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轻松收购中国最大的精密复杂刀具生产科研基地----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0:44:25
外资轻取精华 再造哈一工几无可能

作者:本报记者 杨明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日期:2005-12-19

初冬的哈尔滨,已经寒意浓浓。11月17日上午8点,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有限公司(简称哈一工)厂部大楼二楼冰冷的会议室里,早早地坐满了滚刀工具分厂、插剔刀具分厂、锥齿轮刀具分厂职工,他们在焦急地等待厂里的答复。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合资?滚刀、插剔、锥齿轮包括拉刀分厂,全是厂里效益最好的部分,而且是外资绝对控股,这不是明摆着我们的利润都被人家拿去了么?再说了,让我们到合资公司去上班,这几年我们的养老保险工厂没有交一分钱,还有拖欠我们的集资款、工资、独生子女费等。这些问题不说清楚,你让我们怎么到合资公司上班啊?"一位滚刀工具分厂的职工在会议室大厅里对记者说。
  这位职工所说的合资一事,指的是哈一工与美国格里森公司的合资。今年10月25日,格里森一工(哈尔滨)刀具有限公司成立庆典仪式在哈市举行。据了解,这家跨国公司是由全球最大的制齿装备生产企业---美国格里森公司(简称格里森)与我国最大的精密复杂刀具生产企业---哈一工共同出资组建。按照协议,双方合资组建的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143万元,其中格里森投资7100万元,哈一工投资3040万元,格里森公司控股70%。
  有人曾比喻说,哈一工与格里森的合资就像一根导火索,引燃了哈一工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先是滚刀工具分厂、插剔刀具分厂、锥齿轮刀具分厂职工拒绝到合资公司上班,后是董事长崔国民提交了辞职报告拂袖而去,再接下来就是银行催债、新厂房等待后期建设资金、职工等待工厂解决厂里拖欠的养老保险费用等。
  这些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集中爆发,犹如一记记重拳,打在这个原本是工具行业排头兵的企业身上。
  但合资带来的影响,远非这些矛盾可比。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合资后,国家失去了对一个以我国最大的精密复杂刀具生产科研基地著称、其复杂刀具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6%的企业的掌控,这或许才是更为深远的影响之一。"
  合资的由来
  11月17日上午,郑建民,这个新上任的哈一工一把手,并没有给等待答复的职工带来令他们满意的回答。郑能做到的就是告诉大家:"这些问题厂里一定会解决,但眼下厂里一时拿不出资金。明年4月底以前,肯定会为职工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郑建民也没有给记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于记者提出的就合资问题向他进行采访的要求,郑建民也婉转地拒绝了。不过,在此次与职工的见面会上,记者听到郑建民是这样评价这次合资的:"原本应该是先改制再合资,现在这个事情恰恰拧了。"
  应该说,哈一工之所以选择合资这条道路,还是与它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了解,在哈一工原董事长崔国民上任之际,该厂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最高时亏损达到6000万元。为能尽快摆脱窘境,该厂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由于包袱沉重、亏损较多,即使是已经获得了国家批复的项目却仍得不到银行的贷款,企业发展陷入窘境。
  当时的市场环境是,国外著名的刀具制造企业多数已经进入中国,而且市场份额逐渐攀升。外来的压力以及内在的弊端,迫使哈一工不得不走上寻找投资方来拯救企业这条路,在当时这种做法也符合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思路。
  哈尔滨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据了解,2002年,黑龙江省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为此,该市的国企改革任务更为繁重。据统计,该市国有企业有1500多户,而根据计划,该市2005年要有90%的国有企业启动改革,其中70%必保完成。2004年和2005年是哈市重要的改革年份,但企业多、任务重、改革阻力大都是摆在该市有关领导面前令人头疼的问题。
  作为改革重点之一的哈一工同样令哈市有关方面头疼。由于包袱重等原因,哈一工的改制迟迟没有进展。据说为了寻找投资方,崔国民在任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不过,于今年6月16日召开的第十六届哈洽会,使得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有了契机。
  据了解,按照当时市里的战略意图,如果在这次会上哈一工能与外资签约,不仅能加快哈一工的改制步伐,也能吸引到重量级的外国投资者,并且还可以实现该市"退二进三"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可谓一举多得。
  但据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并非一帆风顺。就在行将与格里森签约的前期,哈一工内部高层对合资并不是十分认同。
  据了解,这其中最大的争议就在控股权的问题上。在这一问题上,哈一工遇到了与本报早期报道的"杭齿合资"相似的困惑,即中方坚持控股,而外方则咬着控股权死死不放。
  谈判几经停顿,事态发展也几度处于僵局之中。此时,该市领导以及哈一工的主管单位---哈尔滨机械控股有限公司的领导找到了哈一工的高层,通过反复沟通,哈一工高层的观念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认为与格里森合资后,不仅能得到企业所需的发展资金,也能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而且职工的待遇也有可能获得提高。综合考虑之后,哈一工最终在合资协议上签了字。
  据了解,哈市是按照"不求国资独大"的原则来推进哈一工合资的。在引资方案中,该市向投资者承诺,参与合资合作的资产都是哈一工的有效资产,至于债务、人员、企业办社会等各种包袱都与此无关。据悉,为了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哈一工的项目规划还按照产品特点分别立项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对应合资。对于这种分别立项、分别合资的办法,该市称其为"分解式改制"。
  据记者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了解,目前由于缺少改制资金,哈一工正式的改制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所以改制也没有进入实质阶段。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哈一工改制后的组织框架是成立哈尔滨第一工具(集团)公司,下设一工格里森刀具合资公司、一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螺纹刀具合资公司、通用刀具合资公司、斯劳特刀具有限公司、一工普威特镀膜有限公司、装备有限公司以及钢铁有限公司。据称,哈一工的拉削刀具厂未来也将纳入这一框架,具体事宜还在磋商之中。
  现在,哈一工除成立一工格里森刀具合资公司外,今年年初还有一家合资公司开始投产了。
  合资后的哈一工
  那么前期分拆公司合资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哈一工涂层厂就是上述提到的分拆合资并已经投产的分厂。据了解,合资成立的哈一工普威特镀膜有限公司,是由哈一工和德国PVT超耐磨薄膜镀膜技术公司共同组建。按照合资方案,哈一工占股10%,外资控股90%。据记者了解,此次合资并不能算得上成功。
  采访期间,一位原哈一工涂层厂的员工对记者说:"在合资前,我们涂层厂属于承包部门,每年大概有200万元的产值,我们每年给厂里上交100多万元,剩下的我们自负盈亏,包括职工的开支、设备维修支出等,效益应该说很不错。但合资以后呢?如果还按照原来的产值计算,哈一工现在能得到的也就是20万元左右。从目前情况来看,就是这20万元哈一工也未必能得到保证,因为合资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外资不是这个月添个设备,就是下个月买个其他什么的,反正自年初合资以来,企业没有一个月是不亏的。"
  涂层厂原本希望通过合资引来先进设备和技术,但据这位职工反映:"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设备比我们原来的设备先进程度有限。而且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我们已经对原来引进的设备消化得差不多了,但合资后引进的设备,外方技术人员只是告诉我们在机器操作时按哪个钮,不按哪个钮,其余一概不透露,这样合资是为了什么?"
  据记者调查了解,与这位职工有着同样困惑的,在哈一工还有不少。
  厂里一位科室人员对记者说:"都说我们是'靓女先嫁',但企业嫁了靓女却没有回报。现在的情况是,在新厂区格里森只是搬来了一台检测设备,其余的都是哈一工的。"
  困惑还不止这些。另据该厂有关人士介绍,哈一工于2002年12月分开,由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该厂的生产主厂(18个分厂),后一部分属于辅助分厂(包含企业办社会等)。生产主厂部分是该企业赢利的主体部分,全厂都依靠这一部分在支撑,滚刀工具分厂、插剔刀具分厂、锥齿轮刀具分厂等就在其中。据了解,这三个主要刀具分厂再加上拉削刀具分厂的产值能占到全厂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该人士说:"我们把最好的部分拿出去合资,好的部分让外资拿去赚钱了,剩下烂摊子又怎么办?为什么外资就不能把差一点的部分也接收过去?"
  如果不是企业负担太重,哈一工或许可以发展得比现在要好得多。
  据统计,即使是在刀具工业所用钢材涨价200%的情况下,去年哈一工生产主体仍赢利851万元。另据统计,哈一工的生产主体部分产值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01~2004年,滚削刀具厂的产值分别为1259万元、2145万元、2684万元、3088万元,插剔刀具厂是1037万元、1434万元、1569万元、1581万元,锥齿轮刀具厂是1196万元、1319万元、1346万元、1669万元,拉削刀具厂则为2079万元、2790万元、3311万元、3595万元。今年1~9月,四个主要分厂的产值分别为2537万元、798万元、1332万元、2831万元,同比都有所增长。去年全厂缴税1789万元,同比增长24.4%。
  一位滚削刀具厂的高管对记者说,哈一工的滚削刀具、插剔刀具、锥齿轮刀具以及拉削刀具等都属于精密复杂刀具,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所以利润也大。"现在哈一工缺什么?我们是缺资金,但更缺一个好的机制,若政府能把企业的包袱卸下来,我相信企业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这位高管对记者说,"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被称做是中国的四大工具厂之一,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产品的数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虽然现在从全厂效益来看,一直亏损,但我们核心分厂的实力绝对不能被否认,无论是产品的技术、职工队伍还是市场认知度,都是国内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企业的优势所在。"
  格里森深知这其中的内涵。据这位高管介绍,格里森近年来频繁与行业内企业接触,其中不乏哈一工的竞争对手。"从这些动作看,格里森收购哈一工,非常有可能只是其在中国布局的重要一环。格里森收购哈一工看中的不仅是哈一工在中国刀具行业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采访中该人士指出,对于格里森控股的事情,全厂基层领导班子有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可这又能怎样,企业最后还不是被人家控股了"。
  合资带来的影响
  为了解合资对哈一工的影响,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机床工具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对行业情况了然于胸的专家。谈及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的事情,这位专家是这样评价的:"哈一工与格里森的合资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这种做法就好比是饮鸩止渴。"
  据他介绍,机床行业在我国被喻为工业母机行业,而机床工具行业则可以比作是这些机床的牙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指出,之所以说哈一工与格里森的合资有些欠考虑,主要是因为哈一工在行业中占据的地位。"哈一工这么多年来辛苦培育起来的市场地位,如今却因为合资而丧失实在是得不偿失。合资可以,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保持控股权。从现在的情况看,合资后,我国国内其他的厂家如果再想赶上来,占有哈一工空出的位置几乎越来越难。我现在甚至想不出,我国还有什么办法能再造一个哈一工。因为培育一个优秀的刀具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时间、技术以及宝贵的人才。我们国家培育一个哈一工花费了多少钱?现在就这样轻易地合资,实在是让人痛心。"
  哈一工发展到今天已经有50多年历史。目前哈一工的产品包括齿轮刀具、拉削刀具、可转位刀具、铣削刀具、螺纹刀具、孔加工刀具、锯削刀具、车削刀具以及其他共九大类202个品种2万多个规格。产品应用覆盖领域包括国防、能源、航天、电力、汽车、机床、农机等。众多业内人士在评价哈一工时都会指出,这是中国目前重大装备工业最大的复杂刀具生产企业之一。
  "该厂在全国设有20多个自销分公司,还有80多个二级销售网点,现在被外资控股了,这些就是我们的陪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为了合资而付出的代价吧。"一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说。
  但哈一工付出的代价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据哈一工有关人士介绍,"合资的事情对哈一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为了能配合市里工业企业退城进郊的部署以及合资安排,哈一工与合资成立的格里森一工(哈尔滨)刀具公司都将搬迁到哈市开发区,建立新厂。可是哈一工哪来那么多资金?为了建设新厂区,哈一工变卖了一部分固定资产,但还是不够。目前新厂区建设一期工程只完成了70%,陆续投入已经达到8700万元,这其中有2500万元是从开发区借的。按照计划,在新建厂区的同时,老厂区土地也进行拍卖,可现在作价1.5亿元的地皮从挂牌伊始,至今无人过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老厂区布局比较复杂,而且周边还连带有其他企业。眼下,银行三天两头催债,在这样的重负之下,企业还怎么发展?"
  该人士说:"如果能把建设新厂区的钱都投入到技术改造上,企业状况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窘迫。"据他介绍,最近几年,哈一工技改投资几乎没有,有的也只是工厂设备、厂房等的修补。
  据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向记者介绍,由于哈一工滚削刀具、插剔刀具、锥齿轮刀具厂职工身份转换、工人不能按时到岗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鉴于此情况,日前格里森方面也已经明确表态,如果这些事情中方不能解决,格里森将拒绝接收这些分厂的职工。
  由于合资的事情一直没有新的进展,现在哈一工这些分厂的生产任务已经停止。"这些难道不是损失么?最近几年受汽车、电力行业的带动,企业正处于直线上升阶段。我们没合资前,生产任务一直排得满满的,职工经常是加班加点。可现在生产都停了,工人开不出工资,这可怎么办?"
  现在,哈一工的职工可谓是谈合资色变。尤其是最近,哈一工原涂层厂的几名员工不知何故被合资公司除名的消息传出后,滚削刀具、插剔刀具、锥齿轮刀具分厂以及其他后续即将合资的分厂职工,对于将来的合资更是忐忑不安。外资轻取精华 再造哈一工几无可能

作者:本报记者 杨明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日期:2005-12-19

初冬的哈尔滨,已经寒意浓浓。11月17日上午8点,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有限公司(简称哈一工)厂部大楼二楼冰冷的会议室里,早早地坐满了滚刀工具分厂、插剔刀具分厂、锥齿轮刀具分厂职工,他们在焦急地等待厂里的答复。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合资?滚刀、插剔、锥齿轮包括拉刀分厂,全是厂里效益最好的部分,而且是外资绝对控股,这不是明摆着我们的利润都被人家拿去了么?再说了,让我们到合资公司去上班,这几年我们的养老保险工厂没有交一分钱,还有拖欠我们的集资款、工资、独生子女费等。这些问题不说清楚,你让我们怎么到合资公司上班啊?"一位滚刀工具分厂的职工在会议室大厅里对记者说。
  这位职工所说的合资一事,指的是哈一工与美国格里森公司的合资。今年10月25日,格里森一工(哈尔滨)刀具有限公司成立庆典仪式在哈市举行。据了解,这家跨国公司是由全球最大的制齿装备生产企业---美国格里森公司(简称格里森)与我国最大的精密复杂刀具生产企业---哈一工共同出资组建。按照协议,双方合资组建的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143万元,其中格里森投资7100万元,哈一工投资3040万元,格里森公司控股70%。
  有人曾比喻说,哈一工与格里森的合资就像一根导火索,引燃了哈一工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先是滚刀工具分厂、插剔刀具分厂、锥齿轮刀具分厂职工拒绝到合资公司上班,后是董事长崔国民提交了辞职报告拂袖而去,再接下来就是银行催债、新厂房等待后期建设资金、职工等待工厂解决厂里拖欠的养老保险费用等。
  这些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集中爆发,犹如一记记重拳,打在这个原本是工具行业排头兵的企业身上。
  但合资带来的影响,远非这些矛盾可比。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合资后,国家失去了对一个以我国最大的精密复杂刀具生产科研基地著称、其复杂刀具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6%的企业的掌控,这或许才是更为深远的影响之一。"
  合资的由来
  11月17日上午,郑建民,这个新上任的哈一工一把手,并没有给等待答复的职工带来令他们满意的回答。郑能做到的就是告诉大家:"这些问题厂里一定会解决,但眼下厂里一时拿不出资金。明年4月底以前,肯定会为职工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郑建民也没有给记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于记者提出的就合资问题向他进行采访的要求,郑建民也婉转地拒绝了。不过,在此次与职工的见面会上,记者听到郑建民是这样评价这次合资的:"原本应该是先改制再合资,现在这个事情恰恰拧了。"
  应该说,哈一工之所以选择合资这条道路,还是与它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了解,在哈一工原董事长崔国民上任之际,该厂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最高时亏损达到6000万元。为能尽快摆脱窘境,该厂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由于包袱沉重、亏损较多,即使是已经获得了国家批复的项目却仍得不到银行的贷款,企业发展陷入窘境。
  当时的市场环境是,国外著名的刀具制造企业多数已经进入中国,而且市场份额逐渐攀升。外来的压力以及内在的弊端,迫使哈一工不得不走上寻找投资方来拯救企业这条路,在当时这种做法也符合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思路。
  哈尔滨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据了解,2002年,黑龙江省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为此,该市的国企改革任务更为繁重。据统计,该市国有企业有1500多户,而根据计划,该市2005年要有90%的国有企业启动改革,其中70%必保完成。2004年和2005年是哈市重要的改革年份,但企业多、任务重、改革阻力大都是摆在该市有关领导面前令人头疼的问题。
  作为改革重点之一的哈一工同样令哈市有关方面头疼。由于包袱重等原因,哈一工的改制迟迟没有进展。据说为了寻找投资方,崔国民在任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不过,于今年6月16日召开的第十六届哈洽会,使得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有了契机。
  据了解,按照当时市里的战略意图,如果在这次会上哈一工能与外资签约,不仅能加快哈一工的改制步伐,也能吸引到重量级的外国投资者,并且还可以实现该市"退二进三"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可谓一举多得。
  但据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并非一帆风顺。就在行将与格里森签约的前期,哈一工内部高层对合资并不是十分认同。
  据了解,这其中最大的争议就在控股权的问题上。在这一问题上,哈一工遇到了与本报早期报道的"杭齿合资"相似的困惑,即中方坚持控股,而外方则咬着控股权死死不放。
  谈判几经停顿,事态发展也几度处于僵局之中。此时,该市领导以及哈一工的主管单位---哈尔滨机械控股有限公司的领导找到了哈一工的高层,通过反复沟通,哈一工高层的观念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认为与格里森合资后,不仅能得到企业所需的发展资金,也能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而且职工的待遇也有可能获得提高。综合考虑之后,哈一工最终在合资协议上签了字。
  据了解,哈市是按照"不求国资独大"的原则来推进哈一工合资的。在引资方案中,该市向投资者承诺,参与合资合作的资产都是哈一工的有效资产,至于债务、人员、企业办社会等各种包袱都与此无关。据悉,为了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哈一工的项目规划还按照产品特点分别立项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对应合资。对于这种分别立项、分别合资的办法,该市称其为"分解式改制"。
  据记者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了解,目前由于缺少改制资金,哈一工正式的改制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所以改制也没有进入实质阶段。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哈一工改制后的组织框架是成立哈尔滨第一工具(集团)公司,下设一工格里森刀具合资公司、一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螺纹刀具合资公司、通用刀具合资公司、斯劳特刀具有限公司、一工普威特镀膜有限公司、装备有限公司以及钢铁有限公司。据称,哈一工的拉削刀具厂未来也将纳入这一框架,具体事宜还在磋商之中。
  现在,哈一工除成立一工格里森刀具合资公司外,今年年初还有一家合资公司开始投产了。
  合资后的哈一工
  那么前期分拆公司合资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哈一工涂层厂就是上述提到的分拆合资并已经投产的分厂。据了解,合资成立的哈一工普威特镀膜有限公司,是由哈一工和德国PVT超耐磨薄膜镀膜技术公司共同组建。按照合资方案,哈一工占股10%,外资控股90%。据记者了解,此次合资并不能算得上成功。
  采访期间,一位原哈一工涂层厂的员工对记者说:"在合资前,我们涂层厂属于承包部门,每年大概有200万元的产值,我们每年给厂里上交100多万元,剩下的我们自负盈亏,包括职工的开支、设备维修支出等,效益应该说很不错。但合资以后呢?如果还按照原来的产值计算,哈一工现在能得到的也就是20万元左右。从目前情况来看,就是这20万元哈一工也未必能得到保证,因为合资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外资不是这个月添个设备,就是下个月买个其他什么的,反正自年初合资以来,企业没有一个月是不亏的。"
  涂层厂原本希望通过合资引来先进设备和技术,但据这位职工反映:"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设备比我们原来的设备先进程度有限。而且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我们已经对原来引进的设备消化得差不多了,但合资后引进的设备,外方技术人员只是告诉我们在机器操作时按哪个钮,不按哪个钮,其余一概不透露,这样合资是为了什么?"
  据记者调查了解,与这位职工有着同样困惑的,在哈一工还有不少。
  厂里一位科室人员对记者说:"都说我们是'靓女先嫁',但企业嫁了靓女却没有回报。现在的情况是,在新厂区格里森只是搬来了一台检测设备,其余的都是哈一工的。"
  困惑还不止这些。另据该厂有关人士介绍,哈一工于2002年12月分开,由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该厂的生产主厂(18个分厂),后一部分属于辅助分厂(包含企业办社会等)。生产主厂部分是该企业赢利的主体部分,全厂都依靠这一部分在支撑,滚刀工具分厂、插剔刀具分厂、锥齿轮刀具分厂等就在其中。据了解,这三个主要刀具分厂再加上拉削刀具分厂的产值能占到全厂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该人士说:"我们把最好的部分拿出去合资,好的部分让外资拿去赚钱了,剩下烂摊子又怎么办?为什么外资就不能把差一点的部分也接收过去?"
  如果不是企业负担太重,哈一工或许可以发展得比现在要好得多。
  据统计,即使是在刀具工业所用钢材涨价200%的情况下,去年哈一工生产主体仍赢利851万元。另据统计,哈一工的生产主体部分产值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01~2004年,滚削刀具厂的产值分别为1259万元、2145万元、2684万元、3088万元,插剔刀具厂是1037万元、1434万元、1569万元、1581万元,锥齿轮刀具厂是1196万元、1319万元、1346万元、1669万元,拉削刀具厂则为2079万元、2790万元、3311万元、3595万元。今年1~9月,四个主要分厂的产值分别为2537万元、798万元、1332万元、2831万元,同比都有所增长。去年全厂缴税1789万元,同比增长24.4%。
  一位滚削刀具厂的高管对记者说,哈一工的滚削刀具、插剔刀具、锥齿轮刀具以及拉削刀具等都属于精密复杂刀具,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所以利润也大。"现在哈一工缺什么?我们是缺资金,但更缺一个好的机制,若政府能把企业的包袱卸下来,我相信企业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这位高管对记者说,"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被称做是中国的四大工具厂之一,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产品的数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虽然现在从全厂效益来看,一直亏损,但我们核心分厂的实力绝对不能被否认,无论是产品的技术、职工队伍还是市场认知度,都是国内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企业的优势所在。"
  格里森深知这其中的内涵。据这位高管介绍,格里森近年来频繁与行业内企业接触,其中不乏哈一工的竞争对手。"从这些动作看,格里森收购哈一工,非常有可能只是其在中国布局的重要一环。格里森收购哈一工看中的不仅是哈一工在中国刀具行业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采访中该人士指出,对于格里森控股的事情,全厂基层领导班子有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可这又能怎样,企业最后还不是被人家控股了"。
  合资带来的影响
  为了解合资对哈一工的影响,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机床工具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对行业情况了然于胸的专家。谈及哈一工与格里森合资的事情,这位专家是这样评价的:"哈一工与格里森的合资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这种做法就好比是饮鸩止渴。"
  据他介绍,机床行业在我国被喻为工业母机行业,而机床工具行业则可以比作是这些机床的牙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指出,之所以说哈一工与格里森的合资有些欠考虑,主要是因为哈一工在行业中占据的地位。"哈一工这么多年来辛苦培育起来的市场地位,如今却因为合资而丧失实在是得不偿失。合资可以,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保持控股权。从现在的情况看,合资后,我国国内其他的厂家如果再想赶上来,占有哈一工空出的位置几乎越来越难。我现在甚至想不出,我国还有什么办法能再造一个哈一工。因为培育一个优秀的刀具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时间、技术以及宝贵的人才。我们国家培育一个哈一工花费了多少钱?现在就这样轻易地合资,实在是让人痛心。"
  哈一工发展到今天已经有50多年历史。目前哈一工的产品包括齿轮刀具、拉削刀具、可转位刀具、铣削刀具、螺纹刀具、孔加工刀具、锯削刀具、车削刀具以及其他共九大类202个品种2万多个规格。产品应用覆盖领域包括国防、能源、航天、电力、汽车、机床、农机等。众多业内人士在评价哈一工时都会指出,这是中国目前重大装备工业最大的复杂刀具生产企业之一。
  "该厂在全国设有20多个自销分公司,还有80多个二级销售网点,现在被外资控股了,这些就是我们的陪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为了合资而付出的代价吧。"一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说。
  但哈一工付出的代价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据哈一工有关人士介绍,"合资的事情对哈一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为了能配合市里工业企业退城进郊的部署以及合资安排,哈一工与合资成立的格里森一工(哈尔滨)刀具公司都将搬迁到哈市开发区,建立新厂。可是哈一工哪来那么多资金?为了建设新厂区,哈一工变卖了一部分固定资产,但还是不够。目前新厂区建设一期工程只完成了70%,陆续投入已经达到8700万元,这其中有2500万元是从开发区借的。按照计划,在新建厂区的同时,老厂区土地也进行拍卖,可现在作价1.5亿元的地皮从挂牌伊始,至今无人过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老厂区布局比较复杂,而且周边还连带有其他企业。眼下,银行三天两头催债,在这样的重负之下,企业还怎么发展?"
  该人士说:"如果能把建设新厂区的钱都投入到技术改造上,企业状况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窘迫。"据他介绍,最近几年,哈一工技改投资几乎没有,有的也只是工厂设备、厂房等的修补。
  据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向记者介绍,由于哈一工滚削刀具、插剔刀具、锥齿轮刀具厂职工身份转换、工人不能按时到岗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鉴于此情况,日前格里森方面也已经明确表态,如果这些事情中方不能解决,格里森将拒绝接收这些分厂的职工。
  由于合资的事情一直没有新的进展,现在哈一工这些分厂的生产任务已经停止。"这些难道不是损失么?最近几年受汽车、电力行业的带动,企业正处于直线上升阶段。我们没合资前,生产任务一直排得满满的,职工经常是加班加点。可现在生产都停了,工人开不出工资,这可怎么办?"
  现在,哈一工的职工可谓是谈合资色变。尤其是最近,哈一工原涂层厂的几名员工不知何故被合资公司除名的消息传出后,滚削刀具、插剔刀具、锥齿轮刀具分厂以及其他后续即将合资的分厂职工,对于将来的合资更是忐忑不安。
唉真是的,好好的一个厂。
合资也不是解决国企问题的良药!
呵呵,不知道关键人物怎么想的/。
[B]以下是引用[I]japanesefucker[/I]在2005-12-29 17:55:00的发言:[/B][BR]呵呵,不知道关键人物怎么想的/。


引进外资的数额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90年代起,在中国,“引进外资”已经变成不容辩驳天然正确的事,几乎已经取代“实现共产主义”成为某党信仰。
都是五年工兵搞的鬼,TNND的真是祸害无穷呀。
既然是效益最好的部分,怎么会拖欠工人这个费那个费的?
<P>引进外资的数额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90年代起,在中国,“引进外资”已经变成不容辩驳天然正确的事,几乎已经取代“实现共产主义”成为某党信仰。</P>
<P>卖卖卖!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可卖?不要有一天,全国人民一起为外国老板打工.</P>
中国就是把很多貌似标准的东西当标准,
像这样被掏空的例子太多了!!
不知道老毛会不会给气的活过来啊
现在老外不要动粗就可摆平我们了。
<P>弱弱的问一句</P>
<P>可不可以理解成是卖国的行为啊。</P>
<P>什么啊,自我感觉良好啊,我们的差的远了</P>[em05][em05][em05]
卖不卖,合不合资,还不是领导一句话,起什么哄啊!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啊!
东北人牛着,全是黑社会,谁能咋的!!
[B]以下是引用[I]极限大刘[/I]在2005-12-30 19:47:00的发言:[/B][BR]<P>弱弱的问一句</P><P>可不可以理解成是卖国的行为啊。</P>


不知道算不算卖国
  
但我将其与“同仁堂将秘方卖给日本人”做同等看待!
这就是所谓公有制的弊端,根本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
<P>哪里还有公有制,是共有制。</P>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2-31 10:46:00的发言:[/B][BR]这就是所谓公有制的弊端,根本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


是啊,所以不能再搞“所谓的公有制”,这种“所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将几代工人的资本、技术、市场积累的处置权交给极少数贪腐官僚,任其贱卖糟蹋从中牟利的私有制,中国经济、中华民族要想避免败亡的前景,必须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因为中国现有的经济成果是工农大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艰苦劳动建立起来的,根据谁创造谁占有的原则,应该建立真正的公有制,比如具体到这里的哈一工,其所有权是全国人民,而其处置权应该委托给该厂所有员工——包括退休的和在岗的员工,该厂任何产权变化应该由他们民主评议,全体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取得决定权,这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大秦猛士”还是有清醒的时候!
[B]以下是引用[I]钝兵[/I]在2005-12-31 11:55: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2-31 10:46:00的发言:[/B][BR]这就是所谓公有制的弊端,根本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div>

是啊,所以不能再搞“所谓的公有制”,这种“所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将几代工人的资本、技术、市场积累的处置权交给极少数贪腐官僚,任其贱卖糟蹋从中牟利的私有制,中国经济、中华民族要想避免败亡的前景,必须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因为中国现有的经济成果是工农大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艰苦劳动建立起来的,根据谁创造谁占有的原则,应该建立真正的公有制,比如具体到这里的哈一工,其所有权是全国人民,而其处置权应该委托给该厂所有员工——包括退休的和在岗的员工,该厂任何产权变化应该由他们民主评议,全体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取得决定权,这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大秦猛士”还是有清醒的时候!

这样就能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了吗?如果外商出的价能够让大多数的职工投赞成票那怎么办?
20楼的意见还真有国家做过,南斯拉夫就是。
结果就是工厂把利润多数用于搞职工福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速度缓慢,通货膨胀,外债剧增。
民主表决在小型的合伙制企业还能实行,在大型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所有制必须是明确的,排他的——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属于自相矛盾的概念;所有权的监护人,必须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多数人的负责就是没有人负责。
[B]以下是引用[I]wz[/I]在2005-12-30 3:27:00的发言:[/B][BR]像这样被掏空的例子太多了!!
[em13]
<P>要不为解放思想,步子不要迈得大一些</P>
[B]以下是引用[I]网名来啫[/I]在2005-12-31 12:57:00的发言:
这样就能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了吗?如果外商出的价能够让大多数的职工投赞成票那怎么办?


第一,在以上所说真正公有制条件下,工厂是属于全体工人(包括该厂退休者)的产业,工人作为所有者有足够理性考虑自己产业的长期收益与出卖自己产业的短期收益之间孰重孰轻。
第二,在上述真正公有制条件下,因为实行民主评议,全体表决,工厂的真实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技术、销售网络、无形资产)不会被个别人出于一己私利而贱估,外商在真实估价面前能否出得起这个钱?(哈一工作为国内复杂刀具龙头老大,光是无形资产这一项就可以估出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外资出得起这个钱,经工厂所有者民主表决通过,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第三,国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本来就应该对外资进入本国产业进行严格控制,象哈一工这样的重要的装备工业配套企业,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应组织产业内专家评估被外资控制的影响,而不是由只看“政绩”、鼠目寸光的行政官僚来决定。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由专门立法,禁止外资进入其战略产业——如航空航天制造、核能等。
[B]以下是引用[I]钝兵[/I]在2005-12-31 13:5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网名来啫[/I]在2005-12-31 12:57:00的发言:
这样就能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了吗?如果外商出的价能够让大多数的职工投赞成票那怎么办?</div>

第一,在以上所说真正公有制条件下,工厂是属于全体工人(包括该厂退休者)的产业,工人作为所有者有足够理性考虑自己产业的长期收益与出卖自己产业的短期收益之间孰重孰轻。
第二,在上述真正公有制条件下,因为实行民主评议,全体表决,工厂的真实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技术、销售网络、无形资产)不会被个别人出于一己私利而贱估,外商在真实估价面前能否出得起这个钱?(哈一工作为国内复杂刀具龙头老大,光是无形资产这一项就可以估出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外资出得起这个钱,经工厂所有者民主表决通过,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第三,国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本来就应该对外资进入本国产业进行严格控制,象哈一工这样的重要的装备工业配套企业,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应组织产业内专家评估被外资控制的影响,而不是由只看“政绩”、鼠目寸光的行政官僚来决定。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由专门立法,禁止外资进入其战略产业——如航空航天制造、核能等。

只赞成第三点,如果想靠第一第二点来阻止外资收购,那就只能说你很天真.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2-31 13:40:00的发言:[/B][BR]20楼的意见还真有国家做过,南斯拉夫就是。
结果就是工厂把利润多数用于搞职工福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速度缓慢,通货膨胀,外债剧增。
民主表决在小型的合伙制企业还能实行,在大型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所有制必须是明确的,排他的——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属于自相矛盾的概念;所有权的监护人,必须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多数人的负责就是没有人负责。

首先,在禁止外资进入关涉国家安全的产业的前提下,大型国有企业被别的国有企业或本国民营企业击败也是许可的,这属于正常的竞争机制。
其次,“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这句话说得很白痴,只要举出反例就能证明这句话的白痴:法国的雷诺汽车集团就是国有,而雷诺是世界上排在通用、丰田、大众、奔驰、福特后的第六大汽车集团,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江湖地位不可撼动。
“所有权的监护人,必须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多数人的负责就是没有人负责。”这句话也说得更白痴,或者想蒙混过关——企图把“监护者”和“所有人”混为一谈,现代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可以分离的,“监护人”不等于“拥有人”,日常的经营管理应该是少数人来负责——这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是工厂的处置权却不属于这少数人,因为工厂是一代代工人通过劳动创建积累起来的,全体职工(包括退休者)是其拥有者,让“监护人”支配工厂的产权,就好比雇一个保姆收拾房间,结果收拾完后房间竟变成保姆的了!“大秦猛士”说出上面那段话,足见对“产权”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1 14:36:18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钝兵[/I]在2005-12-31 14:3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网名来啫[/I]在2005-12-31 14:03:00的发言:
只赞成第三点,如果想靠第一第二点来阻止外资收购,那就只能说你很天真.</div>

第一、二两点是没有被真正实行,这是“国企改革”在制度安排上的致命缺陷,这是贪腐的官僚资本集团有意安排的,请举出中国的“国企改革”有按第一、二两点的程序进行的案例,根本没实行就说无效,到底是谁“天真”?

你的三点措施是相互矛盾的,难道你没有发现吗?如果职工全民投票说要卖,业内专家说不能卖,那到底听谁的?
[B]以下是引用[I]网名来啫[/I]在2005-12-31 15:02:00的发言:[/B]

你的三点措施是相互矛盾的,难道你没有发现吗?如果职工全民投票说要卖,业内专家说不能卖,那到底听谁的?

请认真看我的原文,我说的是如果职工投票同意外资进入,那么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即国家专门机构业内专家的评估。这是一个审批的前后两个程序,双保险而已,甚至可以再设置其他审批程序,做到三保险或四保险以至于n保险。后面的审批程序可以否决前面的程序,这是站在不同高度上维护本国利益的制度设计,怎么能随便“如果”一下就说是矛盾呢?请看清楚原文再说,或提高理解能力。
[B]以下是引用[I]钝兵[/I]在2005-12-31 14:2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2-31 13:40:00的发言:[/B][BR]20楼的意见还真有国家做过,南斯拉夫就是。
结果就是工厂把利润多数用于搞职工福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速度缓慢,通货膨胀,外债剧增。
民主表决在小型的合伙制企业还能实行,在大型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所有制必须是明确的,排他的——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属于自相矛盾的概念;所有权的监护人,必须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多数人的负责就是没有人负责。</div>
首先,在禁止外资进入关涉国家安全的产业的前提下,大型国有企业被别的国有企业或本国民营企业击败也是许可的,这属于正常的竞争机制。
其次,“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这句话说得很白痴,只要举出反例就能证明这句话的白痴:法国的雷诺汽车集团就是国有,而雷诺是世界上排在通用、丰田、大众、奔驰、福特后的第六大汽车集团,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江湖地位不可撼动。

看来兄弟回帖不看帖……
民主表决在小型的合伙制企业还能实行,在大型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应该是“民主表决制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主体)效率极低,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而非“国有企业的主体效率极低,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B]以下是引用[I]boris_lee[/I]在2005-12-31 16:11:00的发言:[/B]
看来兄弟回帖不看帖……
民主表决在小型的合伙制企业还能实行,在大型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应该是“民主表决制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主体)效率极低,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而非“国有企业的主体效率极低,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大秦猛士”诡辩时总是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将“处置产权”的民主表决偷换成日常运作、“市场竞争”的民主表决,你和他一起忽悠,呵呵,我也不费力去猜谁是谁的马甲了。只是你们“俩”犯着同样的错误或用着同样的伎俩——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这是过于低级的诡辩术,一眼就能识穿。不妨再教你们一遍: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管理经营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只是一种社会分工的需要,不要把管理经营权等同于产权,产权属于创造它的人,在处置产权时,应该由产权所有者决定,具体在哈一工这样的国有企业上,应该由它的全体职工表决。
[B]以下是引用[I]钝兵[/I]在2005-12-31 16:3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oris_lee[/I]在2005-12-31 16:11:00的发言:[/B]
看来兄弟回帖不看帖……
民主表决在小型的合伙制企业还能实行,在大型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应该是“民主表决制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主体)效率极低,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
而非“国有企业的主体效率极低,在市场竞争中必败无疑”</div>
“大秦猛士”诡辩时总是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将“处置产权”的民主表决偷换成日常运作、“市场竞争”的民主表决,你和他一起忽悠,呵呵,我也不费力去猜谁是谁的马甲了。只是你们“俩”犯着同样的错误或用着同样的伎俩——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这是过于低级的诡辩术,一眼就能识穿。不妨再教你们一遍: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管理经营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只是一种社会分工的需要,不要把管理经营权等同于产权,产权属于创造它的人,在处置产权时,应该由产权所有者决定,具体在哈一工这样的国有企业上,应该由它的全体职工表决。


同感啊,这的马甲特多
<P>有了痛苦,就应该清醒一下,</P>
<P>自认为是精密,到了国外,只算是三流,既然如此,留着何用.</P>
<P>那些,天天唱高调的两院院士,也该想想对策了,以前人家把刀子放我们脖子上,大家还在唱高调,现在人家连咱们的刀子都拿了,还不醒醒?????/</P>
自认为是精密,到了国外,只算是三流,既然如此,留着何用.</P><P>那些,天天唱高调的两院院士,也该想想对策了,以前人家把刀子放我们脖子上,大家还在唱高调,现在人家连咱们的刀子都拿了,还不醒醒?????/</P>

照你的逻辑,请问你:你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如果不是,你的脑袋留着何用?砍掉算了!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如果不是,你的身体留着何用?跳镪水池里化掉算了!
就算是三流,那也是我们自己掌握的、可以依凭的的基础,要想变成一流,也要在这个基础上进步,要是连这点基础不要了,那就是未入流,连四流、五流、n流都不如,所以,我们的“三流”不仅留着有用,而且必须留着发挥作用。
<P>一个企业的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无论怎么重要的企业都不会长生不死.我就不相信中国少了哪个企业就会玩不转.</P>
欧美日贸易保护措施严格
    外国对FDI涉及战略产业高度警觉,严格限制
    其实,既要保护本国市场,又要实行海外市场利益最大化的不仅仅只有美国,日本不也是谴责美国人市场“盾牌”意识太强的同时,却又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欧盟甚至连我国的一个小小打火机也要挥舞技术壁垒的大棒加以限制。这就是说,每一个国家在力图打开别人的市场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市场。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开放自己的市场,而必须学会在开放中保护自身的利益。
    美国:早在1988年就通过了控制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战略产业的《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该法案并授权总统可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否决外国投资者兼并美国企业的请求,并授权“联邦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发现外资并购本国企业可能危及国防安全时,有权进行5-90天的调查,并向美国总统提出建议取消交易。这个委员会是“由财政部、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等部门的联席机构,由财政部长担任主席”。限制领域包括:
1.完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明确禁止外资介入:国内航空运输、核能生产和利用、国内水路运输。
2.严格限制外国直接投资介入:电信、广播等部门。
3.对外国投资实行对等原则:油气管道、铁路、矿产采掘等行业。
4.对水力发电、某些地区的水产业和航运业实施特殊限制。
    2004年末,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过程中,3名美国共和党议员以“让中国获得先进技术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等为由,要求委员会对该并购案调查,不允许它破坏自己的产业基础。据报道IBM对美政府做了多方解释、说明和承诺,并把其中一个实验室剥离,最后只得到IBM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
    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说:“事实上,美国才是全球最不开放的市场,它有各种标准、行政限制,但美国却要求全球的其他市场要开放。这就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日常政治主题。”
日本:在战后一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直到70年代才逐步放松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汽车工业到1971年,集成电路到1974年,电子计算机到1975年才实现资本自由化。但在农林水产业、矿业仍不许外资超过50%。
  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收购中,当一个人收购德国公司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时,必须通知联邦卡特尔局;当收购产生垄断或加强市场控制地位时,这种收购就被禁止。
    2005.5立法,授予联邦政府控制外资入股战略产业的权力,尤其对外商投资军工和密码技术企业控制趋严,限定外资股份在25%左右。德国是吸取了2002年的经验教训而制定了相关法律。2002年3月,美国OEP公司以收购75%的股份控制了霍瓦特-德意志潜艇制造公司,试图向台湾出售德国制造的常规动力潜艇,令德国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法国:2004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外商投资法国战略产业前,必须与财经工业部商谈准入条件、签订相关协议。否则视为非法,外国投资公司要受重罚,法人代表受刑事审判。
  法国政府将把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密码技术、核能工业、国防工业、微电子工业、传输敏感数据的信息系统等列为国家战略产业。准入条件包括,严禁窃取工业机密,严禁非法剽窃和出售核心技术,严禁将生产基地移出法国境外,保证随时满足政府的采购需求。
   法国的教训:1999年,法国生产微处理器的GEM  PLUS公司曾接受美国TPG公司入股,最终导致技术被窃和市场被抢,公司业务从此陷入困境。
   美国GE要入股斯奈克玛和Sagem联合公司,法政府根据该项法律与GE谈判:限定:GE股份为5%-10%;GE入股后,要对斯奈克玛的M45、M51弹道导弹和战术导弹助推器以及Sagem的M51弹道导弹制导系统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监控。
     俄罗斯:俄政府最近也公布了上千家战略产业清单,并要求外资进入这些企业时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又据新华网莫斯科2005.10.17电,俄即将出台地下资源法修正案,规定,限制外资介入的战略资源储藏区,包括:铀、金刚石、石英和稀土等俄短缺的矿产资源、储量超过1.5亿吨的油田、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和储量超过1000万吨的铜矿。此外,出于维护国防和国家安全利益,处于国防工业所辖区域内的矿藏也将被列入俄战略资源储藏区名单中。
    加拿大,2004年9月,中国五矿集团准备以50亿收购诺兰达矿业公司,加拿大政府立即对并购本国自然资源的前景引起警觉,酝酿采取更严格的保障措施以及考虑是否修改法案,给议会对并购过程具有更大的控制权。任何超过2亿美元的并购协议都必须经过加拿大政府批准方可生效。
    印度:据媒体报道,华为计划投入6000万美元在印度修建新的生产基地,扩大印度子公司的业务,这一计划已被印度政府搁置。印度情报机构高度重视华为的投资计划,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涉及国外企业进入印度敏感行业的指导方针进行重新评估。(中华工商时报 程莹 2004.11.30 搜狐网)
    这就是发达国家所崇尚的自由经济竞争!相比较,我们中国人为了得到所谓“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虚名,是多么“无私”、“大度”、“开放”!
<P>同样钝兵的见解</P>
<P>一个国家的关键工业被别人控制</P>
<P>就等于被别人卡住了脖子</P>
<P>想一想大清吧。</P>
[B]以下是引用[I]网名来啫[/I]在2006-1-1 10:39:00的发言:[/B][BR]<P>一个企业的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无论怎么重要的企业都不会长生不死.我就不相信中国少了哪个企业就会玩不转.</P>


普通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有生有死属于正常现象,但像哈一工这样的装备工业配套企业,参与生产工业母机,又在本国本行业中是龙头,关系到中国工业的核心自立能力,属于战略工业,是花了两三代人才积累起来的,是不能和那些生产普通消费品的企业等同视之的,这样的企业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怎么能当成餐馆鞋厂只看经济效益而不考虑国家安全呢?
其次,哈一工就算要卖,也该由该厂所有者——该厂全体员工共同决定,可事实上是不是呢?那几个指令卖厂的哈市领导把哈一工当成他们的私产了!想卖就卖,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
[B]以下是引用[I]极限大刘[/I]在2006-1-1 11:19:00的发言:[/B][BR]<P>同样钝兵的见解</P><P>一个国家的关键工业被别人控制</P><P>就等于被别人卡住了脖子</P><P>想一想大清吧。</P>


这里跳着为贱卖国企做辩护的那几个马甲不是不懂战略工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他们身上担负着为既得利益集团和外国殖民集团宣传的重要使命,就是利用公共网站做愚民的工作,和搞垮子陵里那些马甲手法如出一辙,很可能就是同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