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石峁古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3:28
  石峁古城遗址经过碳十四测定,建造年代早于公元前2000年。有400万平米,所以有人猜测它是某某帝或某某王的都城,并且写了不少文章。
  经过研究,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都城,而是一个工业城市。原因如下:
1、在一个房舍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鬲,装的是一个早夭婴儿的遗体。

“经过细致发掘,在这具婴儿的骨骸上发现了一些纺织物残片。这一发现,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北方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土壤水分不够,很少有纺织品能够保存下来,更何况是4000多年前的纺织品,所以尤为珍贵。经初步鉴定,这些纺织物原料为苎麻类纤维...”
有人据此论证,什么“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之类。其实这和阶级关系不大。因为当时这个地方,苎麻就是一个普通的东西。

古人在陕西丘陵上大面积种植苎麻,抽其纤维,做成苎麻细绳。用苎麻细绳做衣服,其实是副业,苎麻细绳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做解玉料的绳子。

用苎麻细绳沁水,然后撒上沙子(主要以石英为主的细沙,摩尔硬度可以到7以上),然后在玉石(硬度5至6.5)上来回摩擦,就能把一块玉石锯成两半。

石峁古城附近由于苎麻大量种植,并且苎麻绳又细又结实,所以它能够将玉料切割成非常薄的薄片,薄到1至2毫米。这是其他地方做不到的水平。
2、石峁古城的周围都是用高高的城墙围起来的,唯独在西南角,与河流接触的位置是开口的。城墙衍生到西南角末端建了三个高楼,三个高楼实际上是建在水中(当时的河水水位线比现在高),工匠们就在这个河边取水和沙进行制玉工作。明白了这是工作场所,就知道了现在所谓的“内城”、“外城”划分是不对的,那只是制玉工厂的一期厂址和二期厂址而已。由于人多以后,一期厂址的工人师傅坐不下,太挤了,再在河边扩建出一个二期厂址。一期厂址有500米长的作业面(水线),两个厂址作业面长度共有1公里,同时容纳数百名工人作业是没问题的。

3、现在再看皇城台养的鳄鱼,就明白了。它并不是哪个王闲着无事,养几条鳄鱼来玩。而是鳄鱼的皮或牙齿可能也是用于解玉或磨玉的工具。

4、玉原料和玉成品,就放在类似这样的山洞或地洞中。

  所以,石峁古城是一座4000年前的大型手工业城市,它的主要工业就是玉石加工,里面绝大部分居民都是玉石工人。在石峁古城附近还有不少小型城市,其中一部分很可能也主要是玉石加工的工业城市。
  结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在中国的石峁古城!石峁古城遗址经过碳十四测定,建造年代早于公元前2000年。有400万平米,所以有人猜测它是某某帝或某某王的都城,并且写了不少文章。
  经过研究,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都城,而是一个工业城市。原因如下:
1、在一个房舍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鬲,装的是一个早夭婴儿的遗体。

苎麻衣.jpg (37.18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38 上传


“经过细致发掘,在这具婴儿的骨骸上发现了一些纺织物残片。这一发现,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北方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土壤水分不够,很少有纺织品能够保存下来,更何况是4000多年前的纺织品,所以尤为珍贵。经初步鉴定,这些纺织物原料为苎麻类纤维...”
有人据此论证,什么“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之类。其实这和阶级关系不大。因为当时这个地方,苎麻就是一个普通的东西。

苎麻植物.jpg (53.05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38 上传


古人在陕西丘陵上大面积种植苎麻,抽其纤维,做成苎麻细绳。用苎麻细绳做衣服,其实是副业,苎麻细绳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做解玉料的绳子。

苎麻绳.JPG (45.19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39 上传


用苎麻细绳沁水,然后撒上沙子(主要以石英为主的细沙,摩尔硬度可以到7以上),然后在玉石(硬度5至6.5)上来回摩擦,就能把一块玉石锯成两半。

解玉工具.jpg (33.61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39 上传


石峁古城附近由于苎麻大量种植,并且苎麻绳又细又结实,所以它能够将玉料切割成非常薄的薄片,薄到1至2毫米。这是其他地方做不到的水平。
2、石峁古城的周围都是用高高的城墙围起来的,唯独在西南角,与河流接触的位置是开口的。城墙衍生到西南角末端建了三个高楼,三个高楼实际上是建在水中(当时的河水水位线比现在高),工匠们就在这个河边取水和沙进行制玉工作。明白了这是工作场所,就知道了现在所谓的“内城”、“外城”划分是不对的,那只是制玉工厂的一期厂址和二期厂址而已。由于人多以后,一期厂址的工人师傅坐不下,太挤了,再在河边扩建出一个二期厂址。一期厂址有500米长的作业面(水线),两个厂址作业面长度共有1公里,同时容纳数百名工人作业是没问题的。

石卯.jpg (68.95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39 上传


3、现在再看皇城台养的鳄鱼,就明白了。它并不是哪个王闲着无事,养几条鳄鱼来玩。而是鳄鱼的皮或牙齿可能也是用于解玉或磨玉的工具。

鳄鱼骨头.jpg (58.73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42 上传


4、玉原料和玉成品,就放在类似这样的山洞或地洞中。

打洞.jpg (42.65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5:40 上传


  所以,石峁古城是一座4000年前的大型手工业城市,它的主要工业就是玉石加工,里面绝大部分居民都是玉石工人。在石峁古城附近还有不少小型城市,其中一部分很可能也主要是玉石加工的工业城市。
  结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在中国的石峁古城!
这些还是需要考古证据的,苎麻和鳄鱼存在输入来源的可能性,古气候数据,河道数据。玉器加工数据。城市防御功能的问题。兄台如此推论未免简单了点。西安书画界和考古界倒是有认识的老师,要不去交流一二?
工业城市?吓我一跳,原来是手工业。
棉布在我国兴起应该在元朝,那么以前的普通人穿什么布做的衣服?丝绸主要供给富裕人家,普通人就是麻布吗?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4-26 17:09
工业城市?吓我一跳,原来是手工业。
棉布在我国兴起应该在元朝,那么以前的普通人穿什么布做的衣服?丝绸 ...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
书中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作者在解说这些物质遗存时,大量引用相关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件物品的产生、发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统、扼要的阐述,时有独到精辟之见。
作者是孙机老先生。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6-4-26 20:04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 ...
不用这么复杂,就说普通人的衣服一般是什么布料做的吧。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4-26 20:12
不用这么复杂,就说普通人的衣服一般是什么布料做的吧。
看来你不喜欢考古的。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今所見中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是出土的麻織物。在植棉技術與棉紡織技術傳入和普及以前,麻布是中國古代基層大眾所穿用的最主要的織物。正因此故,“布衣”成了平民的別稱。
先民很早就懂得選取含纖維量較高的麻類植物,將其韌皮纖維劈分、績接、加撚,製成紗線,然後用以織布。紡墜是加撚製紗的工具,其主要部件為紡輪(塼),約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則廣泛使用。據考古報告,在中國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所發現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輪出土。[1]現知中國最古老的紡輪見於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其年代分別為距今約8000年和7300年。[2]紡輪的使用,透露了先民以韌皮纖維為原料造作織物的信息。
  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是出土的麻織物。距今約6000年的江蘇吳縣草鞋山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了三塊織物殘片,經鑒定,其原料可能是野生葛。該織物有山形、菱形斜纹和罗纹边组织,經密10、緯密26—28根/釐米。[3]較早的例子,還有距今約6000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所出陶器上的麻織物痕跡;[4]距今約5900年的河南陝縣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址所出陶器器耳上的平紋麻布印痕;[5]距今約5300年的河南滎陽青臺仰韶文化遺址所出甕棺內的一批大麻織物殘片(同出的包裹兒童屍體的絹片則是黃河流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絲織物);[6]距今4700年的江蘇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苧麻布殘片;[7]距今約4000年的甘肅臨夏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墓葬中發現的麻布紋痕跡;[8]距今約3800—3500年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的麻布等。[9]
  商周至漢代的麻織物出土數量更多。例如,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居址中發現的大麻布殘片;[10]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所出銅泡上的麻織物印痕;[11]福建武夷山商代船棺中的大麻布、苧麻布殘片;[12]陝西涇陽高家堡早周墓中發現的大麻布殘片;[13]山西叱墙{縣橫水鎮西周倗國墓地所出銅器上的大麻布、苧麻布殘片;[14]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墓中的麻織物殘片;[15]江蘇六合東周墓中的苧麻布殘片;[16]陝西寶雞西高泉春秋時期墓葬中的苧麻布殘片;[17]江西貴溪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崖墓中的大麻布、苧麻布殘片;[18]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的苧麻布殘片;[19]河北正定戰國中山國墓中的苧麻布殘片;[20]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中的大麻布、苧麻布殘片和衣物;[21]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男尸所穿的麻衣、裙、夾襪、麻鞋鞋面和麻布棺束;[22]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包裹女屍的衣衾中的三塊大麻布和三十三塊細麻布;[23]河北滿城二號漢墓所出玉衣襯裏和鞋口上的麻布殘片;[24]甘肅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的大麻布殘片和衣物;[25]新疆尉犁營盤墓地所出的麻布襪;[26]朝鮮平壤附近(東漢樂浪郡)王盱墓所出夾纻漆器的纻胎用苧麻織物等。[27]上述出土實物在相關的整理報告中都記錄得較為詳細。
目前所發現的先秦至漢代的麻織品實物,其原料包括葛、苧麻、大麻等三種。葛織物的歷史甚為久遠,且很早就有較複雜的織造工藝,但出土實物不多。苧麻、大麻織物的歷史亦很久遠。前者在南方較多,而後者在南方、北方皆見。這兩種麻織物通常為平紋,經密多超過緯密。其品質皆有粗、有精。在同一處遺址或墓葬中,往往可見品質差異較大或原料有別的麻織品並出的現象,這說明它們曾同時共存,又各具其用。從這些出土實物的“升數”(細密程度)看,苧麻織物大多較高,甚至有超過二十升的;大麻織物則相對偏低,十升以下的很多,少有超過十五升的。從色澤看,苧麻織物似較潔淨,大麻織物則偏暗。
這些情況同學者對現代葛、苧麻、大麻纖維的研究分析結果相應。
在葛、苧麻、大麻這三種麻類作物中,苧麻的纖維素含量最高,大麻次之,葛最低,此表明苧麻的出麻率最優。單纖維的長度,也是苧麻最高,大麻次之,葛最低,此表明苧麻纖維可製取較細的紗線。纖維比強度、斷裂伸長率這兩項,也是苧麻超過大麻,此表明苧麻織物的堅牢度和彈性較好。但是,單纖維細度這一項,大麻比苧麻更接近於棉,且大麻的纖維細胞兩端鈍圓,[33]故將精粗程度相同的麻織物作比對時,大麻織物會較為柔軟。此外,因大麻纖維中心有較大的空腔,並與纖維表面縱向分佈的裂紋、小孔洞相連接,故大麻織物的吸濕透氣功能亦較佳。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則堯曾穿葛衣。[36]又《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堯乃賜舜絺衣。”《說文解字·艸部》:“葛,絺綌艸也。”則堯賜舜的“絺衣”為葛衣。在《詩經》中,亦有多篇提到葛與葛織物。葛布分絺、綌、縐三種。《說文解字·糸部》:“絺,細葛也。”“綌,粗葛也。”“縐,絺之細者也。”葛織物的吸濕、散濕性良好,清涼離汗,一般用來作夏衣。《詩·邶風·綠衣》:“絺兮綌兮,淒其以風。”鄭氏箋云:“絺綌所以當暑。”[43]《漢書》卷六四《王襃傳》:“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
  因葛布起源甚古,故又用以象徵古風。《後漢書》卷十《皇后紀·和熹鄧皇后》:“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事畢奏御,賜葛布各有差。”《周書》卷二十《賀蘭祥傳》:“雖太祖密戚,性甚清素……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欽其節儉,乃以竹屏風、絺綌之屬及以經史贈之。” 江南地區的葛布最為精美。《太平御覽·布帛部》引魏文帝曹丕詔:“江東為葛,寧比羅紈綺縠。”[44]左思《吳都賦》:“蕉葛升越,弱於羅紈。”李賢注:“蕉葛,葛之細者。升越,越之細者。”[45]知其佳品之柔細不遜於羅紈等絲織物。但是,由於葛多產於山地,生長緩慢,莖皮出麻率低;加之其纖維較短,只能利用工藝纖維,[46]保暖性能又差,[47]故葛布後來逐漸被苧麻布、大麻布所取代,數量減少。到了唐代,大致僅在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山區繼續生產。[48]
在麻類作物中,苧麻纖維的品質最佳,長而強韌,可紡高支紗。[49]其織物涼爽,吸濕,透氣,挺括,適宜作夏季衣料。《淮南子·說林訓》:“布之新不如紵,紵之弊不如布。”[50]說明普通的紵要勝過新布。《漢書》卷一《高帝紀》:“賈人毋得衣謇C綺縠絺紵,操兵,乘騎馬。”漢高祖劉邦壓抑賈人,禁其“衣紵”,此亦可證紵為高等級衣料。
大麻的適應性較強,對土壤、氣候要求不苛,炎熱或高寒地區亦可生長。其莖直,高1.8—2.5米。莖皮含木質素和膠類較多,出麻率不很高,纖維呈淡灰帶黃色,漂白困難。[51]其紗線的色澤、細度、強度和彈性等略遜於苧麻。但大麻織物不似其他麻織物那樣會帶來刺癢感和粗糙感,較為柔滑。[52]中國古人在新石器時代就種植大麻。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曾發現裝在陶罐中的大麻子,[53]河南鄭州博物館也藏有不少出土於鄭州大河村遺址的大麻子。[54]這表明,大麻在中國的人工栽培歷史當始於5000年以前。大麻雄株的纖維優於雌株,而雌株結子。大麻子含油和蛋白質,可以食用,是“五穀”、“九榖”之一。由於大麻在各地都能生長,不僅供衣,而且供食,故對於民生有不尋常的意義。尤其在中國北方,氣候相對乾燥寒冷,不宜苧麻生長,[57]而人們又穿衣較多,因而特別倚重大麻。大麻的重要地位曾持續甚久。直到近一千年來,隨著棉花種植技術和棉紡織技術的普及,胡麻(芝麻)的種植與產量的增長,大麻在民生中的意義纔逐漸改變了。
大麻織物一般稱作布。《說文解字·巾部》:“布,枲織也。”段玉裁注:“其艸曰枲,曰萉。析其皮曰,曰。屋下治之曰麻。緝而績之曰綫,曰縷,曰纑。織而成之曰布。布之屬曰紨,曰,曰絟,曰緦,曰緆,曰緰貲,曰,曰幏。古者無今之木綿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巳。”但段玉裁所列舉的這些織物的原料並不一定都是大麻。“紨”、“”、“幏”在文獻記載中稱作“布”,[59]“緆”、“緰貲”則稱作“細布”,[60]皆未詳其原料為何種麻類。而據前引《說文》釋“紵”,知“絟”是精細的苧麻織物,並非“枲織”;“緦”也有可能是苧麻織物,因其為十五升布,[61]而出土實物顯示大麻織物的細密程度少有達到十五升的(參見表1);“”也有可能是苧麻織物,因其為“蜀細布”,[62]而蜀地是苧麻的重要產地之一。不過,段玉裁將上述麻織物統歸於“布之屬”則是正確的。細分時,大麻織物、苧麻織物二者有別;但它們的原料皆為韌皮纖維,亦有共性,而與絲、毛織物迥異,故通稱為布。實際上,“布之屬”除大麻、苧麻織物,還應包括葛織物及其它韌皮纖維織物。[63]大約成書於漢末的《小爾雅·廣服》曰:“麻、紵、葛曰布;布,通名也。”。[64]

--也就是说,汉唐时期的布,以大麻、苎麻和葛为材料,北方以大麻为主,麻绳是也。
考虑到知识产权问题,以上大部分内容引自漢代的麻布及相關問題探討(修訂稿)一文
馬怡[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哈拉帕
http://lt.cjdby.net/thread-1539007-1-1.html
工业这词搞的真不值钱。

整个城市全搞纺织品,这么多纺织品卖给谁?

好像当时交通很方便是的。有马么?车发明了吗?船能在黄土高原上走吗?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6-4-27 10:10
工业这词搞的真不值钱。

整个城市全搞纺织品,这么多纺织品卖给谁?
所以建在河边嘛
没名没姓没头脑 发表于 2016-4-27 13:54
所以建在河边嘛
纺织品湿了
厚度不足2毫米,具有明显的切割痕迹。
看商周玉器的精美程度,很难想象是拿麻绳鳄鱼牙齿这种简陋工具加工出来的,我估计还有很多秘密没有发现
颜射 发表于 2016-4-27 06:21
哈拉帕
http://lt.cjdby.net/thread-1539007-1-1.html
德国学者马克斯?穆勒(1823-1900)重拾这个流行理论,他认为,公元前1500-1000年间,从西北部地区迁移来的印度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Dravidian),把他们赶向南方。他认为印度的高等种姓来自雅利安人,低等种姓来自非雅利安人(正如欧洲引起的争论一样)。在印度河文明被考古挖掘和发现后(哈拉巴,莫亨焦达罗-1920年),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维勒(Mortimer Wheeler )先生在1946年建立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城市导致非雅利安文明终结的学说。雅利安入侵学说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有证据的哦!1950年代以前的哦!

  近年来,并没有太多支持来自欧亚大陆的雅利安军队毁灭印度河或其它地方的移民城市的证据。考古学上也没有找到印度河文明遗址或其它地方的文明遭到入侵军队破坏的证据。雅利安入侵说逐渐被移民理论取代,移民学说认为来自中亚草原的民族不断向欧洲和南亚和东亚移动,传播了印欧语言(离开大草原的印欧人和土耳其人进行的传播)。印度文明被认为是这些移民和当地原有居民(Romila Thapar--《再访雅利安问题》)。现在认为印度河文明是因为河流改道而废弃的,而不是由于雅利安人入侵的原因。公元前1700年左右,萨拉斯瓦蒂河的支流改道入贾木那河导致萨拉斯瓦蒂河的干涸。这或许才是导致了殖民地的废弃和印度河文明的最终衰落的真正原因。
  --入侵还是移民?这是个俺不清楚,专家也在打架的问题。谁把这玩艺当信史的?

  一些与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思想达成一致的作家,则把雅利安入侵学说作为殖民宣传完全否定掉了。这些作家包括Shrikant G. Talageri(《梨俱吠陀-一份历史分析》),David Frawley(《印度的雅利安侵入神话》),Dinesh Agrawal博士(《雅利安人种/侵略理论的终结》),Subhash Kak博士(《雅利安人河和古代印度历史》),N.S. Rajaram (《雅利安入侵》),S. Kalyanaraman博士(《萨拉斯瓦蒂-信都文明》),Koenraad Elst(《吠陀作品中的哈拉巴人》)和S.R. Rao博士(《杜瓦尔卡的失落城市》)。他们认为雅利安人是印度的原著民,他们散播到亚洲和欧洲。我们称之为印度来源论(OIT)。
  --博士,教授,权威?俺应该信这些阿三中心论的专家不?

  马克斯?穆勒的学识和诚实受到了质疑(《马克斯?穆勒--一个偏执的传教士》,他被印度散播说的支持者妖魔化了。印度来源论的支持者争辩说马克斯?穆勒和其他19世纪的欧洲学者相信圣经里的生命神圣起源观点。爱尔兰大主教在1664年颁布法令宣布生命创造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点,任何持异见者均被认为是异端。地球上的生命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根据他们的信仰,他们必须使任何理论符合这个时间框架。
  --人品决定学术哦!

  并且,在最近20年里,巴基斯坦、拉贾斯坦、古吉拉特新挖掘出了印度河以外的一些沿河文明遗址。这些遗址中有许多都在干涸的河流沙床上,那些印度散播说的支持者断言这就是梨俱吠陀里提到的萨拉斯瓦蒂河。因而,印度河文明被重新命名为信度-萨拉斯瓦蒂河谷文明(《萨拉斯瓦蒂-信度(吠陀/印度)文明,语言和手稿》)。他们把吠陀时代定为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间(《萨拉斯瓦蒂河年代学》)。
  --诸位,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阿三有一大堆是信了。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6-4-27 19:28
看商周玉器的精美程度,很难想象是拿麻绳鳄鱼牙齿这种简陋工具加工出来的,我估计还有很多秘密没有发现
有管钻,有玉砣,这些个东西起码有几千上万年历史了。
上古时代玉器加工就是这样的,锯就是用线加水加解玉砂,管砣就是木管加解玉砂……,直到解放初都是这样。

古代我国衣物纺织品就是丝和麻,考古发现的丝绸大概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麻显然石卯昂这个是最早的
德国学者马克斯?穆勒(1823-1900)重拾这个流行理论,他认为,公元前1500-1000年间,从西北部地区迁移 ...
好像是说在印度发现了古代遗址,一个大型的文明
ikrobmr 发表于 2016-5-2 16:39
好像是说在印度发现了古代遗址,一个大型的文明
阿三还曾将南亚东北部的老藏南地区的水稻遗址,妄图吹成水稻之起源,湖南发现将近2万年的水稻种植遗址后,阿三半途而废,还拖欠检验费用。
东亚的玉器工场,在上古只有政府政权中心才会有,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石峁首先是当时的政权中心,九层的石城,级别到顶了。然后才是玉器等代表性的技术和产品。
工业?!有蒸汽机吗?
请教一个问题石峁古城到底算是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或者是混合文明。石峁古城与帝尧的陶寺关系如何。陶寺算是中华正式进入农业文明的标志吗?还是石峁?进一步讲陶寺天文台及尧创立的阴阳合历是否是进入农业文明的标志。
因为之前看到一个说法,进入农业文明,必须需要历法,有了历法才能指导农业生产。但是历法是一个重大技术门槛。当时人民的劳动剩余很低很低,要把建立巨大的天文台从而推算历法难度极大。另一方面所有农业文明古国都有天文台和历法。所以能不能把作为进入农业文明的标志。
更进一步,由于建立天文台的巨大开销,导致第一代农业文明必然是神权文明。只有迷信神权的部落才能负担得起巨大的开销来建立天文台。这个论断可以引申为精神力量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这则将于传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有重大矛盾。人类是在先有认知革命再有生产力的提高。那么马列主义将不得不进行修改。
工业?!有蒸汽机吗?
在蒸汽动力之前,人类已经存在工业,采用人力、畜力或水力作为动力而己。
请教一个问题石峁古城到底算是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或者是混合文明。石峁古城与帝尧的陶寺关系 ...
观星台是神棍用的
创建历法指导农业是后来的附带
颜射 发表于 2016-5-3 14:34
观星台是神棍用的
创建历法指导农业是后来的附带
我知道观星台是神棍用的,而且我也说了世界上所有第一代农业文明都是神棍政权。但是这与传统唯物史观有冲突。
我知道观星台是神棍用的,而且我也说了世界上所有第一代农业文明都是神棍政权。但是这与传统唯物史观有冲 ...
人类发展史就是解决问题的历史,谁能解决问题谁就能在体系中处于高位,掌握大量的资源
人类早期的科技水平无法解释解决碰到的大量问题,这时神棍出现宣称能解释解决问题并提出了一套体系逐步完善向逻辑自恰发展
神棍与权贵结合共同构成社会体系的高层(结合形式有多种),向底层解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比如将重大自然灾害归于天谴,比如重大事件前占卜归于天意,比如生婚死的各种仪式赐福免灾,比如缓和阶级阶层矛盾(不求今生求来世)
所以神棍在当时的社会体系中获得较高的位置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5-3 13:43
请教一个问题石峁古城到底算是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或者是混合文明。石峁古城与帝尧的陶寺关系 ...


陶寺遗址的观像台,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来建造。
它是观日的,用几堵墙和墙缝就行。
同时是历法,准度也有不同。短时间(几十年内),指导农业生产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用单纯的阳历就很好,有1/4润月就行。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5-3 13:43
请教一个问题石峁古城到底算是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或者是混合文明。石峁古城与帝尧的陶寺关系 ...


陶寺遗址的观像台,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来建造。
它是观日的,用几堵墙和墙缝就行。
同时是历法,准度也有不同。短时间(几十年内),指导农业生产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用单纯的阳历就很好,有1/4润月就行。
颜射 发表于 2016-5-3 17:23
人类发展史就是解决问题的历史,谁能解决问题谁就能在体系中处于高位,掌握大量的资源
人类早期的科技水 ...
你的意思是意识形态更重要咯,意识形态引导人类发展是吗?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5-3 13:43
请教一个问题石峁古城到底算是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或者是混合文明。石峁古城与帝尧的陶寺关系 ...
建立天文台需要很大的开销吗?
你的意思是意识形态更重要咯,意识形态引导人类发展是吗?
利息驱动
物质解决不了的时候意识补充
ertert 发表于 2016-5-3 18:07
陶寺遗址的观像台,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来建造。
它是观日的,用几堵墙和墙缝就行。
同时是历法,准度 ...
按现有证据,这座观象台还是考古学家的假说,并非定论,虽然可能性很大。兄台提及的那座伊洛平原的古城遗址是哪一座?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4 03:13
建立天文台需要很大的开销吗?
开销不小,更重要的是地位。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尧是把测定农历作为国家最核心的任务交给舜。
何努认为:所谓的“中”就是西周以前圭尺的称谓。掌握好圭尺,不仅可以使君王通过掌握天文历法的制定与颁布以达到控制整个农业社会经济命脉的实用整治目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圭表立中的功能体现“王权中心”意识形态,更可借助圭表大地测量的功能表达君王统治疆域的象征意义, 基于此,王必“允执其中”,是王权统治的集中象征。
王权通过垄断天文历法、控制布授农时的途径得到有效和有力的增强。
土地革命001 发表于 2016-5-6 17:36
开销不小,更重要的是地位。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这些话并没有证明建立天文台开销不小。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6 22:53
这些话并没有证明建立天文台开销不小。

何驽的论述:


何驽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国家、中国文明起源考古和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陶寺遗址专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之“陶寺课题”。何驽与其团队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都在山西工作,他提出的系列考古证据链,为尧舜禹的传说变为信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陶寺遗址在时空上处于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关键点。从陶寺都城的规划上来看,它具备君王所在的宫城和百姓居住的外城,这样的双城模式奠定了后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城的构架,北京紫禁城就是受这种规划模式影响。所以说,陶寺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他讲道。
    最初“中国”的含义始于陶寺
    “我认为,陶寺是最初‘中国’的含义,‘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何驽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在早期的挖掘工作中,出土了圭尺,圭尺对于陶寺四表的确定起重要作用。陶寺文化中的四表是以陶寺城址的中表为基点来确定的。东南西北四表分别为嵎夷、交趾、流沙、幽州。”何驽介绍说,嵎夷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胶南市,交趾位于今广东月亮湾海岸,流沙位于今叙利亚沙漠北部,幽州则位于拉普捷夫海南岸上,濒临北冰洋。
    陶寺人用圭尺测定北极圈的目的在于确定北表的位置。为此,考古发掘队派人亲自去山东和广东实地考察过,并测量了经纬度,与陶寺先人用圭尺所测基本一致。所以,陶寺确实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何驽的论述:



咱们说的是天文台建造开销的问题,不是它的作用或意义。