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中國崛起的布什之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8:28
華盛頓觀察》周刊陳雅莉

  “自從前任國務卿鮑威爾對‘中美關系處于30多年來最好時期’的斷言下出之後﹐中美關系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美國智庫藍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亞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歐緯倫博士(Dr. William Overholt)說﹐“布什總統目前在對華政策上面臨來自國會很多壓力﹐他需要在這次出訪中拿出一些‘成績’來確保美國國會不會做出(針對中國的)破壞性舉動。在我看來﹐布什對中國的願望清單的前三項是﹕朝鮮問題的進展﹔中國大規模進口美國產品來沖抵貿易赤字﹐大陸和臺灣關系改善。”
  繼日本和韓國之後﹐美國總統布什將落腳中國。然而與國務卿賴斯訪亞同出一轍﹐布什人未到聲先傳﹐在訪日期間盛贊臺灣民主﹐敲北京的邊鼓。
  “布什這次訪華的重要性在于這將是來訪的美國總統第一次真正回應中國崛起對美國全方位的影響。雖然‘中國崛起’這一字眼未必會反復出現在布什訪華的講話中﹐但是這無疑是其字字句句背後的真意﹐”美國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中國項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今年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即將到來的布什訪華是美國政府面對一個崛起中的中國正在作出的政策回應的開始﹐那就是即使空手而歸﹐美國高層仍然照去不誤。因為美國必須‘卷入’中國﹐”孔哲文說。
  布什訪亞﹐為了日本還是為了中國﹖
  美國保守的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資深分析家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認為布什選擇先訪問東京和韓城﹐而不是北京﹐已經不言自明這次亞洲之行是為誰而來。他更進一步分析說﹐正是北朝鮮的核武項目和“中國快速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增長讓(美日的)一些有識之士質疑兩國是否要各自走各自的路”。
  美國前任駐華大使李杰明(James Lilley)並不同意日美加強同盟是為了針對中國。他也不同意歐緯倫堅持的“中美關系在惡化”的說法。
  “大國之間必然有大的口角。”李杰明大使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日本只是布什(亞洲之行)中途停留(Stopover)的一站。日本是美國主要的盟友和伙伴。過去一年中﹐美國不斷採取各種措施增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甚至明確將臺灣納入美日同盟的內容范疇。這些可能讓中國感到不安﹐但是我們不是在(同日本)建立聯合對抗中國的同盟。我們同這兩個國家都打交道﹐不過這兩個國家彼此關系就是不好﹐我們選擇的是避免卷入中日之間的油氣田之爭﹐也不願涉足中日在(日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糾紛。”
  李杰明大使認為布什訪華時會盡量推進中美雙方在貿易﹑朝鮮問題和反恐合作方面的談話。
  “我們希望盡量保持中美關系的發展態勢﹐但是我看不到(這次布什訪華)會有任何突破性的內容。這次訪問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義”李杰明大使說﹐“不過另一句話說﹐保持工作層面具體問題的接觸有助于回答更高層面(中美)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歐緯倫也認為日美同盟的加強並非意在對付中國的崛起﹐而是為了自身利益的“保險“。
  “美國希望加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是為了預防將來一旦同中國的關系出現問題。另外美國也希望日本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幫忙。日美同盟中同中國相關的部分是中國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的。中國對日美同盟加入臺灣內容感到不安並不讓我吃驚。如果中日關系能夠別那麼對立﹐日美同盟可能在中國眼中不那麼刺眼。可惜中日兩家都做一些舉動讓事情更困難。美國不希望看到中日之間如此敵對﹐這對任何人都不好﹐“歐緯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孔哲文認為中國應該主動將亞太地區安全架構納入同布什的談話議程。
  孔哲文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和美國各自因為不同的原因不願意碰觸這一論題﹐這樣的後果是中美關系的發展在中國崛起這一不爭的事實前逐漸進入“瓶頸”狀態。他認為中國應該主動同美國一起面對這一問題﹐這樣做才真正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美國仍然是世界和地區的霸主﹐撰寫游戲規則。雖然美國已經接受中國在全球經濟世界的崛起﹐但還沒有對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的增長表示歡迎。我並不相信霸主同一個新興國家的沖撞不可避免﹐但是有很多相互說服的工作要做。”孔哲文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從中國的角度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解釋中國的理念﹑目標﹑用意和長期的發展方向﹐這不是因為中國必須向美國‘匯報思想’﹐而是為了中國自身的利益﹐避免美國向自己的對立面轉。”
  布什訪華﹐此一時彼一時
  “相對于2002年布什的上一次訪華﹐布什在2005年面對的是另一個中國﹐而中國面對的則是另一個布什﹐”孔哲文說。他說中國在最近三年來經濟保持驚人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積極主動而充滿自信﹐在地區的軟實力大增而游刃有余。
  2002年﹐中美在反恐方面的共同利益是壓倒性的主題﹐那時是美國全身心投入反恐大業而需要伙伴的時期﹐因此督促美國在對華政策中持強硬態度的藍隊的政治議程不得不被暫時束之高閣。這一主題發展的最高潮是2004年年底即將離任的鮑威爾對中美關系的樂觀評價。
  “北京即將面臨的是一個更為審慎和批評性的布什﹐因為恐怖主義威脅和美伊戰爭而出現的中美關系的‘春天’正在安靜地結束。中美關系在地區和整體安全利益上固有的結構性矛盾正在重新凸現。”孔哲文說﹐“繁榮的中美關系背後是越來越刺眼的政經關系分野﹐一方面是越來越聯成一體甚至相互依賴的中美經濟關系﹐一方面是政治和安全對話缺少實質性內容而可能日趨尷尬。”
  他說中方在其領導人胡錦濤後來被取消的美國之行中要求禮炮21響的國家元首級待遇﹐但是華盛頓對此同意得勉勉強強。相比之下﹐華盛頓沒有二話地給了胡錦濤之前訪美的印度總理禮炮21響的禮遇。
  曾經著有《中國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一書的歐緯倫博士認為如果中美能夠在解決類似朝鮮核武項目等重大問題上拿出成績來﹐中美關系也許會穩定下來。
  “我不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但是我認為(六方會談)談話本身是寶貴的。我們能使得雙方達成一個共同宣言﹐這本身事實上就是向前邁的一大步。不過最終必須有行動﹐”歐緯倫博士說。
  中美在東北亞穩定和朝鮮半島無核化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對于朝鮮﹐美國總體來說更喜歡打壓﹐中國更傾向用懷柔﹑微妙的方式達到目的。
  “朝鮮問題上﹐我們總是在戰術上有分歧。如果事情有進展﹐那麼戰術分歧就不重要。但是我不同意中國對朝鮮沒有重大影響的說法﹐北朝鮮政權正是靠中國的補給才可以支撐下來。美國認為中國應該使用壓的工具﹐而中國過去也使用過。”歐緯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強調說﹐“我們已經聽到至少是口頭上的進展﹐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美國)要看到落實到地面的進展。”
  孔哲文和歐緯倫都認為臺海關系也在布什訪華的議程中。孔哲文認為因為大陸同臺灣關系的改善﹐美國用臺灣問題打政治牌的傾向少了。
  



  歐緯倫說﹐“改善臺海關系的確是困難的。但是我認為中國正在全世界開始用一個更柔和的聲音講話。我認為正因為大陸方法上的這一變化﹐臺灣內部政治已經改變了。所以﹐(臺海關系改善)是困難的﹐但是不是沒有希望的。我認為臺海關系進展要比朝鮮問題進展來得容易。”
  佐立克信息
  9月21日﹐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發表了有關中美關系的重要演講﹐言辭強烈地強調中國政改的重要性。
  “佐立克在擔任副國務卿之前是美國的貿易代表。有豐富的中美經濟發展知識背景的佐立克在副國務卿的頭銜下發出如此強烈的政治信息﹐這屆政府無疑用心良苦。佐立克講話的涵義是清楚地告訴中國﹐美國不會接受一個只強調經濟發展的中國。你可以是全球經濟的重要一員﹐但是我們不會對你放松政治的‘鉤子’。佐立克的信息是中國的政治改革至少同經濟改革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孔哲文說﹐“布什這次訪華另一個可能不會訴諸于言語但會貫穿始終的主題則是對中國的政治期望。”
  “佐立克信息並不一定是個壞消息。”孔哲文認為﹐“美國已經接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這一事實。然而雖然中國在桌子前有一個席位﹐但是還沒有成為‘文明世界’的正式一員。在西方國家眼中﹐雖然中國穿西服打領帶﹐但是‘制度落後’。佐立克信息的一個積極方面是美國在‘卷入’中國的事務﹐這次同90年代用人權大棒打壓中國不同的是﹐美國這次想卷入中國政治事務的原因有所不同。美國在中國完全同世界政治經濟制度接軌方面有太大的利益﹐中國不是可有可無﹐所以我們必須保證中國接軌得順利。在美國看來﹐中國的政治接軌將最終保證經濟接軌的成功。”
  孔哲文認為中國對佐立克信息的內涵在接受能力上也同90年代有很大不同。他說﹕“民主和多元化在90年代初幾乎是一個臟詞﹐是‘西方遏制中國的工具’。然而中國隨著自身的發展﹐對待這些概念也更加理性。”
  “面對來訪的布什﹐中國聰明的做法是主動地而有說服力地向布什保證中國最終會向政治改革邁進﹐當然可以強調中國的這一努力必然受到文化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約束﹐然而先入為主地解釋中國的用意和困難﹐這樣的坦誠將有助于兩國領導層政治信任的發展﹐最終服務于中國的利益﹐”孔哲文說。
  跛腳的布什將導致跛腳的對華政策
  布什的亞洲之行在國內受到冷遇。令人吃驚的對布什這次出訪的批評家們多是共和黨支持者。這些批評家們認為布什總統現在正走他父親的“老路”﹐在國內政策連連受挫的情況下﹐“逃到”國外出訪﹐試圖將美國公眾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外交政策的成功上。
  “中美關系轉冷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國會和總統之間力量均衡已經改變。”歐緯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去年白宮在對華政策和發展自由貿易上還態度積極﹐今年布什面對的問題很多﹐地位大大削弱﹐國會中的‘大嗓門’議員估計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和對華政策會有更大(負面)影響力。”
  他認為所有的美國總統都對中美關系持有“管理性”的態度(managerial view)﹐多倡導自由貿易。然而國會中嗓門最大的議員在審視中美關系時大都帶有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在貿易問題上鼓吹保護主義。這主要因為美國總統對美國國家利益負責﹐而國會議員代表自己地方選區內的小部分人的利益。
  “美國總統們在朝鮮問題上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伙伴。在反恐戰爭也好﹐打擊毒品和人口走私﹑自由貿易和投資問題也好﹐轉基因食品問題也好﹐美國總統們都意識到中國是重要的伙伴。因為這一意識﹐所有的總統﹐不管是克林頓還是小布什﹐開始時無論對中國抱有多負面的看法﹐他們都很快轉變﹐接受對中國更為平衡的看法。”歐緯倫博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最後說﹐“可以理解中國對冷戰的遺留物-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過而不化感到不快﹐但是中國應該明白新的現實產生需要時間﹐而真正的政策行為將依照本國的國家利益改變。如果美國和中國能夠成功地解決朝鮮問題和其他重大問題﹐這一新的現實會最終形成。”
《華盛頓觀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40期﹐2005/11/16華盛頓觀察》周刊陳雅莉

  “自從前任國務卿鮑威爾對‘中美關系處于30多年來最好時期’的斷言下出之後﹐中美關系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美國智庫藍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亞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歐緯倫博士(Dr. William Overholt)說﹐“布什總統目前在對華政策上面臨來自國會很多壓力﹐他需要在這次出訪中拿出一些‘成績’來確保美國國會不會做出(針對中國的)破壞性舉動。在我看來﹐布什對中國的願望清單的前三項是﹕朝鮮問題的進展﹔中國大規模進口美國產品來沖抵貿易赤字﹐大陸和臺灣關系改善。”
  繼日本和韓國之後﹐美國總統布什將落腳中國。然而與國務卿賴斯訪亞同出一轍﹐布什人未到聲先傳﹐在訪日期間盛贊臺灣民主﹐敲北京的邊鼓。
  “布什這次訪華的重要性在于這將是來訪的美國總統第一次真正回應中國崛起對美國全方位的影響。雖然‘中國崛起’這一字眼未必會反復出現在布什訪華的講話中﹐但是這無疑是其字字句句背後的真意﹐”美國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中國項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今年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即將到來的布什訪華是美國政府面對一個崛起中的中國正在作出的政策回應的開始﹐那就是即使空手而歸﹐美國高層仍然照去不誤。因為美國必須‘卷入’中國﹐”孔哲文說。
  布什訪亞﹐為了日本還是為了中國﹖
  美國保守的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資深分析家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認為布什選擇先訪問東京和韓城﹐而不是北京﹐已經不言自明這次亞洲之行是為誰而來。他更進一步分析說﹐正是北朝鮮的核武項目和“中國快速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增長讓(美日的)一些有識之士質疑兩國是否要各自走各自的路”。
  美國前任駐華大使李杰明(James Lilley)並不同意日美加強同盟是為了針對中國。他也不同意歐緯倫堅持的“中美關系在惡化”的說法。
  “大國之間必然有大的口角。”李杰明大使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日本只是布什(亞洲之行)中途停留(Stopover)的一站。日本是美國主要的盟友和伙伴。過去一年中﹐美國不斷採取各種措施增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甚至明確將臺灣納入美日同盟的內容范疇。這些可能讓中國感到不安﹐但是我們不是在(同日本)建立聯合對抗中國的同盟。我們同這兩個國家都打交道﹐不過這兩個國家彼此關系就是不好﹐我們選擇的是避免卷入中日之間的油氣田之爭﹐也不願涉足中日在(日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糾紛。”
  李杰明大使認為布什訪華時會盡量推進中美雙方在貿易﹑朝鮮問題和反恐合作方面的談話。
  “我們希望盡量保持中美關系的發展態勢﹐但是我看不到(這次布什訪華)會有任何突破性的內容。這次訪問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義”李杰明大使說﹐“不過另一句話說﹐保持工作層面具體問題的接觸有助于回答更高層面(中美)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歐緯倫也認為日美同盟的加強並非意在對付中國的崛起﹐而是為了自身利益的“保險“。
  “美國希望加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是為了預防將來一旦同中國的關系出現問題。另外美國也希望日本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幫忙。日美同盟中同中國相關的部分是中國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的。中國對日美同盟加入臺灣內容感到不安並不讓我吃驚。如果中日關系能夠別那麼對立﹐日美同盟可能在中國眼中不那麼刺眼。可惜中日兩家都做一些舉動讓事情更困難。美國不希望看到中日之間如此敵對﹐這對任何人都不好﹐“歐緯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孔哲文認為中國應該主動將亞太地區安全架構納入同布什的談話議程。
  孔哲文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和美國各自因為不同的原因不願意碰觸這一論題﹐這樣的後果是中美關系的發展在中國崛起這一不爭的事實前逐漸進入“瓶頸”狀態。他認為中國應該主動同美國一起面對這一問題﹐這樣做才真正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美國仍然是世界和地區的霸主﹐撰寫游戲規則。雖然美國已經接受中國在全球經濟世界的崛起﹐但還沒有對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的增長表示歡迎。我並不相信霸主同一個新興國家的沖撞不可避免﹐但是有很多相互說服的工作要做。”孔哲文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從中國的角度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解釋中國的理念﹑目標﹑用意和長期的發展方向﹐這不是因為中國必須向美國‘匯報思想’﹐而是為了中國自身的利益﹐避免美國向自己的對立面轉。”
  布什訪華﹐此一時彼一時
  “相對于2002年布什的上一次訪華﹐布什在2005年面對的是另一個中國﹐而中國面對的則是另一個布什﹐”孔哲文說。他說中國在最近三年來經濟保持驚人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積極主動而充滿自信﹐在地區的軟實力大增而游刃有余。
  2002年﹐中美在反恐方面的共同利益是壓倒性的主題﹐那時是美國全身心投入反恐大業而需要伙伴的時期﹐因此督促美國在對華政策中持強硬態度的藍隊的政治議程不得不被暫時束之高閣。這一主題發展的最高潮是2004年年底即將離任的鮑威爾對中美關系的樂觀評價。
  “北京即將面臨的是一個更為審慎和批評性的布什﹐因為恐怖主義威脅和美伊戰爭而出現的中美關系的‘春天’正在安靜地結束。中美關系在地區和整體安全利益上固有的結構性矛盾正在重新凸現。”孔哲文說﹐“繁榮的中美關系背後是越來越刺眼的政經關系分野﹐一方面是越來越聯成一體甚至相互依賴的中美經濟關系﹐一方面是政治和安全對話缺少實質性內容而可能日趨尷尬。”
  他說中方在其領導人胡錦濤後來被取消的美國之行中要求禮炮21響的國家元首級待遇﹐但是華盛頓對此同意得勉勉強強。相比之下﹐華盛頓沒有二話地給了胡錦濤之前訪美的印度總理禮炮21響的禮遇。
  曾經著有《中國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一書的歐緯倫博士認為如果中美能夠在解決類似朝鮮核武項目等重大問題上拿出成績來﹐中美關系也許會穩定下來。
  “我不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但是我認為(六方會談)談話本身是寶貴的。我們能使得雙方達成一個共同宣言﹐這本身事實上就是向前邁的一大步。不過最終必須有行動﹐”歐緯倫博士說。
  中美在東北亞穩定和朝鮮半島無核化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對于朝鮮﹐美國總體來說更喜歡打壓﹐中國更傾向用懷柔﹑微妙的方式達到目的。
  “朝鮮問題上﹐我們總是在戰術上有分歧。如果事情有進展﹐那麼戰術分歧就不重要。但是我不同意中國對朝鮮沒有重大影響的說法﹐北朝鮮政權正是靠中國的補給才可以支撐下來。美國認為中國應該使用壓的工具﹐而中國過去也使用過。”歐緯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強調說﹐“我們已經聽到至少是口頭上的進展﹐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美國)要看到落實到地面的進展。”
  孔哲文和歐緯倫都認為臺海關系也在布什訪華的議程中。孔哲文認為因為大陸同臺灣關系的改善﹐美國用臺灣問題打政治牌的傾向少了。
  



  歐緯倫說﹐“改善臺海關系的確是困難的。但是我認為中國正在全世界開始用一個更柔和的聲音講話。我認為正因為大陸方法上的這一變化﹐臺灣內部政治已經改變了。所以﹐(臺海關系改善)是困難的﹐但是不是沒有希望的。我認為臺海關系進展要比朝鮮問題進展來得容易。”
  佐立克信息
  9月21日﹐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發表了有關中美關系的重要演講﹐言辭強烈地強調中國政改的重要性。
  “佐立克在擔任副國務卿之前是美國的貿易代表。有豐富的中美經濟發展知識背景的佐立克在副國務卿的頭銜下發出如此強烈的政治信息﹐這屆政府無疑用心良苦。佐立克講話的涵義是清楚地告訴中國﹐美國不會接受一個只強調經濟發展的中國。你可以是全球經濟的重要一員﹐但是我們不會對你放松政治的‘鉤子’。佐立克的信息是中國的政治改革至少同經濟改革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孔哲文說﹐“布什這次訪華另一個可能不會訴諸于言語但會貫穿始終的主題則是對中國的政治期望。”
  “佐立克信息並不一定是個壞消息。”孔哲文認為﹐“美國已經接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這一事實。然而雖然中國在桌子前有一個席位﹐但是還沒有成為‘文明世界’的正式一員。在西方國家眼中﹐雖然中國穿西服打領帶﹐但是‘制度落後’。佐立克信息的一個積極方面是美國在‘卷入’中國的事務﹐這次同90年代用人權大棒打壓中國不同的是﹐美國這次想卷入中國政治事務的原因有所不同。美國在中國完全同世界政治經濟制度接軌方面有太大的利益﹐中國不是可有可無﹐所以我們必須保證中國接軌得順利。在美國看來﹐中國的政治接軌將最終保證經濟接軌的成功。”
  孔哲文認為中國對佐立克信息的內涵在接受能力上也同90年代有很大不同。他說﹕“民主和多元化在90年代初幾乎是一個臟詞﹐是‘西方遏制中國的工具’。然而中國隨著自身的發展﹐對待這些概念也更加理性。”
  “面對來訪的布什﹐中國聰明的做法是主動地而有說服力地向布什保證中國最終會向政治改革邁進﹐當然可以強調中國的這一努力必然受到文化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約束﹐然而先入為主地解釋中國的用意和困難﹐這樣的坦誠將有助于兩國領導層政治信任的發展﹐最終服務于中國的利益﹐”孔哲文說。
  跛腳的布什將導致跛腳的對華政策
  布什的亞洲之行在國內受到冷遇。令人吃驚的對布什這次出訪的批評家們多是共和黨支持者。這些批評家們認為布什總統現在正走他父親的“老路”﹐在國內政策連連受挫的情況下﹐“逃到”國外出訪﹐試圖將美國公眾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外交政策的成功上。
  “中美關系轉冷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國會和總統之間力量均衡已經改變。”歐緯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去年白宮在對華政策和發展自由貿易上還態度積極﹐今年布什面對的問題很多﹐地位大大削弱﹐國會中的‘大嗓門’議員估計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和對華政策會有更大(負面)影響力。”
  他認為所有的美國總統都對中美關系持有“管理性”的態度(managerial view)﹐多倡導自由貿易。然而國會中嗓門最大的議員在審視中美關系時大都帶有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在貿易問題上鼓吹保護主義。這主要因為美國總統對美國國家利益負責﹐而國會議員代表自己地方選區內的小部分人的利益。
  “美國總統們在朝鮮問題上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伙伴。在反恐戰爭也好﹐打擊毒品和人口走私﹑自由貿易和投資問題也好﹐轉基因食品問題也好﹐美國總統們都意識到中國是重要的伙伴。因為這一意識﹐所有的總統﹐不管是克林頓還是小布什﹐開始時無論對中國抱有多負面的看法﹐他們都很快轉變﹐接受對中國更為平衡的看法。”歐緯倫博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最後說﹐“可以理解中國對冷戰的遺留物-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過而不化感到不快﹐但是中國應該明白新的現實產生需要時間﹐而真正的政策行為將依照本國的國家利益改變。如果美國和中國能夠成功地解決朝鮮問題和其他重大問題﹐這一新的現實會最終形成。”
《華盛頓觀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40期﹐200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