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双缝实验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39:33
煎蛋2016-05-23 08:43:26阅读(14031) 评论(1)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Olena Shmahalo)
  量子力学中那么多读不懂的概念中,最让人迷糊的可能要数“粒子在不被观察时没有确定的位置”。以哥本哈根诠释诠释为首的正统量子力学却偏偏试图让我们相信,粒子存在于被一种叫做波函数的数学架构所确定的概率云中。波函数自身又不断演化,在一种叫做薛定谔方程的东西的制约下随着时间变化。
  数学算得清楚:波函数会在观察时“坍塌”,那时我们才能确定例子的真实位置。但许多科学家不喜欢这种观点。爱因斯坦就曾经发问:是不是只有你看它的时候,月亮才会存在?
  但有另外一种同样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的解释,宣称粒子始终拥有确定的位置。这种解释被称为导航波理论(pilot-wave theory)或玻姆力学(Bohmian mechanics)。它从未获得与哥本哈根诠释相当的重视。但今年早些时候(《环球科学》曾作报道), 一组加拿大的研究者进行的实验或许改变了我们对这种奇异理论的看法。
  粒子,你在哪里
  导航波理论最早在1927年由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玻姆(David Bohm)在1952年开始接手,一直研究到1992年离世。(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德布罗意-玻姆理论。)它与玻尔(Niels Bohr)的哥本哈根诠释试图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人们常用双缝实验来展现这个问题。费曼就曾说过,双缝实验“处于量子力学的中心”,“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用经典力学来进行解释。”
  
  当光同时射向侦测屏前的两条狭缝,会出现波一样的干涉图样(上)。但当粒子一个接一个射向侦测屏时,似乎每个粒子都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下),带有波的性质。(Akira Tonomura/Creative Commons)
  德布罗意同样设计了由薛定谔方程决定的波函数。但在那之外,有个“导航波函数”,或“引导方程”(guiding equation),决定了粒子真实确定的位置。如果知道波函数,又有了系统的初始状态,那就能计算出粒子在未来任何一刻的确定位置。
  
  乘波踏浪
  这听起来可能像是一种回到经典力学的倒退,但二者截然不同。经典力学有着定域性(locality):物体只能直接或通过某种场来影响周围的物体。但量子尺度下的玻姆力学建立在非定域的波函数上。波函数没有地理上的限制:理论上可以横跨整个宇宙。
  于是在波姆力学里,依赖着随时间演化的波函数,如果我们能知晓某一时刻宇宙中所有粒子的具体状态,我们就能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
  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反驳了玻尔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但他同样没有支持德布罗意的观点。到了1932年,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在用德语写下的论文中自称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隐变量”(hidden variables)不存在。在该计算被证伪前的三十多年里,大多数物理学家没读过原文翻译就放弃了导航波理论。玻姆在1952年的尝试也没能将导航波理论救活。
  
  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29位参会者中有17位诺奖得主。德布罗意(中排右三)提出了导航波理论,但玻尔(中排右一)的哥本哈根诠释占了上风。
  北爱尔兰物理学家John Stewart Bell展示了自己对导航波理论的支持,却被许多业内专家误解为展现隐变量的不可能。到了现在,正统量子力学中的概率论公式已经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结合,发展出了宏大又精细的标准模型。驾驭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物理学家的信条,导航波理论再也没有被写入教科书中。
  亚原子现实
  1992年,一篇以作者姓氏首字母命名的“ESSW”论文更是给了导航波理论沉重一击。在该论文的双缝实验中,通过左狭缝的中子会被记录为从右狭缝通过。多伦多大学物理学家Aephraim Steinberg感言:“这伤害了我对波姆力学的爱。”
  二十多年后,Steinberg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到了反攻的机会。在《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发现,例子确实会展现出这样看似“超自然”(surreal)的运动轨迹。可一旦考虑到波姆力学中的非定域性,这样的特性就很好理解。
  原文摘要:Experimental nonlocal and surreal Bohmian trajectories
  研究者们在大量实验后发现,对于两颗处于纠缠态的中子,第二颗中子的轨迹中含有了第一颗的信息。因为两颗中子互相影响,相比之下第一颗中子的轨迹就显得离奇。波姆力学预见了这样轨迹的存在。一些MIT和法国近年的研究也给出了不同角度的支持。Steinberg表示:“没有什么真正冲突的地方。你只是得时刻考虑非定域性,不然你就会错过很重要的东西。”
  比光速还快
  回到历史的长河里,爱因斯坦活着看见了玻姆对德布罗意设想的拯救。但他仍瞧不起这种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的理论。在1952年给玻恩(Max Born)的信中,他写道:
  你注意到玻姆相信(其实德布罗意在25年前也相信)他能用确定性的方式诠释量子理论了吗?对我来说这有点太不费力了。当然,你在这事上比我更有资格判断。
  即便是对于那些坚信玻姆力学的人,还是有些问题没能得到解答。首先是该理论涉及的超光速作用与狭义相对论似乎产生了矛盾。导航波深深依赖于非定域性。两个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旦建立就永远无法消除,即便二者之间隔着整个宇宙的距离。现代物理学尚未能对量子纠缠与超光速通信关系解释清楚。
  “宇宙似乎是在以超过光速的速度与自己对话,”Steinberg说,“我能理解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快过光速,但在这个内部工作超过光速的世界里,我们却不能在宏观尺度上利用这些特性,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via Quanta Magazine 1, 2]煎蛋2016-05-23 08:43:26阅读(14031) 评论(1)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Olena Shmahalo)
  量子力学中那么多读不懂的概念中,最让人迷糊的可能要数“粒子在不被观察时没有确定的位置”。以哥本哈根诠释诠释为首的正统量子力学却偏偏试图让我们相信,粒子存在于被一种叫做波函数的数学架构所确定的概率云中。波函数自身又不断演化,在一种叫做薛定谔方程的东西的制约下随着时间变化。
  数学算得清楚:波函数会在观察时“坍塌”,那时我们才能确定例子的真实位置。但许多科学家不喜欢这种观点。爱因斯坦就曾经发问:是不是只有你看它的时候,月亮才会存在?
  但有另外一种同样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的解释,宣称粒子始终拥有确定的位置。这种解释被称为导航波理论(pilot-wave theory)或玻姆力学(Bohmian mechanics)。它从未获得与哥本哈根诠释相当的重视。但今年早些时候(《环球科学》曾作报道), 一组加拿大的研究者进行的实验或许改变了我们对这种奇异理论的看法。
  粒子,你在哪里
  导航波理论最早在1927年由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玻姆(David Bohm)在1952年开始接手,一直研究到1992年离世。(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德布罗意-玻姆理论。)它与玻尔(Niels Bohr)的哥本哈根诠释试图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人们常用双缝实验来展现这个问题。费曼就曾说过,双缝实验“处于量子力学的中心”,“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用经典力学来进行解释。”
  
  当光同时射向侦测屏前的两条狭缝,会出现波一样的干涉图样(上)。但当粒子一个接一个射向侦测屏时,似乎每个粒子都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下),带有波的性质。(Akira Tonomura/Creative Commons)
  德布罗意同样设计了由薛定谔方程决定的波函数。但在那之外,有个“导航波函数”,或“引导方程”(guiding equation),决定了粒子真实确定的位置。如果知道波函数,又有了系统的初始状态,那就能计算出粒子在未来任何一刻的确定位置。
  
  乘波踏浪
  这听起来可能像是一种回到经典力学的倒退,但二者截然不同。经典力学有着定域性(locality):物体只能直接或通过某种场来影响周围的物体。但量子尺度下的玻姆力学建立在非定域的波函数上。波函数没有地理上的限制:理论上可以横跨整个宇宙。
  于是在波姆力学里,依赖着随时间演化的波函数,如果我们能知晓某一时刻宇宙中所有粒子的具体状态,我们就能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
  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反驳了玻尔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但他同样没有支持德布罗意的观点。到了1932年,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在用德语写下的论文中自称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隐变量”(hidden variables)不存在。在该计算被证伪前的三十多年里,大多数物理学家没读过原文翻译就放弃了导航波理论。玻姆在1952年的尝试也没能将导航波理论救活。
  
  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29位参会者中有17位诺奖得主。德布罗意(中排右三)提出了导航波理论,但玻尔(中排右一)的哥本哈根诠释占了上风。
  北爱尔兰物理学家John Stewart Bell展示了自己对导航波理论的支持,却被许多业内专家误解为展现隐变量的不可能。到了现在,正统量子力学中的概率论公式已经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结合,发展出了宏大又精细的标准模型。驾驭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物理学家的信条,导航波理论再也没有被写入教科书中。
  亚原子现实
  1992年,一篇以作者姓氏首字母命名的“ESSW”论文更是给了导航波理论沉重一击。在该论文的双缝实验中,通过左狭缝的中子会被记录为从右狭缝通过。多伦多大学物理学家Aephraim Steinberg感言:“这伤害了我对波姆力学的爱。”
  二十多年后,Steinberg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到了反攻的机会。在《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发现,例子确实会展现出这样看似“超自然”(surreal)的运动轨迹。可一旦考虑到波姆力学中的非定域性,这样的特性就很好理解。
  原文摘要:Experimental nonlocal and surreal Bohmian trajectories
  研究者们在大量实验后发现,对于两颗处于纠缠态的中子,第二颗中子的轨迹中含有了第一颗的信息。因为两颗中子互相影响,相比之下第一颗中子的轨迹就显得离奇。波姆力学预见了这样轨迹的存在。一些MIT和法国近年的研究也给出了不同角度的支持。Steinberg表示:“没有什么真正冲突的地方。你只是得时刻考虑非定域性,不然你就会错过很重要的东西。”
  比光速还快
  回到历史的长河里,爱因斯坦活着看见了玻姆对德布罗意设想的拯救。但他仍瞧不起这种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的理论。在1952年给玻恩(Max Born)的信中,他写道:
  你注意到玻姆相信(其实德布罗意在25年前也相信)他能用确定性的方式诠释量子理论了吗?对我来说这有点太不费力了。当然,你在这事上比我更有资格判断。
  即便是对于那些坚信玻姆力学的人,还是有些问题没能得到解答。首先是该理论涉及的超光速作用与狭义相对论似乎产生了矛盾。导航波深深依赖于非定域性。两个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旦建立就永远无法消除,即便二者之间隔着整个宇宙的距离。现代物理学尚未能对量子纠缠与超光速通信关系解释清楚。
  “宇宙似乎是在以超过光速的速度与自己对话,”Steinberg说,“我能理解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快过光速,但在这个内部工作超过光速的世界里,我们却不能在宏观尺度上利用这些特性,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via Quanta Magazine 1, 2]
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上帝"快要被肯定存在了.
纠缠态确实存在,据说南非有个地方就有一大帮科学家在干这事,已经不是理论上的了,有很多实验证实.量子通讯的时代快要来了.
纠缠不一定理解为超光速吧?也许这世界整个都在纠缠,这头施加影响的同时,另一头也在施加影响,也就是有N群"相同的"人和仪器同时在做同一件事.天呀,我胡说些啥呀,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贴专业性强,做个记号以后看讨论。

但估计喷得了的不多。
其实,地球早就被智子封锁了。。。。
真相其实离得很近,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amhs 发表于 2016-5-24 12:35
这贴专业性强,做个记号以后看讨论。

但估计喷得了的不多。
有这么高水平的,几乎不可能成为喷子了
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上帝"快要被肯定存在了.
纠缠态确实存在,据说南非有个地方就有一大帮科学家在干这事,已 ...
如果粒子高维跳跃的话,的确不会超光速~
说点什么?有很多新知识,喜欢这个帖子。我想如果我说理解了,那么爱因斯坦要哭了,就我这智商。

我写点心得吧:

导航波理论:是不是这样的意思,粒子就是粒子,但粒子在行进的过程中有点象船在海洋中航行,会排开波浪,这就是导航波,因为真空就是迪拉克之海嘛。
所以我们看到了波粒两象性。而波的特性就是量子理论描述的那样有很多诡异,比如测不准,比如隐变量等等。
而观察者可能会对真空造成影响,于是这个导航波就消失了,而我们观察到的就是波函数的坍塌,其实只是真空涟漪的坍塌,粒子还是粒子好好的。
这个理论是不是这样通俗的理解呢?

德布罗意:是波粒两象性的发现者,那么毫无疑问他一定是导航波的创始人啦。他和玻姆的激情碰撞主要还是这个理论,而在局域性和非局域性方面他们走得最远。

玻姆:实际上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提出了隐变量论,但后来被推翻了。他的理论似乎摇摆不定,没有最后定性。虽然可能是被故意遗忘了,但他后来也否定过自身的。但其实EPR的思维也是他首创的。

贝尔:是玻姆的追随者,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如果爱因斯坦正确的话,那么不等式成立。可惜被阿斯派克否定了。我想这就是玻姆被彻底打倒的最后一击吧。

爱因斯坦EPR悖论:佯谬的本身我就不说了,似乎关注两个重要因素,第一:物理实在的描述必须是完备的;第二:观察者对观察的体系不进行任何干扰。

我理解成看电影。电影片就是自身完备的,也不会受观众的干扰,所以电影片是可预测的,不具备量子效应。而观众的意识是不可测的,看电影前,有的想吃饭,有的想股票,有的想女朋友。但在看电影的时候所有观众意识都坍塌到电影片上了。观众因为是不完备的,又是会受影响的,所以是量子效应的。爱因斯坦认为所谓的量子效应只是我们知道的因素还不完备,而又被观察所影响,所以有量子效应。

球形闪电:大刘的球形闪电中有一段描写,大概就是说明这个现象的,挺有意思。

我在网上查了点资料,有些链接有点意思,看看。

视频:
http://www.tudou.com/listplay/HWQwOc5JsQw/7B3tX8JnJVg.html

德云班主的帖子,我不敢挖坟,自己看吧: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3D1&page=1

双缝实验的设计:
http://www.guokr.com/post/181207/

我自己的意见?没意见,挺有意思。
干涉?观察?是不是说,如果没有观察,那世界就是波?那为啥会塌缩呢?方便理解这个世界?
未来航空兵 发表于 2016-5-25 01:22
干涉?观察?是不是说,如果没有观察,那世界就是波?那为啥会塌缩呢?方便理解这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物质海,海里的生物不知道谁在看他  海边的人只看到海 ,没看到生物

如果改变视角呢  如果海是可以和观察者互动呢?

我这真是瞎说。。。哈哈
larry0211 发表于 2016-5-25 00:23
说点什么?有很多新知识,喜欢这个帖子。我想如果我说理解了,那么爱因斯坦要哭了,就我这智商。

我写点 ...
嗯~是这个意思没错。

导航波就像那种滚珠游戏机一样,一个钢球经过一排排的铁柱滚下来滚到一个确定的位置。每次接触一根柱子时都有机会从左边或者右边滑下去,所以若干次的实验下滚珠的最终位置呈一定几率分布,而这种几率分布则取决于圆柱的位置~导航波理论里面就是一些隐势场达到圆柱的作用。

这个说法可以解释波粒二象性。不过最麻烦的观察(波函数塌缩)问题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就是说一旦这个粒子的位置被观察(和其他粒子发生某种相互作用),整个隐势场马上跟着改变。楼主发的文章涉及纠缠态就更搞了,其中一个粒子的隐势场改变马上牵扯另一个粒子的隐势场跟着变,这种变化是非局域的,“瞬间”的~

所以我个人不倾向这种隐变量理论~
可以看看《量子物理史话》,里面科普得很清楚了
红色信念 发表于 2016-5-26 18:28
可以看看《量子物理史话》,里面科普得很清楚了
真是好书,连我这个大文盲都看上瘾了
红色信念 发表于 2016-5-26 18:28
可以看看《量子物理史话》,里面科普得很清楚了
但是我有点疑惑,量子的不连续可以这样解释啊:波动有周期的,一个振动周期不就是一个量子吗?为什么没有人做这样的解释呢?

襄樊-陆压 发表于 2016-5-28 17:09
但是我有点疑惑,量子的不连续可以这样解释啊:波动有周期的,一个振动周期不就是一个量子吗?为什么没有 ...


不是。。。。。为什么不能?很简单的两点,一个光子可以一直运动,也可以一出去就撞上原子被吸收。两种情况,光量子一样大,但如果把多少个波数理解为多少个量子,那岂不是光子传播越远能量越大?
襄樊-陆压 发表于 2016-5-28 17:09
但是我有点疑惑,量子的不连续可以这样解释啊:波动有周期的,一个振动周期不就是一个量子吗?为什么没有 ...


不是。。。。。为什么不能?很简单的两点,一个光子可以一直运动,也可以一出去就撞上原子被吸收。两种情况,光量子一样大,但如果把多少个波数理解为多少个量子,那岂不是光子传播越远能量越大?
干涉?观察?是不是说,如果没有观察,那世界就是波?那为啥会塌缩呢?方便理解这个世界?
除非观察者在宇宙之外通过观察操纵宇宙,就本宇宙而言,不存在观察者效应,也没有塌缩波,波函数就是客观的导航波。这在波函数方程,测不准关系式,对易式,矩阵力学原理都清楚的说明。

要是谁给你说本宇宙观测决定存在,那就是民科无疑,可以不理会。说这话的人必定是没正宗学过量子力学。
不是。。。。。为什么不能?很简单的两点,一个光子可以一直运动,也可以一出去就撞上原子被吸收。两种 ...
我说的是一个振动周期也就一个波长。。。
我说的是一个振动周期也就一个波长。。。
这样理解量子就错了。
   比如说,波长一样的两个光量子,能量是一样的吧。
  
   一个传播10个波长,一个传播1个波长,那前者不可能有10个光量子了吧?




主贴的文章容易误导人,这里的观察指的是对光子的观测。
人眼去看不会导致干涉条纹消失。
以下是双缝干涉实验的视频:
http://v.qq.com/boke/page/s/0/r/s0190guzf7r.html
以下是双缝干涉实验原理的解释: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987130/answer/34796653

干嘛用眼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观看视频不行
shehuizhuyi80 发表于 2016-5-31 09:47
干嘛用眼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观看视频不行
你这种宏观观测什么影响都没有~
那样的话,一念生一世界也不是神话了!我的天呐……
我和一个做过无数次这类实验的大学老师聊聊天,人家对这事很"淡定",没表现出什么不安.只是说:很费眼睛.
先是双缝干涉,然后加观测,然后又出现"延迟观测"实验,让人费解的是那个"延迟观测"实验.然后,猜什么"光子意识",然后扯到因果律上,就快变成神学了.全是新闻只言片语造成的误导.
我转贴一下别处的贴子,只是搬运工,让大家看看而已.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粒子和波的叠加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9月份的《自然-光子学》上,英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Adesso教授和Girolami教授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察》栏目以《波-粒叠加》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研究成果。

《自然-物理》杂志也以《选择的问题》为题在《研究高亮》栏目报道了该成果。

光是什么?这是个古老的科学问题。三个世纪以来粒子和波的概念就一直是对立的,比如牛顿最初的粒子说和胡克及惠更斯的波动说。现在我们对光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玻尔的互补原理,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属性即对立又互补,一个实验中具体展示哪种属性取决于实验装置。比如在由两块分束器构成的马赫-曾德干涉仪中,单个光子被第一个分束器分到两个路径上,在第二个分束器所在位置重合。如果我们选择加入第二个分束器,则构成干涉仪,有干涉条纹,观测到波动性,反之如果我们选择不加第二个分束器,则不能构成干涉仪,没有干涉条纹,观测到的是粒子性。马赫-曾德干涉实验是可以用量子力学解释的。

然而存在一种隐变量理论认为,光子是有自由意志的,在进入干涉仪之前光子就察觉到有没有第二个分束器,然后光子根据它察觉到的信息决定自己经过第一个分束器的方式,从而展现粒子性或波动性。为了检验这种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孰是孰非,玻尔的学生惠勒于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延迟选择实验,即实验者延迟到光子已经完全经过第一个分束器之后再选择加不加第二个分束器。

在经典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探测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实验装置,即加与不加第二个分束器,是相互排斥的,因此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能够同时展现出来。李传锋研究组设计出了量子实验装置,巧妙地利用偏振比特的辅助来控制测量装置,使得测量装置处于探测波动性与探测粒子性的两种对立状态的量子叠加态上。他们利用自组织量子点产生的确定性单光子源作为输入,实现了量子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排除了光子有自由意志的假设,并首次观测到了光的波动态与粒子态的量子叠加状态。实验结果显示,处于波粒叠加态上的光子,既不象普通的粒子态那样没有干涉条纹,也不象普通的波动态那样表现出标准的正弦形干涉条纹,而是展现出锯齿形条纹这样一种“非波非粒,亦波亦粒”的表现形式。

《波-粒叠加》一文高度评价这项工作:“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实现挑战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在一个实验装置中展示光子可以在波动和粒子两种行为之间相干地振荡”。《选择的问题》一文则评价该成果“重新定义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量子实验装置的引入,使得人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就好像给我们安上了一双“量子的眼睛”,能够看到经典探测装置观察不到的物理现象。此项研究工作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揭示了互补原理和叠加原理间的深层次关系,也使得人们对“光是什么”这个萦绕千年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该项研究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不确定性原理
ztyygd 发表于 2016-5-24 08:50
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上帝"快要被肯定存在了.
纠缠态确实存在,据说南非有个地方就有一大帮科学家在干这事,已 ...
不要认为自己在胡说,的确有个理论认为多世界是存在的。现代物理根本就不能解释这个世界,所以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蒙对了就有诺奖了。
红色信念 发表于 2016-5-26 18:28
可以看看《量子物理史话》,里面科普得很清楚了
科普的很清楚,忽悠的也很清楚。根本就没有结论的物理,本来也许是人类不能完全了解的,因为人类肯定是有限的。
larry0211 发表于 2016-5-25 00:23
说点什么?有很多新知识,喜欢这个帖子。我想如果我说理解了,那么爱因斯坦要哭了,就我这智商。

我写点 ...
两种诠释现象上怎么区分?
lszc1 发表于 2016-6-2 11:12
两种诠释现象上怎么区分?
我只是写我怎么理解这段话,对不对我是不知道的,也不讨论。

我认为他是想说,不存在什么观察后量子的不确定状态坍塌,只是它的粒子性显示出来了,而这个粒子运动中造成的空中涟漪消失了。

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像你在空旷的地方说话有回音,你分不清哪里在说话,但一旦有很多吸音装置(观察者)回音消失了,于是声源就很明显了。
chendawei1 发表于 2016-6-1 13:06
不要认为自己在胡说,的确有个理论认为多世界是存在的。现代物理根本就不能解释这个世界,所以人人都可以 ...
要蒙对有奖的前提是,
有人去别的世界,而且还回来了,而且还说得本世界的人都相信了。
甚至开创了,大家都去别的世界来回穿梭的现象。
chendawei1 发表于 2016-6-1 13:06
不要认为自己在胡说,的确有个理论认为多世界是存在的。现代物理根本就不能解释这个世界,所以人人都可以 ...
不过按照一般的理解,
就算有别的世界,
不到大魔导师的级别或者化神期的修为,
会被时空风暴搅碎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