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距离“正常”还剩几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33:16
首先,这个贴禁止无意义的漫骂!!!

日本:距离“正常”还剩几步?




南方周末    2003-08-21 15:36:25





  编者按: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身处其中,宜观于外而审于内,近谋今日而远图将来。本版自即日起,将辟以篇幅,对当下国际大势之发展,诸强国的机宜策略,中国的关切重点,予以持续关注和讨论。敬请垂注。

  1945年8月,法西斯日本无条件投降;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03年8月,更有太多涉及日本的消息见入视野——新干线热潮、大型“护卫舰”计划、年度防卫白皮书、齐齐哈尔日军遗毒事件、关于“对日新思维”的新一轮讨论……历史与现实,情绪与对策,8月份,值得中国人关注的国家,是日本。

  □联慧 史哲
  迈向政治大国
  在世界军事上,日本对军舰的称谓是颇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情。只有在现代日本,才将4000吨以上的战舰一概统称为“护卫舰”。于是,2003年8月4日,当日本防卫厅宣布计划耗资1200亿日元,在2008年建成标准排水量1.35万吨、能够同时搭载4架SH-60反潜直升机及1架MH-53运输直升机(或同时搭载4架MH-53运输直升机)的舰艇时,该舰艇仍然被日本称为“护卫舰”。尽管现有布局可以轻易地将该舰艇改成轻型攻击航母,甚至直接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执行战斗任务。
  这样的称呼包含着一个掩耳盗铃似的理由———日本现行宪法对日本建造大型军舰有法律限制,而“护卫舰”则含有防卫的意思。
  事实上,日本究竟建造多少艘先进的军舰并非重点。因为,日本早就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力在亚太仅次于美国第七舰队;全世界也只有两个国家几乎完全使用造价高昂的F-15作为主力战机,日本就是其中之一;陆上自卫队的装备精良自不必说,而其现在的官与兵7∶3比例的编制,亦能保证日本战时将自卫队的规模迅速扩大到现有的数倍以上。
  显然,结论是日本在持之以恒地、稳健地实践其政治大国的抱负———日本称之为“成为正常国家”。军舰的不断升级只是表象。当“有事三法案”、“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别措施法”等新的防务政策相继通过之后,曾经束缚日本手脚的限制已经被冲开。“海外派兵”赋予了日本几乎无限的自由空间,而所谓的“自卫体制”则处于崩溃的边缘。
  军事体制与结构的调整,无非是政治使命扩大化的一个体现。这一点在8月初刚刚公布的日本《2003年度防卫白皮书》中得到证实。《白皮书》有三点显著的突破:第一,海外派兵得以明确确认,并被看作日本军队的主要任务;第二,防卫对象从外敌入侵转变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主义威胁;第三,作战目标从防止敌人登陆转变为御敌于国门之外。联系日本首次在公海开火攻击间谍船事件,日本军事战略“专属防卫”中所蕴涵的“先制攻击”的意味已经极为明显。
  过去由于来自日本国内以及美国的限制,拥有世界第一流军事力量的日本却没有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本国军事力量的“自由”,这被看成是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改变“政治侏儒”形象的最大障碍。
  因此,自198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在为最终消除这一障碍积蓄力量。1993年,小泽提出国家强大必须取消“专守防卫”原则的“修宪论”;1998年,龟井静香公开主张“普通国家论”。于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PKO法案”、《日美安保新指针》、“反恐三法案”、“有事三法案”等一系列法案的出台。
  2003年7月,日本自民党宪法调查会初步提出的《宪法修正纲要草案》表示,应将自卫队作为正式的军队,承认行使集体自卫权等,其最终的宪法修改草案将于明年提交国会讨论。实际上,日本“和平宪法”的许多内容已经名存实亡,修宪提上日程只是时间问题。而日本通过修宪以改变其战后体制,获得“正常”大国地位,也是不需多长时日便可看到的“既成事实”。

  国际体系调整的产物
  二战以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体系对战败国的限制虽然相对宽厚,但也不可谓不严格。日本战后也没有再试图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选择成为美国这个“霸权国”的“小伙伴”。
  冷战的对峙使日本从战败国成为美国在东亚对抗苏联最重要的伙伴;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奠定了日本起飞的经济基础;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日本加入了今天能够体现现有国际体系特征的所有国际机制。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步伐甚至一度超过中国这个战胜国。日本成长之路的每一步几乎都有美国的影子,这一次也不例外。
  “9·11”后,美国的单边色彩暴涨,同时美国也自我感觉与许多现存的国际制度、规则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激烈。
  所以,美国曾以确定无误的口吻宣布,现有的国际体系必须加以变革。在传统的“老欧洲”都不能令美国感到满意时,提升日本的地位,要求日本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成为美国上上之选。观察每一次与此有关的日本新法案的出台,无不与美国对国际局势的反应密切相关。
  日本释放军事能力的进度,是同强化日美同盟的安全合作职能、履行国际维和使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可以给予日本以安全感,而后者则可以赋予日本的行为以道义的色彩。日本军事活动突破曾经严格限定的地理范围和样式,是在“美日维护亚太安全”以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一系列旗号下实现的。而任何军事行动上的突破都意味着日本在国际政治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成为政治大国虽然是日本长期以来的理想,但日本过去即使在得到美国的许可之后仍然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原因就在于日本国内民间的反对。不过这种局面现在也有了明显而迅速的变化。
  以核武器为例,几年以前拥有核武器还是日本最大的禁忌。1999年,日本前内阁官员西村真悟因为建议日本考虑发展核武器而被迫辞职,而今天日本执政党的官员已经可以公开讨论该问题,民间的呼声甚至更为激进。
  再如海外派兵问题,日本民间对此相当敏感,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就是因为民间反对,日本政府不得不只派出扫雷舰艇作象征性支援,致使美国极为不满。但今天日本的宙斯盾舰已经远出印度洋。NHK电视台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只有12%的人明确表示反对日本派兵常驻海外,认为不妥的有11%,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31%,支持者则高达46%,而1990年同样的调查中支持率只有18%。
  这样的转变深刻说明,一个拥有相当实力和潜力的国家,必然会谋求相应的发展。对于日本而言,它以紧跟美国、多做少说,渐进积累、既成事实的策略,把握住了二战后的每一次机会,终于达成今日的突破。
  如何与日本相处?
  从国家的本质属性来讲,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诉求无可厚非,这种诉求并不必然等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化,也不必然意味着日本将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但邻国对这样的日本,依然以深深疑虑的眼光和沉重的心情予以看待。
  德国是一个可以比对的对象。德国同样利用了冷战造就的有利态势,但德国首先获得了欧洲以及世界的原谅,在塑造两极世界中之欧洲的过程中出力良多,直至成为今日欧盟之翘楚,在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备选国家中,德国争议最小、希望最大。可以这样说,在德国恢复政治大国的荣耀之前,邻国与世界就已经知道如何去同一个正常的德国共处了。
  而日本则不同,日本一心想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也一直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责任。但是,在美国扶持下离政治大国越来越近的日本,或许至今仍然不知道如何负起责任。
  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道歉问题,日本的态度、立场,世人皆知,就不必再赘言。2003年8月,中国东北城市齐齐哈尔数十人遭受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之害,受害者依然躺在医院中,而日方谈判人员竟试图否认化学武器为日本所留。在日本也曾发生过遗留化学武器对日本公民造成伤害的事件,日本政府迅速作出补偿。相形之下,日本政府对发生在中国的遗留化学武器伤人问题却迟迟不予理会,对中国的受害者更是采取了拒绝赔偿、拒绝认罪的态度。
  显然,日本倘若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那它步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就值得怀疑,从而也无法获得邻国的认可而无法“功德圆满”。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中日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在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和日本两强并立的局面。一个渐渐崛起的中国和一个即将成为“正常大国”的日本,正在相互审视、相互调适。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尽人皆知。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希望日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种表态既是对日本正常发展的一种理解,也是基于历史的教训,对日本成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一种希冀。日本显然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中,“功利”与“防范”的成分远远多于建设性。
  综上所观,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几个结论:首先,日本步向“正常国家”的路途已经百里行半;其次,真正能影响日本此一进程的因素,是美国,而美国基于自身的全球战略,目前对日本的诉求持支持乃至促进的态度,因而日本的步伐也难为其他国家所阻;第三,如此,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对于这样的日本,就产生一个如何相处的问题——以“负责任”的要求,包括对历史负责任,换取对日“正常”身份的认可,而要使这一博弈落到实处,谋求建立中日韩东亚三国的地区协调机制,将可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图:
  步向“正常国家”,事实上已成为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首先,这个贴禁止无意义的漫骂!!!

日本:距离“正常”还剩几步?




南方周末    2003-08-21 15:36:25





  编者按: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身处其中,宜观于外而审于内,近谋今日而远图将来。本版自即日起,将辟以篇幅,对当下国际大势之发展,诸强国的机宜策略,中国的关切重点,予以持续关注和讨论。敬请垂注。

  1945年8月,法西斯日本无条件投降;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03年8月,更有太多涉及日本的消息见入视野——新干线热潮、大型“护卫舰”计划、年度防卫白皮书、齐齐哈尔日军遗毒事件、关于“对日新思维”的新一轮讨论……历史与现实,情绪与对策,8月份,值得中国人关注的国家,是日本。

  □联慧 史哲
  迈向政治大国
  在世界军事上,日本对军舰的称谓是颇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情。只有在现代日本,才将4000吨以上的战舰一概统称为“护卫舰”。于是,2003年8月4日,当日本防卫厅宣布计划耗资1200亿日元,在2008年建成标准排水量1.35万吨、能够同时搭载4架SH-60反潜直升机及1架MH-53运输直升机(或同时搭载4架MH-53运输直升机)的舰艇时,该舰艇仍然被日本称为“护卫舰”。尽管现有布局可以轻易地将该舰艇改成轻型攻击航母,甚至直接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执行战斗任务。
  这样的称呼包含着一个掩耳盗铃似的理由———日本现行宪法对日本建造大型军舰有法律限制,而“护卫舰”则含有防卫的意思。
  事实上,日本究竟建造多少艘先进的军舰并非重点。因为,日本早就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力在亚太仅次于美国第七舰队;全世界也只有两个国家几乎完全使用造价高昂的F-15作为主力战机,日本就是其中之一;陆上自卫队的装备精良自不必说,而其现在的官与兵7∶3比例的编制,亦能保证日本战时将自卫队的规模迅速扩大到现有的数倍以上。
  显然,结论是日本在持之以恒地、稳健地实践其政治大国的抱负———日本称之为“成为正常国家”。军舰的不断升级只是表象。当“有事三法案”、“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别措施法”等新的防务政策相继通过之后,曾经束缚日本手脚的限制已经被冲开。“海外派兵”赋予了日本几乎无限的自由空间,而所谓的“自卫体制”则处于崩溃的边缘。
  军事体制与结构的调整,无非是政治使命扩大化的一个体现。这一点在8月初刚刚公布的日本《2003年度防卫白皮书》中得到证实。《白皮书》有三点显著的突破:第一,海外派兵得以明确确认,并被看作日本军队的主要任务;第二,防卫对象从外敌入侵转变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主义威胁;第三,作战目标从防止敌人登陆转变为御敌于国门之外。联系日本首次在公海开火攻击间谍船事件,日本军事战略“专属防卫”中所蕴涵的“先制攻击”的意味已经极为明显。
  过去由于来自日本国内以及美国的限制,拥有世界第一流军事力量的日本却没有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本国军事力量的“自由”,这被看成是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改变“政治侏儒”形象的最大障碍。
  因此,自198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在为最终消除这一障碍积蓄力量。1993年,小泽提出国家强大必须取消“专守防卫”原则的“修宪论”;1998年,龟井静香公开主张“普通国家论”。于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PKO法案”、《日美安保新指针》、“反恐三法案”、“有事三法案”等一系列法案的出台。
  2003年7月,日本自民党宪法调查会初步提出的《宪法修正纲要草案》表示,应将自卫队作为正式的军队,承认行使集体自卫权等,其最终的宪法修改草案将于明年提交国会讨论。实际上,日本“和平宪法”的许多内容已经名存实亡,修宪提上日程只是时间问题。而日本通过修宪以改变其战后体制,获得“正常”大国地位,也是不需多长时日便可看到的“既成事实”。

  国际体系调整的产物
  二战以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体系对战败国的限制虽然相对宽厚,但也不可谓不严格。日本战后也没有再试图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选择成为美国这个“霸权国”的“小伙伴”。
  冷战的对峙使日本从战败国成为美国在东亚对抗苏联最重要的伙伴;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奠定了日本起飞的经济基础;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日本加入了今天能够体现现有国际体系特征的所有国际机制。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步伐甚至一度超过中国这个战胜国。日本成长之路的每一步几乎都有美国的影子,这一次也不例外。
  “9·11”后,美国的单边色彩暴涨,同时美国也自我感觉与许多现存的国际制度、规则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激烈。
  所以,美国曾以确定无误的口吻宣布,现有的国际体系必须加以变革。在传统的“老欧洲”都不能令美国感到满意时,提升日本的地位,要求日本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成为美国上上之选。观察每一次与此有关的日本新法案的出台,无不与美国对国际局势的反应密切相关。
  日本释放军事能力的进度,是同强化日美同盟的安全合作职能、履行国际维和使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可以给予日本以安全感,而后者则可以赋予日本的行为以道义的色彩。日本军事活动突破曾经严格限定的地理范围和样式,是在“美日维护亚太安全”以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一系列旗号下实现的。而任何军事行动上的突破都意味着日本在国际政治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成为政治大国虽然是日本长期以来的理想,但日本过去即使在得到美国的许可之后仍然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原因就在于日本国内民间的反对。不过这种局面现在也有了明显而迅速的变化。
  以核武器为例,几年以前拥有核武器还是日本最大的禁忌。1999年,日本前内阁官员西村真悟因为建议日本考虑发展核武器而被迫辞职,而今天日本执政党的官员已经可以公开讨论该问题,民间的呼声甚至更为激进。
  再如海外派兵问题,日本民间对此相当敏感,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就是因为民间反对,日本政府不得不只派出扫雷舰艇作象征性支援,致使美国极为不满。但今天日本的宙斯盾舰已经远出印度洋。NHK电视台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只有12%的人明确表示反对日本派兵常驻海外,认为不妥的有11%,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31%,支持者则高达46%,而1990年同样的调查中支持率只有18%。
  这样的转变深刻说明,一个拥有相当实力和潜力的国家,必然会谋求相应的发展。对于日本而言,它以紧跟美国、多做少说,渐进积累、既成事实的策略,把握住了二战后的每一次机会,终于达成今日的突破。
  如何与日本相处?
  从国家的本质属性来讲,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诉求无可厚非,这种诉求并不必然等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化,也不必然意味着日本将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但邻国对这样的日本,依然以深深疑虑的眼光和沉重的心情予以看待。
  德国是一个可以比对的对象。德国同样利用了冷战造就的有利态势,但德国首先获得了欧洲以及世界的原谅,在塑造两极世界中之欧洲的过程中出力良多,直至成为今日欧盟之翘楚,在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备选国家中,德国争议最小、希望最大。可以这样说,在德国恢复政治大国的荣耀之前,邻国与世界就已经知道如何去同一个正常的德国共处了。
  而日本则不同,日本一心想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也一直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责任。但是,在美国扶持下离政治大国越来越近的日本,或许至今仍然不知道如何负起责任。
  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道歉问题,日本的态度、立场,世人皆知,就不必再赘言。2003年8月,中国东北城市齐齐哈尔数十人遭受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之害,受害者依然躺在医院中,而日方谈判人员竟试图否认化学武器为日本所留。在日本也曾发生过遗留化学武器对日本公民造成伤害的事件,日本政府迅速作出补偿。相形之下,日本政府对发生在中国的遗留化学武器伤人问题却迟迟不予理会,对中国的受害者更是采取了拒绝赔偿、拒绝认罪的态度。
  显然,日本倘若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那它步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就值得怀疑,从而也无法获得邻国的认可而无法“功德圆满”。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中日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在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和日本两强并立的局面。一个渐渐崛起的中国和一个即将成为“正常大国”的日本,正在相互审视、相互调适。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尽人皆知。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希望日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种表态既是对日本正常发展的一种理解,也是基于历史的教训,对日本成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一种希冀。日本显然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中,“功利”与“防范”的成分远远多于建设性。
  综上所观,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几个结论:首先,日本步向“正常国家”的路途已经百里行半;其次,真正能影响日本此一进程的因素,是美国,而美国基于自身的全球战略,目前对日本的诉求持支持乃至促进的态度,因而日本的步伐也难为其他国家所阻;第三,如此,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对于这样的日本,就产生一个如何相处的问题——以“负责任”的要求,包括对历史负责任,换取对日“正常”身份的认可,而要使这一博弈落到实处,谋求建立中日韩东亚三国的地区协调机制,将可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图:
  步向“正常国家”,事实上已成为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的分析

却是毫无新意
要什么样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