被崇尚的,并且是被人们判断好人或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关羽的形象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玉泉显圣”“大力鬼神”"北极紫微大帝之主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民间广受崇拜,这一方面是统治者愚化百姓,于是需要”扶植”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来令人顶礼膜拜有关,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老百姓自身出于对”义气”乐意认同的结果.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是经常被引用来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就已经流传之广泛的证据.而<三国演义>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正邪分明.代表“正”的一方是以刘备为象征的蜀汉,代表“邪”的一方是以曹操为象征的曹魏。的确,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刘”正”曹”邪”的倾向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经存在, 苏轼《东坡志林》曾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而到了罗贯中手里,这种倾向在小说中进一步被夸大。实际上,这也是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对于支持者而言,"正方"就是"我"的传声筒,"反方"就是"我"鄙视的对象.

       而传统上,判定是"正"还是"邪"则是由一种尊崇“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三国志>,而史实记载里的曹操,是一个颠覆传统伦理的人物(如杀人如麻,背信弃义等等),他很有个人魅力,也有不少值得称赞的大手笔问世,但却由于对封建正统道德观的践踏,导致不被习惯正统之人的老百姓的肯定,因而极不情愿说他是”英雄”,同时又实在不能否认曹操的才能,于是给了个”奸雄”的称号;而反观刘备,除了经常来几滴眼泪和一副”死皮赖脸”,求贤若渴的样子之外,给人感觉是没有多少个人魅力,政治成就也主要靠一干铁杆朋友打拼出来,却因为他与汉末皇室的一点并非理直气壮的若隐若现的血统关系,就"名正言顺"的被树立为正面人物。所以,以此来分辨正邪,实际上是封建皇权意志的体现。演义中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在自身可能被活捉的情况下,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几万百姓之类的情结,是很合老百姓的胃口的,比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更加惹人喜爱不足为奇.

         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市井的“义气”,确切的说就是一种朋友之间相互扶助的原则,典型的思想就是知恩图报;典型的例子就是旧时的江湖帮会.行走江湖的人,很多活动不可避免的要超越地域和宗族的范围限制,熟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义气”是多么重要(当然今天的人们也是如此,只是比起古人要差得多了)。而江湖帮会特别重视“义气”,原因就在于它往往是由一帮"志同道合"的亡命之人或者均为同乡等等组成,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强有力的共同利益关系。

<三国演义>写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的诡辩笑话),就是以封建正统与市井义气道德相结合来阐述历史。这三人的关系,明眼人都很清楚: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到了后世更是成为“义气”的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曹操的高官厚禄不理不睬,一门心思要回到刘备门下,于是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行云流水般的“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好戏,完美的体现了结义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违逆的原则。但另一次,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却又因为曹操旧日曾有恩于他而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又是“义气”的另一体现,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实际上,这些都只不过是对利益交换原则的恪守罢了.

      而在曹操与刘备之间,尽管有”天下英雄独玄德与操尔”的惺惺相惜,也很难想象作为处于对立面的割据势力,他们之间能有什么义气可言.但这种”义气”在市井人士之间是被崇尚的,并且是被人们判断好人或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关羽的形象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玉泉显圣”“大力鬼神”"北极紫微大帝之主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民间广受崇拜,这一方面是统治者愚化百姓,于是需要”扶植”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来令人顶礼膜拜有关,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老百姓自身出于对”义气”乐意认同的结果.
<P>怎么说呢</P>
<P>天地君亲师</P>
<P>仁义道德</P>
<P>现在的人,不是很讲究了啊</P>
guoguo喜欢封建王朝?
给大家一个话题,不一定就是本人的想法.
我认识的很多香港朋友都喜欢拜关二爷,虽然已经是信息时代了,但是某些东西还是有意义的
[B]以下是引用[I]中国一统天下[/I]在2006-1-7 22:11:00的发言:[/B][BR]guoguo喜欢封建王朝?

不是喜欢封建的东西
忠孝仁义,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失的
仁义礼智信忠忍悌孝本意都是好的,但是往往被加上各色的边框
[B]以下是引用[I]中国一统天下[/I]在2006-1-7 22:19:00的发言:[/B][BR]仁义礼智信忠忍悌孝本意都是好的,但是往往被加上各色的边框

不是吧兄弟
<P>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经把这九个字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