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难度大成功可能性小 谁会拿自己开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47:01
http://stock.163.com 2005-11-26 06:30:0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车轮下的腐败”是我们挥之不去的一颗毒瘤,所以每每有关公车改革的消息传出总会引起人们的想象和期待。
在我看来,无论是日前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秘书长王元慎所表示的自下而上的思路,还是有些地方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思路,其实都是由行政部门掌控的“内部人主导型改革”。[B]而在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以及行政部门改革一再延滞的情况下,这种由内部人主导、拿自己利益开刀的所谓改革,除非由中央强行推进并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才有可能凑效,否则,根据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功的。[/B]
[B]在政府部门缺少各种约束下,几乎所有的各类政府部门都“开发”了“有利”于本部门的政策,并且已经将这些“制度化”了。这完全是与法治化背道而驰的“霸王条款”。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部门、精于官商勾结的企业界、被政府赋予垄断权力的部门在改革中获得了最大利益。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把转型中的制度变成了永久性、排他性地施惠于自己这个群体的结构。[/B]
公车改革也呈现出了上述特征。据统计,几年车改下来,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
车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源于现有公车制度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我国公车改革主要在于原先的制度资源消耗性太大,需要从中压缩空间、释放能量。但这种情况注定了此种改革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从而也注定了整个改革必然会出现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乃至停步不前的局面。
另一方面,还应看到,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公务员工资本身相对较低,一些人实际上把用车看做是一种隐性待遇补偿;而公务员的职务消费与非职务消费在现实中也很难清晰界定,两者往往相互纠缠在一起,相互转化,不容易区分;[B]另外,我国财政法治化程度低,政府官员花钱没有任何制约,更没有预算,“公车消费成了无人问责的空白”。这些情况导致车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也就可想而知。[/B]所以,在车改的同时如果不能对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做到让职务消费的信息尽可能公开,并受到各个方面的监督,以及加强预算的法制程度,可以断言,公车改革必然会出现反复。
[B]车改成功有赖于车改思路的改变。换言之,公车改革必须跳出现行的“内部人主导型改革”思路。如果“内部人主导型改革”不能转向有广泛民众参与、有广泛民众利益表达的改革,让民众能够在制度创新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是被动等待改革,那么即使对公务员薪酬制度、预算体制、职务消费进行了改革,公车改革——其实不仅仅是车改,也包括整个行政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B](邓聿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20:20:21编辑过]
http://stock.163.com 2005-11-26 06:30:0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车轮下的腐败”是我们挥之不去的一颗毒瘤,所以每每有关公车改革的消息传出总会引起人们的想象和期待。
在我看来,无论是日前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秘书长王元慎所表示的自下而上的思路,还是有些地方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思路,其实都是由行政部门掌控的“内部人主导型改革”。[B]而在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以及行政部门改革一再延滞的情况下,这种由内部人主导、拿自己利益开刀的所谓改革,除非由中央强行推进并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才有可能凑效,否则,根据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功的。[/B]
[B]在政府部门缺少各种约束下,几乎所有的各类政府部门都“开发”了“有利”于本部门的政策,并且已经将这些“制度化”了。这完全是与法治化背道而驰的“霸王条款”。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部门、精于官商勾结的企业界、被政府赋予垄断权力的部门在改革中获得了最大利益。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把转型中的制度变成了永久性、排他性地施惠于自己这个群体的结构。[/B]
公车改革也呈现出了上述特征。据统计,几年车改下来,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
车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源于现有公车制度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我国公车改革主要在于原先的制度资源消耗性太大,需要从中压缩空间、释放能量。但这种情况注定了此种改革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从而也注定了整个改革必然会出现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乃至停步不前的局面。
另一方面,还应看到,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公务员工资本身相对较低,一些人实际上把用车看做是一种隐性待遇补偿;而公务员的职务消费与非职务消费在现实中也很难清晰界定,两者往往相互纠缠在一起,相互转化,不容易区分;[B]另外,我国财政法治化程度低,政府官员花钱没有任何制约,更没有预算,“公车消费成了无人问责的空白”。这些情况导致车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也就可想而知。[/B]所以,在车改的同时如果不能对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做到让职务消费的信息尽可能公开,并受到各个方面的监督,以及加强预算的法制程度,可以断言,公车改革必然会出现反复。
[B]车改成功有赖于车改思路的改变。换言之,公车改革必须跳出现行的“内部人主导型改革”思路。如果“内部人主导型改革”不能转向有广泛民众参与、有广泛民众利益表达的改革,让民众能够在制度创新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而是被动等待改革,那么即使对公务员薪酬制度、预算体制、职务消费进行了改革,公车改革——其实不仅仅是车改,也包括整个行政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B](邓聿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20:20:21编辑过]
科学家就是不同又能找到这样有深度的文章,可惜没人回贴,我先顶了.
怎么会没人回啊?只是大家都麻木了而已。这东西只会越改花销越大的。我只是希望政府出台政策:不允许购买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只允许购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就善莫大焉了
还是别改了 反正都买了 你还能指望他卖了  改到最后  车还买  钱还人人都发  看着更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