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能源爭奪戰線延至非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48:32
  亞洲時報在線Joshua Eisenman及Devin T Stewart撰文/中日兩國之間的能源爭奪戰愈演愈烈。在中國東海、俄羅斯、中亞、東南亞等地區已經看到了它們明爭暗奪的身影,而如今它們的戰場已經轉移到了非洲大陸。
  



  儘管美國的前15個供油國中有三分之一位於非洲,但華盛頓對這場爭奪戰可能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帶來的影響卻不以為意。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在確保石油供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它目前的外交工作重點著眼於全球反恐和傳播民主。在美國的幫助下,非洲和亞洲在過去25年來湧現了不少民主國家。但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稱,中國經濟增長將阻礙美國繼續在亞洲傳播民主福音,更有學者認為,中國對非洲的石油資源虎視眈眈,將誘發一系列問題。
  前美國駐尼日利亞和南非大使利曼(Princeton Lyman)近日批評北京一味只顧掠奪者非洲的能源,而不關心當地的政治透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有被標籤為“流氓國家”衛道士之虞。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中國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日本的進口原油總量有所下降,但從非洲進口的原油仍增長了20%,中國則增長了35%以上。
  對日本而言,其對非洲關係的重點是推進民主改革和人權發展。日本首相的外交關係專責小組2002年表示:“在非洲倡導民主,提升其管治能力,對全球的穩定繁榮都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日本對尼日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選舉給予全力支持,並為非洲的法治、人權等活動提供資金援助。上月,日本向聯合國人類安全信託基金(United Nations' Trust Fund for Human Security)捐助了200萬美元,以幫助駐紮在蘇丹的非洲聯盟維和團(African Union Mission)軍隊進行國際人權法等方面的培訓。
  對於日本的慷慨解囊,非洲國家似乎並不領情。今年7月,非洲聯盟決定向聯合國提出非洲國家獨立的安理會改革方案,這使得一直謀求非洲國家支持的四國集團(日本、巴西、德國和印度)倍受挫折。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明確表態,反對日本“入常”,並對非洲的方案給予正面支援。
  為確保國內的能源供應,中國對非洲的能源資源覬覦已久,同非洲的富油國家打得火熱。中國國有石油企業已把觸角伸入這些國家的石油勘探、提煉、加工、輸送等領域。從蘇丹、乍得(Chad)、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加蓬(Gabon)、安哥拉等非洲國家進口的石油,已佔中國總需求的25%。這些非洲國家單個來講僅佔中國進口量的很小比例,但非洲石油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運往了中國:中國買走了安哥拉25%的石油產品,蘇丹的60%,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尼日利亞和加蓬的比例都在直線上升。在這些貧窮國家,石油工業是它們GDP的主要來源。
  此外,通過石油貿易,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社會發展等領域也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在內戰和達爾富爾(Darfur)的種族清洗中,中國給予蘇丹政府大量的財政和軍事援助;去年,中國為保護其在蘇丹的石油企業而反對聯合國制裁蘇丹。北京當局這些助紂為虐的行徑招致西方國家的一致批評。
  在安哥拉,中國的貸款和援助阻礙該國增加政治透明度、改善石油企業經營能力的改革。在安哥拉1,300萬人口中,絕大多數仍掙扎在貧困線上,國家通過石油換來的財富全落入了極少數有錢人的口袋。去年3月,中國同安哥拉簽訂了高達20億美元的“工程換石油”協定。這筆合同被安哥拉官員稱作“面向2005年的重大經濟新聞”。安哥拉財政部長若澤•德莫賴斯(Jose Pedro de Morais)相信,中國以後對安哥拉的貸款額將不少於20億美元。他上周說:“我們問中國同行,將來會否提供更多貸款,他們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中國的很多貸款是瞄準石油而去,旨在發展當地的石油工業,提高石油產量。仗著中國的援助,安哥拉拒絕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有附加條件的貸款;該組織要求安哥拉帳目公開,接受國際監督核查,並致力於改善其政府腐敗問題。
  中國在非洲“掠”油“佔”地,引起了日本媒體的廣泛關注。《讀賣新聞》(Yomiuri Shimbun)今年二月稱,中國正在非洲實施圈地運動,加快對能源的爭奪;《產經新聞》(Shankei Shimbun) 8月發表社論,稱應對中國同支持恐怖主義、反對民主的國家進行貿易的趨勢提高警惕。
  由於美國也強烈依賴非洲石油,而且非洲還是美國推廣民主的重要基地,華盛頓的決策者必須考慮中國的舉動將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的影響。其實,華盛頓的能源安全不僅在非洲受到挑戰。若能源爭奪引發貿易糾紛的話,亞洲經濟發展將受到威脅,進而危及全球經濟形勢。中日關係因東海天然氣開採而日益緊張,隨時會引發兩國衝突;屆時,美國將陷入尷尬:一邊是戰略盟友,一邊是不可小覷的崛起大國。
  因此,美國政府應加快同中日兩國的合作,制定一個兩全其美的遠景目標。該目標既要確保能源供應,研發替代能源和節約能源的措施,降低能源對抗的可能性,減少能源衝突的成本,還要盡可能地幫助非洲等地區的石油出口國改善人權狀況、提高管治能力。作為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國,美、中、日三國責無旁貸。
  在日前遞交給國會的年度報告中,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批評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缺乏協調一致”,要求總統布什同中國方面共同設立一個高層次的聯合能源小組,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進行合作,並阻止中國在非洲、中亞和拉丁美洲收購石油資產的勢頭。這也許就是布什本次亞洲之行的議題之一。
  Joshua Eisenman是《中國和發展中世界:北京廿一世紀戰略》一書其中一作編者。 Devin Stewart則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日本研究主任。亞洲時報在線Joshua Eisenman及Devin T Stewart撰文/中日兩國之間的能源爭奪戰愈演愈烈。在中國東海、俄羅斯、中亞、東南亞等地區已經看到了它們明爭暗奪的身影,而如今它們的戰場已經轉移到了非洲大陸。
  



  儘管美國的前15個供油國中有三分之一位於非洲,但華盛頓對這場爭奪戰可能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帶來的影響卻不以為意。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在確保石油供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它目前的外交工作重點著眼於全球反恐和傳播民主。在美國的幫助下,非洲和亞洲在過去25年來湧現了不少民主國家。但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稱,中國經濟增長將阻礙美國繼續在亞洲傳播民主福音,更有學者認為,中國對非洲的石油資源虎視眈眈,將誘發一系列問題。
  前美國駐尼日利亞和南非大使利曼(Princeton Lyman)近日批評北京一味只顧掠奪者非洲的能源,而不關心當地的政治透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有被標籤為“流氓國家”衛道士之虞。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中國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日本的進口原油總量有所下降,但從非洲進口的原油仍增長了20%,中國則增長了35%以上。
  對日本而言,其對非洲關係的重點是推進民主改革和人權發展。日本首相的外交關係專責小組2002年表示:“在非洲倡導民主,提升其管治能力,對全球的穩定繁榮都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日本對尼日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選舉給予全力支持,並為非洲的法治、人權等活動提供資金援助。上月,日本向聯合國人類安全信託基金(United Nations' Trust Fund for Human Security)捐助了200萬美元,以幫助駐紮在蘇丹的非洲聯盟維和團(African Union Mission)軍隊進行國際人權法等方面的培訓。
  對於日本的慷慨解囊,非洲國家似乎並不領情。今年7月,非洲聯盟決定向聯合國提出非洲國家獨立的安理會改革方案,這使得一直謀求非洲國家支持的四國集團(日本、巴西、德國和印度)倍受挫折。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明確表態,反對日本“入常”,並對非洲的方案給予正面支援。
  為確保國內的能源供應,中國對非洲的能源資源覬覦已久,同非洲的富油國家打得火熱。中國國有石油企業已把觸角伸入這些國家的石油勘探、提煉、加工、輸送等領域。從蘇丹、乍得(Chad)、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加蓬(Gabon)、安哥拉等非洲國家進口的石油,已佔中國總需求的25%。這些非洲國家單個來講僅佔中國進口量的很小比例,但非洲石油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運往了中國:中國買走了安哥拉25%的石油產品,蘇丹的60%,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尼日利亞和加蓬的比例都在直線上升。在這些貧窮國家,石油工業是它們GDP的主要來源。
  此外,通過石油貿易,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社會發展等領域也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在內戰和達爾富爾(Darfur)的種族清洗中,中國給予蘇丹政府大量的財政和軍事援助;去年,中國為保護其在蘇丹的石油企業而反對聯合國制裁蘇丹。北京當局這些助紂為虐的行徑招致西方國家的一致批評。
  在安哥拉,中國的貸款和援助阻礙該國增加政治透明度、改善石油企業經營能力的改革。在安哥拉1,300萬人口中,絕大多數仍掙扎在貧困線上,國家通過石油換來的財富全落入了極少數有錢人的口袋。去年3月,中國同安哥拉簽訂了高達20億美元的“工程換石油”協定。這筆合同被安哥拉官員稱作“面向2005年的重大經濟新聞”。安哥拉財政部長若澤•德莫賴斯(Jose Pedro de Morais)相信,中國以後對安哥拉的貸款額將不少於20億美元。他上周說:“我們問中國同行,將來會否提供更多貸款,他們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中國的很多貸款是瞄準石油而去,旨在發展當地的石油工業,提高石油產量。仗著中國的援助,安哥拉拒絕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有附加條件的貸款;該組織要求安哥拉帳目公開,接受國際監督核查,並致力於改善其政府腐敗問題。
  中國在非洲“掠”油“佔”地,引起了日本媒體的廣泛關注。《讀賣新聞》(Yomiuri Shimbun)今年二月稱,中國正在非洲實施圈地運動,加快對能源的爭奪;《產經新聞》(Shankei Shimbun) 8月發表社論,稱應對中國同支持恐怖主義、反對民主的國家進行貿易的趨勢提高警惕。
  由於美國也強烈依賴非洲石油,而且非洲還是美國推廣民主的重要基地,華盛頓的決策者必須考慮中國的舉動將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的影響。其實,華盛頓的能源安全不僅在非洲受到挑戰。若能源爭奪引發貿易糾紛的話,亞洲經濟發展將受到威脅,進而危及全球經濟形勢。中日關係因東海天然氣開採而日益緊張,隨時會引發兩國衝突;屆時,美國將陷入尷尬:一邊是戰略盟友,一邊是不可小覷的崛起大國。
  因此,美國政府應加快同中日兩國的合作,制定一個兩全其美的遠景目標。該目標既要確保能源供應,研發替代能源和節約能源的措施,降低能源對抗的可能性,減少能源衝突的成本,還要盡可能地幫助非洲等地區的石油出口國改善人權狀況、提高管治能力。作為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國,美、中、日三國責無旁貸。
  在日前遞交給國會的年度報告中,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批評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缺乏協調一致”,要求總統布什同中國方面共同設立一個高層次的聯合能源小組,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進行合作,並阻止中國在非洲、中亞和拉丁美洲收購石油資產的勢頭。這也許就是布什本次亞洲之行的議題之一。
  Joshua Eisenman是《中國和發展中世界:北京廿一世紀戰略》一書其中一作編者。 Devin Stewart則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日本研究主任。
<P>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利益,就要不择一切手段,发展强大才是硬道理</P>
<P>  沙发坐着就是舒服啊~~</P>
<P>    </P>
<P>中国人吃一口叫威胁,美帝纳粹抢一锅叫正义。</P>

<P>这就是美帝纳粹及其走狗的强盗逻辑。</P>
美国佬一手挑拨中日两国关系导致外交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受益的是当地对中日两国可以漫天开价或获得更做的好处,这就是美国最想看到的,可惜小犬就是小犬,人跟狗的头脑是有巨大分别的
<P>美帝端着枪在中东抢石油屠杀平民怎么就没人去说,一句话,美帝够强,中国实力还不够。</P>
这个世界靠的是实力
<P>一看就知道记者是倭寇.</P>
<P>只有倭寇才会说自己在非洲是推行"民主",倭国是"民主"国家吗?!</P>
首先我国还没能力去非洲争夺资源,再来我国也没能力在万里之遥与美日开战,其次我国现阶段也没能力保护我国在非洲的利益。
日本当然不是民主国家,美国就更不是了,因为民主是一个现实的东西,它并非是几句口号。
民主是不存在滴[em05][em05][em05][em05]
[B]以下是引用[I]新北洋水师[/I]在2005-11-18 15:09:00的发言:[/B][BR]首先我国还没能力去非洲争夺资源,再来我国也没能力在万里之遥与美日开战,其次我国现阶段也没能力保护我国在非洲的利益。
我们也不是去“争夺资源”取得,争夺这个词,只有那些强盗国家才会使用,他们也确实使用了。我们只不过是去买我们所需要的能源而已,因为我们需要石油,汽车要用油、农业灌溉要用油、发电与取暖也需要优,就和美国日本一样。我们也曾经试图与美国合作解决石油问题,但美国并不允许,没办法,为了生存,只有自己去买了。
[B]以下是引用[I]无名草[/I]在2005-11-18 16:0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新北洋水师[/I]在2005-11-18 15:09:00的发言:[/B][BR]首先我国还没能力去非洲争夺资源,再来我国也没能力在万里之遥与美日开战,其次我国现阶段也没能力保护我国在非洲的利益。</div>我们也不是去“争夺资源”取得,争夺这个词,只有那些强盗国家才会使用,他们也确实使用了。我们只不过是去买我们所需要的能源而已,因为我们需要石油,汽车要用油、农业灌溉要用油、发电与取暖也需要优,就和美国日本一样。我们也曾经试图与美国合作解决石油问题,但美国并不允许,没办法,为了生存,只有自己去买了。

用什么买?我国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吗?争夺不是指强行占有我的意思是于美日争夺资源。当然我国是用和平手段去争取非洲资源,但是同样美日也会用同样的手段(再加上些不光彩的手段),所以就形成了我国与美日“争夺”资源。
呵呵~~你我意思应该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我把我们的意图隐藏在经贸里而已。
<P>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利益,就要不择一切手段,发展强大才是硬道理</P>
[B]以下是引用[I]新北洋水师[/I]在2005-11-18 15:09:00的发言:[/B][BR]首先我国还没能力去非洲争夺资源,再来我国也没能力在万里之遥与美日开战,其次我国现阶段也没能力保护我国在非洲的利益。


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有很多外国军队,比如:法国英国等。
如果我国在非洲的利益受到威胁怎么办,解放军能到非洲去保卫油田吗?
[em05]
又沉了,顶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