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未来能源争夺战将空前激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5:25:29
人类的下一场战争更可能是能源的冲突,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12月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美,此行目的之一是解决中美贸易争执。然而,和中美未来的能源争夺战相比,纺织品和彩电贸易上的口角,或许只能算是热身。

冬季提前到来

11月,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开会,讨论了中国巨大的石油需求对美国能源供应将带来何种影响的议题。显然,作为头号能源消费国的美国,已经在担忧可能来自中国的能源竞争和威胁了。

12月,参加"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会议"的中国专家们,粗略地估算出了中国石油的瓶底:最终可采资源量仅为130亿-160亿吨。

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原油的进口量大幅上升,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加大。

有关机构预测,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到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提高到50%-60%左右,达到美国目前58%的水平。2005年左右,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表示"特别关注"是有道理的。过去10年来,美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出现巨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在持续下降。美国能源部预计,2010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0%,因此,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利用多种手段保护海外石油来源的安全就成为了重点。

事实上,进入21世纪,美国已经成功地调整了新的符合石油利益的地缘战略。"9·11"以后,华盛顿发动了两场战争,陆续控制了世界石油的主要源头。这幅新的石油战略图景,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严冬的逼进。

如何建构石油资源的安全战略,摆脱华盛顿的能源钳制,乃是中国能源外交的重中之重。波斯湾、中亚和南中国海,中国海外能源的命门是否已经扣在白宫的手中了呢?

寻求能源独立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的一家网站刊登了一则小幽默:"据CNN报道,战后的伊拉克蓝图已经勾勒好。该国将分为3个区:汽油区、无铅清洁油区、超级油区。"笑话的背后,体现出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司马昭之心。尽管目前伊拉克局势混乱不堪,但美国依然坚挺,目标很明确,"中东,石油是关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据美国经济专家们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以及通过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法国媒体评论说,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能源独立战争,确保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

根据一家石油业权威刊物统计,伊拉克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为154.11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9%,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美国对中东石油源头的控制力,在伊拉克战争后急速增强,与之相对的是,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等的影响力下降。这种态势增加了中国波斯湾石油供应源的脆弱性,因为中国日益上升的石油进口中,约有50%的石油来自中东。中东,已经暗含了中美冲突的潜台词。

尽管胜券在手,美国依然对中国和中东其他国家的石油贸易十分警惕。五角大楼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分析,一旦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关系密切,将对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影响。

华盛顿的一些分析师警告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中国成为美国中东影响力的竞争者。他们注意到,沙特阿拉伯越来越重视北京的石油市场,打算在中国修建一个炼油厂。

撇开中东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华盛顿强大军事实力对海上石油运输线的控制,也会加深中国能源安全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进口中东的原油,大部分是用油轮通过海路运回国的。线路的漫长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这条油道的畅通,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保障还得看白宫的脸色。

中亚的麻烦

11月23日,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职。政权更迭的幕后,依稀可见白宫石油战略的身影。美联社文章认为,"一个亲西方的格鲁吉亚政府,能帮助美国的石油财团将手伸向里海丰富的石油资源。"

能源专家估计,即使排除里海石油,中亚的石油储备量也是世界第三,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能源动力库。何况里海的石油储量已超过了北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石油巨头就已经涌向中亚,美孚、加利福尼亚等超级石油公司,纷纷与里海周围的产油国签署能源投资开发合同,金额高达上百亿美元。阿富汗战争让华盛顿有了一个深入触摸里海石油的理由。

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和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近年来,一些专家不断通过各种数据和推理来论证中国能源"西向"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以加深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的完整和西部边境的安全。在这种情势下,才有了两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经贸领域的积极发展,才有了中哈输油管道的谈判。

然而,随着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渗透,中亚的形势可能会出现不利于中国的局面。根据五角大楼正在进行的美国新军事战略评估,中亚可能在5-6年内成为美国新的前沿作战基地。除了反恐外,保障美国获取该地的油气资源,应该是白宫考虑的首选。12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出访里海边上的阿塞拜疆,讨论在该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保护盛产石油的里海海岸安全。

美国加大进驻中亚的力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在该地区拓宽能源渠道的步伐。中国公司在里海竞标中失败,一些石油专家甚至怀疑,"是不是美国政府阻挠了这项交易?"

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里,随着能源争夺的激烈程度增大,中亚将变成中美新的交锋之处。上海合作组织理论上可以成为中国在中亚应对美国能源战略的制衡点,然而安大线的夭折,反映出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防范,正如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能源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博士所说:"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能源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而是国家政治问题。"

南海:中国能源新方向?

8月31日,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中方建议,国际间应共同开发南沙的石油资源。

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已经和菲律宾石油勘探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菲律宾能源部长皮若兹和中国驻菲大使王春贵出席了签字仪式。联想到不久前安大线的流产,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标志中国外部能源供应战略正寻求多元化。

南中国海是全球四大油气积聚区之一。与铁路和管道运输相比,海运石油的成本比较低。同时,中国石油消费大户多数集中在南方。

其实,近年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行能源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靠一些国内石油巨头来实施。亚太地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主导。去年1月,中海油成功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成为该国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在中国能源新视野中,澳大利亚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10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澳大利亚,中澳双方签署了一份价值210亿美元的意向书。澳大利亚贸易部长马克·韦尔称,这份意向书将使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10月,美国总统布什开始亚太6国之行。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着美国将实行新的亚太战略。

国际关系专家认为,尽管美国的能源战略中还没有将南中国海考虑在内,但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的军事部署,华盛顿和"非北约盟友"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密切关系,以及近来积极推进的"重返金兰湾"政策等,对中国未来的南海能源开发有一定的钳制。

乐观人士认为,美国和中国都希望稳定的石油价格、安全的石油供应源等,利益趋同会拉近中美两国的关系。

但是,也有悲观的看法。迈克尔·克莱尔在《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中说:"没有哪一种资源能比石油更有可能在21世纪挑起国家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中美两国能避免吗?

下面这篇由美国海军中校弗兰克·鲍里克作出的预言,也许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某些美国人的心态。

南海石油导致中美交火

21世纪,随着南中国海发现大型油气田,该地区的战略形势发生巨变。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在钻探权和主权问题上的争端日趋白热化。各方通过紧张谈判,达成妥协方案,划分了各自的勘探区。经过强化开发,到2005年,南中国海已经提供了该地区三分之一的石油。

然而各方敌意犹存。2006年4月,越南游击队开始在南中国海进行恐怖活动,主要是对中国的商业航运和油气开发设施发动一系列袭击。中国做出了适度的反应。到6月底,敌对行动已经达到严重危及中立国商船安全的程度。

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要求美国为其航运提供安全保障。于是美国人开始卷入。两个核动力航母战斗大队进入南中国海,为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护航。

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对美国军舰的入侵发出警告。

2006年7月10日,中国海军一艘导弹驱逐舰,混杂在一群中国帆船和旧商船中,驶近由美国"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和"韦伯"号导弹驱逐舰护航的一支舰队,以可能藏有恐怖分子为由,要求登船检查所有船只。

美国护航指挥官予以拒绝。中国驱逐舰及其"船队"驶离,消失在水平线上,随之发起了猛烈的巡航导弹袭击。8艘美军舰船被击中。

中国人继续攻击美舰护航的船队。8月,联合国安理会的调停失败。美海军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

8月16日,"大扫除行动"开始,划定马六甲海峡到台湾海峡为禁飞区,商船航线各200海里以内为禁航区。

"大扫除行动"一开始就麻烦不断。美海军的指挥官们对中国的潜艇极为担忧,攻击中国水面舰艇也同样效果不佳。整个作战行动美军日耗资12亿美元。

9月6日,美舰护卫一支由65艘船组成的船队由马六甲驶向日本,情报显示中国的一支大型特混舰队正在逼近。

美军预警机很快掌握了中国特混舰队的位置。8日1时30分,从"文森"号航母上起飞了第一波攻击机群,并与从关岛和日本起飞的美空军机群会合。空袭开始后,中国的两艘主力战舰(驱逐舰、巡洋舰各一艘)被击中,17艘较小的武装民船被击沉或失去战斗力。美方仅两架飞机被击落。

然而美方攻击的仅为中国舰队的一部分。2时30分,剩余中国舰队占领了对美特混舰队第一梯队的攻击阵位。50多枚反舰巡航导弹齐射,立即摧毁了"库欣"号驱逐舰和"夏洛"号巡洋舰。

3时,美军发起第二次打击。5艘中国主战舰艇和60艘武装民船被击沉或失去战斗力。美方损失6架飞机。

美军正要发动第三次空中打击时,灾难降临。4时40分,"林肯"号航母被两枚尾流自导鱼雷击中。"林肯"号当即瘫痪并停止收回飞机。所有返航飞机只能向4架空中加油机求援。然而,数分钟后,中国潜艇发射的红外制导对空导弹将两架加油机击落。

美特混舰队司令只得取消第三次空袭,整个舰队移至相对安全的深海水域。随着此战细节的不断披露,国会怒不可遏,公众舆论极力反对,美国总统只得取消"大扫除行动"。美国护航舰队改为绕开南中国海的航道航行。因为绕道太远,参与的各国船只越来越少,而中国许诺为中立国商船提供安全保障。

11月15日,美国终止了护航舰队的行动,停止介入南沙之战,同时也终结了美国海军在南中国海的主宰地位。人类的下一场战争更可能是能源的冲突,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12月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美,此行目的之一是解决中美贸易争执。然而,和中美未来的能源争夺战相比,纺织品和彩电贸易上的口角,或许只能算是热身。

冬季提前到来

11月,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开会,讨论了中国巨大的石油需求对美国能源供应将带来何种影响的议题。显然,作为头号能源消费国的美国,已经在担忧可能来自中国的能源竞争和威胁了。

12月,参加"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会议"的中国专家们,粗略地估算出了中国石油的瓶底:最终可采资源量仅为130亿-160亿吨。

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原油的进口量大幅上升,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加大。

有关机构预测,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到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提高到50%-60%左右,达到美国目前58%的水平。2005年左右,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表示"特别关注"是有道理的。过去10年来,美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出现巨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在持续下降。美国能源部预计,2010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0%,因此,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利用多种手段保护海外石油来源的安全就成为了重点。

事实上,进入21世纪,美国已经成功地调整了新的符合石油利益的地缘战略。"9·11"以后,华盛顿发动了两场战争,陆续控制了世界石油的主要源头。这幅新的石油战略图景,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严冬的逼进。

如何建构石油资源的安全战略,摆脱华盛顿的能源钳制,乃是中国能源外交的重中之重。波斯湾、中亚和南中国海,中国海外能源的命门是否已经扣在白宫的手中了呢?

寻求能源独立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的一家网站刊登了一则小幽默:"据CNN报道,战后的伊拉克蓝图已经勾勒好。该国将分为3个区:汽油区、无铅清洁油区、超级油区。"笑话的背后,体现出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司马昭之心。尽管目前伊拉克局势混乱不堪,但美国依然坚挺,目标很明确,"中东,石油是关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据美国经济专家们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损失,经济增长率将减少约0.5%。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以及通过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法国媒体评论说,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能源独立战争,确保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

根据一家石油业权威刊物统计,伊拉克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为154.11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0.9%,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美国对中东石油源头的控制力,在伊拉克战争后急速增强,与之相对的是,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等的影响力下降。这种态势增加了中国波斯湾石油供应源的脆弱性,因为中国日益上升的石油进口中,约有50%的石油来自中东。中东,已经暗含了中美冲突的潜台词。

尽管胜券在手,美国依然对中国和中东其他国家的石油贸易十分警惕。五角大楼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分析,一旦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关系密切,将对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影响。

华盛顿的一些分析师警告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中国成为美国中东影响力的竞争者。他们注意到,沙特阿拉伯越来越重视北京的石油市场,打算在中国修建一个炼油厂。

撇开中东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华盛顿强大军事实力对海上石油运输线的控制,也会加深中国能源安全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进口中东的原油,大部分是用油轮通过海路运回国的。线路的漫长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这条油道的畅通,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保障还得看白宫的脸色。

中亚的麻烦

11月23日,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职。政权更迭的幕后,依稀可见白宫石油战略的身影。美联社文章认为,"一个亲西方的格鲁吉亚政府,能帮助美国的石油财团将手伸向里海丰富的石油资源。"

能源专家估计,即使排除里海石油,中亚的石油储备量也是世界第三,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能源动力库。何况里海的石油储量已超过了北海。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石油巨头就已经涌向中亚,美孚、加利福尼亚等超级石油公司,纷纷与里海周围的产油国签署能源投资开发合同,金额高达上百亿美元。阿富汗战争让华盛顿有了一个深入触摸里海石油的理由。

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和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近年来,一些专家不断通过各种数据和推理来论证中国能源"西向"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以加深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的完整和西部边境的安全。在这种情势下,才有了两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经贸领域的积极发展,才有了中哈输油管道的谈判。

然而,随着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渗透,中亚的形势可能会出现不利于中国的局面。根据五角大楼正在进行的美国新军事战略评估,中亚可能在5-6年内成为美国新的前沿作战基地。除了反恐外,保障美国获取该地的油气资源,应该是白宫考虑的首选。12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出访里海边上的阿塞拜疆,讨论在该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保护盛产石油的里海海岸安全。

美国加大进驻中亚的力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在该地区拓宽能源渠道的步伐。中国公司在里海竞标中失败,一些石油专家甚至怀疑,"是不是美国政府阻挠了这项交易?"

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里,随着能源争夺的激烈程度增大,中亚将变成中美新的交锋之处。上海合作组织理论上可以成为中国在中亚应对美国能源战略的制衡点,然而安大线的夭折,反映出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防范,正如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俄罗斯能源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博士所说:"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能源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而是国家政治问题。"

南海:中国能源新方向?

8月31日,吴邦国委员长访问菲律宾,中方建议,国际间应共同开发南沙的石油资源。

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已经和菲律宾石油勘探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菲律宾能源部长皮若兹和中国驻菲大使王春贵出席了签字仪式。联想到不久前安大线的流产,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标志中国外部能源供应战略正寻求多元化。

南中国海是全球四大油气积聚区之一。与铁路和管道运输相比,海运石油的成本比较低。同时,中国石油消费大户多数集中在南方。

其实,近年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行能源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靠一些国内石油巨头来实施。亚太地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主导。去年1月,中海油成功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成为该国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在中国能源新视野中,澳大利亚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10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澳大利亚,中澳双方签署了一份价值210亿美元的意向书。澳大利亚贸易部长马克·韦尔称,这份意向书将使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10月,美国总统布什开始亚太6国之行。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着美国将实行新的亚太战略。

国际关系专家认为,尽管美国的能源战略中还没有将南中国海考虑在内,但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的军事部署,华盛顿和"非北约盟友"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密切关系,以及近来积极推进的"重返金兰湾"政策等,对中国未来的南海能源开发有一定的钳制。

乐观人士认为,美国和中国都希望稳定的石油价格、安全的石油供应源等,利益趋同会拉近中美两国的关系。

但是,也有悲观的看法。迈克尔·克莱尔在《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中说:"没有哪一种资源能比石油更有可能在21世纪挑起国家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中美两国能避免吗?

下面这篇由美国海军中校弗兰克·鲍里克作出的预言,也许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某些美国人的心态。

南海石油导致中美交火

21世纪,随着南中国海发现大型油气田,该地区的战略形势发生巨变。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在钻探权和主权问题上的争端日趋白热化。各方通过紧张谈判,达成妥协方案,划分了各自的勘探区。经过强化开发,到2005年,南中国海已经提供了该地区三分之一的石油。

然而各方敌意犹存。2006年4月,越南游击队开始在南中国海进行恐怖活动,主要是对中国的商业航运和油气开发设施发动一系列袭击。中国做出了适度的反应。到6月底,敌对行动已经达到严重危及中立国商船安全的程度。

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要求美国为其航运提供安全保障。于是美国人开始卷入。两个核动力航母战斗大队进入南中国海,为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护航。

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对美国军舰的入侵发出警告。

2006年7月10日,中国海军一艘导弹驱逐舰,混杂在一群中国帆船和旧商船中,驶近由美国"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和"韦伯"号导弹驱逐舰护航的一支舰队,以可能藏有恐怖分子为由,要求登船检查所有船只。

美国护航指挥官予以拒绝。中国驱逐舰及其"船队"驶离,消失在水平线上,随之发起了猛烈的巡航导弹袭击。8艘美军舰船被击中。

中国人继续攻击美舰护航的船队。8月,联合国安理会的调停失败。美海军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

8月16日,"大扫除行动"开始,划定马六甲海峡到台湾海峡为禁飞区,商船航线各200海里以内为禁航区。

"大扫除行动"一开始就麻烦不断。美海军的指挥官们对中国的潜艇极为担忧,攻击中国水面舰艇也同样效果不佳。整个作战行动美军日耗资12亿美元。

9月6日,美舰护卫一支由65艘船组成的船队由马六甲驶向日本,情报显示中国的一支大型特混舰队正在逼近。

美军预警机很快掌握了中国特混舰队的位置。8日1时30分,从"文森"号航母上起飞了第一波攻击机群,并与从关岛和日本起飞的美空军机群会合。空袭开始后,中国的两艘主力战舰(驱逐舰、巡洋舰各一艘)被击中,17艘较小的武装民船被击沉或失去战斗力。美方仅两架飞机被击落。

然而美方攻击的仅为中国舰队的一部分。2时30分,剩余中国舰队占领了对美特混舰队第一梯队的攻击阵位。50多枚反舰巡航导弹齐射,立即摧毁了"库欣"号驱逐舰和"夏洛"号巡洋舰。

3时,美军发起第二次打击。5艘中国主战舰艇和60艘武装民船被击沉或失去战斗力。美方损失6架飞机。

美军正要发动第三次空中打击时,灾难降临。4时40分,"林肯"号航母被两枚尾流自导鱼雷击中。"林肯"号当即瘫痪并停止收回飞机。所有返航飞机只能向4架空中加油机求援。然而,数分钟后,中国潜艇发射的红外制导对空导弹将两架加油机击落。

美特混舰队司令只得取消第三次空袭,整个舰队移至相对安全的深海水域。随着此战细节的不断披露,国会怒不可遏,公众舆论极力反对,美国总统只得取消"大扫除行动"。美国护航舰队改为绕开南中国海的航道航行。因为绕道太远,参与的各国船只越来越少,而中国许诺为中立国商船提供安全保障。

11月15日,美国终止了护航舰队的行动,停止介入南沙之战,同时也终结了美国海军在南中国海的主宰地位。
也许技术进步能使我们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未来还有氦3争夺战!
石油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争取石油的同时,下大气力进行新型能源的开发。
先把美国干掉再说。
以下是引用超级战列舰在2004-1-3 11:33:00的发言:
先把美国干掉再说。
[em07][em07]真猛。
不可以和美国硬来,可以和他搞合作,就是吃点小亏也划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