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5:2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7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代表课题组在北京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全面研究僵尸企业的报告。

  人大国发院报告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大约80万家企业和360万个观测值)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归纳了僵尸企业的特征,分析了造成僵尸企业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僵尸企业的建议。

  首先,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相对于官方标准和学界流行的CHK标准,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又可以减少“误伤”。

  其次,报告描述了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全貌。(1)分年份来看,2000-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时(2000年)大约30%,此后呈下降趋势,并在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这说明中国僵尸企业的问题是在逐渐缓解的。(2)分行业来看,利用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人大课题组发现: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3)分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4)分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5)分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6)分年龄来看,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再次,人大国发院报告梳理了导致僵尸企业的五个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更多补贴、或者冗员更多、或者是国企,那么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就更高。

  (2)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3)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了投资总量约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一些行业引起了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

  (4)外部需求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型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订单不足、商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方撤资,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

  (5)银行的信贷歧视。2008年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在波动中下降,但负债率却逐年增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润率一直比较稳定,但负债率却有所下降。也就是说,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却更容易获得贷款;虽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非常稳定,但却更难获得贷款。

  最后,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减少僵尸企业的五条政策建议。

  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和迫使银行发放贷款。

  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警惕最后的结果是国企光是“做大”而没有真正“做强”和“做优”。如果国企一味做大,必然陷入产能扩张的囚徒困境,必然导致更多产能过剩,从而产生更多僵尸企业。

  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一是要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二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银行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可以考虑将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政府或者帮扶的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代为支付。

  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哪类国企要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哪类国企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前者,限制数量,当做特殊企业来对待;对于后者,加强市场化考核,鼓励做强做优。

  注释:人大国发院是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在人大国发院报告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华融证券和财新智库的专家学者,围绕僵尸企业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727/n461291955.shtml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7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代表课题组在北京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全面研究僵尸企业的报告。

  人大国发院报告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大约80万家企业和360万个观测值)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归纳了僵尸企业的特征,分析了造成僵尸企业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僵尸企业的建议。

  首先,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相对于官方标准和学界流行的CHK标准,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又可以减少“误伤”。

  其次,报告描述了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全貌。(1)分年份来看,2000-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时(2000年)大约30%,此后呈下降趋势,并在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这说明中国僵尸企业的问题是在逐渐缓解的。(2)分行业来看,利用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人大课题组发现: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3)分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4)分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5)分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6)分年龄来看,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再次,人大国发院报告梳理了导致僵尸企业的五个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更多补贴、或者冗员更多、或者是国企,那么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就更高。

  (2)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3)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了投资总量约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一些行业引起了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

  (4)外部需求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型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订单不足、商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方撤资,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

  (5)银行的信贷歧视。2008年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在波动中下降,但负债率却逐年增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润率一直比较稳定,但负债率却有所下降。也就是说,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却更容易获得贷款;虽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非常稳定,但却更难获得贷款。

  最后,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减少僵尸企业的五条政策建议。

  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和迫使银行发放贷款。

  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警惕最后的结果是国企光是“做大”而没有真正“做强”和“做优”。如果国企一味做大,必然陷入产能扩张的囚徒困境,必然导致更多产能过剩,从而产生更多僵尸企业。

  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一是要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二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银行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可以考虑将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政府或者帮扶的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代为支付。

  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哪类国企要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哪类国企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前者,限制数量,当做特殊企业来对待;对于后者,加强市场化考核,鼓励做强做优。

  注释:人大国发院是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在人大国发院报告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华融证券和财新智库的专家学者,围绕僵尸企业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727/n461291955.shtml
 首先,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相对于官方标准和学界流行的CHK标准,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又可以减少“误伤”。
   早就说过政企分开,结果几十年后政企还是勾结在一起。中央不改革领导干部的考核方式,等于扬汤止沸
zmic787 发表于 2016-7-29 21:12
早就说过政企分开,结果几十年后政企还是勾结在一起。中央不改革领导干部的考核方式,等于扬汤止沸
政企分开?你开玩笑嘛?做企业的做梦都想政企不分开。
xj2000 发表于 2016-7-29 22:18
政企分开?你开玩笑嘛?做企业的做梦都想政企不分开。
  现在怎么样不知道,以前的,干的好,厂长的行政级别决定了能拿多少工资,干得再好也不是你的所以有的厂长就想法设法的掏空国企,干坏了,厂长是干部,组织部门还要为他安排职务
  
zmic787 发表于 2016-7-29 22:24
现在怎么样不知道,以前的,干的好,厂长的行政级别决定了能拿多少工资,干得再好也不是你的所以有的厂 ...
看看国外就知道,越大的企业,和政府关系越紧密,这是必然趋势。
汽车屁 发表于 2016-7-29 17:05
 首先,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 ...
  只要严格执行政企分开,自负盈亏,这些问题都没有了,
  这个报告简直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xj2000 发表于 2016-7-29 22:25
看看国外就知道,越大的企业,和政府关系越紧密,这是必然趋势。
又不是克莱斯勒、GM这样的too big  to fail的货色。
  再说联邦政府是给贷款,要收利息的,GM的好似是购了股票,以后抛售了。姜丝企业是吸血鬼
应当加息,把没有利润的企业搞死。
蝈务院、理克镪、砖家组全都是吃饱了撑的。
市场经济嘛,能还得起债的就继续经营,还不起债的破产,哪来那么多废话
美国通用汽车和两房是僵尸企业嘛?
为什么美国政府要救那?不符合市场规律啊,怎么不让这两家破产那
国务院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中.常.弹. 发表于 2016-7-30 06:02
应当加息,把没有利润的企业搞死。
僵尸企业本来就是拿低于市场利息的,你升高降低利息关人家毛事。想让市场机制起作用,首先你得把他们拉进市场,转变成市场主体,市场规律才能对他们起作用

一句话,别去管就行了

僵尸企业 就是僵而不死,为何不死?  还不是有输血嘛
僵尸企业的本质就是借新还旧,导致m2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