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莱茵河提示松花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25:35
[center]让莱茵河提示松花江[/center]
[center]http://news.qq.com 2005年11月25日20:12  新民晚报 [/center]  
  据报道,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已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吉化11·13事件”给哈尔滨市民带来的饮水安全问题表示慰问和深深的歉意。他表示,吉林市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哈尔滨共饮一江水,维护松花江水质、保护水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上游造成的水源污染敢于承担责任,并且主动向中下游的污染受害者表达诚恳的歉意,政府这种对责任过错的内疚意识值得褒扬。但是,道歉之后,最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减少和杜绝跨省、跨流域、跨地区的河流水源污染治理问题。这方面,不妨来看看莱茵河的治理经验。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目前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是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然而莱茵河曾经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那么,莱茵河是怎样旧貌换新颜的?
  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莱茵河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决定重大问题,各国分工实施,费用各自承担;但是执行讨论的会议一年要开70多次,基本上是一周一次。每隔两年,保护委员会还将就每个国家实施建议的情况作一个报告,这对成员国是一个无形的压力。
  莱茵河保护工作效果好,还有赖制度的精心设计和有效,虽然主席轮流转,秘书长却总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最下游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人最有发言权,最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说话,更重要的是处于最下游的荷兰,受“弄脏河水”之害最大。因此,对于治理污染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
  据介绍,实际上黑龙江和吉林省关于松花江的污染早有摩擦,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地方保护的大前提下,上游的肆意污染和下游的无奈就成了最尴尬的现实。莱茵河保护委员会能够保护好流经9个国家的一条大河,而仅仅流经两个省的松花江却出现了严重的水源污染事件,这是值得反思的。和治理长江、黄河、淮河一样,我们不缺少文件、规定、制度、人力以及资金,缺少的是精心设计的有效制度、有效的协调执行力。
  其实全国遭受水源污染的城市绝不仅仅是哈尔滨,还有很多城市的水源和取水口正在遭受日益严峻的水污染,由此带来的城市公共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哈尔滨停水的警钟也是其他城市的警钟,不管是治理河流污染还是杜绝水源污染,莱茵河的有效治理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钱江晚报(魏青)
http://news.qq.com/a/20051125/001741.htm[center]让莱茵河提示松花江[/center]
[center]http://news.qq.com 2005年11月25日20:12  新民晚报 [/center]  
  据报道,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已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吉化11·13事件”给哈尔滨市民带来的饮水安全问题表示慰问和深深的歉意。他表示,吉林市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哈尔滨共饮一江水,维护松花江水质、保护水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上游造成的水源污染敢于承担责任,并且主动向中下游的污染受害者表达诚恳的歉意,政府这种对责任过错的内疚意识值得褒扬。但是,道歉之后,最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减少和杜绝跨省、跨流域、跨地区的河流水源污染治理问题。这方面,不妨来看看莱茵河的治理经验。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目前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是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然而莱茵河曾经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那么,莱茵河是怎样旧貌换新颜的?
  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莱茵河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决定重大问题,各国分工实施,费用各自承担;但是执行讨论的会议一年要开70多次,基本上是一周一次。每隔两年,保护委员会还将就每个国家实施建议的情况作一个报告,这对成员国是一个无形的压力。
  莱茵河保护工作效果好,还有赖制度的精心设计和有效,虽然主席轮流转,秘书长却总是荷兰人。因为荷兰是最下游的国家,在河水污染的问题上,荷兰人最有发言权,最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说话,更重要的是处于最下游的荷兰,受“弄脏河水”之害最大。因此,对于治理污染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
  据介绍,实际上黑龙江和吉林省关于松花江的污染早有摩擦,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地方保护的大前提下,上游的肆意污染和下游的无奈就成了最尴尬的现实。莱茵河保护委员会能够保护好流经9个国家的一条大河,而仅仅流经两个省的松花江却出现了严重的水源污染事件,这是值得反思的。和治理长江、黄河、淮河一样,我们不缺少文件、规定、制度、人力以及资金,缺少的是精心设计的有效制度、有效的协调执行力。
  其实全国遭受水源污染的城市绝不仅仅是哈尔滨,还有很多城市的水源和取水口正在遭受日益严峻的水污染,由此带来的城市公共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哈尔滨停水的警钟也是其他城市的警钟,不管是治理河流污染还是杜绝水源污染,莱茵河的有效治理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钱江晚报(魏青)
http://news.qq.com/a/20051125/001741.htm
<P>污染哪污染!想我小时候在北江游泳,就算喝几口水也无所谓。现在?就算钥匙掉到河边,要赤脚下去捡都要想半天先。</P>
<P>莱茵河复活之道<BR>     站在亨克·斯特克(Henk  sterk)身边,你会觉得自己像个小矮人。他的身高超过1米9,很少有人不仰视他。对于中国众多的河流管理机构来说,站在亨克·斯特克秘书长所代表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面前,也必须同样仰视。 </P>
<P>     在1950年,二战结束5年以后,欧洲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莱茵河的水质也每况愈下。人们在莱茵河上游筑了很多大坝、水电站。农业灌溉、城市化和航运等活动所带来的污染使莱茵河一度成为“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FONT color=#0909f7>1950年代,大马哈鱼开始死亡;1971年,在德国境内,长达200公里长的河段,鱼类完全消失。</FONT> </P>
<P>     而组建于1950年的ICPR,从来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现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不过12人。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松散的小组织,使流域覆盖9个国家的莱茵河重返自然之美。这种治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昂贵。从1980年到2005年,莱茵河流域的管理投入了大约200亿到300亿欧元。<FONT color=#0909f7>到2000年的时候,大马哈鱼终于重现在莱茵河上。</FONT> </P>
<P>      距离这条“起死回生”的著名河流万里之外的中国,一条中国最长、世界第三长的河流——长江,正在经历莱茵河当初的挫折。 <BR>      现在,莱茵河的水量在入海前被使用了六次,但仍然是一条干净的河流,其水质可以为2000万人供应饮用水;而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翁利达介绍,长江仅仅利用了水量的18%,与20年前相比,却局部污染严重,整体有恶化趋势。长江现在被国外称作“西太平洋最大的排污”,长达600多公里的城市污染带在胁迫这条河流的生命。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首届长江论坛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对亨克·斯特克等国外专家表态:“我要借你们的话来办中国的事。” </P>
<P>      莱茵河治污之路 <BR>      1950年,从莱茵河上游经年冲下的被污染的泥沙,全都积聚到了荷兰的鹿特丹这个莱茵河最下游的港口。要排除这些被污染的泥沙,鹿特丹港口必须要用船运走这些泥沙,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钱。面临生态和财政的双重压力,鹿特丹港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出反应。 </P>
<P>      在荷兰的倡议下,莱茵河干流经过的5个国家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成立ICPR。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在国际层面,ICPR在各个国家的人员总共有六七百人。很明显,ICPR是一个冲突爆发以后的产物。每个国家都意识到污染很严重,但如果没有人因利益受到特别大的损害而不得不站出来,也许污染问题永远不会被摆上议事日程。 </P>
<P>      莱茵河经过了5个重大工业区,沿河分布着大量高污染的行业。这5个工业区分别是巴塞尔-米卢斯-弗赖堡工业区,以化工、食品、纺织、金属加工为主;斯特拉斯堡,以纸浆、食品、纺织、金属加工为主;莱茵-内卡地区,重要的化工基地;科隆-鲁尔地区,石油化工工业、精炼厂、金属加工、汽车制造、重要服务区、商业中心;鹿特丹-欧洲港,造船业、精炼厂、化工、金属加工、重要的欧洲服务区。要使一条河流流经这么多工业区而不受污染,可想而知,事情会变得多么复杂。 </P>
<P>      一开始,ICPR的工作并没有显著的成果。二战后,欧洲大陆各国需要在废墟上重新迅速建立起家园。发展工业是头等要事。马歇尔计划引起了欧洲重化工业、轻纺工业体系的重新建立与完善。而且,莱茵河对流域内的9个国家来说重要性并不一样,这9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P>
<P>      一直经过30年的努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ICPR才在国际合作共同治理莱茵河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一系列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协议。1976年,签署了《控制化学物污染公约》和《控制氯化物污染公约》。在这个阶段,ICPR的决议中还包括另一重要决策,即莱茵河沿岸的电站和工厂都必须建冷却塔,以便解决莱茵河的热污染问题。 </P>
<P>      1980年代,正是发达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普遍发展信息产业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逐步将污染型企业、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结构实现轻型化。 </P>
<P>      1987年,ICPR开始了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整体恢复了莱茵河的生态系统。这个计划成功实施之后,ICPR紧接着又制定了“莱茵河2020行动计划”,从2001年到2005年,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费用为50亿欧元。 </P>
<P>      莱茵警示 <BR>      拿今天的莱茵河与长江做比较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一个简单而主要的区别是,两条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发</P>
<P>展程度并不一致。当莱茵河流域的主要国家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时,中国正努力在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度中建立工业文明。 </P>
<P>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压力下,中国长江流域正面临着半个世纪前莱茵河的遭遇——植</P>
<P>被破坏、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洪涝灾害、水质恶化。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泥沙淤积在水库里,使中下游泥沙冲淤产生变化,同时由于“清水下泄”,水中的氮过饱和,使得长江里的中华鲟得了气泡病。目前国家正投入1.7到1.8个亿,建立观测模型,以便预测长远影响。 </P>
<P>      ICPR让我们意识到,与目前的中国类似,欧洲国家其实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但从ICPR的历史来看,似乎环境破坏必须到达人们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有力的措施才可能被落实。 </P>
<P>      “在中国,就用一个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与发展水平。那么各个省市为什么要放弃GDP的增长来治理环境呢?”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说。以GDP为重,说明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现实阶段。也许正是这导致我们治淮十年投资600亿元,收回来的仍然是一条被污染的淮河。虽然淮河流域仅仅涉及4个省,但4个省都有自己现实的GDP增长压力。 </P>
<P>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的治理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口号。这个口号体现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BR>      目前看来,长江的污染似乎还未给下游城市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解决问题的导火索似乎仍未出现。长江污染,难道真的像历史中的莱茵河一般,要等到矛盾激化的时候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很难想象,当我们等到长江像当初莱茵河一样成为“臭水沟”,治理成本将有多大。如果在污染开始时就治理,那么治污的代价肯定要小得多。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后对中国的忠告。 </P>
<P>      那么,正处于经济飞速增长中的中国是否有能力绕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规律呢? <BR>      综合管理与利益协调 <BR>      莱茵河的治理已经成为世界上流域综合管理的典范。 <BR>      仅仅在一国内部,一条河流的背后就牵涉到多个部门的利益。河流里面的鱼归农业部管,河流边的树归林业局</P>
<P>管,水资源利用归水利部管,航运归交通部管,河流污染治理归环保部门管,而城市排污的管理权却在城管的权力范围内…… </P>
<P>      然而ICPR却成功地协调了莱茵河干流经过的5个国家的关系。羞耻感在ICPR的成员国之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ICPR平均要开70次会议,基本上是一周一次。“我们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我们也没有惩罚机制,我们无权对成员国进行惩罚。建议,评论,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全部事情。”亨克·斯特克说。但是每一次,ICPR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建议的时候,他们会与所有成员国一起进行开会讨论,直至讨论出大家都同意实施的方案。 </P>
<P>      “然后我们会告诉某个国家,比如荷兰,你应该怎么做。它当然也可以对我们的建议置之不理,如果它可以不顾廉耻的话”,亨克·斯特克笑道,“因为其他国家都知道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P>
<P>      每隔两年,ICPR还将就每个国家实施建议的情况作一个报告。这是对成员国施加的一个无形力量。 <BR>      “不利的一面是,我们的建议有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真正被实施;有利的一面是,我们做的建议100%会被执行,这只是时间问题。”亨克·斯特克说。无论如何,ICPR的辛勤工作不会付诸东流。 </P>
<P>      中国也希望像ICPR一样逐步开始实施流域综合管理,但是目前看来前景并不明朗,至少与流域相关的各方还缺乏诚意。“我昨晚看了大家的发言稿。从部门来说,各谈各的,省市也是各谈各的。高层之间的协商如何打破部门、地域分割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在首届长江论坛的发言中脱离了预先准备好的讲稿,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陈宜瑜同时说:“逐步修渠建坝造成了今天的情况,我们必须正视历史。” </P>
<P>      首届长江论坛的主办方是水利部下属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无权协调各个部委及沿江各省市之间的关系。长江论坛也仍然只是一个论坛。 <BR>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支持的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在2004年</P>
<P>10月向国务院建议创建“长江论坛”,推动长江流域各利益相关方在流域管理过程中的参与。 </P>
<P>      “长江论坛应该由虚到实。” <BR>      这是陈宜瑜在长江论坛上发出的呼声。他也是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的负责人。国合会同时也建议成立一个由发改委、水利部和环保局组成的流域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由国务院主管领导担任组长。这一建议被挪威使馆环境参赞卫莺歌评价为是“一个提高水资源管理重要性和保证国家及跨部委合作的很好的办法”。 </P>
<P>      ICPR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努力了30年,在中国,现在出现流域综合管理的呼声至少代表了一个正面的信号,剩下的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P>
<P>莱茵河从魔咒中重生(ZT)</P>
<P>“魔咒”双重灵验</P>
<P>我不曾有机会去目睹罗蕾莱的风采,当然也知道美女和魔咒终归只是个令人惆怅的传说。然而,打个或许不是很恰当的比喻:自20世纪50年代起,流淌了数千年的莱茵河真地遭到了“魔咒”——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曾经使莱茵河一时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善良的罗蕾莱不愿延续魔鬼的诅咒而跃入莱茵河,而后人却一度无知地续写着这恶毒的咒语。不过,据说一些浪漫的人为罗蕾莱塑了一尊铜像,并未将它放在那块高高的山岩之上,而是峭立在河心的礁石之中,因此,如今的水手不需再仰视才能得见美女之容颜。莱茵河也在走过半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后,重生为“一条活生生的河”,流淌着自自然然的水。</P>
<P>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南部,全长1300余公里,有近一半经过德国,因此它也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莱茵(Rhein)”的名字,一说来源于约2000多年前的古克尔特人的语言,是“清澈、明亮”的意思;另外一说来源于拉丁文Rhenus,意为“罗马的河神”。莱茵河蜿蜒曲折地穿流在德国西部低低矮矮的山峦中,两岸点缀着翠绿欲滴的葡萄园与掩映在河畔群山中的古堡,既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般名川气势,也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霸道,有的只是小家碧玉般的秀美,河面宁静,潜流暗涌。</P>
<P>不能承受之重</P>
<P>在德语中,“莱茵河(der Rhein)”一词前所加的冠词是阳性的(德语中所有名词都有冠词属性,分为阳性der,中性das与阴性die),而同属“名流”之列的多瑙河(die Donau)却被加以阴性冠词。如果知道德语中称呼祖国时加的不是“母亲”(如英语中用motherland),而是用“父亲”(das Vaterland,Vater为父亲之意)的话,就可以很自然地明白莱茵河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流域面积接近于德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流经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不仅要为近千万人提供饮用水,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内河运输、发电、灌溉等任务。</P>
<P>二战结束后,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蕴涵着78%的德国煤矿资源的鲁尔区成为了德国重建的“动力工厂”。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重新排进莱茵河。一时间,莱茵河承受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仅河水水质急剧恶化,而且周边生态也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在莱茵河污染最严重的20世纪70年代,其河水闻上去“有一股苯酚的味道”,有人甚至戏说可以直接用它来冲洗胶卷。有资料称:“1971年时,德国美茵河汇入莱茵河口至科隆这段约200公里的河段中,鱼类完全消失,局部地区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莱茵河由此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被人冠之以诸如“欧洲下水道”、“欧洲之厕所”等一堆恶名。</P>
<P>保护莱茵河</P>
<P>俯瞰美丽的莱茵河</P>
<P>清澈洁净的河水不再,嬉戏水面上的飞鸟不再,畅游水中的鱼儿不再,人类直接品尝到了自身造就的这一系列恶果。为了重现莱茵河的生机,恢复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荷兰等莱茵河流经的部分国家于1950年7月11日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BR),并很快由一个松散的国际论坛发展成为一个由莱茵河全流域9国及欧盟代表共同参加的国际协调组织。</P>
<P>ICBR的成立,对莱茵河的治理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批条文具体的国际公约遂得以陆续通过,并付诸于实施。1963年,各国在该委员会的框架下签订了合作公约,制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1976年,该委员会又先后通过了防止化学物质污染莱茵河以及专门的防止氯化物污染莱茵河条约;1987年,该委员会通过了重在全面整治莱茵河的“莱茵河行动计划”;1995年,关于莱茵河地区的“防洪行动计划”也获得了批准。</P>
<P> </P>
<P><a href="http://img.soufun.com/news/2005_11/21/1132537253698.jpeg" target="_blank" >俯瞰美丽的莱茵河</A></P>
<P>根据相关协议,该保护委员会下设了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对水质进行监督评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头等工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以前为了贪图一时之利而为航行、灌溉及防洪建造的各类不合理工程被拆除,两岸因泥土流失严重而被迫修建的水泥护坡被重新以草木替代,部分曾被改弯取直的人工河段也重新恢复了其自然的面貌。与此同时,各方还对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生活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坚持对工业生产中危及水质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可以看出,各方的努力从最初的治理清污开始,逐渐走上了寻求莱茵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途,“魔咒”也随之逐渐失效了。</P>
<P>又见大马哈鱼</P>
<P>在众多整治项目中,一项名为“大马哈鱼2000”的计划被视为莱茵河恢复状况的试金石。在1987年通过的“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中,一个具体目标是,希望在2000年使大马哈鱼回到莱茵河,以此检验河流整体生态恢复的情况。大马哈鱼是莱茵河的标志性鱼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莱茵河里的大马哈鱼数量众多,一直被两岸的渔夫当作“佐食面包的佳品”。1885年时,仅德国与荷兰两国每年在莱茵河中捕捉到的大马哈鱼就达到数十万条之多。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这一数字与日俱降,逐渐趋近于零。直到治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许多年后的1994年,相关部门才在莱茵河的支流中再次发现了洄游而来的大马哈鱼产下的幼卵。1997年,处于莱茵河上游的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有人证实看到了大马哈鱼的踪影。正如该委员会所说,“尽管大马哈鱼的数量如今还不稳定,但毕竟它又重新回到了莱茵河,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P>
<P>回归自然之趣</P>
<P>二战以前的统计表明,昔日的莱茵河里曾有63种鱼类。而20世纪70年代时,莱茵河部分河段鱼类已经几乎绝迹。在经过治理后的1995年,鱼类总数又回到了45种。而最新的调查表明,莱茵河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P>
<P>我没有见过昔日那条被“诅咒”了的莱茵河,但在科布伦茨、波恩、科隆以及杜塞尔多夫等地亲眼看到的那条莱茵河,却只感觉到恬然静美:无论是莱茵河畔众多露天小酒吧里的悠闲人群,还是在河中或扬帆或划独木舟乃至骑摩托艇从事健身运动的人们,还是在青山绿水间不时掠过河面的水鸟,都让我感到真正的自然之趣。</P>
<P>曾几何时,德国人羞愧地承认:“莱茵河是一条工业之河。”如今,以严谨著称的德国科学家则以他们质朴的方式给出了对莱茵河的重新评价:“河水如今好得令人惊讶!”</P>
早10年,D就说过:“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看起来,能走别人的老路就不错了。
<P>新闻评说:比污染更可怕比隐瞒更危险的</P>
<P><a href="http://www.yzdsb.com.cn" target="_blank" >www.yzdsb.com.cn</A> </P>
<P>       2005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新闻周刊封面报道 </P>
<P>       小山<BR>       根据报道,松花江污水团已于昨日中午流过哈尔滨市区,今晚11点,哈尔滨市将按原计划部分恢复供水。至此,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全城停水事件基本告了一个段落。<BR>      “污水”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水危机平稳度过,让曾经数日恐慌和生活不便的哈尔滨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其下游的城市、村庄包括像佳木斯这样的大城市,此前就已未雨绸缪,相信也不会发生什么大问题。但污水团流走,它留给我们的伤痛和教训却和那有机物硝基苯一样,短时间难以消除———专家说苯类物质有个沉淀性,即使沉在泥里,也还有个“持续发挥”的过程。<BR>     双苯厂不过是中石油下属公司的下属化工厂,它可以直接制造长达80公里的污水团,怎么又能制造出哈尔滨全市近400万人的停水恐慌和信任危机?人们不禁还要问,一个企业即使有心制造这样的“轰动效应”,它有这般大的能量吗?<BR>      显然,有关部门人为地“隐瞒”事实真相,为这起原本简单得多的企业责任事故演变成一个近400万人口大城市的公共危机推波助澜。按常理,这次江水污染是最容易暴露的污染事故。上百公里的污染带逶迤前行,水是不是被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不用检测,普通人一望便知,根本不必等到8天以后哈尔滨市宣布大面积停水,真相才被迫披露出来。一切后果则完全可以提前预料到的,什么松花江水体苯超标的倍数、污水团的流速、何时到达什么地方,直接影响达多长时间,包括哈尔滨的要停水几天,可以说,尽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掌控中。而且,不论吉林还是黑龙江各方都果断采取了相应措施。13日发生爆炸,16日双苯厂的污水已停止往松花江里排,17日,污水团来临,吉林的下游松原市宣布停水、吉林大小丰满水库加大泄流,18日,把污水团信息通报给黑龙江。而黑龙江呢,爆炸事故没几天,省水利厅就给水文局下了指令,“密切监测松花江上游污水团推移过”,一天一报。到21日时,黑龙江方面的应对基本准备就绪,只是在面对群众的关键时候,第一个停水公告“管道维修”的奸猾,险些酿成全城的信任危机和无水恐慌,为媒体所诟病。不仅是吉林、黑龙江有关部门这样,国家环保总局的领</P>
<P>导回答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事情发生9天后才向社会公开信息”时,其思维方式也和这两地官员有异曲同工之妙。他</P>
<P>说他理解的公开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向社会公开,一种是向地方政府和沿线受影响的企业通报,说的也是那么理直气壮,未有丝毫的愧疚。<BR>    其实,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往往是政府面对公共危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常规手段。但不知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低估群众的智力,一遇到重大事件就缩手缩脚,“外松内紧”也好,“外假内真”也罢,反正就是不愿意开诚布公,有时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张嘴就来。理由当然很堂皇,怕群众恐慌了、不理解了、社会秩序混乱了,说白了不过是“唯上不唯下”的官僚习气在作怪、是为民做主的“父母官”心态的表现,是对群众极不负责任的。<BR>      从“11·13”爆炸到哈尔滨停水事件,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比爆炸更可怕的是污染,而比污染更危险的是隐瞒,有关部门的刻意隐瞒,而比隐瞒更可叹的是危机面前一些部门不约而同如出一辙的惯性官僚思维。<BR>      如果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改,有关人员隐瞒的责任得不到及时追究,类似的人为制造的公共危机不久的将还会发生。<BR>                   <BR>                  <FONT color=#1111ee>国内外重大水体污染事件回放<BR></FONT>    <FONT color=#0938f7>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BR></FONT>    2004年2月至3月,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违规技改并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倾泻而下,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造成简阳市、资阳市、内江市、资中县等地近百万群众饮用水暂停供应,沱江鱼类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据初步核定,沱江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人民币,生态环境恢复需5年时间。<BR>     <FONT color=#113dee>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木喜引咎辞职,5名企业负责人及环保部门干部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BR></FONT>     造成特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川化集团被责令支付1100万元对受损的渔业养殖户等进行赔偿。<BR>      </P>
<P>   <FONT color=#c4573c>汉江剧毒氰化钠污染事件</FONT> <BR>   2000年9月29日凌晨4时许,陕西丹凤县境内,一辆载有5.2吨剧毒氰化钠溶液的卡车不慎翻入汉江支流铁峪铺河内,约有5吨氰化钠溶液溢出,造成河中生物大面积中毒死亡。<BR>    由于各级政府行动迅速、措施有力,此次事故的污染威胁基本控制在14公里以内。事故肇事者被有关部门拘留。<BR>               </P>
<P>   <FONT color=#1111ee>吴江特大污染事件</FONT> </P>
<P>    2005年6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吴江恒祥酒精有限公司厌氧罐发生爆裂,其中30至40吨含有高浓度COD废液溢出(COD是城市饮用水主要污染物,其废液浓度高达15000-30000mg/L,严重超标),暂时存放于企业集水池中,到了6月26日,该企业偷偷将废液用水泵打入澜溪塘河(京杭大运河部分),造成河水变黑,危及下游浙江嘉兴几十万居民饮用水安全。国家环保总局还同时查明该企业有私设暗管、暗道等多种环境违法行为。<BR>     </P>
<P><FONT color=#bb7444>    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BR></FONT>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平台陷入熊熊火海之中,原油以每天4080吨的流量向海面喷射。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历时296天,其流失原油45.36万吨,以世界海上最大井喷事故载入史册,这次井喷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潮北流,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公里,宽40公里,覆盖1.9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BR>    </P>
<P><FONT color=#1169ee>   卡迪兹号油轮事件</FONT> <BR>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BR>                  </P>
<P>    <FONT color=#0938f7>莱茵河污染事件</FONT> <BR>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50><FONT size=3><B>世界著名的六大污染事故之一——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B></FONT></TD></TR>
<TR>
<TD class=gray align=middle>2005-10-20 14:21:05  </TD></TR>
<TR>
<TD vAlign=top>
<TABLE border=0>

<TR>
<TD>
<TABLE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bw2>
<P>   1986年11月,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使靠近事故地段河流</P>
<P>生物绝迹,成为死河。100英里处鳗鱼和大多数鱼类死亡,300英里处的井水不能饮用,德国和荷兰居民被迫定量供水,</P>
<P>使几十年德国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P></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class=sbjt1 noWrap>
<P><STRONG>我们以前的教科书是说了“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现在,我看到的是“只污染不治理”,环保部门搞环保的方法就是“罚款”,法律上规定罚款是要返还(比率多大我不太清楚)给被罚款单位进行治理的。但,有这回事吗?罚款都被用来发奖金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0909f7>《莱茵河之恋》这首歌,七几年出生的广东人,初中以上毕业的应该都会听过吧。我那时听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真的是美景,但现在知道,原来她也曾经饱经沧桑,但至少,她目前算是挺过来了。其实,我的要求不高,我只想在我门前那条河游个三两个小时而不用回家后还要擦一层皮下来而已。</FONT></STRONG></P>
<P><STRONG>把歌词也贴上来了:</STRONG></P>
<P><STRONG>歌曲:</STRONG><B><FONT style="COLOR: #e10900">莱茵河之恋</FONT></B></P></TD>
<TD class=sbjt1 noWrap> </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width=10></TD>
<TD class=sbjt style="PADDING-TOP: 10px"><STRONG>歌手:</STRONG><a href="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amp;ct=134217728&amp;lm=-1&amp;word=%C2%F3%BD%E0%CE%C4" target="_blank" >麦洁文</A> </TD></TR></TABLE><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 class=border width=10> </TD>
<TD class=border width=400>河流在诉说千百段旧情<BR>河流在诉说声声叮咛<BR>凝视你忧郁的的眼我真的不知<BR>你的心可会平静<BR><BR>河流象替我轻奏曼陀铃<BR>悠悠地细唱心中恋情<BR>摇着那小小花伞看山色青青<BR>你的歌可更动听<BR><BR>(莱茵河畔)象画那样美<BR>(莱茵河畔)清新的意境<BR>童话式的堡垒添心中幻想<BR>公主的恋歌今天再度听<BR>(莱茵河畔)象诗那样美<BR>(莱茵河畔)美丽而宁静<BR>童话式的恋爱虽则天真<BR>美丽动听<BR></TD></TR></TABLE>
第一要有意识,第二要有钱。
30年时间,200亿欧元(大体相当于1500-2000亿人民币)。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1-29 8:12:00的发言:[/B][BR]30年时间,200亿欧元(大体相当于1500-2000亿人民币)。


我觉得,我们的钱还是比较经用的,用不了那么多钱,而且莱茵河当时是鱼毛都没有了,我们的河流还不至于污染到那个程度。而且,就算是要那么多钱,也不仅仅是扔到河里冒个泡吧?还带动了好多产业和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就业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