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乱象带你识破西方媒体“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10 09:27:11
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1250.html
这期研究事儿,我们远渡重洋,去看看国外媒体报道的“秘密”。现在,很多媒体人或学界的研究者,常常唯西方媒体报道方式的马首是瞻,一味地、单纯地认为西方媒体的报道就是绝对客观、绝对真实,殊不知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符合实际。事儿姐这么说,可不是捕风捉影,特地去国外主流媒体网站查实了一番。现在,就让事儿姐尝试拨开迷雾,带你去看看西方媒体的四大乱象。

1 美国白宫散布不实消息,操控媒体报道。

纽约时报杂志网站《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成为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专家》的报道截图。

美国《纽约时报杂志》5月6日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的报道(《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成为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专家》),披露了白宫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上故意散布不实消息,操控媒体。消息一出,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政府与媒体的不满和批评。

事儿姐发现,罗兹为记者和专家制造了一个“回音室”。记者和专家们该说什么,罗兹团队都会事先告之。在文章中,罗兹指出,只需要待在华盛顿便能报道天下事的美国记者其实“什么都不懂”,他们唯一的从业经验就是报道过政治竞选活动。

对很多人推崇的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经此风波,颇让事儿姐咋舌。

2 英媒爆炒女王私话,哗众取宠,违背新闻整体真实。

英国《卫报》网站关于“女王私话”的报道截图。

路透社网站关于“女王私话”的报道截图。

事儿姐记得,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专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揭示西方媒体故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报道倾向。虽然时代在进步,现在的世界局势和当时又有了很大不同。但偏爱炒作与中国相关话题这件事儿,在事儿姐看来,至今并没有改变。

就在不久前,北京时间5月1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花园举办下午茶会,其中有一段伦敦女警官德奥丝与女王的聊天内容泄露,被英国媒体爆炒。

德奥丝负责去年中国领导人对英国国事访问的安保工作。视频中她向女王抱怨中方官员“粗鲁”,做得“不合外交礼仪”。女王以“确实是这样”应和了她。英国媒体对这段视频如获至宝,不仅充斥在各大知名媒体的“头条”位置,还分别向英中外交部以及英王室进行问询。

看了这段视频,事儿姐不得不澄清一点,这次中国领导人对英国的国事访问是非常成功的。访问期间,中英双方在经贸、人文交流等方面达成了59项协议和共识,并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另外,此次中英双方签署的商业协议多达28项,总价值接近400亿英镑,可谓硕果累累。这么多影响两国人民福祉的成果他们不感兴趣,却对不明就里的随口聊天大报特报,是何居心明眼人可知,我们不做定性。

3 利益卷入,冷处理“民主之春”等运动。

雅虎网站关于抗议者在国会大厦前举行示威活动的报道照片。

号称“事实第一性”的美国媒体,并不完全以客观事实为新闻报道的唯一依据。在事儿姐看来,其实美国媒体最关心的是金钱利益。

4月2日,美国公众发起了一场直指“金钱政治”的“民主之春”运动。运动中,很多示威者因“非法示威、集会、妨碍司法”被逮捕。其中在国会广场的抗议活动打破了被逮捕人次最多的记录。然而令美国公众愤怒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对发生的一切出现了集体失声。示威人群中不时发出“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哪里”的质问。

脸谱网上美国网民感慨CNN对此事件反应过于迟缓。

说到这,事儿姐还想起了2011年美国发生的一件惊动全球金融界的大事儿——“占领华尔街运动”。面对这次抗议游行,美国媒体同样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最初报道十分有限。而且,这些报道大多带有偏见。一名曾经亲身经历“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当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总是说抗议者漫无目的、没有效率、缺乏明确的目标。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不中立”。

4 《大西洋月刊》有偿信息交换,只是冰山一角。

高客网上关于此次信息交换的邮件内容的报道截图。

今年2月,某网站曝光了美国《大西洋月刊》政治新闻编辑马克?艾宾德与希拉里?克林顿曾经的发言人菲利普?莱因斯之间的一桩报道交易。2009年,艾宾德为了在希拉里政策演讲之前看到讲稿,应莱因斯的要求,在报道中使用“作风强悍”来形容希拉里的个性,并明确点出希拉里在出席华盛顿智库活动时,座位被安排在一些外交官之后“明显并不是巧合,而是意在传递某些信息”。

类似这种信息交易,在西方媒体中,尤其涉及政治问题时,非常普遍。此次事件的发现,只是揭开了美国报道内幕交易的冰山一角。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65%的公众已经不相信媒体。早前,盖洛普公司一份调查也显示,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已经跌到历史低点。

事儿姐觉得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媒体本身存在的弊病,二是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问题。

很多美国媒体的所有者属于社会富有阶层者,与精英群体更有共识。另外,美国的媒体与资本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事儿姐之前提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例,华尔街各大银行控制着美国媒体的信用投资和债务资金。许多媒体老总同时也是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东或合伙人。不难看出,最能决定美国媒体导向的是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强大资本,而不是客观事实或普通民众。

另外,媒体生活化的现状,使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理性的甄别与选择,对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信息多了,人们无力辨别,自然会认为一切信息都不可信。

孰真孰假?事儿姐不得不提醒大家,在看待西方媒体的时候,可要睁大眼睛喽。

(本文根据纽约时报杂志、路透社、英国《卫报》、CNN等国外媒体;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国内媒体相关报道整理分析。)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1250.html
这期研究事儿,我们远渡重洋,去看看国外媒体报道的“秘密”。现在,很多媒体人或学界的研究者,常常唯西方媒体报道方式的马首是瞻,一味地、单纯地认为西方媒体的报道就是绝对客观、绝对真实,殊不知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符合实际。事儿姐这么说,可不是捕风捉影,特地去国外主流媒体网站查实了一番。现在,就让事儿姐尝试拨开迷雾,带你去看看西方媒体的四大乱象。

1 美国白宫散布不实消息,操控媒体报道。

纽约时报杂志网站《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成为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专家》的报道截图。

美国《纽约时报杂志》5月6日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的报道(《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成为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专家》),披露了白宫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上故意散布不实消息,操控媒体。消息一出,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政府与媒体的不满和批评。

事儿姐发现,罗兹为记者和专家制造了一个“回音室”。记者和专家们该说什么,罗兹团队都会事先告之。在文章中,罗兹指出,只需要待在华盛顿便能报道天下事的美国记者其实“什么都不懂”,他们唯一的从业经验就是报道过政治竞选活动。

对很多人推崇的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经此风波,颇让事儿姐咋舌。

2 英媒爆炒女王私话,哗众取宠,违背新闻整体真实。

英国《卫报》网站关于“女王私话”的报道截图。

路透社网站关于“女王私话”的报道截图。

事儿姐记得,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专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揭示西方媒体故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报道倾向。虽然时代在进步,现在的世界局势和当时又有了很大不同。但偏爱炒作与中国相关话题这件事儿,在事儿姐看来,至今并没有改变。

就在不久前,北京时间5月1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花园举办下午茶会,其中有一段伦敦女警官德奥丝与女王的聊天内容泄露,被英国媒体爆炒。

德奥丝负责去年中国领导人对英国国事访问的安保工作。视频中她向女王抱怨中方官员“粗鲁”,做得“不合外交礼仪”。女王以“确实是这样”应和了她。英国媒体对这段视频如获至宝,不仅充斥在各大知名媒体的“头条”位置,还分别向英中外交部以及英王室进行问询。

看了这段视频,事儿姐不得不澄清一点,这次中国领导人对英国的国事访问是非常成功的。访问期间,中英双方在经贸、人文交流等方面达成了59项协议和共识,并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另外,此次中英双方签署的商业协议多达28项,总价值接近400亿英镑,可谓硕果累累。这么多影响两国人民福祉的成果他们不感兴趣,却对不明就里的随口聊天大报特报,是何居心明眼人可知,我们不做定性。

3 利益卷入,冷处理“民主之春”等运动。

雅虎网站关于抗议者在国会大厦前举行示威活动的报道照片。

号称“事实第一性”的美国媒体,并不完全以客观事实为新闻报道的唯一依据。在事儿姐看来,其实美国媒体最关心的是金钱利益。

4月2日,美国公众发起了一场直指“金钱政治”的“民主之春”运动。运动中,很多示威者因“非法示威、集会、妨碍司法”被逮捕。其中在国会广场的抗议活动打破了被逮捕人次最多的记录。然而令美国公众愤怒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对发生的一切出现了集体失声。示威人群中不时发出“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哪里”的质问。

脸谱网上美国网民感慨CNN对此事件反应过于迟缓。

说到这,事儿姐还想起了2011年美国发生的一件惊动全球金融界的大事儿——“占领华尔街运动”。面对这次抗议游行,美国媒体同样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最初报道十分有限。而且,这些报道大多带有偏见。一名曾经亲身经历“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当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总是说抗议者漫无目的、没有效率、缺乏明确的目标。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不中立”。

4 《大西洋月刊》有偿信息交换,只是冰山一角。

高客网上关于此次信息交换的邮件内容的报道截图。

今年2月,某网站曝光了美国《大西洋月刊》政治新闻编辑马克?艾宾德与希拉里?克林顿曾经的发言人菲利普?莱因斯之间的一桩报道交易。2009年,艾宾德为了在希拉里政策演讲之前看到讲稿,应莱因斯的要求,在报道中使用“作风强悍”来形容希拉里的个性,并明确点出希拉里在出席华盛顿智库活动时,座位被安排在一些外交官之后“明显并不是巧合,而是意在传递某些信息”。

类似这种信息交易,在西方媒体中,尤其涉及政治问题时,非常普遍。此次事件的发现,只是揭开了美国报道内幕交易的冰山一角。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65%的公众已经不相信媒体。早前,盖洛普公司一份调查也显示,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已经跌到历史低点。

事儿姐觉得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媒体本身存在的弊病,二是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问题。

很多美国媒体的所有者属于社会富有阶层者,与精英群体更有共识。另外,美国的媒体与资本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事儿姐之前提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例,华尔街各大银行控制着美国媒体的信用投资和债务资金。许多媒体老总同时也是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东或合伙人。不难看出,最能决定美国媒体导向的是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强大资本,而不是客观事实或普通民众。

另外,媒体生活化的现状,使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理性的甄别与选择,对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信息多了,人们无力辨别,自然会认为一切信息都不可信。

孰真孰假?事儿姐不得不提醒大家,在看待西方媒体的时候,可要睁大眼睛喽。

(本文根据纽约时报杂志、路透社、英国《卫报》、CNN等国外媒体;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国内媒体相关报道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