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描述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34:11
现代翻译:

  《大唐西域记》序

  三藏沙门玄奘奉勅撰

历数历代皇帝的宏治,遍读悠久的帝王著录,庖羲画八卦而雷震,创始了人类纪元,轩辕黄帝垂衣而治,开始了天下的治理。所以分司管理众民,所以划土分封诸侯。到了唐尧的受命天运.光明教化充满四方,虞舜的收纳地图,德惠遍流九州。从此以后,空传下许多记事的简策,远闻前代的贤人,徒然听说到记言的史书,哪里还能象天下有道、无为而治的时代呢!
  
我大唐建国以天为法,应时而兴掌握纲纪。统一夭下而大治,继承了三皇的德业而光明普照。仁义的德泽滂流,幸福的和风远扬。如同天地一样的覆载,好象风雨一样的调润万物。东夷入贡遣使,西戎臣服听命,创建王业,传之后代,拨乱反正,已经跨越了前王,囊括了先代。书同文、车共轨的至治神功,不记载何以赞美大道,不宣明何以显耀盛业。玄奘随著游踪的所到,列举出当地的风土,虽然还没有考证方位,辨别习俗,唐朝的功业显然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所有的生物,都沾被到唐朝慈惠的仁泽,凡是人类,无不颂扬唐朝的功德。玄奘从唐朝天府之地出发。到达五印度,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和远处绝域的邦国都奉承唐的正朔,沐浴唐的文明教化。赞美唐朝武功的业绩,传为人们谈话的资料;称颂唐朝文德的昌盛,都公认是天下第一。详览群书典籍,都不曾读到过,遍观以前的地图和谱牒,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如果不来叙述,何以记载唐朝教化的普及现在根据我的亲身见闻,在这里记述下来。
  
无穷大的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都是同一佛所教化的范围。同一日月所照临的四个天下,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众多佛世尊都在这里下降化身,体现生与灭,导引圣人和凡人。苏迷卢山,大唐语言是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都是错误的)。由四种宝物合成,在大海中,座落在金刚制成的轮子上,是日月照临回转,众位天神遨游住宿的地方。七重金山,七个大海围绕着它。每座金山中间有个大海,海水具有澄净、清泠、甘美、清净、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八种功德。在七重金山以外,就是咸海了。咸海中可以住人的陆地,大概有四大洲。东面的叫毗提诃洲。南方的称瞻部洲。西边的谓瞿陀尼洲。北部的名拘卢洲。

金轮王就是四个天下的统领者,银轮王除了北拘卢洲,统领其余三洲,银轮王除了北拘卢和西瞿陀尼外,统领其余二洲,铁轮王则只统领瞻部洲。所谓轮王,当将要即位时,根据他们的福德的感召,就有大轮宝,自天浮空而来应验,感应有金、银、铜、铁的不同,统领的境地则有四、三、二、一的差异。因为它的预先祥瑞,就以此为王号了。
  
在瞻部洲的中心有一阿那婆答多池,大唐语言是无热恼。在香山的南面,大雪山的北部,方圆八百里。池边岸上装饰着金、银、琉璃、颇胝(水晶),金沙弥漫,清波皎洁如同明镜。八地菩萨以虔诚志愿之力的缘故,化为龙王;就潜入池中居住。发放清泠水 (八功德水之一),供应瞻部洲,因此,池的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恒河)。绕池一周,流入东南海中;池的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印度河),绕池一周,流入西南海中,池的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周,流入西北海中;池的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周,流人东北海中,或谓它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就是徙多河的支流,成为中国黄河的河源。
  
当时没有轮王应运而生,瞻部洲有四大主宰(四天子)者。南方象主则炎热潮湿适宜象的繁殖,西方宝主由于滨海而多珍宝, 北方马主寒风劲烈适宜于马的畜牧,东方人主乃谐和欢畅而人口众多。因此, 象主的国家,人们性情躁烈但专心学问,尤其熟习异术,服饰是被披着巾布,露出右臂, 头发就在顶中扎一个髻,其余四面披下,聚族住在村邑,房屋建筑乃为楼阁。宝主的乡土,人们无礼义,重财贿, 穿短装前襟向左,剪发蓄胡须,住在城郭,从事贩卖货物获利。马主的风俗,人们天性扩悍粗暴,残忍好杀戮,住在毳帐穹庐中,鸟居似地游牧。人主的地方,风俗灵巧聪明,仁义明白昭著,装饰有冠带,衣襟向右,车辆服饰均有等级次序, 安于本土不轻易迁移,有专门致力于财货的。三主的习俗,以东方为上,他们的住屋向东开辟门户,黎明就向东方拜揖。人主的地方,以南面为尊贵。各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和特殊的风尚,以上是其大概。

至于君臣上下的礼节,典章制度的仪式,再也没有人主之地的美好了。至于心源清净从而摒弃一切欲望烦恼的训导,出离生死达到不生不灭涅槃境界的教诲,象主之国这方面的理论学说最为优越。这些都著录于经诰, 闻见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中。广博地关连今古,详尽地考核见闻, 然而佛教兴于西方, 佛法流传到东国,翻译的声音既有失误,各地的方言又多讹谬,语音错误了于是语义就不对了, 语言谬误了于是道理就乖违了。所以孔子说过:“必也正名乎!”贵在没有错误啊!
  
人们性情有刚柔的差异和语言发音的不同,这乃是系于风土的气质,也是习俗之所致。至于山川物产的不同,风俗性情的差异,则人主地方的国史已有了详尽的记载。马主地方的习俗,宝主地方的乡土,史诰有详细的记载,可以从略。至于象主的国家,古代没有详细的记载, 有的说土地大多炎热潮湿,有的记载风俗崇尚仁慈,有些载于方志,但都没有详细的说明。难道说由于"道"有行与藏的缘故,因而世上也有推移的气运吗?由此可知,要使他们等待时机以归化,享受到仁泽而来宾服,越过重重险阻而叩玉门关,进贡奇物而献拜于朝廷,实在是难得而言啊。由于这个缘故,我访道远游,在请教求益的空隙,把当地风土记载下来。自黑岭以来,都是胡人的习俗,戎人虽然同籍,而族类群分,各自划界封疆自立。大体是土著,建筑城郭,从事农业或蓄牧,习俗看重财物而轻视仁义,嫁娶没有礼制,尊卑没有次序,听从妇人的话,男人的地位低下,死了焚毁尸骸,丧期没有时间,刺破脸面,截断耳朵,剪下头发,撕破衣裳。屠宰成群牲畜,祭祀幽灵,遇到吉事便穿着白色素服,碰到凶事便穿着黑色衣服,相同的风气和类似的习俗,概略地列举出来,不同的政体与特殊的制度,随地另外叙述。印度的风尚习俗,则记述在后面。   
现代翻译:

  《大唐西域记》序

  三藏沙门玄奘奉勅撰

历数历代皇帝的宏治,遍读悠久的帝王著录,庖羲画八卦而雷震,创始了人类纪元,轩辕黄帝垂衣而治,开始了天下的治理。所以分司管理众民,所以划土分封诸侯。到了唐尧的受命天运.光明教化充满四方,虞舜的收纳地图,德惠遍流九州。从此以后,空传下许多记事的简策,远闻前代的贤人,徒然听说到记言的史书,哪里还能象天下有道、无为而治的时代呢!
  
我大唐建国以天为法,应时而兴掌握纲纪。统一夭下而大治,继承了三皇的德业而光明普照。仁义的德泽滂流,幸福的和风远扬。如同天地一样的覆载,好象风雨一样的调润万物。东夷入贡遣使,西戎臣服听命,创建王业,传之后代,拨乱反正,已经跨越了前王,囊括了先代。书同文、车共轨的至治神功,不记载何以赞美大道,不宣明何以显耀盛业。玄奘随著游踪的所到,列举出当地的风土,虽然还没有考证方位,辨别习俗,唐朝的功业显然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所有的生物,都沾被到唐朝慈惠的仁泽,凡是人类,无不颂扬唐朝的功德。玄奘从唐朝天府之地出发。到达五印度,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和远处绝域的邦国都奉承唐的正朔,沐浴唐的文明教化。赞美唐朝武功的业绩,传为人们谈话的资料;称颂唐朝文德的昌盛,都公认是天下第一。详览群书典籍,都不曾读到过,遍观以前的地图和谱牒,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如果不来叙述,何以记载唐朝教化的普及现在根据我的亲身见闻,在这里记述下来。
  
无穷大的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都是同一佛所教化的范围。同一日月所照临的四个天下,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众多佛世尊都在这里下降化身,体现生与灭,导引圣人和凡人。苏迷卢山,大唐语言是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都是错误的)。由四种宝物合成,在大海中,座落在金刚制成的轮子上,是日月照临回转,众位天神遨游住宿的地方。七重金山,七个大海围绕着它。每座金山中间有个大海,海水具有澄净、清泠、甘美、清净、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八种功德。在七重金山以外,就是咸海了。咸海中可以住人的陆地,大概有四大洲。东面的叫毗提诃洲。南方的称瞻部洲。西边的谓瞿陀尼洲。北部的名拘卢洲。

金轮王就是四个天下的统领者,银轮王除了北拘卢洲,统领其余三洲,银轮王除了北拘卢和西瞿陀尼外,统领其余二洲,铁轮王则只统领瞻部洲。所谓轮王,当将要即位时,根据他们的福德的感召,就有大轮宝,自天浮空而来应验,感应有金、银、铜、铁的不同,统领的境地则有四、三、二、一的差异。因为它的预先祥瑞,就以此为王号了。
  
在瞻部洲的中心有一阿那婆答多池,大唐语言是无热恼。在香山的南面,大雪山的北部,方圆八百里。池边岸上装饰着金、银、琉璃、颇胝(水晶),金沙弥漫,清波皎洁如同明镜。八地菩萨以虔诚志愿之力的缘故,化为龙王;就潜入池中居住。发放清泠水 (八功德水之一),供应瞻部洲,因此,池的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恒河)。绕池一周,流入东南海中;池的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印度河),绕池一周,流入西南海中,池的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周,流入西北海中;池的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周,流人东北海中,或谓它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就是徙多河的支流,成为中国黄河的河源。
  
当时没有轮王应运而生,瞻部洲有四大主宰(四天子)者。南方象主则炎热潮湿适宜象的繁殖,西方宝主由于滨海而多珍宝, 北方马主寒风劲烈适宜于马的畜牧,东方人主乃谐和欢畅而人口众多。因此, 象主的国家,人们性情躁烈但专心学问,尤其熟习异术,服饰是被披着巾布,露出右臂, 头发就在顶中扎一个髻,其余四面披下,聚族住在村邑,房屋建筑乃为楼阁。宝主的乡土,人们无礼义,重财贿, 穿短装前襟向左,剪发蓄胡须,住在城郭,从事贩卖货物获利。马主的风俗,人们天性扩悍粗暴,残忍好杀戮,住在毳帐穹庐中,鸟居似地游牧。人主的地方,风俗灵巧聪明,仁义明白昭著,装饰有冠带,衣襟向右,车辆服饰均有等级次序, 安于本土不轻易迁移,有专门致力于财货的。三主的习俗,以东方为上,他们的住屋向东开辟门户,黎明就向东方拜揖。人主的地方,以南面为尊贵。各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和特殊的风尚,以上是其大概。

至于君臣上下的礼节,典章制度的仪式,再也没有人主之地的美好了。至于心源清净从而摒弃一切欲望烦恼的训导,出离生死达到不生不灭涅槃境界的教诲,象主之国这方面的理论学说最为优越。这些都著录于经诰, 闻见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中。广博地关连今古,详尽地考核见闻, 然而佛教兴于西方, 佛法流传到东国,翻译的声音既有失误,各地的方言又多讹谬,语音错误了于是语义就不对了, 语言谬误了于是道理就乖违了。所以孔子说过:“必也正名乎!”贵在没有错误啊!
  
人们性情有刚柔的差异和语言发音的不同,这乃是系于风土的气质,也是习俗之所致。至于山川物产的不同,风俗性情的差异,则人主地方的国史已有了详尽的记载。马主地方的习俗,宝主地方的乡土,史诰有详细的记载,可以从略。至于象主的国家,古代没有详细的记载, 有的说土地大多炎热潮湿,有的记载风俗崇尚仁慈,有些载于方志,但都没有详细的说明。难道说由于"道"有行与藏的缘故,因而世上也有推移的气运吗?由此可知,要使他们等待时机以归化,享受到仁泽而来宾服,越过重重险阻而叩玉门关,进贡奇物而献拜于朝廷,实在是难得而言啊。由于这个缘故,我访道远游,在请教求益的空隙,把当地风土记载下来。自黑岭以来,都是胡人的习俗,戎人虽然同籍,而族类群分,各自划界封疆自立。大体是土著,建筑城郭,从事农业或蓄牧,习俗看重财物而轻视仁义,嫁娶没有礼制,尊卑没有次序,听从妇人的话,男人的地位低下,死了焚毁尸骸,丧期没有时间,刺破脸面,截断耳朵,剪下头发,撕破衣裳。屠宰成群牲畜,祭祀幽灵,遇到吉事便穿着白色素服,碰到凶事便穿着黑色衣服,相同的风气和类似的习俗,概略地列举出来,不同的政体与特殊的制度,随地另外叙述。印度的风尚习俗,则记述在后面。   
文不文,白不白
原文还是译文??
黑岭已来莫非胡俗。虽戎人同贯。而族类群分。画界封疆。大率土著。建城廓务殖田畜。性重财贿。俗轻仁义。嫁娶无礼尊卑无次。妇言是用男位居下。死则焚骸丧期无数。厘面截耳断发裂裳。屠杀群畜祀祭幽魂。吉乃素服凶则皂衣。同风类俗略举条贯。异政殊制随地别叙。印度风俗语在后记。
--虽然玄奘法师这个算是游记,但法师西游有可能是官方暗使。因此这游记可能会有相当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对于唐初的南亚半岛的文明情况描述比较真实。19世纪英国佬玩的南亚考古也是拿着中华高僧的游记开始折腾的。问题是,那个西方传说中的亚某东征在南亚的流传却是飘渺无踪。南怀瑾老先生貌似说过,亚某曾经被阿某打败,可爱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