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8:20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三喜临战前检查他的连队备战,碰见一个小战士,问这小战士叫什么名字,这战士说:说了你也记不住,叫我北京好了。后来小北京因82无的臭弹牺牲后,团里为了弄清楚他的身份还追查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是雷军长的儿子。昨天重看这一段时感觉有点问题:梁三喜当了那么多年连长,居然不知道他的士兵的名字,咱们各位上学时班里五六十号人,新组班一个月左右大概大家就都能把名字和人对上号了,一百多条汉子即便是从新兵入伍开始算三个月也该记个差不多了。而梁三喜居然作为连长还不认识他的兵,作为一个合格的连长,这于情于理也说不通。退一步讲,即便这个兵是开战前加强到他的连里的,那他作为连长,必定要对此事经手,就更应该记得清楚了。有达人能给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么,还是说那个年代的军队就是这个样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三喜临战前检查他的连队备战,碰见一个小战士,问这小战士叫什么名字,这战士说:说了你也记不住,叫我北京好了。后来小北京因82无的臭弹牺牲后,团里为了弄清楚他的身份还追查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是雷军长的儿子。昨天重看这一段时感觉有点问题:梁三喜当了那么多年连长,居然不知道他的士兵的名字,咱们各位上学时班里五六十号人,新组班一个月左右大概大家就都能把名字和人对上号了,一百多条汉子即便是从新兵入伍开始算三个月也该记个差不多了。而梁三喜居然作为连长还不认识他的兵,作为一个合格的连长,这于情于理也说不通。退一步讲,即便这个兵是开战前加强到他的连里的,那他作为连长,必定要对此事经手,就更应该记得清楚了。有达人能给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么,还是说那个年代的军队就是这个样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
看电影不仔细. 当时为了让全国的军队都能在战争中锻炼到.从全国各地的部队抽调了一些人加强到攻击的部队里.这个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反映. 所以小北京作为一个加强到他们连的士兵被补充进来了. 一个连长手下那么多人,不是总在一起,用一段时间是记不得名字的. 高成在士兵突击里,后来见到马小帅(?)不也是说,你是老七连的人吧?
小北京是临战前作为骨干临时加强到梁三喜连队的,不是在一起训练过的,应该找小说来看看。
不过在65的时候不是很好辨认. 最多只能说"那个战士". 如果有军衔就可以叫"士官,过来一下". 1-6级士官太麻烦了.不如改回上中下士...........4-6级叫,4-6级技术军士.:D
当年 是120人一连吧?

反正 红色娘子军 里是120人一个连
原帖由 haiboisbest 于 2008-12-20 15:09 发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三喜临战前检查他的连队备战,碰见一个小战士,问这小战士叫什么名字,这战士说:说了你也记不住,叫我北京好了。后来小北京因82无的臭弹牺牲后,团里为了弄清楚他的身份还追查了很长时间才 ...

他是在战前作为82无后坐力炮手补充进连队的,可能还是别的未参战部队的战士。作为一个连长,战前所要做的事很多,因此对于刚补充进来的战士不认识是正常的!
据说某次上边首长到地方部队视察,就因为一个班长回答首长问题时把新来的几个战士的籍贯、家庭情况等等都说得头头是道,后来提干了——而这个班长再过几个月就要复员了(难道是地方部队有意安排的??)[:a1:] [:a1:]
原帖由 haiboisbest 于 2008-12-20 15:09 发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三喜临战前检查他的连队备战,碰见一个小战士,问这小战士叫什么名字,这战士说:说了你也记不住,叫我北京好了。后来小北京因82无的臭弹牺牲后,团里为了弄清楚他的身份还追查了很长时间才 ...

仔细阅读了小说再来发帖子,“小北京”是北京军区抽调的骨干战前作为82无后坐力炮手补充进连队的:L
小北京是作为战斗骨干支援到9连的,是战斗打响前一天晚上才到,小说里介绍的很清楚!
说起该片,大家应该再看看里面小北京最后一次出击之前,梁三喜怎么更换弹夹的。这可比所谓“建国门之后才公开”要早得多。
悲哀啊,以前的连级以下火力只有火箭筒。
希望今后连队能有更强大的车载火力支援。
那还要有什么呢......现在是有了车了,就可以有一些反坦克武器了.在多说就是12.7的车炮.....
呵呵,楼主没看过这部小说.
临时补充的人员
82无可以肩射么?我记得电影里小北京是站起来射击被打中的。
最早是看富春江画报的,那时候人心静,画的好,配的文字也好,当时就感动的不行.

这个画的一般,但还是基本符合了当时的军情
http://gzbbs.soufun.com/2811007427~5~476/47453705_47453705_6.htm
原帖由 sergeant_w2 于 2008-12-21 21:46 发表
82无可以肩射么?我记得电影里小北京是站起来射击被打中的。

急便射击可以,记忆无误
印象中好像有块垫肩的塑料板(也可能是酚醛树脂的),俺曾经扛起炮身来比划过。
原帖由 sergeant_w2 于 2008-12-21 21:46 发表
82无可以肩射么?我记得电影里小北京是站起来射击被打中的。


片中小北京发射2次均失效,被越军击中牺牲,连长一看是文革时候造的药筒。:@
]]
文革时生产的弹药应该供应了很多给越南,如果有问题的话,也是越南人先死。
原帖由 山人256 于 2008-12-22 11:16 发表

  这段情节,当初看着挺感动,后来发现挺虚假,纯粹是“突出政治”的手法,为了批文革而涉嫌杜撰的。
  凭心而论,尽管文革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混乱,但是仅就个人体会来说,当时的军工生产还是很严肃的,该认真 ...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在文革时的兵工厂干过 不过这个问题在小说后面附的文章 作者有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说是在许多部队都有报道战场上弹药失效的问题,所以他就艺术加工到小北京身上了。同时也提到赵蒙生的现象在当时也是存在的,不少高干的子女都在战前调出了 。小北京的原型则是一个副军长的儿子。可以说这本小说基本上都有现实中的原型。
当年看到靳开来牺牲的那一段 眼泪都流出来了
其实这本书很忠实的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况
人都有缺点 作者并没有刻意的美化什么
比如畏战心理 可是你看完整本书才会明白这支军队为什么能所向披靡
建议没看过的同学都去看看。
  并非文革期间生产的所有弹药都有质量问题!电影中表现失效的弹药是1974年4月生产的,粱三喜那句"批林批孔"的缘由是什么?如果对此背景不太清楚的,可以搜索一下.个人认为那是整个文革期间社会最动荡的阶段
我没看电影, 先看的书, 当时在<十月>还是<收获>上看的,  哭得一踏糊涂:(

从此之后记得了一件事: 咱们的军队,  永远需要从人民中吸取营养,  永远得来自于人民:(
原帖由 山人256 于 2008-12-22 11:16 发表

  这段情节,当初看着挺感动,后来发现挺虚假,纯粹是“突出政治”的手法,为了批文革而涉嫌杜撰的。
  凭心而论,尽管文革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混乱,但是仅就个人体会来说,当时的军工生产还是很严肃的,该认真 ...

真的?那歼-6摔机和停飞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导演谢晋的 父亲文革时被斗死,当天他刚刚经历父亲被斗死后回到家,母亲跳楼而亡。他把尸体抬回家里。连哭都不能出声......。他的电影出现这样的情节也是很正常的
原帖由 haiboisbest 于 2008-12-20 15:09 发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三喜临战前检查他的连队备战,碰见一个小战士,问这小战士叫什么名字,这战士说:说了你也记不住,叫我北京好了。后来小北京因82无的臭弹牺牲后,团里为了弄清楚他的身份还追查了很长时间才 ...

背景这样的,小说中说,当时从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增强了15个人到九连,
所以薛凯华说:“15个人,就我是从北京部队来的,就叫我北京好了”(大意如此)
原帖由 逍遥生 于 2008-12-22 11:36 发表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在文革时的兵工厂干过 不过这个问题在小说后面附的文章 作者有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说是在许多部队都有报道战场上弹药失效的问题,所以他就艺术加工到小北京身上了。同时也提到赵蒙生的现象在当时 ...

臭弹也可能是保管不善引起的。
赵蒙生的现象肯定有,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据说西沙海战的参战人员中,不少也是部队子弟。即使是赵蒙生的母亲吴爽,所作所为,放到今天来看,算件事情吗?毕竟人家38年的老革命,觉悟还是有的,良心还是有的。放到现在呢?
小北京父亲的原型,好像当时是一个副师长,不是副军长吧?
原帖由 换个马甲 于 2008-12-22 12:53 发表
我没看电影, 先看的书, 当时在还是上看的,  哭得一踏糊涂:(

从此之后记得了一件事: 咱们的军队,  永远需要从人民中吸取营养,  永远得来自于人民:(

我最早是听小说连播,后来买了小说(好像是5角6分),然后就有电影了,国内叫做《高山下的花环》,香港版好像叫《卫国军魂》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8-12-22 13:30 发表

真的?那歼-6摔机和停飞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那么F15停飞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原帖由 逍遥生 于 2008-12-22 11:36 发表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在文革时的兵工厂干过 不过这个问题在小说后面附的文章 作者有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说是在许多部队都有报道战场上弹药失效的问题,所以他就艺术加工到小北京身上了。同时也提到赵蒙生的现象在当时 ...

  文革期间,我在兵工厂玩过,没在那里“干过”,因为俺那时年纪还小。:D
  弹药失效不一定是主观放松质量的问题,更多的是技术水平和认识局限性的问题。例如40火箭弹曾经有相当批量的打不响,后来发现是战斗部装药在长期储存的过程中缓慢释放的物质腐蚀了压电引信的电路,经改进后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上学时听说,不一定十分准确)。这类问题在研制生产过程中很难及时发现,不能把账都算到文革头上。
  从科学角度看,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前确实有部分产品在一哄而上时技术状态更改比较随意的问题,后来有教训也改进了,但这和小说中描述的“文革政治冲击导致大家不好好做”等原因无关。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8-12-22 13:30 发表

真的?那歼-6摔机和停飞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对空军装备,我不了解,无权评论。
我只知道,装备因质量问题暂停采购和列装使用的事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存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什么失误都归咎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好像自己啥责任都没有似的。
原帖由 逍遥生 于 2008-12-22 11:36 发表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在文革时的兵工厂干过 不过这个问题在小说后面附的文章 作者有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说是在许多部队都有报道战场上弹药失效的问题,所以他就艺术加工到小北京身上了。同时也提到赵蒙生的现象在当时 ...

我小时候就认识一个去了越南战场的高干子弟(大区副,赵蒙生他爸估计也就是这个级别的了),玩过他的军功章,虽然是部队长大,但那是我第一次见军功章,所以影响深刻。
]]
文革时的兵工厂应该是在质量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们73年接了一批59,那一批质量最差,跑冒滴漏超过想象。车内到处是电焊巴巴,间隙调整也乱七八糟。有意思的事是,有一台坦克的炮塔竟然多铸造出一个硕大的边来,炮向右转不成。没办法只好用手工气割一点一点的切下来,费了好大劲。只到我走,每次路过该车,都觉得挺闹的,那一块切的不齐,很难看。
原帖由 59特射 于 2008-12-22 16:28 发表
文革时的兵工厂应该是在质量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们73年接了一批59,那一批质量最差,跑冒滴漏超过想象。车内到处是电焊巴巴,间隙调整也乱七八糟。有意思的事是,有一台坦克的炮塔竟然多铸造出一个硕大的边来,炮向 ...

69年珍宝岛事件后,国内搞了个军工生产的超大规划,计划年产装备500个陆军师!大小三线全面铺开,这么大个摊子,萝卜快了不洗泥,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但这和“批林批孔”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
原帖由 sr71 于 2008-12-22 14:27 发表

臭弹也可能是保管不善引起的。
赵蒙生的现象肯定有,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据说西沙海战的参战人员中,不少也是部队子弟。即使是赵蒙生的母亲吴爽,所作所为,放到今天来看,算件事情吗?毕竟人家38年的老革命,觉悟 ...


当时的情况是老子往往很担心孩子,毕竟打过的仗太多,流过的血太多。但是孩子往往争先恐后要上前线。据某些人统计,当年作战部队里,从整体上来说,表现最好的不是工农子弟,而是干部子弟,尤其是军队干部子弟,立功受奖的比例最大。这和身边一些上过前线的人描述的情况基本一致。
临时抽调的战斗骨干,不认识很正常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8-12-22 13:30 发表

真的?那歼-6摔机和停飞是怎么回事?你解释一下!

  

歼-6摔机据说和发动机有关。当时情况是这样:歼-6发动机主轴要进口,毛坯的长度是一个多余,两个差一点(10公分?时间长记不住了)。当时的革委会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自作主张把发动机改短了,造成歼-6大面积停飞的事故。是不相信科学盲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