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夏造冰是非常可能是正确的,看中国古代科学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3:24
我国古代典籍多次提到“夏造冰”,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夏造冰”,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原始的人工制冰技术。淮南学派著作《淮南子》有“以冬铄胶,以夏造冰”的记载,《淮南万毕术》则记录了具体操作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井)中三日成冰。”类似的记载历代都有。制冰需要低温,但淮南学派却偏要“以沸汤置瓮中”,用热水造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古人是否真的实现过“夏造冰”?或者说,如何才能“夏造冰”呢?洪震寰先生称这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工作者十分关心而又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方案,如洪震寰提出“气压影响冰点”

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人完全复制这个说法,很多人认为是假的。直到我看到了姆潘巴现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mS9geIi_-4AHQtcZrA_

在同等体积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非纯水)先结冰的现象,被称之为“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姆巴效应”(音译),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潘巴现象,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靠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我发现这个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其他地方也已经发现了,就是热水更快结冰,所以我认为,淮南子的沸水制冰的记载,是有客观依据的。

这就很典型的中国古代科学思维,通过广泛的观察世界,积累一些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并不能每次都显灵,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你用可证伪的办法去搞是没法得到结论的。是因为你无法设定某个准确的条件,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但是有个大致的思路,总有一个探索的方向。

说着合格是伪科学是非常不合适的。我国古代典籍多次提到“夏造冰”,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夏造冰”,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原始的人工制冰技术。淮南学派著作《淮南子》有“以冬铄胶,以夏造冰”的记载,《淮南万毕术》则记录了具体操作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井)中三日成冰。”类似的记载历代都有。制冰需要低温,但淮南学派却偏要“以沸汤置瓮中”,用热水造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古人是否真的实现过“夏造冰”?或者说,如何才能“夏造冰”呢?洪震寰先生称这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工作者十分关心而又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方案,如洪震寰提出“气压影响冰点”

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人完全复制这个说法,很多人认为是假的。直到我看到了姆潘巴现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mS9geIi_-4AHQtcZrA_

在同等体积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非纯水)先结冰的现象,被称之为“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姆巴效应”(音译),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潘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潘巴现象,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靠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我发现这个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其他地方也已经发现了,就是热水更快结冰,所以我认为,淮南子的沸水制冰的记载,是有客观依据的。

这就很典型的中国古代科学思维,通过广泛的观察世界,积累一些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并不能每次都显灵,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你用可证伪的办法去搞是没法得到结论的。是因为你无法设定某个准确的条件,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但是有个大致的思路,总有一个探索的方向。

说着合格是伪科学是非常不合适的。
不可复制的实验,还算是科学的结论吗?
广州闪电 发表于 2016-6-2 00:06
不可复制的实验,还算是科学的结论吗?
不可复制的原因不是没有科学结论

而是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没有考虑到

flamdayek 发表于 2016-6-2 00:07
不可复制的原因不是没有科学结论

而是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没有考虑到


估计原理是气压与冰点关系嘛

沸水有水蒸气产生,把其密封了,等水冷却后瓶子里气压就会降低,冰点也就升高

也许井内水接近零度(没有到,到了会有冰块产生),你瓶子里水冰点升高,自然就成冰了
flamdayek 发表于 2016-6-2 00:07
不可复制的原因不是没有科学结论

而是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没有考虑到


估计原理是气压与冰点关系嘛

沸水有水蒸气产生,把其密封了,等水冷却后瓶子里气压就会降低,冰点也就升高

也许井内水接近零度(没有到,到了会有冰块产生),你瓶子里水冰点升高,自然就成冰了
自己试试。。
在电视剧里,淮南子因谋反被杀。
瞎扯淡,那文章整个就是在说什么叫扯淡的事。

故至阴飂飂,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而无雌,又何化之所能造乎?所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故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使无事焉,惟夜行者为能有之。故却走马以粪,而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沈,昼冥宵明,以冬铄胶,以夏造冰。


故至阴飂飂,至阳赫赫……………………………………昼冥宵明


    姆潘巴现象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数十年来却受到世界物理界的怀疑和争议,这几年国内更是一片否定之声。其实,完成这个证明是十分简单的事:将同质同量而初始温度分别为100℃的开水与35℃的凉水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如果冷冻室内的温度条件对水形成快速降温状态,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初温低的水先结冰了,但这仅仅是一个片面现象。只要切断冰箱的电源,使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当被冻结的开水与凉水完全溶化后,再一次进行冷冻实验,结果只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如果反复这个实验过程,后面的结果都将是同一个结果。所以,在快速降温状态下冷水可以出现、也仅仅出现一次先结冰现象。
   如果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条件对水形成缓慢降温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初温高的开水先结冰。假若此时让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当开水和凉水完全溶化后再一次降温冷冻,那么不论冷冻室内的温度条件处于何种状态,结果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如此反复操作,同样只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因此,在缓慢降温状态下冷水不可能先结冰。姆潘巴现象让我们对水的特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姆潘巴现象》所受到的遭遇说明科学而认真的态度在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实验还是有漏洞…

    姆潘巴现象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数十年来却受到世界物理界的怀疑和争议,这几年国内更是一片否定之声。其实,完成这个证明是十分简单的事:将同质同量而初始温度分别为100℃的开水与35℃的凉水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如果冷冻室内的温度条件对水形成快速降温状态,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初温低的水先结冰了,但这仅仅是一个片面现象。只要切断冰箱的电源,使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当被冻结的开水与凉水完全溶化后,再一次进行冷冻实验,结果只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如果反复这个实验过程,后面的结果都将是同一个结果。所以,在快速降温状态下冷水可以出现、也仅仅出现一次先结冰现象。
   如果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条件对水形成缓慢降温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初温高的开水先结冰。假若此时让冷冻室内的温度上升,当开水和凉水完全溶化后再一次降温冷冻,那么不论冷冻室内的温度条件处于何种状态,结果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如此反复操作,同样只能是原先的开水先结冰。因此,在缓慢降温状态下冷水不可能先结冰。姆潘巴现象让我们对水的特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姆潘巴现象》所受到的遭遇说明科学而认真的态度在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实验还是有漏洞…
姆潘巴现象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数十年来却受到世界物理界的怀疑和争议,这几年国内更是一片否定之声。其 ...
是气压与冰点关系的
广州闪电 发表于 2016-6-2 00:32
是气压与冰点关系的
有气压因素 但这不是这个实验的精彩部分
做试验证实或者证伪不就得了?
和姆潘巴现象无关,是气压降低冰点沸点上升有关。

据说最早是装了沸水密封好的铜缶放入深井,结果由于气压变化导致铜缶发出巨响并塌陷,引起了有心人的探究,进而发明了造冰术。

现在有大学物理专业学者实验验证了。需要一定的条件,气温不高过20度,井水温度要够低,湿度要小,水容器要大……。
msp0000 发表于 2016-6-2 01:09
做试验证实或者证伪不就得了?
实验很多东西没法去保证条件

实现一个现象总要很多条件,你不可能一次全部满足
实验很多东西没法去保证条件

实现一个现象总要很多条件,你不可能一次全部满足
错,按主帖所引淮南子的描述,并不难。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现在还没有复原的
姆潘巴现象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数十年来却受到世界物理界的怀疑和争议,这几年国内更是一片否定之声。其 ...
假设所谓实验结果是真实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水分子团在烧开时被破坏,导致烧开后的水在一段时间内物理性质和未烧开过的水有差异。严谨的实验应该是烧开后冷却到35度的水和刚烧开的水同时去冷冻。冷却过程中通过搅拌或者振动保证对流,使水充分均匀降温。
广州闪电 发表于 2016-6-2 00:16
估计原理是气压与冰点关系嘛

沸水有水蒸气产生,把其密封了,等水冷却后瓶子里气压就会降低,冰点也 ...
有点道理,不过应该不是水蒸气,是容器内的空气受热后膨胀排出去,立刻密封容器,待容器内的水温度降低后容器内就成负压状态,提升了水的冰点。如果井很深,井水温度很低,容器内的水就可能结冰。而且越是热的水灌进容器里,空气受热膨胀排出去的越多,密封冷却后形成的负压值越大,越容易结冰。
这只是理论上的猜想,有条件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