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释,为何鬼子的终战诏书翻译过来是文言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47:03
今天又重新看了一下鬼子天蝗在45年的终战诏书,发现翻译成汉语是文言文,原先以为是当时民国政府就这么翻译的,后来看了下照片,发现那个诏书里虽然有不少假名,但是和翻译过来的文言文还是很像,看网上说这是当时日本官方文书的惯例,用汉文训读体书写,我对日文一窍不通,汉文训读体也搞不明白,求高人解释下这个问题。今天又重新看了一下鬼子天蝗在45年的终战诏书,发现翻译成汉语是文言文,原先以为是当时民国政府就这么翻译的,后来看了下照片,发现那个诏书里虽然有不少假名,但是和翻译过来的文言文还是很像,看网上说这是当时日本官方文书的惯例,用汉文训读体书写,我对日文一窍不通,汉文训读体也搞不明白,求高人解释下这个问题。
日语有歧义,有时候表达不清楚,第一次日本就是投降了,结果由于翻译问题,挨了两颗原子弹。开玩笑的这个是传说。
所谓汉文训读体,就是用日文语法书写汉文的一种体裁。就是将汉文「直译」为日语。但是毕竟汉文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外语,即使日本人「直译」成了略显生硬、貌似古文的日文文章,还需要面对读音的问题。当时的人为了让这种文本显得更加自然一点,会根据各种场合酌情使用音读或者训读(传统上朗读汉文典籍要使用音读,但后来逐渐不严格了)。出于跟汉文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的考虑,很多时候汉文训读体会放弃一些字词的训读,而直接用音读表示,以保持文风简洁。这相对于「训点」法来说,稍微更加容易理解了一点,因为这种文本还是贴合日语语法的。所谓「復文」,就是把这种文体变回纯汉文。

即使「漢文訓読体」不像一般意义上的直译那样采用当时的通俗口语,它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完善以后,已经变成了一种庄重而富有魅力的独特文体。但另一方面,由于必须使用汉字,日本人误用汉字词、与其他口语上的训读词混用的情况非常多。所以,常见的一训对多字的状况对汉字用字的定夺提出了考验,日本人必须透彻地理解汉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即便如此,对应的汉字词和训读词之间始终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漢文訓読体」并不一定能弥补。

在明治时代,「漢文訓読体」已经取得了官方语文的地位。比如上文的《教育敕语》,还有日本战败时的《终战诏书》(终战诏书),都是用汉文训读体写就。维新时代的日本大臣,可以想见都是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不说汉文训读体,传统汉文的阅读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鉴于这种文体严重脱离日常口语,二战后自从日本政府颁行《日本国宪法》,就开始采用现代口语体了。(顺便还涉及「現代仮名遣い」的问题)

除了「漢文訓読体」,还有「和文体」(即《源氏物语》所处平安时代的口语文体)、宣命体(在神社祝词等场合使用的文体)等等。古代日本语文体裁是纷繁混杂的。
注意这个训读体不是对应现在汉语,而是对应我们的文言文既古汉语。
以前日本官方文件都是用中文,假名是给低文化人扫盲用的
大河剧里书面文字全是汉语。但读出来还是日语
大河剧里书面文字全是汉语。但读出来还是日语
那是台湾翻译的 你仔细看是有日语的
写汉字当年可是高层贵族才做得到的,就算全民教育了,只会写假名的直到今天还被认为是没文化,除非注音需要和没办法写汉字部分(毕竟常用汉字只有1900,远少于中文常用的数量),一般假名都少有写在正式公文上的。。。
古代中国,日本,朝鲜三国有文化的人,语言不通,估计笔谈还是能交流的。
防守中场 发表于 2016-5-23 06:58
古代中国,日本,朝鲜三国有文化的人,语言不通,估计笔谈还是能交流的。
当时的日本、朝鲜人估计应该会说汉语,虽然可能发音不准。就像今天中国很多人是哑巴英语,但听说能力总是有一些。
宋晓霜 发表于 2016-5-21 19:13
那是台湾翻译的 你仔细看是有日语的
动态画面上的书面文字啊,这个又不是字幕。
古代中国,日本,朝鲜三国有文化的人,语言不通,估计笔谈还是能交流的。
你可以把日语韩语还有越南语当做汉语的一种方言理解。。。发音不一样,文字通用
《银河英雄传说》里,帝国那边的诏书也是文言文,当时我就纳闷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锅?
《银河英雄传说》里,帝国那边的诏书也是文言文,当时我就纳闷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锅?
我刚看银河英雄传说是在初中,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银河英雄传说》里,帝国那边的诏书也是文言文,当时我就纳闷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锅?
大部分正式公文是用汉语文言文直接写的。假名可以类比中国拼音,标音用的,平时是可以用,但是正式公文为了避免歧义大都不用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