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个情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28:34
在1983年播出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有一个情节:自卫还击作战回国后,军里的高干事到9连采访梁三喜烈士的事绩,与指导员赵蒙生(周里京饰演)在连部进行了一番谈话。这时画面背景显示在连部墙上挂着两面锦旗,一面上书“英雄连”,一面上书“永不卷刃的红河钢刀”。




如果是熟悉自卫还击战史的网友马上就知道了,电视剧的这个场景是在哪里拍摄的。哪里呢?当时的云南省军区边防13团1营1连。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云南省军区边防13团配属第13军,在正面34公里,纵深27公里的地域发起进攻,先后消灭越南新官、转田、三道门、东桑、楠密、谍兰、曼章等据点的越军,歼敌215人,其中击毙182人,俘虏33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作战期间,边防13团保证了我方一侧五道河至河口、越方一侧龙包河至坝洒两条交通干线和柏山、坝洒两个渡口的畅通,出色完成了拔点作战、守点护路、前运后送、搜剿残敌、保障主力纵深发展的战斗任务,受到了第13军、云南省军区、昆明军区的通报表彰。其中1营1连勇猛穿插,战斗顽强,在攻克守敌新官据点的战斗中贡献突出,毙敌73名,俘敌1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连”荣誉称号,昆明军区也授予其“永不卷刃的红河钢刀连”荣誉称号。

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正是在边防13团1连驻地取景拍摄的,同时也将该连的光荣历史永远定格在了荧屏中。
在1983年播出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中有一个情节:自卫还击作战回国后,军里的高干事到9连采访梁三喜烈士的事绩,与指导员赵蒙生(周里京饰演)在连部进行了一番谈话。这时画面背景显示在连部墙上挂着两面锦旗,一面上书“英雄连”,一面上书“永不卷刃的红河钢刀”。

1.png (233.2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 16:00 上传


2.png (211.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 16:00 上传



如果是熟悉自卫还击战史的网友马上就知道了,电视剧的这个场景是在哪里拍摄的。哪里呢?当时的云南省军区边防13团1营1连。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云南省军区边防13团配属第13军,在正面34公里,纵深27公里的地域发起进攻,先后消灭越南新官、转田、三道门、东桑、楠密、谍兰、曼章等据点的越军,歼敌215人,其中击毙182人,俘虏33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作战期间,边防13团保证了我方一侧五道河至河口、越方一侧龙包河至坝洒两条交通干线和柏山、坝洒两个渡口的畅通,出色完成了拔点作战、守点护路、前运后送、搜剿残敌、保障主力纵深发展的战斗任务,受到了第13军、云南省军区、昆明军区的通报表彰。其中1营1连勇猛穿插,战斗顽强,在攻克守敌新官据点的战斗中贡献突出,毙敌73名,俘敌1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连”荣誉称号,昆明军区也授予其“永不卷刃的红河钢刀连”荣誉称号。

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正是在边防13团1连驻地取景拍摄的,同时也将该连的光荣历史永远定格在了荧屏中。
楼主够细心,这都能挖出来!
混成亿万富翁 发表于 2016-8-2 16:07
楼主够细心,这都能挖出来!
还不止。84版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9连连部的取景,又变成了13军39师116团6连驻地,因为墙上挂着一面中央军委授予的“能攻善守英雄连”锦旗。
你们没仔细看电视剧吧,里面介绍信上清楚滴写着“陆军第13军”。
你们没仔细看电视剧吧,里面介绍信上清楚滴写着“陆军第13军”。
天佑中华1949 发表于 2016-8-2 22:39
你们没仔细看电视剧吧,里面介绍信上清楚滴写着“陆军第13军”。
当然是陆军第13军,小说中的9连驻地就是在四川,而驻四川部队参加作战且抢渡红河的只有第13军。这与电视剧在哪里取景拍摄是两码事。
这个连现在还存在吗?
keepmart 发表于 2016-8-2 23:12
当然是陆军第13军,小说中的9连驻地就是在四川,而驻四川部队参加作战且抢渡红河的只有第13军。这与电视 ...
是这样,我当时也是这么推的,然后看到介绍信时专门注意了一下,发现果然是13军。
天佑中华1949 发表于 2016-8-2 22:39
你们没仔细看电视剧吧,里面介绍信上清楚滴写着“陆军第13军”。
当时就可以称“陆军”了?
水中的鱼儿 发表于 2016-8-3 11:31
当时就可以称“陆军”了?
我记得好像是这么写的,要不你回看一下,截个屏看看对不对。
那时的取景也没乱搞,很真实。
水中的鱼儿 发表于 2016-8-3 11:31
当时就可以称“陆军”了?
从1962年的中央军委编制装备会议确定的陆军军部及步兵师编制表开始,就称陆军军,有间有一段步兵师还称为陆军师,包括1979年参战的29个陆军师。
我个人第一次看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版)看完之后非常感动!!!
花谢雨香茗 发表于 2016-8-3 12:44
我个人第一次看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版)看完之后非常感动!!!
上课时偷看的,但泪水根本止不住
tomlos 发表于 2016-8-3 12:48
上课时偷看的,但泪水根本止不住
对!我也是!!!
那时国家太穷了,一个烈士抚恤金才5百元,太少了
我本一军人 发表于 2016-8-3 13:05
那时国家太穷了,一个烈士抚恤金才5百元,太少了
抚恤金这事儿本来就是扯淡的事情,国家根本就应该把烈士子女全部抚养成人。
还应该在北京建设一个巨大的英烈祠,里面放上所有烈士的姓名照片和骨灰,每年都香火不断。
slytdjs 发表于 2016-8-3 11:39
那时的取景也没乱搞,很真实。
道具更严谨,不会出现鬼子拿着M3共军拿着斯登打抗战这种搞笑的事情来。
道具当然没问题,战争场面在边境取景由昆明军区提供人员和道具。
我本一军人 发表于 2016-8-3 13:05
那时国家太穷了,一个烈士抚恤金才5百元,太少了
民工470元、战士500元、连排级550元、营级600元、团级650元、师级750元。
花谢雨香茗 发表于 2016-8-3 12:44
我个人第一次看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版)看完之后非常感动!!!
我也是,特别是连长家信那段,都流泪了的。
复河老兵 发表于 2016-8-3 13:25
民工470元、战士500元、连排级550元、营级600元、团级650元、师级750元。
1980年8月18日,一次性增发300元。
有的地方对二等功以上者再增加75元。
复河老兵 发表于 2016-8-3 13:25
民工470元、战士500元、连排级550元、营级600元、团级650元、师级750元。
这又不是一次性补助,后来每个月都有
kanhai1978 发表于 2016-8-3 16:34
这又不是一次性补助,后来每个月都有
越来越觉得  实物才是王道
我本一军人 发表于 2016-8-3 13:05
那时国家太穷了,一个烈士抚恤金才5百元,太少了
当时的500不少了,但是架不住人民币狂贬,存着存着就变少了
我个人第一次看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版)看完之后非常感动!!!
对,原著读完,眼泪哗哗的,尤其是梁三喜牺牲后,留下的那份家书
希望不要把煽情当成一块红布
懒散的狐狸 发表于 2016-8-3 16:59
当时的500不少了,但是架不住人民币狂贬,存着存着就变少了
再不少也就等于现在几万块钱,能养子女到成年吗!
不要以为给烈士家属发一次性抚恤金就完事,还有定期定量补助。
当时就可以称“陆军”了?
80年代参观硬骨头六连,锦旗上就是"陆军第一军第一师",虽然没有陆军总部,但是陆军的称呼一直都在,比如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我个人第一次看高山下的花环(小说版)看完之后非常感动!!!
先是小说连播,后来买的书,5毛8分,印象深刻
民工470元、战士500元、连排级550元、营级600元、团级650元、师级750元。
当时有个说法,撞伤老乡的牛,陪了1000多,死个副师长,抚恤金900多。
现在的眼光看,赵蒙生绝对算得上根红苗正,至少有勇气上一线,就算他妈,搁在今天,绝对算先进了,现如今哪个官太太舍得把儿子放在一线。吴爽可是38式的老干部,老赵是55年少将,独子在尖刀连,搁在今天,雷神爷拦得住吗?小说中,雷神爷可以挂吴爽的电话,吴大姐也不能怎么样,下来之后,和雷神爷的对话中,还是处处有自责内疚的。就算面对梁大娘,也丝毫没摆谱。你能想象今天,哪怕一个厅局级的官太太会和孩子的奶妈尊重吗?
战前往回调动的干部子弟有,但极少,绝大多数的干部子弟都是在前线的。

75年平叛,14军的唐双津(唐天际的长子),军里的军务参谋,走后门走到副军长那边,下到一线连队,后来牺牲了。他的能力据说比张又侠要强,可惜了。

那个时候,军队高级干部的想法和现在的不一样,通常是把自己孩子送到老部队,放在最基层,从基层干起。

李存葆这小说写完给干部子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cpcliusi 发表于 2016-8-3 15:17
1980年8月18日,一次性增发300元。
有的地方对二等功以上者再增加75元。
先生说的我还不掌握,地方政府79年也有抚恤,我的战友韦忠奎的抚恤金,国家发了500元,淄博市发了200元。
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
sr71 发表于 2016-8-3 18:44
先是小说连播,后来买的书,5毛8分,印象深刻
我看书籍是我爸从部队搞的
复河老兵 发表于 2016-8-3 21:45
先生说的我还不掌握,地方政府79年也有抚恤,我的战友韦忠奎的抚恤金,国家发了500元,淄博市发了200元。
民发 1980 58号
80 财事 335号
cpcliusi 发表于 2016-8-3 21:56
民发 1980 58号
80 财事 335号
不愧是专家,言必有据。佩服!
通信参谋 发表于 2016-8-3 20:37
战前往回调动的干部子弟有,但极少,绝大多数的干部子弟都是在前线的。

75年平叛,14军的唐双津(唐天际 ...
你说的我赞同,我团也有几个干部子弟,在基层当干部,没有一个通过调动脱离战场的,都是好样的。我跟他们都挺熟。
蓝军部队参谋长 发表于 2016-8-3 17:15
对,原著读完,眼泪哗哗的,尤其是梁三喜牺牲后,留下的那份家书

不过!!我是读到战士北京的身份迷雾揭开和凉三席的家书落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